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技术.ppt

合集下载

地震数据处理.ppt

地震数据处理.ppt

(2)波阻抗反演、AVO分析、
方法研究效果只有通过解释才能
谱分解处理技术完善 (3)多波多分量数据处理 (4)井下、井间数据处理流程
真正体现 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发现问题,才 能买现与地质结合
发展目标是:
(5)时移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处理完了,解释也就完了
处理停止了,解释也就停止了
二、常规处理技术的精细处理
七、后记
与谱分解技术联合处理
2003年中油下属 14个油田分公司 共设 173个 老资料重新
处理解释项目
2D 91355 KM
3D 17295 KM2
共投资 17630万,取得了巨大的勘探效益
技术特色:
1、2D 和3D 连片处理
(1)数据规则化处理 (2)处理解释方法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设计 (3)提高分辨率和改善深层数据品质为两个主要亮点 (4)2D连片一般叠前时间/深度偏移处理
绝大部份工作采用常规处理技术流程,常规处理技术方法成熟
动、静校正-叠加-叠后时间偏移
技术水平 = 技术应用水平 + 精细 + 处理员素质
叠前处理的目的实现同相叠加 (时间对齐、波形一致) 叠加是提高信噪比的最基本最有效手段 叠后时间偏移是近似的,精细只能从偏移策略、算法、参数、速度、 输入数据等方靣入手
技术领域均有重大进展,速度的各向异性研究开始受重视
软硬件环境
1、适应采集数据量的猛增,海上三维作业从 500km2 到 3000km2 ,甚至高 达5000 km2,效率由每日3 km2 到 25km2 , 拖缆由2根到12根。
2、利用高速卫星通信和地面ATM 网络等方式,实现采集实时交互处理与 解释。
多块3D连片处理 多次3D采集对比(时移)处理

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

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

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
能量匹配准则 岩心相准则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 沉积演化匹配准则
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
1。平行与亚平行结构:稳定水体的匀速沉积作用,见于 陆棚、滨浅湖或盆地中心区。
2。发散结构:反映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不均衡沉积或盆 地范围扩大引起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形成的沉积作用。
3。前积结构:
S形前积: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沉积,沉积物少,水体 宽;
斜交形前积:强水流河控三角洲;
S形-斜交形复合前积:反映盆地范围和水体变化大,水流 能量强弱交替。
四、振幅
振幅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相关。包括反射界 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含流体性 质等信息,可用来预测岩性横向变化和源自接检测 烃类。强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强度标准:
1。强振幅:时间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叠在一 起,无法分辨;
2。中振幅:相邻地震道部分重叠,可用肉眼分辨; 3。弱振幅:相邻地震道互相分离。 丰度标准:
二、外部几何形态
地震剖面上由某种地震反射结构组成的在三 维空间内的分布状况,可提供有关沉积体 的几何形态、水动力、物源、古地理背景 等信息。
席状、楔形、帚状、透镜状、丘状、充填状。
1。席状:具平行结构或发散结构,厚度稳定,反
映稳定的深水沉积区,如深海、陆棚;
2。楔形:具发散结构,滨浅湖、陆坡等环境,指示 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
震反射单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地震相分析: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
并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
地震相与沉积相不是绝对的对应:
1。地震分辨率远远小于地质剖面的岩相观察,不能反映细 微的岩相变化;
2。地震资料中存在非地质因素的干扰; 3。同一沉积相内部岩性和沉积特征不均匀; 4。同一沉积相在不同地区在地震剖面上反映不同。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PCA OPTIONAL)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西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2.3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3.1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 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 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 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 度的同相轴。它是一条圆滑的曲 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 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 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同一界面的 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 应该是相同(水平界面)或规律 变化的。
1) 去伪存真;
2) 解译同相轴,并 赋予地质含义;
3) 对地质层位给予
立体空间的完整 的描述。
T1—上第三系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东营组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底界反射 T3—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底界反射 T6—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中部第二套油页岩反射 T7—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底界反射
基干测线对比——解决大套构造层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 基干剖面的选择原则:(a)地层最全;(b)构造要简单,但 要突出主要构造;(c)接触关系要最丰富典型;(d)选择剖 面网,闭合追踪。 全区测线对比——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复杂剖面对比——对于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挠曲、 尖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以及有兴趣的现象(如平点、亮 点等),需要进一步解释。
2.2 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
2.2.4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小结
1)合成地震记录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的时深关系,以便将 深度域的各种测井曲线与时间域的地震剖面进行对 比,建立地质层位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 2)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一致性是判断时深关系 是否正确的手段,两者的一致性并不是合成地震记录 的目的,因此在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合成地震记录基于反射系数和子波的褶积,地震子波 对合成地震记录有着重要影响。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

