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兄弟《德语大词典》

合集下载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格林兄弟的背景和生平
2.格林兄弟的成就:儿童文学和语言学
3.格林兄弟的故事收集和编辑方法
4.格林兄弟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儿童文学作家。

他们生于 19 世纪初,分别在1863 年和 1859 年去世。

他们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童话故事、神话和史诗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格林兄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儿童文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

首先,他们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他们搜集了大量的德国方言,编纂了《德语语法》和《德语词典》,奠定了现代德语的基础。

其次,格林兄弟还是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他们收集并编辑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括了《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在德国广受欢迎,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格林兄弟的故事收集和编辑方法十分严谨。

他们对每一个故事都进行了多次修订,力求保持故事的原貌和真实性。

他们的童话故事来源于德国各地的民间传说,他们以客观的态度记录并整理这些故事,使之成为一部丰富多样的童话集。

格林兄弟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们的语言学研究为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成为了世界儿童文学的宝库。

今天,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儿童喜爱的读物,他们的学术成果
也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文学研究等领域。

格林兄弟

格林兄弟

在格林兄弟的童话中,最著名的就是《格林童话》, 里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灰姑娘》、《小红帽》、 《白雪公主》、《睡美人》等。
在格林兄弟所生活的19世纪早期,神圣罗马帝国刚刚解体, 而更为现代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又还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39个 中小国组成的邦联,这些国家有许多是在拿破仑重组德国时刚 刚建立的。当时影响德意志人民统一的重要因素便是语言。渴 望形成一个德意志民族认同感是激励兄弟俩写作乃至一生的一 个要素。 于德国以外国家的一般人而言,《Deutsches Wörterbuch》(德语词典)可能不是那么熟知。这部 著作内容广博,共有33卷,重84公斤。至今其仍被认为是德语 语源学的标准参照。编纂工作开始于1838年,但直到格林兄弟 去世,只有字母“A”到部分字母“F”的章节完成。直至1960 年,编纂工作才被认为已经完成。 雅各布也因阐述格林定律得到公众的瑙认可。这一定律和德 国语言的发音变化有关,最先被丹麦语言学者拉斯。
雅各布·路德维希·卡尔·格林(Jacob Ludwig Karl Grimm, 或bCarl)和威廉·卡尔·格林(Wilhelm KarlGrimm)[a]分别于 1785年1月4日和1786年2月24日出生在黑森州法兰克福附近的哈 瑙。格林兄弟的家里共有9个孩子,但其中3个还在婴儿时便夭折了。 他们的孩提时代在乡下度过。1790至1796 年,格林兄弟的父亲被 黑森的王子雇用,格林一家搬至当地行政司法官家附近。 格林兄弟的父亲菲利普·威廉(Philip Wilhelm)在雅各布·格 林11岁时去世了,一家人随后搬到了城里的一间小房子里。两年后, 格林兄弟的祖父也离开人世,家里只留下母亲艰难维持着孩子们的 生活。有观点认为,这样的经历便是格林兄弟倾向于在故事中美化 和原谅父亲,着重表现臭名昭著的邪恶继母等女恶人(如《灰姑娘》 中的继母和继姐)的原因。不过,这一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 是兄弟俩只是“收集”民间故事,而不是故事的作者。这样的经历 可能也影响到了兄弟俩对故事的选择。譬如《十二兄弟》,其中就 讲述了“一位”女孩与“几位”哥哥(与格林兄弟自己的家庭结构 相像)之间是怎样消除隔阂的。

格林童话作品的影响有哪些 国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格林童话作品的影响有哪些 国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格林童话作品的影响有哪些国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本文导读:1812年,这些故事结集成《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第一卷,于圣诞节前夕在柏林问世,大受欢迎。

此后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断补充故事,并一再修订,共推出七个版次。

第七版后来成为在各国流传的原著版本,已译成数十种语言,许多故事都广为流传。

《格林童话》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

《格林童话》还被加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中。

在中国,至少有100种以上的译本和译改本。

在西方基督教国家中,他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出版信息翻译过程早在1925年,国内就有《格林童话》的译本,由当时的河南教育厅编译处编成,内收《雪姑娘》、《六个仆人》等10篇故事,名为《格尔木童话集》,译者王少明。

此后名家赵景深也曾译成《格列姆童话集》,收《乌鸦》等6篇,由上海崇文书局出版,但年代已不可考。

《格林童话》共收集多少故事,说法不一,有的说216篇,有的说211篇。

193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魏以新的译本。

这个译本共两册,据德国莱比锡"德国名著丛书"译成,含210篇,书前有《格林兄弟传》一文,名为《格林童话全集》。

这个版本是解放前最全的译本。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在1956和1959年将它重版,此后人文社又不断再版,2005年又在“名著名译插图本”系列中将其推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版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杨武能译本,早先曾由译林出版社在1993年推出,后包含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杨武能译文集》中,含故事206篇。

作者简介雅可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

从1806年开始,格林兄弟就致力于民间童话和传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两卷集)和《德国传说集》(两卷)。

格林兄弟简介

格林兄弟简介

格林兄弟简介1785年1月4日,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童话作家雅各布·格林诞生。

他还有个弟弟叫威廉·格林,也是语言学家。

兄弟俩是德国语言学的奠基人,他们搜集和编辑的《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全世界享有盛名,通称《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宝贵财富。

格林兄弟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父亲是一名小官吏。

他们的青年时代是在拿破仑占领德国时期度过的。

当时,德国遭受异族侵略和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他们大学毕业后,埋头研究历史,在德国浪漫派作家阿尔尼姆和布仓塔诺合编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的启发下,于1806年开始搜集,整理民间童话和古老传说,并于1814、1815、1822年陆续出版了3卷本的《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各国反动势力重新抬头,德国分裂状况仍然十分严重。

