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忠义思想

合集下载

[教材]《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教材]《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

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

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

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

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

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

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摘要: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其社会安定必须有多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柱。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精神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

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①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

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先为朋友,继而兄弟,后为皇帝”的刘备,与华容道一故,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

在朝代交替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关羽的这种忠义精神不仅在统治者手中沦为治邦强国的重要工具,而且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它也被视为在人际关系相处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历史潮流的浪潮不仅没有推翻和淹没这种精神,反而它变得更为高贵,本文就关羽忠义精神为中心展开论述。

关键词:社会安定《三国演义》忠义精神精神象征一、关羽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必要条件1、“忠”和“义”的基本涵义以及忠义精神在关羽身上的体现忠、孝、仁、义,这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正统,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

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②。

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早在司马迁修《史记》时,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郭解等游侠列传。

这些侠义之士,讲究信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贫济弱,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当时有人在大庭广众说郭解不贤,马上被旁边的人割去了舌头。

可见“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

"忠"、"义"连缀现象至迟出现于东汉前期,内涵丰富,通常具有偏义复词"忠"、对君主"忠"与对乡里亲朋等同等级人"义"。

普通人民心目中的“义”是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忠诚守信等美德相联系的。

《三国演义》 忠义 思想主题之局限性刘备与唐僧之比较

《三国演义》 忠义 思想主题之局限性刘备与唐僧之比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JoulnaI of Chongging Univel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Iogy(SociaI Sciences Edition)No.42007刘备以C义$凝聚和领导着其核心团队关羽\张飞等一大批贤士将才9统筹蜀汉的统一大业0诚然9靠着这股可薄云天的义气9刘备使无数英雄为其C竞折腰$9但也正是这种C义$在很大程度上导引着刘备\导引着蜀汉大业走向了灭亡0而我们在<西游记中看到的是唐僧统领着其徒弟最后成功地取得了真经0刘备与唐僧这两位领导者身份\个性及所处历史\环境虽然大不相同9但如果从两者对各自团队的凝聚和领导团队走向目标的方式来探究他们结局的原因9则可以看到:唐僧之成9成于其少刘备之义9刘备之败9败在其少唐僧之理性0!刘备凭!义"分天下蜀汉能于乱世建立9很大程度上是靠刘备自身之大义而实现的0刘皇叔对臣子之义\将心比心9得到的帮助和收获是大量且深刻的0除去关张二人在战场上下\蜀国内外9或实实在在的厮杀打拼9或金银威逼不能易其志的忠诚9对刘氏大业的强力推动外9刘备通过对诸葛亮9对徐庶9对赵云等世之绝才的推心置腹9而获得对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的C义$的回报9更是奠定了其半壁江山的扎实基础0刘备初见赵云9C甚相敬爱9便有不舍之心$9终至让赵云感其知遇9诚心投奔0长坂坡掷子慰将9更是令赵子龙感动得C虽肝脑涂地9不能报也'$从此为蜀汉出生入死9屡建战功0刘备知遇徐庶9但终不愿徐母因徐庶不去而被操所害9洒泪送走了徐庶0感刘备之C义$9徐庶C走马荐诸葛$9使刘备从此走向事业的顶峰0后来C阚泽密献诈降书9庞统巧授连环计$9受曹操器重的徐庶心知肚明9为报刘备之C义$而不给曹操说破9以致赤壁之战刘\吴联军大获全胜0刘备C三顾茅庐$得孔明9C食则同桌9寝则同榻$9C尤鱼之得水$0孔明C鞠躬尽瘁9死而后已$9也是对刘备之C义$的终极回报0不得不承认9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