tmin =
2 L + h2 + h V
当激发点移动时, 当激发点移动时,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在测线上的位置 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 点 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R’点。但此整条绕射波时 距曲线将沿t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距曲线将沿 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轴平移 点界面RS的反射波和 ③绕射波与反射波是有一定联系的。在M点界面 的反射波和 绕射波与反射波是有一定联系的。 点界面 R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并且可以证明这两条时距曲线在 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 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 M点是相切的。 点是相切的。 点是相切的 这表明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 这表明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一 般情况下,测线不一定与断棱垂直, 般情况下,测线不一定与断棱垂直,此时的断棱绕射波时距曲 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 越大 越大, 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角 有关。α越大, 有关 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即测线与断棱正交时, 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即测线与断棱正交时,绕射波时距曲 线最陡,测线与断棱平行时,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最缓。 线最陡,测线与断棱平行时,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最缓。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775
T1 T6 Tg1
Tp
Tg2
Tr
垦东10三维南北向670测线 垦东10三维南北向670测线 10三维南北向670
T1'
T1 T2 Tr
4.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 波组:
产生的反射波组, 产生的反射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 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 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能连 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 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资料普遍,花费 很少,可以灵活 调整,实现较好 的标定效果,因 此最为常用。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AC
SP ILD
地震 子波
- +
反射系数 贡献分析
合成地 震记录
井 旁 地震道
TI
气 油
TII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相位对比
• 在剖面内进行反射波对比时,优先选择振幅强、连 续性好的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
(华东)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
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 波组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各波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 波系对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
(华东)
§2.2 反射波对比
• 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 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 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 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华东)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
①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 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②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③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 ④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 ⑤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
这是由于断层的错动引起 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 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 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井零偏VSP 桥式标定
上行波剖面
Tg2 Tg2 Tg5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二维解释
4、作图方法和空间归位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经典的作图方法是使用水平剖面对比、 交点闭合、空间归位。空间归位方法有:直射线法、曲射 线法、射线追踪法。以速度之分,分为常速变速两种方法。
5、叠偏剖面直接作图和变速作图 叠偏剖面有绕射波和断面波归位、地质现象清楚等优点, 因此解释人员很重视使用叠偏剖面,但是用叠偏直接作图交点 闭合和空校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后面还专门讲叠偏直接作图方法。
在标定中VSP 资料桥式标定精度高,使用 VSP 资料尤其是用好走廊 迭加、上行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对提升解释精度十分有利。
标定旳关键是子波、极性、速度等几种问题。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6 、精细旳构造解释,精细旳解释和反复处理亲密有关,且涉及 面很广,精细解释成果是勘探工作旳最终目旳,也是主要环节。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旳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旳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旳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提议用下列环节: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旳层,进行提升辨别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经典反射层

地震解释1

地震解释1

1.1.3 地震波的性质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地震波可分为入射波、反射波、直达波、 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等几种。
与勘探有关的几种地震波
1)地震波的特性:入射波的振幅和分界面两 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如下关系:
R= ρ 2V2 – ρ 1V1
ρ 2 V2 + ρ 1 V1 ρ 1V1 表示反射界面上介质的密度和速度; ρ 2V2 表示反射界面下介质的密度和速度; 分界面两边各介质密度和速度乘积ρ 2V2 、ρ 2V2叫波阻抗; 比值R叫做波从介质入射到分界面时界面的反射系数 R。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引言 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内容:
(1)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方面的应用 (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 (2)地震地质解释在沉积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层与层序地层)
(3)地震地质解释开发方面的应用
(油藏描述与油气动态检测)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1.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1.1.1 波的类型 1.1.2 地震波的特征
非周期振动与地震记录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图1-4),振幅大小与能量有关,波动理论 证明振动能量的大小与振幅平方成正比。 视周期:两个相邻极大点或极小点之间 的时间间隔,记为T*,T*表示质点从极大点 经过极小点再回到极大点完成一次振动所 需的时间。 视频率:表示质点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记为f*,以―Hz‖或周/秒为单位。T*与f* 互为倒数。视频率越高、波的视波长越短
1.3.4 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
1.3.1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
当界面水平时,对水平界面的原始记录经过动校正
后,把波形画在爆炸点与接受点之间的一半位置,即共
中心点位置的正下方,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段位置 与真实界面的空间位置是基本相符的。 当界面倾斜时,实际上反射点并不在接收点的正下 方。如图,仍然按水平界面时的情况进行动校正和共中