这使格林兄弟产生政治必须改革的信心。

1837年,格林兄弟等7名著名的大学教授,为抗议汉诺威公爵违背制宪诺言而失去教授职位。

在这个时期,他们努力把研究历史遗产与人民对自由、民主、统一的要求结合起来。

他们研究德国语言,编写了《德语语法》和《德国语言史》,还有未完成的《德语词典》这些研究工作,开创了研究日尔曼语言学的先河,也为德意志民族是个统一的民族提供了论证。

1859年,弟弟威廉·格林逝世,1863年雅各布·格林逝世。

平生事迹日期事件1785/1/4 雅各布·格林出生。

1786/2/24 威廉·格林出生。

1802~1803 先后于入马尔堡大学学法律。

1808 兄雅各布在卡塞尔任拿破仑的弟弟威斯特法伦国王热罗默的私人图书馆管理员。

1813 雅各布任公使馆参赞,参加了维也纳会议。

1814 弟弟威廉开始任卡塞尔图书馆秘书。

1816 雅各布辞去外交职务,担任卡塞尔图书馆第二馆员。

1819 格林兄弟获马尔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829 兄弟俩应汉诺威国王的邀请到格廷根,雅各布除任大学教授外,还和弟弟一起任哥廷根大学图书馆馆员,稍后威廉也担任了大学教授。

《格林童话》阅读指导

《格林童话》阅读指导

《格林童话》阅读指导作品由来:(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

是由德国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搜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

格林兄弟出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瑞,哥哥雅格生于1785年,比弟弟威廉大一年零一个月。

兄弟俩从小感情很好,志趣相投。

中学毕业后,兄弟俩先后进入德国的马尔堡大学攻读法律。

但两人的兴趣点却不在法学上。

而是专注于历史学、语言学和民间文学研究。

兄弟俩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童话作家。

他们编纂的《德语语法》和大型词典《德语词典》堪称现代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而《格林童话》成为了销量仅次于《圣经》的“最畅销的德文作品”。

作品风貌:据史料记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故事的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而艰辛。

他们去寻找那些善于讲述的老爷爷、老奶奶。

去聆听,去记录。

他们一方面忠实记录,尽力保持童话的原始风貌,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增、删、改。

根据自己对于儿童想要和应该读什么样的故事的理解。

他们对其中的故事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处理和润色。

经过格林兄弟的加工和再创造。

《格林童话》中的故事最终表现出一种相同的叙述风格,好像所有的放事都是由同一个人讲述的。

作品影响:一百多年来,《格林童话》一直受到世界各地少年儿童的喜爱。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

《格林童话》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组织称赞《格林童话》是“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时代的汇编作品”,并将其加入“世界记忆”项目。

阅读建议与指导:翻开这本书之前,可以先来玩玩下面的闯关游戏。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世界哦!这样翻开一本书——预测这本书把散落在民间的很多个小故事结集在一起,也许有些故事你曾躺在妈妈怀里听她讲述过: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有哪些故事的标题唤起了你的记忆,或者引起了你的好奇心呢?【藏在目采里的记忆】《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睡美人》……是不是唤起了你以前的阅读记忆?不奇怪呀。

《格林查话》曾是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睡前故事,那些躺在妈妈怀里的孩子在这些神奇美好的故事里,在妈妈深情又温柔的声音里安心地进入了梦乡。

外国文学史考点

外国文学史考点

《外国文学史考点+笔记》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一、名词解释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1.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欧洲发生的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启蒙人们于“蒙昧”之中,故有“启蒙”之称。

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和莱辛等。

2. “狂飙突进”运动十八世纪70——80年代中叶,德国发生了“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运动,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主要代表作家是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

代表作品是《少年维特之烦恼》、《阴谋与爱情》。

二、列举十八世纪重要的启蒙作家及代表作品。

1、英国文学(1)丹尼尔·笛福(1661—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2)斯威夫特(1667—1745)激进的民主派,讽刺教会的寓言故事《一个木桶的故事》和社会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2、法国文学(1)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最主要的成就是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

(2)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

代表作是《老实人》(1759)。

名言“种咱们的园地”,表现了求实乐观的思想。

(3)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运动后期杰出的活动家和作家,著名的《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的主编。

哲理小说,有《修女》(1760)、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1762)恩格斯称这部作品是“辩证法的杰作”、《宿命论者雅克》(1773)。

3、德国文学(1)莱辛(1729——1781)戏剧家、政论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名著《拉奥孔》、悲剧《爱密丽娅·迦洛蒂》(2)席勒(1758——1805)是德国重要的启蒙作家,代表作《阴谋与爱情》(1784)人物:瓦尔特、裴迪南、露易斯第二节卢梭(1712—1778)激进民主派领袖。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摘要:1.格林兄弟的简介2.格林兄弟的成就3.格林兄弟的著名作品4.格林兄弟的影响正文:1.格林兄弟的简介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1785 年1 月4 日-1863 年9 月20 日)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 年2 月24 日-1859 年12 月16 日),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童话作家。

他们出生于德国哈瑙,自幼对语言和文学感兴趣。

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整理成了著名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2.格林兄弟的成就格林兄弟在语言学、童话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们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格林定律”(Grimm"s Law),揭示了日耳曼语族语言的语音演变规律;编纂了世界上最大的德语词典《德语词典》(Deutsches Wrterbuch),为德国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童话文学方面,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和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

这些童话故事成为了世界童话文学的瑰宝,影响了无数读者。

3.格林兄弟的著名作品除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之外,格林兄弟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作品。

例如,雅各布·格林还整理出版了《德国神话》,该书是研究德国神话的重要资料。

威廉·格林则撰写了《德国语言史》,对德国语言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4.格林兄弟的影响格林兄弟的研究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语言学研究为日耳曼语族语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启发了后来的语言学家。