9能够打下三分之一的天下9与其拥有张飞\关羽此二实力超群且誓死效忠的义弟9以及一大批忠诚不二\俯首称臣的谋士\将领是密不可分的0不可否认9这些臣子的竭力而战\竭尽而忠9绝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自身的以义待人0因于此9我们可以得出刘备C成于义$的结论0"唐僧理情并用得真经唐僧对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9以及白龙马9可以说是情\理并用9赏罚分明0并且在信念中9取得真经这一西行的最终目的达成9是永远放在第一位0不管是什么9只要与这一点发生冲突9都将被扬弃9包括师徒之情0唐僧的信念极为坚定9异常执着9无论遇见什么艰难险阻包括团队内部的危机9都决不动摇0这从一开始就彰显出了唐僧的理性0孙悟空本领高强9神通广大9在个别情况下会不听管教0猪八戒好吃懒做9不思进取9还非常好色0这二人有时也成为取经路上的障碍0在这个时候9唐僧不是感情用事9纵容徒弟9而是以取得真经的大前提为信仰9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0面对孙悟空的不服管教9唐僧采取的是情感渗透加紧箍咒等恩威并用的办法0初收孙悟空9打死吊睛白额大虎9唐僧亲自动手为悟空缝制了一条虎皮裙9这让五百年来没人疼没人爱的石猴大为感动0但当其他一切刺激和苦口婆心均无效时9唐僧便会给孙悟空以严厉的处罚9毅然念起紧箍咒9哪怕他会因此失去孙悟空0如在三打白骨精时9为了严肃纪律9唐僧对孙悟空C滥杀无辜$的惩罚9一点不心慈手软9取消了孙悟空的取经资格0只要在唐僧看来是有碍于取经的行为和人9哪怕是于情于理对他都十分重要的孙悟空9他也可以把他扫地出门0可以说9唐僧正是凭着他的理性9凭着把取经目标始终放在第一位的信念9通过采取一系列看似把追求个人目的置于情\置于义之上的惩罚措施9才实现了其宏图9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义取得真经0#败于义者丧失理性刘备凭借着无可争议的C义$领导着臣子9凝聚着团队的内在精神9凭着这股义气得了三分之天下0但与唐僧以绝对的理性兼以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小量情感来领导师徒团队走向成功相比9蜀汉苦心建立的整个疆土和一统天下大志的彻底破灭9也恰恰是因为刘备领导大义凛然背后所掩盖的性格缺失盲义蒙蔽了理智0#三国演义$!忠义"思想主题之局限性刘备与唐僧之比较温沁摘要%唐僧领队多以理性1刘备凝聚将士多靠H义气"O唐僧因拥有理性和对目标的执著而取回了真经;刘备因有可薄云天的义气而得三分天下1但最终也因为这H义气U而灭亡O H义U分大小1刘备把社会下层市井的江湖义气放在第一位1甚至为此而放弃光复汉室之大义1这正是其走向灭亡的原因O三国演义的思想主题也因此而降低了一个档次O关键词%刘备;唐僧;义; 三国演义主题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704-0096-01作者简介%温沁1986- 1女1重庆人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比较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北京100875收稿日期%2007-03-12下转第103页刘备凭其C义$而C得$的事实俯拾皆是,但作为一位欲光复汉室江山实现一统大业的天之骄子,在终极目标宏图伟业尚未达成之时,却被自己对团队臣子的C盲义$所羁绊,最终将毕生之追求毁于一个C义$字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是对本身崇高的思想主题的一种C贬低$,或者说是被自己所精心营造的C义$主题的一种异化呢至少,与唐僧对其团队的成功领导相比,刘备是输了,从结果从历史从千千万万为之牺牲的将士的灰骨中,他是输了O这从刘备对其两位结义兄弟出于义的C纵容$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O首先,刘备对关张的出于义气的过分信任和重用,不时显现出对招纳其他人才的阻碍O如廖化,关羽寻思此人终是黄巾贼之类,若用为伴C人必耻笑$ 在周仓襄元绍欲从关羽时,关羽亦因C容为盗者相从,恐人议论$而加拒绝O在势单力孤兵微将寡时,不能团结一切力量,实在是一种偏执和失误O不仅如此,对待一代大贤诸葛亮,关张二人亦曾多次阻挠刘备寻访O后来见刘备对孔明C以师待之$,心中不悦O另外,刘备对关张的骄纵和宠幸约束不严,对二人网开一面,使其难以贯彻以严治军的精神O刘备在治国治军中是比较重法的O庞统初到荆州任耒阳县宰而百余日不视事,刘备即大怒 C竖子焉敢乱吾法度$并派张飞去审查O其子刘封因不救关羽也被他斩杀O但这重法的态度和做法,一道关张身上就不灵了,关张即使有错也得不到应有的处罚O如刘备占徐州,吕布兵败投靠,曹操为之心惊,千方百计欲离间二者关系,刘备对此深有警觉,但张飞几次三番恶化刘备和吕布的关系O 刘备关羽去攻打袁术,张飞独守徐州时,他不但不知道改善与吕布的关系,竟还挑起事端,醉酒导致徐州失守O刘备得知,竟然只以一叹了之 C得何足喜,失何复忧O$当张飞因醉酒失陷了甘糜二夫人,羞愧难当与拔剑自刎时,刘备一把抱住他夺剑掷地,不仅不责备,还朗朗说道 C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叫兄弟中道而亡$夫妇之情暂不论,国之疆土怎可失呀其后,刘备屯小沛,袁术几次三番欲破坏刘备和吕布的关系,又是张飞,再度使两家关系恶化,最终致使刘备连小沛也无法立足O对此,刘备竟也无半句责怨O又如,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此举使整个赤壁之战大为逊色O关羽责任重大,孔明说要斩,刘备慌忙为关羽开脱 C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O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网权记过,容将功赎罪O$这一切都对蜀军治理有着极大的副作用O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败死麦城,刘备不听赵云,不听秦宓,不听孔明,不听蜀中任何将士之言,发兵东吴当张飞也被吴军所害致死,刘备彻底抛弃了光复汉室之大业,自统百万雄兵倾两川之力,顺江而下,寻仇东吴O把兄弟情义放在政治利益江山社稷之上,导致蜀汉大军从此再难立于中土O 这可以说是三国演义 C义$主题的完全落败之极致体现O!忠义主题的挽歌!