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祯九年(1636),五十岁的徐宏祖决定,再次出游,这也是他的 最后一次出游,虽然他自己没有想到。正当他考虑出游方向的时候,一 •个和尚找到了他。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 这个和尚的法号,叫做静闻,家住南京,他十分虔诚,非常崇敬鸡 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从旅游的角度看,其对壮游山 足山迦叶寺的菩萨,还曾刺破手指,血写过一本法华经。 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游文学经典 鸡足山在云南。 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随着徐霞客这种真正意义 当时的云南鸡足山,算是蛮荒之地,啥也不通,要去,只能走着去。 上的专业旅行家的出现,旅游才正式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 静闻知道自己要一个人去,估计到半路就歇了,必须找一个同伴。徐宏 祖的名气,在当时已经很大了,所以他专门找上门来,要跟他一起走。 一,迅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之中, 对徐宏祖而言,去哪里,倒是个无所谓的事,就答应了他,两个人一起 并从士大夫济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独立了出来,步入迅速 出发了。 发展的时代新轨道。因此,《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旅游 他们的路线是这样的,先从南直隶出发,过湖广,到广西,进入四 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川,最后到达云贵。 不用到达云贵,因为到湖广,就出事了。 走到湖广湘江(今湖南),没法走了,两人坐船准备渡江。 渡到一半,遇上了强盗。 对徐宏祖而言,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他已经遇到好几次了,但静闻 大师,应该是第一次。后来,徐宏祖赶跑了强盗,但静闻在这场风波中 受了伤,加上他的体质较弱,刚撑到广西,就圆寂了。
•
•
•
然后,他应该回家了。但他没有。
• •
• • •
• •
•
从某个角度讲,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因为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 旅途,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他离开鸡足山,又继续前行,行进半年,翻越了昆仑山,又行进 半年,进入藏区,游历几个月后,踏上归途。 回去没多久,就病了。 喜欢锻炼的人,身体应该比较好,天天锻炼的人(比如运动员), 就不一定好,旅游也是如此。 估计是长年劳累,徐宏祖终究是病倒了,没能再次出行。崇祯十 四年(1641),病重逝世,年五十四。 其实讲述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何要这样做。 没有资助,没有承认(至少生前没有),没有利益,没有前途, 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游历? 究竟为了什么? 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是:“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 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 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 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母亲: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 • 父亲: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 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 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 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 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比起来, 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 •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 人成之。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徐母,就没 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 有徐霞客的旅行和游记。 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 徐母知道儿子有绝特之才而未能伸展,有五岳之志而未能实现, 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 于是对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 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 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 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 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 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 呢? ”她亲手为儿子制作远游冠,鼓励儿子到广阔的天地之 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间去增广见识,舒展胸怀,并要求儿子:“第游名胜,归袖图 一一示我。 ”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感动,决心远游
•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 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 (今江苏江阴市)人。明地理学家、 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 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 人”。 •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 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 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 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 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 物等状况。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 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 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 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 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 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 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 徐霞客在旅行的过程中,还开始记笔记,每天的经历,他 都详细记录下来,鉴于他本人除姓名外,还有个号,叫做 霞客,所以后来,他的这本笔记,就被称为《徐霞客游 记》。 • 徐霞客游历生活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 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 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 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 (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 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 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 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 (1639年)54岁,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 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成功对自己来说,是按 照自己的目标,坚持自 己的方式,去度过属于 自己的人生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准备进京赶考,当时的他已经 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将是 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 经。徐经,江阴人,是唐寅的同科举人。他不是什么认真读书 的人,但是他家是有名的富家。他在赶考途中与唐寅偶遇,徐 经对他十分崇拜,表示愿意报销唐寅的所有路上费用,只求能 够与偶像同行,唐伯虎同意了 在这一年的考试中,考官出了一道让人十分费解的题目, 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能找到题目的出处,只有两份卷子写 出了完美的答案。这两份卷子的作者一个是唐伯虎,另一个就 是徐经。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坏在唐伯虎的 嘴上。唐伯虎考完之后参加宴会,估计是喝多了,又被人捧了两句, 于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当年的考生们对考试名次是十分关注的,由于进士录取 率太低,即使是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也万万不敢说自己一 定能够考上,更何况是考第一名? 所以当酒宴上的唐寅还在眉飞色舞的时候,无数沉默的 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这个人的自信里有着不可告人的秘 密。于是有人就去官府告了状。 唐寅运气也很不好,这时候官府调查也查出了一些事: 有考官卖考题的现象。于是唐寅、徐经、主考官程敏政被抓。 • 根据很多史料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徐经买了考题,程 敏政的仆人卖了考题,程敏政负领导责任,而本着黑锅人人 有份的原则,唐寅算是连坐。 唐寅是全国知名的才子,好比拿到了奥林匹克竞赛 金牌的高中生,要进北大清华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徐经 虽然是个土财主,也考中了举人,在全国范围内不过是个 无名小卒,指望他的脑筋开窍,智商突然爆发,那是不现 实的。 所以事实,徐经很有可能确实买了考题。
•
• •
•
•
•
• •
徐霞客此前去过鸡足山,这次旅行对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 义。然而他说,我要继续前进,去鸡足山。当地人问:为什么要去。 徐宏祖答:我答应了他,要带他去鸡足山。 可是,他已经去世了。 我带着他的骨灰去。答应他的事情,我要帮他做到。徐宏祖出 发了,为了一个逝去者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虽然这个逝 去者,他并不熟悉。 旅程很艰苦,没有路费的徐宏祖背着静闻的骨灰,没有任何资 助,他只能住在荒野,靠野菜干粮充饥,为了能够继续前行,他还 当掉了自己所能当掉的东西,只是为了一个承诺。 就这样,他按照原定路线,带着静闻,翻阅了广西十万大山, 然后进入四川,越过峨眉山,沿着岷江,到达甘孜松潘。 渡过金沙江,渡过澜沧江,经过丽江、经过西双版纳,到达鸡 足山。 迦叶寺里,他解开了背上的包裹,拿出了静闻的骨灰。到了。 我们到了。他郑重地把骨灰埋在了迦叶寺里,在这里,他兑现了承 诺。
• 在中国明清时期,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 名,只有一条路——科举考试。正所谓万 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明朝唐伯虎舞弊案
家庭原因
不喜功名,不爱考试
•
徐经功亏一篑,对科举也是恨之入骨, 回家就开始烧四书五经,还告诫他的子孙,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 屁话,还不如学点有用的好。 • 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八十八年 后,他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出世,取名徐 振之,此人不爱读书,只喜欢旅游,别号 徐霞客。
•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 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他出发的时候,都 是带着干粮,而且他很扛饿,据说能扛七八天,至于喝水, 山里面,那都是矿泉水。途中也没有住宿的地方,树林里、 悬崖上,打个地铺,也就睡了。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 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 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 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 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是大半个中国。更可贵 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 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 风餐露 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他寻访的地 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 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