而在童话文学方面,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成为了世界童话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童话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格林童话》3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格林童话》3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格林童话》3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格林童话》300字篇1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格林童话》。

那是我爸爸给我的礼物。

刚买回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它,翻两页,我就被书中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住了。

我把这本书里的童话浏览了一遍,发现书里的人物被作者刻画地栩栩如生,作者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生动合适的词语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拿到这本书,我就如饥似渴的咀嚼着,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

很快就被我看完了,不过每过一段时间,我总会把这本书再拿出来饱览一遍,每次都会有更美妙的体验。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故事。

这些故事中,有我们大家熟悉的矮小的拇指姑娘,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感动了上天的海的女儿,沉睡一百年后醒来的睡美人,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聪明勇敢的小裁缝,楚楚动人的灰姑娘。

每一篇故事都让我不由自主地幻想,我感觉仿佛自己就在那个故事中,随着他们欢乐而兴奋,随着他们的悲伤而流泪。

其中一些开始过得不好的人,最后却是以一个完美的结局结束,这是因为他们不贪婪,他们努力了,使他们的生活从此转变。

书中的一些人物也给了我许多启发,“勇敢的小裁缝”告诉我遇到什么困难,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固然会有难题,也要直面它,不能退缩。

从“不来梅城的音乐家”知道: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动动脑筋就可以赶跑坏人了。

书的封面上还送了我们一段话:人生应该充满梦想,充满奇迹,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磨灭激情,因岁月的流逝而褪去色彩;我们应从一部部经典的书籍中汲取精华和养料,使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座座灯塔,永远指明我们航行的方向!书籍是我们知识的粮仓,是伴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我喜欢读书,读我喜欢的书!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格林童话》300字篇2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格林童话》了!这本书里有很多精彩的童话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想象力,让人读后无比陶醉。

我最喜欢《白雪公主》这个故事。

白雪公主是一个非常漂亮、善良的小姑娘。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1786年,琼斯在印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梵语跟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古英语之间,无论是在动词词根还是在 语法形式方面都显示出系统的相似点,而这种现象绝不可能是偶然的。任何语文学家都不能不承认这些语言衍生 自同一原始母语。这种原始母语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原始印欧语(简称 PIE)。
19世纪初,德国的弗朗兹·保朴对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研究人员先通过计算机模型找到一些可能因为历史上变化较少所以在该地区不同语言中仍有类似发音的词, 然后在语言学家重建的原始语言词库中查找这些词,发现有很高的吻合率。他们还发现,在欧亚语系中,一些常 用的代词、数词和副词上万年来基本没有变化。例如“我”、“我们”、“二”、“三”等是最古老的词,这些 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
假说
颚音类
主条目:颚-咝音同言线
颚-咝音同言线是将印欧语系进行划分的主要标准之一,它根据原始印欧语中三组软颚音在后继语言中的转化, 将印欧语系划分为颚音类语与咝音类语两类。
质疑
斯拉夫语族分布示意图原始印欧语是一种假设的原始印欧人的口头语言,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学者们只是 通过对原始印欧语的若干后裔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来推断出它的某些特征。像吠陀梵语、采用迈锡尼线形文字B 的希腊语、赫梯语等语言,到公元前第2千纪就已经明显分化了。通过比较这些已得到证实的分化形式,就能构拟 出更为久远的形式。比较语法的研究,对证实“印欧语假说”和确立印欧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起了重要作用。如 表示“向前”的前缀或词,梵语为 pra,古斯拉夫语为 pro,希腊语为pro,拉丁语为pro,哥特语为fra;表示 “父亲”的词,梵语为pitar,波斯语为pedar,希腊语为patēr,拉丁语为pater,哥特语为fadar。这些前缀或词 显然分别来自原始印欧语的某两个词,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知这两个词在原始印欧语中的首音应是p。p音在大 多数后裔语言中保留下来了,只有在哥特语和其他几种日耳曼语言中才变成了f。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

关于格林兄弟的资料格林兄弟(The Grimm Brothers)是德国的两位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和民间故事收集者。

他们以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而闻名于世,为后世的童话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格林兄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对童话文学的影响。

一、生平事迹1.1 格林兄弟的背景•格林兄弟的全名分别是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他们分别于1785年和1786年出生在德国的哈纳乌(Hanau)市。

•格林兄弟成长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则非常关注他们的教育。

1.2 学术生涯的起步•格林兄弟在校期间展现出对语言和文学的浓厚兴趣,他们在马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Marburg)学习法律和文学。

•在大学期间,他们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如雅各布·格林的导师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Friedrich Karl von Savigny)和威廉·格林的导师格奥尔格·弗朗茨·克里斯蒂安·赫格尔(Georg Franz ChristianHegel)。

1.3 民间故事的收集和整理•格林兄弟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充满热情,他们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以保留德国的口头传统。

•1812年,他们出版了《格林童话》(Grimms’ Fairy Tales),该书收录了一系列经典的德国民间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

•之后,格林兄弟继续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并在多个版本的《格林童话》中加入新的故事和注释。

1.4 语言学研究与学术贡献•格林兄弟除了收集民间故事外,还进行了深入的语言学研究。

他们对德国语言的历史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包括《德语法》(German Grammar)和《德国词典》(German Dictionary),这些作品对后世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童话故事

德国童话故事

德国童话故事Most fairytales are overrun with wicked witches, entrapped princesses and dashing young princes.邪恶的女巫、受困的公主、年轻勇敢的王子,这是大多数童话故事里都有的人物。

But a new collection offers a different take on the classics - without the Happily Ever After.但是最近有一部童话集却―不走寻常路‖,跳出了那种―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形式。

