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中的童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变迁中的童年
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童年”,(1)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儿童观发生了变化(2)儿童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3)儿童游戏及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4)教育的变化,并从这些事实中探寻导致童年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童年”的必然性。
关键词:时代;童年;儿童观;媒介;游戏;教育;
一、儿童观的演变
儿童观是关于儿童的观点、学说或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儿童的认识或看法,即把儿童看成什么样的人。
(一)西方儿童观的演变
1、古典时期的儿童观
这个时期把童年看作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是成人的预备,其逻辑出发点是儿童和成人是没有不同的,且是相对的。
2、中世纪的儿童观
受“原罪说”的影响,这一时期,儿童除了被认为是小大人外,还被视为邪恶和固执的化身。在教育方面,认为必须对儿童进行“畏神”教育,加以鞭笞和惩戒才能将其救赎。儿童与上帝是相对的,只有上帝是善的,除除此之外皆是恶的。总的来说,中世纪“儿童的生活依赖于成人,其教育也是被成人严格控制的。儿童的存在是一种依附的存在,儿童的发展和地位是有限的”。
3、卢梭时代的儿童观
卢梭第一次饱含热情地呼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他认为“儿童在成为成人之前应安心地做个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他大力倡导用“自由教育”。儿童是自由的,教育必须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反对压制个性、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主张遵循儿童天性,回归到人的自然状态,使其得以自由发展。他发现了儿童的价值,认为儿童是独立意义上的人。
4、杜威时代的儿童观
杜威用他的“儿童中心论”开启了儿童的世纪。在杜威那里,儿童就是太阳,儿童就是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儿童进行,儿童是教育活动的主角。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儿童区别于成人而存在已经成为常识性的概念,儿童的中心地位也深入人心。
5、儿童的宗教观
在蒙台梭利、皮亚杰、马修斯等人的推动下,儿童几乎成为一种宗教,成为一种神话,他们呼吁“以儿童为师”、“向儿童学习”,把对儿童的崇拜推向极至。
6、现当代的儿童观
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下,认为儿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儿童”,即我们首先认识或意识到的是“作为人的儿童”,其次才是“作为儿童的儿童”。既然儿童首先是人,那么他就享有人应该具有的尊严、权利、地位等。
(二)中国儿童观的演变
起初是传统的“子子”儿童观,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
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像暴君可以随意地对待子民一样,从这种儿童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对儿童的看法。
第二种则将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因为他们认为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种方法,同时还将子女当作光耀门庭的工具,从古至今都认为“父以子贵”。养子防老既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也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作工具。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当作工具。传统文化是一种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只能从属于成人,围绕成人运转。
直到近现代,“五四”运动时期,在文学领域鲁迅先生提出“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适应儿童心理,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为准绳,使之成为儿童喜爱的文学。他的这种理论在历史上起到了撞击封建落后的儿童观,提高儿童文学地位并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在教育领域,陶行知和陈鹤琴在西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影响下,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口号和见解。
随后是当代中国,曾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自来红”和“自来黑”
的儿童观,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观念的解放,人们对儿
童的观念也解放了,教育领域提倡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现代的儿童观,在反思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积极借鉴各种文化中的儿童观,中国政府不仅在国内不断加强儿童的福利和教育工作,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为发展儿童事业而一致采取的行动,做好儿童观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现代的儿童观具有以下基本的内容: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
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
我建构的。
7、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8、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通过对以上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程的回顾,我们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将会有不同的儿童观。但是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中
西方儿童观发展的共同点,那就是儿童的地位和权利是不断提高的,人们对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不同时代孩子的童年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儿童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的变化
30后
那个年代的衣服都是由粗布做成的,一件衣服从老大穿到老小,衣服上都缝了无数的补丁,过年时也穿不到一件新衣服。家家以窝窝头为主食,窝窝头还都是粗粮玉米或白干面的,根本没有白面的,有时连饭也吃不上。住的是用泥巴砌成的房子,顶上铺着茅草,遇到大风大雨的时候房子就容易被刮倒,淋塌,几乎每年都得翻盖整修。房子只有一间,互相之间只用帘子隔着,一家人睡在一张床上,家里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个吃饭的桌子,吃饭的时候都是站着或者蹲着吃的,所以家里连个凳子都很少。在当时也没有电灯,家里用的是煤油灯或者蜡烛,至于现在的一些家用电器更不用说了。当时自行车还没普及,出门全靠步行。由于社会相对落后,媒介还未走进千家万户,因此,儿童基本上没有受到媒介的影响。
60后
当时的生活条件有了一些改善,但仍很艰苦。一家人仍挤着住一间屋子,一件衣服仍旧轮流接替穿,但一般过年时能添置一件新衣服。至于吃的也只能勉强吃饱,根本说不上营养之类的,过年过节才能“享用”到较丰盛的饭菜,吃上肉和饺子。当时一个村庄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傍晚全村的人就拿着小板凳聚集在一起看电视,就像现在看电影一样,非常热闹。另外,广播有所发展迅速,“小喇叭”广播成为那个年代人们最爱听的节目,孩子们视野比以前开阔了。随着生活的转好,家家渐渐有了自行车、平车、三轮车,出行更加方便了。
90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工资也由以前的30元钱涨到了几百元。人们住上了水泥盖得平房,家电工具基本齐全。虽说不上衣食无忧,但温饱已不是问题,饭菜比以前丰富了。衣服的形式也新颖多了,孩子们也都能穿到新衣服了。随着电视的普及,孩子们的视野进一步阔大了,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媒介在儿童的生活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街上汽车奔驰,火车、飞机也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
00后
现在的社会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住的是高楼大厦,衣服花花绿绿的,款式各样,而且都是名牌,一个人就拥有一个衣柜。孩子每天都好像在过年,在学校吃饭,每天都是荤素搭配,平时还能吃上肯德基,必胜客,有饺子、炸鱼、炸肉、面包,甚至还有好多好多零食,饼干,薯片,汉堡,巧克力,好多好多的小点心。私家车更加普遍,火车、飞机更加常见,另外,地铁也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改变了儿童生活环境,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媒介扩大了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给儿童提供了更丰富的认识手段,儿童通过媒介占有大量的信息,视野前所未有的开阔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