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第⼀章:1、地球物理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电⼦学和信息论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建⽴起来的⽅法,简称物探⽅法。

也就是,根据地层和岩⽯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来推断岩⽯性质和构造。

2、主要物探⽅法:地震勘探(岩⽯弹性的差别)—勘探地震学⾮地震类:重⼒勘探(岩⽯的密度差别)磁法勘探(岩⽯的磁性差别电法勘探(岩⽯的电性差别)3、重⼒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变化,⽤于提供构造和矿产等地质信息。

重⼒异常的规模、形状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形状及深度。

重⼒勘探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地⾯、⽔⾯、⽔下(或井下)或空间重⼒场的局部或区域不规则变化(即局部重⼒异常或区域重⼒异常)来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矿体和地质构造4、磁法勘探就是测定和分析各种磁异常,找出磁异常与地下岩⽯、地质构造及有⽤矿产的关系,作出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等有关结论。

磁法勘探主要⽤来研究地质构造;研究深⼤断裂;计算结晶基底的埋深;寻找油⽓、煤⽥的构造圈闭、盐丘等,寻找磁铁矿床、⾦属和⾮⾦属矿床等。

5、电法勘探就是利⽤⼈⼯或天然产⽣的直流电场或电磁场在地下的分布规律来研究地球结构、地质构造及找矿的⼀种物探⽅法。

电法勘探是以岩⽯或矿⽯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主要研究的电性差异参数包括:电阻率(ρ)、激发极化率(η)、介电常数(ε)、导磁率(µ)、电化学活动性等。

电法勘探的内容⼗分丰富,它们⼴泛应⽤于⾦属及⾮⾦属、⽯油、⼯程地质、⽔⽂地质等勘探研究⼯作中。

6、地震勘探⽅法就是利⽤⼈⼯⽅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矿⽯,⽔,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类型分布等信息。

7、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信息。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

(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

缺点:成本高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

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

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各种介质的概念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

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总分40分)1、“陆相生油”理论是由李四光先生提出来的(×)。

2、1951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支石油地震勘探队(√)。

3、GeoEast是法国CGG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软件(×)。

4、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走的是最短距离路径(×)。

5 、地震信号的视周期越大,主频就越低(√)。

6、剪切模量定义为体积应力与体积应变之比(×)。

7、实际采集的地震记录中观察不到零相位子波(×)。

8、地震反射波振幅有强有弱只是地下构造造成的(×)。

9、地震垂直分辨率主要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有关(×)。

10、地震检波器组合提高了信噪比,但降低了地震分辨率(√)。

11、地震测线上激发点与炮检距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12、地震反褶积只能用于提高地震分辨率(×)。

13、可以证明,地震均方根速度大于等于平均速度(√)。

14、地震水平叠加处理后,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得到了收敛(×)。

15、198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

16、马在田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震勘探工作(×)。

17、地震叠加速度分析是在地震水平叠加以后进行的(×)。

18、地震动校正的“动”主要体现在动校正量随着炮间距和传播时间等因素变化(√)。

19、利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不整一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一,可以划地震层序(√)。

