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2型糖尿病讲课PPT课件
![2型糖尿病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b22b5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e.png)
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 范围,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可以降 低糖尿病的风险
预防并发症的措施和方法
控制血糖 水平:保 持血糖在 正常范围 内,减少 高血糖和 低血糖的 发生
健康饮食: 遵循低糖、 低脂、高 纤维的饮 食原则, 控制总热 量摄入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 有氧运动, 如快走、 游泳、骑 自行车等, 增强身体 免疫力
症状表现:多饮、多尿、多食、 消瘦等症状描述
治疗过程:采取的治疗方案及效 果
成功控制血糖的案例分析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
病程等
治疗方案:药 物治疗、饮食 控制、运动等
治疗效果:血 糖控制情况、 并发症改善等
经验分享:患 者日常注意事 项、心理调适
等
家庭支持和护理经验分享
家庭支持对2型 糖尿病患者的积 极影响
家庭护理的要点 和注意事项
患者和家属的心 理健康指导
家庭支持与护理 经验分享
社区资源和支持体系介绍
社区糖尿病管理团 队:提供专业的糖 尿病教育和支持
社区活动和讲座: 定期开展关于糖尿 病的知识讲座和互 动活动
社区资源链接:提 供与糖尿病相关的 医疗、营养、运动 等方面的资源链接
心理支持: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 助患者更好地应对 糖尿病带来的心理 压力
04
定期监测血糖和相关指标
监测频率:建议 至少每年监测一 次血糖和相关指 标
监测目的:了解 血糖和相关指标 的变化情况,及 时发现异常
监测方法:通过 指尖采血或动态 血糖监测等方法 进行监测
注意事项:监测 时应保持安静状 态,避免剧烈运 动和情绪波动
控制体重和减肥方法
增加体育锻炼,如快走、慢 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 于燃烧脂肪、减轻体重。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 范围,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可以降 低糖尿病的风险
预防并发症的措施和方法
控制血糖 水平:保 持血糖在 正常范围 内,减少 高血糖和 低血糖的 发生
健康饮食: 遵循低糖、 低脂、高 纤维的饮 食原则, 控制总热 量摄入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 有氧运动, 如快走、 游泳、骑 自行车等, 增强身体 免疫力
症状表现:多饮、多尿、多食、 消瘦等症状描述
治疗过程:采取的治疗方案及效 果
成功控制血糖的案例分析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
病程等
治疗方案:药 物治疗、饮食 控制、运动等
治疗效果:血 糖控制情况、 并发症改善等
经验分享:患 者日常注意事 项、心理调适
等
家庭支持和护理经验分享
家庭支持对2型 糖尿病患者的积 极影响
家庭护理的要点 和注意事项
患者和家属的心 理健康指导
家庭支持与护理 经验分享
社区资源和支持体系介绍
社区糖尿病管理团 队:提供专业的糖 尿病教育和支持
社区活动和讲座: 定期开展关于糖尿 病的知识讲座和互 动活动
社区资源链接:提 供与糖尿病相关的 医疗、营养、运动 等方面的资源链接
心理支持: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 助患者更好地应对 糖尿病带来的心理 压力
04
定期监测血糖和相关指标
监测频率:建议 至少每年监测一 次血糖和相关指 标
监测目的:了解 血糖和相关指标 的变化情况,及 时发现异常
监测方法:通过 指尖采血或动态 血糖监测等方法 进行监测
注意事项:监测 时应保持安静状 态,避免剧烈运 动和情绪波动
控制体重和减肥方法
增加体育锻炼,如快走、慢 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 于燃烧脂肪、减轻体重。
医学二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PPT培训课件
![医学二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PPT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2927e971fe910ef12df8a8.png)
远期目标
预防慢性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的临床表 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 等水平的升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 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医 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 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 措施。降糖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教 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器官移植手术
一般 严格
√ √
√ √
设定个体化的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大部分患者餐前血糖<7.8 mmol/L,随机血糖<10mmol/L
根据临床情况调整血糖目标
非重症患者
• 对于达到并能维持血糖控制而无低血糖的患者,可将目标 进一步调低
• 终末期疾病和/或预期生命短的患者,低血糖高危患者, 可 调高目标范围
STENO-2研究:
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终点事件
复合事件:非致死性心梗、中风或心血管疾病死亡、血运重建、截肢
60
50
常规治疗组(n=80):
40
35例发生85次事件
30
强化治疗组(n=80):
19例发生33次事件
20
P=0.007
10
0 0
12
24 36
48 60
72
84 96 随访时间(月)
•具有心血管高危因素者需小 剂量服用
BP 血压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140/80mmHg
Control of blood lipids 血脂控制 •主要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为主 Control of weight 体重控制 •维持合理体重
