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适《燕歌行》诗词鉴赏范文
(完整版)唐诗赏析-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燕歌行》诗歌原文及鉴赏
《燕歌行》诗歌原文及鉴赏《燕歌行》诗歌原文及鉴赏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燕歌行》诗歌原文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適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燕歌行》诗词赏析
《燕歌⾏》诗词赏析作品原⽂“燕歌⾏⾼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本⾃重横⾏,天⼦⾮常赐颜⾊。
摐⾦伐⿎下榆关,旌旗逶迤碣⽯间。
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
⼭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
⾝当恩遇常轻敌,⼒尽关⼭未解围。
铁⾐远戍⾟勤久,⽟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
词句注释⑴燕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⑵张公:指张守珪,开元⼆⼗三年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将军兼御史⼤夫。
⑶汉家:借指唐朝。
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
开元⼗⼋年(730年)五⽉,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
汉将:指张守珪将领。
⑷“⾮常赐颜⾊”:破格赐予荣耀。
⑸摐(chuāng)⾦伐⿎:军中鸣⾦击⿎。
摐⾦:敲锣。
榆关:⼭海关。
逶迤:曲折⾏进貌。
碣⽯:⼭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此借指东北沿海⼀带。
⑹尉:武官,官阶次于将军。
⽻书:⽻檄,插有⽻⽑的紧急军事⽂书。
瀚海:⼤沙漠。
⑺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
猎⽕:狩猎时所举之⽕。
狼⼭:阴⼭⼭脉西段,在今内蒙古⾃治区中部。
此外借瀚海、狼⼭泛指当时战场。
⑻凭陵:逼压。
凭信威⼒,侵凌别⼈。
⑼穷秋:深秋。
腓(féi):病,枯萎。
⼀作“衰”。
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⑽“⾝当”⼆句:⼀写主帅受皇恩⽽轻敌;⼀写战⼠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的包围。
⑾铁⾐:借指将⼠。
《⽊兰辞》:“寒光照铁⾐”。
⽟箸:⽩⾊的筷⼦,⽐喻思妇的泪⽔如注。
⽟箸:⽟筋、⽟筷,此借喻眼泪。
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箸,流⾯复流襟。
”⑿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
沈佺期《独不见》:“丹凤城南秋夜长。
高适《燕歌行》赏析
高适《燕歌行》赏析高适《燕歌行》赏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古诗词赏析吧,那么该怎么赏析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高适《燕歌行》赏析,欢迎阅读!高适《燕歌行》赏析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韵一)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韵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韵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韵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韵五)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黄何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韵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韵七)【赏析】这首诗的作者高适,字达夫,渤海郡蓨(今河北景县)人。
少时家道贫寒,流浪在中原一带。
年过五十,才学做诗。
进步很快,数年之间,便已成名。
他曾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书记,因而熟悉边塞生活,写了许多边塞诗。
肃宗时,官至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和杜甫有交情,杜甫有几首诗为他而作。
唐代诗人,官至节镇的,只有高适一人。
他的诗与岑参齐名,称为“高岑”。
《燕歌行》是高适的著名诗作,唐诗选本中差不多都选取的,近年来也有过许多注释本。
但是,这首诗文字虽易懂,解释却颇不容易,因为有三个问题,似乎一向没有弄清楚。
第一个问题是这首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作者的自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
但在《河岳英灵集》和《文苑英华》中却是“开元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张公出塞而还者”。
这个张公,是张守珪。
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官瓜州刺史、墨离军使。
开元二十一年,官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
开元二十三年,以河北节度副大使兼御史大夫。
根据这个政历,开元二十六年称“御史大夫张公”是对的,而开元十六年张守珪还没有兼御史衔,称“御史张公”是错了。
苍凉悲壮 意韵深远——高适《燕歌行》赏析
苍凉悲壮意韵深远——高适《燕歌行》赏析《燕歌行》原诗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中国东北边境被烟尘笼罩,为了击退野蛮的入侵者,我们的将军们,离开了他们的家人。
一起大步向前,看起来像英雄应该看,并收到了皇帝最亲切的青睐。
冷杉金削减鼓到关羽,和旗帜在石头中。
直到他们在沙海的船长发出带羽毛的命令,鞑靼酋长的狩猎之火沿着狼山闪烁。
在外边界的高地和河流寒冷而荒凉,但很快野蛮人的马就在风雨中狂奔。
我们一半的人在前线被杀了,但另一半还活着,仍然在营地美丽的女孩为他们唱歌跳舞。
当秋天在灰色的沙滩上结束时,草都枯萎了,少数幸存的观察者在日落时孤独的墙边。
为正义事业服务,轻视生命和敌人,然而,尽管他们做了这些,榆树街仍然不安全。
仍然在前线,铁甲被磨损和殴打薄,在家里的妻子在哭泣。
仍在这座南方城市,年轻妻子的心都碎了,而北方边境的士兵徒劳地盼望着回家。
风在吹着,在死亡和蓝色虚空的地方,前方一片虚无。
一天三次,屠杀的乌云在营地上空升起,整个晚上,整点的鼓声都在颤抖,发出寒冷的轰隆声。
直到白色的剑再次被看到,溅着红色的血,当死亡成为一种责任,谁会停下来想名声。
然而,说到沙漠战争的艰苦,我们今天要提到李,一位伟大的将军,他生活在很久以前。
《燕歌行》赏析《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燕歌行高适逐句赏析
燕歌行高适逐句赏析《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
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
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
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
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
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
“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
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
“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
