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合集下载

[基础课,高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分析

[基础课,高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分析

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分析教育部在教职成2号文件中确立了高等职业教冇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① 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髙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探究得比较多,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性作用方而,人们探讨得比较少。

②如何有效地、可行地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如何把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好基础,成为公共基础课教师而临的现实问题。

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而向一线的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③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文化基础课作支撑,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需要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坚忍不拔等各种综合素质作基础。

④随着我国高考录取率的逐年提高,高职院校生源的总体水平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

高职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大部分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髙、学习较被动等问题,这更需要进一步拓宽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促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吸收,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

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满足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创新革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外语应用等八大能力。

这些能力虽然在专业课教学中都有涉及,不是专业教育的重点。

另外,随着现代社会中产业和技术的不断转型升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髙,长期从事一个固立岗位,只会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很容易导致专业与职业知识过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不能较好的适应职业知识的更新、岗位技能的升级要求或职业与岗位的变迁。

因此,高职院校应开设公共基础课,把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将髙职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和转岗创业创造条件。

高职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高职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高职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高职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摘要: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程序、任务主题、项目设计、活动思路、具体实施方案等几个方面对高职基础课实践教学进行符合教学目的的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任务驱动;基础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授课过程中的课堂实践教学,另一部分是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是更好认识社会、完成社会实践的基础。

与社会实践相比,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实现在校生的全覆盖,并能够贯穿整个思政课教学过程。

因此,探索出一条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可以促进理论教学部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的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一、课堂实践教学改革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在高职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以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应用为动力、目的、核心,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借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符合教学目的的项目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的,便于学生参与的任务模块,进行符合教学目的的课堂实践活动设计。

任务主题的设计应该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教学内容实际,贴近学生思想状况实际,是学生通过准备可以完成的运用性任务。

任务驱动式课堂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优化学习动机。

在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主题,分解和提炼出拟实现的任务目标和知识目标,确定最终课堂上可展示的任务结果形式。

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学生作为小组一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增强了沟通能力,在暴露、挑战错误概念的过程中,自我习得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这种自我习得的体悟之深刻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论教学部分的理解,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这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积极开展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加快高
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归纳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观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方法,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与理论阐述。

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

近几年来,对“如何结合”这一问题各地各高职院校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现了不少具体的工学结合方式。

在理论阐述基础上,结合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分析论证。

通过理论研讨与实践验证,从工学结合的参与主体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工学结合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即对学校从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动态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企业从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企业要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政府从制订工学结合实施细则、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出台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成立工学结合指导中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本文的建议。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更新与进步,并逐渐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前进。

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且对职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探索路径,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大力度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标签:“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一、“工学结合”简介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所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点在于对职业人才的培养。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对职业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生产前线培养更多的职业人才。

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如下:①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具体实践,取得双重收获。

②学校与企业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

③学校与企业之间属于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④学校对学生的企业实践过程与成效密切关注。

⑤在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工作中,需要同时考核学习情况与实践表现,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考核。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问题1.教学管理存在一定困难“工学结合”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统筹安排、共同组织。

因企业的加入,使得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巨大转变。

另外,为了提升工学结合教学效果,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根据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整,这导致工学顺序发生改变,管理起来存在较大难度。

2.双师队伍建设不足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通常需要专业教师进入车间进行实际指导,这对双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进入企业实际指导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3.教学评价欠全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高职学生被分散到不同的企业岗位,因此,无法运用统一的考核標准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
同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 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地 位,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
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增加财政投入
政府应增加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 学改革的财政投入,支持学校开展 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等。
设立专项基金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 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推进工学结 合教学改革。
革。
3. 面临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学生管理难度 大、安全问题难以保障等问题。
2. 实施过程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 实习,同时进行理论教学。
4. 解决方案
通过加强学生管理,与企业共同制定 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 通协调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05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 践的启示与建议
完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构建科学、完善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 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加强实践教学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 驱动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