2型糖尿病诊疗规范 PPT课件
![2型糖尿病诊疗规范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dc333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2.png)
THANKS
感谢观看
选择健康食品
多食用低糖、低脂、高纤 维的食品,如蔬菜、水果 、全谷类等。
运动治疗
制定运动计划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等,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 。
坚持适量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 等。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
运动时间宜安排在餐后1小时左右,避免空腹运动和剧烈运动。
诊疗规范的作用
诊疗规范可以指导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 供量化的评估指标和诊疗标准,帮助医生做出更加 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诊疗水平。同时也可以让患 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参与治疗 过程,促进医患合作。
02
诊断
Chapter
临床表现
• 其他症状:视力模糊,皮肤瘙痒,易感染。皮 肤疖、痈、肺部感染等。血糖。空腹血糖( FPG)>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 2hPG)>11.1mmol/L,或随机血糖> 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 反映近8~12周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4%~ 6%,在糖尿病诊断中,HbA1c是重要的血糖控 制监测指标。
Chapter
预后与随访
• 预后: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通过合理的饮食、运 动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 是不同的,预后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预后与随访
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便 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 疗方案。
04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Chapter
心血管疾病
01 02
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血脂谱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ppt课件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a3433859eef8c75fbfb3e0.png)
项目 目标值 空腹 非空腹 3.9–7.2 ≤10.0 <7.0 <130/80 男性 >1.0 (39mg/dl)
血糖(mmol/L)*
HbA1C(%) 血压(mmHg) HDL-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体重指数(BMI,kg/m2)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尿白蛋白排泄率 (μg/min)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 高血压、吸烟史、蛋白尿、心血管病家族史
是
他汀药物治疗
若TG>400mg/dl
(4.5mmol/L), 需用贝特类药物治疗,以减少急性胰 腺炎发生危险
2型糖尿病抗血小板治疗的筛查和临 床决策路径
糖尿病患者
是否在服用阿司匹林 是 继续治疗
否
阿司匹林禁忌证
否
是
禁用阿司匹林
•已发生过血管病变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综合性 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A1C
糖化血红蛋白
BP
血压
•新诊断、早期患者需
严格控制血糖; •年龄大,病程长,已 发生心血管疾病者需 采用个体化的降糖目 Aspirin 阿司匹 标 林
•具有心血管高危因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Gaede
P, et al. N Engl J Med. 2003 Jan 30;348(5):383-93.
UKPDS研究10年后随访: 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带来长期获益
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
微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
*P<0.05 **
P=0.052 强化治疗 vs 常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接受血糖达标治疗
血糖(mmol/L)*
HbA1C(%) 血压(mmHg) HDL-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体重指数(BMI,kg/m2)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尿白蛋白排泄率 (μg/min)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 高血压、吸烟史、蛋白尿、心血管病家族史
是
他汀药物治疗
若TG>400mg/dl
(4.5mmol/L), 需用贝特类药物治疗,以减少急性胰 腺炎发生危险
2型糖尿病抗血小板治疗的筛查和临 床决策路径
糖尿病患者
是否在服用阿司匹林 是 继续治疗
否
阿司匹林禁忌证
否
是
禁用阿司匹林
•已发生过血管病变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综合性 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A1C
糖化血红蛋白
BP
血压
•新诊断、早期患者需
严格控制血糖; •年龄大,病程长,已 发生心血管疾病者需 采用个体化的降糖目 Aspirin 阿司匹 标 林
•具有心血管高危因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Gaede
P, et al. N Engl J Med. 2003 Jan 30;348(5):383-93.
