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全文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峨眉山月歌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 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 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 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 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 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李白(唐)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 人,后人誉为“诗仙”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 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 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 见此老炉锤之妙。”
(3)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思亮但 朋月 顺夜在 念总在 友影 流里一 不被从 一映 而,个 已两清 样在 下我秋 。岸溪 ,江 。乘高
的到 陪水 着气 高渝 伴之 小爽 山洲 着中 船、 挡的 我, ,月 住途 。像 从色 ,中 一 清明 使, 个 溪朗 我月 好 驿的
峨眉山月歌
é méi
qiāng
xī
峨眉山 平羌 清溪
xiá yú zhōu
三峡
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平羌:青衣江
影:月影 流:流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
清溪:地方名,峨眉山附近
夜发:夜间出发 向:驶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下:去(从上游向下游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
思念 君:友人
渝州:今重庆市
诗句解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倒影在平羌江中的月亮,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想一想
•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一个人离开故土,对家乡和 友人恋恋不舍,江行见到月亮,就 像见到友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 友人,心中留下一片惆怅。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不舍 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作者是( )朝诗人(
诗中包含了五处地名是:
峨眉山 平羌 峨眉”是山名,
“平羌”是江名, 清溪、三峡、渝州都是 地名。
峨眉山月歌全文解析 峨眉山月歌的诗意是什么
峨眉山月歌全文解析峨眉山月歌的诗意是什么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
重点在“半轮”。
形容明月,用“轮”,如一轮明月。
讲的是月亮的形状,像车轮。
那自然是圆月的时候。
李白说“半轮”,这里就有了时间:或者十五之前,或者十五之后。
能确定是“上弦月”吗?感觉不可能。
“秋”是季节。
这样第一句诗,就交代了很多内容。
地点:能看到峨眉山的地方(连着下一句读,还能知道是在船上);季节和时间:秋夜。
影入平羌江水流。
平羌是地点。
具体地点如果暂时查不到资料,我们也能根据前后诗意来推断出它是一条江名或一个地名(今青衣江),这可能就叫“语感”。
影入平羌,是李白在船上看到了峨眉山月的倒影,它跟着平羌水一直在流动、前进。
这样一解释,“流动”啊,“前进”啊,这两个词真的很生硬。
本来李白此刻的心意是很柔软的。
他此刻的心思,就是我走月亮也跟着走。
情意绵绵的,十里万里相送难分手。
夜发清溪向三峡。
清溪、三峡,和前面的平羌,以及后面的渝州,这几个词,都是地名。
实写的。
所以很多人称赞李白这首诗,用了那么多真真切切的地名,还能写出如此动情的诗歌。
地名这种东西,一就是一,很难再有延伸想象的空间,如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是很多个地名连用。
像李白杜甫这种情况,唐诗里有,但不多见。
地名不同于意象,地名是固定的;意象的寓意则丰富、复杂很多。
清溪是一个驿站的名字。
三峡我们就把它想当然理解为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渝州是今天的重庆。
读这首诗要有地理知识。
除了古今地名的问题,还有地理方位的问题。
比如上一句中的“三峡”,我们想当然认为指著名的长江三峡,但如果我们确定李白这里的“下渝州”是要去重庆,那就可能不对。
因为这三峡得是过了重庆奉节之后的事情。
这三峡是大三峡,另外还有小三峡(巫山),还有什么三峡(平羌三峡),在乐山。
总之,这里我现在也弄不清楚,以后或许可以。
也就是说,以前很多人纠结“君”到底是指月亮,还是指人——我认为指月亮——其实,更应该琢磨的,是李白的“下渝州”,是去渝州,还是离开渝州。
峨眉山月歌
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 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 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 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 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 写作背景:
这是开元十三年作者 离家准备出蜀时写的一首 诗,其内容是怀念住在娥 眉山的一位朋友。
峨眉山月半轮秋,
第二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 月毕竟是故人人,于是只能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了。 •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 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 谓语短情长.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 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 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 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 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 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朋月 友影 一映 样在 ,江 陪水 伴之 着中 我, 。像 一 个 好
顺夜在 流里一 而,个 下我秋 。乘高 着气 小爽 船、 ,月 从色 清明 溪朗 驿的
内容感知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 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 一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直入岷 江。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 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 州就在眼前了。
《峨眉山月歌》
作者通过对月亮,江水的诗意 描绘来寄托他的思念之情。这首诗 四句中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 不着痕迹,写的十分自然流畅,毫 不觉得累赘呆板,显示出他的艺术 才华。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 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 一。
《峨眉山月歌》是黄虎威在1981 年创作的小提琴曲。此曲根据唐代 大诗人李白的七绝诗《峨眉山月歌》 而作,描写了峨眉山的月、秋夜、 江水等自然景色,表现了对友人的 怀念之情。旋律柔美动听,充满诗 情画意,乐思波澜起伏,恰似流不 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地诉说着 诗人的思念。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明月映照着峨眉山的深秋,
月影倒入青衣江那碧的水中。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向三峡进发,
思君不见下渝州。
家乡的明月啊,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 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 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 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 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 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 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 快,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 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 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 李白(701—762) 古今的伟大诗人,人们称他为 “诗仙” 。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 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 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 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 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 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 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 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 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影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动, 月亮走,月影走,我也走。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 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想一想: 诗中“思君不见下渝州”中 的“君”指的是谁?
