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教材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1一、说教材《光的直线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了解什么是光源,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二)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提高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三)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难易程度,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重点: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
难点:组织学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过程。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还不太了解,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本节是学习光现象的一个开始,是以后学习光的反射及折射的基础。
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
体现“学生为主体,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说课课件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实验设计
01
提供多种相关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
镜子、透光玻璃板、刻度尺、白纸、 方格纸、支架、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平面镜、大头针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实验设计
启示学生
怎样利用像物找 到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2、了解虚像的概念
教学重点
1、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教法选择
探究实验分析法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
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
启示式教育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
的自主性,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等大
等距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原虚
理像
揭
由于平面镜后并
秘
不存在光源S`,所
以把S`叫做虚像。
光的反射
物体
平面镜
虚像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3、平面镜成像应用 释疑 “蜡烛在玻璃板后的水杯中燃烧”
透光玻璃板后的蜡烛是虚像,水杯处 在透光玻璃板后虚像的位置,所以呈 现出“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
应用平面镜成像知识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探究性物
通过“平面镜成 像特点”的探究, 经历物理过程, 学习对实验过程 中信息的记录和
理活动,使学 生获得成功的 体验,提高学 生的参与意识 和自信心。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8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8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
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说课稿物理说课稿在教研活动、教学交流、新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职称晋升中得到广泛应用。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几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说课稿:密度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密度是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至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复习回顾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回忆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的点,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物理属性;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3、教学重点回忆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的点;理解密度。
4、教学难点会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二、教法和学法确定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复习本节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三、教学程序设计1、自学导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航”中的“理解密度”和“密度的测量”。
2、交流质疑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聚焦目标一中的内容,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将本组的问题写在本组的黑板上;b、班级交流:其他小组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c、教师就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强调。
(见板书)3、巩固训练: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学生对密度及含义的理解,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的设计,让学生能加深对密度及其含义的运用,与中考接轨。
a、学生先自主完成聚焦目标2,后完成聚焦目标3;教师要巡视检查,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4、展示点拨:a、教师就学生的完成情况,将目标2中的4、5小题进行展示并讲解;b、教师点拨目标2中的4、8小题及目标3中的2小题。
5、巩固提升:a、学生自主完成“巩固提升”;b、教师点拨总结“巩固提升”中的4小题的方法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ppt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 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 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 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 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人
2.教学的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产生的 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六、说教学预测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不仅体现 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 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 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 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终身受益 ,应该能取得 不错效果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物理课件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课, 对物理即好奇又陌生,应初步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 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 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 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手段
教学用具 真空罩闹钟实验装置、锣、纸屑
教学手段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 →实验论证→表达交流 →总结归纳。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实验探究 讲解新课 1.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3.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波 三、声速 340m/s
4.作业设计
让学生两人一组,以细绳、纸杯等 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 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密度》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常见物质的密度。
2.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质量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5.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的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
a.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b.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时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生生互动:
a.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观点,达成共识。
b.小组合作:开展小组实验,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1.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不同密度的物体等,用于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密度知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密度相关概念、公式、实例等,辅助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资源:如教学视频、在线实验模拟等,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学生视野。
4.互动白板: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实时展示学生作品,提高课堂趣味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密度》的内容。在我国的物理课程体系中,密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等密切相关。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单位以及密度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理解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物质的热力学性质、流体力学等内容打下基础。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1: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 角,再做两次. 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①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②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减小)而增大(减小).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 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 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 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 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 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 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 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向 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 射.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小结出了光的折射规律.我们认识的光的折射 现象都要遵守光的折射规律,在光的折射中,同光的反射一样,光 路也是可逆的.其实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要多观察 并会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出合理的解释.