The stories were compiled by German historian Franz Xaver von Sch?nwerth in the 1880s - around the same time as the Brothers Grimm folk tales - from across the Bavarian region of Oberpfalz.这部童话集中的故事由德国历史学家弗朗兹·克萨韦尔·冯·希昂韦斯收集而来。

希昂韦斯和格林兄弟生活在同一时期,他在德国上普法尔茨地区收集到的这些故事与格林童话形成了鲜明对比。

And now the collection, which lay undiscovered in a local archive for 150 years, is set to be published in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he Guardian reports.而现在这部被作为地方档案收藏了近150年的童话集首次被译成英文并出版。

While the well-known Grimm fairytales often feature a vulnerable princess and dragon-slaying hero, Sch?nwerth reverses their roles - offering readers powerful female and vulnerable male characters.格林童话童话中描绘的多是柔弱、易受攻击的公主和英勇的王子之间的故事,而希昂韦斯收集的这套童话却与此正相反,它们塑造的则是强有力的女性形象和柔弱、易受攻击的男性形象。

德语格林童话39:十二兄弟

德语格林童话39:十二兄弟

Die zwölf BrüderEs war einmal ein König und eine Königin, die lebten in Frieden miteinander und hatten zwölf Kinder, das waren aber lauter Buben. Nun sprach der König zu seiner Frau: Wenn das dreizehnte Kind, was du zur Welt bringst, ein Mädchen ist, so sollen die zwölf Buben sterben, damit sein Reichtum groß wird und das Königreich ihm allein zufällt. Er ließ auch zwölf Särge machen, die waren schon mit Hobelspänen gefüllt, und in jedem lag das Totenkißchen, und ließ sie in eine verschlossene Stube bringen, dann gab er der Königin den Schlüssel und gebot ihr, niemand etwas davon zu sagen.Die Mutter aber saß nun den ganzen Tag und trauerte, so daß der kleinste Sohn, der immer bei ihr war und den sie nach der Bibel Benjamin nannte, zu ihr sprach: Liebe Mutter, warum bist du so traurig?Liebstes Kind, antwortete sie, ich darf dir's nicht sagen. Er ließ ihr aber keine Ruhe, bis sie ging und die Stube aufschloß und ihm die zwölf mit Hobelspänen gefällten Totenladen zeigte. Darauf sprach sie: Mein liebster Benjamin, diese Särge hat dein Vater für dich und deine elf Brüder machen lassen, denn wenn ich ein Mädchen zur Welt bringe, so sollt ihr allesamt getötet und darin begraben werden. Und als sie weinte, während sie das sprach, so tröstete sie der Sohn und sagte: Weine nicht, liebe Mutter, wir wollen uns schon helfen und wollen fortgehen.Sie aber sprach: Geh mit deinen elf Brüdern hinaus in den Wald, und einer setze sich immer auf den höchsten Baum, der zu finden ist, und halte Wacht und schaue nach dem Turm hier im Schloß. Gebär ich ein Söhnlein, so will ich eine weiße Fahne auf stecken, und dann dürft ihr wiederkommen; gebär ich ein Töchterlein, so will ich eine rote Fahne aufstecken, und dann flieht fort, so schnell ihr könnt, und der liebe Gott behüte euch. Alle Nacht will ich aufstehen und für euch beten, im Winter, daß ihr an einem Feuer euch wärmen könnt, im Sommer, daß ihr nicht in der Hitze schmachtet.Nachdem sie also ihre Söhne gesegnet hatte, gingen sie hinaus in den Wald. Einer hielt um den andern Wacht, saß auf der höchsten Eiche und schauete nach dem Turm. Als elf Tage herum waren und die Reihe an Benjamin kam, da sah er, wie eine Fahne aufgesteckt wurde; es war aber nicht die weiße, sondern die rote Blutfahne, die verkündigte, daß sie alle sterben sollten. Wie die Brüder das hörten, wurden sie zornig und sprachen: Sollten wir um eines Mädchens willen den Tod leiden! Wir schwören, daß wir uns rächen wollen; wo wir ein Mädchen finden, soll sein rotes Blut fließen.Darauf gingen sie tiefer in den Wald hinein, und mitten drein, wo er am dunkelsten war, fanden sie ein kleines verwünschtes Häuschen, das leer stand. Da sprachen sie: Hier wollen wir wohnen, und du, Benjamin, du bist der jüngste und schwächste, du sollst daheim bleiben und haushalten, wir andern wollen ausgehen und Essen holen. Nun zogen sie in den Wald und schossen Hasen, wilde Rehe, Vögel und Täuberchen, und was zu essen stand, das brachten sie dem Benjamin, der mußte es ihnen zurechtmachen, damit sie ihren Hunger stillen konnten. In dem Häuschen lebten sie zehn Jahre zusammen, und die Zeit ward ihnen nicht lang.Das Töchterchen, das ihre Mutter, die Königin, geboren hatte, war nun herangewachsen, war gut von Herzen und schön von Angesicht und hatte einen goldenen Stern auf der Stirne. Einmal, als große Wäsche war, sah es darunter zwölf Mannshemden und fragte seine Mutter: Wem gehören diese zwölf Hemden, für den Vater sind sie doch viel zu klein? Da antwortete sie mit schwerem Herzen: Liebes Kind, die gehören deinen zwölf Brüdern. Sprach das Mädchen: Wo sind meine zwölf Brüder, ich habe noch niemals von ihnen gehört. Sie antwortete: Das weiß Gott, wo sie sind; sie irren in der Welt herum. Da nahm sie das Mädchen und schloß ihm das Zimmer auf und zeigte ihm die zwölf Särge mit den Hobelspänen und den Totenkißchen. Diese Särge, sprach sie, waren für deine Brüder bestimmt, aber sie sind heimlich fortgegangen, eh du geboren warst, und erzählte ihm, wie sich alles zugetragen hatte. Da sagte das Mädchen: Liebe Mutter, weine nicht, ich will gehen und meine Brüder suchen.Nun nahm es die zwölf Hemden und ging fort und geradezu in den großen Wald hinein. Es ging den ganzen Tag, und am Abend kam es zu dem verwünschten Häuschen. Da trat es hinein und fand einen jungen Knaben, der fragte: Wo kommst du her, und wo willst du hin?, und erstaunte, daß sie so schön war, königliche Kleider trug und einen Stern auf der Stirne hatte. Da antwortete sie: Ich bin eine Königstochter und suche meine zwölf Brüder und will gehen, so weit der Himmel blau ist, bis ich sie finde. Sie zeigte ihm auch die zwölf Hemden, die ihnen gehörten. Da sah Benjamin, daß es seine Schwester war, und sprach: Ich bin Benjamin, dein jüngster Bruder. Und sie fing an zu weinen vor Freude und Benjamin auch, und sieküßten und herzten