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理论的提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

合集下载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1.简介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量子力学历史和发展的简介:•早期量子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辐射现象和黑体辐射问题,开始怀疑经典物理学的适用性。

麦克斯∙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在这个阶段,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粒子(如电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设,即波粒二象性。

这一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如电子衍射实验,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用于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和行为。

这个方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能级和谱线,奠定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测量过程中,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和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子力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解释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核物理现象、固体物理、粒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现象,并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是科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和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2.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的解释在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是两个核心概念,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提出了挑战,下面是它们的解释:•波粒二象性:根据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波的特性。

这意味着微观粒子既可以像粒子一样具有局部位置和动量,也可以像波一样展现出干涉和衍射的现象。

这种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可以通过德布罗意的波动假设来理解。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微观粒子具有与其动量相对应的波长,这与光波的性质相似。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与基本理论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与基本理论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与基本理论20世纪初,量子力学作为一门全新的物理学理论崭露头角,引领了当时科学界的革新与发展。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为数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科学家的贡献以及他们对于量子力学基本理论的建立。

一、玻尔(Niels Bohr)玻尔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玻尔模型,揭示了原子的结构和能级跃迁的特点。

玻尔的理论首次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即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能量是离散的,而不能连续变化。

这一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现象,并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设,认为每个物质粒子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波动性质。

他的理论对于解释物质的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与粒子的动量之间存在着量子关系,这一关系成为后来薛定谔方程的基础。

三、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海森堡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矩阵力学的建立。

他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指出同一时刻不能同时准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确定性的观念,彻底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思维方式。

四、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薛定谔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建立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描述了量子体系的运动规律。

薛定谔方程是基于德布罗意波假设和能量守恒原理推导而来的,它能够给出粒子在不同势场中的能量和波函数。

除了上述奠基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科学家为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例如,狄拉克提出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成为描述自旋1/2的粒子运动的基本方程。

费曼提出了路径积分理论,为量子力学的计算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他们的工作都为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们通过自己出色的贡献和理论建立,为这门学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观领域的物质和能量的行为规律。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行为,但是经典物理学并不能解释这些微观领域的现象,于是量子力学就被提出来了。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波动力学阶段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化假设,即能量是量子化的,也就是说能量只能存在于长为h的不连续的能量量子中。

这一假设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连续性的假设,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假说,即物质不仅具有粒子的性质,同时也具有波动的性质。

这个假说解释了一些微观领域的现象,如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波恩和海森堡等人在德布罗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应的波动力学,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

二、矩阵力学阶段1925年,海森堡和约旦等人提出了矩阵力学,这是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它说明了物理量如何通过测量来测量,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即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三、波恩统计力学阶段1926年,波恩提出了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了原子内部运动的问题。

他提出了概率波函数的概念,并对其作出了一些论证。

此外,他还对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量子力学不是描述自然的完整理论,而是对一些确定问题的理论描述。

四、量子力学的完善阶段1927年,波尔在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上发表了著名的“科学是一个特殊的观察者”的文章,这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2年,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它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成为理论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此外,量子力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半导体、材料科学和生物物理学等领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量子力学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例如解释量子纠缠、重正化等问题。

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未来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

[整理]量子力学发展史

[整理]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量子力学本身是在1923-1927年一段时间中建立起来的。

两个等价的理论---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几乎同时提出。

矩阵力学的提出与玻尔的早期量子论有很密切的关系。

海森堡一方面继承了早期量子论中合理的内核,如能量量子化、定态、跃迁等概念,同时又摒弃了一些没有实验根据的概念,如电子轨道的概念。

矩阵力学,从物理上可观测量,赋予每一个物理量一个矩阵,它们的代数运算规则与经典物理量不同,遵守乘法不可易的代数。

波动力学来源于物质波的思想。

薛定谔在物质波的启发下,找到一个量子体系物质波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它是波动力学的核心。

后来薛定谔还证明,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完全等价,是同一种力学规律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述。

