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整理——心电图
心电图分析步骤1.确定节律,测量心率2.依次分析P、测量PR间期、QRS波、观察ST段、T波、测量QT间期3.测量电轴4.报告的形式:确定者,写出结论不完全确定,先描述,后结论完全不确定,描述现象心电图测量每小格,0.04s,0.1mV心率=60/RR间期或PP间期波段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12导联中最早到最晚PR间期:最早P波起点到最早QRS波起点QT间期:最早QRS波起点到最晚T波终点心电轴判断:以QRS波群Ⅰ+,Ⅲ+,电轴不偏(-30˚~90˚)Ⅰ-,Ⅲ+,电轴右偏(-30˚~-90˚)右心室肥厚、左后分支阻滞Ⅰ+,Ⅲ-,电轴左偏(90˚~180˚);左心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不确定电轴(-90˚~-180˚);正常人变异、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的偱长轴转位(常人亦可见到)心尖向心底;正常V3或V4导联R/S大致相等顺钟向转位:V3V4导联转向左心室方向,出现在V5V6,R/S<1;右心室肥厚逆钟向转位:V3V4导联转向右心室方向,出现在V1V2,R/S>1;左心室肥厚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波形的形态、时间、电压)1.P波(心房除极):<0.12s;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mV;Ⅰ、Ⅱ、avF, 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2.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0.12~0.20s;和年龄相关;>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3.QRS波群(心室除极):QRS时间<0.11s,0.06~0.10s;肢导联:R I<1.5mV,R I+S III<2.5mV胸导联:R V1<1.0mV,R V5<2.5mVR V5+S V1<4.0mV(M)、3.5mV(F)R V1+S V5<1.2mV左室高电压:R V5+S V1>4.0mV(M)、3.5mV(F),或R V5>2.5mVQRS低电压:I+II+III综合电压<1.5mV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5.ST段(心室缓慢复极):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s,6.T波(心室复极):1/10R<T<1/2R7.QT间期:心率快,QT短;0.36-0.44s;延长,药物影响(奎尼丁)、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8.μ波:胸导联出现,<1/2T;增高,高血钾;倒置,高血压、冠心病右心房肥大:P波尖而高耸,>=0.25mV,“肺型P波”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0.12s,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二尖瓣型P波”心室肥厚双心室肥大1.大致正常心电图2.一侧心室肥大(另一侧被掩盖)3.双心室肥大的表现:左心室肥大+电轴右偏或V1高R波右心室肥大+RV5高电压心肌缺血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局部缺血→影响心室复极→心电图ST段、T波的改变缺血型心电图改变(T波),损伤型心电图改变(ST段)正常,心外膜完成复极早于心内膜,可看做是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推进。
心电图自我小结
心电图自我小结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对心电图的原理、操作和结果分析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心电图的原理是利用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心脏电活动是由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引起的,通过导联系统将心电信号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
心电图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等波形,通过观察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距等特征,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其次,操作心电图需要注意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是选择适当的导联方式,根据需要选择标准导联或非标准导联。
其次是正确放置导联电极,确保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
接下来是开展心电记录,需要调整心电采集设备的增益和滤波器等参数,以获得清晰的波形。
最后是记录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包括波形的形态和间距等特征,以及心率、心律、传导情况等指标。
最后,心电图结果的分析需要结合临床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是分析P波,正常情况下,每个心搏都应该有一个P波,其形态应该稳定且一致。
如果P波消失或变形,则可能是心房传导异常。
其次是分析QRS波群,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时间应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时间过长或过短,可能是心室传导异常。
最后是分析T波,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在QRS波群之后出现,且形态稳定。
如果T波倒置或变形,则可能是心室复极异常。
综上所述,心电图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和诊断心脏疾病。
在操作心电图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导联方式,正确放置导联电极,并调整心电采集参数。
在结果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波形的形态和间距等特征,以及心率、心律、传导情况等指标。
通过对心电图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来在临床实践中能更好地应用心电图技术。
心电图工作总结
心电图工作总结
心电图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负责进行心电图的采集和分析。
通过这个工作,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心脏疾病和心电图技术的知识。
总结我的工作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熟悉心电图设备和操作。
我经常与心电图仪器和相关设备一起工作,掌握了如何正确操作设备以获取准确的心电图。
我熟悉各种心电图导联和它们的应用。
这使得我能够快速准确地采集心电图。
2.对心电图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采集到心电图后,我会对图形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解读。
我能够识别正常的心电图图案,并检测异常的波形和节律。
我还能够根据心电图的特征判断是否存在疾病,如心脏病、心律失常等。
3.与医生和患者合作。
除了进行心电图采集和分析之外,我还负责与医生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合作。
医生会根据我的分析结果来做出诊断和治疗建议。
我会与医生讨论心电图结果,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同时,我也与患者交流,让他们了解心电图的目的和过程,并回答他们的问题和疑虑。
