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的殖民扩张给二十世纪英国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张校磊学号2010402024 分数

论英国的殖民扩张给二十世纪英国的负面影响

内容提要:英帝国长期的殖民扩张导致了本土农业的衰落,伴随着殖民扩张同时的资本外流又给英帝国长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英国作为殖民大国,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600年前后。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战,开始建立英国的海上霸权,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①,1652-1674年又数次发动英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光荣革命后又与法国争夺殖民霸权,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确认了英国最大的殖民强国地位。

英国侵占大量殖民地后,加紧了对殖民地的和资本输出。通过投资、债券、不等价交换等方式攫取了丰厚的海外收入,支撑了整个英国经济,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克拉藩曾指出:“只要保持和平和海上运输自由,只要殖民地经济继续发展,那么英国对海外贸易和对农产品供应的依赖并不会使自己陷入不稳定状态②。但一战后英国的经济陷于长期的停滞状态,问题开始逐渐的暴露,经济霸权遭到动摇。而到二战结束后问题则暴露的越加充分,英国不得不为美国马首是瞻。

殖民扩张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可以说,英国农业是维持殖民帝国的牺牲品。回顾历史上以剥夺农民土地而著称的圈地运动,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圈地以暴力手段使农民和土地分离,却准备了手工工场中可使用的雇佣工人和工场手工业的国内市场。就其客观效果而言,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直到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食品基本自足的国家。

可见英国农业的衰落不能归咎于圈地运动,主要原因是英帝国按照区域比较利益的观点实行了帝国内部的区域分工,牺牲了对本土有重要意义但生产成本较大经济利益较小的农业部门。在英国政府看来,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帝国,要使得英国资本在各殖民、自治领、保护国的利益得到巩固,使殖民地成为英国廉价原料产地有利的投资场所和广阔的工业品出口市场,那么应当有让这些地区有可以输入英国销售的产品,让它们同英国的商品贸易有较长期的配合。于是,除了矿产品外,农产品成了可以为一输入英国的产品。

此外,英国农业部门的被牺牲与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密切相关。谷物法原是英国地主阶级为了保证自己出售粮食收入,要求政府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谷物法的废除则取消了对粮食进口的限制,抑制了粮食价格以及与此有关的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趋势。它不仅使农业限期收入减少,而且由于预期收入的无法保证,促成了农业长期投入不足。李崇淮教授曾说:“就整个英国资产阶级而言,投资农业不如投资到海外或国内的其他企业有利……加之,农产品因袭殖民帝国对农产品进口的低价政策而受到限制,因而利润没有把握,靠国家补贴来维持农业收入也是有限的”③这一分析是恰如其分的。

来自国外产地的廉价农畜产品是英国农业衰落的直接原因。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使得北美和东欧比较廉价的粮食大量涌入欧洲,给英国农业造成巨大打击。据统计,一战前夕,英国食品的低自给率已十分显著。自给率是:小麦和面粉79%,大麦42%,燕麦21%,牛奶39%,黄油40%,乳酪20%,猪肉56%,蛋65%,

①《航海条例》规定任何商品都不得输往和输出英国殖民地,除非由英国船载运,所谓英国船是指在英国或其殖民地上建造、为英国或其殖民地拥有的船只,或者至少四分之三的船员是英国人或英国殖民地上的人。.

②克拉藩:《现代英国经济史》下卷,193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第68页。

③李崇淮:《战后英国农业发展概况》198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408页

羊肉46%,牛奶5%④。

英国农业的衰落和在食品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一战期间暴露的异常充分。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鼓励本国农业发展,收到一些效果。然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长期农业危机又使英国政府在此的努力徒劳无功。二战爆发后粮食问题又空前紧张,迫使英国政府再次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然而要使农业在经过长期衰落后再次成为国内重要的产业部门,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殖民扩张的另一危害则表现在资本外流。英国的资本外流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资本输出,另一部分是长期资本流动意义上的资本转移。在前一种情况下,资本输出的资本毕竟还是英国资本,仍以回流为目的;而后一种情况下,转移出去的资本则不再是英国资本,是英国经济的净损失。

资本输出或者采取生产资本输出的方式,或者采取借贷资本的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是资本输出者对资本输入国的劳动人民进行剥削的手段。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外投资40%投资于铁路证券,30%投资于外国政府或市政债券,5%投于公共事业,15%投于工商业和金融业,大约10%投于原料或采矿部门⑤从英国资本大量输出的近期看,是起着促进英国商品输出,从而刺激国内生产增长和维持高度就业率的作用的。

而资本外流的另一部分资本转移,即使从近期看对英国也是不利的。资本向国外的转移与人口迁移有关。而移民中多数人不是一无所有的贫民,而是有一定资产的人。他们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这样一些利润率较高、收入较多和生活较舒适的国家或地区吸引去了,或者不仅被利润率高而且能享受特权的像印度、马来亚香港东非和西印度这样一些殖民地所吸引了,于是决定离开英国本土并且把资本一并转移到那里。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道:“美国经济发展本身就是西欧特别是英国大工业的产物”⑥就是英国资本转移的反映。它不但影响了英国的发展,并且增强了英国竞争对手的实力。

从长期看,二者对英国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英国是在建立了“传统”工业部门的优势后开始大量资本外流的。输出的产品也大都是传统部门中的产品,如铁路车辆、初级产品加工机械、枪炮弹药和船舶等。这使得英国的传统工业得以继续增长和繁荣,然而这一时期却是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发展的时期。资本的外流减少了发展新兴工业的资金而且使资产阶级产生了发展新兴工业的惰性。因为没有新兴部门英国仍然可以从殖民地获得丰厚收入。因此,资本外流大大延缓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另外,英国的资本外流实际上不断地巩固着和支撑着英国殖民帝国内部的“区域分工”体制。本国的某些部门,例如农业和采掘业因为成本较高和利润较低受到了忽视。国内形成的储蓄不会转化为这些部门的资本,而转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他英属殖民地同类部门的投资。从帝国内部来看这一现象似乎不构成尖锐的矛盾,然而就英国本土而言,其后果却是严重的,因为衰落的是本土兴起的是有离心趋势的“外围”地带。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各自治领已获得相当大的政治独立性就是这种离心化的表现,渐渐导致了英帝国的解体。

总之,正是因为英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着眼于帝国内部的“区域分工”,牺牲了国内的农业部门,满足于在各殖民地附属国的独占利益,使得英帝国在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反应迟缓,渐渐落后于世界。“英国病”日益折磨着昔日的殖民帝国。

关键字:英国殖民扩张消极影响

④克拉藩:《现代英国经济史》下卷,193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第119页

⑤约翰·邓宁《二十世纪的资本移动》,载《劳埃德银行评论》1964年4月号,第十九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