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研究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现状
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几十年来,它不断发展,已成为地震解释和预测的主要技术手段。
目前,地震数据处
理技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第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空间分析。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空间分析一
般指通过分析地震波形数据对波形数据进行拆分,提取反射面和反射波的
位置,以及对反射波的形状进行描述,并预测地表形态。
同时,基于地震
数据的空间分析,可以利用地质资料,深入地表形态,以获得更加准确的
构造模型。
第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时间分析。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时间分析指
利用地震时间轴上的信号,分析地震波的返回时间,提取地震波的属性,
对地震波的位置及反射情况进行识别。
通过对地震波的时间分析,可以从
短周期的变化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地震活动情况。
第三,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频率分析。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频率分析是
通过应用傅利叶变换方法,将地震波从时域变换到频域,将记录的地震波
进行分解,提取出不同频率段的地震波,并根据反射、折射等地震规律分
析不同频段的响应。
高密度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实际采集与附加采集后振幅图
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1. 高密度勘探技术发展
国外
③西方公司的Q-land地震勘探技术
采集技术: “十字排列”、“单点接收”采集 数字检波器接收 面元子线接收、单点距5米 野外不组合、室内组合
模拟检波器
模 拟 叠 加
模拟组合形式
野外记 录单元 CCU
常规地震采集
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是国外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发展最 快的技术之一,形成自己特有的技术系列。
➢ PGS公司:HD3D技术 ➢ CGG公司:Eye-D技术 ➢ 西方公司:Q技术系列
- Q-land - Q-Marine - Q-Reservoir - Q-Seabed - Q-Borehole
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2. 高密度数据处理技术
(1) 层析静校正技术 (2) 室内组合压噪技术 (3) 叠前3D FK去噪技术 (4) 高精度动校正技术 (5)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1) 层析静校正技术
密集的初至波能够更加细致地反映近地表结构的变化,为精 细的近地表模型反演、高精度静校正创造了条件;
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1) 层析静校正技术
网格尺寸:50m×1.5m
网格尺寸:5m×1.5m
同口高密度二维
对模型刻画精细,高频成分更丰富
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1) 层析静校正技术鸭老北三维Fra bibliotek鸭儿峡三维
鸭老南三维
石北三维
工区高程平面图
石油沟
中间参考面反演速度
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
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常常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不安。
地震监测技术则是化解这种威胁的重要手段。
在地震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起着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入手,讨论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
一、地震数据的预处理地震数据在采集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外界干扰,为了提高地震数据的质量,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滤除噪声、去除趋势等干扰因素。
常用预处理方法包括:1. 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是一种有效的滤波方法,它可以在不丢失信号信息的前提下去除噪声。
中值滤波的基本原理是将信号中的每个元素都替换为它们邻域元素的中值。
2. 带通滤波。
带通滤波是一种针对特定频率段的滤波方法。
在地震监测中,带通滤波常用于去除自然地震和人工干扰信号之间的频率干涉。
3. 偏差消除。
在地震监测中,通常会采用两个或多个地震监测仪器对同一个目标进行监测。
由于仪器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偏差消除来消除这些差异引入的误差。
二、地震数据的分析地震数据的分析是地震监测中的重要步骤。
地震数据分析可以为地震监测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地震学家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地震数据分析方法。
1. 能量谱分析。
地震信号是一种复杂的信号,但可以通过将它们转换为频域内的信号来进行分析。
能量谱分析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其频率分量,进而计算出它们在不同频率下的能量。
2. 时序分析。
时序分析是一种将地震信号转化为时间序列的方法。
通过时序分析,可以计算出地震信号的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数据。
3. 滑动平均法。
滑动平均法是一种平滑地震信号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组数据点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值,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三、地震数据的模型拟合地震监测中,模型拟合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模型拟合的目的是对地震信号进行建模,将其表示为某种数学模型的形式。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误差,而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地下水勘探及地震灾害预测等方面。
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地震勘探的成果和应用效果。
本篇文章将从地震勘探数据的搜集与处理、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和数据处理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地震勘探数据的搜集与处理地震勘探数据搜集的核心是地震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重锤、爆炸震源、振动震源、地震测井、地震阻抗仪等。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精度和数据质量对后续数据处理的影响非常大,它直接决定了勘探数据的可靠程度。
时下在数据搜集与处理方面,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主要采用数字化的方法进行。
数字地震勘探系统的出现,使得数据采样量大幅增加、信噪比提高且数据采集精度较高。
一般情况下,数字地震勘探系统还会配备有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实现快速优化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1.地震数据记录与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指通过高精度采样仪器搜集到的地震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去除异常人工信号、对观测记录建立各种地震模型等操作。
数据处理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有数据滤波处理、时序延迟处理、反演处理、信噪比改善等。