UKPDS研究10年后随访: 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带来长期获益
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
微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
*P<0.05 **
P=0.052 强化治疗 vs 常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接受血糖达标治疗
2型糖尿病PPT课件
![2型糖尿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e6a32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6e.png)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4、视网膜的病变 糖尿病对于眼睛里边的微血管有着一定的破坏的作用,它会导致视力减退 容易诱发多种眼部的疾病,例如青光眼, 白内障,角膜溃疡,近视等等患有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对于眼睛的伤害就越大,当出现近视物体不清而视物件尚好,提 示眼调节功能降低可能出现轻度白内障,严重的会造成眼睛的失明 5.糖尿病肾病 也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长期处在高血糖状 态,使得肾脏微血管发生硬化,骨小球硬化,出现蛋白尿,持续蛋白尿可伴有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浮肿及血压 增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血液中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6.疲乏无力 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
05 糖 尿 病 是 一 种 终 身 性 疾 病
糖尿病教育可使患者监督管理好自己的病情,更有利于配合医生的治疗
PART 06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
1、 消除糖尿病症状,让病人自我感觉更舒适 2、纠正糖代谢紊乱,控制高血糖,使血糖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3、纠正脂代谢紊乱及其他代谢异常,预防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4、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治疗各种伴发病,减轻病人痛苦 5、保证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 6、保证育龄期妇女的正常妊娠、分娩和生育 7、通过糖尿病教育,使患者学习糖尿病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自我监测技能,具有自我保健 能力,并自觉运用于病情监控和自我防治之中 8、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参加正常的社会劳动和社交活动,拥有正常的心理和体 力状态,努力使之成为健康长寿的人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
急性并发
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课件PPT】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42a067a1eb91a37f1115c7b.png)
)
× × × ×
预混胰岛素治疗的SMBG监测方案
早餐 后 午餐 前 午餐 后 晚餐 前 晚餐 后
空腹 未达标 每周3天 复诊前1天
睡前
× × × × × × × ×
× × × × × × ×
已达标
每周3次 复诊前1天
多次胰岛素/泵治疗的SMBG监测方案
空腹 未达标 已达标 × ×
早餐 后 ×
午餐 前
•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
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 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4
二. 一级预防的策略
• 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 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 程度 • 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策略
5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
年龄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
疾病的自然进程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测定结果 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
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 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的应对措施 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制定初诊治疗方案
• 确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的最初目标 • 帮助患者制定饮食和运动的方案,肥胖者确定减 轻体重的目标 • 建议患者戒烟、限酒 • 处方合理的降糖药物并指导药物的使用 • 教育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 告诉患者下次随诊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28
× × × ×
预混胰岛素治疗的SMBG监测方案
早餐 后 午餐 前 午餐 后 晚餐 前 晚餐 后
空腹 未达标 每周3天 复诊前1天
睡前
× × × × × × × ×
× × × × × × ×
已达标
每周3次 复诊前1天
多次胰岛素/泵治疗的SMBG监测方案
空腹 未达标 已达标 × ×
早餐 后 ×
午餐 前
•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
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 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4
二. 一级预防的策略
• 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 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 程度 • 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策略
5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
年龄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
疾病的自然进程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测定结果 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
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 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的应对措施 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制定初诊治疗方案