君:友人、月亮、亲人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找一找: 王麟洲说:“四句入地名者五,
古今目为绝唱。” 二十八字中 地名凡五见,诗中共有5处地名, 你能找出来吗? 1.峨眉山 2.平羌 3.清溪 4.三峡 5.渝州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
酒入豪肠, 油人,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 七分酿成了月光, 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 ,世称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李杜”。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半个盛唐。 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代表作品有 ——余光中 《静夜思》、《将进酒》等。
想一想: 读第一句、第二句,诗人坐船
顺流而下,看到了什么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悟一悟: 你觉得此时此刻的诗人孤独吗?
知人论事
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 直到25岁离开。《峨眉山月歌》 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 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 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歌原文峨眉山月歌原文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李白的诗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今天店铺为您收集整理了峨眉山月歌原文,学习这首诗篇有困难的可以参考一下哦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
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万里相随。
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
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
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
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
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注释巴东:即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巴东郡。
治所在今湖北巴东县。
⑵沧海:此泛指江湖。
⑶黄鹤楼:原在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蛇山黄鹤矶上。
月华:即月光。
⑷峨眉客:指蜀僧晏。
⑸秦川:指长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古为秦地,故称秦川。
此指长安。
⑹黄金狮子:指当时的皇帝与王孙贵族。
⑺麈尾:麈是似鹿而大的一种动物。
其尾可制为拂尘,魏晋以来的玄学家清谈时执之以示高雅。
⑻重玄:“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成玄英、王玄览、李荣皆因善谈重玄学而被皇帝所青睐。
⑼吴越:此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⑽丹阙:指皇宫。
(11)帝都:即首都,指长安。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颔联: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 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清溪向三峡,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 峨眉山上,半轮明 峨眉山上, 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 那澄澈的水面。 那澄澈的水面。夜 里我从清溪出发奔 向三峡, 向三峡,到了渝州 就能看到你( 就能看到你(峨眉 山上的月亮) 山上的月亮)了, 多么思念啊! 多么思念啊!
作品赏析
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 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 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 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 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 情千里光”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 渝州, 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 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 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 思君” 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 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 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 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 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 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 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 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 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 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峨眉山月歌
来源
翻译 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十 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 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 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 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 之一。
返回
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发清溪向三峡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到了渝州就能看到 你了,多么思念你 啊
返回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 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 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 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 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 间统一起来。
返回
峨眉山月歌讲解
峨眉山月歌讲解
《峨眉山月歌》是小说《峨眉山记》中的插诗,描写了峨眉山夜晚的景色和月光的美丽。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讲解: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诗中通过描绘峨眉山的夜景和月光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宁静的赞美之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对夜晚峨眉山的描写,第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描绘了正在升起的秋天的月亮,暗示了诗人描写的时节。
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通过“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诗人
将山上的月光倒影在江水中的美景展示给读者,夜景的美妙之处一目了然。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表达了诗人对夜晚清溪的喜爱,清溪的宁静、清净成为诗人心中的美丽景色。
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某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宁静的赞美,同时也通过对月亮和夜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
悟析情手感法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 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 的思念之情。
思考探究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在这首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你觉得有何效果?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 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动静结合;峨眉山上悬挂着半圆的月是静景,月影静静 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是动景;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月映清江的优美夜景。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入”“流”的妙 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 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 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 境可谓空灵入妙。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 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 江水缓缓流动。描绘了一幅优美幽静的月映清江夜 景图。
方法指导
描绘画面的方法: 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 3.展开联想、想象 4.语言流畅生动 5.对画面进行概括。
2.请任选一角度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 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 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 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 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明诗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半边,半个。月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的诗词《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的诗词《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全诗从“峨眉山月”开始写起。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是四川最有名的旅游景点,诗人李白又是蜀人,所以“峨眉山月”就是诗人的故乡之月。
而自古以来月就是愁,尤其是乡愁的代表,所以说,诗的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半轮秋”点出了离蜀的时令,即是在万物凋零的秋天。
“半轮”其实是说“峨眉山月”,作者却说“半轮秋”,用“半轮”来形容秋天,强调了秋天的月色之美,又反衬出月色下的秋景迷人。
月只有“半轮”,并不是满月,具有一种残缺遗憾之美,诗人离家出游,心里难免有种淡淡的失落。
“影入平羌江水流”,平羌即是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其源自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流动的平羌江面上,倒映着月亮皎洁的影子。