4.记录和报告。
我会详细记录每个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准备相应的报告。
这些报告包括采集的心电图图形、分析结果和医生的建议。
我的报告必须准确、清晰,并能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总的来说,在这个工作中,我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心电图技能。
我发现这个工作对于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并且能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心脏疾病。
尽管工作有时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总是充满激情和责任心,以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心脏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产生,这种电活动可以在体表上被检测到并记录下来。
心电图的记录是通过体表电极将心脏的电活动传导到纸上形成图形来完成的。
心电图的记录包括心电图波形(P波、QRS波和T波)和时间间隔的测量,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获得心脏的许多信息,例如心率、心律、心室肥大、心室复极化异常等。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心房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房收缩。
在心电图上,P波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并且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结束到QRS波开始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房去极化到心室去极化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3. QRS波:QRS波是心室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收缩。
在心电图上,QRS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4. ST段:ST段是心室去极化到复极化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肌收缩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是等电位水平的,并且与基线平行。
5. T波:T波是心室复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舒张。
在心电图上,T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去极化的整个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去极化的总时间。
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35-0.44秒之间。
以上是正常心电图的一些特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诊断心电图的异常情况。
三、心律失常的诊断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节律异常,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等情况。
心电图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钟,常见的心动过缓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心电图上,可以通过测量RR间期和观察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动过缓的类型。
西医诊断学心电图部分知识点总结
西医诊断学心电图部分知识点总结1.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膜内底,膜外高,心横纹肌,骨骼肌相近,莫内-80—-90(mv).2.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阈电位刺激产生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形成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 除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除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负,未除极部分为正,将电极放在未除极的高电位处,将描述出一个正向的波,放于已除极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
4. 复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复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正,未复极部分为负,电极放于未复极的低点位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放于已复极处将描述一个正向的波。
5. 正常心电兴奋特点:①正常心肌除极由心内膜向外膜推进。
②中层心肌先除极后完成复极,外层心肌后除极先完成复极(好像复极过程从外层开始的一样)由此决定了复极波(T)与除极波(R)方向的一致性。
6.心电波段的构成:①P波:代表左右心房点(激动)除极过程。
②P—R间期:始于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除极的开始。
③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先后除极的过程。
④S—T段:是心室复极过程,基本上都处于平台期,内外心肌点位接近,是特殊的复极波。
⑤T波:主要是心室快速复极期先后不一致形成的点位变化。
7.心电向量的概念:①瞬时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由于前后的不同,每一瞬时相互间存在着电动势(电压),具有方向和大小,称为V,规定方向朝向正点位。
(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点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②瞬时心电综合向量:心肌是立体结构,除极和复极的每一瞬时存在着许多大小、方向不同的向量相互综合成的一个总向量,称为V,其大小和方向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
8.心电综合向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之间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向量在导联方向上的投影越小,点位愈弱。
心电图 工作总结
心电图工作总结
心电图工作总结。
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
医生诊断心脏疾病。
作为心电图技师,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在我想对这些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我的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我认为对心电图仪器的熟练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熟悉并掌握了仪器