2.地震数据反演地震勘探数据反演是指通过对大量的地震记录进行预处理,运用物理模型求解地下介质的分布特征和物理参数。
其中,反演算法是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地震勘探反演方法主要有走时反演、层析成像、全波形反演等技术。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地震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中有用信息的方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搜寻效率和精度,是数据处理领域的新兴技术。
三、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应用数据处理是地震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数据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勘探成果的精度和可靠程度。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概述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是指通过采集、处理和解读地震波信号,来确定地下的油气储层分布、性质和储量大小等信息。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中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从地震数据采集、预处理、成像、解释和评价等方面,对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一、地震数据采集地震勘探是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来寻找地球内部结构和特定物质分布的方法。
地震波源有爆炸、振动和震源三种方式,主要使用振动方式产生的地震波,因为其信号清晰、频率范围广、深度适中、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
地震波在地下沉积物中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后,经地表观测点接收并记录为地震记录,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
地震数据采集需要经过工区选址、线网设计、设备布置、数据记录等步骤。
工区选址应考虑地质特征、地表条件、设备通信等方面因素,以保证采集到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线网设计则要考虑采集目标、信噪比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以获得最优的数据效果。
二、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包括噪声消除、去除仪器响应、补偿波场偏移等过程。
噪声消除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是为了减少信号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清晰度。
去除仪器响应可以提高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避免了数据重复处理所带来的偏差。
波场偏移补偿可以提高地震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更准确地表征地下结构。
三、地震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指建立地下模型的过程,是地震勘探的重点之一。
目的是根据地震数据,通过成像算法,建立地质模型,用以分析解释地质结构特征。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和叠后成像。
叠前成像是指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应用成像算法,得到地下结构的影像。
叠前成像的主要优点是处理速度快,成像效果好,能较好地表征地下结构。
叠后成像则是指在处理和解释地震数据后,对已成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地震反演等方法,更好地约束模型,准确表征地下结构特征,优点是更加准确,但计算成本高。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196地震勘探作业属于能源开发过程中了解地质构造的重要基础,地震勘探作业开展将会得到充足的地震资料,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复杂结构至关重要,地球的内部不仅包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还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如断裂带、隆升带等[1]。
通过精细的三维解释,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地球深部结构的详细解释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准确预测地下资源的分布,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这对于有效开发和管理地球资源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助于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2]。
研究主要是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层位以及变速做图等技术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地质勘探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1.1 相干数据体的技术原理在进行油气资源勘探作业时,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是一项关键的技术任务,断层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重要构造,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主要是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反射波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地下结构的变化,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校正、剖面叠加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质量[3]。
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以获取地下结构的深度信息,通过速度分析,建立地下的速度模型,这对于后续的图像重建和解释非常关键。
利用地震道集数据,计算相干体来衡量不同深度层之间的相干性,相干体表示在多个地震剖面上,同一位置的地下结构信息的一致性程度,对相干体进行阈值处理,提取出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李潇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100摘要:针对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问题,首先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断层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变速做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结构解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相干数据体以此实现断层的自动和半自动解释,可以理清目标区域中的断层系统,在引入全三维追踪层位技术以后,可以对目标层进行全面解释,对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而言,其将会随着岩性横向或者纵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将T0图转化为深度构造图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变速做图技术,进而可以得到准确的地质构造信息,为井位的合理部署奠定基础。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进展
在 油 气勘 探 的早 期 , 先 进 行 的 是地 震 普 查 , 用 较 首 采
三维叠前时 间偏移技 术的实现也极 大地丰 富了三维
连片处理配套技术的 内涵 ,使得三维连片处理配套技 术