(4)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块四、折射规律的应用 1、结合教材P82图4.4-4,讨论有经验的渔夫是如何用鱼叉叉鱼的? 教师评价、补充:有经验的渔夫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的. 【例3】(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漫画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解析: 由于光的折射,当水底的光线由水中射入空气,在水和空气的交界 面发生折射,游泳者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是水底的虚像,比实际的 水底浅,从而发生溺水事故. 答案:漫画说明了游泳者所看到的水底实际上是水底发生折射所成 的虚像.由于虚像比实际水底向上发生了侧移,游泳者看到水的深度 比水的实际深度要浅,因此游泳者看到的水并不太深,导致误判从 而发生溺水事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发射》说课稿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发光,而有些物体则不能。
3.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发光现象的看法和认识。
4.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光源这一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分组合作和情境创设。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发射、反射、折射等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光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实证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光源的定义及分类:介绍光源的概念,区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2.光的发射现象: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与折射现象,结合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学原理。
3.光的反射与折射:通过实验和动画,引导学生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对光源的定义和分类不够清晰,难以区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发光现象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发光现象,如霓虹灯、荧光棒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发射、反射、折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光的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说课稿
《质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质量》是初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难点: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
二、设计思想:1、利用“最近发展区”,提高探究活动的可参与性由赞可夫理论:教学要立足于“最近发展区”(即学生智力水平正在形成,但不能独立完成,还需经过努力和帮助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达成的目标,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将学生置于“由接近全知又不能全知”的境地,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2、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研究,教师的角色也将随着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说课稿汇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一、说课标解读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社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说教材分析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三、说学情分析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说教法、学法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课《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课《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稿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材的特点教材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
“测量活动”的选择可以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参考。
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
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教师指导、阅读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二.说教法和学法突出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 用》中的第3节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 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 学生的探究愿望。课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 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课程教学皆在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 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通过小孔成 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 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已对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熟练掌握。 由于学生普遍存在主动探究意识差,缺乏科学探究系统方法,在设计方 案、探究过程以及需要适当引导。
探究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 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 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
3.进行实验 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说明:凸透镜在蜡烛和光屏中间。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视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视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示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 正立,虚、实)…… 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升华和凝华》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最 后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前面已将的四种物态变化——融化、凝固、 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课文 通过视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 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 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现象视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 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二)升华与凝华 活动一: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碘的升华 和凝华》视察物理现象。 把视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3)在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会出现"冰花"。 (4)气温低于0℃时,草木、屋瓦上会有小冰粒附在上面,学生分 小组讨论,并小结:"冰花"和"霜"都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 成的小冰粒(都是凝华现象)
(四)课堂作业: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升华和凝华》说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 级上册《物态变化》单元中的课文《升华和凝华》,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