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

19- 22
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改革实践
林冰,程述,曾波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5 )
摘 要 � 在教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分析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主 导,并结合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对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学 方法与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和实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程度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 � 工学结合;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2 -2 84 1 ( 2 009 ) 01 -001 9-04
收稿日期 � 2008- 12- 30 基金项目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 ( 0 5012 ) 作者简介 � 林冰,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实践,专业教学,教学改革工作.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兴趣,积极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方法. 采用学生角色扮演法进行体验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学生到工程现场 .通 过让学生扮演监理员, 资料员及现场施工员等不同 角色进行体验性的教学活动 . 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每个学习情景中,通过查找资料, 向指导老 师咨询相关信息及头脑风暴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 思考,寻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有效途径 . 以实际工程案例引导教学 在学习情景中,我们选择了大量的工程实际案 例作为学习的载体,通过引入工程案例,达到引导 学生积极思考 ,拟 现实技术 ,建立虚 拟空间的 仿真 教学环境 我们的教师运用各类教学软件,建立了虚拟社 会, 虚拟企业 ,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学生通 过课堂的书本知识学习之后,可通过这种模拟的工 程环境, 工程企业或施工过程,深化对实际工作的 感性认识 .且这种虚拟的环境,一般剔除了实际情 况中的各类外界干扰,从而让学生接触到最本质 , 最主要, 最直观的部分,易于理解与掌握,为学生 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上进 行实训打下一定的知识基 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空间也将不断 更新 ,完善. 建立 课程 教 学网 站, 充分 利用 网 络资 源, 保障自主学习 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利用网络可 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 .我们对教 学内容和素材进行了数 字化加工,建立了图文并 茂, 资源丰富的 � 建设工程监理 � 网络课程教学网 站,网站上有全部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 课件 , 习题 , 参考案例 , 阅读材料 , 视频录像等, 并进行定期更新和充实 .同时我们利用与企业的良 好关系,在实际工程中收集了大量的现场资料放在 网上供学生参考. 目前我们在网上提供了监理文件 实务 (监理大纲 ,监理规划 ,监理细则), 监理案例 分析 ,监理技术问答及监理在线测试等网上资源供 学生学习参 考,为学生 提供了全面的自主学习资 料,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平 台的建设,吸收了一批在校学生参与部分工作,一 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也保证了所 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发挥 着重要 的作用 , 实现 “ 素质技 能型人才 ” 对 高 培
养 目标 发 挥 着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三 、高职教 育 公共基 础 课程 多模块 教 学的 整合 与 实践
的智 力 发 展 , 别 院 校 由 于某 种 原 因甚 至 以培 训 的方 个
式 开展 职业教 育 , 视公 共基 础课 的教 学 , 种 教育 忽 这
公 共基 础课 程在 教育 教学 中的 主要功 能是 提升 学 生 的综 合 素质 , 此 , 共 基 础课 程 要 确立 “ 培 因 公 为
养 学 生 良好 素 质 服 务 、 培 养 学 生 专 业 技 术 服 务 、 为 为
培养 学生 学 习应用 能力 和创 新创 业能 力服 务 ”的 目 标 定位 , 显基 础性 、 育性 和服 务于 专业技 术教 学 凸 教
德 树 人 作 为 根 本 任 务 。 职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对 于 学 生基 高
能 力 强 、 识 面 较 宽 、 质 高 等 特 点 ; 应 用 ” 主 旨 知 素 以“ 为 和 特 征 构 建 课 程 和教 学 内 容 体 系 。 育 部 这 一 文 件 为 教
本 素质 的 养 成 、 业 培 养 目标 的 实 现 和 就 业 能 力 的提 专