水平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即形成 了三维连片叠前时间 偏移处理配套技术 。该技术在多个油 田成功应用 ,对油 田的油气勘探 、开发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 1 。 图 )
加 强研 究的 问题 ,如叠 前偏移 算法精度 及保 真度 、各 向异性 处理技 术等 ,以满足 国内外 油公 司的技 术需求 。
关键 词 :地震
数据处理
技 术现 状
发展趋势
展 ,并取得 了优 于常规处理 的效 果 ;三分量数字检波 器
的推 出和众 多采 集项 目的实施 ,也 使三分量地震数据处
的三 维地震数据连 片处理技术 系列 ,它 已成为 当前地震
数 据 处 理 技 术发 展 的主 流 。这 是 由于 油 气 勘 探 的 勘 探 程
l 连片叠前楠 移技术
随 着 PC ls r —C u t 计算机技 术的进步 ,地震 数据处 e
理技 术近几年得到 了迅速 的发展 。 叠前偏移技术 的常规
随着计算机集群技术 、 地震数据 采集技术的发展 , 地
震数据处理技术近年来也有 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 的表现
是 :叠前时 间偏移技术 已发 展成为常规的应用技术 ,叠 前反演 和属性 体的处理也从研 究走 向实际应用 ;分 方位 角域处理和高保真 、 高精 度地 震数据处理技术 因高 密度、 宽方位 等地 震采集技术的推广和应 用而在实际 中得 到发
规 则化和振 幅相对保持的必要性 ,同时对地震数据规 则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引言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通过采集和分析地震数据,可以获取地下构造信息,进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及性质。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中的核心环节,涉及到信号处理、成像和解释等方面的技术。
本文将针对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采集地震数据的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通过在地表布设地震仪器进行震源激发和地震波接收,记录地震数据。
在石油勘探中常采用地震通道布设、合理分布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地震信息。
2. 数据预处理由于地震数据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为了提取出有效的信号,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主要包括零偏校正、去噪、频率特征提取等步骤。
其中,零偏校正可以消除地震记录中的直流成分,去噪可以滤除噪声信号,频率特征提取可以分析地震信号的频率边界。
3. 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在计算机上生成地震剖面图像。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偏移、叠后偏移等。
其中,叠前偏移适用于波速变化较大的地震剖面,可以产生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叠后偏移适用于波速变化较小的剖面,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二、地震数据解释方法1. 层析成像层析成像是一种将地震数据转换为地下速度模型的方法。
它通过反演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信息,重建地下速度模型,从而获取地下构造细节。
层析成像方法包括射线追踪、势场重构等。
其中,射线追踪方法以地震波射线路径为基础,通过反演射线的旅行时间和速度来获得地下速度模型。
势场重构方法则是利用物理势场来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反演势场的数值信息得到地下速度模型。
2. 反演方法地震数据的反演是指通过地震数据推断地下介质参数的方法。
反演方法主要有全波形反演、倾斜叠加反演等。
其中,全波形反演是将地震数据中的全部波形信息都纳入反演过程,可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地下速度模型。
地震波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
地震波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有破坏性的一种,而地震波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技术是地震预测、预警、抗震设计和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以及在地震研究和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震波数据的采集地震波数据的采集是地震预警和地震研究的基础。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达到每秒5公里以上,因此需要在地震发生时,尽快把数据采集下来。
常用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工具有地震计、温度计和加速度计等。
其中,加速度计具有高灵敏度、高采样频率和简单的信号处理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震波数据采集和处理领域。
二、地震波数据的处理地震波数据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地震波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滤波、去噪、波形拟合和相位识别等。
其中,滤波是指将原始地震波数据按照频率进行筛选,保留有效信号且去除噪声,通常采用低通、高通和带通滤波器进行处理。
去噪是指去除地震波数据中的噪声,通常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小波变换、谱减法等方法进行处理。
波形拟合是指对地震波数据进行排序和组合,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波形,常用的方法有小波变换和奇异值分解等。
相位识别是指确定地震波数据中地震波到达时间,常用的方法有叠前和叠后相位叠加、协方差函数等。
三、地震波数据的分析地震波数据的分析是地震预测和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抗震设计中用到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地震波速度分析、地震波形分析和地震数据反演等。
地震波速度分析是指根据地震波数据中的波速信息,确定地壳或地球内部介质的物理性质,常用的方法有地震波速度层析和全波形反演等。
地震波形分析是指分析地震波数据的波形、幅度、频率等性质,用以确定地震源、地震断层等信息,常用的方法有震源机制分析和地震波形反演等。
地震数据反演是指利用地震波数据,反演地下介质结构信息,通常采用各向异性反演、层析成像和反射面成像等技术。
四、地震波数据的应用地震波数据的应用主要包括地震预测、抗震设计、勘探地球物理学和地震科学研究等领域。
地震学的研究进展与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震学的研究进展与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地震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研究地震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等方面,为预测、预防地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地震学的研究进展及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地震学的研究进展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成因和规律、地震波传播的特性和地震灾害的影响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学在多个领域都有了重大的研究进展。
1.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主要与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有关。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物质的运动,使得地壳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摩擦,产生了地震。
地震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地震发生的机理,通过分析地震前后的地形及地质变化、断层破裂的方式等,来研究地震的成因。
2.地震波传播的特性地震波是地震爆发时所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可以在地球内部自由传播。
