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哮病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断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断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
哮病定义 和诊断
一、定义
哮 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概 述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 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外邪侵袭
病因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预防
哮 1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

发。
2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

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
哮 病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预 4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 防 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调 护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

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 法: 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代 表 方: 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证
证 候:(主)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病 (兼)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类 证机概要: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治 法: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代 表 方:
寒包热哮证
证 哮
候:(主)咯喉痰中不哮爽鸣,有痰声黏,色胸黄膈,烦或闷黄,白呼相吸兼急,促,喘咳气逆,

中医内科学-哮病-笔记

中医内科学-哮病-笔记

中医内科学-哮病-笔记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2.哮病的基本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诊断和类证鉴别1.哮病的诊断要点(1)呈反复发作性。

常为突然发作,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于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部分患者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因气候突变、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辨证论治1.哮病的辨证要点哮病的辨证首先辨哮病发病特点,其二辨哮病之寒热偏盛,其三辨肺脾肾之虚。

(1)辨发病特点:哮病发作如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则本病与肺虚表卫不固有关,此时当着重辨清风寒与风热。

哮病发作如与饮食密切相关,则与脾虚痰蕴有关,当着重辨清痰湿与痰热之不同。

如哮病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十分钟即能缓解者,病情较轻,若持续时间较久者,当警惕喘脱的可能。

(2)辨寒热偏盛:寒哮者,因寒饮伏肺,遇感触发,则呼吸气促,喉中哮鸣,痰白清稀多泡沫。

热哮病,因痰热蕴肺,遇感诱发,则气粗息涌,痰鸣如吼,痰黄稠厚,咯吐不利。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哮病

• 二、沿革 • 1、《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喘鸣的记载与本病相似。 •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 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 2、《金匮要略》对哮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颇详。 • 典型症状——“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 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 3、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 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 《丹溪心法》专篇论述,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 痰”, • 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 4、明〃虞摶《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 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发时 攻邪 (邪实)
祛痰利气
益肾
三、证治分类 • (一)发作期 • 1.冷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 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 •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 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 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 舌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三、相关检查 • (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 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检有大量嗜 酸粒细胞。 • (二)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 指标均显著下降,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 使CO2潴留,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参考直为35—45mmhg)上升,表现呼吸性 酸中毒。 • (三)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 加,呈过度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 纹理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 (5)常用药: • 麻黄——宣肺平喘; • 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 • 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 • 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 • 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要点一概述《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在许多篇章里,都有有关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瞷剧,必有伏饮。

”此后还有呷嗽、哮吼等形象性的命名。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 .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 .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27
病案分析
杨某,男, 20岁,工人。经常发作性喉间哮 鸣气急6年,入夏即发。最近哮喘又作,喘 息抬肩,喉中痰鸣如锯,不能平卧,痰黄 粘稠,咳吐不利,口渴喜冷饮,胸闷、心 悸,疲乏无力,舌红,两侧糜烂,舌苔薄
膈 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
(舌(脉兼))面口色不青晦渴,或 渴 喜 热 饮 , 形 寒 怕 冷 , 天 冷 或 受 寒 易 发,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
治 法: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 表 方:
射干麻黄汤
16
热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
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证—— 当给予扶正救脱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
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14
(三) 分证论治
哮病
发作期
缓解期
冷 哮 证

肺肺 脾肾 气两 虚虚 证证
15
寒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哮鸣 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
证 候: (主)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 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二)、病机 冷哮
外邪
风寒 风热
肺 邪壅于肺 气不布津
热哮
饮食
生冷 酸咸、甘肥
海腥
外感、

聚湿

(夙根: 宿痰伏肺、 饮食
肺气壅塞) 情志
痰阻气道 搏击有声
发作
病后(肺虚) 肺气耗损 气不布津
劳倦
起居体虚(肾亏) 阴虚火旺灼津
寒包 热哮
迁 延 日 久
虚哮
阳虚水泛
整理ppt
缓解期
14
(三)二者概述
补虚扶正
芍药
桂 枝
五味子 甘草
厚 朴 麻
整理ppt
41
4、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 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 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 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 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 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 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整理ppt
21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病
喘病
相同: 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不同: 哮必兼喘 ,喘未必兼哮 ,
哮指声响言,
喘指气息言,
喉中哮鸣有声 , 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 的独立性疾病 。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 疾病的一个症状。
整理ppt
22
第二节 哮病的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临证参考
整理ppt
外邪侵袭
邪客于肺 肺
肺不布津
饮食不当
大病久病 禀赋不足
脾失健运 脾
水湿内停
肾不主水 肾
水饮内停
气阴耗伤 肺
肺不布津 整理ppt
痰(宿根) 宿痰伏肺 肺失宣肃
15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 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 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
常用药
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苡仁、茯苓甘 淡补脾;法半夏、橘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
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 肺气;甘草补气调中
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 加减
下降,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二氧化碳潴留, PaCO2上升,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 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浸 润阴影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哮病总属邪实正虚之证 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
虚哮五类,注意是否兼有表证 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
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 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 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
平喘固本汤加减
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 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 纳失常之喘哮
常用药
党参、黄芪补益肺气;胡桃肉、沉香、脐带、 冬虫夏草、五味子补肾纳气;苏子、半夏、 款冬、橘皮降气化痰
《中医内科学》哮病
概念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历代医家论述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在许 多篇章里,都有有关哮病症状、 病因病机的记载。如《素问·阴阳 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阳扰 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 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 症状在内
加减
若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肺气壅实, 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广地龙; 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 母、鱼腥草;