当"义#被自身所异化C义$是封建社会里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是群众心中的审美标准O可以说, 三国演义就是围绕C义$之主题而展开的一个个故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可谓是异姓兄弟情同手足的千古绝唱O但义,亦分大义小义O在政治目标上,光复汉室是大义,与关张兄弟团队之情是小义,当两者出现明显不可调和只可择其一的矛盾时,刘备选择了后者O这正是其不同于西游记以理性取经成功的唐僧的根本之处O而正是刘备这一选择,将整个三国演义的思想主题降低了一个档次,也正是这种社会下层市井的江湖义气,将整部小说的思想深度大打折扣O参考文献![1]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 鲁迅全集(第九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秋思中的意象组合密集,前三行中每行有三个意象,译文!"都采用了与原诗相仿的形式,做到了忠实于原文之形,这是偶合翻译模式的典型O汉字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的是图画美,而完全按照汉语C搬家$过来的英文单词组合,给人以堆砌,繁杂之感O这样的形式使译文的视觉美大打折扣O译文#采用拆分的方式,使一个意象便成其为一个诗行,译作形式较为灵活O很明显,译文#采用了交合翻译模式O译者在准确传达原文意象和诗韵的基础上,没有生搬硬套原文的形式,而是将原诗分为四节,诗行简洁,形式整齐,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O 译文#的结构与红色手推车有异曲同工之妙,视像美明显优于其它译文,更能唤起目标读者的共鸣O汉字中存在许多图画味浓厚的象形字,所以汉诗的图画视感强,常使读者感到C诗如画$,易于产生视像美O而印欧语系主要是听觉语言,易于产生声像美O在英译汉诗时,必须牢记中西诗的审美差异,尽量做到视像美与声像美的兼顾O从声效方面看,译文!的前三行和译文#的前三节都采用了同样的韵脚,富有节奏感O C采用音乐性短句$也恰恰是意象派的重要创作原则O因此,从形式和审美角度来看,译文#与西方意象派的创作手法颇为相似,或许更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O"结束语一次诗歌鉴赏就是一次审美体验,读者需要动用自己的感官来实现整个体验过程O首先发挥作用的是视觉,因为我们最先看到的是诗歌的外在形式O有了视像美,才有阅读的兴致O继而起作用的是听觉器官,倘若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说明诗歌具有声像美O随着品味的深入,诗中意象会引发读者的通感联想推测思忖等等一系列情感和心理反应,从而使读者领略到诗歌营造的意境O在感受诗歌的过程中,意象自始至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传达诗意和诗韵的媒介O尤其在诸如秋思之类的纯粹C意境派$诗歌中,意象就是整首诗的灵魂O故此,在英译这类诗歌时首要的任务是准确简洁地进行意象转换,而后选择适当的形式,兼顾诗歌的视像美与声像美O参考文献![1] 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C]. 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2] 刘守兰. 英美名诗解读[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万正方,蒋磊骏.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J].外语与翻译,2006,48(1>.[4] 文军,胡庆洪.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诗歌互译[J].外语与翻译,2006,48(1>.[5]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上接第!"页>《三国演义》"忠义"思想主题之局限性刘备与唐僧之比较作者:温沁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刊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7(4)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19802.鲁迅全集 1981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纲要 19841.田中尚子.Tanaka Naoko《太平记》与《三国演义》的比较--论张飞的艺术形象[期刊论文]-日本研究2005(2)2.喻斌.YU Bin是智是怯说子午--《三国演义》诸葛亮智能性格侧议[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3.霍有明由“义”词源的演化略探《水浒》的“忠、“义”[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1,17(4)4.柴俊天上掉不下林妹妹——浅谈林黛玉外貌的产生[期刊论文]-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1(4)5.周永生.蒋蓉华东汉末期刘备集团危机管理实践述评[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2003(1)6.戴云波.葛传彬《水浒》故事演变与农民起义[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余兰兰近20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述略[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6)8.林捷"闲人"不闲——以徐庶为例析《三国演义》中"闲角"的作用[期刊论文]-群文天地2010(14)9.叶智伟金庸小说之"忠"[期刊论文]-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4)10.席红霞.徐令彦.Xi Hongxia.Xu Lingyan宋江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大异其貌之文化成因[期刊论文]-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9(2)本文链接:/Periodical_cqgygdzkxxxb200704047.aspx。