einander vor großer Liebe. Hernach sprach er: Liebe Schwester, es ist noch ein Vorbehalt da, wir hatten verabredet, daß ein jedes Mädchen, das uns begegnete, sterben sollte, weil wir um ein Mädchen unser Königreich verlassen mußten. Da sagte sie: Ich will gerne sterben, wenn ich damit meine zwölf Brüder erlösen kann.Nein, antwortete er, du sollst nicht sterben, setze dich unter diese Bütte, bis die elf Brüder kommen, dann will ich schon einig mit ihnen werden. Also tat sie; und wie es Nacht ward, kamen die andern von der Jagd, und die Mahlzeit war bereit. Und als sie am Tische saßen und aßen, fragten sie: Was gib's Neues? Sprach Benjamin: Wißt ihr nichts?Nein, antworteten sie. Sprach er weiter: Ihr seid im Walde gewesen, und ich bin daheim geblieben und weiß doch mehr als ihr.So erzähle uns, riefen sie. Antwortete er: Versprecht ihr mir auch, daß das erste Mädchen, das uns begegnet, nicht sollgetötet werden?Ja, riefen sie alle, das soll Gnade haben, erzähl uns nur. Da sprach er: Unsere Schwester ist da, und hub die Bütte auf, und die Königstochter kam hervor in ihren königlichen Kleidern mit dem goldenen Stern auf der Stirne und war so schön, zart und fein. Da freueten sie sich alle, fielen ihr um den Hals und küßten sie und hatten sie vom Herzen lieb.Nun blieb sie bei Benjamin zu Haus und half ihm in der Arbeit. Die elfe zogen in den Wald, fingen Gewild, Rehe, Vögel und Täuberchen, damit sie zu essen hatten, und die Schwester und Benjamin sorgten, daß es zubereitet wurde. Sie suchte das Holz zum Kochen und die Kräuter zum Gemüs und stellte die Töpfe ans Feuer, also daß die Mahlzeit immer fertig war, wenn die elfe kamen. Sie hielt auch sonst Ordnung im Häuschen und deckte die Bettlein hübsch weiß und rein, und die Brüder waren immer zufrieden und lebten in großer Einigkeit mit ihr.Auf eine Zeit hatten die beiden daheim eine schöne Kost zurechtgemacht, und wie sie nun alle beisammen waren, setzten sie sich, aßen und tranken und waren voller Freude. Es war aber ein kleines Gärtchen an dem verwünschten Häuschen, darin standen zwölf Lilienblumen, die man auch Studenten heißt, nun wollte sie ihren Brüdern ein Vergnügen machen, brach die zwölf Blumen ab und dachte jedem aufs Essen eine zu schenken. Wie sie aber die Blumen abgebrochen hatte, in demselben Augenblick waren die zwölf Brüder in zwölf Raben verwandelt und flogen über den Wald hin fort, und das Haus mit dem Garten war auch verschwunden. Da war nun das arme Mädchen allein in dem wilden Wald, und wie es sich umsah, so stand eine alte Frau neben ihm, die sprach: Mein Kind, was hast du angefangen? Warum hast du die zwölf weißen Blumen nicht stehenlassen? Das waren deine Brüder, die sind nun auf immer in Raben verwandelt. Das Mädchen sprach weinend: Ist denn kein Mittel, sie zu erlösen?Nein, sagte die Alte, es ist keins auf der ganzen Welt als eins, das ist aber so schwer, daß du sie damit nicht befreien wirst, denn du mußt sieben Jahre stumm sein, darfst nicht sprechen und nicht lachen, und sprichst du ein einziges Wort und es fehlt nur eine Stunde an den sieben Jahren, so ist alles umsonst, und deine Brüder werden von dem einen Wort getötet.Da sprach das Mädchen in seinem Herzen: Ich weiß gewiß, daß ich meine Brüder erlöse, und ging und suchte einen hohen Baum, setzte sich darauf und spann und sprach nicht und lachte nicht. Nun trug's sich zu, daß ein König in dem Walde jagte, der hatte einen großen Windhund, der lief zu dem Baum, wo das Mädchen drauf saß, sprang herum, schrie und bellte hinauf. Da kam der König herbei und sah die schöne Königstochter mit dem goldenen Stern auf der Stirne und war so entzückt über ihre Schönheit, daß er ihr zurief, ob sie seine Gemahlin werden wollte. Sie gab keine Antwort, nickte aber ein wenig mit dem Kopf. Da stieg er selbst auf den Baum, trug sie herab, setzte sie auf sein Pferd und führte sie heim.Da ward die Hochzeit mit großer Pracht und Freude gefeiert; aber die Braut sprach nicht und lachte nicht.Als sie ein paar Jahre miteinander vergnügt gelebt hatten, fing die Mutter des Königs, die eine böse Frau war, an, die junge Königin zu verleumden, und sprach zum König: Es ist ein gemeines Bettelmädchen, das du dir mitgebracht hast, wer weiß, was für gottlose Streiche sie heimlich treibt. Wenn sie stumm ist und nicht sprechen kann, so könnte sie doch einmal lachen, aber wer nicht lacht, der hat ein böses Gewissen. Der König wollte zuerst nicht daran glauben, aber die Alte trieb es so lange und beschuldigte sie so viel böser Dinge, daß der König sich endlich überreden ließ und sie zum Tod verurteilte.Nun ward im Hof ein großes Feuer angezündet, darin sollte sie verbrannt werden; und der König stand oben am Fenster und sah mit weinenden Augen zu, weil er sie noch immer so liebhatte. Und als sie schon an den Pfahl festgebunden war und das Feuer an ihren Kleidern mit roten Zungen leckte, da war eben der letzte Augenblick von den sieben Jahren verflossen. Da ließ sich in der Luft ein Geschwirr hören, und zwölf Raben kamen hergezogen und senkten sich nieder; und wie sie die Erde berührten, waren es ihre zwölf Brüder, die sie erlöst hatte. Sie rissen das Feuer auseinander, löschten die Flammen, machten ihre liebe Schwester frei und küßten und herzten sie.Nun aber, da sie ihren Mund auftun und reden durfte, erzählte sie dem Könige, warum sie stumm gewesen wäre und niemals gelacht hätte. Der König freute sich, als er hörte, daß sie unschuldig war, und sie lebten nun alle zusammen in Einigkeit bis an ihren Tod. Die böse Stiefmutter ward vor Gericht gestellt und in ein Faß gesteckt, das mit siedendem Öl und giftigen Schlangen angefüllt war, und starb eines bösen Todes.。