高 职 院 校 课 程 的 教 学 状 况
机 器 , 是 不 能成 为 一 个 和谐 发 展 的人 。” 国著 名 科 但 我 学 家 钱 伟 长 也 说 过 : 我 们 培 养 的 学 生 首 先 应 该 是 一 “ 个全 面发 展 的人 , 一 个爱 国者 , 个 辩证 唯物 主义 是 一 者 , 个 有 文 化 艺 术 修 养 的 、 德 品 德 高 尚 的 、 灵 美 一 道 心 好 的人 , 次才 是一 个拥 有 学科 、 业 知 识 的人 , 其 专 一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的思考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一些思考。

一、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往往是学生的重难点所在。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革这些课程的教学:一是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数学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与实际工程问题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在英语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英语角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拓宽课程内容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我们还应该关注课程内容的拓宽。

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多元化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新兴的知识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来拓宽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制公共基础课程,使其更贴近专业技术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开展跨学科教学公共基础课程通常是横跨各个专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跨学科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专业的课程学习感受到知识的联系和互通。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全局观、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跨学科教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推进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便捷的学习方式。

工学结合模式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

工学结合模式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
台 。 主 题 性 学 术 沙 龙 有 利 于 获 取 对 某 一 学 术 问 题 的 更 深 入 理 解 ,任 务 型 探 讨会 有 利 于 获 取 对 某 一 实 际 问 题 的 最
创 新元 素 的机会 ,而借 助 与这 些创 新元 素 展开 更 深入 的
互 动 ,则可 以不断 提升 自己的创新 能力 。
借 助 这 些 主题 任 务 型 活 动 ,平 台实 现 了对 高 校 内 外 创 新 元 素 的 凝 聚 与 整 合 , 而创 新 元 素 的凝 聚 与整 合
又 引 发 了更 强 烈 的互 动与 更深 入 的合 作 ,在 强 烈 的互
动 与 深 入 的合 作 过 程 中 .高 校 学 生 不 断 锤 炼 自己 的创

对于高 校来 说 ,通过 这 些 主题 任务 型 活动 一来 实现 了校
内 创 新 元 素 的 有 效 整 合 ,二 来 与校 外 创 新 元 素 建 立 了 良 好 的 联 系 ,这 样 无 论 是 教 师 还 是 学 生 ,都 有 了 接 触 更 多
1通 过 各类 主 题 任 务 型 活 动 逐 渐 建 立 开 放 的正 面 . 形 象 ,进 而 为平 台积聚 人气 .引 导各类 创新 元 素流 向平
新 思 维 、 创 新 执 行 力 及 努 力 方 向 。 平 台 越 开 放 , 平 台 整 合 和 凝 聚 的 创 新 元 素 也 越 多 ,平 台 的 互 动 也 越 强 烈 , 对学 生 创 新 能力 培 养 的推 动力 也 越 强 。
参考 文 献 : [ ]杨 治 华 , 钱 军 . 创 新 人 才 的 特 点 看 高 校 创 新 体 系 1 从
我 国 高 职 教 育 开 始 由 以 规 模 发 展 为 主 转 入 以 质 量 提 升 为 主 的 发 展 阶 段 。 l ‘ 件 明 确 提 m , “ 强 素 质 6 文 加

浅谈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浅谈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浅谈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我区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为例,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标签: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教学模式2010年7月,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纲要中特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要求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解决学生能干、会干的问题,并通过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显著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1]。

2011年,学院为了加大对外的影响力及美誉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积极实施“引企入校、引企入系”;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增加合作企业;启动校园创业街运行工作;创办职业教育集团试点工作。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如何改革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于我们从事高职教学的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 我区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及现状分析装备制造工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智能网络化机床制造工厂”的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拥有创立中国机床制造业“大河”、“长城”两大品牌的大河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和宁夏长城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拥有全球轴承制造业第二大公司德国舍弗勒集团旗下的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机电产品制造骨干企业。