地震波传播的特性是地震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波形的特征等,可以提供很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的信息。
很多地震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及其逆向问题,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温度分布和构造等方面的信息。
3.地震灾害影响地震灾害是地震的一种影响,其能够引发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随着地震学的不断发展,对于地震灾害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除了研究地震对地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也开展了多方面的应对措施。
二、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地震的预测一直都是地震学家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但是,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地震预测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1.地震预测技术前景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取决于对地震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等学科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
一般来说,现代的地震预测技术可以分为地震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报两种形式。
在地震前的短期预报中,主要采用了地震台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地震的发生进行监测,从而发出警报并做出应对措施。
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地震预警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在这个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来探讨地震预警技术。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地震预警技术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地震的可预测性。
古希腊的哲学家就曾记录下他们对地震的观察和研究。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很低。
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预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地震仪、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量等仪器设备的发明,为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
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各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断完善和提高预警的精度和速度。
例如,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地震预警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中国,地震预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应用。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灾害科学和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者们的努力。
然而,尽管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预警的准确性。
其次,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定的误报率和漏报率。
这就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震的发生机理,提高预警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地震的预报时间窗口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都是难以准确预测的。
因此,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我们展望一下地震预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预警技术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对海量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结合也是未来的趋势,比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来监测地震的变化,实现更精确的预警。
用于石油勘探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用于石油勘探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方法,它可以通过人工或自然地震波在地下反射或折射,对地下物质进行探测、识别及评价。
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进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用于石油勘探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一、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方法包括信号预处理、数据重建、成像与解释等环节。
首先,在信号预处理方面,主要是对数字信号进行滤波、去噪、提高信噪比等处理,以减小数据的随机误差和提高信号质量,从而增加地震勘探的可靠性和精度;其次,在数据重建方面,主要是基于地震波传播的特点进行数据校正、速度分析、叠加等处理,以恢复原始波形,并获取地震波的振幅、相位等信息;最后,在成像与解释方面,主要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对数据进行二维或三维成像,以分析地下储层细节,提高勘探预测能力。
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早期的地震勘探阶段,由于数据采集和处理方式的不完善,很难获取清晰的地震信号;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信号处理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性,于是引入了一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如滤波、去噪等,来提高信号质量和数据精度。
进入21世纪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小波分析、倾斜校正、反演等,这些算法或方法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软硬件设备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成像技术和工具,如云计算、超并发计算等。
三、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震反演:在地震勘探中,通过地震反演技术可以实现对地下结构的三维成像,从而获取地质构造与油气藏等信息,对勘探工作的进行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地震成像:常规地震成像是在地震数据获得之后再进行处理成像,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三维成像和模拟,生成的地震成像图像可以直观的呈现地下结构。
而X波地震成像是针对含水气性介质,利用激发X(纵横)波和径向(R)波下行,获得地下介质的X-R图像质量较好,清晰表现了地下介质的细节。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地震预测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预测地震可以帮助人们做好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地震预测技术至今仍然无法达到100%的准确率,这也让很多人对地震预测的可靠性存在怀疑和质疑。