论《三国演义》之“义”

论《三国演义》之“义”

论《三国演义》之“义”——义的类型剖析(一)贾勇星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之“义”有多种类型,有正反之分。

它与小说的战争、外交、人物性格和情节等有密切的联系,在作品中的作用非同一般。

本文重点论述忠义、仁义、礼义、正义、信义等“义”的正面类型。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义的类型 剖析《三国演义》与“义”是密不可分的,小说共120回,几乎每回都有“义”的表现,有的回目中“义”的描写多达数次,涉及众多的人物,并且与战争、外交、性格、情节等紧密联系,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可见,“义”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一提及《三国演义》之“义”,人们普遍认为就是“忠义”。

实际上作品中的“义”有多种类型,有正反之分。

为澄清认识,有必要对“义”进行一番诠释。

下面分而述之,本文先论述正面类型:一、忠义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展示了忠义这一类型,忠义的表现又分为几个方面:(一)反废立、反篡逆这是忠义的一个方面表现。

作为臣子,忠君是天职,反废立、反篡逆是忠臣尽忠的写照。

小说第3回就写了董卓欲废帝,立陈留王,问诸大臣意见,荆州刺史丁原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义凛然,怒斥了董卓,忠义之心可嘉,然而不久却被董卓收买的吕布砍下了首级。

董卓又一次会集百官议定议定废立之事,若有不从者斩。

此时中军校尉袁绍挺身而出,与董卓刀锋相对,也着实令人敬佩。

第44回,刘表死后,蔡琩与蔡夫人等商议,假写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

幕官李珪则劝刘琮定万全之策,请大公子刘琦为主,并怒骂了蔡琩废长立幼的阴谋行径,被蔡琩喝令左右推出斩首,但李珪至死大骂不绝,尽了忠臣的天职。

第66回写曹操欲自立为王,在献帝面前大不敬,伏完与穆顺得到伏皇后密书后,商议密图曹操,后来虽由于事败而被杀,但毕竟留下了忠义报君的美名。

(二)骂贼、讨贼、杀贼这是凸显忠义的另一表现。

当乱臣贼子残暴无道时,一些忠义之士便以正义的言行与之针锋相对。

第4回当董卓乱行废立之事后,尚书丁管愤怒高叫:“贼臣董卓,敢主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1]P32后被董卓下令处斩。