• 确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的最初目标 • 帮助患者制定饮食和运动的方案,肥胖者确定减 轻体重的目标 • 建议患者戒烟、限酒 • 处方合理的降糖药物并指导药物的使用 • 教育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 告诉患者下次随诊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28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 (2)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8065cc5af121dd36a22d8223.png)
脲
8.14%
-0.68%
30
7.47%
去安慰剂效应后的疗效安全性比 较
降低HbA1c 体重改变 低血糖
二甲双胍
1.0-1.5%
降低
无
传统 降糖药
新型 降糖药
磺脲类
1.0-1.5%
TZD
1.0-1.5%
格列奈类
0.5-1.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0.5%
GLP-1受体激动剂
0.8%
DPP-4抑制剂
0.4-0.9%
15
4~8
3~4
15~45 2(达峰时间) 3~7
完整最新版课件
24
α-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
降糖效力 HbA1c下降0.5%
低血糖风 单独服用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并可
险
减少餐前反应性低血糖的风险
其他作用 降低体重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合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 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0.9%
7.5%
维格列汀 438
(50mg bid)
24 二甲双胍加用 8.1%
周
-0.5%
7.0%
沙格列汀
24 568 (亚洲人群)
周
(5 mg qd)
24
570 (亚洲人群)
周
单药
8.1%
二甲双胍加用 7.9%
-0.5% -0.4%
7.4% 7.4%
利格列汀 189
二甲双胍+磺
24
完整最新版课件
基础胰岛素/ 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
完版课件
2型糖尿病新幻灯片ppt课件
![2型糖尿病新幻灯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39697a192e45361066f572.png)
DSPN
DSPN
28
• 对因治疗 • 血糖控制 • 神经修复:甲钴胺、生长因子等 • 抗氧化应激:硫辛酸等 • 改善微循环 • 改善代谢紊乱: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等
• 对症治疗:缓解疼痛症状 • 硫辛酸、抗惊厥药、抗忧郁药物、阿片类药物、辣椒素等
学习交流PPT
29
Treatment Control
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 • 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及口服药物和注射降糖药间
(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学习交流PPT
3
传统降糖药物
学习交流PPT
4
新型降糖药物
• DPP-4抑制剂
• 通过抑制DPP-4 而升高内源性GLP-1的水平 •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药物: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和维格列汀 • 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 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学习交流PPT
1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低血糖 2型糖尿病的减重手术治疗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代谢综合征
学习交流PPT
2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
eGFR(ml/min/1.73m2)
GFR增加或正常伴肾脏损伤a
GFR轻度降低伴肾脏损伤a
GFR轻中度降低 GFR中重度降低 GFR重度降低 肾衰竭
≥90
60-89
45-59 30-44 15-29 <15或透析
绝大多数降糖、调脂和降压药物对于处于CKD 1-2期阶段的患者是 安全的
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ppt课件
![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9e7ed9c8d376eeaeaa31ca.png)
36
2、每天2次胰岛素治疗方案
A、早餐前皮下注射混合胰岛素一次;或诺和灵
30R
B、晚餐前混合胰岛素一次;或诺和灵30R C、每天胰岛素需要量,肥胖者需要量较多,非肥
胖者较少,起始每天量非肥胖者可用0.2~0.4u/kg, 较胖者可用0.3~0.6u/kg。
37
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的治疗要点
(4)混合胰岛素:现有丹麦产诺和灵30R、诺和灵50R。
包装规格又分普通(400u/支)和笔芯(300u/支,专供诺 和笔使用)。还有礼来公司的70/30优泌林。
26
3、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1)胰岛素治疗目的:
A、使患者糖、蛋白、脂肪、水盐及酸 碱代谢平衡维持正常; B、使患者维持良好的体力及精神状态, 维持正常的生长、生活与工作; C、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 症发生与发展。
11
40~49%甜山芋、干豌豆、橘子、橘子水 30~39%黄豆、苹果、冰淇淋、全脂奶、酸 奶酪、西红柿 20~29%肾形豆、小跑扁豆、果糖 10~19%黄豆、罐头黄豆、花生米
糖尿病患者在食物选择上应避免高GI的 食物,在摄入中等GI的谷物类同时,应适当 增加低GI的豆类食品。
12
1
一、临床难分型糖尿病的诊断思维
(一)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1、临床表现 鉴别的思路包括: (1)年龄 (2)发病情况 (3)体重改变 (4)酮症倾向 (5)对胰岛素治疗的反应
2
•
2、实验室检查
(1)遗传学指标 (2)免疫学指标 (3)尿酮体 (4)血胰岛素和C肽 (5)血糖 意义较大的是年龄、体重下降幅度、酮症倾 向、血浆胰岛素及C肽的水平。
二型糖尿病课件PPT课件
![二型糖尿病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79de3caef8941ea66e0541.png)
••••••二•••型•••糖•••尿•••病••••••••••••••••
--
1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
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的开发
中西药的对比
--
2
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胰岛素细胞损害轻,甚而增 生,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或升高的,但经糖刺激后,与相
应体重的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胰岛素分泌是低的.表达了胰岛
