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由来传说
屈原故里秭归为何有红馆葬习俗——屈原救主而死传说新探系列之三
屈原故里秭归为何有红棺葬习俗——屈原救主而死传说新探系列之三在古代,对于丧葬礼仪有严格规定。
庶民的棺材颜色只能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
可屈原故里秭归的老百姓却都用红棺安葬。
《秭归县志•方言习俗》这样记载:“亡者遗容整理后,将遗体放于棺材盖上,停在堂屋一侧(男左女右)。
接着把遗体放入红漆棺材。
传说秭归人辞世后睡红漆棺材的习俗与楚三闾大夫屈原有关。
”关于秭归为何有红棺葬习俗的问题,秭归人都说是沾了屈原大夫的光。
至于究竟是怎样沾了屈原的光,却没人说得清楚。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探索,认为是源于屈原救楚王死后受到的恩赐。
浅见如下:一、红棺本为帝王享用之物关于秭归红棺葬习俗的来历,秭归民间有一个“红漆棺材”的传说: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神鱼负尸返回故里,乡民们聚集在屈原沱(原归州城东5里的江边屈原故宅处,也是神鱼负尸上岸的地方),商量用什么棺木来装殓屈原的遗体。
一位老者说:“国王死了,用的红漆棺材,说能升天。
我们的屈原大夫是忧国忧民的忠臣,应该和国王一样用红漆棺材装殓,让屈原大夫升天,保佑我们五谷丰收,岁岁平安!”大家都表示赞同。
那时,归乡(今秭归县)已沦为秦国的占领区。
秦王得知归乡百姓用红漆棺材盛殓屈原,怒不可遏地说‘这还了得,只有天子才能享此殊荣,屈原不过是个臣子,岂能睡红漆棺材!’派人去归乡查问。
归乡百姓得知此事,连夜赶漆了一百多副红漆棺材,理直气壮地对秦使说,归乡民风淳朴,崇赤尚巫,老人去世后都睡红漆棺材,屈原大夫难道不能享此乡俗吗?秦使无言以对。
从此,归乡人死后都用红棺安葬。
秭归地处三峡腹地,是巴文化、蜀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
据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涪陵地区博物馆、涪陵市文物管理所撰写的《涪陵市小田区9号墓发掘简报》介绍:“该墓……葬具为朱漆棺……随葬器物除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以外,还有印章1件。
圆形印面,印面阴刻一‘王’字和一巴蜀符号……9号墓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该墓出土器物较精美,尤以巴式柳叶剑为甚……在近茎处铸有巴蜀符号及一‘王’,可能反映出墓主人身份较高。
08 《离骚》秭归——屈原之乡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人文知识秭归----屈原之乡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
故有“葫芦城”之称。
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
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
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书。
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
沱上有屈原祠。
从唐宋以来,经数次迁址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
现位于秭归城东向家坪。
改名为“屈原纪念馆”。
三峡工程的兴建,屈原祠将再次迁建。
在乐平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甚多,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
古人曾集为“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龙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
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
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谷俟。
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
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颂》屈原祠中,曾对桔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
今天,秭归已成为我国七大柑桔生产基础之一。
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
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
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
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乐平里。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
秭归县
泄滩乡村委会13个145平方公里15079人
沙镇溪镇村委会15个188平方公里36025人
两河口镇村委会19个269平方公里29667人
梅家河乡村委会13个88平方公里18707人
磨坪乡村委会12个141平方公里12005人
郭家坝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20个313平方公里51092人
气候
秭归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海拔600米以下地区,温热冬暖;600米~1200米地带,温和湿润,冬冷夏凉;1200米以上地区,冬寒无夏具有典型的山区气候特征。[8]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初春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倒春寒现象;初夏气候温和,雨水适中,盛夏日均气温一般在27℃以上,常有特大暴雨、洪涝出现,夏末湿度减小,炎热少雨,常有伏秋连旱出现;秋季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常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冬季气候比较暖和,少雷雨。县内气候分低山河谷温热区、半高山温暖区、江南南部温湿区、江北东部温凉区,分别占秭归县总面积的20.9%、56.1%、16.4%、6.6%。
矿产资源
