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重点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42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本门课程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开设的一门的专业限选基础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开设,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外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历史。

2.学习目标本课程上编《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下编《西方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西方文化2000多年来西方人文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演变,以文化艺术和政治哲学、科技伦理为主,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重要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史有较好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重点在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辨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培养独立的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辩能力和综合判断力。

4.教学设计上编: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确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文化”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历史地理环境的诸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

类似的情况很普遍。

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

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

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它们的文学是惨不忍睹的简陋。

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

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时享受。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祖,泽披后人。

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各有利弊。

东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

西方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我们要抱沟通的态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要抱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现民族性,突出时代性.文化像火车,简洁高速的往前;而东方文化像房子,讲究结构,较固定,和保守。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的观点是应当以继承为主.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起重要的作用,否则中国早不叫中国了.但是,我们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东西一度采取了完全抛弃的方式,对传统的精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由于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金钱和利益方面,传统的东西更是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一些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佳坡以及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时,我们才发现,产生于自己国家的精华思想并没有被我们所好好利用,反而是其他一些国家保存的更加完好.恢复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封建时期的状态和思想,而是将有利于我们的精华保留下来,不要让他在我们手中以创新等理由被抛弃.创新是应该的,没有创新,社会发展就不会有动力,但是缺少传统基础的社会,还叫中国吗?长期以来,部分人士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同起来表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中西文化差异(数字、颜色、对事物的认识)

中西文化差异(数字、颜色、对事物的认识)

中西文化差异(认识、数字、颜色)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

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

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

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

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

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

)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

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

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饮食文化2. 西方的饮食文化3. 中国的传统节日4. 西方的传统节日5. 中国的社交礼仪6. 西方的社交礼仪7. 中国的家庭观念8. 西方的家庭观念9. 中国的教育观念10. 西方的教育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化案例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饮食文化: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等。

3. 讲授西方的饮食文化: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特点,如分餐制、餐桌礼仪等。

4.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点,如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堂活动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案例,如春节和圣诞节,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分享讨论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社交礼仪:介绍中国的社交礼仪特点,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3. 讲授西方的社交礼仪:介绍西方的社交礼仪特点,如个人主义、尊重隐私等。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2019课程英文名称: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compares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整体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以及彼此的差异,找到中西方文化间沟通、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途径。

同时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能力及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在讲授时围绕本大纲,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去讲授,紧扣各部分的主题。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在重点章节安排一次作业,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40%,期末论文成绩占60%。

(七)参考书目《中西文化比较》,周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一门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从中西方建筑文化重点在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正文: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对建筑材料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中西文化比较语法差异

中西文化比较语法差异

中西文化比较语法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语言应用和语法的差异也较大。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交际模式和修辞原则等,即中西方文化语法具有不同的规律。

本文主要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语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西文化语法表意、结构、思维和表述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体现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比较;汉语语法;西方语言语法汉语最初没有所谓的基本框架,直到西方相关语言理论传输到中国后,才逐渐有了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框架。

虽然汉语语法是基于西方理论而逐渐形成,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如传达意义、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因此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进一步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差异,以期使人们更进一步明确汉语和西方语言的语言性质,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

1中西文化语法表意差异世界上很多语言都分有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复数等,但汉语与这些语言不同,汉语在被创造时,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即对过去式、未来式、单数、复数等规则没有要求,主张对称性和公正性。

语言作为人类传达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方式,汉语和西方语言对形式的依赖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西方语言具有客观性,主张以客观明确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西方语言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为深刻,语法表达也更为精确。

而在中国文化中,汉语具有主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将主体与世界联合在一起认识世界,更加注重表达个体内心的领悟,因此汉语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小。

人们可以发现汉语表达常常有很多言外之意,与西方语言明确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同,汉语语法相对而言更为灵活。

我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曾经表示"我国文章尤有不同于欧美者,盖欧美重形式而我国文章重精神也。

";这句话表明西方语法过于注重形式,虽然表达更加精确,但缺乏灵活性,而灵活性则正是汉语的显著特征。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源一、 xx 差异表现1、思想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爱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虑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虑,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虑。