事实上,量子理论还可以更为普遍的表述出来,这是Dirac 和Jordan的工作。

矩阵力学1925年,海森堡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玻恩、约尔丹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波动力学1926年,薛定谔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狄拉克和约尔丹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关系λ=h/p,和量子关系E=hυ(及薛定谔方程)这两个关系式实际表示的是波性与粒子性的统一关系, 而不是粒性与波性的两分.德布罗意物质波是粒波一体的真物质粒子,光子,电子等的波动. 他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曾被喻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起源、基本原理、实验验证、建立标准模型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讲述,以探究其历史和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起源始于1900年左右,当时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了一个假设:辐射在吸收和发射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一个被称为“量子”的能量单位构成的。

随着后来的研究,这个假设得到了证明,被称为“普朗克能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光电效应理论,提出光子假说,即光是由一些分散的、能量离散的粒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的确立,在量子力学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更多的证据,量子力学逐渐奠定了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的基础。

基于量子力学,许多热门领域得以诠释和解释。

其最基本的原理是能量和物质的离散化,即能量存在于基本单元中,同时它也支持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量子效应,如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纠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等。

二、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验证。

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被提出来,用来验证和探究这个新兴的物理学体系。

以双缝实验为例,它是探究光子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双缝实验中,以光子为例,它通过两个狭缝进行干涉,最终形成了干涉条纹,这种形象的结果直接说明了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存在。

除此之外,狄拉克提出的“反粒子”假说也成功得到验证,情况是那么普遍,以至于最基本和常见的物理机制都可以在实验验证中得到印证。

三、标准模型的建立随着量子力学的逐步发展和实验验证,标准模型逐渐建立起来。

标准模型是一个涉及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各种粒子的理论框架,旨在对基本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的特性进行描述。

它由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三部分组成。

标准模型虽是一个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非常好的理论框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量子力学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量子力学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量子力学发展史的演讲。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不仅深刻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顾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一、量子理论的萌芽(19世纪末)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前,经典物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在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19世纪末,一系列实验结果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完美形象,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 黑体辐射问题在19世纪末,人们发现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黑体辐射现象。

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即物质辐射能量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进行的。

这一假说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光电效应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这一假说表明,光具有粒子性,进一步证实了量子理论的正确性。

二、量子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在量子理论的萌芽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构建量子理论的基本框架。

以下几位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玻尔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线。

这一模型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 玻恩、海森堡和薛定谔的量子力学理论1925年,玻恩、海森堡和薛定谔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量子力学理论。

玻恩提出了概率波函数的概念,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

这些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量子力学的成熟与发展(20世纪中叶)在量子力学诞生后,科学家们继续深入研究,使量子力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玻姆-冯·诺伊曼定理1932年,玻姆和冯·诺伊曼分别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解释,即量子力学的概率波函数描述了粒子的运动状态,并通过量子纠缠现象实现了信息的传递。

2. 量子场论20世纪中叶,量子场论的建立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结合提供了新的途径。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一、前言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它已经成为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学,晶体学等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之一。

量子力学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今天,我们聚焦于量子力学的历史发展,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诞生、发展和完善的。

二、量子力学的发展1.经典物理学的基础量子力学的发展,最初要从1900年德国数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的“计量物理学”开始。

他假设,在微观尺度上,物质是可以分解的,这种粒子受到热能的影响,可以以某种形式储存能量,如热量和热力学系统,这极大地推动了经典物理学的发展。

2.量子说的出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粒子理论”在物理学史上引起了轰动,他重新定义了光的实质:它不仅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传播光子或量子的波动。

由于光子的效应受量子理论的约束,从而推动了量子说的出现。

3.波动力学的发展在爱因斯坦的光粒子理论基础上,1924年,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普朗特(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粒子波力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粒子也可以有波力学性质,这是经典物理学中受量子效应影响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大大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4.量子力学的形成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布鲁克、加登和赫兹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量子力学原理,将量子说的理论和粒子波力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量子力学这一新的物理学理论,它使科学家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揭示物质的本质,从而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5.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力学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新的物理学理论和新的物理实验技术推动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持续发展到今天,它在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学,晶体学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量子力学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量子力学知识:量子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演化