关于忠义的名人故事简短

关于忠义的名人故事简短

关于忠义的名人故事简短
1.《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义之士,他一生忠于自己的主公刘备,帮助刘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刘备遇到困难时,关羽也没有离开他,而是义不容辞地为他守卫着一方土地。

最终,他为了保证主公的安全而被敌军所杀,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英雄。

2. 岳飞: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军事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义之士。

他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无私奉献,为了国家的利益不畏强权,甚至被朝廷所排挤。

最终,他被错误的政治决策所牵连而被处死。

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忠诚勇敢的代表人物之一。

3. 赵云:赵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他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家族,一生都在战斗中奋勇杀敌。

他最著名的一次战斗是在赤壁之战中,他带领着一支小队冲破了曹军的防线,为孙权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忠诚、勇敢和无私奉献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名人。

4. 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忠臣,他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福祉,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

他在任职期间大力反腐败,整顿官场,保障了民众的利益。

最终,他被冤枉和迫害而死,但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忠诚的代表人物之一。

5.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倡“仁爱”、“忠诚”、“诚
信”等美德。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应该追求道德上的卓越和修身立德。

他在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贡献,推动了“以爱为本”的教育理念。

孟子的思想和品德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教育意义的名人之一。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文章来自/一剖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需留意的几点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阅历了一个由面见传播过程当中大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期不同,阶级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固然有一定的虚拟和想象,但又必需遭到历史的约束,即故事的根本历史轮廓,严重的历史事情、主要任务、严重活动都必需契合历史事实,这就形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难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能够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反对刘蜀鄙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征伐董卓的过程,实践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迂回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能够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落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气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动的。

固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附属位置,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结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规划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议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发明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比照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大众欢送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大众憎恨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如今一切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亲密联络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 快看问答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 快看问答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快看问答《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特点: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性格特点:1。

张飞性格的突出特点是生性豪放、精当;也有粗鲁鲁莽的一面。

2、敢爱敢恨,爱恨分明。

3.勇气是昌飞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

4.张飞虽是武将,但粗中有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谋略。

5.赵云的性格特点:1。

赵云首先是一个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将军。

2.他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以天下人民为先的美德。

3.他也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主见的将军,聪明而勇敢。

《三国演义》与史书的差距介绍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采用了一些并不可靠的民间传闻野史加以编排发挥,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和空城计,在陈寿《三国志》中并无记载。

但在小说中,这些故事情节的编排,对塑造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些情节在正史上虽有记载,但小说做了补充和合理想象。

如刘备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情节,为诸葛亮出场做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

而在《三国志》中,仅有“由是先主遂指亮,凡三往,乃见”一句。

三是史籍中虽有其事,但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狸猫换太子”,搬家移位。

如张飞怒打势利、跋扁的督邮一节,极好地展示了张飞疾恶如仇的火爆性格。

然而在《三国志》中,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小说中谦恭忍让的刘备。

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规律,正面人物往往得到美化,负面人物则每每遭到丑化,例如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三国演义简短评价10字

三国演义简短评价10字

三国演义简短评价10字
一、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作者罗贯中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时期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该书以魏、蜀、吴三个国家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忠义、智慧、英勇”。

作品中,关羽、张飞、赵云等英雄人物都具备忠诚、勇敢的品质,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英勇奋斗,不畏艰险。

同时,书中的诸葛亮、曹操等人物也展示了智慧和谋略,体现了人类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艺术特点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个性鲜明。

如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忠诚、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等。

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刺激。

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官渡之战等。

3.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

四、历史价值
《三国演义》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该书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真实、全面的反映,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历
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此外,书中所展现的战争策略、用人之道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简短评价
《三国演义》是一部气势恢宏、情节曲折的史诗巨著。

