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

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
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

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

一、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流程

种子面团搅拌T发酵T主面团搅拌T延续发酵T分块T搓圆T 中间醒发T压片T成型T装盘装听T最后醒发T烘焙T冷却T整理T包装T成品。

二、面包配方

普通面包配方

高级面包配方

三、调粉(面团搅拌)

面团搅拌也俗称调粉、和面,它是影响面包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

O

1、目的

(1)各种原辅料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质量均一的整体;

(2)加速面粉吸水、胀润形成面筋的速度,缩短面团形成时间;

(3)扩展面筋,使面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伸性,改善面团的加工性能。

2、面团搅拌的阶段

原料混合阶段-面筋形成阶段-面筋扩展阶段-搅拌完成阶

段T搅拌过渡阶段—破坏阶段。

3、面团搅拌工艺

(1)原材料处理:直接关系到面团调制、发酵、成品质量。

小麦粉的处理:在投料前小麦粉应过筛,除去杂质,使小麦粉形

成松散而细小的微粒,还能混入一定量的空气,有利于面团的形成及酵母的生长和繁殖,促进面团发酵成熟。在过筛的装置中要安装磁铁,以利于清除磁性金属杂质。

酵母的处理:压榨酵母、活性干酵母,在搅拌前一般应进行活化;压榨酵母,加入酵母重量5倍、30C左右的水,干酵母,加入酵母重量约10倍的水;水温40—44 C,活化时间为10 —20 min。活化期间不断搅拌;为了增强发酵力,也可在酵母分散液中加5%的砂糖, 以加快酵母的活化速度。酵母溶解后应在30 min内使用,如有特殊情况,溶解后不能及时使用,要放在0C的冰箱中或冷库中短时间贮存;使用高速成搅拌机时,酵母不需活化而直接投入搅拌机中。即发

活性干酵母不需进行活化,可直接使用。

(2)搅拌投料顺序

先将水、糖、蛋、面包添加剂置于搅拌机中充分搅拌,使糖全部溶化,面包添加剂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能够与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充分作用;将奶粉、即发酵母混入面粉中,然后放入搅拌机中搅拌成面团;当面团已经形成,面筋还未充分扩展时加入油脂;最后加盐,一般在面团中的面筋已经扩展,但还未充分扩展或面团搅拌完成前的5~ 6 min 加入。

(3)面团温度的控制

适宜的面团温度是面团良好形成的基础,又是面团发酵时所要求的必要条件。因此应根据加工车间情况和季节的变化来适当调整面团的温度。

影响面团温度的因素:面粉和主要辅料的温度、室温、水温、搅拌时增加的温度等。面包面团的理想温度为26C -28 C。

(4)搅拌时间的控制

影响面团搅拌的因素很多,如小麦粉的质量、搅拌机的形状、转速、加水率、水质、面团温度和pH值、辅助材料、添加剂等等。搅拌时间应根据搅拌机的种类来确定:搅拌机不变速,搅拌时间15-

20 min ;变速搅拌机,10-20 min,防止搅拌不足和搅拌过度。

四、面团发酵

面团发酵是面包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

1、面团发酵的目的

(1)使酵母大量繁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进面团体积膨胀;(2)改善面团的加工性能,使之具有良好的延伸性,降低弹韧性,为面包的最后醒发和烘焙时获得最大的体积奠定基础;

(3)使面团的组织结构均匀细密、多孔柔软;

(4)使面包具有诱人的芳香风味。

2、面团发酵原理

(1)酵母在面团中生长繁殖,主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在有效时间内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并具有轻微的海绵状结构;酵母发酵有助于面团结构发生必要的变化,达到最佳的弹性和延伸性,为后续工序创造了条件;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多种复杂的化学芳香物质,增进风味。

(2)酵母利用面粉中含有的低分子单糖和低氮化合物而迅速繁殖,生成大量的新芽孢。面团发酵过程中,单糖是酵母最好的营养物质,有时必须在面团中添加可发酵的单糖,才能保证面团正常发酵。氮源中氯化铵或氯化铵与碳酸铵混合使用效果好。面粉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一些淀粉酶,在面团发酵过程中,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发酵时酵母本身可以分泌麦芽糖酶和蔗糖酶,将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单糖供酵母利用。

(3)酵母是一种典型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其特性是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存活。面团发酵的初期,在氧的参与下,进行旺盛的呼吸作用,分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一定的能量。随着二氧化碳气体逐步增加,面团的体积逐渐增大,氧气降低,酵母由有氧呼吸转变

为无氧呼吸,产生乙醇、乳酸等,提高了面包的特有风味。

3、面团发酵工艺

面团发酵时最重要的是控制温度、湿度,使之有利于酵母的正常生命活动,促进发酵。

(1)发酵室的工艺参数

发酵室的工艺参数为温度28-30C,相对湿度70%—75%发酵时间根据采用的发酵方法而定。

(2)发酵成熟度的判别

回落法:面团自然发酵到一定时间后,在面团正中央部位开始往下回落,即为发酵成熟。

手触法:用手指轻轻按下面团,手指离开后,面团既不弹回也不下落,表示发酵成熟。如果很快恢复原状,表示发酵不足,是嫩面团。如果面团很快凹陷下去,表示发酵过度。

\ 拉丝法:将面团用手拉开,如内部呈丝瓜瓤子状,表示发酵成熟。如果无丝状表示发酵不足。如果面丝又细,又易断,表示发酵过度。

嗅觉法:面团发酵成熟后略有酸味,如果闻到强烈的酸臭味,表示发酵过度,如果一点酸味闻不到,表示发酵不足。也可以用品尝的方法来判断。

4、发酵成熟度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1)发酵成熟:面包体积大,内部组织均匀,气孔壁薄呈半透明,具有酒香和酯香,口感松软,富有弹性。

(2)发酵不足:面包体积小,内部组织粗糙,风味平淡,香气不足,

口感不佳,面包表皮色泽深。

(3)发酵过度:在烤炉中起发大,但出炉后易塌陷,收缩变形,这是面筋被过度延伸的结果。面包表皮色泽浅,有皱纹,无光泽。内部组织有大气孔,不均匀,酸味大,有异味。

5、发酵损失

发酵损失是指面团经过发酵后,由于酵母分解糖为\ C02酒精,有机酸等挥发性成分所造成的面团重量损失。发酵损失与配方、发酵时间、面团温度等因素有关,发酵损失一般为1%?2%。

五、面团整形

将发酵好的面团做成一定形状的面包坯叫做整形。整形包括分块和称量,搓圆,中间醒发,压片,成型,装盘或装模等工序。在整形期间,面团仍然继续进行着发酵过程。温度过低还会影响面团继续发酵,整形期间不能使面团温度过低和表皮干燥以防止面团形成硬皮。整形室标准条件:温度25?28C,相对湿度60%?70%。