的使用方法,才能够保证心电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操作中,我时常会对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新的仪器操作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发现与患者的沟通和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我会先向他们解释检查的目的和过程,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在检查过程中,我也会耐心地引导患者做出正确的动作和姿势,以确保心电图的准确性。
我发现,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可以让检查过程更加顺利和愉快。
另外,我还意识到对心电图结果的准确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中,我会认
真分析心电图的波形和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医生报告。
我也会不断学习心电图的解读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和能力。
只有准确的解读才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总的来说,心电图工作需要技术娴熟、与患者良好的沟通和配合以及对结果的
准确解读。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希望我的心电图工作总结能够对其他心电图技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实验诊断学重点心电图总结
实验诊断学重点心电图总结第一篇:实验诊断学重点心电图总结房性早搏(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0.12s。
(3)QRS波呈室上型。
(4)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交界性早搏(1)提前出现的QRS波呈室上型,其前或其后可见逆行P''波也可无P''波。
(2)若逆行P''波出现在QRS波之前P''—P 间期<0.12秒,若出现在之后R—P''间期<0.20秒。
(3)代偿间歇大多完全。
室性早搏(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
(2)QRS时间≥0.12秒。
(3)代偿间歇完全。
(4)T波多于主波方向相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房性或交界性早搏。
(2)QRS波呈室上型、心室律绝对整齐,同导联R—R间距相差<0.01秒。
(3)频率160—220次/分。
(4)若能分辨出为房性P'波或交界性P''波,则可分别诊断为阵发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若不能区分是房性或交界性P波,则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室性早搏。
(2)频率150—200次/分。
(3)心室律可稍不齐。
心房扑动(1)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相等,形态相同、间距一致的锯齿样波形,或称“F”波。
(2)心房频率250—350次/分。
(3)QRS波呈室上型,心室律根据房室传导比例可整齐也可不整齐。
(4)T波在多数导联不能明视。
心房颤动(1)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距不一致的小颤动波又称小“f”波。
(2)心房频率350—600次/分。
(3)QRS波呈室上型,心室律绝对不整齐。
(4)T波在多数导联不能明视。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每个P波后都有一个相关的QRS—T波群。
(2)P—R间期>0.20s。
(3)PR间距一致。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出现一次心室脱漏,心室脱漏后P—R间期缩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再次出现心室脱漏,如此周而复始。
心电图工作总结共4篇
心电图工作总结共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心电图工作总结共4篇在写工作总结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具体到各个细节,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那么相关的工作总结该如何写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心电图工作总结共4篇心电图业务工作总结,以供借鉴。
内科学诊断学重点心电图快速识图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00次/分,P波形态 正常,RR间期缩短。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60次/分,P波形态 正常,RR间期延长。
窦性心律不齐
心率快慢不一,P-P间期差 异>0.12秒。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心房扑动
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PR间期>0.12秒。
P波消失,代之以F波,频率250-350 次/分。
房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以上的快速房性搏动,频 率100-250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1 2
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T波方向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以上的室性搏动,频率100-250次/分。
3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QRS波、T波消失,代之以极不规则的室颤波。
传导阻滞与预激综合征
03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表 现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面向缺血部 位的导联常显示缺血型ST段压低 (水平型或下斜型)和(或)T
波倒置。
有些患者可出现ST段抬高,常称 为“变异型心绞痛”,多表现为 一过性,ST段抬高常伴对应导联
ST段压低。
T波改变可表现为低平、双向或 倒置,ST-T改变呈特征性动态演
药物治疗后心电图变化
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如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室早减少等。
长期随访心电图表现
评估药物治疗的远期效果,如心律失常是否复发,心功能是否改善 等。
案例三:特殊人群异常心电图鉴别诊断
儿童异常心电图
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表现为心律不齐、ST-T改变等。
心电图进修个人总结
心电图进修个人总结1. 引言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心电图进修课程。
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常见心电图图形及其解读,以及临床常见心电图异常的诊断。
本文就我在心电图进修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以加深对心电图的理解。
2. 心电图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电信号变化来形成的图像。
心脏电活动源自窦房结,经过心房、房室结、束支和心室等部位的传导系统,最终产生心脏收缩。
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活动的各个阶段。
3. 心电图的图形和解读心电图通常由标准导联和附加导联组成,标准导联包括I、II、III导联,而附加导联则包括V1至V6导联。
不同导联记录的心电图波形有所不同,在解读心电图时需要综合分析各个导联的信息。