量子力学知识:量子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演化

量子力学知识:量子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演化量子力学是一门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科,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量子力学是基于一系列量子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演化的。

这些模型主要由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共同构建,着重于描述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元素和相互作用。

一、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矩阵力学,另一个是波动力学。

矩阵力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5年提出的,波动力学则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的。

两种力学是等价的,在描述自然界的微观现象时都是有效的。

矩阵力学强调的是物理量的算符和对应的本征值,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种最常用的算符是哈密顿算符,它描述了一个系统的能量。

而本征值则代表着可能的物理状态,这些状态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宏观物理状态。

量子力学中的物理量是离散的,它们往往只能取有限个值。

这是显著不同于经典物理中连续物理量的描述。

与矩阵力学强调量子力学的算符不同,波动力学则更强调波函数的描述。

波函数是描述系统在各种状态下的可能性的函数。

它不仅可以描述一个粒子的位置,还可以描述其动量、自旋和其它的内在属性。

波函数的不同状态会产生不同的相位和幅度。

这些相位和幅度可以用来预测物理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概率分布。

这两种力学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其描述系统的角度和方法是不同的。

这两种方法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同时也为量子物理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二、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确定性原理。

这个原理说的是在量子力学中,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者測量时间和能量这些之间的两个数值。

某个物理量的实际值和测量值的不确定性之间也有相互关联。

鉴于这个原理,人们不能够预测一个系统的状态或轨迹,而只能预测其态的概率分布。

不确定性原理的出现是量子力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它揭示了物理学中难以理解的现象。

它指出了永远不可能知道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或者两个不共存的测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优秀文档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优秀文档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 注意到了量子论。汤姆生专门讨论原子结构的书《电与物质》和 维恩的文章促使他运用量子公式来阐述原子结构,这是将量子假 说运用于原子结构的最初尝试。 丹麦人玻尔坚信卢瑟福的有核原 子模型学说,为了证实其正确性,玻尔利用量子假说来解决原子 的稳定性问题。要描述原子现象,就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一番彻 底的改造,因为一致公认的经典电动力学并不适于描述原子规模 的系统行为。1913年,玻尔在他的第二篇论文中以角动量量子化 条件作为出发点来处理氢原子的状态问题,得到能量、角频率和 轨道半径的量子方程。可见,玻尔的对应原理思想早在1913就有 了萌芽,并成功地应用于原子模型理论。玻尔的原子理论完满地 解释了氢光谱的巴耳末公式;从他的理论推算,各基本常数如e、 m、h和R(里德伯常数)之间取得了定量的协调。他阐明了光谱 的发射和吸收,并且成功地解释了元素的周期表,使量子理论取 得了重大的进展。
从力学的普遍理论直接推出新的辐射定律。最 爱因斯坦发表的关于量子统计理论的论文中提到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这引起了薛定谔的注意,使他萌发了用新的观点研究原子
结论的想法。
后只好用玻尔兹曼的统计方法来试一试。他根 爱因斯坦最早明确地认识到,普朗克的发现标志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的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到了与实际结果符合极好的内插公式,迫使他致力于从理论上推导这 一新定律。
据黑体辐射的测量数据计算出普适常数,后来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
人们称这个常数为普朗克常数,也就是普朗克 这样,海森伯就不再需要电子轨道等经典概念代之以频率和振幅的二维数集。 所谓的“作用量子”,而把能量元称为能量子。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指描述微观物体的力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电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量子力学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电子学、固体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简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量子力学的诞生、矩阵力学的提出、波动力学的发展和量子场论的形成。

一、量子力学的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发现了辐射的能量是由若干个最小单位的“能子”构成的,这一发现使得物理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微观物理学的规律。

随后,爱因斯坦、玻尔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提出了“光电效应”、“原子理论”等重要学说,但是这些学说仍然无法解释实验结果。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原始形式,他认为微观粒子的性质是不连续的,其轨道和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在一系列量子状态之间跃迁,这些量子状态可以用数字来描述。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二、矩阵力学的提出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玻尔等人提出了矩阵力学,其基本思想是用矩阵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和运动,这一方法引入了算符、本征值等概念,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矩阵力学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还补充了波动力学的局限性,为后来量子场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波动力学的发展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动粒子二象性”理论,他认为微观物体不仅具有粒子性,还具有波动性质,其运动状态可以用波函数描述。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波动”和“粒子”二元论的观点,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后,薛定谔、狄拉克等学者继续丰富了波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本征方程”等重要概念,为进一步解决微观物体的运动状态提供了重要手段。