1、分块和称量:分块和称量就是按着成品的质量要求,把发酵好的大块面团分割成小面团,并进行称量。

2、搓圆

(1)搓圆的作用:使分割得不整齐的小块面团变成完整的球形,为下一工序打好基础;新分割的小块面团,切口处有粘结性,搓圆施以压力,使皮部延伸将切口处覆盖;分割时面筋的网状结构被破坏而紊乱,搓圆可以恢复其网状结构;排出部分二氧化碳,使各种配料分布均匀,便于酵母的进一步繁殖和发酵。

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

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 一、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流程 种子面团搅拌→发酵→主面团搅拌→延续发酵→分块→搓圆→中间醒发→压片→成型→装盘装听→最后醒发→烘焙→冷却→整理→包装→成品。 二、面包配方 普通面包配方 高级面包配方 三、调粉(面团搅拌) 面团搅拌也俗称调粉、和面,它是影响面包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

一。 1、目的 (1)各种原辅料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质量均一的整体; (2)加速面粉吸水、胀润形成面筋的速度,缩短面团形成时间;(3)扩展面筋,使面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伸性,改善面团的加工性能。 2、面团搅拌的阶段 原料混合阶段→面筋形成阶段→面筋扩展阶段→搅拌完成阶段→搅拌过渡阶段→破坏阶段。 3、面团搅拌工艺 (1)原材料处理:直接关系到面团调制、发酵、成品质量。 小麦粉的处理:在投料前小麦粉应过筛,除去杂质,使小麦粉形成松散而细小的微粒,还能混入一定量的空气,有利于面团的形成及酵母的生长和繁殖,促进面团发酵成熟。在过筛的装置中要安装磁铁,以利于清除磁性金属杂质。 酵母的处理:压榨酵母、活性干酵母,在搅拌前一般应进行活化;压榨酵母,加入酵母重量5倍、30℃左右的水,干酵母,加入酵母重量约10倍的水;水温40—44 ℃,活化时间为l0一20 min。活化期间不断搅拌;为了增强发酵力,也可在酵母分散液中加5%的砂糖,以加快酵母的活化速度。酵母溶解后应在30 min内使用,如有特殊情况,溶解后不能及时使用,要放在0℃的冰箱中或冷库中短时间贮存;使用高速成搅拌机时,酵母不需活化而直接投入搅拌机中。即发

活性干酵母不需进行活化,可直接使用。 (2)搅拌投料顺序 先将水、糖、蛋、面包添加剂置于搅拌机中充分搅拌,使糖全部溶化,面包添加剂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能够与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充分作用;将奶粉、即发酵母混入面粉中,然后放入搅拌机中搅拌成面团;当面团已经形成,面筋还未充分扩展时加入油脂;最后加盐,一般在面团中的面筋已经扩展,但还未充分扩展或面团搅拌完成前的5~6min加入。 (3)面团温度的控制 适宜的面团温度是面团良好形成的基础,又是面团发酵时所要求的必要条件。因此应根据加工车间情况和季节的变化来适当调整面团的温度。 影响面团温度的因素:面粉和主要辅料的温度、室温、水温、搅拌时增加的温度等。面包面团的理想温度为26℃-28℃。 (4)搅拌时间的控制 影响面团搅拌的因素很多,如小麦粉的质量、搅拌机的形状、转速、加水率、水质、面团温度和pH值、辅助材料、添加剂等等。搅拌时间应根据搅拌机的种类来确定:搅拌机不变速,搅拌时间15—20 min;变速搅拌机,10-20 min,防止搅拌不足和搅拌过度。 四、面团发酵 面团发酵是面包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 1、面团发酵的目的

谷氨酸生产工艺

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训 (2016 年 11 月

谷氨酸生产工艺 摘要: 谷氨酸做为一种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在生命的生理活动周期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参与各种蛋白质的合成,组成人体结构,还做为味精可以给我们带来味蕾上的享受。现代生产谷氨酸的工艺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提取而来。不同的发酵方法和不同的发酵条件会造成产量的很大不同。本次谷氨酸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掌握发酵方法和发酵条件的控制,还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测得的数据来观察菌种的生长变化,同时谷氨酸发酵工艺各个工段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关键词:谷氨酸;发酵;工艺;等电点。

引言 谷氨酸是一种酸性氨基酸,是生物机体内氮代谢的基本氨基酸之一,在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论在食品、化妆品还是医药行业,谷氨酸都有很大的用途。 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医学上谷氨酸主要用于治疗肝性昏迷,还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发育。食品工业上,味精是常用的仪器增鲜剂,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盐。过去生产味精主要用小麦面筋(谷蛋白)水解法进行,现改用微生物发酵法来进行大规模生产。不论在食品、化妆品还是医药行业,谷氨酸都有很大的用途。 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重要的鲜味剂,对香味具有增强作用。谷氨酸钠广泛用于食品调味剂,既可单独使用,又能与其它氨基酸等并用。用于食品内,有增香作用。甘氨酸具有甜味,和味精协同作用能显着提高食品的风味。谷氨酸作为风味增强剂可用于增强饮料和食品的味道,不仅能增强食品风味,对动物性食品有保鲜作用。

一、谷氨酸简介 谷氨酸一种酸性氨基酸。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是里索逊1856年发现的,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等电点3.22。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医学上谷氨酸主要用于治疗肝性昏迷,还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发育。食品工业上,味精是常用的仪器增鲜剂,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盐。过去生产味精主要用小麦面筋(谷蛋白)水解法进行,现改用微生物发酵法来进行大规模生产。 谷氨酸是生物机体内氮代谢的基本氨基酸之一,在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L -谷氨酸是蛋白质的主要构成成分,谷氨酸盐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多种食品以及人体内都含有谷氨酸盐,它即是蛋白质或肽的结构氨基酸之一,又是游离氨基酸,L型氨基酸美味较浓。 L-谷氨酸又名“麸酸”或写作“夫酸”,发酵制造L-谷氨酸是以糖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采用“等电点提取”加上“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的方法而制得。 谷氨酸产生菌主要是棒状类细菌,这类细菌中含质粒较少,而且大多数是隐蔽性质粒,难以直接作为克隆载体,而且此类菌的遗传背景、质粒稳定尚不清楚,在此类细菌这种构建合适的载体困难较多。需要对它们进行改建将棒状类细菌质粒与已知的质粒进行重组,构建成杂合质粒。受体菌选用短杆菌属和棒杆菌属的野生菌或变异株,特别是选用谷氨酸缺陷型变异株为受体,便于从转化后的杂交克隆中筛选产谷氨酸的个体,用谷氨酸产量高的野生菌或变异菌作为受体效果更好。供体菌株选择短杆菌及棒杆菌属的野生菌或变异株,只要具有产谷氨酸能力都可选用, 但选择谷氨酸产量高的菌株作为供体效果最好。这样就可以较容易地在棒状类细菌中开展各项分子生物学研究。有了合适的载体及其转化系统后,就可通过DNA体外重组技术进行谷氨酸产生菌的改造。这对以后谷氨酸发酵的低成本、大规模、高质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大酱的发酵方法