常见的心电图图形包括P波、PR间期、QRS波群和ST段等。
P波代表心房收缩,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起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ST段标志着心室肌肉的复极化过程。
4. 临床常见心电图异常的诊断心电图异常可以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临床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心律失常、心室肥厚、心肌缺血等。
通过分析心电图的异常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颤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呈现为频率改变、波形异常等。
心室肥厚是指心室壁肌肉增厚,可由高血压、心肌病等引起。
心室肥厚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群增宽、ST段改变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常见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
5. 总结与展望通过参加心电图进修课程,我对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及其解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能够根据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诊断学考试重点心电图知识总结
一、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电压≥0.25V,以Ⅱ、Ⅲ、aVF导联明显,时间多在正常<0.11S。
多见于肺心病,肺A高压是,故又称肺型P波。
二、左心房肥大;双峰型P波,P波时间>0.11S,峰距≥0.04S,以Ⅰ、Ⅱ、aVF、V1导联改变最明显,最多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故双二峰P又称“二尖瓣型P波”。
三、双侧心房肥大;1.P波增宽>=0.12S,其振幅>=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值。
四、左心室肥大;1、Rv5>2.5mV 或Rv5+Sv1 >3.5mV(女)4.0mV(男)/RavL >1.2mV 或RavF>2.0mV /RI >1.5mV 或RI+S III >2.5mV 。
2、QRS时限略增宽;达0.10—0.11S。
3、电轴轻度左偏> -30°、ST—T改变。
五、右心室肥大;1、V1或V3R R/S>=1, Rv1>1.0mv 。
2、Rv1+Sv5 > 1.05mV (重症>1.2mV )。
3、R avR >=0.5(或R/q >= 1)。
4、心电轴右偏>=+90°。
5、V 1出现q波(qr QR或QS)。
6、ST—T改变。
六、室性早搏;QRS:提前出现宽大畸形,时间>=0.12s;T:其后T波多与主波方向相反;P:其前无P波。
七、房性早搏;P:形态异于窦性P波,P‘-R>或=0.12s QRS:提前出现的波群正常。
八、交界性早搏;QRS:同房性早搏。
P:提前的QRS波之前或之后有逆性P波或无P波,在前时P-R<0.12s,在后时R-P` < 0.20s。
九、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60次—250次/分,律规则。
QRS:室上性。
P:有或无。
十、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40次—200次/分律大致齐。
QRS:宽大畸形,时限>0.12 s。
诊断学-心电图
中1/3 左、右房同时除极
前1/3 右房除极
后1/3 左房除极
左、右心房除极过程形成P波
正常P波
1. 2. 3. 4. 5. Ⅰ、Ⅱ、V4-V6 向上 aVR 向下 V1 P波可双向,但1>2 时限<0.12sec 振幅<0.25mV
V1
1 ( 1) (2) 2
P
PtfV1 : V1 导联 P 波终末 电势(V1导联负向P波)
(二)P-R间期
正常:0.12-0.20s 老年人略长,不超过 0.22s
P-R间期
(三)QRS波
形态: 肢体导联: Ⅰ 、 Ⅱ 、 aVF 主波向上, AVR 主 波向下 胸前导联:V1-V6导联 R 波渐增高, S 波渐变 浅
S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直立
V2 V5
V3 V6
右心室肥大及心肌劳损
(四)双心室肥大
可能因两侧心室的综合心电向量互相抵消而呈现大致正常的心电 图,以致难以显示心室肥大,或仅表现为一侧室肥大的图形而掩 盖另一侧心室肥大的存在
第三节 异常心电图
三、心肌缺血
三、心肌缺血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电图改变
(四)心电轴的测量
3、临床意义 正常电轴:- 30°~ +90° 电轴右偏:+90°~ +180°常见于右室肥厚RBBB、LPFB、肺心病 电轴左偏:- 30°~ -90°常见左室肥厚、LBBB、LAFB 极度右偏:- 90°~ -180°
(四)心电轴的测量
正常心电轴与其偏移
(五)钟向转位
心脏沿其长轴(从心尖部向 心底部观察)发生顺钟向或 逆钟向转动 通过胸前导联过渡区波形 (R/S≈1的波形)出现的位 置判断 正常:V3、V4 导联R/S ≈1 顺钟向:V5、V6 导联出 现,见于右室肥厚 逆钟向:V1、V2 导联出 现,见于左室肥厚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平均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指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3.病理性Q波:在心梗坏死型改变时出现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的异常Q波(时间≥0.04s,振幅≥1/4R)。
4.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
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5.肺性P波: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常见于右房肥大。
6.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
常见于左房肥大。
7.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8.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9.逸搏: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或其他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仅发生1—2个称为逸搏。
连续3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
10.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11.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12.原发性ST—T改变: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
13.继发性ST—T改变:见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
心电图工作总结精选
心电图工作总结精选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在医疗工作中,心电图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心脏疾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心电图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精选。