《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把先进装备制造作为科技发展的七大重点领域之一”。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情绪最敏感 的问题之一 。经调查研究表明, 有5 2 % 的学生认 为课程 内容陈旧落后 。课程设置与社会 需 求 的脱 节 , 造 成 了就 业 市 场上 同时 出现 “ 人才荒” 和“ 就业难” 。一 方面 , 伴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 “ 转方 式调结构 ” 的深入推进 , 产生 了大量新兴职业 , 高素
作能力 ; 有助于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培养吃苦耐劳 的精神 ; 通过顶 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和生 产实 际相结合 , 有助于学生认识 职业 岗位 , 促进学 生就业 。2 + 1 模式其 突出的特点是校企 紧密结合 , 充分发挥学校 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 , 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 , 培养动手能力 和解决 实际问题 的能力 ,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 。
由于就业 压力 加大 , 以及行业 收人差 距 的拉
大, 目前 , 学 生 对 于 自己所 接 受 的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特 别 关 心 和敏 感 。教 育教 学 质 量关 系 到学 生 的成 就 感, 特 别 是 学 生 的就 业 , 成 为影 响 高 校 学 生 心 态 和
等 。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 , 培养 出了适应性 强、 企业急需 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通过合作 , 学校 提 高了办学效益 , 对企业而言 , 相 比从社会上招收 的工人 , 学生素质高 、 接受 能力 强 、 管理难度小 , 也


“ 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方 案
三方共赢 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 。 乜 顶岗实 习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 的优点在 于通过工作实
践锻炼 , 有 助于 学 生 的快 速 成长 和 增 强实 际 独立 工
的基本 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 2 0 0 5 年 提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
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 学院为例
王 亚鹏 ’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 6 0 ) 2 o 7
[ 摘
要 ] 工学结合 的课程是将理论学 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 。在社会职业环境发生变革 的时代背景下 ,工
学结合课程能够有效满足我 国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 占有高质量 的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 目 的重要载体。社会职业 “ 标 工学结合 ” 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 是高职教育课程 环 境 的变 革是 高职 教育课 程 改革 的原 动力 。伴 随着 世 开发必须遵循 的基本范式 , 工学结合课程是有效 实现 高技能人才培养 目标的重要载体 。 界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全球化 、信息化和科技化 的 快速发展 , 从社会分工到劳动力市场 , 我国社会总体职 业环境及其构成都呈现 出鲜明的动态变革性特征 。这 对与社会职业环境变革密切相关的我 国高职教育课程 内容 的变革 提 出了新 的挑 战 :作 为高 职教育 利益 相关
第 3期
王亚鹏 :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 程的改革与实践
8 9
向更加倾向于人性与科学。 ( ) 学结合 课程 的 开发 流程 二 工
者, 更是教学的组织者 、 引导者 、 咨询者和评价者”?。 ??
二是满足课程实施 的一体化教学环境 。工学结合 首先 , 进行行业情况分析 。 行业情况分析是工学结 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 , 要根据各专业特点, 采用
态度 、 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 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 “ 国家示范 发展能力 以及情感 、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 其价值取 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的实施 ,也让我们逐渐认识到 方向发展 ,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现 象
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项 目相对较少 ,这对于如 何贯彻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思想,实施高职教育课程 体系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 紧密相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今高职 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如何做好在工学结合模式 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 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 ,如何在现有基础 上做好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特别是如何在 “ 工学
教 学 改 革 与 实 践
章剑林’ ,江锦 祥2 ,刘青云 ,邹 玉金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 ,杭州 1 30 1 ;2 10 8 .浙江交通职业技 术学院 ,杭州 3 11) 112
摘 要 :本文首先指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分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 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经历了追求发展和不断探索
的过程 ,经过 多年努 力 ,高职 教育质 量有 了显 著提 高 。但一 个不 容忽视 的事 实是 ,以往 开展 的这 些教 育教 学改革 主要 面 向专业基 础课 和专业 课 ,涉及 到
1 高职公 共基础 课教学 现状
的职业特性 ,高职教育专业划分并不是像本科教育
的学科 分类原 则那 样来命 名 的 ,它 可 以是一个 职业
岗位的名称 ,也可能是一个行业的名称 ,但都是与 职 场 紧密相关 的 。因此 ,搞好 高职 教育 的关键 还在
于如何 正确理 解 高等职业 教育 的含 义 ,如何处 理好 高 等教 育与 高职教 育 的关 系 。 12 课堂教 学 内容存在 与 中等教 育 内容 重 复现象 . 公 共基础课 教 学与 中等教 育相 关课程 教学 之 间 缺 少必 要 的交流 和沟通渠 道 ,存在 教学 内容重 复现