1. 2. 3. 4.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温度》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 ℃,读作: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 ℃,读作: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 摄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视察并讨论着将空白处填上。学生讨论后回答: (1)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是高于100 ℃。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 ℃。 (3)冰箱的最低温度是-18 ℃。 (4)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 教师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 正确使用呢?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视察实验室用温度计 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视察上面的标度) 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教师介绍: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 细均匀)、刻度。 拓展研究: 比较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 0 ℃(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 C.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 100 ℃。 D.1摄氏度:0 ℃和100 ℃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
《温度》说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 级上册《物态变化》单元中的课文《温度》,下面我将 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 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温度》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第1节内容。 本课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 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环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温度的 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 点内容。温度计是热现象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温度的概念,温度计 的原理,刻度规定,使用方法和体温计的特殊结构。通过本节的学习, 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解读课件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 落实习题功能的措施——设计科学的习题编写程序
①对节后题的编写,先制订《习题规划表》,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确定题目总量,设计每个题目 大致内容。
②采用三种方式完成习题初稿的编写: 现有题目中(包括原教材)有符合《习题规划表》要求的,沿用。 没有有符合《习题规划表》要求的,但有相关素材的题目,改编。 没有有符合《习题规划表》要求的,也没有相关素材题目,原创。 制订《习题规划表》,实现系统“建构、培养”功能的重要保证。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2、体现学科育人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重视知识建构及其与情境的关联,促进物理观念形成 密度的引入及其探究性实验,突出了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完成了概念的正确建构。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视 角观察周围事物,把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进行关联,促进物理观念的形成
认识科学本质,强调态度责任 通过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应用,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对人类认识深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实验中培养学 生求真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设置专门栏目强化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目录
第一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结构比对 第二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整体重要变化 第三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变化要点解读 第四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部分 《物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教学安排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的利用》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 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但缺乏一定 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 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 化。教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点。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 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 下方法:比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 结反思法。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小组比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 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3、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4、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 力; 5、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6、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 “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板块二、教授新课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 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 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 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人教版物理八级上册《光现象》说课稿(共52张PPT)
课程内容
内容结构 编写体例
立体式整合
编写特点
说教材
教学建议
说课标
课程目标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说课流程
课程理念
资源开发
说教材
编写特点
人教(实验)版
目录次序发生了变化。
延后了“凸透镜成像”
教学的难点。更符合学 生认知特点,有利于保 持学生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
说教材
编写特点
课标要求P45:教材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课标要求P33: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关注个 体差异
注重过 程评价
家长评价
发展性
及时
教师评价
多元化
有效性
家校互动
评价建议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
课程内容
内容结构
编写体例
立体式整合
编写特点
说教材
教学建议
说课标
课程目标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说课流程
课程理念
资源开发
说建议
资源开发
课标要求P48: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实验室,为教学提供必需的保证。
技应用于日常生活
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落实三维
识。
课程目标
从生活
课外调查 走向物理
实践
注重科学探究
教学建议
创设情境
说建议
教学建议
课标基本理念P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学科 渗透
落实三维
课程目标
从生活
课外调查 走向物理
实践
平面镜成像作图
创设情境
注重科学探究
眼睛和眼镜
教学建议
说建议
教学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图书馆应 该基本满足学 生课外阅读的 需要。
根据学生实际 和当地环境, 吸取不同教科 书的长处
利用互联网 上国内外的 科学教育网 站学习
学生在探究中快乐 地学习,并学以致 用。
老师不再是单 纯的讲解者而 是引导者。 教师努力营造宽 松、活泼的学习 氛围,鼓励学生 参与活动,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
课 程 目 标
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 面内容没有多大的改变, 价值观 仅仅是归类更为清晰
STS观念的渗 透、责任感与 使命感
科学态度、 合作与交流 的精神
课程内容
评估 分析与论证 进行实验与收 集数据