它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紧张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吸引了无数读者。

书中所传达的忠诚、智慧、英勇等品质,对于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三国演义第八章华容道上的奇迹关羽的忠义

三国演义第八章华容道上的奇迹关羽的忠义

三国演义第八章华容道上的奇迹关羽的忠义三国演义第八章华容道上的奇迹——关羽的忠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其中关羽的忠义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演义》,第八章中讲述了关羽因为同盟兄弟的问题被权臣曹操所逼,被迫离开曹操,单独过江。

在途中,关羽与刘备分道扬镳,互相托付,然而在华容道上,关羽却遭遇了一次危机,但是在关羽的忠义和义胆之下,他顶住了曹操的追击,成功逃脱华容道,在危难之时,显现了忠义之心。

华容道作为一个谷地,周围群山环抱,路程狭窄,当时曹操出兵追击关羽,曹操军队的冲锋犹如一股山洪一般,突破了关羽的抵抗,形势十分危急。

这个时候,关羽面对敌人如此之多,身为四五百人中的领袖之一,他毫不退缩,并带领手下的舂锋将士充当反抗,发扬忠义,不惜一人站在狭路之上,以身挡箭,用他的身躯保护了刘备和其他兄弟的安全。

他表现出人格魅力,展现出忠义待人的高贵性格,彰显出中国文化中“义”的思想。

在这段经历中,关羽表现出了斩将夺马的豪迈,他打破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选择了以情相待、以义相友。

他的这种情操,在后来的历史上被推广为一种“志在四方、信守诺言、仁爱天下、倡导和平”的人格形象。

不仅如此,关羽还以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承诺,他通过誓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留下一段千古名言——千古事,可与言传,不可言传,所表现出的就是忠义、诚信的精髓。

他让大家体会到了诚挚、平静、博大以及凝聚于大家的精神,这个精神可以表现在和解、宽容和支援别人,也可以直接通过推翻错误或者强大的统治者来发挥作用。

这种精神就是忠义之心,它们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总的来说,华容道上关羽的忠义,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优美的道德文化中的“忠”和“义”,体现了“家国情怀、忠诚企业、顾全大局、执着信仰”的思想特征。

正如毛泽东所说:“英雄是能够自己激发起自己的潜力,勇敢地去做事,而不是受制于周围环境的个体;英雄是能够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克服困难,获得胜利的人。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论《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论《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忠诚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应该将忠诚当作自己的最高价值。同时,它也启发我们要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作出贡献。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三国时期的故事。这部小说中有许多经典人物,其中不乏许多忠义之士。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之士的形象频频出现,他们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的人物。他们认为,忠诚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应该将忠诚当作自 Nhomakorabea的最高价值。
忠义之士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一、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的人物特征: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

三、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是一个武艺超群、有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四、张飞的人物特征 1、张飞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飞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猛更是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3、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

五、赵云的人物特征: 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六、孙权的人物特征: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七、周瑜的人物特征: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

八、吕布的人物特征: 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九、曹操的人物特征: 1、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但他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十、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死书,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十一、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三国演义忠义思想