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
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
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
“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
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
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歌鉴赏 高适《燕歌行》
边塞悲歌——高适《燕歌行》赏析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
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
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高适,字达夫。
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
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
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反衬。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在眉捷。
燕歌行的赏析
燕歌行的赏析燕歌行的赏析《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燕歌行的赏析,供大家参阅!燕歌行的原文赏析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
燕歌行的赏析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高适《燕歌行》赏析
高适《燕歌行》赏析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写了一首名为《燕歌行》的诗。
此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笔力遒劲,有慷慨悲壮之音。
作者以燕写人,用人写燕,以情驭景,景情交融,一开始便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
诗的前半描写了一幅壮阔瑰丽的边塞风光,展示了戍边将士们严阵以待、准备出征的动人场面。
它的高潮和结尾,则借想象中的神话传说,创造了一个奇妙无比、光怪陆离的境界,把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愤激情绪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
这首诗是全诗最富特色、最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首句叙事兼抒情,“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开门见山地点出这是一首咏人诗,而且是特意咏叹美人之诗。
用“燕赵”修饰“佳人”,意思是这里是美人荟萃之地。
次句言地点。
“风雨”暗指“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苦寒”既指“边地苦寒”,又隐含着身世之感。
这两句诗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把读者引入诗境,造成一种雄奇壮丽、冷落凄清的氛围。
紧接着第三句,“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前句承上,说“美者”被迫远行,飘忽不定;后句启下,说明“美者”决心脱离尘俗。
这两句一扬一抑,相互对照,相互补充,写尽了边关征夫的千愁万恨。
于是诗的主旨就显豁地表现出来了:诗中并没有直接去写战争,而是通过对“燕赵佳人”不幸遭遇的叙述,反映出当时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正是暗喻唐军征战的艰难,暗写边地苦寒,从侧面衬托出“美者”此行前途未卜,充满了悲剧气氛。
而“风雨”的描绘,又使征夫们饱尝离乱之苦,感情十分复杂,仿佛令人看到“美者”凄怆、感伤的神情。
1、托物起兴。
开头两句叙述了“燕赵佳人”被迫流落异乡,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同时也点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构思精巧。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意,创造了一种诗中有画的境界。
3、虚实相生。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刻画边地战士“褐衣”、“黄裳”的形象。
唐诗赏析-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评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评析'《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而且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赏析
1《燕歌行》是唐代高适所写边疆诗,全诗用浓密的笔墨写下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从出师、战败、被围再到最后的死斗,写出了战事的艰难。
一到八句写出师,其中七八句"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写战事的开端,其中一个的"飞"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事的危机,渲染出来紧张的氛围。
九道十六句写战败,其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写出将士们战场的开阔,辽远与萧条,烘托出了肃杀的战长的氛围。
"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后对比明显,讽刺了将官的骄奢淫逸,将士拼死作战,将官美女歌舞,纵情声色,更凸显出了将官的腐败无能,充满了愤恨之情。
十七到二十四句写战败,站士军前半死生与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写出了将士们的勇敢,善良,质朴,忠诚。
更是写出了战事的困难,敌军的强劲,战斗的吃力与紧张肃杀。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写出来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与南城少妇一般终日盼望,虽不流泪,可痛苦却不减半分。
侧面写出了战事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最后四句写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写出了战斗的无情,短兵相接,视死如归,更是凸显了战士高贵的品格。
诗中多次使用对比,有士兵拼死杀敌艰苦奋战与将军纵情声色荒淫腐败,士兵的效命死节浴血奋战与将军的贪功懈怠,出征时的金鼓震天狂妄自大与战败后的惨烈困苦写出将官的恃勇轻敌,寻欢作乐,不问士兵死活。
士兵骁勇善战,勇敢,忠诚。
更突出诗的主旨,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2战事横飞,遥远的边疆再一次投入了紧张的战争之中。
北方的身披铁甲的丈夫,是身处南方的妇女们所牵挂的对象,独自守在房间中,看着北方的天际,红红的晚霞,思索着那道身影现在的状况,是否安好,能否吃饱穿暖。
燕歌行高适解析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通过描绘边疆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士兵的深切同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诗的主旨:本诗以边疆战事为背景,歌颂了士兵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忧虑和对士兵的同情。