高职院校论文工学结合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院校论文工学结合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院校论文工学结合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改革探析摘要: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

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以便在工作岗位上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状况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并对实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训教学是学生在校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设置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使学生由掌握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推进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改革,更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训教学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由于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长、招生人数迅速增加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实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不合理、管理缺失,不能适应“工学结合”的本质要求据发达国家统计,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2.5倍,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人的需求较大,既需要购买大量的教学仪器、生产设备,而且仪器、设备随着使用年限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还需要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由于国家财政对我国高职教育支持的资金相对较少,高职院校又多为地市主办,其发展往往受地方财政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只拨给学校人头费,难以支撑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实训教学设施,至使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老化、陈旧,数量不足,建设停滞不前。

近几年正是高职院校大建设、大发展的阶段,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成为制约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从目前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计算机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以及教学现状出发,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对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标准、分层次多模块教学模式等观点。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模式1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开设课程内容比较统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主要包括中英文输入、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使用技术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在第二学期开设,理工类学生学习Visual Basic,文管经类学习Visual FoxPro。

从普及高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来说,学生掌握上述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程度参差不齐。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的推广,高校已不再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

但是一些民办初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一些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不开或少开。

更严重的是,农村计算机教学基础条件较差,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新生,他们习惯于中学式的灌输教育,对高职的自觉型技能训练模式还不够适应。

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较少相矛盾。

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单一软件的使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意识的增强。

2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2.1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首先必须明确在新形势下,该课程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应用能力,应该开设哪些内容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编程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网页制作和管理能力、常用计算机硬件维护能力等为主的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标准,明确考试标准和达标办法。

2.2采用多模块、多层次教学方式针对高职计算机教学“非零起点”和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的现状,可以采取“多入口、多出口、高起点,多模块、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改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湖北工业职院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专业多元化的要求。

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和“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求的逐步落实,各个专业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和就业需求,特色更加明显,个性更加突出,对公共课程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核心是职业性。

二是教改多元化的要求。

当前正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对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公共课程往往是新生一进校就接触到的最多的课程,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方法上公共基础课程也有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责任和义务。

三是生源多元化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职生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主要包括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高生,通过单招单考招收的三校生(即中专生、职高生和技校生),五年一贯制学生等。