格林兄弟《德语大词典》

格林兄弟《德语大词典》

格林兄弟《德语大词典》除了童话,格林兄弟还有《德语大词典》格林兄弟,不只是以《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童话故事脍炙人口,两兄弟在语言学领域的贡献尤为卓著。

他们还有一部编辑时间长达一百二十年以上,在世界词典史上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德语大词典》(DeutschesWorterbuch)计划,堪称世界语言史上的一座丰碑。

格林兄弟的哥哥是雅各·格林(Jacob CarlGrimm,1785-1863),弟弟是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1859)。

他们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Hanau),青年时代正是拿破仑占领德国的时期。

大学毕业后,受到一部民歌集《少年的奇异号角》(Des Knaben Wunderhorn)的启发,从1806年开始搜集、整理民间童话和古老传说,并从1814年开始陆续出版三卷本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und Hausmarchen,就是后来的《格林童话集》)。

兄弟两人原先都在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ottingen)教书,1837年汉诺威国王废除1833年制定的自由派宪法,格林兄弟等七位教授联名抗议,因而失去教授职位,但1841年兄弟两人获普鲁士国王邀请出任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并一同于柏林大学任教。

其中哥哥雅各尤其是语言学专家。

他在建构日耳曼语的整体历史观上贡献卓著,《德语文法》(Deutsche Grammatik)一书,把日耳曼语里十五种不同语言的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做了比较分析。

因为他的影响,德国语言史的研究才得以成形。

除此之外,雅各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的语音对位规律,就是有名的“格林律”(Grimm's Law)。

1806~1826年间雅科布同时还研究语言学,编写了4卷巨著《德语语法》,是一部历史语法,后人称为日耳曼格语言的基本教程。

在《德语语法》1822年的修订版中,他提出了印欧诸语言语音演变的规则,后人称之为格林定律。

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导学18《白雪公主》(北京课改版)

201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导学18《白雪公主》(北京课改版)

18 白雪公主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白雪公主单纯轻信新王后残忍毒辣用毒苹果毒害她把毒梳子插进她的头发亲自勒死她派猎人杀死她新王后陷害白雪公主⎪⎭⎪⎬⎫⎪⎩⎪⎨⎧ 2语言特色:格林兄弟是语言学家,他们编汇的《德语语法》《德语词典》,堪称现代日耳曼语言的奠基之作。

《格林童话》源于民间文学,在搜集整理过程中,他们本着民间文学口传易记的需要,本着符合少年儿童幼小心灵的接受能力的原则,对语言做了适当的整理、加工。

所以,在课文《白雪公主》中,故事多限于情节的叙述,极少人物心理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文中的叙述性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不同;白雪公主、新王后和魔镜的对话各具特色;新王后和魔镜的七次对话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语句重点和情调各异。

3.把握重点:一、关于童话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借助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进行创作,对儿童有教育意义。

二、故事情节课文是顺着继母四次设计毒害白雪公主展开的。

白雪公主的继母是个漂亮女人,“只不过又骄傲又自负,容不得任何人比她更美丽”。

当魔镜告诉她“公主是比您漂亮一千倍的姑娘”,继母就开始毒害白雪公主。

第一次,作为新王后的继母听到白雪公主比她漂亮,她“大吃一惊,忌妒得脸都青了”。

于是叫猎人杀死白雪公主。

第二次,继母听到白雪公主还没死的回答,她“大吃一惊”,就装成做小买卖的老太婆,亲自用丝带勒死白雪公主。

第三次,继母听到白雪公主还没死的消息,“又急又怕,浑身的血液一齐涌向心房”。

装成另一个老太婆,做了毒梳子,插进白雪公主的头发里。

第四次,继母听到白雪公主还没死的回答,“气得浑身发抖”,做成毒苹果,去毒害白雪公主。

当她听到魔镜说:“全国您最漂亮”时,“她那颗忌妒的心才勉强安定下来”。

但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白雪公主侥幸复活,并得到了王子的爱情,新王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4攻克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要结合故事内容仔细悟。