同时,通过对战场的生动描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用典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对比手法体现在对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两个方面;象征手法则通过具体的景物和形象来暗示和象征更深层次的意义;用典则引用了古代的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语言特色: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既体现了边疆地区的方言特色,又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思想感情:诗人通过对边疆战事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忧虑和对士兵的同情。
同时,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和批判,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总的来说,《燕歌行》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切和对士兵的同情。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和深度。
高适《燕歌行》译文及赏析
高适《燕歌行》译文及赏析高适《燕歌行》译文及赏析燕歌行高适唐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字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1)燕歌行:乐府旧题。
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
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2)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3)烟尘:代指。
(4)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5)摐:撞击。
(6)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7)伐:敲击。
(8)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9)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
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
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10)碣石;山名。
(11)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12)羽书;紧急文书。
(13)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
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14)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
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15)凭陵:仗势侵凌。
(16)杂风雨:喻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
(17)腓:指枯萎。
(18)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燕歌行高适鉴赏作文
燕歌行高适鉴赏作文先瞅瞅这诗的开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就这么一下子,把咱拉到了战场的大环境里。
东北那边起了战事,汉朝(这里其实是借汉说唐啦)的将军告别家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打那些坏蛋。
感觉就像电影开场,主角闪亮登场,咱们满心期待着他能大显身手呢。
接着看啊,“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这就把那时候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和皇帝对战争的支持都给点出来了。
这些个战士啊,觉得自己就该在战场上横着走,杀敌立功,而皇帝呢,也对他们青睐有加。
这时候气氛还挺热血的,就像一群超级英雄得到了国家的召唤,要去拯救世界一样。
可是啊,这诗很快就画风一转。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这里描写行军的场面可壮观了,敲着锣打着鼓就往榆关那边进发,军旗飘飘的。
可同时呢,校尉传来紧急的军情文书,敌人那边也气势汹汹。
这就像剧情开始有了波折,原本觉得轻松能搞定的事儿,现在看来没那么简单了。
然后啊,“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几句可太经典了。
前面说边境的山川那叫一个荒凉,敌人的骑兵像狂风暴雨一样来势汹汹。
战士们在前线拼死拼活的,有的都快死了,可那些将领呢,在营帐里还看着美人跳舞呢。
这对比也太强烈了,就像你在外面拼命工作,老板却在办公室里逍遥自在。
高适这一笔,把军中的腐败和士兵的悲惨境遇写得那叫一个深刻。
咱读着就忍不住想骂人,这什么世道啊。
再往后,“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这画面感超强啊,大漠到了深秋,草都枯黄了,孤城里的士兵在落日下没剩下多少了。
那股子凄凉劲儿就扑面而来。
这时候的战士们多可怜啊,他们面对的是残酷的战争,还有将领的不作为。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这些将领啊,受着皇帝的恩宠,却总是轻敌,结果士兵们力气都用尽了,也没能解了围。
高适在这儿其实是在批判这些将领的无能和骄傲自大。
到了后面,“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高适燕歌行赏析800字
高适燕歌行赏析800字《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
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
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赏析第一篇文章:燕歌行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具有豪放的气魄和深刻的意蕴,体现出了唐代士人游历天下、咏史述怀的精神风貌。
首先,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描写大唐盛世的壮丽景象。
诗中“田园寥落兮洛阳陌,(抽)雁在云鱼在水,(夏)楼晚(景)”等描写,清晰地勾画出了这个时代的宏伟场景。
其次,高适通过疏于宫闱、追求自由与俗世之间的矛盾,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揣摩,同时将其深深融入了诗歌之中。
诗中“行宫秋光蜀道(在,有人说是“省”)暮,落霞与孤城(弦)晚”等描写,将士人的人生之路与大唐盛世相映成趣,给人以收获的双重感受。
其次,这首诗的用词精细而旋律性极强。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高适在诗中采用了大量的“突兀”与“激昂”之词,如“咸阳(城)雨松松鼓(声)振,(方)从(行)震地逐西风”,使得整首诗朗朗上口,节奏明快,给人以强烈的感官体验。
此外,高适对于细节的描写也极为准确,例如“落霞与孤城(弦)晚”,这样的描写,在诗歌表现力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美的呈现。
第二篇文章: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成功的顺口溜诗。
诗歌采用了边走边吟的写法,通过描述唐代四处昌盛景象和自己游走天下的一段经历,并且巧妙地安排了押韵和调子,使得读之愈发有趣。
首先,在用词上,高适采用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如“九重城(门)阙(下,楼)烟()尘)生,千乘(驷)雕(鞍)空(中)对(战,有人说是“赞”)赤鸾”,使得描写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动感上,高适运用了咏史等手法,将壮丽景色与古往今来的人文风采相结合,使得诗歌不仅带有浓郁的历史感和传承感,更营造出一种跳跃感与冒险感。
其次,这首诗在调子上也十分出色。
