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求,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学分制度和灵活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管理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该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一、加强学分制度设计与改革学分制度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基础,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机制。
当前学分制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分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选课难、学术规范不落实等问题。
加强学分制度的设计与改革十分关键。
学分制度的设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来制定。
一方面,学分制度要以专业的学科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为基础,避免强迫学生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学分制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选择跨学科的课程或拓宽专业的选修课程。
学分制度要确立明确的学分分配原则和标准。
学分分配不仅应根据课程的教学负荷确定,还要考虑到课程的知识难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发展需求。
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分分配,要注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实习等活动,并按照实践内容的质量和深度给予相应的学分。
二、完善学分认定与积累机制学分认定与积累机制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申请认定学分流程繁琐、认定结构性歧视困扰、学分转换不灵活等。
为此,高校应完善学分认定与积累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学分认定途径。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分认定流程和标准。
学分认定流程要简化,避免繁琐的审核程序,提高学生的申请效率。
学分认定标准要公平合理,不能存在结构性歧视,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跨学科、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鼓励学生通过多样化方式获得学分,如发表论文、参加赛事等。
学校应建立学分积累的灵活机制。
学分应设置有效期,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分积累效率。
学校应允许学生在不同学院或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方便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转学就业。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也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做一些思考。
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每个学生在学术、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需求,学分制教学管理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修特色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学分制教学管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要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学分制教学管理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
一方面,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还可以探索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精确性。
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应该超越传统的学科界限,推动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
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可以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推动教学方法和教材的创新,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要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组织和保障。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统筹协调。
要建立健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制度和规范,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还要相应增加对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投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支持,为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保障。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不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开始实行学分制,旨在优化教学管理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这种新形势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实行学分制对高校教学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分制通过将课程组织和学生评价纳入统一的学分体系中,对教学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标准化。
这有助于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学分制还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实行学分制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塑造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分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校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学分制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教师需要积极适应学分制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学生也需要调整学习方式和态度,主动参与到学分制的课程选择和评价中。
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学分制真正发挥出其优势和效果。
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分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学分的获得。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实行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对教学管理和学生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分制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只有不断完善和提升学分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校也逐渐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基于学习成果和学习工作量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手段。
学分制的实施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行政干预过多。
当前的学分制实施中,行政干预较多,这导致了学分制本应实施的“学科自治”变为“行政指导”。
具体表现为:学校兼并学院、学科调整时常常进行大量的学分调整,让学生重新选修课程;学校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评估结果好的目的,将教学大纲中的所有目标都列为学生必修的内容等等。
一些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将学生的学分设置成了“商品”,通过价格动态调节学生课堂出勤和学习态度等因素,这会使得学分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另一方面,评价标准不明确。
学分制要求评价标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和工作量,但当前的评价标准还不够明确。
校方、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能存在评价标准的认知差异,绩效考核中的学生自评部分难以反映实际学习成果,造成了不必要的纷争。
面对以上问题,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探索行政管理与学科自治的有机结合。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找出有关管理和自治的平衡点,避免权力关系的不当发挥,建立学科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检验学生课程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指标,构建出合理、公正、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评价机制。
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优化师资队伍,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学分思维”的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课程选择,并建立赋予学生一定自主权的学习管理机制,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分制实施的道路不易,高校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问题和挑战,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已成为一种趋势。
学分制是一种用于确定学生完成学业所需工作量的制度,它将学业的工作量以精确的数字进行了量化,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
本文将围绕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和对于学分制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学分制的现状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正处于不断完善和推广的阶段,各地高校纷纷将学分制纳入到教学管理中,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1. 学分制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
在目前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术竞争力。
一些中职院校也正在逐步引入学分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2. 学分制的管理机制逐渐完善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分制,我国高校正不断完善学分制的管理机制,包括学分的获得和认定、学分的转换和使用等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学分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查阅学分情况和进行学分认定维护。
3. 学分制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学分制的实施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改革,更意味着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升级。
学分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也促进了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学分制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下面就对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进行一些思考。
1. 如何实现学分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分制的核心理念就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中,学分制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在很多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对于学生的选择权和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分制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种新趋势。