本文将从研究现状、技术方法、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方面对地震预测技术进行探讨。
一、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地震预测技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从传统的地震学研究到现如今的综合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
目前,地震预测技术主要包含地震物理预测、地震地球化学预测、微震预测、数字地震预测、人工智能地震预测等技术方法。
地震物理预测是指通过测量地震前兆,分析震源和地震发生机理来预测地震的时间、点位和震级的一种方法。
地震地球化学预测是指通过分析地震前后的各种地球化学指标,如地下水位、气体成分、放射性同位素等指标来进行预测。
微震预测是指通过分析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特别是小震区的微震,来预测大地震、断层活动等。
数字地震预测是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模拟和分析地震前兆,进行预测。
人工智能地震预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二、地震预测技术的存在问题虽然地震预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预测地震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地震预测的准确率仍然无法达到100%。
其次,目前地震成因和地震规律仍然不够清晰。
另外,地震预测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这也影响了地震预测的可靠性。
此外,目前地震预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范围小、感知能力不强等。
三、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地震预测技术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第一,继续完善各种地震预测技术,提高准确率和可靠性。
第二,加强数据采集和处理,建立全球性的地震监测网络。
地震预测的序列数据分析技术研究
地震预测的序列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地震预测一直是人类心中的谜题。
无论是古代人们依据动物行为、气象变化以及其他天文现象来推测地震发生的时间,还是现代人们通过科技手段来预测地震,都存在着诸多难点。
不过,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采集手段的改进,科学家们有了更多可以探究的机会。
其中,地震序列数据分析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地震序列数据是对地震活动的一种记录。
每次地震活动都会生成一组数据,包括时间、地点、地震的震级、深度等信息。
而地震序列数据分析技术,就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建模、分析等方式,来探究地震的发生规律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势。
地震预警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安全工程。
尽管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是科技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侦测,并采取措施来减少损失。
地震序列数据分析技术,在地震预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处理历史地震序列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建立出一套地震序列数据模型,以此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情况。
地震序列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建模、数据分析与预测。
首先是数据采集。
现代科技手段下,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采集地震序列数据。
比如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或者分析土地的振动情况等。
这些数据都可以用来建立地震序列数据模型。
其次是数据处理与建模。
由于地震序列数据非常庞大,处理这些数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变换、特征提取、数据约简等技术手段。
当数据处理完毕后,就可以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模型。
地震序列数据模型一般可以分为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时间序列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等几类。
最后是数据分析与预测。
建立好地震序列数据模型之后,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模型计算,对未来地震活动进行预测。
不过,地震序列数据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非常高,所以科学家们需要不断地优化模型,来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对于地震预测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
而地震序列数据分析技术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探索方向。
地震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术研究
地震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概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地震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技术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震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
1. 地震数据库的管理:地震数据库的管理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方面。
首先,数据采集是地震数据库管理的基础工作。
通过使用地震传感器和其他地震监测设备,可以准确地记录地震的发生时刻、震级、震源深度和地震波形等信息。
其次,数据存储是地震数据库管理的核心环节。
地震数据通常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需要建立高效可靠的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这些数据。
最后,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地震数据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有价值的地震特征,并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2. 地震数据库应用技术研究:地震数据库的应用技术研究可以提高地震监测、预警和理解地震过程的能力。
首先,地震数据库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
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数据,并将其与预先建立的地震模型进行比较,可以实现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时响应。
其次,地震数据库可以用于研究地震过程。
通过对大量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震的发生规律和机制,进而提高对地震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地震数据库还可以用于地震灾害评估和防灾减灾决策。
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地震灾害的风险和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3. 地震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术的发展:随着地震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首先,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