首先,心电图工作需要注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心电图仪器是医生进行心电图检查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在使用时,操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正确连接导联,保证信号的准确记录。
其次,心电图工作需要注意结果的分析和判读。
心电图的结果分析和判读是医生进行诊断的关键环节,需要对心电图波形、间期、节律等进行准确的判断。
在进行结果分析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综合考虑,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心电图工作需要注意数据的记录和保存。
心电图检查生成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的记录和保存,以便医生进行后续的查阅和分析。
同时,也需要做好数据的保密工作,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得到保护。
最后,心电图工作需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配合。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操作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了解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减轻其紧张和恐惧。
同时,也需要得到患者的配合,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总之,心电图工作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做好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结果的分析和判读、数据的记录和保存、与患者的沟通和配合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心电图总结归纳
心电图总结归纳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测量心脏的电信号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对心脏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心电图。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而得到的一种图形,它反映了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的工作情况。
心脏电信号由起搏细胞产生,在心脏各个部位传播,最终使心脏收缩。
心电图记录了这些电信号的变化,由心电图师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心电图的常见波形与特征1. P波:P波是心脏收缩的起始信号,代表心脏的房性起搏点发放冲动和心房除极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P波应呈正常形态,且具有一定的幅度和持续时间。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的过程,包括Q波、R波和S 波。
其中,R波为QRS波群中最大的波,Q波和S波为QRS波群前后的波。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呈现典型的形态和时间,反映了心室的除极过程。
3. T波:T波代表心室复极的过程,是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一种电信号。
T波形态和时间发生改变可能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三、常见心电图异常及意义1. 心律不齐:心电图上表现为心跳节律不规律,可能是由于心脏起搏点异常或传导系统受损所致。
心律不齐可分为房性心律不齐、室性心律不齐等,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
心电图上可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特征,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
3.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心房电活动不规则,R-R间期不规则,QRS波群呈不规则间距。
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四、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判断心脏的起搏和传导系统是否正常,心肌是否缺血、缺氧,以及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心电图诊断学要点
心电图诊断学一、心电图定义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3.电偶:由一对距离相近、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构成,其中正电荷称电源,负电荷称电穴,其方向是由电穴指向电源二、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故电偶就是向量.箭矢所指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箭头代表正电位,箭尾代表负电位,箭矢长短代表向量的大小.※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2、心电图的组成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房室传导时间。
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3※、QRS波群的命名R波首先出现的正向波Q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R’波第二个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S’波第二个S波(R’波后的负向波)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大写:振幅(电压) ≥0。
5mv Q R S Q’ R' S’小写:振幅(电压)<0.5mv q r s q’ r’ s’※四、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电极板安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分别用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心电图导联。
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
其电极主要按放于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2)胸前导联:属单电极导联.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V3 V2与V4连接线的中点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V7 左腋后线V4水平处V8 左肩胛骨线V4水平处V9 左脊旁线V4水平处V3R-V5R 右胸部与V3—V5对称处第二讲: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二、平均心电轴概念心电轴指的是平均QRS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 向量).目测法:通常根据肢体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来估测心电轴的大致方位:口诀:Ⅰ与Ⅲ导联 QRS 主波均向上,电轴不偏;尖对尖,电轴向右偏,口对口,电轴向左走。