三国演义忠义思想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采用的是民间结义的形式:异性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内容是民间的“信义”。为了同卷首的这段描写相呼应,表现刘备讲求信义,小说在关羽和张飞被害后,特意写刘备不顾蜀汉的整体利益而举大兵伐吴。但从三人关系的发展看,实际上主要内容还是“恩义”和“忠义",因为从表面上看,三个人是朋友,兄弟关系,而结义的实际的目的却是恢复关羽暂归曹操以后,曹操出于爱才,想要留住关羽,派张辽去试探他。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这时候,刘备败投袁绍,身无立足之地,离做皇帝还差得十万八千里,但关羽已经以君臣关系看待了。与其说这是关羽的思想,毋宁说是小说作者的思想。小说具体的艺术描述写正是这样体现的。第二十五回,写关羽在曹操那里,秉烛达旦,维护的是“君臣之礼”,挫败了曹操的阴谋。挂印挂金,过五关斩六将,信守誓约。这些都使得曹操大为赞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他手下的人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所谓“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都是“忠”,“义”在这里是附属于“忠”的。关羽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赤胆忠心,其中有八个字,可视为关羽一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义”和“勇”是关羽形象最突出的特色,其中“勇”是从属于“义”的,而“义”则又是从属于“忠”的。“忠义”不可分。所以可以说,关羽是一个“忠义”的化身。
“义”是《三国演义》中表现很突出的思想。小说一开头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写的一个“义”字。但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内涵是比较复杂的,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和基层中,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常常和其他的伦理观念相联系,有正义,信义,情义,恩义,忠义等等的不同。战国时期,信陵君等人养士,礼贤下士,被称呼为一种美德,那是一种贵族豪门之义,主给客以恩,客则“是为自己”,是一种以主奴关系为基础的“恩义”。秦汉时代,有乡曲的“侠客之义”,即舍己为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类的言行准则。这种侠客之义,主要内容就是历代在民间流行的“信义”。主奴关系的“恩义”扩大到君臣关系就是“忠义”。这是历代统治阶级所大力提倡的,是封建时代维护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则。孟子曾提出过君臣关系的最高理想,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下层人民群众互相扶持帮助的信义,也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忠义”,而且后者占有更突出的地位。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他们被称为“桃园三结义”,是忠诚、仁义和勇猛的代表。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的机智、诸葛亮的智慧和吕布的勇猛。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小说的描述变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二、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小说中通过对战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同时,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英勇和智谋。

战争描写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四、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质朴自然,既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又加入了民间的口语和俚语,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生动有力。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和身份,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五、思想内涵《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是忠义思想,即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此外,小说中还体现了智勇思想,即以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历史小说。

它的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世界文化名著,《三国演义》将会永远被传承下去。

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两书之魂——忠义思想看罗贯中着意塑造的英雄人物

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两书之魂——忠义思想看罗贯中着意塑造的英雄人物

秦 明家 中老 小,用宋江 的话 说,这是 “ 先绝 了总管归路 的
念 头 ” , “ 恁 地 时 ,兄 长 如 何 死 心 塌 地 ? ”宋 江 为 使 秦 不
明消除心 中怨恨之刺反 生感 激之情 ,立 即提 出: “ 是没 若 了嫂嫂夫人 ,宋江恰知得花 知寨有一妹 ,甚 是贤惠 ,宋江 情愿主婚 ,陪备财礼 ”,将 其嫁给秦 明为妻;至此 , “ 秦 明见众人 如此相敬相爱 ,方才放心归顺 。”再如第五 十一 回 ,宋江 为使因放走雷 横而刺配在沧州府 的朱仝到梁 山泊 入伙 ,让 吴用 、雷横 、李逵潜入沧州城 ,使用调虎离 山之 计 ,先让 雷横将在府衙 前看放河灯 的 “ 朱仝肩背 小衙 内” 分开 ,然 后再让李逵用 大斧将 四岁 的小衙 内劈成两 半 ,绝 了朱仝 的归路 ,吴用和 雷横现身说 : “ 兄长望乞 恕罪 ,皆 是宋 公明哥哥将令 ,吩咐如此 。”尽管朱仝一 时恼 怒李逵 杀死小衙 内,但最终也随着吴用、雷横上梁 山聚义去了。 宋 江 做 了梁 山泊 主后 ,在 忠 与义 的天 平 上 ,来 了一 个 一 百八十 度 的大 转弯 :此 前他 极 少提 到忠 于朝 廷 的思 想 ,特别是在浔 阳酒楼上题 了反诗: “ 他时若 随凌云志 , 敢笑 黄巢不丈 夫。” (《 西江 月》 )在聚集好汉 时仗义疏 财 、帮助打劫 生辰 纲的晁盖等 人逃 脱官府追捕 、宁肯杀死 阎婆惜也不割 断与梁 山泊 “ 贼”晁盖等人 的往来 ,这些 反 举 止使他具有 了人格魅力和感 召力 。在做 了泊主之后 ,他 就将 忠于 朝廷 放在 了首位 , 因为此 时 的宋 江 已经完 成 了 “ 聚义 ”大业 ,拥有 了实现 理想抱 负——改变农 民 出身、 文面小吏 身份 、 “ 封妻荫 子”、 “ 青史 留名 ”之本钱 ,所