传感器的精度和采样频率不断提高,使得地震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得以大幅提升。
其次,地震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地震数据的高效存储和处理。
最后,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利用价值。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地震勘探是石油工业中一项重要的探测技术,通过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可以获取地下地层的信息,为石油勘探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以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数据的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指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振幅校正、时差校正、数据校正、数据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首先,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去噪和数据剪辑等,以便后续的处理。
其次,进行振幅校正,即根据地震数据的能量变化情况进行振幅的补偿和调整,使地震波形更加准确地表达地下地层信息。
然后,进行时差校正,消除由于地震触发仪器布置不均匀引起的时间延迟,提高地震数据的精度。
最后,进行数据质量评价,通过观察地震数据的特征,判断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为后续的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数学和物理方法,如傅里叶变换、滤波、叠前偏移等。
傅里叶变换可以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更好地描述地下地层的频率特征。
滤波可以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质量。
叠前偏移是一种重要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重新构建地下地层的图像,为油气藏的识别和评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地震数据解释地震数据解释是指根据经过处理的地震数据,通过分析和解读,将地震信号转化为地质信息,揭示地下地层特征和油气藏的分布。
地震数据解释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知识。
在地震数据解释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震属性解释。
地震剖面解释是指根据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如反射波形、反射振幅、反射持续时间等,对地下地层的分布和性质进行解释。
地震属性解释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如幅值、相位、频率等,推断地下地层的性质和边界。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了解地下地层的构造、岩性、孔隙度和岩性等,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
OVT数据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57卷第2期 2018年3月石油物探GEOPH 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V ol.57,N o.2Mar. ,2018印兴耀,张洪学,宗兆云.O V T数据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石油物探,2018,57(2): 155-178YIN Xingyao, ZH AN G Hongxue,ZONGZhaoyurx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5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in O V T domain[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18,57(2) : 155-178OVT数据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印兴耀12,张洪学12,宗兆云12(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摘要:宽方位地震技术是横向接收单元尺寸与纵向接收单元尺寸之比大于0.50的三维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
通过设计宽方位观测系统有效地采集到高品质的地震数据体,经过炮检距向量片(OVT)等技术处理,获得O V T数据域的五维(即空间三维坐标十炮检距十方位角)叠前地震道集,为五维地震资料解释奠定了资料基础。
以O V T域五维地震解释为主线,首先介绍了宽方位地震采集和O V T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O V T技术对宽方位地震资料解释带来的革新及在O V T域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必要性;其次基于各向异性理论,论述了O V T域地震资料五维解释的理论基础。
理论及实例研究表明,基于O V T域五维地震资料可有效地实现方位各向异性分析与研究,显著提高地震资料解释(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解释、流体识别、裂缝预测及地应力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
O V T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不仅是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五维地震数据的解释将是地震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的物理现象来探测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层的技术。
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和模拟技术是地震勘探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在石油天然气工程中,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野外观测获得的地震波信号加以处理,通过分析和解释地震波信号,得出地下地质结构、岩石参数和油气储层分布等信息。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主要流程包括:预处理、处理、解释和评价等四个环节。
1. 预处理预处理是指将野外获得的原始地震信号进行处理,消除噪声干扰和低频信号,使地震信号能够表示真实且可解释的地震波形态。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地震数据重采样、滤波、静校正、地震数据排序、叠加和去除残余能量等。
2. 处理处理是指在预处理基础上,对获得的地震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进行三维成像和反演等。
常用的处理技术包括速度分析、偏移校正、叠后时间偏移、三维成像、反演等。
这些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地下油气储层的位置、形态和数量等信息。
3. 解释解释是指将处理过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地下结构和油气储层的位置、形态、面积和体积等信息。
常用的解释技术包括叠后时差、叠后偏移距、地震剖面解释、地震井组合分析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确定油气储层的厚度、各向异性和饱和度等参数。
4. 评价评价是指对解释结果的判读和评价,确定油气储层的产能和生产性质。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储层评价、含油气饱和度评价、成岩历史评价等。
二、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主要应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在石油天然气工程中,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油气井钻探等方面。
1. 石油勘探在石油勘探中,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确定油气储层的位置、形态和数量等信息。