四、量子场论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量子力学和波动力学的成功应用引发了许多深刻的问题,例如瞬间量子纠缠、黑洞信息悖论等,这些问题让研究者意识到量子力学的局限性。

量子力学发展史详细

量子力学发展史详细

量子力学发展史详细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行为的科学。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并确定其具有粒子性质。

几年后,他提出了原子的模型,即“面包糠模型”,将电子沿轨道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第一个量子理论,即玻尔模型。

他指出,电子只能沿特定的轨道运动,并具有特定的能量级。

这些轨道和能量级被称为量子态。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粒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设,即德布罗意波。

他认为,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完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分。

这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发表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即薛定谔方程。

这个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方式,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出粒子的能量和波函数。

1927年,丹麦物理学家卡尔·逻辑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则,即哥本哈根解释。

这个解释指出,测量结果是随机的,而波函数则代表了系统的概率分布。

20世纪上半叶,许多科学家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保罗·狄拉克提出了狄拉克方程,描述了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

此外,玻恩、海森堡、狄拉克等人还对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建立了量子场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子力学在理论和实验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量子电动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等。

总之,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充满探索和突破的故事。

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和不断的研究,量子力学为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量子理论的提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提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提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不仅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而且已广泛应用于技术领域,如核能的开发利用,激光器的发明等,它是科学精神与科学应用的完美结合,是人类的结晶。

导致量子论出现的倒不是原子世界的新鲜事物,而是一个古典热力学难题即黑体辐射问题。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根据经典统计力学和电磁理论,推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

该理论在长波部分与实验比较符合,但在短波部分却出现了无穷值,而实验结果是趋于零。

这部分严重的背离,被称为“紫外灾难”(紫外指短波部分)。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采用拼凑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在长波和短波部分均与实验相吻合的公式,该公式的理论依据尚不清楚。

不久,普朗克发现,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的变化,就可以对该公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普朗克将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元称作“能量子”或“量子”。

当年12月14日,他将这一假说报告了德国物理学会,宣告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量子假说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直接矛盾。

因此量子论出现之后,许多物理学家不予接受。

普朗克本人也非常动摇,后悔当初的大胆举动,甚至放弃了量子论继续用能量的连续变化来解决辐射问题。

但是,历史已经将量子论推上了物理学新纪元的开路先锋的位臵,量子论的发展已是锐不可挡。

第一个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其他问题上的是爱因斯坦。

他建立了光量子论以解释光电效应中出现的新现象。

光量子论的提出使光的本性的历史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牛顿以来,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此起彼伏,爱因斯坦的理论重新肯定了微粒说和波动说对于描述光的行为的意义,它们均反映了光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光有时表现出波动性,有时表现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经典的粒子也非经典的波,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主要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使量子论在提出之后最初的十年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量子力学起源于原子结构的研究。

元素的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促使人们去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简述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

简述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

简述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它是物理学的一支重要分支,用于描述微观世界中的物理现象。

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已经知道了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

他们还知道电子在原子中围绕原子核旋转,但是他们无法解释电子为什么不会从原子中掉落。

这个问题被称为“紫外灾难”,因为当科学家们尝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这个问题时,他们发现结果是无穷大的。

这个问题直到1913年才得到解决,当时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称为玻尔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这些轨道对应着固定的能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子不会从原子中掉落。

但是,这个模型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物理现象,因此物理学家们开始寻找新的理论。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称为德布罗意波。

他认为,如果电子可以像光一样具有波动性质,那么电子也可以像光一样存在波动和粒子性质。

这个理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且被证明是正确的。

接下来,奥地利物理学家厄温·薛定谔进一步发展了德布罗意波理论,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式。