学分制教育是一种以学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对学分的获取和积累来实现学生学业成果的认定和证明。
该教育制度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逐渐在我国高校中推广实施。
一、学分制的现状1. 学分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学分制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高校开始试点,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从个别高校试点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教育。
学分制教育为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化。
2. 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学分制教育下,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所需学分的课程,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轨迹。
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学分制下的教学模式变革学分制教育要求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采用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业管理学分制教育下,学生的学业管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学习成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灵活安排学习计划,同时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其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业管理,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
二、学分制下存在的问题1. 学分争议学分制的推广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学分的认定和管理方面。
如何确保学分的客观、公正和准确,如何进行跨院校、跨专业的学分转移和认可等问题,都是目前学分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学分管理困难学分制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学分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
学分制作为一种灵活多样的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实践中,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分析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学分分配不合理:学分制下,有的学校或专业存在学分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导致一些课程的负担过重,而有些课程则相对轻松。
评价体系不完善:学分制下的评价体系可能过于侧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目标未能真正达到。
选课系统不灵活:学分制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自由度,但一些高校的选课系统存在不灵活、不智能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师资力量不足:学分制下,需要更多的教师来承担更加细化的课程,而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未能跟上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学分认定标准不统一:不同学校对于学分的认定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给学生的转学、升学等带来不便,也影响了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二、对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优化学分分配: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科,建立更为科学的学分分配体系,确保学生在学业上的合理负担。
完善评价体系: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项目评估、实践能力考察等,使学生在学分制下能够全面发展。
改进选课系统: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智能选课系统,提高选课的灵活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确保师资力量足够,为学分制下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统一学分认定标准:通过国家或地区层面的协调,建立统一的学分认定标准,以促进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生流动。
结语: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我们有望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根据学生完成学业所需时间、学习工作量和绩效来评定学业成果的制度,它能够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动机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下面将从实行学分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实行学分制在我国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分制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使学生更加有目标性和主动性地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个人专业方向进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爱好。
学分制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学校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学分来评价教学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此外,学分制还能够促进国内、国际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学生交流,增强了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实行学分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实行了学分制,但是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并不科学合理,导致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较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高。
其次,学分制需要高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分。
这需要高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最后,学分制的实施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学生和家长需要了解学分制的意义和要求,提高对学习的重视和参与度。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学分制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学分制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需要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是,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实行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但也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迈向国际化、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举措。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学分体系。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业进展和履修课程的重要指标,学分体系的建立应遵循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学业发展的规律。
可以采用学分等级制度,将课程确定为1-10个学分,根据学分数对学科进行分类,既能满足学生学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又能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其次,要构建灵活的选课制度。
学分制教学管理对选课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可以通过弹性选课制度来实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并且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跨学科的选课。
同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全面、及时的选课信息和指导,保证选课过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第三,要加强学分认定与转换。
学分制教学管理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以确保学生在跨专业、跨院系、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学分的认定和转换。
可以建立学分互认机制,鼓励学生在国内外高校进行学分交流,或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等途径获取学分,并能够转入本校的学业。
第四,要加强学分培养与评估。
学分制教学管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相应的评估获得学分。
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作业、报告、项目、实习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
同时,学分制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学分积累和清零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分活动,提高学分的获取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学分制教学管理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建立学生档案和学分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学分的实时查询、积累和认定,为学生的学业规划和个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分积累和选择情况进行智能判断和预测,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优化决策和个性化服务。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分制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旨在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教学质量不稳定是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学分制下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评价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监督不足,容易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不足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较为固定,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够灵活,导致学生选择面狭窄,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措施。
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确保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通过这些对策措施,我们相信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将不断提升。
2. 正文2.1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1. 学分计算不合理:在学分制下,学生需要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才能毕业。
一些学校的学分计算方式存在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按时毕业。
一些课程的学分设置过高,学生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毕业时间。
2.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分制下,学校为了追求学分的数量,可能会牺牲教学质量。
一些老师可能会将课程内容压缩或简化,以便学生更快地完成学分要求。
这样做虽然可以提高毕业率,但同时也损害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选课困难:在学分制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要求选择课程。
由于课程繁多、选择范围广泛,学生往往会面临选课困难的问题。