西方人着重于逻辑思想或许理性思想;中国人属于抽象思想或许感性思想。

而西方人更着重于从物质世界下手,去探究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含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念,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豪主义,常常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同,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以为假如连个体利益都没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后推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看法的异同中国人着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当作是君主显贵的恩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盼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以为,政出于民,全部的政权不过人民授与,让政府来履行的一种公权益。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祖先的经验和威望,相信先人甚至超出相信今人,迷信威望,缺少创新和探究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议理性思想。

经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就进行普及和推行,极大的促使了科学的发展,也最后成立了完好的科学系统 ;5、中西方的 xx 是截然不一样的西方重申个体本位,而中国人倡议集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一样,使中西方的伦理系统和道德规范拥有了不一样的特色: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着重于中庸、和睦;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重申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看法出发,重申个体的道德涵养。

6、法制看法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拘束,经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涵养,讲究克己复礼,致使了人品的缺点,丧失了独立的人品;而西方人以为人的原欲是不该当被压制的,关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经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拘束限制,道德则处于附属的地位。

东西方文明的比较

东西方文明的比较

An Idealist's Soul Home中国人的性格伯特兰·罗素- -| 回首页| 2004年索引| - -罗素二十年代对中国未来的预言中西文明比较伯特兰·罗素- -今天,在自称天朝帝国的中国,中西文明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交流。

这种交流能孕育出一种比目前中西文明更好的新文明呢,还是仅仅毁坏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并用美国式的文明取而代之?这依然是一个令人怀疑的问题。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常常被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希腊向埃及学习,罗马向希腊学习,阿拉伯向罗马帝国学习,中世纪的欧洲向阿拉伯学习,而文艺复兴的欧洲又向拜占庭帝国学习。

许多这样的交流表明,作为落后国家的学生能超过作为先进国家的老师。

对于目前中国发生的情形,如果我们把中国人看作是学生,那么中国人一定能再次超过我们西方人。

事实上,如同他们向我们学习一样,我们能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但是,我们向中国学习的机会显然是太少了。

假如我把中国人当作学生,而不是把西方人当作学生,只是因为我担心我们西方人不可教化。

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想涉及由中国和西方国家交往引起的有关文化方面的问题。

除了16世纪西班牙和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外,我认为在这以后的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没有任何一个两种文明的交流的例子能像中国和欧洲这两种文明交流那样典型。

考虑到这两种文明的显著特点,欧洲和中国的文明能够不太困难地互相理解是令人惊讶的。

为了更加明确地认识这一点。

我们有必要略为讲述一下这两种文明的历史起源。

西欧和美国实际上有着类似物精神生活,这精神生活可以追溯其三个来源:(1)希腊文化;(2)犹太宗教及其伦理;(3)现代工业主义——它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成果。

我们不妨可以将柏拉图、旧约全书、伽利略看作这三种要素的代表。

它们至今依然各自独立地存在于世。

从希腊人那里,我们学得了文学和艺术,哲学和纯数学,以及许多社会生活中温文尔雅的礼节。

从犹太人那里,我们学得了狂热的信念即所谓的"信仰",由善恶观念决定的道德热情、宗教偏见和某些民族主义的东西。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近代以来中国学者所谓的中西文化比较,虽然范围很广,但重点是中国封建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比较。

本文所谓的中西文化,也主要是指中国封建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

关于这两种文化的时代差异,这里不准备讨论,只讨论二者的民族差异。

我们曾指出,文化的民族差异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方面来分析。

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经典《圣经》。

圣经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是要派他们去管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

圣经还说,人和自然本来相处得很好,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吃了伊甸园的禁果——智慧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上帝让人与蛇世世为仇,让土地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使人必须终年劳苦、汗流满面,才能得到吃的。

这些说法隐含着一系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念。

其一,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力。

其二,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

其三、人要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

这些思想观念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铸造了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态度。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思想家们都不愿花气力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

在这方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培根的观点。

培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他认为,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争辩中征服对方,而是为了在行动中支配自然。