生源多样化,学生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课题的界定:一是“三个服务”,即服务专业、服务职业、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服务性,并且和专业建设、职业需要、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较好处理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学校教育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根据湖北工业职院教学系部分工,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识; 职业 工具包括计算 机应用 、 外 语 的 教学 内容 改 革 。 内容 ; 职业 素质包括政 治理论 、 社 会 规 1 . 文 字 基 础 模 块 。 主
时 间
课 整合为人文 素养 、 数 理基础 、 职业工 统语 言学 习的系统性 , 注重的是文章的 法律基础 , 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 。
第一学期 文字基础模块 中学基础模块
专业应用模块 习应用 文练 习和写 作 , 要 第四学期
( i) 课程整合 的特点
求学生熟 练掌握应 用文体 第五学期
数理提高模块 外语基础模块
这样的课 程改革和教学 内容调整 , 的写作 ,满 足 日常各类 应 克服 了偏重理论 知识 的完 整性 、系统 用 文 的写 作 。
公 共基 础课 的教 育 内容 创 新 重 视 不 够 , 岗位的需求 ; 缩短 了毕业生走 向社会后
( 二) 数 理 基 。补充中学未掌握 2 . 专业应用模块 。根据 专业要求 , 选择学习专业应知应会 的数理化 知识 。 3 . 数理提 高模块 。 满 足进一步升学
承接于 中学教育 , 脱胎于应试教育 。而 中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 的教学模 式 , 体 要求 。 特别 提出的是教学 内容要与专业 现 在的 中职学 生基础 和学习能 力与现 现了职教“ 能力本位” 的理念 , 能够最大 相结 合 。 有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 不能很好地完 限度克服传统教学重理论 、 轻实践 的弊
2 0 1 3年第 O 2期 / 总第 2 6 8期
( 下转第 1 2 7页 )
成 教学任务 , 与服 务于专业 教学 , 培 养 端。以 3年制 中职 为例 , 公共基础课应 学生成才不相匹配。
( 四) 职业素质包含 的模块 要把 职业素质模块作为重点 内容 , 特别加强 团队精神 、 职业精 神 、 社会 交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习模式 , 工学结合作 为高等职业 把 教育 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革 的重要 切 入点 , 动专 业调 整 与建设 , 带 引导
础课 程体 系 的整体 设计 与 配套 建 课程设置 、 教学 内容 和教学 方法改 足培养高素质 、 高技 能应用性技 术 经验及我 国高职院校 的改革 实践 ,
收稿 日期 :0 0 0 — 1 2 1— 7 2
作者简 介: 向平 (9 4 )女 , 陈 1 6 一 , 江苏江 阴人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 , 副教授。
基金项 目:0 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 学改革研究课题《 于情境建构主 义的高职普通 文化课程改革研究》 编号 :0 9 2 20 基 ( 20— 1 )主持人 : 向平 。 1, 陈
1 9
课程 体系 中涉及 到公共 基础课 程
手段 及 以学 生社 团文化 为 主的第
二课 堂活动平 台。
二 、高职 公共 基础 课程 改革
的 目标 、 思路与 整体设计 结 合现 阶段我 国高 职教 育 的 实际情况 , 共基础课程改革 的总 公 体 目标应该得 以明确 。 公共基础课
陈 向 平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江 苏 常州 2 3 6 ) 1 14


从 高职课程 改革 的发展 趋 向看 , 高职 公共基础课 程 必须融入 工学结合 的理念 , 既要发挥 好公
共基础课 的基 础性功能 , 又要 立足 职业教 育人 才培养的客观 实际需要 。在此背景 下, 高职院校应赋 予传统 的 理论知识 体 系以工学结合的全新 内涵 , 照 实践导 向 , 按 改革课程设 置 、 材及课 堂教 学形式 , 教 构建 以培 养能 力、 升素质为 目标的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 学新 体 系, 提 并使之符合 高职院校 的发展 实际。 关键词 公共基础课程 ; 工学结合 ; 程改革 ; 课 高等职 业院校 G 1 . 7 文献标识码 7 23 0 A 文章编 号 10 — 2 9 2 1 2 — 0 9 0 0 8 3 1 (0 0)6 0 1— 4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陈向平【摘要】从高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必须融入工学结合的理念,既要发挥好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性功能,又要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赋予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工学结合的全新内涵,按照实践导向,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及课堂教学形式,构建以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目标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并使之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0(031)026【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改革;高等职业院校【作者】陈向平【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2.307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展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方面存在问题。

从现状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与功能、门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问题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科背景下,与突出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高职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相比较,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与高职课程突出实践性的协调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从目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来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必须融入工学结合的理念,既要发挥好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性功能,又要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需要。

因此,重新审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配套建设,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适应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0-10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yb06128)作者简介:章剑林(1966-),男,浙江嵊州人,副教授,硕士,E -mail :zhangjohn @vip 1sina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2008年12月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C ommunications V ol 19N o 14,Dec 12008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章剑林1,江锦祥2,刘青云1,邹玉金1(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杭州 310018; 2.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其不足,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将它应用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 71210;G 71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4X (2008)04-0057-040 前 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经历了追求发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经过多年努力,高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以往开展的这些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涉及到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项目相对较少,这对于如何贯彻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思想,实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何做好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