地震学中地震波的传播及其解析技术研究
地震学中地震波的传播及其解析技术研究地震波是指地震时由地震源产生的机械波或弹性波,传递能量和信息于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对地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可以提供大量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物理性质的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地震波的传播特征以及地震波解析技术的发展。
一、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它们分别以压缩和剪切形式对周围地质结构产生振动,从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方向和衰减特性均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以用于推断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地球物理性质。
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取决于它们相对于介质中的压缩和密度变化。
它们被认为是地震波中最快的波,可以通过任何介质,包括液体和气体。
横波则相当于在不同介质中沿垂直于它们传播方向的剪切波,其传播速度随着介质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横波仅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并被认为是比纵波更慢的波。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不仅受介质本身的物理特性所影响,也受介质的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例如,地表的地形和地下的岩石层的密度差异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时间,而薄弱的地壳区域则会对地震波进行衰减。
传播路线和波形的差异使得科学家可以对心理地质结构和物性进行逆推测。
二、地震波的解析技术地震波解析技术是一种用于处理地震数据、分析和推断地球结构和属性的领域。
所有通过地震波技术获得的数据都需要在地震波解析技术框架下进行处理,以从中提取有关地球和地貌的重要信息。
地震波解析技术有传统的反演方法和地震成像方法,分别适用于单站和多站地震数据的处理。
反演方法是一种数学工具,通常采用倒推法和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地震事件,根据反演结果可以建立模型来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和物性。
在多站地震数据的处理中,地震成像方法常被用于分析数据。
地震成像技术以地震数据的波形为基础,利用波场传播理论和函数空间变量的优化算法,重建地球的三维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研究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
……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地震反射波“给地球做CT”,让油气勘探者能够“看见”地层的地质构造和油藏情况,为石油公司“找油”做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模拟油藏未来的生产动态以便为后续油气藏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资料。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部分:地震采集是利用野外地震采集系统获取地震数据处理所需的反射波数据;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地震解释分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目的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地质特征和意义确定井位寻找石油。
地震数据处理依赖于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和找油的成功率。
图1 地震勘探产业链构成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
其原因有四:1、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与井位部署成功率、油田发现、油田采收率、油田增储上产等经济效益直接相关,是寻找油气资源的关键技术; 2、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地震数据处理环节中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3、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下游钻井业务等油气开采技术均十分成熟;4、上游地震数据采集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理论简单。
综合而言,地震数据处理的质量和地震成像的准确度与清晰度直接决定油气资源的发现的成败和勘探成功率,是影响后期油田生产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BP公司北海油田日产量与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新技术的关系表明,新技术尤其是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油田产量的增加影响极大。
图2 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对北海油田的产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解决人类能源供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历程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中最核心的就是地震成像技术,因此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依据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
随后的40年间由于是对光点记录(1920—1950)和模拟记录(1950—1965)进行处理,在这一阶段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缓慢,也没有可实用的地震成像技术出现。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进入了计算机引领的数字时代。
计算机及数字技术解决了地震成像问题从而为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著名物探专家熊煮表示,射线理论、波动方程理论、叠后三维偏移成像技术、叠前时间域/深度域偏移成像、AVO、速度建模、反褶积、静校正、偏移叠加、共聚焦点成像理论、声阻抗反演等主要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理论均在1965—1985年这段时间构建完成。
在此期间,基于野外多次覆盖、室内共中心点叠加、叠后偏移的第一代成像技术实现并应用于工业界(1965—1970)。
1970年后,为了满足石油勘探难度增加对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不断进步的要求,基于kinchhoff(积分法)、波动方程(微分法)叠前偏移的第二代成像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一时期,国际石油勘探也逐渐从简单构造油藏勘探时代转入复杂构造和地层岩性油藏勘探时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新技术新理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逆时偏移技术、交互处理解释技术、储层预测与综合解释技术、常规技术的精细化、四维地震等成为行业热点。
以上述新技术新理论为依托,进入21世纪初,第三代基于共聚焦点理论的三维叠前偏移地震成像技术在2000年后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民营企业潜能恒信在这一领域率先取得了突破,其基于双向聚焦理论的WEFOX三维叠前偏移地震成像系统成为世界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应用的第三代地震成像技术平台。
展望未来,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还会加快,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推出将会给全球石油勘探带来新的革命。