发酵菌生产大酱 材料:黄豆、曲子(一种用来发酵的菌)、盐、水。 先把黄豆用锅煮熟,然后用搅肉机搅碎,但不要特别的碎,其中还有好多半颗的豆瓣,参入曲子,可以按5公斤黄豆放了两小把曲子的比例。 墩成二个立方体,放到阳光下面晒,要把每个面都晒干成一层壳,其实中间还是软的。当六个面都晒好了,用纸包上放一段时间(里面基本上也是干的了)。 到下酱的日子,以前有特定的日子,现在你想什么时候都可以,把晒好的酱块弄成小块,你会看到有好多毛,就是长毛了,放到坛子里后放水放盐。用细纱布盖上放在阳光下。 最后还需要每天用酱耙子捣,把沫子盛出来丢掉,每天弄酱会变得很细,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 大酱生产工艺流程图 原料—→前处理★—→蒸料—→酶法★—→发酵★—→灌装—→包装 注:★为质量控制点 关键控制环节 1、前处理:选出黄豆应为一等精品黄豆,清洗时每锅豆需换4次水。 2、酶法:室温应该控制在28℃—32℃之间,时间的长短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时间大约在60天左右。 1 3、发酵:发酵大棚的温度通常控制在30℃—40℃为宜,每个酱缸早、晚各搅动一次;发酵到酱色金黄、酱香浓郁、无酱疙瘩、黄豆酱没有气泡喷出为宜。 黄豆酱的酿造方法

东北人的大酱,关内人称为黄豆酱。虽然酿造大酱的基本方法相同。 1,黄豆的蒸煮:把黄豆淘洗干净,浸泡至全部张开,放在锅里煮熟,这可是个技术活。水不能多、也不能少。黄豆煮熟后,调节水位至黄豆下面(基本没有多少水)较低水位。盖严实锅盖,封闭下,用文火(实际上是才草炭火余热),封闭灶门,保温过夜。 2,大酱块子的制作:保温过夜的熟透黄豆,颜色呈棕红色,锅内没有剩余的水分,熟透黄豆也不干燥,真是个高技术操作。将石磨事先冲洗干净,磨豆酱前,石磨是干燥的。牲口拉磨,两个人合作磨豆酱。一个有经验的人,站在磨上,用木拐将熟透黄豆压进磨眼,木拐的粗细与磨口接近。另一个人把熟透黄豆准确添加到磨眼里。同时负责收集磨出来的豆酱,放在干净处。如果家里人手多,就分工合作,连续作业。磨出的豆酱呈蒸馒头前的面状,就像做窝头一样,把豆酱做成大酱块子。长一尺左右,宽、高半尺左右,中间掏空,有利于干燥。一般在初冬进行。把成型的大酱块子放到干燥的地方干燥,一般是农家的室内棚顶上,过冬干燥(同时也有部分发酵,不严重)。 3,发酵管理:仲春到初夏之间是酿造黄豆酱的开始阶段。把食盐用井水溶解,大约为10%--15%的浓度,浓度低了容易酸败。如果2 食盐不干净,用干净白布把盐水过滤一次(我每次都过滤)。把盐水置于陶瓷缸中,把大酱块子掰成小块,加入到盐水里。酱缸上面用酱缸帽子(类似东北人的大草帽)盖上。浸泡1--2周后,开始发酵管理。 用一个长把木榔头(俗称酱耙子)作为捣碎工具,每天至少搅拌2--3次。俗语称“打酱缸”,每次打酱缸100下。白天要晒太阳,晚上把酱缸盖上,保温发酵(实际上是高温、高盐发酵)。如果有条件,用白纱布把酱缸蒙上晒太阳,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飞虫落入酱缸。每天打酱缸的次数越多,发酵成熟越快。可以早吃大酱,味道更好。 传统朝鲜大酱的做法 一、材料:

面包制作过程中醒发常识

面包制作过程常识 制作面包时,面团中间醒发的目的和程度的判定 一.醒发的目的 面团在切块和搓圆过程中内部及表面会产生机械损伤。搓圆后的面块还会使内部呈紧张状态,可称为加工硬化现象。要使面团结构松弛一下,减少因机械加工而产生的硬化状态,并且使受损伤的面块通过醒发得到复苏。烘焙制品中的大部分产品,在机械加工以后都需要有一个弛缓的过程,因此并不一定对酵母的发酵作用有任何特殊意义。 中间醒发又称中间静置,其目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各方面: 1.面团在切割、搓圆中受到机械力后产生形变,面块搓圆处于紧张和硬化状态,要在中间醒发得到缓和; 2.搓圆后的面块内部气体含量甚少,进一步的整形加工时就会因弹性甚大而无法延展。醒发后可使内部产生气体,调整面筋网络结构,增加塑性,易于整形; 3.使处于紧张状态的极薄的表皮层不会在整形加工时粘附在压延辊上。 二.程度判定 醒发通常是在28~29℃温度和相对湿度70~75%左右的条件下进行。主食面包面团的醒发时间大约为10~12分钟,花色面包为12~17分钟,硬面包为15~20分钟。中间醒发环境一般都在常温环境下,大多数都是依靠面块本身的温度和水分的蒸发来调节的。不过,环境温度如果太低,那就要求密闭得相当好,以防止温湿度的下降。在夏季还要注意降温等。否则面团表面会出现软化、风干等的不良因素出现。 判别醒发的程度,主要观察面团体积膨大的倍数。通常以搓圆时的体积为基数。如果膨大到原来体积的1.7~2倍时,就可认为是合适的程度。假定体积膨胀不足,面块伸展性就比较差。如膨胀过度在成型时将急速起发,容易引起表皮开裂。