高适巧妙地安排了押韵和平仄,使得整首诗流畅明快,如“(抽)雁在云鱼在水,(夏)楼晚(景)”等,旋律性也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此外,在诗歌的韵律方面,高适更是严谨周密,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稳却欢快的节奏和韵律感,让人读之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感到喜悦与舒畅。
高适燕歌行的深度解析
高适燕歌行的深度解析
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代诗歌作品,该诗以其鲜活的语言、婉
约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
本文将对《燕歌行》进行深度解析。
《燕歌行》是一首描写北方胜景和辽阔大地的山水诗。
诗中描绘了燕山的高耸、燕水的清澈、燕雀的飞舞,以及园林、民居、儿女情长等丰富的景物和人物形象。
通过丰富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展现了北方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文风情的细腻。
诗中的语言流畅优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比如,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中,“白日依山尽”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运用了象征手法,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醉里挑灯看剑”寄托
了诗人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向往。
此外,诗中融入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高适以自己亲身经
历的战乱为背景,以凄凉的旅途为线索,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表达了对故园故土的思念和对逝去的辉煌的追忆。
这种抒发感情的手法使得诗人情感融入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燕歌行》被普遍认为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雄奇壮丽、婉约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北方的山川景色和人情世故,展示了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情感。
这首诗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珍品,也是中华诗歌的杰作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具有深度与魅力的古代诗歌。
通过对北方
山水、民居、人文情怀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细腻的人情世故。
这首诗不仅显示了高适的非凡才情,也代表了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适《燕歌行》赏析
高适《燕歌行》赏析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
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
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到……尽头。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喻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
腓:指枯萎。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喻思妇的眼泪。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
三,不表确数。
)。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
死节:指为国捐躯。
节,气节。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主旨: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战士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乡的痛苦。
同时,对于边
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昏聩举动也进行了深刻揭露。
教学实例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齐读)
第二层八句写战备,揭示其原因(男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
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
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
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
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
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
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
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
庭,一作“风”。
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
三,不表确数。
)。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死节:指为国捐躯。
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分析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见《史记。
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
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
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
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
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
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鉴赏《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
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
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
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
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
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
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
“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
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
“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
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
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