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因此要研究自然,探求自然界的规律。

与培根的主张相同的还有法国的笛卡儿和德国的歌德。

笛卡儿说,可以获得一种对生活非常有益的知识,找到一种实践哲学来代替学校所讲授的思辩哲学,借助实践哲学,我们可以像了解我们的手工业者的各种职业一样,清楚地了解火、水、空气、星球以及我们周围的其他一切物体的力量和作用,这样我们就等能在一切适合的地方利用这些力量和作用,从而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重点与索引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重点与索引

本索引基于《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四版)张中秋著法律出版社1.1 中国古代法形成于部族征战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P1)部族征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法藉以形成的特殊途径,亦是古代司法官和司法机构产生的重要渊源。

(P13)礼与法是有区别的。

法=刑刑或者说法最初主要是为野蛮的异族和凶横的暴虐之徒而设的。

礼是一种传统上具有约束力,现实中具有劝告、警戒作用的规范。

(P16)国家和法是一族一姓施行其合法武力的恰当形式(P17)刑的特点:1 、和暴力联系在一起2、施于野蛮的异族人3、具有不容置疑的军事独裁性和专制性,缺乏民主性和妥协上的平等性4、是一种血缘集团的压迫法,始终限制在血缘范围内(P17-19)§1.2 西方古代法形成于氏族斗争西方古代法(古希腊与古罗马法)是氏族内部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P1)古希腊不同氏族和部落成员的杂居引起了氏族管理上的空白和危机(P21)。

提修斯改革迈出了打破血缘氏族关系的第一步,向民主政治迈了一步。

但是改革赋予贵族担任公职的独占权,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P22)。

德拉古立法是继提秀斯初步打破血缘氏族关系、摧毁原始习惯法以来的又一.次..变革,标志着成文法在雅典历史中的出现。

(P22)德拉古立法是贵族对平民所作的一次十分有限的让步。

因工商业和货币及债务经济的发展,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立变得更加危险和紧张。

(P23)梭伦变法打破了氏族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通过立法废除了贵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代之以财产法定资格。

四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P25)经过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法律的产生得到了最后的完成。

(P27)罗马法是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

最出名的是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大帝组织编篡的《国法大全》(又名《民法大全》)塞维阿改革后,罗马氏族组织不复存在(P30)《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典的诞生, 亦意味着罗马早期法律形成的历程已告结束。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的特质;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三、教学学时:4四、讲稿: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

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

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

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

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

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

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有16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中东战争与伊斯兰革命,20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等等。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1.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

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

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

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

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

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

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

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

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

2、中西方见面的礼仪的差异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2.1 中西方称呼的差异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中文的礼貌用语如“您”、“请问”、“谢谢”等西方的礼貌用语如“Hello”、“Please”、“Thank you”等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多样性、烹饪技法和餐桌礼仪西方的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分量、简单烹饪和分享食物3. 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国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孝顺和和谐西方家庭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尊重个人选择4.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考试成绩和竞争压力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5.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中国社交礼仪注重尊老爱幼、谦虚礼貌和面子文化西方社交礼仪注重直接表达、个人空间和尊重他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西文化比较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2. 课件:用于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图片、视频和图表等。

3.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4.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

六、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 中西⽅礼仪有着较⼤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 1、称谓称呼⽅⾯ 在西⽅,称呼是⽐较笼统的,⼀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称呼男的为先⽣,称呼⼥的⼥⼠或⼩姐,⽽在我国“先⽣”第⼀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开放,先⽣已成为社会上最流⾏的尊称⼝语,西⽅⼈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们见⾯时喜欢直呼其名。

⽽在中国,⼈们喜欢加上职位,xx 经理,xx总裁等。

这是⾝份与地位的象征,西⽅⼈很少⽤正式的头衔称呼别⼈,正式头衔⽤于法官。

⾼级政府官员、军官、医⽣、教授、⾼级宗教⼈⼠等。

2、交际语⾔⽅⾯ 中国⼈通常是见⾯点头致意,握⼿或⾏拱⼿礼,微微⽋⾝然后握⼿,⽽西⽅⼈认为⽋⾝显得⾃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和告辞时使⽤,在表⽰祝贺、感谢或互相⿎励时也使⽤。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的贴⾯礼、亲吻礼、吻⾝礼,让国⼈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习惯挽留,说“⾛好”“慢⾛”,⽽西⽅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 酒⽂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不满。