中医内科学_哮病

中医内科学_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细目一:概述一、哮病的概念及源流1.哮病的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哮病的源流《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于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有专篇论述,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二、哮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若因肺系或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痰鸣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围,但亦可与本篇辨证论治内容联系互参。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常见病因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体虚病后,素质不强,或病后体弱。

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二、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病理性质:发作时为痰阻气闭,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有寒痰、痰热之分。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脏气虚弱之候。

中医内科学肺病之 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病之 哮病

1. 发作期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汤:麻黄9射干9细辛6紫菀6款冬花6生姜9半夏9五味子6大枣3枚(降逆平喘,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定喘汤:白果9麻黄9款冬花9半夏9桑白皮6苏子6杏仁9黄芩6甘草3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前者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显者;后者偏于宣肺泻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生石膏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前者用于外感风寒,银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用药: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5.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用药: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2.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六君子汤:人参9白术9茯苓9甘草6 陈皮3 半夏4.5(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用药:熟地24淮山12山萸12丹皮9茯苓9泽泻9桂枝3附子3山萸肉12山药12丹皮9泽泻9熟地24茯苓9 五味子6。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 病理性质:发作时为痰阻气闭,病理性质以邪实为 主。平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脏气虚弱之候。
❖ 发病机理:痰气搏结,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诊查要点
❖ 哮病的诊断要点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 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 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 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 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 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辨证论治
❖ 热哮证加减变化: ❖ 若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清里; ❖ 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广地
龙泻肺平喘; ❖ 肺热壅盛,吐痰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鱼
腥草以清热化痰,兼有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芒 硝、全瓜蒌、枳实通腑以利肺; ❖ 病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黏,口咽干燥, 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当养阴清热化痰,加沙参、 知母、天花粉。
❖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 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证明显 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 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 于祛邪;
❖ 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
❖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 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 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中医内科学
❖ 概述 ❖ 病因病机 ❖ 诊查要点 ❖ 辨证论治 ❖ 预防调护 ❖ 临证体会
哮病
概述
❖ 哮病的概念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
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 特征。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

肺系病证-哮病一、A11、哮证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在辨证当分清( )A.气血B.虚实C.阴阳D.表里E.寒热2、冷哮咳痰特点( )A.臭脓痰B.痰稠黄胶黏C.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D.痰如白沫量多E.痰黄白相兼3、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的医家是( )A.朱丹溪B.李东垣C.刘完素D.张景岳E.李中梓4、哮证缓解期表现为肺脾气虚证候者,宜选用( )A.左归饮B.六君子汤C.六味地黄丸D.麦门冬汤E.大补阴丸5、哮证内外皆寒的常用治疗方剂是( )A.甘姜苓术汤B.华盖散C.小青龙汤D.二陈平胃汤E.半夏厚朴汤6、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 )A.肺脾肾B.肺肾D.肺脾E.肺心7、哮证的宿根( )A.寒B.热C.痰D.气E.火8、哮证的主症是( )A.咳嗽胸痛痰黏B.呼吸急促困难C.咳吐浊唾涎沫D.发作性痰鸣喘咳E.咳嗽潮热盗汗9、哮证最主要的发病诱因是( )A.气候突变B.饮食不当C.情志失调D.饮食不节E.劳累过度10、哮证发作时的病理关键在于( )A.痰阻气闭B.肺失宣降C.伏痰D.肺气不清E.肺气虚寒11、哮证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是( )A.邪实B.正虚C.邪实正虚D.寒热夹杂E.表里同病1、某患者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面色晦青,形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者,选用下列何方( )A.定喘汤B.温胆汤C.控涎丹D.射干麻黄汤E.葶苈大枣泻肺汤2、某男,62岁,素有哮喘,发作二月,时轻时重,近2日喘咳加剧,喘急面青,躁烦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治宜( )A.益气回阳救逆B.养阴益气救脱C.健脾益气固脱D.补肺纳肾固脱E.温肾平喘固脱3、某男,56岁,哮证十载,发作半月,经治略平,但仍感胸闷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腰酸乏力,不耐劳累。