这个方程式可以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并且可以预测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方程式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还经历了很多其他重要的发现和贡献。

例如,瑞士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的狄拉克方程式,它可以用来描述自旋1/2粒子(例如电子)的运动。

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它可以用来描述电磁相互作用。

总之,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需要多位杰出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今天,量子力学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早期的量子论观点 量子力学的建立

2早期的量子论观点 量子力学的建立

E = hν = ℏω
p=
h
物质波不是通常的波,物质波产生于任何运动的物体, ( 3 ) 物质波不是通常的波 , 物质波产生于任何运动的物体 , 正如电磁波一样,物质波也能在绝对的真空中传播, 正如电磁波一样,物质波也能在绝对的真空中传播,因此它不是机 械波;另一方面,它们却产生于所有的物体—包括不带电的物体的 械波;另一方面,它们却产生于所有的物体 包括不带电的物体的 运动,因此它也不是电磁波。它是一种“客观实在” 运动,因此它也不是电磁波。它是一种“客观实在”。 许多年老的物理学家对此嗤之以鼻,但三、四年后被实验证实。 许多年老的物理学家对此嗤之以鼻,但三、四年后被实验证实。
三、玻尔的量子论
1913年 玻尔提出了原子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假定: 1913年,玻尔提出了原子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假定: (1)原子能够、而且只能够稳定地存在于分立的能量( E1、E2、 原子能够、而且只能够稳定地存在于分立的能量( ……)相应的一系列状态中。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相应的一系列状态中。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原子能量的任何变化,包括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 ( 2 ) 原子能量的任何变化 , 包括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 , 都只 能在两个定态之间以跃迁(transition)的方式进行。 能在两个定态之间以跃迁(transition)的方式进行。 1 1 = ( En − Em ) hν = E n − E m λ hc 简言之,玻尔量子论的核心思想有两条:一是定态假设 定态假设, 简言之,玻尔量子论的核心思想有两条:一是定态假设,二是 跃迁假设。 跃迁假设。 玻尔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原子辐射的频率与两个定态能量之差联 系起来,这就抓住了原子光谱的组合规则的本质: 系起来,这就抓住了原子光谱的组合规则的本质:
如果考虑到原子核的运动, 如果考虑到原子核的运动,修正值为

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量子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并为众多科学和技术领域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量子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为后来量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然而,直到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量子物理学才真正开始获得广泛的认可。

玻尔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奇怪现象,并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在玻尔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后,量子力学的建立成为了下一步的目标。

1925年,厄尔温·薛定谔通过他的薛定谔方程实现了对物质粒子性质的描述。

薛定谔方程为粒子的波动性提供了解释,并成功地预测了许多实验结果。

这一成果使得量子力学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认可。

随后的几年中,量子力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1927年,瓦尔特·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宣告了测量过程中存在的固有不确定性。

这一原理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最终被广泛接受并成为量子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受到海森堡的启发,约翰·冯·诺依曼和埃瓦尔德·贝拉在1932年发展出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

量子力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中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54年,尼古拉斯·布洛姆菲尔德和弗朗茨·纳德尔提出了布洛姆菲尔德-纳德尔定理,它解释了自旋的量子特性,并证明了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的普遍性。

这一发现进一步巩固了量子理论的基础。

在实验方面,20世纪60年代是量子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64年,约翰·贝尔提出了著名的贝尔定理,证明了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即量子纠缠的存在。

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实验验证,并成为量子信息科学的基础。

同年,约翰·克拉莱因提出了克拉莱因猜想,它为粒子的拓扑性质提供了解释。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扭转经典物理局面——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其发展历程极其丰
富多彩,也充满着不少惊人的发现。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量子力
学发展的几个关键时刻。

第一个里程碑是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化概念,通过假设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解释了黑体辐射的问题。

这个
假设对于当时的经典物理学是一个巨大冲击。

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事件是1913年,玻尔发现了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并提出了波尔理论。

这个理论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基石之一。

在波尔理
论的框架中,电子的能量只能取离散值,这种离散的粒子称为量子。

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玛丽·库里发现波尔理论无法解释一些实验,提出了概率波理论。