这句出现了两个动词,“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形容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其实月影并没有流动,只是作者所乘的船在动,所以会有这种错觉,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还暗示了秋夜行船之事。
前两句,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写出了蜀地优美的景色,空灵巧妙。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词思想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 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是 怎样的呢?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友 人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在26岁那年离开故乡, 四处游历,从长江中下游到 中原和华北地区都有他的踪 迹。这一次漫游,使他开阔 了眼界,丰富了阅历,这个 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力旺盛, 并且已臻成熟阶段。这首诗 即李白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 ,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 2)影: 月光 。 平羌: 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看 一 看
峨眉山月歌
——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 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 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 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 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 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 人。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 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 情怀。
峨眉山月歌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 与杜甫并称“李杜”。
重点字词
⑴峨眉山: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 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 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 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 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 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 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 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 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 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月 歌
黄老师
峨眉山月歌⑴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背 景Biblioteka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 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 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 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 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以 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
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
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二、赏读《峨眉山月歌》1、解释题目:“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板书:歌月)2、出示一组峨眉山、峨眉山月的图片。
3、赏析“《峨眉山月歌》(1)赏析千里蜀江远游图”绝句因为篇幅短小,因此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一般来说是不能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这首诗用了几个动词把五个地名巧妙地串了起来,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跟我们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远游图。
以前,曾有许多人会因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
如骆宾王,因为喜欢用数字写诗,当时就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绝句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大家都交口称赞,不但没有人取笑他,甚至有人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也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赞的就是李白的这五个地名用得浑然天成,表现出李白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
(2)赏析意境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
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
4、探讨朗读节奏(1)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意境来看(2)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4岁出蜀而漫游楚湘。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所写。
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时,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
(3)明确朗读节奏:轻快舒缓,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5、合作探究: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1)小组讨论(2)明确: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乡思友之情。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板书:思君)6、课外链接——李白其它写月的诗(1)借明月表达思乡、思友之情《静夜思》——借月抒怀,抒发思乡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抒怀,抒发思友之情。
(2)明月是光明的象征《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却因谗言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又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有一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就写下了这首饯别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中“揽明月”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是李白写“愁”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充分展示了李白桀骜不羁的性格和奔放飘逸的诗歌风格。
(4)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月下独酌》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突出写一个“独”字。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并没有真正得意过,但他并不就此消沉。
诗人用乐观的态度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它像是一个人生价值的宣言。
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泣鬼神”!7、李白的月光情缘李白的诗歌创作颇丰,今存古诗990多首,诗歌的内容也可谓包罗万象。
然而就连他写妻子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也不过几十首。
李白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
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
刚才,我们漫步在李白的月光世界里,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倾泻而出的才情,也感受到他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走近他的《春夜洛城闻笛》。
三、赏读《春夜洛城闻笛》1、诵读提示这首诗是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
全诗要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2、视频展示:知人论世李白24岁时就出蜀远游。
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
27岁时,他离开扬州,在安陆定居。
后来他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了。
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年,李白受招入宫已经三年了。
初入宫,唐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
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可一展宏图了。
然而唐玄宗只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
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
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
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3、内容感知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4、“折柳”寓意解读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其音哀怨幽咽。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的姿态,就像离人依依不舍离别时的情态,又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
据说长安灞桥就是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离人攀折殆尽。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眷恋故土之情。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5、视频展示:专家赏读6、鉴赏点拨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
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板书:闻笛→故园情)四、比较两首古诗: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借物抒情,抒发思友、思乡之情。
五、背诵理解《峨眉山月歌》1、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2、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春夜洛城闻笛》1、诗中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2、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课后习题作业:1、背诵《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明天默写。
2、读书笔记:赏读李白写酒的两首诗,试从诗意、抒发的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