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工作者进行 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 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 本要求”进行了整合。同时将 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 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认知目标 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 由“认识”都改为“了解”, 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并对基本要求中某些不准确的 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语言作了适当的修改。使语言 提出问题 更准确
机械能 内能
物质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形态和 变化
横 向 整 合 教 材
能量电磁能能量守恒 Nhomakorabea能量与可持 续发展
立体式整合教材
作图类知识 人文类知识 实验、探究类 知识
计算类知识
简答类知识 单纯举例记忆 类知识
纵 向 整 合 教 材
常数类知识
图像类知识 情感、阅读类 知识
三、说建议
培养学生收 集信息和处 理信息的能 力 帮助学生自 己进行知识 构建,而不 是去复制知 识
教 学 建 议
使用身边的物品 进行实验
透过小水滴 观察电视荧 光屏上的三 原色
笔试应该逐步做 到开卷与闭卷结 合 用记录卡片的形 式记录学生学习 的情况
不宜评定“综合” 的分数或等级,不 以同一模式要求所 有的学生
倡导客观记录学生 成长过程中的具体 事实,不过分强调 评价的标准化。
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 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 别与选拔的功能
利用快录、慢录、显 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 摄的音像资料,向学 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 节
通过课堂学习, 课外阅读在扩大 学生的知识面、 树立科学的价值 观
充分利用实验室现 有的器材,尤其应 该利用多年闲置的 器材开发新的实验 。
利用身边的物 品、廉价的材 料进行物理实 验
收集学生难以见 到的、有重要物 理意义的、展示 科学技术发展的 实况录像
光源
光 现 象
紫外线的应用
实验探究 放大镜 投影仪
成像规律 眼睛
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生活中的透镜 眼睛和眼镜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及其矫正
透镜对光的作用
透镜
内容结构 透 镜 及 其 应 用
显微镜及望远镜
望远镜的结构 和原理 显微镜的结构 和原理
基本概念 透镜的分类
密度的定义公式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机械运动
运动的快慢
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描述
内容结构
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测量平均速度
参照物
机 械 运 动
音调 骨传导
响度 音色
噪声的危害
控制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特性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声速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内容结构
声的利用
传递能量
声波
产生与传播条件
声 现 象
传递信息
溶点和凝固点
吸热放热
概念
蒸发、沸腾
STS 知识应用
科学世界 动手动脑学物理
探索规律
章 情景引入
人教版外观
节
探究
认识现象
阅读指导
教 材 编 写 体 例
想想议议
内容介绍
想想做做
透镜及其应用 光现象 物态变化 热
光
声 内容结构 声现象
力
人 教 版 八 年 级 上
机械运动
质量和密度
长度的单位 误差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速度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熔化和凝固
理解温度计 的原理 会用温度计 测量温度
汽化和液化
蒸发制冷
温度计 内容结构
概念及其常见 温度值
升华和凝华
生活中的现象 吸热放热 概念
物 态 变 化
平面镜成像
定义 分类
应用
定律 应用 物体的颜色
光的折射 光的反射 光的色散
三原色和 混合后的颜色
光速
光的传播
内容结构
不可见光
红外线应用
光沿直线传播条件
培养学生强烈 的操作兴趣, 让学生亲自动 手多做实验。
保护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及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对不 同学生提出不同 的学习任务和要 求——-因材施教 以多种方式 向学生提供 广泛的信息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 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加强与生产生活、 其他学科的联系
重视探究中 的交流与合 作
重视科学探究
使学生养成 对于所做工 作进行评估 的好习惯 探究活动的 选择——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是学生自主 探究、合作 学习的乐园。
理想的物理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乐学 好学 气氛 浓厚 和谐融洽 教学相长 课堂 高效 学有所得 主动 参与 应用实际 生活 展望未来 充分 展现 物理 魅力
理想的 物理课堂
爱心 耐心
信心 恒心
我 的 教 学 感 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 的信心和决心、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探究 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说教材
2.重视实验教 学,关注学习兴 趣的培养
3.注重科学 探究
1.立足学生 的发展
4. 提高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编 写 意 图
测量液体的密度
测量固体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 密度
质量的测量
密度与温度
密度与社会生活
质量
内容结构 质 量 与 密 度
密度与物质鉴别
质量的基本概念 质量的单位
立体式整合教材 多种多样的运 动形式 机械运动 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能量、能量的 转化和转移
新材料及其 应用 物质的结构和 物质的尺度
运动和相 互作用
评 价 建 议
重视学生在活动 、实验、制作、 讨论等方面表现 的评价,不赞成 以书面考试为惟 一的评价方式。
我对本段教材的一些粗浅建议
1.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逐渐放手,引 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2.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配合一定的学具, 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3.节探究教学的课,内容量不宜太大,从而为探究过 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4.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完 全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灵活运用并 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交流与合 作
物质
设计实验与制 订计划 猜想与假 设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运动和相互作 用
课 程 内 容
能量
新课标对本学段的目标
总体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人的终 身学习能力 。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探究和领悟的过程,发 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 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 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
致、增加了学习并尝试 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等能 力目标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自学能力及掌握科学研究 方法 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的 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勇气 的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 和决心
过程与方 法
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 统一修订为“认识”, 其它仅做文字推敲
知识与技 能
物质、运动和相互作 用、能量物理知识
多媒体教 学资源 文字教学 资源
实验室 资源 社会教育 资源 开课 发程 与资 利源 用的
不断增加和更新 仪器设备,为学 生的科学探究活 动创造可靠的物 质条件。
向学生介绍电 视中的科学教 育栏目
通过课外阅读 在扩大学生的 知识面、树立 科学的价值观
要通过电视台 的新闻节目使 学生了解科学 技术的最新成 果,养成关心 科技发展的习 惯 参观工厂、农 村、科研单位 可以使学生体 会科学技术与 社会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 物理上册
说教材
头百户中心学校 焦启元
编排体例
内容结构 知识整合
说教材
内容标准
教学建议
说课标
研 说 流 程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课程目标
一、说课标
读 提高全体学生的 科学素养
总 目 标
课程目标
分析概况与信息处理能 力、信息交流能力 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能力、 信息收集能力 归类更清晰,内容更细 学生必备实验 和探究技能 了解物理学发展史, 进行ST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