1930年代,祖基尔和艾因斯坦等人争论量子
力学的理论基础,在统计解释和波恩规则等方面有了重要进展。

中心课题之一是量子纠缠和测量问题。

贝尔不等式告诉我们,在
一些情况下,量子力学预测的结果是经典统计学无法解释的。

贝尔的
实验对于量子力学在多粒子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奠基性的实验支持。

此外,由于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学间的巨大鸿沟,发生了许多的
争端和争议。

例如,艾因斯坦就通过思想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
的猫”问题。

可以说,科学史上没有一个科学领域,像量子力学这样
具有如此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力。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物理实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真实状态分解为隐态和显态,是由于测量所造成的,在这里只有显态才符合经典物理学实在的含义。微观体系的实在性还表现在它的不可分离性上。量子力学把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它不允许把世界看成由彼此分离的、独立的部分组成的。关于远隔粒子关联实验的结论,也定量地支持了量子态不可分离。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这个方程是薛定谔在1926年首先找到的,被称为薛定谔方程。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不确定性也指量子力学中量子运动的不确定性。由于观测对某些量的干扰,使得与它关联的量(共轭量)不准确。这是不确定性的起源。
不确定性,经济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概念,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
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指测量物理量的不确定性,由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力学量只能处在它的本征态上,所表现出来的值是分立的,因此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值,就会出现不确定值,也就是说,当你测量它时,可能得到这个值,可能得到那个值,得到的值是不确定的。只有在这个力学量的本征态上测量它,才能得到确切的值。
在经典物理学中,可以用质点的位置和动量精确地描述它的运动。同时知道了加速度,甚至可以预言质点接下来任意时刻的位置和动量,从而描绘出轨迹。但在微观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告诉我们,如果要更准确地测量质点的位置,那么测得的动量就更不准确。也就是说,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而也就不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这就是不确定性原理的具体解释。

the_historical_development_of_quantum_theory__概述说明

the_historical_development_of_quantum_theory__概述说明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和能量传递机制。

自从19世纪末以来,人们对物质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入,并通过对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原子内部结构的研究,揭开了一个个科学谜团。

量子力学的形成和发展使得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更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颖而令人惊叹的应用领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量子理论的历史发展。

首先,我们将回顾古代人们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并探讨光的波粒二象性启示了何种突破。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索揭开原子内部结构之谜所进行的关键实验和发现。

随后,我们会详细介绍20世纪初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之间激烈竞争所导致的薛定谔方程产生以及其重要意义。

然后我们会讨论量子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揭示微观世界的局限性。

最后,我们将探讨量子力学在原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学、核物理学以及高能物理学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并展望了量子信息科学和量子计算机的崛起。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量子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系列概述,并突出其在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和思考过去的里程碑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发展的脉络,并有助于对未来量子理论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和思考。

2. 量子理论的历史发展2.1 古代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在远古时代,人们对物质本质有着一些基本的认识。

早期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相信自然界由离散的、不可再分割的微粒组成,这种理论被称为原子论。

然而,在缺乏实验证据的情况下,这一观点往往只是纯粹的哲学推断。

2.2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示到了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是由微小粒子组成并按直线传播的粒子理论。

但是,随后哈耳发现了光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引起了人们对光性质的重新思考。

19世纪初期,杨振宁实验证明了光波动性质,并进一步证明了光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涉现象。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粒子的科学,是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 1900年,瑞士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论文《光电效应的统计学意义》,提出了能量是分离的粒子形式存在的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925年,爱因斯坦又发表了论文《原子结构的几何学意义》,提出了波动原理,即微观粒子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呈现波动形式。

3.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荷兰物理学家伯恩和德国物理学家布鲁诺·布拉格发表了论文《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4.后来,量子力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矩阵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解决许多微观粒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量子力学的发展为我们了解许多微观现象,如原子核、原子、分子、固体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在在量子力学发展的后期,又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发现。

这些理论和发现对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对技术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李·汉密尔顿发现了量子动力学的不完备性定理,表明在量子力学描述中,存在一些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2.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斯蒂芬·哈勃和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沃恩发现了哈勃效应,表明在微观世界中,光的行为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3. 1971年,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霍尔发现了霍尔效应,表明在微观世界中,电流也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4. 1980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提出了量子计算的概念,并建立了量子计算的理论框架。