在西⽅,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则认为不合卫⽣,实⾏分餐制。

中国⼈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 中国⼈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出卖耶稣,有13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概括了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三个方面。

文化是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2文明的相对论富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人类学泰斗博亚斯与他的学生尼迪克为代表的文化相对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在无限变异中形成的,这些变异可以还原成带显著特点的文化类型,而每一种独特的文化都是一个整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我们考察任何文化特质或元素,从语言的声调到婚姻的形式,都必须首先从它在某一独特的文化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所属文化价值系统的关系中加以解释和判断。

在他们的影响下,文化学的研究重点开始从人类文化的一致性转向多样性。

3人本主义(相对神本主义,对人的追求,相对合法性)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去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西方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他人,而是倾向于自我依赖。

包含以下四点内容:第一、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做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第二、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第三、利己主义道德原则向利己兼利人的道德目标转移。

第四、依照平等互利的契约原则建立社会团体和国家。

4城邦制度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治并得到其公民的最高忠诚的共同体。

希腊城邦产生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期,随着氏族制度走向瓦解和新的城市国家的兴起,产生了希腊城邦制。

希腊相互隔离的各地区分别建造卫城和城堡不同氏族的居民向城市聚集,并建立起管理各部落共同食物的中央行政机关,出现了希腊文明特色的政治社会单位。

古代希腊城邦之伴随而生的而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

特点:1以独立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2小国寡民的规模。

5理性精神(阿波罗精神)狄奥尼索斯精神与阿波罗精神。

狄俄尼索斯象征动态的生命之流,它不受任何约束和阻碍,不顾一切限制;阿波罗是秩序、节制和形式的象征。

狄俄尼索斯代表灵魂中否定的和毁灭的黑暗力量,如果不受限制的话,它就会“荒淫残暴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浑如最凶残的野兽。

”阿波罗则与此相反,它代表一种对这种强大生命能量的涌动加以调处的力量,它能驾驭毁灭性的力量,并把这些力量转化成有创造性的行动。

6中国自然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基础对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文明产生的初期更是扮演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河的赐予。

大河文化黄河长江珠江。

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与影响: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以空间换时间。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亚文化的多样性。

:(河流平原——农业文化塞外草原——游牧文化青藏高原——高原文化)塞外草原孕育的游牧文化、小桥流水的吴越文化。

3气候温暖湿润。

农业与游牧文化并存: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农耕文明;夏季风难以达到西北部、沙漠与草场——游牧。

4. 半封闭的地缘地形——封闭意识与自我中心。

辽阔的海洋形成障碍(望洋兴叹),险峻的难以跨越的高山(喜马拉雅山),流动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天朝上国的自负。

中西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形式和与之对应的经济模型,这种经济形态对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夏地区的农耕文明7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从宇宙观和思维方法,以及两种文化在认知实践中所产生的思维价值的追求几个方面。

1宇宙观到认识论: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强调有机联系):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

认识论上,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数、命运、命数。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西方: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强调区别对立):自然观: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经历了从和谐到对立的过程。

认识论: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社会观:对立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对立几个层面。

2思维路径的不同: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题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

特点:1非逻辑的思维2极强的主观性3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4强调整体领悟和类比联想。

西方哲学思维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它注重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体理解和阐述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统一性。

西方的科学文化有两大要素:逻辑与实验。

在他们的主客二分的观念中,现象与本质是核心。

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人的经验、感性认识是轻视的,他们重视公理、定理的规则系统,善于演绎推理、抽象思维。

(精细分析-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3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

中国: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

1)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实践理性有重大成就。

2)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形式表现为“正德、利用、厚生”。

3)重践履是实践理性的思维原则。

4)重直观、重经验是实践理性的认识途径。

西方: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

追求物质的本质,而本质是不可见的,也难以把握的,为此必须使用抽象符号、公理公式。

思辨理性的心理基础是对理性的崇拜,对思辨的信心。

纯粹认识的目标具有纯粹形式的特征。

8东西方教权王权的不同关系如何形成的,原因东方,王权超越教权;西方,教权严重制约王权。

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

一种宗教想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影响,就必须为世俗王权服务。

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里,专制帝王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天上神权的最高代表。