试谈《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

试谈《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

试谈《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作,里面充满了忠义的精神。


激涕零的诸葛亮,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以真正的忠义之心、宝贵的思想为后人示范,彰显了忠贞不受诱惑的高尚品德。

司马懿是
一个只看大局,不惜自投宋室的忠臣,在不同时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义无反顾地完成着总结使命。

孙权,他救了宋,保卫了江东,并且赋
予了自己民族宏图,确立了孙吴联盟,把东吴打造成一个强大的联盟,孙权以其强大的忠义品质,赢得了民心,使东吴遗留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的内容深刻地展示了内心坚定的忠义思想。

无论
是王者睿智的诸葛亮,还是忠君为民的司马懿,都用自己的行动体现
出了他们的忠义心态。

当他们看到公道无反顾、不畏权贵的孙权义无
反顾地承载着历史的使命时,也让读者受到了很大的感染。

这就是
《三国演义》所传递出来的忠义思想。

《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并非谋略,而是丰厚的思想内涵!

《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并非谋略,而是丰厚的思想内涵!

《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并非谋略,而是丰厚的思想内涵!《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

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

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

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

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

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

“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

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

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

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

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曹操的谋略可谓高矣,但罗贯中对他却并不喜爱,而是有褒有贬:对曹操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谋略,罗贯中予以肯定性的描写;而对他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的各种伎俩,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

综观全书,罗贯中从未放弃道义的旗帜,从未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谋略;对于那些野心家、阴谋家的各种阴谋权术,他总是加以揭露和批判;对于那些愚而自用者耍的小聪明,他往往加以嘲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羽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赤胆忠心,其中有八个字,可视为关羽一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义”和“勇”是关羽形象最突出的特色,其中“勇”是从属于“义”的,而“义”则又是从属于“忠”的。“忠义”不可分。所以可以突出的思想。小说一开头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写的一个“义”字。但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内涵是比较复杂的,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和基层中,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常常和其他的伦理观念相联系,有正义,信义,情义,恩义,忠义等等的不同。战国时期,信陵君等人养士,礼贤下士,被称呼为一种美德,那是一种贵族豪门之义,主给客以恩,客则“是为自己”,是一种以主奴关系为基础的“恩义”。秦汉时代,有乡曲的“侠客之义”,即舍己为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类的言行准则。这种侠客之义,主要内容就是历代在民间流行的“信义”。主奴关系的“恩义”扩大到君臣关系就是“忠义”。这是历代统治阶级所大力提倡的,是封建时代维护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则。孟子曾提出过君臣关系的最高理想,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下层人民群众互相扶持帮助的信义,也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忠义”,而且后者占有更突出的地位。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采用的是民间结义的形式:异性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内容是民间的“信义”。为了同卷首的这段描写相呼应,表现刘备讲求信义,小说在关羽和张飞被害后,特意写刘备不顾蜀汉的整体利益而举大兵伐吴。但从三人关系的发展看,实际上主要内容还是“恩义”和“忠义&quot;,因为从表面上看,三个人是朋友,兄弟关系,而结义的实际的目的却是恢复汉室,帮助刘备打天下。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第二十六回,写关羽暂归曹操以后,曹操出于爱才,想要留住关羽,派张辽去试探他。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这时候,刘备败投袁绍,身无立足之地,离做皇帝还差得十万八千里,但关羽已经以君臣关系看待了。与其说这是关羽的思想,毋宁说是小说作者的思想。小说具体的艺术描述写正是这样体现的。第二十五回,写关羽在曹操那里,秉烛达旦,维护的是“君臣之礼”,挫败了曹操的阴谋。挂印挂金,过五关斩六将,信守誓约。这些都使得曹操大为赞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他手下的人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所谓“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都是“忠”,“义”在这里是附属于“忠”的。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