这为量子计算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5. 1997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沃恩和美国物理学家史蒂芬·埃里克森实现了量子力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包括:1. 2012年,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纽瓦克和欧拉·格林尼提出了量子力学的“量子信息”理论,表明量子力学可以用来进行量子信息的存储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理论的提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不仅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而且已广泛应用于技术领域,如核能的开发利用,激光器的发明等,它是科学精神与科学应用的完美结合,是人类的结晶。

导致量子论出现的倒不是原子世界的新鲜事物,而是一个古典热力学难题即黑体辐射问题。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根据经典统计力学和电磁理论,推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

该理论在长波部分与实验比较符合,但在短波部分却出现了无穷值,而实验结果是趋于零。

这部分严重的背离,被称为“紫外灾难”(紫外指短波部分)。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采用拼凑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在长波和短波部分均与实验相吻合的公式,该公式的理论依据尚不清楚。

不久,普朗克发现,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的变化,就可以对该公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普朗克将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元称作“能量子”或“量子”。

当年12月14日,他将这一假说报告了德国物理学会,宣告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量子假说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直接矛盾。

因此量子论出现之后,许多物理学家不予接受。

普朗克本人也非常动摇,后悔当初的大胆举动,甚至放弃了量子论继续用能量的连续变化来解决辐射问题。

但是,历史已经将量子论推上了物理学新纪元的开路先锋的位臵,量子论的发展已是锐不可挡。

第一个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其他问题上的是爱因斯坦。

他建立了光量子论以解释光电效应中出现的新现象。

光量子论的提出使光的本性的历史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牛顿以来,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此起彼伏,爱因斯坦的理论重新肯定了微粒说和波动说对于描述光的行为的意义,它们均反映了光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光有时表现出波动性,有时表现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经典的粒子也非经典的波,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主要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使量子论在提出之后最初的十年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量子力学起源于原子结构的研究。

元素的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促使人们去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当时出现了不少的原子结构模型,著名的有布丁(即面包之种嵌有葡萄等物)模型,电子就像布丁之中的葡萄;此外还有土星环绕模型等。

大约在1909年,实验表明布丁模型的某些理论预言与实验观测不符。

1911年,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次年,一系列 粒子对金箔的散射实验,完全证实了有核模型所提出的理论预言。

卢瑟福因此获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据说他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他的伟大工作是一项物理学成就。

卢瑟福的有核模型假定,原子的质量基本上集中于核上,绕核旋转的电子所带负电正好与核所带的正电相等量,原子表现出电中性。

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旋转的电子必然向外发射电磁波,从而损失能量,使电子最终落入原子核中。

这样,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就是一个不稳定的模型。

正在曼彻斯特卢瑟福的实验室里从事研究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解决了这一问题。

玻尔本来想去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随汤姆逊研究电子,但汤姆逊对电子已经不感兴趣,他才来到了卢瑟福这里。

他在曼彻斯特虽然只呆了四个月,但却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即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

他认为,电子只在一些特定的圆轨道上绕核运行。

在这些特定的轨道上运行时并不发射能量,只当它从一个较高能量的轨道上向一个较低能量的轨道跃迁时才发出辐射,反过来则吸收辐射能。

这个理论不仅在卢瑟福模型基础上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而且用于氢原子时,与光谱分析所得实验结果完全符合,因此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震动。

因为在此之前,光谱从来只有经验研究,而没有进行理论说明。

玻尔的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明显违背古典理论,同样遭致了许多科学家的不满,但它在解释光谱分布的经验规律方面意外地成功,使它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大大推动了量子理论的发展。

不过玻尔的理论只能用于氢原子这样比较简单的情形,对于多电子的原子光谱便无法解释。

以后,玻尔又想出了一些办法以弥补这些缺陷,但结果是使理论基础在逻辑上变得更加不一致,以致有人认为量子论也出现了危机。

旧量子论确实面临着困境,但不久就被突破。

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理论,将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德布罗意本来是学历史的,其兄是研究X射线的著名物理学家。