面包制作的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了解面包制作最初的重要步骤是先做面团。 面团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经过适量配制,再运用面包搅拌机的转动力量取代人工将材料均匀混合;这个混合过程的烘焙术语通常叫做“搅拌”,它的方式称为搅拌方法。 由于面包制作方式繁多,搅拌的方法也随之有异。面包是一种需要通过发酵的产品,品质好的面包必须经过适当的搅拌,及正常的发酵互相配合,才能做出理想的效果。 搅拌与发酵过程关系密切,搅拌之好坏将直接影响发酵,面团的性质完全依赖搅拌的程度来决定,搅拌适当与否对于面包品质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影响力,而发酵则占有百分之七十,其它操作过程才占百分之5的责任。 因面团制作起源于先搅拌形成面团后,才能产生发酵作用,所以在技术的观点上搅拌与发酵因关系相连而视为一体。之所以我们应将搅拌与发酵的各种方式视为一种专业制作技术来学习。搅拌与发酵是整个面包制作过程中的核心(搅拌、发酵在本刊物的五、六两期中已有详细介绍)。 搅拌与发酵的方式根据目前世界各地所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有直接搅拌发酵法和中种发酵法两种。另外还有分段搅拌直接发酵法、百分之百中种发酵法、液种发酵法、老面发酵法、各种快速发酵法等多种变化运用的方法。 在诸多方式中,面团制作方式的选择一般是根据工场地的环境,产品配方需要、人员安排和制作者的习惯等因素来决定采用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式来做面包,每种方法都有它独特的功能。 面包制作方法虽然很多,但原则相同,我们可从实际操作中来体会到面包制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所带有的作用和功能。作为初学者只需充分了解每个过程的原理及需要性,如此将有助于日后在面包制作技术上的灵活妙用。 面包老化的原因及影响

面包生产全套工艺流程

面包生产全套工艺流程 一、二次发酵法的面包生产工艺流程 种子面团搅拌→发酵→主面团搅拌→延续发酵→分块→搓圆→中间醒发→压片→成型→装盘装听→最后醒发→烘焙→冷却→整理→包装→成品 二、面包的配方 种类原辅材料 标准粉酵母砂糖食盐植物油饴糖鸡蛋甜味料瓜条青梅果脯 圆甜面包1000.5120.31.51.90.60.021——— 主食面包1000.530.4———0.021——— 水果面包1000.5100.31.70.21—0.0221.67.96.3 种类原辅材料 特制粉白砂糖植物油酵母炼乳鸡蛋果脯奶粉核桃仁青梅葡萄干核黄素食盐

牛奶面包100151.50.65.4————3————————0.3 蛋黄面包10012——0.6——18——8.5——————0.0020.3 果子面包1002070.6——810 11.584———— 维生素面包1002050.6——7——3——————0.0090.15 三、调粉(面团搅拌) 面团搅拌也俗称调粉、和面,它是影响面包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目的 1. 各种原辅料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质量均一的整体; 2. 加速面粉吸水、胀润形成面筋的速度,缩短面团形成时间; 3. 扩展面筋,使面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伸性,改善面团的加工性能。 (二) 面团搅拌的6个阶段 1.原料混合阶段 2.面筋形成阶段 3.面筋扩展阶段 4.搅拌完成阶段 5.搅拌过渡阶段 6.破坏阶段 (三) 面团搅拌工艺 1.原材料处理直接关系到面团调制、发酵,成品质量 (1)小麦粉的处理 在投料前小麦粉应过筛,除去杂质,使小麦粉形成松散而细小的微粒,还能混入一定量的空气,有利于面团的形成及酵母的生长和繁殖,促

年产2万吨谷氨酸发酵生产的初步设计

年产2万吨谷氨酸发酵生产的初步设计

第一章总论 一、设计项目: (1)设计课题:年产2万吨谷氨酸发酵工厂的初步设计 (2)厂址:某市 (3)重点工段:糖化 (4)重点设备:糖化罐 二、设计范围: (1)厂址选择及全厂概况介绍(地貌、资源、建设规模、人员);(2)产品的生产方案、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及技术条件的制定;(3)重点车间详细工艺设计、工艺论证、设备选型及计算;(4)全厂的物料衡算; (5)全厂的水、电、热、冷、气的衡算; (6)车间的布置和说明; (7)重点设备的设计计算; (8)对锅炉、电站、空压站等提出要求及选型; (9)对生产和环境措施提出可行方案。 三、要完成的设计图纸: (1)全厂工艺流程图一张; (2)重点车间工艺流程图一张; (3)重点车间设备布置立面图一张;

(4)重点车间设备布置平面图一张; (5)重点设备装配图一张。 四、设计依据: (1)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附件可行性报告,以及可靠的设计基础资料。 (2)我国现行的有关设计和安装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系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 五、设计原则: (1)设计工作要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首先要有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明确指导思想,做到精心设计,投资省,技术新,质量好,收效快,收回期短,使设计工作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原则。 (2)要学会查阅文献,收集设计必要的技术基础资料,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去分析研究问题,加强技术经济的分析工作。(3)要解放思想,积极采用技术,力求设计上具有现实性和先进性,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尽可能做到能提高生产率,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的效益。 (4)设计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体现设计的通用性和独特性相结合,工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的确定,要适应国民经济的需求,要考虑资金的来源,建厂的地点、时间、三废综合

自制葡萄酒全过程(发酵和二次发酵)

自制葡萄酒全过程(发酵和二次发酵) 又到葡萄成熟的时候了,我这里介绍做葡萄酒的全过程,做法十分简单,只要你有耐心。做葡萄酒、欣赏葡萄发酵的过程、喝葡萄酒,都是一种享受。你仔细地阅读我的介绍,认真地观看照片,有兴趣就试着做一次。(每斤葡萄酒成本只有几元)原料只有两种材料:葡萄,冰糖,再不加任何东西.(山葡萄比家葡萄好,冰糖比白糖好,后两种东西也可以做,但酒的质量差一点,山葡萄做出的是真正的红酒).葡萄的籽和皮,一定 要保留,因为它们里面含有对人体十分有益的单宁和决定葡 萄酒颜色的色素.(去皮葡萄做不出红葡萄酒.)能封口的玻璃、陶瓷容器都可以,但玻璃容器更好一些.用玻璃容器,容易看到里面的变化,可以观察了解酒生成的过程;万一产生局部污染(一般发生在表面), 还可以及时清除。由于发酵膨胀将要产生溢出时,可以弄出来一些。容器口不要太大,考虑封口、防污染。葡萄和冰糖比例为:10斤葡萄2斤冰糖。(不爱喝甜口,冰糖可适量少放。) 制作过程:1.容器、葡萄洗净,晾去水分(葡萄不容易凉得很干,所以要用多个筐、盆之类,将葡萄平铺于上,使表面水分很快挥发)。2.揪下葡萄粒,稍微捏一下,使其皮出现破口,但不要让皮、肉分离。(这样,葡萄皮不会很快漂上来,里面的养分就可以尽量多的溶解在酒里。)一粒一粒扔进