至2010年,勘探、开采矿产资源20多种,主要有:(1)煤。地质储量4505.8万吨,累计开采486万吨。煤炭质量属于低质煤,发热量在3000~5500大卡之间,含硫量在0.2%~2.5%之间。(2)黄金。累计探明储量3822.85千克,累计开采量为1962.85千克。(3)硅石。硅石在县内分布较广,现已探明储量51万吨。(4)饰面用灰岩。现已经探明储量4097.18万吨。另有水泥用灰岩、石膏、铁矿、铜矿、砖瓦用页岩、高岭土、重晶石矿,储量都比较丰富。
经济概况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90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2010年增长15%。
秭归,姊归。一个情味深长的名字。
秭归,姊归。
一个情味深长的名字。
《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翼其见从,因名曰秭归。
巍巍三峡,屈原文化;川鄂咽喉,兵商要辖;坝上库首,江山如画——三峡秭归,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以2427平方公里的广阔姿态雄距西陵峡畔,坐落于三峡坝上库首。
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物产和深厚的人文生活催生了博大的屈原精神,浩瀚的历史故事,杰出的风云人物和火热的投资机遇。
中国诗歌之乡行走秭归,行走一片诗意的土地。
这里的山水因香草美人的传说而钟灵毓秀,这里的土地写满屈子的博大情怀。
这里的龙舟划向世界,这里的粽子香溢千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千古绝唱,薪火相传,世世代代的子孙在诗意中熏染茁壮。
诗歌,已渗透到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诗歌,已融入秭归人的血液和生命。
一个民族诗意的脚步,从这里出发,在这里到达。
三峡山水画廊漫步在秭归,胜似画中游。
新县城清新亮丽,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
九畹溪探险漂流,两岸青山舒锦绣,一路颠簸一路歌;三峡竹海,清凉世界,天然氧吧,还有亚洲最大落差的五叠水瀑布;链子岩绝壁千仭,岩崩滑坡地质奇观;凤凰山民居荟瘁,民风民俗原始古朴;移民新建屈原祠,光争日月孤忠流芳。
中国脐橙之乡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穿越2000多年的岁月长河,故乡人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秉承屈子的求索精神,把峡江山水变成了中国著名的脐橙之乡。
秭归脐橙饮誉海内外,多次在全国农业博览会获得金奖,荣获“全国百家知名农产品”称号,并获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秭归,是国家农业部首批命名的“中国脐橙之乡”。
饮茶千万各不同,难舍碧涧茶一盅秭归茶叶,汇三峡之灵,聚长江之秀,传唐宋之宝,承盛世之华,苗毫端秀、绿润剔透、香高味浓、汤清叶绿。
多次荣获国家农业部、省、市陆羽杯等金奖,其中“欲品思”名茶、“九畹丝绵茶”获得绿色食品称号。
秭归仙女山故事
秭归仙女山故事
位于湖北省的秭归仙女山,是传说中仙女下凡的地方。
这座山因其神秘的传说
而闻名,吸引着许多游客和信徒前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据传统故事,很久以前,仙女下凡,化身为一个美丽的姑娘。
她经过许多苦难
和困境,最终到达仙女山。
这座山以其幽静的环境和神奇的能量而闻名。
仙女被这座山的美丽和神秘所吸引,她决定在此定居,并分享她的智慧和祝福给人们。
有人说,仙女山的水源是仙女的眼泪,所以这里的水十分清澈甘甜。
当人们喝
下这清泉水时,传说中可以获得仙女的祝福和长寿的力量。
因此,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希望能够在仙女山得到好运和幸福。
除了清泉水,仙女山还有许多迷人的景点。
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奇特的石窟和
壮观的瀑布。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山脉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力量。
在山上漫步时,往往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仿佛来到了一个神奇而宁静的世界。
除了自然景观,仙女山还有许多与仙女相关的传说和文化。
在山上的寺庙里,
供奉着仙女的塑像和画像。
信徒们每年都会举行庆祝仪式,以感谢仙女的保佑和祝福。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龙、舞狮和燃放烟花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
秭归仙女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还代表着人们对美好和神奇的
追求。
仙女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说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每一位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仙女的祝福和庇佑,同时也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神秘力量。
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还是对文化遗产的探索,秭归仙女山都能带给人们别样的体验和回忆。
秭归端阳寻根问祖,,探秘千年民俗秭归民俗专家郑承志
秭归端阳寻根问祖,,探秘千年民俗秭归民俗专家郑承志哪里的地名是一个希腊神话,却带着千年的期盼?哪里的名士被华人铭记千年,被子孙膜拜千年?哪里的菜农能吟唱诗词歌赋,曲调千年传承?哪里的饮食为一人而开创,亿万华夏儿女共同分享?秭归,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
秭归,一隅高峡出平湖的盛景。
秭归,一片人才辈出的山水西望。
从夔子国走出来的仙桃,一个从三千年前走出来的汨罗,这里是爱国剧作家屈原反法西斯的故乡,这里是三峡大坝电力输出的动力之所,是端阳节习俗的发源之地。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一个人才辈出的端阳民俗圣地,两千多年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
屈原投江百姓闻之凄然,群起包粽子投入汨罗江,以保全李白的尸体。
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未婚妻屈幺姑,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重登向南方哭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
