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的演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的演进

龚浩群∗

摘要:近年来,泰国的非政府组织成为了国内重要的社会力量。通过描述和分析泰国非政府组织兴起的背景、组织特点和运动策略,本文指出,泰国的非政府组织运动在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以及在督促国家实现善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形成了国家与公民社会相互增权的局面。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泰国

Thai NGO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Gong Haoqu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NGOs have become important social power in Thailan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ai NGOs’ rising, NGOs’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NGO movement’s strateg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ai NGOs play a key role in integrating interes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helping the state to realize good governance; there has formed the situation of mutual empowerment between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Keywords: NGO; civil society; Thailand

自1980年代以来,泰国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NGO)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到1989年,有8408家NGO在国家文化委员会登记,还有373家商业协会以及少数雇主协会在国内贸易部登记,以及2773家火葬协会在公共福利部登记。此外,还存在为数众多带有具体目标但没有获得合法地位的NGO。1这些组织在环境保护、公共健康、农村社区建设、妇女与青少年发展以及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难估算泰国NGO 的具体数量,因为NGO的组织形式非常多样,其中包括协会、基金会、项目小组、研讨会、研究所和委员会等等。

泰国NGO的迅速发展在国家与私人领域之间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公共领域,成为泰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将回顾泰国NGO兴起的社会背景,阐述泰国NGO的组织特点和活动策略,并进一步探讨NGO与泰国公民社会的演进历程。认识NGO在泰国的发展状况,既有助于辨明当代泰国来自草根的政治力量与政治转型趋势,也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借鉴。

∗龚浩群,人类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东南亚国家的

社会与文化、公民社会。

1 Pongsapich, Amar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ailand”, in Tadashi Yamamoto(ed.), 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the Asia Pacific Community,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1996, p248.

一当代泰国NGO兴起的背景

泰国的NGO兴起于1980年代,到1990年代,NGO的数量急剧增长,并在各种社会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笔者认为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当代泰国NGO的兴起,即社会运动的传统、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政治机会的相对开放。

当代泰国社会运动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泰国现代政治的代表人物比里·帕侬荣(Pridi Bhanomyong)。比里是1920年代的留法学生之一,他在法国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并希望在暹罗建立一个平等主义社会。他参与了1932年废除绝对君主制的军事政变,并在政变成功后试图推行一个由政府控制所有生产资料,让每个公民都享有生活保障的经济计划。虽然比里的激进变革的主张屡屡受到保守派的压制,不可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得以实现,但是比里成为了当代泰国争取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精神领袖,对泰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影响,他所创办的法政大学成为了泰国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之一。比里的信徒之一普义·翁帕功博士(Puey Ungphakorn)反对沙立政府以农村作为代价发展城市的路线。1969年,普义成立了“泰国农村重建基金会”,试图探索惠及农村人口的发展方式;普义还在法政大学启动了“毕业生志愿者计划”,为不少大学生提供了深入乡村的机会,并让他们帮助当地农民从事农村社区建设,这些组织都被认为是当代泰国NGO的早期形式。2

经济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有限能力,是1980年代泰国NGO兴起的重要背景。当时,泰国执行自由经济政策,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建立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上,由此激发了国家与社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此外,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也让贫困阶层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对于社会正义的要求。但是,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措施,人民的要求也很难通过代议制度得到反映和满足,在这种情况下,NGO及其领导的社会运动开始引导民众介入国家的决策过程,政府也开始逐步承认NGO在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1981年,泰国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向NGO进行咨询,并建立了政府与NGO之间的协调机构。随着泰国的经济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政府决定削减预算,让NGO介入地方和草根层面的发展活动。1991年的临时政府宣布了放松对私人机构的控制的政策,修改了社团的登记程序和纳税规定,以促进NGO的活动。3

政治机会的相对开放使得泰国的NGO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从1960年代开始,许多泰国的年轻知识分子受到毛泽东主义的影响,向往通过革命运动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来改变现实社会。在1976年10月6日的政治暴力事件之后,激进的学生运动分子受到了残酷的打击。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逃到丛林,参加了泰国共产党并武装反对政府。直到1980年代,随着泰国共产党解散和政治控制的放松,先前的政治流放者们才从丛林中返回主流社会。在此期间,泰国的知识分子开始

1关于泰国及东南亚地区NGO的发展概况,可参见李文:《NGO与东南亚政治社会转型》,《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4期。

2 Phongpaichit, Pasuk and Baker, Chris, 1995, Thailand: Economy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384.

3 Pongsapich, Amara, 1996, p2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