容器,有一定厚度时,放一些冰糖,然后再放葡萄,再放冰糖。3.葡萄表面和容器口,留下一定距离,三四指高度吧,以防发酵时溢出。4.容器封口,不要过分严密,也不要压东西,以防把容器胀坏。不要搅动,也不要阳光晒,静置。3天--5天开始发酵,有气泡产生,下部出现液体,葡萄上浮;7天可以看到上下翻滚。两周后,发酵结束,酒和渣滓分离。两周以后(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半年都没问题),设法取出上部渣滓(酒糟),用干净白布(不能用纱布)滤出其中的酒(可能像挤饺子馅一样用力,因为酒糟比较粘稠),倒回容器,盖盖静置。过一段时间(1个月左右),酒液下部出现细微杂质沉淀,上部酒液逐渐变得清澈透明,用吸管将酒抽入干净瓶内,密封,在14--17度(摄氏)下贮存,时间越长越好。 以下照片是制做过程:(用40斤山葡萄,8冰糖,出33斤葡萄酒)原料只有两种: 葡萄,冰糖,再不加任何东西。葡萄洗净,晾去水分。(照片中是山葡萄) 揪下葡萄粒,稍微捏一下,使其皮出现破口,但不要让皮、肉分离。(这样,葡萄皮不会很快漂上来,里面的养分就可以尽量多的溶解在酒里。)一粒一粒扔进容器,有一定厚度时,放一些冰糖,然后再放葡萄,再放冰糖。从左至右,制作时间依次晚2.5个小时。注意观察,下部渗出的葡萄汁依次降低。

实验三 二次发酵法面包工艺

实验三二次发酵法面包工艺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面包的二次发酵法生产工艺; 2.熟悉焙烤设备的使用操作; 教学时数:4学时。 二.工艺路线 面包是主食面包之一,生产量较大。本实验采用二次发酵法。工艺路线如下: 酵母活化→ 第一次和面→ 第一次发酵→ 第二次和面→ 第二次发酵 → 揿粉→ 整型→ 醒发→ 烘烤→ 冷却→ 包装→ 成品 三.实验仪器设备、原料配方 1.仪器设备 和面机、压面机、打蛋机、醒发箱、远红外烤炉、烤盘等; 2.基本配方 配方以面粉质量100计。 原料面粉砂糖酵母起酥油鸡蛋温水植物油改良剂第一次发酵70 4 1 42 0.5 第二次发酵30 22 4-8 10 8 刷盘适量 刷蛋液适量 刷面包适量 四.实验步骤 1.将醒发箱电源打开,调温至30℃; 2.第一次和面:清洗和面机,称取实验量特高筋或面包专用面粉,经过筛后加入和面机中,;称取即发干酵母粉、面包改良剂,直接加入和面机中,并开动和面机进行干搅均匀;称取白糖,用第一次和面的30℃温水量溶解,加入和面机中,继续搅拌至均匀不粘手、良好弹性、适度延展性的面团。面团入烤盘。

3.将面团入醒发箱中30℃发酵,维持约30分钟,体积约增大一倍。注意:气温低时可调至32℃; 4.清洗烤盘,烘干,刷油; 5.称取鸡蛋,打蛋至蛋液,待用;称取起酥油,加热熔化等用;称取砂糖,加温水溶化待用; 6.第二次和面:将发酵好的面团投入和面机中,加入面粉、糖液搅拌,加入蛋液,搅拌至均匀面团;加入起酥油搅拌至均匀面团。 7.将面团静置10分钟,用压面机揿粉; 8.分切、整型、摆盘; 9.醒发:将面包坯放入醒发箱,调温36-38℃,90%相对湿度,维持30-45分钟。待生坯体积增大至原来的2-3倍时结束。 10.刷蛋液或蜂蜜、糖液等,亦可直接入炉烘烤; 11.烘烤:第一阶段:面火150~170℃,底火180~210℃,5~20分钟;第二阶段:面火170~180℃,底火不变,5~10分钟;第三阶段:面火180~210℃,关底火,5~10分钟。 12.面包出炉后,刷油。冷却至35℃左右,参照面包质量要求检验实验样品的色泽、形状、内部组织结构、品尝香味、滋味、口感等感官指标,评介或评分记录于下表。最后进行包装。 表7 面包实验结果记录 五..注意事项 1.和面时配方中的加水量要根据面粉特性来定,这点非常关键,否则难以和出高品质的面团,并直接影响最终面包的质量。可用水洗法先对面粉进行湿面筋的测定后再确定加水量。 2.醒发也是影响面包质量的关键工序,醒发不足会导致面包太实不松软,醒发过度易引起面包瘫软跑气,导致面包高度不足,也影响松软度。 3.烤制面包时一定要注意小体积面包要高温短时,大面包或听型面包要低温长时。 六、.思考题 1.二次发酵法中的首次发酵主要起什么作用? 答:首次发酵作用是利用酵母将可发酵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转化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发起,生产出柔软蓬松的面包,此外同时利用酵母的流变特性作用,是面包具有弹性。

(完整版)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的发酵方法很多,有老面发酵法、酒曲发酵法、化学膨松剂发酵法、酵母发酵法等等。实验证明无论从食品营养的角度,还是从操作的角度,酵母发面都有很强的优势。用酵母发面不仅适合家庭和工业化生产线,也适合小型作坊式馒头房,特别是对于要求不增加成本的用户也是非常合适的。酵母发酵是馒头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对于馒头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常见的酵母发酵工艺 酵母的发酵原理是利用面粉中的糖份与其他营养物质,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成海绵状结构。 在酵母馒头的生产中,常见的发酵工艺简单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一次发酵法 原辅料: 和面、压面、成型、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和面: 将所有的原辅料一次加入和成面团,干酵母用量0.3%,鲜酵母用量为1%左右,加水量38-40%,和好的面团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8℃。 成型: 馒头成型由馒头成型机来完成,家庭制作由手工完成,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馒头坯。 发酵: 在温度30-32℃,湿度为75-80%的条件下让面团发酵35分钟。没有恒温恒湿条件的,也可以采取其它相应的保温措施。 蒸煮: 面团发酵完成以后,沸水上笼蒸20分钟。 (2)发酵特点: 用一次发酵法生产馒头,具有工艺线路短,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等许多优点,并且生产出来的馒头有很好的咀嚼感。因此该方法被许多馒头厂家广泛使用。 2.二次发酵法 部分原辅料:第一次和面、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和面 压面、成型、第二次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第一次和面取30%左右的面粉加入所需的干酵母(添加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的0.16%计)再加上50%左右的水(加水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计),和成面团。 第一次发酵和好的面团在温度26-28℃,湿度70-80%的条件或温暖的自然条件下发酵8-12小时。发酵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酵母的用量、两次和面时面粉的配比以及发酵温度、湿度来灵活调节。