据传说屈幺姑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喊叫的声音仍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
后来“子规”渐渐演变成本来的“秭归”。
秭归乡土祭屈魂“归来哟——归来哟——”用秭归方言唱和的招魂曲苍凉悠扬。
又是一年端阳时,婉转悲恸的《招魂曲》,在屈原诞生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乐平里上空久久回响。
又是一年端阳佳节,自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便文化节习俗成为了国家级文化节庆活动。
6月16日上午,一年一度的秭归东明屈原乡亲祭拜屈原仪式在里庙正式开始,这标志着2012屈原故里端午啤酒节五大民俗活动民俗就此拉开序幕。
秭归县屈原镇群山环抱,山色空蒙,宁静安详,青青田埂。
当地的父老乡亲、三闾骚坛社员以及来自归州镇万古寺村的屈氏后裔早早地聚集在屈原庙内。
屈原庙坐落在乐平里北沿的降钟山麓,既是当地祭祀屈原的固定场所,也是村干部谈诗论道的地方。
这是峡江地区明清典型的民居建筑,青瓦粉墙,外有飞檐,四角高翘。
第宅内装饰着艾草、修竹和兰草,伍子胥塑像神色凝重,举步欲行,塑像前安放着屈原的牌位。
秭归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秭归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
故有“葫芦城”之称。
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
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
今日我有幸去参观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生前著有屈赋二十五篇,其《离骚》充满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和崇高地位。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湖北秭归,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辉煌的辞赋。
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最为出色。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6岁的屈原,即任楚国左徒之职,颇得楚怀王信任。
后来,由于他的治国方针触犯了靳尚等权臣的利益,靳尚等人向楚怀王屡进谗言。
怀王信之,将屈原贬为三闾大夫,后又两度被放逐。
公元前278年,屈原怀着自己不得实现的理想,含愤投江自沉。
传说,秭归这个地名的由来,也与屈原有关。
屈原有个姐姐。
屈原投江后,她赶到汨罗江,将弟弟的遗体打捞起来后,亲自护送回到了家乡。
屈姊那深深的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
后来“姊”演变为“秭”。
秭归城附近还有屈原故里——屈原沱屈坪,其名气绝不亚于屈原祠,可作为屈原祠的辅游点。
它是一个山间小盆地,峰峦钟灵,清溪毓秀。
最早的屈原祠修建于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县城东北30公里的屈原镇乐平里,名曰屈原庙。
另一种传说是,屈原自投汨罗江后,有神鱼负尸托回故里,后人建祠耸墓,以供凭吊。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屈原祠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
1976年,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江水水位升高,清烈公祠迁往距县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为屈原祠,即我们现在拍摄的屈原祠。
屈原故里 坝上明珠
屈原故里坝上明珠——秭归太阳挂在这个地方,月亮歇在这个地方,男人想着这个地方,女人梦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三峡秭归。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革命先驱夏明翰的故里,是中国脐橙之乡、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三峡库区移民大县,新县城是第一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县级城市,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称号。
全县辖12个乡(镇)、38.7万人,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秭归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秭归”的由来:相传屈原有一个妹妹叫屈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呼喊:“我哥回——!我哥回……”传说屈原的妹妹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的叫喊声仍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
后来,“子规”就慢慢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区位独特。
“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分界点、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东推西进的独特区位性,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
拥有长江黄金水道64公里,是长江航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和三峡翻坝公路的兴建, 秭归独特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秭归港将成为呼应汉渝的中转港。
秭归资源富集。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山、水、峡、坝于一体,具有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风景、三峡水电工程、屈原文化名人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三人”(伟人、美人、野人)和“一江两山”(长江、神农架、武当山)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已开发以屈原祠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文物集中复建保护区——凤凰山文物复建区,惊险刺激的“中华第一漂”——九畹溪探险漂流,清幽迷人的“三峡后花园”——泗溪生态旅游风景区,国家三峡地质公园——链子崖景区,并成功问鼎“湖北旅游强县”。