在王权长期统治下决不允许宗教权利超出王权之上,教权只能是王权的附庸。

以佛教为例,僧侣们多次谋求独立于王权,不受世俗政治权势的干涉,但最终却以“实助王化”的妥协态度宣告失败。

世俗王权的对生杀予夺的独尊地位,绝不容许教权的挑战。

“不依国主,则法难立”。

张角文化处于专治王权的阴影之下,宗教难以操控主宰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活动的统治权,世俗权利失去了最后的制衡和监督力量。

西方:与王权分庭抗礼的教会。

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认同民族国家的世俗王权,认为基督是上帝对天下所有人的救恩。

这种普世性的原则,适应当是罗马帝国政治上的世界主义和文化上的多元倾向,从而使基督教迅速发展。

2宗教改革运动与灵肉二分:宗教繁盛的封建制度,使得基督教成为西方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宗教改革(教随国定),出现了教皇权利高于帝王,反对世俗王权控制教会。

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还是东正教,在面临挑战时以新的思想、策略迎接挑战,投身于社会变革和世界发展当中。

灵肉二分使世俗政权只能管人的肉身,灵魂应交由上帝亦即宗教。

现在的宗教成为人们追求心灵安宁的专职礼拜堂9西方法治的核心要义西方人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从罗马帝国以来,建立稳定而有效的法治秩序一直是西方社会的管理目标,以制约王权为目标的法治。

亚里士多德:“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第一要义,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普遍遵守。

戴雪认为,法治首先意味着正规法律的绝对至上,排除政府的专断、特权和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法治第二要义,人们遵守的应该是良法。

法律与道德具有相同的是非善恶标准,他们共同随着人类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对人权的认定而变化。

“法律和道德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追求正义,美德即知识,道德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法律则是辨明是非善恶的并予以对等的惩戒”。

法治能避免最坏的结果,既然我们无法在人间建立天堂,那就建立平凡的世界。

10东西方神话的区别(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区别)中国神话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如下突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

c、神话的杂乱与单一性。

神话人物之间头绪纷繁,缺乏亲缘关系。

d、中国关于神祗的记载是非常简单的,都是零星、片段式的有关事件的概述。

事件是中心,对人物没有详细刻画。

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例如血亲争斗、骨肉仇杀。

b、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

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

d、希腊的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区别:中国神由于历史化变形成为道德楷模。

中国神话中的伦理意识,侧重于现世道德教化,而忽略对彼岸理想的信仰。

诸神失去了自然属性和狂想色彩,却获得了历史属性和道德色彩,体现出中国人对“德”的尊崇。

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以其形体的健美和智慧的卓越而成为希腊人的生活理想。

神构成了人生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超越了他自身的有限性和缺憾性。

在道德方面,希腊诸神大都不具有高尚的道德。

他们在道德上的不完满恰恰构成了他们个性丰满的基础。

这种感性化的特点使得希腊神话魅力长存。

11中国文化的内在性质、特征1基本特点:从宏观层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的历史血脉,中国是世界文化发生和发展最早的地域之一,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

在一一次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气象恢弘、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体系。

2博大精深的体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极为广博,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学、科学理论,还有科技发明、艺术创造等。

2.内在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深处,有以下三种内在品质:第一、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提倡“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功,积极入世、兴邦治国,瞩目于现实世界。

第二、强烈的道德色彩。

学者们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研究,极力推崇伦理道德在维系社会安定中的作用。

同时,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高尚的自我人格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第三、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的再生能力使它能不断地从“原生文化”转化为“衍生文化”,以适应文化演变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再生能力,根源于农业-宗法社会所特有的延续能力,并同古代中国朴素系统论常变相参的思维机制密切相关。

(征服与文化的反征服、经学传统)3.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内涵相对稳定、又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历史范畴。

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应有具体的历史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