面包生产工艺流程及说明

面包生产工艺的简易通用流程: 在一般的面包生产中,皆以直接法生产为主 其程序为:准备材料→搅拌→发酵→分割→滚圆→松弛→造型→最后醒酵→烘烤→ 冷却→包装 我国各地生产面包,使用鲜酵母者用二次发酵法,生产周期一般为6~8小时;用酒花生产面包多用三次发酵法,生产周期11~12小时,且生产出来的面包酸度大。为了提高面包生产效率,改进面包质量,北京食品研究所选育出良种面包酵母21396,制成液体酵母,并改革了面包生产工艺,面包的生产周期缩短至2.5~3小时,接近了世界上最快速的柯莱伍德法面包生产工艺(周期最短2小时),而且生产出来的面包酸度小,提高了面包质量。 新工艺的特点是以醒发为主的一次发酵法。 制作方法 1.调粉:调粉时先投入液体酵母、面粉,开动调粉机后,再加入用温水溶解的糖、盐等辅料。液体酵母的用量为面粉量的20~25%。当开始调粉,面粉吸水缓慢,面团显得稀而无粘性,这是由于蛋白质的吸水特征所决定的。蛋白质结构呈链状,由于链与链之间结构紧密和外部疏水基的分布,水分子不易吸收。当调粉进行一段时间后,随着蛋白质表面吸水,胶链便逐渐撒开,水分子便大量渗入到蛋白质胶边内部,这时蛋白质便形成了面筋,调粉浆对面团翻揉的越充分,面筋形成的也越快越好。在面粉的成分中,以蛋白质的吸水性最强,一份蛋白质大约可以吸收两份水。在调粉时所加入的水,约有60~70%被蛋白质所吸收,其余的水被淀粉等吸收。因此,用蛋白质高的面粉制面包需要多加水,并适当延长调粉时间。 随着水分被面粉吸收,酵母和其它辅助材料也就均匀地分布于面团中。调粉时间要适度,不宜过短或过长,过短由于面筋没有充分形成,使面团的工艺性能不良;过长则由于面

(完整版)谷氨酸发酵

1)生物素营养缺陷型 ?作用机制:生物素是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 了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脂肪酸的合成.当磷脂合成量少到正常的1/2左右时,细胞变形,Glu向膜外泄漏. ?控制关键:使用该类突变株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亚适量(5-10 g/L).在发酵 初期(0-8小时),细胞正常生长,当生物素耗尽后,在菌的再次倍增时,开始出现异常形态细胞,即完成了细胞从生长型到积累型转换. 2)油酸营养缺陷型 ?作用机制:油酸营养缺陷型丧失了合成油酸的能力,通过控制油酸使磷脂合成量减少 到正常量的1/2左右. ?控制关键:保证在培养基中油酸亚适量,完成细胞从生长型到生产型的转换. (3)添加表面活性剂 ?添加表面活性剂(如吐温60)或不饱和脂肪酸(C16-18),也能造成细胞渗漏,积累谷氨 酸. ?机理:两者在脂肪酸合成时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形成不完整的细 胞膜. ?关键:控制好脂肪酸或表面活性剂的时间和浓度,必须在药剂加入后,在这些药剂存在 下进行分裂,形成产酸型细胞. (4)添加青霉素 ?机理:青霉素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后期的合成,细胞膜在失去保护,在渗透压的作 用下受损,向外泄露谷氨酸. ?控制关键:一般在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早期(3-6小时)添加.添加青霉素后倍增的菌体不 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完成细胞功能的转换. 谷氨酸发酵强制控制工艺 ?为了稳产,克服培养基原料中某些成分不易控制带来的影响,在谷氨酸发酵时可采取 “强制控制”的方法,如:“高生物素高吐温”或“高生物素高青霉素”的方法. ?控制方法:在发酵培养基中预先配加一定量(过量)的纯生物素,大大地削弱每批原料 中生物素含量变化的影响,高生物素、大接种量能促进菌体迅速增殖.再在菌体倍增的早期加入相对高的吐温或青霉素,形成产酸型细胞.固定其它条件,确保高产稳产。谷氨酸发酵 ? 1.适应期:尿素分解出氨使pH上升.糖不利用.2-4h. 措施:接种量和发酵条件控制使适应期缩短. ? 2.对数生长期:糖耗快,尿素大量分解使pH上升,氨被利用pH又迅速下降.溶氧急剧 下降后维持在一定水平.菌体浓度迅速增大,菌体形态为排列整齐的八字形.不产酸.12h. 措施:及时供给菌体生长必须的氮源及调节pH,在pH7.5-8.0时流加尿素;维持温度30- 32℃ ? 3.菌体生长停止期:谷氨酸合成. 措施:提供必须的氨及pH维持在7.2-7.4.大量通**,控制温度34-37 ℃. ? 4.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糖耗慢,残糖低. 措施:营养物耗尽酸浓度不增加时,及时放罐. 发酵周期一般为30h. 二、谷氨酸发酵的生化过程

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

目录1.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简介 1.1工艺流程 1.2工艺参数 1.3工艺要求 2串级控制系统特点与分析 2.1串级系统特点 2.2串级控制结构框图及分析 3控制方案 3.1总体方案 3.2系统放图 3.3待检测点的控制系统流程图 4仪表的选型 4.1热交换器 4.2仪表清单 5控制算法选择 5.1控制规律 5.2调节器正反作用的选择 6总结 7参考文献 附图

串级控制系统-----两只调节器串联起来工作,其中一个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另一个调节器的给定值的系统。 例:加热炉出口温度与炉膛温度串级控制系统 1. 基本概念即组成结构

串级控制系统采用两套检测变送器和两个调节器,前一个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后一个调节器的设定,后一个调节器的输出送往调节阀。 前一个调节器称为主调节器,它所检测和控制的变量称主变量(主被控参数),即工艺控制指标;后一个调节器称为副调节器,它所检测和控制的变量称副变量(副被控参数),是为了稳定主变量而引入的辅助变量。 整个系统包括两个控制回路,主回路和副回路。副回路由副变量检测变送、副调节器、调节阀和副过程构成;主回路由主变量检测变送、主调节器、副调节器、调节阀、副过程和主过程构成。 在该反应中,主要控制的指标是釜温。但由于测量元件的测量滞后,以及由于测量套管插入其内,在套管的外表面有反应发生,很容易造成釜温的假象。因此在升温-恒温控制的过程中需要热水和冷水的交换切换,以便使谷氨酸发酵充分反应,提高产品质量。 主、副变量,主、副控制器(调节器),主、副对象,主、副检测变送器,主、副回路。 作用在主、副对象上的干扰分别为一、二次干扰 系统特点及分析 * 改善了过程的动态特性,提高了系统控制质量。 * 能迅速克服进入副回路的二次扰动。 * 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 * 对负荷变化的适应性较强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面包发酵的几个关键问题