从秭归与屈原的种种联系看屈原的出生地
从秭归与屈原的种种联系看屈原的出生地作者:秦晓梅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4年第2期秦晓梅(秭归屈原文化研究会,湖北秭归 443631)摘要:屈原故里在哪里,因史料的缺乏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笔者写作此文,从一些古籍关于秭归是屈原诞生地的记载,秭归的端午习俗、秭归熊屈血脉的承续、有关屈原的纪念建筑、传说故事、相关的民间文学样式、历代诗人的相关诗作等,来说明秭归是屈原故里是有其根由的。
关键词:秭归;屈原;秭归端午;熊屈姓氏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4)02-0018-08一、引言秭归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1985 年考古工作者对秭归境内的朝天嘴遗址进行发掘,确认朝天嘴遗址为距今7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是目前在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
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南方最早的彩陶艺术,制造陶器的泥片贴筑方法,在中国制陶史上还是首次发现。
7000 年以前,人类已在秭归境内开始了定居生活。
《汉书·地理志》载:“秭归,归乡,故归国。
”《后汉书·郡国志》也载:“秭归,本归国。
”《水经注》载:“归即夔,盖夔乡也。
”归国,约在公元前13 世纪商朝时期即已存在。
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出土的“自组卜甲”中就有商王武丁南下征伐归国之前,祈求上天保佑的内容。
公元前11 世纪,周成王封楚子熊绎于楚蛮,居丹阳,也就是在古归国的地面上建都立国,这是楚子熊绎的始国。
后来楚国发展壮大,最终定都于荆郢,但秭归是楚国的发祥地,这一点基本是可以肯定的。
198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商朝时楚国标注在秭归的位置,西周时期标为丹阳[1],丹阳以西为夔;春秋时期,秭归的位置仍为丹阳,丹阳以东不远标注夔[2],楚迁都郢。
公元前9 世纪,楚子熊渠封其子熊挚别居于夔,作为楚的附庸国,治所先在巫山,后在今天秭归香溪一带,史称夔子国。
秭归城
秭归城
秭归城是一座新县城,是三峡大坝建设期间新移建的,老县城旧址现在已在滔滔的大坝库水的脚下。
新县城不错,到处渗透出现代城镇规划的理念,注重绿化、马路宽广、城区整洁。
是一座美丽的山区小城。
秭归县名的由来,据业主的长子告诉我们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在屈原死后,有一天,屈原的姐姐在江边洗衣,一边洗衣一边为屈原伤心哭泣,突然一条大鱼从江中蹦上岸边,回家破肚时发现屈原的尸体躺在鱼肚里,就这样屈原的姐姐把屈原才埋葬了。
为了怀念屈原,把当地取名“秭归”。
正在修建的屈原祠坐落在江边的一个小山上,正面面对浩瀚的长江水和雄伟的三峡大坝,正门是石木混制结构的牌坊,下面是4块坚硬的石制底座,上部分主要是木制的梁柱、牌匾和雕刻。
牌匾字体刚劲有力,“屈原故里”四个大字醒目耀眼。
顶角雕刻玲珑秀气。
在牌坊左边,有两座清朝康熙时期的碑石,黑底白字,镶嵌着“屈原故里”、“昭君王嫱故里”,字体饱满苍劲。
牌坊和石碑都是当年的实物从库区旧址人工转移上来的。
山上的建筑物正在建设中,可惜到处透露出是现代建筑的痕迹。
秭归县周坪乡屈原传说调查实录
张伟 权
( 三峡大学 摘 长江三峡发展研究 院 ,湖北 宜 昌 4 30 4 0 2)
要 :屈原在 《离骚 》中有 “ 余既 滋兰之 九畹 兮,又树 蕙之 百亩”之 句,其 中 “ 九畹 ”是地名 ,位 于 当今
秭 归县周坪 乡,是 九畹塘 村、砚 窝台村、柳树坪村 古时的总称。 民间传说屈原 曾在 九畹塘 开 办私 学,培养 了不
作者简介 :张伟权 ( 9 4 ,男 ,土家族 ,湖南龙 山人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 院教授 ,主要研 究土家族语 言文化 。 1 5 一)
8 5
《 三峡论坛 》2 1 00年第 3期 ,总第 2 6期 2
畹溪 大队 ,93 年撤公 社建 乡 , 18 又更 名为九 畹溪 村 。 位 于 长 江 南 岸 ,在 秭 归 新 县 城 ( 坪 )的 西 部 , 茅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0 - 1 3 2 1 )0— () — 0 0 3 3 2( 0 0 3 )8 (5 6
调查 时 间 :2 0 0 8年 1 月 1 0 4日
识 过 渡到 理性 认识 。
调查 目的 :1 . 因屈原在其 《 离骚 》中有 “ 既 余 滋 兰之九 畹兮 ,又树 蕙之 百 亩 ”之句 ,这是 屈原 在
个一 律 和三个 突然 ” 一 个一律 ”即一律 不打招 呼 , 溪村 与 长江交 汇处 ) 于秭 归县 东南 部 , 邻茅 坪 ,“ 。位 东
以免 获取 的调 查材 料失 真 。“ 三个 突然 ”是 :突然 与 镇 ,西 接杨 林 桥镇 ,南 与长 阳土 家族 自治 县 贺家 坪
镇接壤 ,北靠郭家坝镇 ,乡政府驻地周坪距秭归新 5 4平 调 查 方式 :一是 在 当地 政府 办公 室 收集 相 关数 县城 4 公 里 。总 面积 2 8 方公 里 。 据 ; 是直接 了解 当地 的社 会环 境 和地理 环境 ; 二 三 境 内层峦叠嶂 , 沟壑纵横 , 著名的九畹溪横贯全 是直 接 调查 , 目的性 或 随机 性相 结合 ,向调 查对 象 乡 。九 畹有 三个 地理 概 念 :一是 在 九 畹溪 的上 游有
屈原故里秭归简介
屈原故里秭归简介
屈原故里秭归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境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屈原故里而闻名。
秭归县地处长江中游,自古以来就是江汉平原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也是楚国的忠臣。
他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由于楚国内斗和外敌入侵的原因,他被谗言所害,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秭归县作为屈原的故乡,保存了许多与他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县城中心的屈原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屈原的生平事迹、诗文及相关文物,向游客展示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此外,秭归县还有许多与屈原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景点。