(1)白雪公主善良,却不辨敌友;单纯,挡不住诱惑;受到朋友帮助,却不重视忠告,致使三次上当受骗,屡陷险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童话,格林兄弟还有《德语大词典》格林兄弟,不只是以《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童话故事脍炙人口,两兄弟在语言学领域的贡献尤为卓著。

他们还有一部编辑时间长达一百二十年以上,在世界词典史上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德语大词典》(DeutschesWorterbuch)计划,堪称世界语言史上的一座丰碑。

格林兄弟的哥哥是雅各·格林(Jacob CarlGrimm,1785-1863),弟弟是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1859)。

他们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Hanau),青年时代正是拿破仑占领德国的时期。

大学毕业后,受到一部民歌集《少年的奇异号角》(Des Knaben Wunderhorn)的启发,从1806年开始搜集、整理民间童话和古老传说,并从1814年开始陆续出版三卷本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und Hausmarchen,就是后来的《格林童话集》)。

兄弟两人原先都在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ottingen)教书,1837年汉诺威国王废除1833年制定的自由派宪法,格林兄弟等七位教授联名抗议,因而失去教授职位,但1841年兄弟两人获普鲁士国王邀请出任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并一同于柏林大学任教。

其中哥哥雅各尤其是语言学专家。

他在建构日耳曼语的整体历史观上贡献卓著,《德语文法》(Deutsche Grammatik)一书,把日耳曼语里十五种不同语言的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做了比较分析。

因为他的影响,德国语言史的研究才得以成形。

除此之外,雅各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的语音对位规律,就是有名的“格林律”(Grimm's Law)。

1806~1826年间雅科布同时还研究语言学,编写了4卷巨著《德语语法》,是一部历史语法,后人称为日耳曼格语言的基本教程。

在《德语语法》1822年的修订版中,他提出了印欧诸语言语音演变的规则,后人称之为格林定律。

他指出,在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历史上,辅音分组演变,在英语和低地德语中变了一次,后来在高地德语中又再变一次。

事实上,格林定律只是大体上正确,后来由K.A.维尔纳加以补充。

1838年底格林兄弟开始编写《德语词典》,1854~1862 年共出版第一至三卷。

这项浩大的工程兄弟俩生前未能完成,后来德国语言学家继续这项工作,至1961年才全部完成。

格林兄弟开始着手编辑他们的《德语大词典》,是1838年离开哥廷根大学之后的事。

他们想编一部词典,能收纳“从(马丁)路德起到歌德”,大约相当于十六到十九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所有德语的语词──包括其起源、方言型态,以及用法与引用例句。

(事实上,莫瑞编辑《牛津英语词典》就受到格林兄弟这部词典的影响很大。

)这么巨大的工程,到弟弟威廉在1859年去世时只编到D部,哥哥雅各在1863年去世时,也只编到F 部的Frucht,相当于英文fruit(水果)那个字。

格林兄弟去世后,词典的编辑工作由德语世界大批顶尖的语言学家遵循他们所订下的编辑体例持续下去,即使在二次大战后的冷战期间,东、西德的学者专家也都一直合作。

1960年,总共八十卷的《德语大词典》终于完成,前后历时一百二十二年。

后人继承了这个项目,历尽百年沧桑才告完成,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格林辞典”就是一部德国历史的侧记。

(欢欢注:一对兄弟、一部词典、一种语言、一个名族……不论战争,不管意思形态斗争,编著不管活着能不能看到词典出版的那一天,不管能不能发财赚名声……为了自己民族语言的骄傲,能放下一切浮浮沉沉、纷纷扰扰,用心编写词典,我很感动,珍爱自己的文化,首先珍惜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替他的国人做到。

)德国之声日前报道说,著名的格林辞典名为《德语辞典》,实际上却并非一般的辞典,而是一部探索德语词汇来龙去脉的辞典,相当于中国的《辞源》,但其规模却要远大于《辞源》。

格林兄弟的初衷是在生前编成九卷本的辞典,以完整记录德语在马丁·路德和歌德这两座里程碑之间的发展过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重大的语言寻根项目,寻找的是词汇的发展史。

令格林兄弟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九卷本最终竟用去了120年,成了总长32卷的庞然巨著,一座语言学家们所称的“由可爱的大石头堆成的语言山脉”。

也许,更令他们难以释怀的是,等到1960年这一庞大工程终于完成之时,其内容却已经过时,并受到广泛批评。

德国之声说,人们估计,重编的“格林辞源”在2100年之前恐怕不会完成。

但是,到那时,前面几卷岂不是又要过时?这个工程还有个尽头吗?修道与安慰:格林兄弟与《德语大词典》2雅科布希望,《德语词典》终将完成,“它将不会混灭,它将保留在后代的记忆之中”。

同时,格林兄弟并不认为,自己每天的劳动只是狭隘的语文学任务。

相反,他们认为,在当时德国民族的命运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它的语言和历史似乎能够最好地“表现出自己无穷的安慰力量”。

(表现出自己无穷的安慰力量,编写词典统一民族语言,安慰早已破碎分类的国家。

母亲流泪,爱子送上手帕,默默陪伴陪伴在她身边。

)在100年以后,托马斯·曼把这部《词典》称作为“英雄的事业”,“一座语文学纪念碑”。

他承认,“对我来说,这部词典不仅是一部参考书,而是一部心爱的读物,我能够整整几个小时埋头于这部读物。

”《词典》第一卷出版了,印数四千册,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目。

在这之后,雅科布几乎立即着手准备第二卷。

1855 年到了。

雅科布在笔记里写道:“从新年开始,我已迈入了70,感到体力衰退,因此,我不大清楚还有没有力量完成这部过晚开始的著作。

如果脑子还能工作,而体力不支,虽然也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体力健全,而脑力衰竭,毕竟更为痛苦。