受其兄长的影响,德布罗意大学毕业之后改学物理,并一起研究X射线的波动性与粒子性问题。

德布罗意在长期的思考之后,突然意识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应该推广到一切物质粒子,特别是电子。

1923年9月至10月,他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提出了电子也是一种波的理论。

他还预言,电子束穿过小空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1924年,他写出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更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波理论,爱因斯坦对此十分赞赏。

不出几年,实验物理学家真的观测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存在。

沿着物质波概念继续前进并创立了波动力学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

当他从爱因斯坦的一篇报告中得知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时,正在研究热力学中的统计问题的他马上接受了物质波的观点并提出粒子不过是波动辐射上的泡沫。

在一次讲课时,德国物理学家德拜提出,如果电子是波,那么它将服从什么波动方程?薛定谔经过反复思考,于1925年提出了一个相对论的波动方程,但与实验不太符合。

1926年,他改而处理非相对论的电子问题,得出的波动方程与实验证据非常吻合。

波动力学就此诞生了。

1925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森伯写出了《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的重新解释》的论文,创立了解决量子波动理论的矩阵方法。

它完全抛弃了玻尔理论中的电子轨道、运行周期这种古典的但却是不可观测的概念,代之以可观察量如辐射频率和强度。

论文写出后,海森伯请他的老师玻恩审查,玻恩发现海森伯的方法正是数学家早已创造出来的矩阵运算。

当年9月,玻恩与另一位物理学家约丹合作,将海森伯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矩阵力学理论。

在英国,另一位年轻人狄拉克改进了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使其成为一个概念完整、逻辑自治的理论体系。

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创造者们一开始还互相敌视,认为对方的理论有缺陷。

到了1926年3月,薛定谔发现这两种理论在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方才消除了双方的敌意。

从此以后,两大理论统称量子力学,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由于更易为物理学家所掌握,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量子力学虽然建立了,但关于它的物理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波动方程中的所谓波究竟是什么?薛定谔本人认为,它就是一种物质波,而其粒子性只是波的某种密集,即“波包”。

玻恩则认为,电子的粒子性是基本的,它的波函数表征的是电子这种粒子在某时某地出现的几率。

1927年,海森伯提出了微观领域里的测不准关系,即任何一个粒子的位臵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要准确测量一个,另一个就完全测不准。

海森伯称它为“测不准原理”。

玻尔敏锐地意识到它正表征了经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以之为基础提出了“互补原理”。

认为在量子领域里总是存在互相排斥的两套经典特征,正是它们的互补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

玻尔的互补原理被称为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但爱因斯坦不同意。

他始终认为统计性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而互补原理是一种“绥靖哲学”。

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他们本人各自去世也没有完结。

名词解释:黑体辐射:一种理想的热辐射,指黑体受热后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黑体是指能够全部吸收入射的任何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绝对的黑体是不存在的。

瑞利:(1842——1919)英国物理学家。

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剑桥大学校长。

在电学、声学、光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因在气体密度研究中发现氩气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

曾任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00年提出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为某一最小单位(量子)的整数倍假说,从而克服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的困境,开启了“量子时代”,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瑟福:(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生于新西兰。

曾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在放射性、原子结构、人工核反应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因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贡献,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发展了原子、分子、原子核结构方面的理论,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

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

提出了“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

因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子G.P.汤姆逊也是著名核物理学家。

路易·德布罗意:(1892——1987)法国物理学家。

主要从事波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因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波动力学的创始人。

1929年提出“薛定谔方程”,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拜:(1884——1966)生于荷兰,长期在德国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去美国,1946年加入美国国籍。

提出了计算固体热容的原子振动模型,后称“德拜模型”。

由于在研究X射线方面的贡献,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海森伯:(1901——1976)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自然哲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建人之一。

1927年,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为此,获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恩:(1882——1970)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因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获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狄拉克:(1902——1984)英国理论物理学家。

对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做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整套的数学表示方法。

由于对量子力学的贡献和预言正电子的存在,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