每年的端午节,在秭归举行盛大的屈原文化节,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游客还可以参观屈原祠、屈原故居等景点,了解更多关于屈原的历史和传说。
屈原故里秭归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秭归县位于长江和三峡的交汇处,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乌杨山、龙缸潭、鸳鸯溪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自然美景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总之,屈原故里秭归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以屈
原文化和自然景观而著名。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屈原的忠诚精神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秭归县情
秭归新县城女士们,先生们:车过三峡坝区西陵长江大桥,沿江西行大约20分钟车程,便坝上库首第一县、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秭归新县城。
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其姐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诗歌之乡”。
秭归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
这里诞生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走出了“胡汉和亲识见高,两国本是一家亲”的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孕育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先驱夏明翰。
秭归文化灿烂,举世闻名的屈原文化、引人注目的移民文化、丰富多彩的峡江文化以及独特的巴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名平,字原,别名屈春,生于公元前340年,享年62岁,战国楚人,生于西陵峡畔的秭归县乐平里。
屈原因才华超群得到楚怀王赏识,年仅32岁就从文化侍从擢升为左徒、同时兼任三闾大夫。
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
后遭朝中奸妄小人的嫉妒与诋毁,至使怀王误信馋言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他远离故土,仍心系国事,当闻讯秦国攻破郢都,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破灭,无力挽救国家危亡,决心以死明志,遂于公元前278年5月投汩罗江而亡。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被誉为“东方第一个伟大诗人”。
他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问天》、《招魂》等许多不朽诗篇,创造了“楚辞”新诗体,开一代诗风。
现在我们脚下的这个广场是面向市民开放的“雏凤广场”,请大家仔细看看地面的图案,大家觉得像什么?是的,有朋友答对了,是凤尾。
因为我们今天所要拜访的屈原大夫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而楚人最为崇尚的就是凤凰。
梦回三峡之各县市名称来历
梦回三峡:三峡各县、市名称由来“宜昌”由来民国二十年,吕式斌《今县释名》载:“宜昌: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
”到了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朝廷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祈望此分县举措宜于国运昌盛,以“宜昌”为新置县的名称。
后来宜昌县名、地域疆界、地方归属发生过很多变化。
“清雍正十三年,升为宜昌府,置东湖县为府治。
民国元年废府,改东湖为宜昌。
”至今不变。
“兴山”由来汉代时,兴山地域属秭归县治。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首次设立兴山县。
“分秭归县之北界立兴山”,置高阳城作为县治。
立县时,因“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
”(参见光绪版《兴山县治》)。
“秭归”由来秭归地方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称为归乡。
《汉志》“有归乡,故归国。
”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57年),秭归县名始见于史书。
“秭归”一词由来,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水经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屈原此县人也,既被流于江南,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秭归。
闻原放逐,亦来归。
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为秭归,秭与姊同。
”《水经注》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
”此说,“秭归”来源于“姊归”。
其二,舜即位时,封尧的典乐官夔到归乡,称“后夔国”。
约公元前八百多年,楚子熊渠的嫡嗣熊挚因残疾不能继承楚王位,封他到夔。
按当时五种爵位(公、侯、伯、子、男)以“夔子”命名作为附庸,夔子国的疆域从现秭归至奉节一带。
到楚成王时,因夔子的后代不祀奉始祖,兴兵灭夔,《左传》记载“楚帅师灭夔,以夔子归”。
此说,“夔”“归”同音,“秭归”源于“以夔子归”中的“子归”演变而来。
其三,来源于传说,“秭”“子”同音,“秭归”即“子归”。
传说屈原在湖南汩罗投江后,噩耗传回故里,屈原贤姊屈幺姑闻讯后天天在山顶面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到声嘶力竭,气绝而亡,顿时变成了一只小鸟,在家乡山林河畔飞翔,鸣叫的声音竟是“我——哥——回!”。
秭归的典故
秭归的典故篇一:秭归是中国湖北省随州市的一个城市,位于湖北省和河南省交界处。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就是“秭归之战”。
秭归之战发生在明朝末年,是明朝军队与清朝军队在秭归县的一场重要战役。