或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证属( )A.痰浊阻肺证B.下虚上实证C.肺肾两虚证D.心阳欲脱证E.脾肾两虚证4、某男,60岁,咳喘胸满,但坐不得卧,喉间痰鸣如拽锯,咯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象滑实。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02
哮病中医辨证论治
发作期中医辨证论治
寒哮
寒痰阻肺,肺失宣降。治宜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 龙汤加减。
热哮
热痰壅肺,肺气上逆。治宜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方用定喘汤加减。
缓解期中医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
肺脾虚弱,气失所主。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
肺肾不足,气阴亏耗。治宜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方用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加 减。
缓解期西医治疗
80%
长期控制药物
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 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等,用 于控制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 数。
100%
规律使用哮喘控制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并指导患者规律使用哮 喘控制药物。
80%
避免触发因素
告知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冷空 气等触发因素,以减少哮喘发作 。
生活起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接触过敏原,保持适宜的 温湿度。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 波动,减轻精神压力。
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
定期到医院随访,了解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指导正确使用药 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 停药。
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 现气急、喘息、咳嗽等症 状加重或持续不减等情况, 应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CONTENCT

• 哮病概述 • 哮病中医辨证论治 • 哮病西医治疗 • 哮病中医特色疗法 • 哮病预防与调护
01
哮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呼吸急促、喉间哮 鸣为典型表现的肺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04 类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
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 渐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 嗽和气喘为主;
治疗原则
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 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 并施,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反复 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阳虚者应 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 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4.风痰哮证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 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
兼症: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 舌脉象: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
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 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05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辩证要点
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等五类,注 意是否兼有表证。
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 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
诱因
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 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功能紊乱可引起气道 高反应性,导致气道痉挛, 引发哮病。
02
临床表现
发作期表现
01
02
03
04
呼吸困难
哮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 的呼吸困难,感觉空气不足,
呼吸急促。
喘息
哮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喘息 ,即呼吸时伴有哮鸣声,这种 声音是由于气道痉挛引起的。
咳嗽
哮病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咳嗽 ,有时咳痰。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案例分析 • 展望与总结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 呼吸困难,甚至喘息不得平卧为 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类
哮病可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 哮、风痰哮和虚哮等类型。
哮病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六淫邪气均可引起哮病 发作,其中以寒邪和风邪 为主。
疗效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 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对于慢性病程患者效果更佳 。
科研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对 病因病机、临床分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治 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际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为中 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01
长期反复发作的哮病可能导致气道重塑,进而发展为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
心力衰竭
02
严重哮病发作可能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急性心
力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

哮病、喘证、肺痈(1)课件

哮病、喘证、肺痈(1)课件
2018/10/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3、辨寒热
属寒--咯痰清稀,色白有沫,面色
青灰,伴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 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迟而弦 。 属热--咯痰粘稠,色黄或白,口渴 欲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或 黄燥,脉滑数。
2018/10/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治疗原则