医学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医学心电图知识点总结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导联在不同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图形,通过观察波形和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常见的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结合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从导联、波形和常见心律失常等方面对心电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导联心电图采用导联技术记录心脏电活动,导联的选择对于心电图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标准导联包括Ⅰ、Ⅱ、Ⅲ导联、aVR、aVL、aVF导联、V1-V6胸导联。
这些导联可以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有助于对心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Ⅰ. 标准导联1. I导联:将右手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手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2. II导联:将右脚电极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脚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3. III导联:将右脚电极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脚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这三个导联为标准的肢体导联,可以提供心脏电活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信息。
Ⅱ. 颈肢导联1. aVR导联:将右手电极与左脚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胸廓前后的电压变化。
2. aVL导联:将左手电极与右脚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左胸侧的电压变化。
3. aVF导联:将左脚电极与右手和左手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胸廓下部的电压变化。
这三个导联为标准的颈肢导联,可以提供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信息。
Ⅲ. 胸导联V1-V6导联:将胸部相应位置的电极与四肢导联相连,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前后、左右变化,可提供对心脏不同部位电活动的评价。
二、波形心电图上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T波等,它们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我们对常见波形进行讲解。
Ⅰ. P波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过程,通常为正向波峰,其时间正常为0.08-0.1s,振幅不超过2.5mm。
P波异常往往反映心房内传导障碍或者心房增大。
Ⅱ. QRS波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过程,是心电图上的最大波,其时间正常为0.06-0.1s,振幅应大于0.5mV。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心电图名词解释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
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
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心电图心电图名词解释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
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
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
佳美文印整理14.预激综合症: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 preexcitation syndrome)又称W-P-W综合征,是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通道之外,激动通过旁路附加传导束提前到达,使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预先激动所致。
在心电图睛现为P-R间期缩短,QRS增宽,且其起始部粗钝或切迹形成△波,多数具有继发性ST-T改变。
15.干扰与脱节:正常心肌细胞与传导组织在一次兴奋之后具有不应期,在不应期中如再有激动传入,则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干扰现象可发生在心脏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房室交界性,当心脏中两个激动点各自产生激动,互相之间在连续一系列的博动的搏动上都产生了干扰现象,即称脱节。
16.逸搏及逸搏心律:当上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或因其他原因而造成长的音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生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室。
若仅发出1-2个音,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者称为逸搏心律。
按逸搏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房性逸搏最少。
17.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内膜下,所以激动首先传至右心房,而较晚地传左心房,左心房的除极作用。
因此,也比左心房较早完毕。
一般说来P波的前疗代表右心房的激动,后部代表心房的激动。
18.P-R段:指P波出现以后的心室激动以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心电图上看不出电位变化。
19.P-R间期:P-R间期包括了P波及P-R段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间期。
20.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过程。
S-T段:代表心室肌已全部受到电激动到复极开始的一段,即QRS终了与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
21.T波:代表心室电激动后复原时的电位变化。
22.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者为0.32~0.44s。
23.U波:它代表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afeer potential)。
24.J点:QRS波群的终束与ST段起始交接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
25.T2波:代表心房复极波。
心房除极完毕后即进入复极。
心房复极波幅较P波显著为小,所以隐藏在P-R段中,正常心电图中往往不易发现。
26.平均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指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心脏是由大量心肌细胞组成的,心脏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的每一瞬间,都产生许多小的电移问量。