当时,明朝正德皇帝在位,而清朝的统治者是康熙皇帝。
由于明朝与清朝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敌对关系,因此双方都不断地在边境上发动战争。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明朝的将领徐有贞率领一支军队在秭归县附近遇到了清朝的军队。
由于双方军队人数相当,因此战斗开始了。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明朝的军队表现出色,最终击败了清朝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秭归之战的胜利不仅使得明朝获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还使得明朝的军队士气大振,为明朝在后续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秭归之战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秭归之战之外,秭归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汉墓、袁隆平故居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秭归还是一个著名的农业县,以农业生产为主,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和农业历史。
秭归县是中国湖北省随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就是秭归之战。
秭归之战的胜利不仅使得明朝获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还使得明朝的军队士气大振,为明朝在后续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秭归还是一个著名的农业县,以农业生产为主,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和农业历史。
篇二:秭归是一个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就是“秭归九溪十八涧”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刘青山的富翁,在秭归九溪十八涧游玩时,不慎失足跌落在涧中。
他虽然拼命挣扎,但最终被涧水淹没。
然而,他并未就此死去,而是被救起并带到当地一位神仙的家里。
神仙发现刘青山虽然身处困境,但却心态乐观,于是决定帮助他摆脱困境,获得永生。
经过神仙的指点,刘青山在秭归九溪十八涧中游玩,并在涧边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
秭归由来传说
秭归由来传说在中国名目众多的字典中,“秭”都只用于地名“秭归县”,是秭归的“特产”。
“秭”作何解释,“秭归”为何意,说法不一。
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是《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
”“秭”即“姊”,二者是同音通假字。
二是楚子熊绎封嫡嗣熊挚为“夔子”,居“夔子国”,即今秭归以西到四川奉节一带,为楚的附庸国,后因夔子不祀奉楚的先祖,楚成王熊恽把夔子国灭掉了。
“楚人灭夔,以夔子归。
”今天的秭归即“子归”之意。
三是与一个传说故事有关,虽不足为凭,但从侧面反映秭归人民自古以来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相传屈原冤沉汨罗,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
文化渊源秭归文化底蕴丰富。
秭归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还有革命烈士夏明翰,著名铁路工程师杜镇远也出生在秭归。
屈原秭归是端午习俗及龙舟文化的发祥地。
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秭归端午民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
所包含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
主要有:祭奠屈原,在五月初五,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游江招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龙舟游江,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龙舟竞渡,各异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骚坛诗会,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欢度端午并纪念屈原。
端午习俗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包)、食盐蛋、稻场娱乐等。
桃花鱼秭归人视桃花鱼为吉祥物,并把它与屈原、王昭君一起作为屈乡人的骄傲。
每年桃花盛开时节,江边桃花鱼像飘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淡红的、洁白的、乳白的、棕紫色的……无头无尾,身体透明,分成四瓣,柔软如绸,有铜钱那么大,好像一只只彩色的降落伞,又好似一块块漂亮的小手帕,缓缓地一张一缩,悠悠然飘荡上下,与长江两岸绽放的千万朵桃花相辉映,与碧水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相映衬,美妙无以言表。
关于秭归遥皇的传说
关于秭归遥皇的传说“天皇皇,地皇皇,秭归出了个遥皇皇,家家开门迎遥皇,遥皇来了不纳粮”。
这⾸⼉童歌谣从明末清初以来,在秭归民间流传悠久。
遥皇的⽣平,因现存的志书,都是当政者主持修的,涉及遥皇的没有收⼊志书,经过三百六⼗多年来的风⾬岁⽉的洗涤,有关遥皇的⽣平事迹,只有遗留在民间的传说,只有遗存在两河⼝镇⽩马岭村的筑⼟为城,战坑城墙,只有因遥皇在两河⼝镇安营扎寨的地名——营盘,据险设关的地名——头道卡⼦、⼆道卡⼦等地名,只有因遥皇⽽遗存⾄今的,在两河⼝镇境内的“教场坝、城上、遥鹰三井、对骂场、⾬⽔荒、沙镇溪境内的挖坍⼭、千将坪、晒⾻岭、疼⾥荒、⽔⽥坝乡境内的野桑坪,唯⼀现存的物证,只有两河⼝镇⼆甲荆⽵村⼆组李⽩先将军的墓碑。
对遥皇起事有所记载。
现将宋发武先⽣搜集的李⽩先墓碑⽂抄录于后,供飨⽤。
李⽩先墓碑:“盖闻修宗庙者祖宗之⼀⽳爽式凭也,建碑志者⼦孙之根本追远也,祭祀者后世之孝思克振也,宥守者佑孙之苗裔发祥也。
孙午俑坐陋室,追想六世祖李公⽩先字太逊,婆谭⽒。
胞兄李开先婆陈⽒、夫妇被⼟司遥皇之难,我⽩先祖与⽗明科⽗⼦议论,再同岳丈谭⼀明共议其事,上明下清顺治三年,俱逃董市九柯松居住,故李明科与谭丧葬九柯松。
⽩先公遂⼊⼤清营盘,带兵丁扫荡⼟司遥皇,清除⽅包卫匪贼,蒙恩加级钦赐明威将军,⾄⼗九年致仕归家,于廿年登仙,今已⼀百余年。