型糖尿病多见于体型肥胖的中老年
人。但它的诊断要排除其他引起血
糖增高的情况才能下的。因为一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诊断为糖尿病,无论是1型还是2型
的,都意味着终生治疗的。 --
3
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 早期、平稳、持久控制血糖;避免并延缓并发症及器 官的选择
药物选择注意平稳降糖。降糖快的药物有两个特点:第 一个特点是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以降糖。但糖尿病人 胰腺是出于病态的,如果长期这样从胰腺中强行提取 胰岛素,那终有一天胰腺会枯竭,彻底丧失功能;能 一个特点是容易出现低血糖。
岛素抵抗基因,消除胰岛素抵抗治疗中的功能和作用。 它为2型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阻断了胰岛素的
抵抗,组织了并发症的进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延 长了患者的生命,使患者认为“不治之症”的病情,得到 了良好的治疗,有望的摆脱了胰岛素的治疗,给患者带来 了新的明天。
--
8
中西药的对比
价格 疗效 副作用
--
12
--
13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不负法 律责任谢谢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
14
--
5
1、胰岛素增敏剂:不具有PPAR-γ亲和力的新噻 唑烷二酮类、PPAR-α、γ双重激动剂和PPAR-α、 γ双重激动剂
--
1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
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的开发
中西药的对比
--
2
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胰岛素细胞损害轻,甚而增 生,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或升高的,但经糖刺激后,与相
应体重的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胰岛素分泌是低的.表达了胰岛
型糖尿病多见于体型肥胖的中老年
人。但它的诊断要排除其他引起血
糖增高的情况才能下的。因为一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诊断为糖尿病,无论是1型还是2型
的,都意味着终生治疗的。 --
3
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 早期、平稳、持久控制血糖;避免并延缓并发症及器 官的选择
药物选择注意平稳降糖。降糖快的药物有两个特点:第 一个特点是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以降糖。但糖尿病人 胰腺是出于病态的,如果长期这样从胰腺中强行提取 胰岛素,那终有一天胰腺会枯竭,彻底丧失功能;能 一个特点是容易出现低血糖。
岛素抵抗基因,消除胰岛素抵抗治疗中的功能和作用。 它为2型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阻断了胰岛素的
抵抗,组织了并发症的进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延 长了患者的生命,使患者认为“不治之症”的病情,得到 了良好的治疗,有望的摆脱了胰岛素的治疗,给患者带来 了新的明天。
--
8
中西药的对比
价格 疗效 副作用
--
12
--
13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不负法 律责任谢谢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
14
--
5
1、胰岛素增敏剂:不具有PPAR-γ亲和力的新噻 唑烷二酮类、PPAR-α、γ双重激动剂和PPAR-α、 γ双重激动剂
2型糖尿病防治ppt演示课件
![2型糖尿病防治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125d2b0b4c2e3f5727632e.png)
. 13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血糖(mmol/L) 空腹 非空腹 血压(mmHg)
目标值
4.4~7.0 10.0
指标
目标值
糖化血红蛋白(%) <7.0
<140/80 体重指数BMI(kg/m2)<24.0 甘油三酯(mmol/L) <1.7 总胆固醇(mmol/L) <4.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葡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
列醇
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格列奈类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
阿格列汀
. 28
.
29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适应症
1型糖尿病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且需终 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新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有明显的高血糖症 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可首选胰岛素治 疗。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和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后再根据病情确定后续的治疗文案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
1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2010年中 国国家疾控中心和中华医学 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 尿病的患病情况,再次证实我国可能已成 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若 同时以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诊断 标准,则其患病率为11.6%。妊娠糖尿病患 病率为4.3%。
考值在4.0%-6.0%的医院, HbA1c≥6.5%可
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
9
糖尿病病因学分类(WHO,1999)
1型糖尿病
两个亚型(免疫介导性、特发性)
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 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血糖(mmol/L) 空腹 非空腹 血压(mmHg)
目标值
4.4~7.0 10.0
指标
目标值
糖化血红蛋白(%) <7.0
<140/80 体重指数BMI(kg/m2)<24.0 甘油三酯(mmol/L) <1.7 总胆固醇(mmol/L) <4.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葡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
列醇
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格列奈类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
阿格列汀
. 28
.