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选课不当而导致学分不够,无法按时毕业。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1. 引言1.1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背景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其背景可以追溯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运行上仍存在一些难题和矛盾。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对于个体学生的发展和潜力的挖掘也存在一定的制约。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兴起源于对现行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思和探索。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背景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不断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2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意义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体制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教学个性化和多样化。
通过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可以加强学生学分积累和转移的灵活性,促进学生跨专业学习和跨学科发展,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还可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升。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现状分析在当前教育领域,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正逐渐成为普遍趋势。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学校在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时存在着理念不统一和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1. 引言1.1 高校学分制的背景高校学分制的背景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高校开始逐步推行学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基于学术成就和学习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通过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模块化的学习单元,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和选择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学分制的引入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学分制正逐步走向成熟,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
高校学分制的背景可以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高校学分制的意义高校学分制的意义在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学分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更加灵活的学习安排下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分制也有利于高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分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进程,促使学生树立目标感和持久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分制,高校也更能够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的快速更新,推动高校教育的向纵深发展。
高校学分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在于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学分制的实施情况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是指高校在实行学分制度方面的具体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已经逐渐普及和完善。
各个高校都在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体系,包括学分课程设置、学分获取和认定等方面。
学分制的实施也涉及到高校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学分制可以更加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学生按照规定的学分要求完成学业。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学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对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进行若干思考和建议。
一、深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进需要充足的师资支持。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教育教学态度、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等。
深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可以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培训和教学督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
课程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
优质的课程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支撑。
在深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可以通过开展课程评估和课程改革研究,推动课程的不断优化和更新,提高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体系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基础。
在深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评估、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监督等各个环节。
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能,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
在深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生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发展档案、推进学业指导、开展学生培训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关于学分管理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改革关于学分管理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目前,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不难看出,实施学分制既有其调动教学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发展新兴的学科和边沿学科创造条件,有利于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等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本文就学分管理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做一探讨。
一、学分管理实施的现状目前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普通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各校的学分制管理从符合本校的实际出发,体现各自的特色。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学分制实施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角色有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新的校本教师培训和教研模式(制度)开始建立,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和高考方案得到改善,教育功能逐步走向全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分制实施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各项工作开展的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师资短缺,与新课程实验配套的设施、场地亟需完善。
由于新课程计划增加了一些科目,部分原有的科目相对于以前的课程增加了课时,导致师资短缺,技术课、研究性探究活动缺乏专业教师,而兼职教师投入教学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而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物理、化学、生物课的实验室有限,实验仪器也需要补充和更新。
2.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差距。
学分制将压力和鼓励交给学生的同时,也将压力和竞争交给了教师,但由于教师缺乏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体现人格魅力的学识修养,与教学任务的高要求相距较大;一些教师还未形成自己的科学教育理念,缺乏用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备课与授课,致使教学缺乏在预设基础上的创新与生成;有些教师的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欠紧密,教学略显封闭化,体验性效果不明显;对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的能力还不足,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还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3.新旧体制并存的现状,使得社会各界关注度不够。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分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它以学分为单位,对学习活动进行规划、管理和评价,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
就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来看,学分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制度模式。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管理规定》,规定了高校实行学分制度的相关政策。
据统计,在中国的985、211项目高校中,有80%以上的高校已经全面实施了学分制度。
学分制度的实行,为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了重大改革。
学分制度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尽管学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学分制度的实行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工作,但是在一些高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还不够紧密,教学管理的效率不高。
学分制度的实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
学分制度的实行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但是在一些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对学分制度的理解和认同还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执行困难。
针对学分制度实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高校各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作和合作,建立起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学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各教育教学单位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提高学分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和服务水平。
高校应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学分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学分制度的理解和认同需要得到加强,高校应加强学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分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执行。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全文)