坟墓凄凉,野有蔓草,孙公劳其筋⾻,披星戴⽉,有光于前代,死后留⽥阡陌,屋宇⼴阔,有益于后世,耕者得享⽥园之乐,读者获⽣泮⽔之年,有属于先公之阴佑也。
六世孙李榜敬撰。
宋发武搜集注:(1)李⽩先⽣于明崇祯年间,亡于清康熙年间,⽴碑刻于⽯于清道光⼆⼗四年孟夏⽉下浣⼋⽇。
墓碑存于秭归两河⼝区⼆甲乡荆⽵村⼆组。
(2)⽂中:“⼟司”“遥皇”之说,可供研究少数民族历史之线索。
根据历史学家翦佰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公元1644年,闯王李⾃城率领义军进⼊北京,建⽴⼤顺国,⼋⼤王张献忠率领义军占领成都,建⽴⼤西政权,当时(1664年秋)遥皇率领从武当⼭学成回来的⼗⼋位师兄师弟响应李定国,李来亨的号令,在秭归揭竿⽽起,拉起⼀⽀反清复明的队伍,队伍最多时,达到千灶千营万⼈,他们主张“均⽥免粮”、“平买平卖”、“打击豪坤、周济贫困”、“屯种⼭⽥,岁收麦种草绵,供粮良⾐履,逢⼭扎营,据关设卡,抗击清军”(摘⽩五夫之《永历实录》卷⼀四《李来亨传》。
诗意秭归千回百转盼君回
诗意秭归千回百转盼君回打造高铁主流渠道媒体,服务商旅人士个性化需求9月3日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汉语诗歌的生命源头,一首千古绝唱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它是端午文化的悠悠古道,一曲千载情思承载了华夏文明的厚重;它是中国速度的动力心脏,一座世纪工程浇筑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它是隽秀三峡的山水画廊,一片声情并茂的诗意山水让人深情凝望,魂牵梦绕。
它就是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归县名来源《水经注》。
因为一个人,走近一座城。
当你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诗意的热土,漫步在西陵峡畔,赏高峡平湖美景,屈子的绝唱似乎在耳边回响。
因为一个人,恋上一座城!细细品味这座城市,沉淀的文化内涵不仅浸润着这里的人,也让山水草木都充满了灵性,深情地呼唤着你的回归。
千年守候,“年味儿”端午诉深情“我哥——回!我哥——回!”幽幽西陵峡,如果你在江边漫步,听到这样的鸟叫声,大概会觉得十分惊奇。
传说,这只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小鸟,是屈原的幺妹所变。
屈原投身汨罗江后,他远在故乡秭归的幺妹梦见哥哥跳江,就划着船在长江之上、香溪河边呼喊寻找哥哥,父老乡亲得知后也都一起帮着划船寻找,这就是秭归传统龙舟比赛和游江招魂的起源。
两千年来,鸟儿在峡江之间飞行,不停地叫唤“我哥回,我哥回”,人们的思念也不曾停歇。
在秭归有着“端午比年大”的说法,这里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秭归人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备锣鼓、修龙舟……热闹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末端午”。
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这天,秭归端午龙舟赛总会如期举行。
秭归端午赛龙舟,有一套完整的活动程序:祭江、游江、招魂、竞渡、回舟。
祭江时,所有龙舟的龙头齐聚祭坛,主祭人面向长江,诵读祭文,并摆上祭品,杀鸡取血,和酒将鸡血一饮而尽,然后用朱砂为龙头点睛。
祭江仪式结束,龙舟队员一起扛龙头飞奔江边,将龙头安上龙舟,随即开始游江、招魂。
秭归县名探考
秭归县名探考熊德红(秭归县县志党史办公室,湖北秭归443600)摘要:秭归县名来历说法不一,大多采信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但此说法破绽颇多,经笔者多方考证,探讨出比较符合真相的答案。
关键词:秭归;来历;探考关于秭归县这一名称的来历,《秭归县志》引用袁山松的“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这是古籍中唯一直接解释其名的书证。
但多年来,似乎没多少人认同这一说法,其说法有多种版本,究竟哪一种说法接近真相,至今没有定论。
笔者最近翻阅大量古籍,对秭归县名予以探考,旨在为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关于秭归县名来源的多种说法屈原贤姊之说。
即县志引用的袁山松之说法,出自袁所作《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
”夔子之说。
这种说法是根据楚封熊挚别居于夔,后王命为夔子。
后楚成王以夔子不祀奉楚先祖为借口,于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6年),由楚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马子西(斗申宜)“率师灭夔,以夔子归。
”的记载而得出的结论,持这一说法的人便将“以夔子归”的后两个字断章取义变为秭(子)归。
子规鸟传说一。
此为民间流传:屈原冤沉汩罗,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向南方呼喊:“我哥回哟!我哥回哟”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
屈幺姑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喊叫的声音仍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
后来“子规”渐渐演变成“秭归”。
子规鸟传说二。
认为秭归原名应为“子规”,是因古代有一支以子规鸟(杜鹃)为图腾的部族在西陵峡一带长期活动而得名。
持此观点的人依据学者龙晦文章《广汉三星堆出土铜像考释》:“在三千多年前,四川广汉就有氏人在这里建立了国家,有光辉的文化,以杜鹃为图腾,这个部落就是瞿国。
它的地域东从瞿塘峡,沿大巴山,汉水而西,直到武都、天水,下到成都广汉……”。
秭归的典故
秭归的典故秭归,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南部,是一个山水相依的美丽小县城。
相传在古代,秭归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居住。
但是,这个地方也有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那就是洪水的威胁。
在古代,秭归县的居民们常常面临着洪水的威胁。
每逢雨季,河水泛滥,大量的洪水倾泻而下,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秭归县的一位聪明的县官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措施,来保护居民的生命和财产。
这位县官决定修建一座高大的堤坝,将洪水挡在外面。
于是,他召集了全县的人民,动员大家一起修建这座堤坝。