防震科普知识课件PPT

防震科普知识课件PPT

加强防震减灾科 普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防震意识是防震减 灾工作的重要环节。建议加 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地震知 识和防震减灾技能,提高公 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 力。
完善应急救援体 系
应急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损 失的关键环节。建议完善应 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 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 力和效率。同时,加强应急 物资储备和调配,确保救援 工作的顺利进行。
01
通过课堂教育、宣传栏、演练等多种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提高师生员工的防震意识。
紧急疏散演练
02
定期组织紧急疏散演练,让师生员工熟悉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
,提高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
03
对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及时加固改造
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
个人自救互救技能培养
地震次生灾害及其危害
次生灾害类型
包括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
危害
地震次生灾害可能加重地震直接灾害的损失,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火灾会烧毁房屋和财 产,造成人员伤亡;水灾会冲毁道路、桥梁和农田等;毒气泄漏和瘟疫则可能引发公共卫生危机。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历史资料分析法
通过分析历史地震资料,评估 未来地震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 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地震保险制度
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为制 定科学合理的防震减灾策略提供依据。
建立地震保险制度,为受灾群众提供经济 补偿和重建支持。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应急指挥体系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条块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确保地震应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f.预测特殊岩性的存在及其分布规律; g.尽可能进行储层预测描述; h.构造分带分析以及圈闭优选;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一、地震地质综合标定 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三、地震地质层位解释 四、断层解释 五、时间切片生成及应用 六、相干体技术 七、断层平面组合及空间组合 八、地震地质相互结合、相互校验 九、地震属性分析 十、全三维解释技术
利用块移动工具分析同沉积断层
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
中国西部挤压式构造模式
要对地震剖面上的构造和断裂作出合理可靠的解释,在一定程 度上还决定于解释人员对工区有关褶皱、断裂等构造模式的掌 握程度。如我国东部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由于受 拉张应力的作用,断裂通常表现为正断层。在我国西部,一般 表现为挤压式构造模式,由于构造受挤压作用,断裂通常表现 为逆断层。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二——与工区内平均速度对比法
某工区内井的时深关系与平均速度(红色)对比图
合成地震记录提取其时间-深度对,与工区的平均速度曲 线相对比,应比较一致。
不同时深关系控制下的合成记录对比
时深关系畸变 错误时深关系
正确时深关系
不同时深关系曲线对比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三——剩余记录法
地震资料解释可分为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 造解释为主,即利用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 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
地层岩性解释—出现在7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包括两 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即根据地震剖面特征、 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 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 释,它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 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特定 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科学《地震》课件

科学《地震》课件

国际经验交流
加强与国际救援组织的协调合作,共 享资源和技术支持。
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提高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的水平。
国际资金援助
呼吁国际社会提供资金援助,支持灾 后重建工作。
06
地震的未来展望
科技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监测技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 、地磁、地电等,提高地震监测
的精度和时效性。
地震预测模型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 更精确的地震预测模型,提高地震 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地震模拟与仿真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地震发 生的过程和影响,为地震防范和应 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多种 渠道,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
地震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改变 自然景观。
生态平衡破坏
地震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05
地震救援与重建
地震救援
01
02
03
救援队伍组织
迅速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 ,包括消防、医疗、搜救 等人员,进行现场救援。
救援设备配备
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如 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 医疗急救设备等,提高救 援效率。
科学《地震》ppt课 件
目 录
• 地震概述 • 地震的形成原因 •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 地震的影响与后果 • 地震救援与重建 • 地震的未来展望
01
地震概述
地震的定义
总结词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或板块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详细描述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发生断裂,释放出积蓄的能量而 产生的。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破坏。

Petrel地震解释技术及专业软件技能资质认证考试介绍PPT课件

Petrel地震解释技术及专业软件技能资质认证考试介绍PPT课件
-1950
-1800
-1950
-1950
-2100 -1950 -1950 -1800
6788400 6788000 6787600 6787200 6786800 6786400 6786000 6785600 6785200 6784800 6784400 6784000 6783600 6783200
It offers a unified environment where the tools you need are always readily available.
Status readout: static and continuous
Across Petrel: windows and
objects
Cut segments [T]
Activate fault [Shift+S]
Bounding box select [B]
Join selected points [J]
Select single point
Selection paintbrush Eraser [X]
自动层位追踪与质量控制
Petrel 的层位解释方法. Seeded 3D autotracking Seeded 2D autotracking Guided autotracking Manual interpretation Paintbrush autotracking Active box autotracking
-2100
-2100
452400 452800
Elev ation depth [m]
-1740.00 -1800.00 -1860.00 -1920.00 -1980.00 -20.00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解释第1课—概述

地震解释第1课—概述

深层异常体
可以充分利 可以充分利 用三维资料的可 用三维资料的可 视化优势和雕刻 视化优势和雕刻 技术,直接在地 技术,直接在地 震数据体上雕刻 震数据体上雕刻 出异常体的空间 出异常体的空间 分布形态和规 分布形态和规 律。 律。
Inline 419
剖面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race 1038
2、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层面可视化 层面可视化
时间切片、纵横剖面联合显示 时间切片、纵横剖面联合显示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层位解释(闭合)
立体上
首先,采取三维立体显示和动画 浏览可以清楚、快速地了解地层的空 间展布和产状变化规律。 三维可视化显示
三维立体显示
三维栅状图显示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一课 1、概述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10年4月10日
第一讲
概述
• 一、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及发展 • 二、现代地震资料解释技术一瞥 • 三、地震资料解释的意义 • 四、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 五、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要求 • 六、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趋势及要求
一、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过程
断层解释
浏览
首先采取三维立体显示和 动画浏览,可清楚快速地了解 断层的空间分布规律。
T2反射层三维可视化显示
T2反射层相干数据体
断层体素显示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三维地层模型可视化显示
层面可视化 层面可视化
三维地层模型可视化显示 三维地层模型可视化显示
1、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所有块单元的分裂显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