”但是,雅科布常常感到体力不支,于是他尽力忘却自己的不安。

他当时曾说:“我好像青年时代一样还能工作。

”雅科布称威廉是一个“永远的忧郁质者”,他常给雅科布招来不少麻烦。

(创造童话的人不是活在童话中。

)要使他摆脱这种状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雅科布仍在努力地使他振作精神,消除他的优郁。

所以在解释“优郁质者”这个词的时候,雅科布就遇到了某些困难。

好像认为由想象所创作的故事都有美好而幸福的结尾一样,倘认为这些故事的编写者——格林兄弟都是把一大群小孩召集在自己周围的那种无忧无虑而又经常笑容可掬的讲故事人也是错误的。

当然,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生活是从容不迫的、按部就班的,而且外表上也是平静的,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却燃烧着不可遏制的、吞没所有天赋的火焰。

处于暮年的格林兄弟,还在精神奋发,继续工作。

雅科布在完成字母B 的词条之后,就着手搞工作量比较小的C 词条,接着就是E 。

威廉同时在搞工作量很大的字母D 的材料。

兄弟二人根据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协同一致地工作,但是每人对自己的资料各负其责。

出版者希尔采利在催稿,他希望尽快出第二卷。

朋友们也在鼓励格林兄弟。

达利曼写信对他们说:“我不能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希望:这座刻有格林兄弟名字的庄严纪念碑将由为它奠定基础的人来完成。

”好像是作为对达利曼的回答,雅科布于1858 年又一次表达了自己的理由,说明了《词典》为什么不能很快出版。

而且这种缓慢的进度是早已注定的。

准备付印的手稿共计四千五百一十六页,而且是四开本,这只包括头三个字母的材料。

威廉也完成了字母D 的工作。

雅科布说:“在这里,每一个字母都必须自己亲手抄写,别人的帮助是不能容许的。

”根据他的计算,还要抄写将近两万五千手写页。

“前景真是吓人。

”(此书遥遥无期,何时才是个尽头。

)已满73 岁的雅科布说道。

在编写《词典》的过程中,其他的疑虑也在折磨着雅科布。

由于让威廉研究语法和词典问题,他一次又一次责备自己:“他如果把自己的天才用在其他领域,将会有更大的效益。

”虽然威廉对于《词典》的成就感到高兴,但是,雅科布认为,这一工作对他来说毕竟是一种负担。

他如果研究中世纪的诗歌,比起非常仔细地研究和说明每一个词的来源和用法不是更好吗?雅科布在没有编写《语法》的情况下,就开始编写《词典》,他对于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时感到怀疑。

他说,我要是编完“这部《语法》就更加高兴,因为我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都应归功于它,但是我现在没任何可能去编写它,我只好半途而废”,同时,有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楚了:这部《词典》何时完成,遥遥无期。

不过他应当继续编写,根本没有希望再搞其他著作。

然而,编写《词典》也有其好的一面,1858 年,雅科布写信对达利曼说:“请不要认为词典是一项成效很小的工作,并认为它不会带来任何令人愉快的东西。

它迫使我去研究和发现许多‘微不足道的东西’,不然的话,对这些东西我连想也想不到,这对我的益处是毋容置疑的。

”1859 年,他写信对文学家维利马尔说:“在这一项工作中也有令人愉快的方面,它迫使你去了解许多一般说来是些遥远而又很少有人能够了解的东西。

”但是,他又补充说:“有一个问题一直折磨着我:一个75岁的人,大概注定不能全部完成这部著作,而只能完成其中的几卷,其他的部分只好留在心里,虽然他倒是很愿意把自己想的告诉别人。

”格林兄弟是探路的旅行家和探索者,他们看到了前边最终的旅行目的地,但是不得不把路让开,并对其他比较年轻的旅伴说:“我们把道路指给你们,请你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到底!”下边谈的是雅科布非常了解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我们以前两卷为榜样已经指出了后几卷应当如何编写,而且这就足够了。

归根结底,我们在编写第三卷、第六卷或者第八卷时死去,还不是一样?……”他本想把《词典》放下,研究他更为珍爱的书籍,以便聊以自慰。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第二卷也是分几册出版的。

这一卷包括雅科布编写的字头B 的后一半词条和C 的全部,还有威廉编写的D 的全部词条。

格林兄弟有点像那些中世纪的无名学者,他们坐在修道院的修道室里,在羊皮纸上孜孜不倦地抄写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作品。

这些有教养的人们把一生的许多岁月花费在抄写手写本上,现在这些手写本成了我们图书馆里的骄傲。

他们所考虑的不是自己,而仅仅是未来,是把那些甚至几个世纪所创作的作品保留下来。

(想起中国的三不朽——立功、立徳、立言。

人不论中西方,愿望都是一样样的!)现在,他们每一个人都坐在自己“修道士的”屋里,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大概也并不期待赞扬或责备,鼓励或指摘。

他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作品只是部分地为现代服务,而其真正的意义只有在将来才能获得。

雅科布写道:“我担心,只有对词典感兴趣的一些人,受到新材料的吸引,读过它的前几册,但是他们并不打算读所有其余部分,而把它束之高阁,等将来有机会再读。

苦闷的是,明明知道现代的读者不会读这种作品,知道我在某些条目中所写的最好的东西,也许经过50 或100 年以后,被那种有才能的、承担重新进行改变工作的人加以利用,尽管如此,我也不得不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