三、当前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技术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在技术、软硬件系统、应用范围、工作方式、工作量、处理质量、处理周期和应用效果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水平的提升为缩短油气勘探开发周期、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降低钻井风险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行业技术水平表现在以下几点:1、地震数据转向以三维叠前数据为主,第二代成像技术基本成熟。
几乎所有处理软件都包含三维DMO、三参量速度分析、地表一致反褶积、地表一致相位校正、三维静校正和三维一步法偏移等。
2、预处理、静校正、压噪、速度建模等常规处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而且已经并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并行计算处理技术、交互处理和解释性处理等技术在少数企业获得突破。
3、国外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逐渐应用成熟,国内仍以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应用为主。
4、第三代基于共聚焦理论的叠前偏移成像技术逐渐发展起来,除中国企业潜能恒信的WEFOX基于双向聚焦理论的三维叠前偏移地震成像系统外大部分技术平台还研发阶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还未开始。
5、井中数据和井间数据处理技术基本成熟并形成了商品化的软件,相应的处理服务逐渐增加。
6、陆上复杂地区静校正技术、叠前压噪技术、速度建模技术、偏移归位技术等难度较大的问题解决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勘探效益。
速度的各向异性问题已经开始研究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7、基于GPU的并行处理技术软件平台正在开发过程中,但离实际应用还有差距。
8、技术优秀企业可以提供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地震地质分析、井位部署等一体化服务。
四、21世纪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技术发展展望展望未来,随着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加,石油公司对地震勘探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第三代成像技术走向实用化随着地震数据处理从时间域向深度域发展,预计第三代基于聚焦理论的叠前偏移成像技术逐渐走向实用化并引领成像技术发展潮流。
前两代地震成像技术对速度依赖性很强,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速度是很难测准的,这就造成了依赖速度模型常规成像技术取得的地震剖面效果及准确度均较差。
第三代基于聚焦理论的叠前偏移成像技术则对速度依赖性显著下降,这使得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大大提升,从而给石油勘探技术水平带来质的飞跃。
2、复杂地区低信噪比数据处理技术不断涌现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地面和地下的条件更加复杂,数据信噪比普遍降低。
因此复杂地区低信噪比数据处理已经成为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最热门的课题,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
3、各种技术综合应用程度提升随着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复杂性的增加,地震勘探和油气勘探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对地震处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各种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4、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推出并实现产业化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需要并不断有新理论和新技术推出,这样才能保证获取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和各种地震属性剖面,以直接定量反演储层参数、评价储层质量和预测油气地质储量。
5、全三维处理成为发展重点结合地质解释和地球物理解释工具的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等解释性处理技术是当前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重点。
6、交互处理解释技术发展使地震勘探重新走向一体化增强交互处理能力,提供交汇处理环境、交互编码和交互参数分析工具,结合三维可视化到地震属性分析和反演过程是当前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典型代表就是交互处理和解释性处理技术的发展。
图3 地震勘探重新走向一体化7、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成为地震勘探行业发展大趋势随着石油勘探进入复杂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阶段,石油公司对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的技术要求显著提升。
先前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分开执行的模式正在向着处理解释一体化方向发展。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与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差别在于引入了基于交互处理思想的综合解释技术,其作用是将处理和解释的结果综合分析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含油气评价并为定井位提供依据。
交互处理的实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WINDOWS、UNIX、MOTIF以及C++和C语言等先进软件工具的出现。
交互性处理就是将地震数据处理与地震数据解释直接建立互动关系,实现在处理的同时执行解释工作,解释工作执行的同时不断调整处理工作。
这种相互校验、同步执行的技术模式使得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工作溶为一体,这比单独执行处理或者解释工作取得的结果更加准确。
在使用的软件工具上,一体化模式增加了综合解释软件也就是在处理、解释之外多了一道综合解释的工序。
随着石油勘探难度加大,石油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一体化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解释。
有采集优势的公司更是实现了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交互处理模式。
由于采集环节一般少数大型物探服务企业掌握,因此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一体化是石油地震勘探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文献中心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石油公司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业务需求中60%为处理业务,34%为解释业务,处理解释一体化业务仅占6%。
到2009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业务需求则占到了15%,单独的处理和解释业务则呈下降趋势。
相比而言,国际市场则是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服务需求显著增长,从2007年的12%发展到了2009年的20%。
这使得WGC、CGG-veritas、PGS等综合服务公司继续在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保持领先地位。
综合而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是石油勘探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展。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