学分制教学治理实施现状和思考XX:1674-9324(20XX)20-0012-03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机制,通过实施多样的教育规格和采纳较灵活的教学治理制度,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并根据学生已取得的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学分制,它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而由“教学”和“治理”集合而成的教学治理作为学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学分制系统运行是否稳定、效果是否良好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一、学分制概述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课程选修制,后被引入美国,并在美国高校得到广泛运用与进展。
我国开始以学分制为主的高校教学治理改革之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概念,主要有学年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和特区学分制。
二、教学治理现状1.学分制治理制度。
在实行学分制之前,教学方面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学分制学生治理规定。
在考核与成绩记载、学籍时间、转专业、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学生成绩登记表的课程成绩以该门课程四项成绩的最高成绩予以记入;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为八年(含休学);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可因成绩优秀、有专业特长或者某种特别原因不转专业即无法继续学习来申请转专业;除了在受过处分、实践环节不合格等方面相同之外,增加了必修课学分加权平均成绩必须达到一定分值的要求。
2.教学计划修订和治理。
制定了学分制治理制度之后,与之同等重要的是教学计划框架改变和修订以及治理。
我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最初作了以下变革: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把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和各专业特色融于培养方案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培养的结合、统一规格要求与进展学生个性的结合,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进展;二是进一步精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摘要】学分制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管理方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
本文分析了学分制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以及学分制对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
结合学分制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探讨了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
文章总结了学分制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方向,并强调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变化,高校学分制将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教育、管理、发展趋势、现状、影响、教学改革、课程设置、质量保障、优势、挑战、发展方向、重要性、新形势。
1. 引言1.1 学分制的概念学分制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业评价和课程安排的教育体制。
学分制相对于传统的学时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和学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学分制下,学生根据课程的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课程并完成相应学分,通过考核获得相应学位。
这种制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学分制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掌握各类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学位授予。
学分制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和时间,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学分制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分制的实施,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学分制,逐步建立起国际学分互认体系,促进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学分制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也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
1.2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以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提高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学分的设置来确定课程的学时安排和学习要求,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学分的设置和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
要避免过度依赖学分进行课程设计和学习安排,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转化为学分设置和学习目标,从而使学分制教学管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突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个性化和灵活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灵活学习需求的满足。
学分制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一种学分分配和学习要求的安排,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从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角度,需要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课程限制范围内进行选修课程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学分制教学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和监测机制,以确保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有效实施。
评估和监测机制应当包括对学分分配和学习目标的评估、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测评、对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能力的监测等。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监测机制,才能不断改进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并确保其质量和效果。
四、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教师培养和教育支持学分制教学管理需要依靠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来保证实施的顺利进行。
需要加强教师培养和教育支持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而推动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学分制教学管理还需要通过宣传和推广来提高其在高校教学中的认知度和实施度。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
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进行思考。
一、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管理为保障”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学任务由传统的按学时统计调整为以学分为基本单位。
在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要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量和努力程度的指标,要保证学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对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学分比例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只有确定了合理的学分设置,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分的研究和管理,确保学分的科学性。
要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差异较大,在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时,应当根据不同学科和层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分管理办法和标准。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分来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促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与课程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通过对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安排和管理,为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而课程建设则为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支持。
要持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就必须促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
要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课程建设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在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与课程建设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教育管理学论文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陈雯,张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摘要:目前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笔者通过对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进行总结,肯定了成绩,同时对教学管理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建议和措施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12-03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机制,通过实施多样的教育规格和采用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并根据学生已取得的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1]。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学分制,它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而由“教学”和“管理”集合而成的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学分制系统运行是否稳定、效果是否良好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一、学分制概述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课程选修制,后被引入美国,并在美国高校得到广泛运用与发展。
我国开始以学分制为主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概念,主要有学年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和特区学分制[2]。
二、教学管理现状1.学分制管理制度。
在实行学分制之前,教学方面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学分制学生管理规定。