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特别是如何在“工学结合”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探索,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1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就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业内人士似乎都已经看到了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情况下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纷纷撰文或著书抨击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与此同时,各种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111 公共基础课存在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职业性不强,工学结合特征不明显。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教学很多公共基础课源于本科教学,高职教学公共基础课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如何在当前倡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高职公共课课程建设主导地位往往为非高职院校带头人所控制。

高职教育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特性,更在于它的职业教育特性。

在其职业教育特性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专业划分命名过程中体现的职业特性,高职教育专业划分并不是像本科教育的学科分类原则那样来命名的,它可以是一个职业岗位的名称,也可能是一个行业的名称,但都是与职场紧密相关的。

因此,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如何处理好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112 课堂教学内容存在与中等教育内容重复现象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中等教育相关课程教学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渠道,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更好地规划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如中学数学课、英语课和信息技术课的部分内容,在高等学校相关公共基础课中会再次出现,公共基础课教学效率将受其影响。

113 公共基础课与工学结合的后续课程存在结合度不够的现象公共基础课是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适性和通识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开设,较好地起到了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作用,但在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结合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14 课程教学安排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存在适应性的过程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均有了很大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点。

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的做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大潮流,需要有一个新的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适应过程。

这些现象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容易造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迷失,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容易走上本科教育的路子,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公共基础课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当前高职教育理论和工学结合改革实践经验来讲,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均可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但是作为公共基础课而言,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论依据和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不可能照搬现有东西,需要我们进行全新的探索。

211 认真学习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培养一线岗位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我们开展课程建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公共基础课虽然不像专业课那样具有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但在公共基础课改革中也必须体现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对高职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和它的时代意义,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本科教育思维定势,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来看待。

212 制定适合高职教学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高职教育十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也应该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将过去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教学改革的导师,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改革。

同时,应该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通过调研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总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基础上,制定适合高职教学、体现高职特色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213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一种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领域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如何发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优势,结合高职教85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学规律和特点,迎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提倡“教、学、做”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既有理论知识的宣讲,又有实践事例的说明,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合专业课程相关内容,真正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出全新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

214 建设一支适合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短,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师资队伍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目前,部分负责全国或者全省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建设负责人还是本科院校的课程带头人,这些课程带头人由于受到本科教育思想限制,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认识先天不足,也由此导致了对高职教育改革先天的不彻底性。

因此,要解决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根本办法,一是引进人才,辅以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指导,让其来从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和改革实践;另一种方法是高职院校创造条件自己培养师资队伍,来满足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需要。

3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求最高的一个层次。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的内在的素养水平的体现,具有普适性和通识性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所达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包括其在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和修养,及其它所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方面,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和实践,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思想,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思想的提出,一方面组织全体英语教师开展教高〔2006〕16号文件学习,结合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精神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主持担任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分会日常工作,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供全体教师了解、学习和交流的联系网络。

(一)确定新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制定更加科学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

积极开展英语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出版7套适合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需要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教材,较好地满足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进一步改善英语教学环境建设。

在投资新建和改建14个语音室基础上,新建校园英语广播电台、自主学习实训室、同声传译室和外国语文化村等多个语言实训场所,为语言学习创造较为真实的情景模拟场所。

(三)开展分层教学。

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缩减公共英语教学学时,开展分层教学改革,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有目的地在听说读写方面训练有所侧重,并积极依托现有的语言实训场所和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

实施分层次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08年上半年的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和B级考试中均取得良好成绩。

我院还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深入改革。

在院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上,组织教师学习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进行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组织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研工作。

一方面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对不同院校的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总结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2)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

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分析开始,根据工作过程,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职业和岗位综合能力描述;再根据学习和能力目标的描述,构筑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体学习单元,完成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