1.发病时治标、治肺;平时治本、治肾;
不得续,咳甚尿失禁。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2018/10/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喘脱
症状:主证+喘剧欲绝,心悸烦躁,紫
绀明显,汗出如油,四肢厥冷
舌脉:舌淡苔薄,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
2018/10/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预防调摄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合甘麦大枣汤
2018/10/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喘
肺虚证
症状:主证+肺气虚(气短声低,畏风
自汗,易感冒)或气阴两虚(烦热口干, 面色潮红)
舌脉:舌淡脉弱,或舌红苔
剥脉细弱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补肺汤合生脉散
2018/10/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肾虚
症状:主证+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
2018/10/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痰热郁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黄稠,咽干,口渴
喜冷饮,尿赤,便结或发热。 舌脉: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2018/10/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痰浊阻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白粘,呕恶,纳
呆,口粘不渴。 舌脉:舌淡苔厚腻色白 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合三子养亲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病机 • (一)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脏腑阴阳失调,对 津液的运化失常,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 哮病的夙根。 • 朱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
肺不能布散津液
痰的产生
脾不能输化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精
津液凝聚而成,伏藏于肺——夙根
• 夙根,指过去即有旧的病根。以哮病而言,伏痰为其 主因,故认为痰为本病之“夙根”。但痰之生成,在 于脏腑阴阳失调,因此究其实质,实与个体素质密切 相关。
肺系病证 第三节 哮病
【概说】
• 一、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 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本病又有呷嗽,哮吼、齁(hou侯)he(喝)。 • 词解1:呷嗽:指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 绳 〃喘门》:“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乃开口、闭 口尽有其声。” • 词解2: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 也。 ” (《寿世保元〃哮》) • 词解3:侯喝:的字意均指气喘时声高气粗而言。侯 喝,病证名,指哮喘发作时痰鸣,喉间如曳(“义” 音)锯声。
• 4、风痰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 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 • 兼症: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 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 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 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 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 舌脉:舌苔厚浊,脉滑实。
• (二)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 痰随气升,肺气宣降失常。 •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 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 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 吼,气息喘促。《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 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 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 哮病。” • (三)病位主要在于肺系,关系到脾肾。 • 1、病位在肺系 《医学实在易〃哮证》亦说:“一发 则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 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hou有声。 • 2、关系到脾肾 : 肺与脾、肾在生理上有相互资生 的关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三、讨论范围 • (一)本节所论哮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 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 增多症(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 引起的哮喘。 • (二)若因肺系或其它多种疾病引起的 痰鸣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 证范围,但亦可与本节辨证论治内容联 系互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外邪侵袭 寒: 1、外感风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津液凝聚成痰 热: 2、 吸入烟尘花粉——影响肺气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 (二)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 酸咸肥甘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海羶发物 (三)体虚病后——素质不强,过敏体质,病后体虚,肺脾肾 亏虚
• (四)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可互相演变转 化。 • 1、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 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痰热——热哮; •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 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风痰哮; • 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足——虚哮。 • 2、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 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 气虚弱之候。 • 3、大发作时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 甚则喘脱。
• (5)常用药: • 党参、黄芪——补益肺气: • 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 子——补肾纳气; • 苏子、半夏、款冬、桔皮——降气化痰。
• (6)加减: • 肾阳虚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 石; • 肺肾阴虚,配沙参、麦冬、生地、当归; • 痰气瘀阻,口唇青紫加桃仁、苏木; • 气逆于上,动则气喘加紫石英、磁石镇 纳肾气。
• (5)常用药: • 麻黄、石膏——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清泄肺热,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 风寒,内清里热; • 厚朴、杏仁——平喘止咳; • 生姜、半夏——化痰降逆; • 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 (6)加减 • 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 喘哮痰鸣气逆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 痰降气平喘; • 痰吐稠黄胶粘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 清化痰热。
病因病机示意图
风寒
邪壅于肺,气不布津 津液凝聚,痰浊内生 实哮
外邪 风热 烟尘花粉
冷哮 热哮 寒包热哮 风痰哮
生冷 饮食 酸咸甘肥 海腥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夙根) 发作
虚哮
病后(肺虚) 体虚(肾亏)
缓解期 阴虚火旺灼津
肺脾气虚 肺肾两虚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 史。 • 2、呈反复发作性。 • 3、发作时有典型症状,喉中有明显哮鸣 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 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 解。 •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 三、相关检查 • (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 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检有大量嗜 酸粒细胞。 • (二)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 指标均显著下降,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 使CO2潴留,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参考直为35—45mmhg)上升,表现呼吸性 酸中毒。 • (三)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 加,呈过度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 纹理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发时 攻邪 (邪实)
祛痰利气
益肾
三、证治分类 • (一)发作期 • 1.冷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 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 •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 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 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 舌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二、病证鉴别 •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 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 2、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 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 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 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 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 差别。
• 二、沿革 • 1、《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喘鸣的记载与本病相似。 •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 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 2、《金匮要略》对哮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颇详。 • 典型症状——“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 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 3、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 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 《丹溪心法》专篇论述,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 痰”, • 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 4、明〃虞摶《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 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 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 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 平喘固本汤由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 胡桃肉、脐带、沉香、苏子、款冬花、 半夏、橘紅、磁石组成。
• (5)常用药: • 麻黄——宣肺平喘; • 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 • 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 • 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 • 甘草——调和诸药。
• (6)加减: • 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配麻黄解表 清里; • 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 子、广地龙泻肺平喘; • 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 知母、鱼腥草清热化痰; • 兼有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芒硝、全瓜 蒌、枳实通腑以利肺; • 病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粘,口 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当养阴清热 化痰,加沙参、知母、天花粉。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总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未 发以正虚为主;病久每多虚实错杂。 寒痰
邪实
热痰
或兼表证
正虚
肺、脾、肾 心 肺、肾 阴虚
阳(气)虚
二、治疗原则: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
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寒包火——温清并用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正虚邪实——虚实兼顾 喘脱危候——扶正救脱 辩其阴阳 平时(正虚) 扶正 区别脏腑 阳虚——温补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2、热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 胸高胁胀,咳呛阵作。 • 兼症: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 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 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 舌脉: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 肺失清肃。 • (3)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 (4)主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而前者 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 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 郁,外有表证者。

• (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 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 (4)主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而前者 长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 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 饮、寒象较重者。射干麻黄汤方歌:射 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 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兼五味。
• (2)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 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 (3)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 (4)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 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 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