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摘要】: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凭借着他的“铁血”政策把德意志从四分五裂的弱小国家变为统一的大帝国。本文尝试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俾斯麦的政策。
【关键词】:俾斯麦商人杠杆收购原理利益最大化
俾斯麦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与之前学者从俾斯麦性格等角度分析其政策所不同,本文以经济学的理论来探讨俾斯麦的外交政策。笔者分别运用收益成本论、利益最大化及杠杆收益原理来阐释俾斯麦坚信的政治理念及政策。
一、用收益成本论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俾斯麦坚信的政治理念:“强权胜于真理。”1858年,他在给普鲁亲王的总结法兰克福经验的长篇备忘录中,着重建议:不要强调在联邦中谋求与奥地利平等的地位,而是要谋求一种不受联邦和奥地利约束的“独立的普鲁士政策”。①在1862年9月30日的一次讲话中,俾斯麦表明了他的铁血政治立场:“德国所属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威力,当代的重大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凭演说与议会的议决,要凭铁和血来解决,国家权力问题,归根到底,要用刺刀来解决。”②他宣布议会休会,从此开始了他的无议会统治时期,并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活动等。之后,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来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完成了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结果是施列斯维希划归普鲁士;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统一了北部和中部的德意志;1870-1871年,与法国作战,收回了南德四邦,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无论是言论还是最后的政治实践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强权政治思想。他用这种强势做法来借此改变弱势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国家,看起来是一种大义精神,为国家的利益不惜让自己以坏人的姿态,强制使用武力。
笔者看来他其实是一个地道的“商人”,所经营的买卖就是政治。经营首先需要核算成本,俾斯麦敢于孤注一掷采用强势政策,不顾国内的反对声音,甚至让议会休会,禁止自由活动,是因为早在他心里已经核算过这样做的成本了,做生意就是要获利,而净赚一定是要考虑成本的,这对商人来说很重要,关系到这笔生意值不值得做的问题和能收回多少利益的问题。
①卡尔·艾利希·博恩等《德意志史(第3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18页。
②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3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210页。
这笔帐是这样算的:
1、执行“铁血”政策的的成本
俾斯麦个人:体力、脑力、时间
显成本
普鲁士:人力、财力
成本
俾斯麦个人:政治失掉个人意志,徘徊于各议会党派间
隐成本
普鲁士:国家继续弱、小人民继续受辱
(成本包括显成本和隐成本)
2、政策执行后的收益
普鲁士:①国家板块变大,他国不再敢轻易藐视,会逐渐走向强大
②国强民自然会变得更富有,也不再屈辱的生活
俾斯麦:荣誉——国家人民给予的肯定
地位——增加皇室的信赖,稳固地位
权力——做一个小普鲁斯的首相,与做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大帝国的首相,那绝不可同日而语。
3、净收益=收入—成本
俾斯麦个人在这笔政治交易中,收获的是更大的政治成果,而付出的只是个人不得意的政治生活和就算什么不做也会流失的生命,可以说是百分百的获利者。
而国家就算要先投入人力、财力,但综合来讲净利润也是正值,回报比投入要大。当然,每笔生意都是会有风险的。这是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俾斯麦这笔交易的最大风险在于战争的胜负,胜利的话,毫无疑问获益,一旦失败,就表示投资失败,不但没有收益,连成本都亏损。俾斯麦做的是有风险的交易。他坚持这样做是因为他清楚的分析出了最大亏损值,就是普鲁士投入的人
力、财力,对于一个受屈辱的弱小国而言,失去了这些最坏结果是依然弱小。这就是俾斯麦坚信强权政策的理由。
二、用利益最大化的理论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俾斯麦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政治的实践者,蔑视幻想,注重现实实力。他认为“对于一个外交家而言,最大的危险就是抱有幻想。”③这也就说明他是个绝对实际的人,就是谁对我有用,我就靠向谁。这也是他为什么为了争取俄国的友谊,不惜坚决反对普鲁士的亲西欧方针,抵制了英国肢解俄国的计划。结果换来了俄国之后的鼎力相助,给自己找了一个有力国际舞台支柱。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都是仰赖俄国的撑腰,才使俾斯麦避免了遭到别国干预。
做生意的人,注重利益,很现实,谁给我带来最大好处就和谁合作。如果你把俾斯麦想成这样的人,那他的现实主义政策就符合他的思维逻辑,在他的心里是要追逐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只要可以给俾斯麦带来最大政治利益的国家就是他示好合作的对象。于是,俄国就自然的进入的他的视野,被他利用。
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俾斯麦连已经战败的奥地利也充分利用。1866年的普奥战争,用他的铁血手段三个星期就拿下了奥地利这块绊脚石。普鲁士得到了迅速的、意想不到的胜利。此时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普鲁士人都想以胜利者的姿态挺进维也纳。唯独战争策划者不这么想,他认为:“不必要给他们留下长期的痛苦而至其切望仇恨······无论如何要把奥地利这个国家看作是欧洲棋盘上的一个子,而同它恢复良好的关系就是我们应该公开拿在手上的一着先棋。”④“普鲁士军队胜利地进入敌国的首都,这当然会给我们的将士留下令人愉快的回忆,但从我们的政策来看这并无必要······只会给我们今后的相互关系增添困难。”⑤在他的坚持下,普奥签约,奥地利得以保持自身的完整与独立。为普鲁士对法国战争保留了“欧洲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这里俾斯麦充分考虑了边际效用。经济学里解释:边际效用是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而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普遍存在。
下面用量化后体值来分析:
假设边际效用下一个值为100,总效应现在为900
③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3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220页。
④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2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35页。
⑤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2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