大家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到堤坝的修建工作中。
有的人挖土,有的人搬石头,有的人负责监督工程进度。
大家在县官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努力修建这座堤坝。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堤坝终于修建完成了。
这座堤坝高大坚固,可以有效地抵挡洪水的侵袭。
当洪水来临时,堤坝稳如磐石,将洪水困在了外面。
居民们欣喜若狂,为自己的聪明和勇敢感到无比自豪。
从此以后,秭归县再也没有受到洪水的威胁。
居民们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那位聪明的县官也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而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崇敬。
秭归的典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抗洪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挑战,勇敢地去面对,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秭归,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团结的力量,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秭归的典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团结的力量,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是,只要我们铭记秭归的故事,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秭归由来传说
在中国名目众多的字典中,“秭”都只用于地名“秭归县”,是秭归的“特产”。
“秭”作何解释,“秭归”为何意,说法不一。
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是《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
”“秭”即“姊”,二者是同音通假字。
(这便是郭家坝中学“文化专栏”里的内容。
)
二是楚子熊绎封嫡嗣熊挚为“夔子”,居“夔子国”,即今秭归以西到四川奉节一带,为楚的附庸国,后因夔子不祀奉楚的先祖,楚成王熊恽把夔子国灭掉了。
“楚人灭夔,以夔子归。
”今天的秭归即“子归”之意。
三是与一个传说故事有关,虽不足为凭,但从侧面反映秭归人民自古以来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相传屈原冤沉汨罗,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
文化渊源
秭归文化底蕴丰富。
秭归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还有革命烈士夏明翰,著名铁路工程师杜镇远也出生在秭归。
屈原
秭归是端午习俗及龙舟文化的发祥地。
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秭归端午民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
所包含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
主要有:祭奠屈原,在五月初五,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
坛,拜祭屈原;游江招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龙舟游江,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龙舟竞渡,各异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骚坛诗会,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欢度端午并纪念屈原。
端午习俗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包)、食盐蛋、稻场娱乐等。
桃花鱼
秭归人视桃花鱼为吉祥物,并把它与屈原、王昭君一起作为屈乡人的骄傲。
每年桃花盛开时节,江边桃花鱼像飘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淡红的、洁白的、乳白的、棕紫色的……无头无尾,身体透明,分成四瓣,柔软如绸,有铜钱那么大,好像一只只彩色的降落伞,又好似一块块漂亮的小手帕,缓缓地一张一缩,悠悠然飘荡上
下,与长江两岸绽放的千万朵桃花相辉映,与碧水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相映衬,美妙无以言表。
秭归的桃花水母是中国记录最早的,也是世界桃花水母非正式记载中最早的,并且在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三月出现,为世所罕见。
除中华桃花水母外,还发现有秭归桃花水母。
在中国文化中桃花鱼和并蒂莲被看成是爱情的象征。
古人认为此物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物无有矣”,给桃花鱼披上了浪漫的爱情色彩。
2002年7月份,国家立项对秭归桃花鱼进行保护。
秭归已建成归州黄家塘水库、永乐水库、三峡竹海(原泗溪)风景区三个保护基地。
2003年6月,随着三峡大坝第二期工程的结束,秭归境内原适宜桃花鱼生存环境的水域水位被抬高,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桃花鱼生生不息的这片圣地。
三个端午节
屈原故里风景图片
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
秭归人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到了五月初五头端阳这天,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还采来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
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前后长达20天。
湖北习俗:
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
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
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
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