29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适应症
1型糖尿病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且需终 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新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有明显的高血糖症 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可首选胰岛素治 疗。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和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后再根据病情确定后续的治疗文案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
1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2010年中 国国家疾控中心和中华医学 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 尿病的患病情况,再次证实我国可能已成 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若 同时以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诊断 标准,则其患病率为11.6%。妊娠糖尿病患 病率为4.3%。
考值在4.0%-6.0%的医院, HbA1c≥6.5%可
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
9
糖尿病病因学分类(WHO,1999)
1型糖尿病
两个亚型(免疫介导性、特发性)
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 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ccaa3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8.png)
胰岛素常规治疗路径
2013年版
2017年版
胰岛素起始剂量
基础胰岛素
包括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继续口服降糖药治疗,联合中效人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注射。
起始剂量为0.1~0.3U/(kg·d)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
• 补足水分,补充维生素、微量营养素 • 坚持运动
术后随访
• 终身随访
指南修改要点
糖尿病流行病学 糖尿病药物及手术治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糖尿病与中医药
推荐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非-HDL-C作为次要目标 (A) 起始宜应用低、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
也称妊娠期间的糖尿病
(Diabetes in Pregnancy, DIP)
糖尿病合并妊娠
(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治疗建议
2017年新增加了以下内容:
患者临床特点/ 健康状况
评估
合理的 HbA1c(%)
目标
男性:11.7% 女性:10.2%
既往已知糖尿病患病率:
4.0%
❖ 男性:3.9% ❖ 女性:4.1%
发病年轻化:40岁以下患病率高达5.9%
横断面研究,全国抽样170287例 采用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
Wang L, Gao P, Zhang M, et al. JAMA, 2017.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
(Diabetes in Pregnancy, DIP)
糖尿病合并妊娠
(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 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 肌酐水平男>1.5mg/dL,女>1.4mg/dL或肾小球滤 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 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 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 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 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 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
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 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体重增 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 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 现更加明显。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 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 (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 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 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 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
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降糖治疗 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 我管理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一
般情况下,HbA1c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但血糖控 制目标应个体化。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 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 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HbA1c水平尽可能 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 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和严重 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 但是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 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调整中, 可将HbA1c≥7%作为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标准。血糖控制应根 据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 合判断。
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图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 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口服降糖药物 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 格列奈类、DPP-VI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 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VI抑制剂通过减少体 内GLP-1的分解而增加GLP-1增加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噻 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 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 在肠道内的吸收。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 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 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
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 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 展速度以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 尿病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 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 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水平变化不大。因此, 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 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 药间的联合治疗。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 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上述措施不能使血糖控制 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在内的药物 治疗。
二甲双胍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 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 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 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 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下降1%-2%并可使体重 下降。在UKPDS试验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 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单独使用二 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 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 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2型 糖尿病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生 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 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
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 物治疗。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应是二甲双胍。如果 没有二甲双胍的禁忌症,该药物应该一直保留在糖尿病 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 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血 糖控制仍不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 制剂(二线治疗)。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者或α 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DPP-IV抑制 剂。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物间的联合治 疗。二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者可加用胰 岛素治疗(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 素)或采用三种口服药物间的联合治疗。GLP-1受体激 动剂也可以被用于三线治疗。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 素与口服药物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 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 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 胰岛素促分泌剂。
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 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 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 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
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 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体重增 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 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 现更加明显。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 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 (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 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 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 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
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降糖治疗 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 我管理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一
般情况下,HbA1c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但血糖控 制目标应个体化。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 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 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HbA1c水平尽可能 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 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和严重 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 但是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 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调整中, 可将HbA1c≥7%作为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标准。血糖控制应根 据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 合判断。
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图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 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口服降糖药物 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 格列奈类、DPP-VI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 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VI抑制剂通过减少体 内GLP-1的分解而增加GLP-1增加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噻 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 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 在肠道内的吸收。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 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 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
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 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 展速度以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 尿病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 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 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水平变化不大。因此, 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 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 药间的联合治疗。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 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上述措施不能使血糖控制 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在内的药物 治疗。
二甲双胍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 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 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 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 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下降1%-2%并可使体重 下降。在UKPDS试验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 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单独使用二 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 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 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2型 糖尿病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生 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 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
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 物治疗。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应是二甲双胍。如果 没有二甲双胍的禁忌症,该药物应该一直保留在糖尿病 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 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血 糖控制仍不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 制剂(二线治疗)。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者或α 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DPP-IV抑制 剂。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物间的联合治 疗。二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者可加用胰 岛素治疗(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 素)或采用三种口服药物间的联合治疗。GLP-1受体激 动剂也可以被用于三线治疗。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 素与口服药物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 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 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 胰岛素促分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