面包发酵的几个关键问题 做好面包的关键之首是和面发酵。本文就发酵的几个关键问题谈一些看法。 1.为什么面粉在和面发酵前必须过筛牽面粉在贮运保管过程中,可能混入杂质或产生结块现象,过筛可以消除杂质,打碎团块,并起到调节粉温作用,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 2.为什么面团搅拌是制作面包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牽 制作面包第一个过程就是“和面”,即将面粉、酵母、水和其他辅料通过“搅拌”调制成面团。搅拌是面包制作中的关键步骤。 (1)所有原料通过搅拌得到了充分混合,成为完全均匀的混合物。 (2)搅拌能使面粉充分吸水,加速面筋的形成。当面粉与水和其他原料放在一起时,水湿润面粉颗粒的表面部分,形成一层较韧的膜,如不搅拌,面粉颗粒的中心部分很难受到水的湿润,而使面筋形成困难。水在面粉颗粒表面分布越均匀,则进入颗粒部的速度越快。因此通过搅拌,使水迅速布满面粉颗粒表面,这样所有面粉在短时间部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加快形成面筋。 (3)搅拌的时间会影响面团的质量:假如搅拌姿势正常,时间适度,那么形成的面筋能达到最佳状态,面团既有一定的弹性又有一定的延展性,为制成松软可口的面包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搅拌不足,则面筋不能充分扩展,没有良好弹性和延伸性,不能保留发酵过程中

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无法使面筋软化,故做出的面包体积小,部组织粗糙。如果搅拌过度,则面团过分湿润,粘手,整形操作十分困难,面团搓圆后无法挺立,而是向四周流淌。烤出的面包无法保留膨胀的气体而造成体积过小,部有较多大孔洞,组织粗糙,品质很差。 3.怎样判断面团搅拌是否适度牽判断面团搅拌是否适度,一般凭感官确定。搅拌适度的面团,能用双手拉展成一像玻璃纸那样的薄膜,整个薄膜分布均匀而光滑。把面团放在发酵缸中,用手触摸其顶部感觉到有粘性,但离开面团不会粘手,面团表面的手指痕迹会很快消失。 4.影响面团发酵有哪些因素牽要在规定时间做出面包,必须掌握面包发酵速度。一般来说,影响面包发酵速度的因素有5个:酵母的质量和用量、室温度、水温、盐和糖的加入量以及面团含水量。 (1)酵母的质量和用量:酵母用量多,发酵速度快;酵母用量少,发酵速度慢。酵母质量对发酵也有很大影响,保管不当或贮藏时间过长的酵母,色泽较深,发酵力降低,发酵速度减慢。 (2)室温度:面团发酵场所的室温度高,发酵速度快;室温度低,发酵速度慢。 (3)水温:在常温下采用40℃左右的温水合面,制成面团温度为27℃左右,最适宜酵母繁殖。水温过高,酵母易被烫死;水温过低,酵母繁殖较慢。大热天,室温比较高,为避免发酵速度过快,就采用冷水和面。 (4)盐和糖的加入量:少量的盐对酵母生长发育是有利的,过

谷氨酸发酵车间的物料衡算

工艺计算 生产方法:以工业淀粉为原料、双酶法糖化、流加糖发酵,低温浓缩、等电提取。主要技术指标: 淀粉液化工艺参数: 糖化工艺参数:

培养基配方: 灭菌各参数:

一、谷氨酸发酵车间的物料衡算 首先计算生产1000kg 纯度为100%的味精需耗用的原材料以及其他物料量。 (一)、发酵液量 设发酵液初糖和流加高浓糖最终发酵液总糖浓度为180kg/ ,则发酵液量为: )(0.8% 124%99%95%601801000 3 1m V =????= 式中 180——发酵培养基终糖浓度(kg/) 60%——糖酸转化率 95%——谷氨酸转化率 99%——除去倒罐率1%后的发酵成功率 124%——味精对谷氨酸的精制产率 (二)、发酵液配制需水解糖量,以纯糖计算: )(136017011kg V G =?= (三)、二级种液量: ) (4.0%53 12m V V == (四)、二级种子培养液所需水解糖量: )(164022kg V G == 式中 40——二级种液含糖量(kg/) (五)、生产1000kg 味精需水解糖总量: )(137616136021kg G G G =+=+= (六)、耗用淀粉原料量: 理论上,100kg 淀粉转化生成葡萄糖量为111kg ,故耗用淀粉量为: )(6.1572%)111%5.98%80(G kg G =??÷=淀粉 式中 80%—淀粉原料含纯淀粉量 98.5%—淀粉糖化转化率 (七)、液氨耗用量: 二级种液耗液氨量:2.4V 2=0.96(kg ) 发酵培养基耗液氨量:20V 1=160(kg ) 共耗液氨量:160+0.96=161.0(kg ) (八)、磷酸氢二钾耗量:

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简介教程文件

1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味精的生产一般分为制糖、谷氨酸发酵、中和提取及精制 等4个主要工序。 1.1液化和糖化 因为大米涨价,目前大多数味精厂都使用淀粉作为原材 料。淀粉先要经过液化阶段。然后在与B一淀粉酶作用进入糖 化阶段。首先利用一淀粉酶将淀粉浆液化,降低淀粉粘度并 将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应为淀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原来 的大米,所以经过液化的混合液可直接加入糖化酶进入糖化阶 段,而不用像以大米为原材料那样液化后需经过板筐压滤机滤 去大量蛋白质沉淀。液化过程中除了加淀粉酶还要加氯化钙, 整个液化时间约30min。一定温度下液化后的糊精及低聚糖在 糖化罐内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淀粉浆液化后,通过冷却器降 温至60℃进入糖化罐,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糖化温度控制在60℃左右,PH值4.5,糖化时间18-32h。糖化结束后,将糖化罐加热至80 85℃,灭酶30min。过滤得葡萄糖液,经过压滤 机后进行油水分离(一冷分离,二冷分离),再经过滤后连续消 毒后进入发酵罐。 1.2谷氨酸发酵发酵 谷氨酸发酵过程消毒后的谷氨酸培养液在流量监控下进入谷氨酸发酵罐,经过罐内冷却蛇管将温度冷却至32℃,置入 菌种,氯化钾、硫酸锰、消泡剂及维生素等,通入消毒空气,经一