如果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将这些小向量综合起来,就可构成瞬间的aRS综合向量再综合起来,就称为QRS平均电轴。
(心电轴目测法记忆:口对口,向左走,尖对尖,向右偏)(I、III导联的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口对着口,即判断心电轴左偏,尖对着尖,判断心电轴右偏)27.Ptf值:即心电图中心房终末电势。
一般选V,导联分析Ptf值,称Ptfv。
正常人V1导联P波可以是直立的,也可以是双相、负性P往往出现于直立P波后面,代表左心房的终末电势,其计算方法如下:Ptfv1=负性振幅(mm)×时间(s),所得Ptf 值的单位是mm.s,一般V1导联的P波倒置明显,因此没有测量的必要,但是如果一旦V1导联的P波明显倒置,这时便应测定PtfV的数值,正常人此值不超过-0.02m.m.s。
28.过早搏动:又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或额外收缩,简称早搏。
是指异位起搏点的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早搏想源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房室交界性早搏较少。
29.病理性Q波:Q波的宽度≥0.04s,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的1/4,称为病理性Q波,可见于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
3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常引起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称病态窦方结综合征。
心电图表现为窦缓、窦性停搏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31.多源性期前收缩: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32.非Q波心肌梗塞:部分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后,心电图表现只有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通常其他检查可明确诊断。
3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理应分为房性以及房室交界区相关的心动过速,但常因P’不易辨别,统称室上性心动过速,该心动过速发作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QRS形态一般正常。
34.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此类心动过速发作多有渐起渐止的特点,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心律频率多为70~130次/分,室性心律频率多为60~100次/分。
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常规导联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心室V1、V2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轴:0-+90之间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婴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肥大心电轴显蓍右偏: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电轴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肥大电轴显著左偏: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正常心电图指标: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形态:呈钝圆形,有时有轻度切迹时间:小于0.12s电压:肢体导联小于0.25mV;胸导联小于0.2mV2)PR间期: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除极的时间(0.12~0.20s)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Q波:P波后的第一个负向波;时间小于0.04s;振幅小于R波的1/4,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见于心肌梗死R波:P波后的第一个正向波S波:R波后的第一个负向波;正常成人QRS时间小于0.12s4)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可抬高和压低,但抬高<0.1mV,压低<0.05mV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所需的总时间。
正常时间为0.32~0.44s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正常情况下,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心电图总结1.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电压≥0.25V,以Ⅱ、Ⅲ、aVF导联明显,时间多在正常<0.11s,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多见于肺心病,肺A高压是,故又称肺型P波2.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0.11s,峰距≥0.04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II、aVL)以Ⅰ、Ⅱ、aVF、V1导联改变最明显,V1导联上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最多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故双二峰P又称“二尖瓣型P波”3.双侧心房肥大1)P波增宽>=0.12S,其振幅>=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值,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4.左心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增高:Rv5>2.5mV 或Rv5+Sv1 >3.5mV(女)4.0mV(男)/RavL >1.2mV 或 RavF>2.0mV /RI >1.5mV 或RI+S III >2.5mV 2)QRS时限略增宽;达0.10—0.11s3)电轴轻度左偏 > -30°4)继发ST—T改变(V5、V6ST段下移型,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倒置)5.右心室肥大1)QRS波群形态改变,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V1或V3R R/S>=1, Rv1>1.0mv2)QRS波群电压改变:RV1>1.0,Rv1+Sv5 > 1.05mV (重症 >1.2mV )3) RavR >=0.5(或R/q >= 1)4)心电轴右偏>=+90°5)V 1出现q波(qr QR或QS)V1主波方向向上6)继发ST—T改变(V1、V2ST段压低及T波倒置)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6.室性早搏提前出现一个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先除极的先复极),代偿间歇完全7.房性早搏提前出现一个与窦性不同的P波,其后跟随一个正常的QRS波,PR间期大于0.12s,代偿间歇不完全(影响窦房结)8.交界性早搏提前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其前有一倒P波或无P波或倒P波在QRS波后,在前时P-R<0.12s,在后时R-P` < 0.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