在考核与成绩记载、学籍时间、转专业、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学生成绩登记表的课程成绩以该门课程四项成绩的最高成绩予以记入;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为八年(含休学);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可因成绩优秀、有专业特长或者某种特殊原因不转专业即无法继续学习来申请转专业;除了在受过处分、实践环节不合格等方面相同之外,增加了必修课学分加权平均成绩必须达到一定分值的要求。
2.教学计划修订和管理。
制定了学分制管理制度之后,与之同等重要的是教学计划框架改变和修订以及管理。
我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最初作了以下变革: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把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和各专业特色融于培养方案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结合、统一规格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结合,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二是进一步精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15%~20%,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提高至25%~35%左右;三是强化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三个主动”的指导思想,开设气象特色课程模块;四是将毕业总学分规定为180,比之前的总学分提高了20%,并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自主选择课程机会。
3.学分制信息支持系统。
学分制给予学生极大的选课自主权和学习空间,并且学生可以多次对不及格课程或者对成绩不满意的课程进行重修,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量和复杂度,此时若仍然采取手工方式进行选课和重新学习报名,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又使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更加繁重。
在此情况下,很有必要开发一些网上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科学选课和报名。
我校开发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和实践教学信息平台。
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使用者涉及与教学相关的多个角色,不同角色可以通过此系统获取各种信息,达成各自的目标和完成各自的任务。
为教学管理人员单独开发了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系统界面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网上评教等。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在开发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发了实践教学信息平台。
它包括实践课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和学科竞赛管理系统三个子平台,其各自功能划分清楚,目的明确。
这些系统大大简化了管理流程,减少了时间支出,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应有所提高。
4.学业预警。
学分制管理制度对留级和退学都设置了一些警界线,例如一学年所获学分、几年级结束所获学分等,一旦某位学生达到某个警界线,则要做出相应的处理。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抱着无所谓或稀里糊涂的态度或者处于拉一把就可跨越到另一个状态的情况,制订并实施了学业预警制度。
这一制度设立不同预警等级,按照标准对学生的学生问题进行警示,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采取相应的补救和防范措施,其作用在于通过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引导、监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5.预选课制度。
实施学分制之后,学生选课自主权扩大了,学生可以在本专业或外专业的教学计划范围内自由选课,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可以随意选课,还是需要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有的放矢地选择,那么就在前一学期组织专业老师对下学期本专业即将开设的课程进行说明和解释,对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认真选择和正确选择。
6.教学信息员制度。
单纯依靠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学秘书以及其他管理人员检查或者随机抽查,都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设备及环境、课程设置等与教学相关的信息。
需要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中的代表帮助我们获取这些教学信息,建立了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员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加强学生与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联系的重要方式,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举措。
教学信息员主要收集和反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室内容、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实践指导、考试等)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学校教学条件和资源的意见和要求;学生上课、实习、作业、考试的状况和学习;学生对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的意见和要求。
三、存在问题1.教育观念有待改进、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教务处或者学院教学秘书所学专业不一定都是教育专业,可能是理工科或者文科其他专业,走上教学管理岗位之后才慢慢接触教育观念,慢慢熟悉教育管理业务知识和相关规定,对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不能很快接受和消化。
同时教学管理岗位是学校的重要岗位,也是压力较大、工作烦琐的行政岗位之一,如果学院行政岗位补充新人员或者有机会调换岗位,则教学秘书岗位人员更换较为频繁,既不利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学院教学管理。
2.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或者未形成长期化。
学分制的特殊性使学生学籍异动增多和多样、学生选课自由度增加等,使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教学管理人员因日常管理工作非常琐碎、非常繁重,整日忙于上传下达、整理各种教学材料、落实教学任务、安排各种考试、统计成绩等,可以说在工作时间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教学事”,学习领会学校教育发展理念和掌握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机会比较少,一年或许只有一两次,参与教学会议的次数也较少,组织外出参观交流的次数更少之甚少,大多中重使用、轻培训的状态,事实上长远来看,这种情况对于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是非常不利的。
3.教学计划制订不尽合理,选课体系不合理。
学分制对于教学计划制订的要求很高,对于选课方法规定的要求也很高。
教学计划制订之后适用多长时间,教学计划修订时如何保证跨越教学计划修订年份的两个年级所修课程之间的衔接,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选修课程采用了以分科、分专业为基本特征的系科制作为学科制度与组织形式,无法涉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只重视适应知识的高度分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在本专业内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部类或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3]。
另外,只要有学生选修的课程就予以开设还是设定一个选修学生人数的课程开设标准,这也是值得推敲的问题,设定了开课人数标准,就会出现初选时选课人数超过该标准,并根据该选课结果安排了任课教师,可能又会出现下学期初因选课人数低于该标准而导致该门课程停开的情况。
学分制是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业是否完成,但这并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虽然一再强调和切实执行了学生选课之前的指导,但多数学生采取从学长那儿获取信息这一途径或者凭借对于某门课程任课教师的印象,倾向于选择容易过关或者容易完成的课程,使得选课指导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大实际效果,从表面上看学分已经修满,但所学课程不系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质量不升反降。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学校一般都会设置科学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流程、教学监控组织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和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明确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各监控主体及其职责,建立了各教学环节规范和质量标准,制订了教学监控环节的实施与评价制度和办法,同时对监控信息反馈与调控制度和办法也做出相关规定。
但在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有效实施监控结果反馈,有效激励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方面还需进行探索。
5.相关配套制度有待制订完善。
学分制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它们为学分制服务,并与之相协调,如导师制、以学生学籍管理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制度等。
这些制度可能会在制订、实施之初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或遭遇阻力,但确实是亟待制订完善的。
导师可以帮助、指导学生选课,对学生在学业上的困惑进行解答,并且可以引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课题。
四、建议和措施1.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完善选课制度。
学分制的目标是教师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再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一些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如果能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达到学分制的预期功能,应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首先应该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学校特色,对每个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既保证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他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其次应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使学生能够参加想学习的课程学习,满足他们选课多样化的要求,拓宽知识面。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建立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岗位是高校重要岗位,也是烦琐、细致和苦累的岗位,这种岗位不易出成绩,也难以达到部分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求。
教学管理人员发生岗位变动,新上岗人员又需要花费至少一个学年时间熟悉、掌握岗位业务,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人员是否安心立足此岗位,是否爱岗敬业,又关系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管理队伍应保持相对稳定。
学分制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比学年制的要求高,教学管理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学分制以及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又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水平。
经常性地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或者组织参加一些教学会议,并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不但可以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过程、制度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思考,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