段时间适应后,发酵过程即开始缓慢进行。谷氨酸发酵是一个 复杂的微生物生长过程,谷氨酸菌摄取原料的营养,并通过体 内特定的酶进行复杂的生化反应。培养液中的反应物透过细胞 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将反应物转化为谷氨酸产物。整个 发酵过程一般要经历3个时期,即适应期、对数增长期和衰亡期。每个时期对培养液浓度、温度、PH值及供风量都有不同的 要求。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为菌体的生长代谢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经过大约34小时的培养,当产酸、残糖、光密度等指标均达到一定要求时即可放罐。 1.3 谷氨酸提取与谷氨酸钠生产工艺 该过程在提取罐中进行。利用氨基酸两性的性质,谷氨酸 的等电点在为pH3.0处,谷氨酸在此酸碱度时溶解度最低,可经长时间的沉淀得到谷氨酸。粗得的官司谷氨酸经过于燥后分 装成袋保存。 1.4谷氨酸钠的精制 谷氨酸钠溶液经过活性碳脱色及离子交换柱除去C a 、 Mg 、F e 离子,即可得到高纯度的谷氨酸钠溶液。将纯净的 谷氨酸钠溶液导入结晶罐,进行减压蒸发,当波美度达到295 时放入晶种,进入育晶阶段,根据结晶罐内溶液的饱和度和结 晶情况实时控制谷氨酸钠溶液输入量及进水量。经过十几小时 的蒸发结晶,当结晶形体达到一定要求、物料积累到80%高度时,将料液放至助晶槽,结晶长成后分离出味精,送去干燥和筛

不同配方和发酵法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第1章绪论 1.1面包的发展 21世纪,食品的消费趋势是:科学,方便,美味。科学:提倡三低,低脂肪,低钠,低胆固醇。方便:要求使用起来迅速,快捷,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美味:要求科学方便的同时崇尚中华饮食文化的色,香,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包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这种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因此面包食品越来越多的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面包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加入酵母和水调制成面团,经发酵,烤制成表面呈棕黄色的干皮,瓤部呈有弹性的海绵状组织的食品,在世界范围内面包普遍受人们的喜爱,其消费量依各国地理环境,饮食习惯,传统文化,等原因有所区别,但其方便,卫生,科学,美味的特点一直吸引着各国消费者。 面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面包师的不断实践,创新,挖掘和整理,使面包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从而使面包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在面包的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发酵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过程,才能加工出体积膨大,组织松软,口感疏松,风味诱人的面包,同时由不同的发酵工艺所制作出的面包,体积,口感和风味也不尽相同。 1.2面包发酵法的研究现状 前人对不同面包发酵工艺生产出的面包,在体积、表皮色泽、烘焙均匀度、表皮质地、内部颗粒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将一次发酵工艺,两次发酵工艺,和快速发酵工艺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总结出两次发酵工艺优于一次发酵工艺,一次发酵工艺优于快速发酵工艺。其中三种发酵工艺的主要区别就是发酵时间,认为发酵时间越长面包的品质越好,随着过夜种子面团法,和低温过夜面团法的问世,这两种发酵时间更长,却又不占用工作时间,既省时有能保证成品品质的方法能否取代二次发酵法,还有待于研究。 现将面包的不同发酵方法中的四种介绍一下: 1.一次发酵法:此种方法是将配方中所有原料以先后的顺序放入搅拌机内,一次混合调制成面团进入发酵制作程序的方法。 2.二次发酵法:是采用二次搅拌,二次发酵的方法,此种方法使用比较广泛。 3.过夜种子面团法:是指利用夜间发酵种子面团,待第二天白天搅拌主面团工序同二次发酵法后续工作一样。此方法比二次发酵法省时,方便而且成品品质好,但条件很难控制,还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摸索。 4.低温过夜面团法:种子面团发酵同过夜面团一样,只是需要存放与0-5℃的冷藏环境中12h左右,第二天取出在常温下稍软化后在与其它辅料重新搅拌成面团的一种方法。 结合实际试验,用四种发酵方法制作面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的两种发酵方法通过比较它们对面包各项品质的影响来提醒消费者和烘焙界同仁选择正确、合理、方便的方法为消费者制作出高品位、高质量、口感芳香的面包。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 1、谷氨酸 (1)等电离交工艺方法一一从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即将谷氨酸发酵液降温并用硫酸调PH值至谷氨酸等电点(pH3.0- 3.2),温度降到10 以下沉淀,离心分离谷氨酸,再将上清 液用硫酸调pH至1.5上732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用氨水调上清液pH10进行洗脱,洗 脱下来的高流分再用硫酸调pH1.0返回等电车间加入发酵液进行等电提取,离交车间的上柱后的上清液及洗柱水送去环保车间进行废水处理。 该工艺方法的缺点是:废水量大,治理成本高,酸碱用量大。 ⑵连续等电工艺一一将谷氨酸发酵液适当浓缩后控制40 C左右,连续加入有晶种的等电罐中,同时加入硫酸,控制等电罐中PH值维持在3.2左右,温度40 C进行结晶。 该工艺方法废的优点是:水量相对较少;缺点是:氨酸提取率及产品质量较差。 (3)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谷氨酸提取工艺——谷氨酸发酵液经灭菌后进入超滤膜进行 超滤,澄清的谷氨酸发酵液在第一调酸罐中被调整pH值为3.20?3.25,然后进入常温的 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进行结晶,分离、洗涤,得到谷氨酸晶体和母液,将一部分母液进入脱盐装置,脱盐后的谷氨酸母液一部分与超滤后澄清的谷氨酸发酵液合并;另一部分在第二调酸罐中被调整 pH值至4.5?7,蒸发、浓缩、再在第三调酸罐中调pH值至 3.20?3.25后,进入低温的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使母液中的谷氨酸充分结晶出来,低温的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排出的晶浆被分离、洗涤,得到谷氨酸晶体和二次母液。 (4) 水解等电点法 发酵液-一浓缩(78.9kPa , 0.15MPa 蒸汽)----盐酸水解(130 C, 4h ) 一过滤-- ---滤液脱色-----浓缩-----中和,调pH至3.0-3.2 ( NaOH或发酵液) 一-低温放置, 析晶---- 谷氨酸晶体 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 ⑸低温等电点法 发酵液-----边冷却边加硫酸调节PH4.0-4.5----- 加晶种,育晶2h-----边冷却边加硫酸 调至pH3.0-3.2——冷却降温——搅拌16h——4 C 静置4h——离心分离—— --谷氨酸晶体 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 ⑹直接常温等电点法 发酵液-----加硫酸调节PH4.0-4.5----- 育晶2-4h----- 加硫酸调至pH3.5-3.8------ 育 晶2h------加硫酸调至pH3.0-3.2------ 育晶2h------冷却降温------搅拌16-20h------ 沉淀2-4h ------- 谷氨酸晶体 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生产周期短、酸碱用量省。 2、L-亮氨酸 (1) 浓缩段原料:蒸汽将一次母液通入浓缩罐内,通入蒸汽,温度120度,气压-0.09Mpa ,浓缩时间6h,结晶。 终点产物:结晶液(去一次中和段) (2 ) 一次中和段辅料:硫酸,纯水结晶液进入一次中和罐,通入硫酸,纯水,温度80,中和时间4h,过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