20、地震反射波层位和地下地层界面是一一对应的(×)。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总分28分)21、地震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A)A、弹性差异B、磁性差异C、电性差异D、密度差异22、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是何时成立的(A)A、1930B、1940C、1950D、196023、CDP技术是哪位地球物理学家发明?(A)A、梅恩B、卡切尔C、费森登D、明特罗普24、地震波大概在以下哪个频率范围之内是正常的?(A)A、3Hz-130HzB、5000Hz-10000HzC、1KHz-20KHzD、 1MHz-100MHz25、哪位科学家首先提出了纵波和横波的概念?(B)A、牛顿B、泊松C、瑞利D、胡克26、某一水平地层界面产生折射波的主要条件是(C)A、地层界面下伏介质速度小于上覆介质速度B、地层界面上下有波阻抗差异C、地层界面下伏介质速度大于上覆介质速度D、地层界面上下有密度差异27、地震褶积模型是由哪位地球物理学家首先提出的?(B)A、梅恩B、Enders RobinsonC、卡切尔D、费马28、一个水平界均匀介质情况下共中心点记录的时距曲线方程是(A)A、双曲线B、抛物线C、直线D、折线29、以下哪个英文缩写指的是垂直地震剖面(A)A、VSPB、RVSPC、SWDD、LWD30、以下哪个不是地震预处理的内容?(A)A、动校正B、数据加载C、数据解编D、观测系统定义31、以下哪个不是地震数据的记录格式?(A)A、LasB、SEG-2C、SEG-2D、SEG-D32、地震数字滤波处理的目的是(B)A、提高分辨率B、提高信噪比C、速度分析D、提取子波33、地震地层学出现在什么年代(A)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0世纪80年代34、直接烃类指示“DHI”是什么英文的缩写 (2分)A、Direct Hydrocarbon IndicatorB、Direct Hydrocarbon InterpretationC、Direct Hydrocarbon IndexD、Direct Hydrophone Indicator35、地震偏移处理主要目的是(B)A、提高信噪比B、提高分辨率C、提高速度精度D、降低处理成本36、以下哪个是地震资料处理软件?(C)A、检波器B、可控震源C、GeoEastD、空气枪37、地震横波可以在哪种介质中传播(C)A、空气枪B、石油C、碳酸盐岩D、空气38、A VO指的是(B)A、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变化B、地震反射波振幅随频率变化C、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相位变化D、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波形变化39、A,B,C是什么地震干扰波?(A)A、声波B、面波C、多次波D、绕射波40、下面地震剖面中的断层是(A)A、正断层B、逆断层C、背斜D、向斜三、多选题(每小题3分,总分30分)41、地震波垂直入射情况下,产生反射波的主要条件是(B D)A、反射界面上下有温度差异B、反射界面上下有弹性差异C、反射界面上下有压力差异D、反射界面上下有波阻抗差异42、测量地震平均速度的方法主要有(A C)A、地震测井B、静校正C、声波测井D、密度测井43、制作影响合成地震记录质量的主要因素有(A B D)A、测井资料质量B、子波的频率C、自然伽玛测井D、地震子波类型44、地震多次波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种(A B C)A、全程多次波B、短程多次波C、微曲多次波D、点绕射波45、问题39 多选 (3分) (A C D)在地震反射波记录上,地震面波干扰的主要特征A、能量强B、速度高C、频散D、低频46、海上地震勘探与陆上的最大差别在于(B C D)A、没有干扰波B、使用空气枪震源C、使用拖揽D、在船上施工47、地震勘探对震源的基本要求是(A B C DE)A、能量足B、频带宽C、噪音小D、一致性好E、健康安全与环保48、陆上地震可控震源适合于哪些地区进行地震波激发?(A B D)A、城市B、沙漠C、沼泽D、极地49、以下哪些说法是相同的意思(A B C)A、NMOB、正常时差C、动校正量D、DMO50、求取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主要方法有(B C)A、滤波B、浅层折射法C、微地震测井D、地震偏移(第1周)第1章石油勘探概论第一章石油勘探概论单元测验问题1 单选 (2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是哪个缩写词?AAPG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PE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CGS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问题2 单选 (2分)地震勘探的英文是以下哪一个?seismic exploration geophysics exploration earthquake exploration exploration seismology 问题3 单选 (2分)地震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磁性差异问题4 单选 (2分)电法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磁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问题5 单选 (2分)磁法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磁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问题6 单选 (2分)重力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磁性差异问题7 单选 (2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是何时成立的?1930年1940年1950年1960年问题8 单选 (2分)CDP技术是哪位地球物理学家发明?梅恩卡切尔费森登卢德格尔·明特罗普问题9 单选 (2分)中国第一支石油地震勘探队成立于1921年1939年1945年1951年问题10 单选 (2分)以下哪个不是地球物理勘探公司BGP中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CGG法国地球物理总公司SPE是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WGC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2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构造的解释、岩性的解释、储存研究。
22.地震分辨率是指什么?
答:地震分辨率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
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确定地质体(如断层点、类灭点)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23.地震同相轴(波)对比的原则是什么?
26.地层剖面上断层的主要表现特征有哪些?
答:1)同相轴错断;
2)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变化;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出现反射零乱或空白带;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
5)异常波的出现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等。
27.断点在平面图上的组合应遵循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32.三维地震资料与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异同。
答:1)二维与三维的解释流程和解释内容基本一致
2)剖面的显示三维比二维丰富(信息丰富)
3)不能按二维剖面解释的方法对三维资料作解释,对数据加以利用
4)可利用三维可视化工具对三为地震资料进行解释验证
30.VSP的概念是什么?
答:在地表设置震源激发地震波,在井内安装检波器接收地震波,即在垂直方向上观测一维人工场,然后对所观测到的资料经过校正、叠加、滤波等处理,得到垂直地震剖面。
31.VSP资料有哪些用途?
答:1)求准速度;2)标定地震地质层位;3)识别多次波;4)提出反褶积因子;5)预测井底下反射层的深度;6)计算吸收衰减系数;7)计算反射界面的倾角;8)提取纵、横波的速度比及泊松比等参考数,岩性解释。
17.什么是多次覆盖?
答:所谓多次覆盖(Multifold):即对地下同一反射点,进行重复多次观测,目的是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资料一、勘探石油的方法: 地质法, 物探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 钻探法. 地震勘探要解决的基本矛盾:1,记录时间段,不能当场研究,要由动变静再变动。

2,能量弱,深度不同强度差别大,记录困难3,与干扰波作斗争,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4,地下情况复杂,由记录中分析地质情况的真伪困难地震勘探: 就是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技术的主线:数据采集,信噪比.分辨率,成像,反演1,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三个主要矛盾:信噪比与分辨率的矛盾2,保持地震数据的相对振幅关系和时频特性 与分辨率的矛盾3,保持低频信号与分辨率的矛盾地震波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 视振幅: 通常指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 最大位移;T* 视周期: 通常指相邻两个极大值或相邻 两个极小值之间的时间间隔;f * 视频率: f* =1/T*;t 1 初始时间: 表示质点刚刚开始振动 的时间;t 2 终止时间: 表示质点刚刚停止振动 的时间;Δt =t 1 –t 2 : 表示该质点的振动延续时间;相位数:表示振动的正向极值或负向极值 的个数;相 位: 表示振动的正向极值或负向极值;波形特征: 指振动相位数、视周期、视振幅 及其相互关系。

地震波与地震记录之间的关系1)、地震勘探中所获得的一道地震记录,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引起地表某一质点振动的振动图形。

2)、地震勘探中所获得的一张原始地震波形记录,实际上就是在地面沿测线设置多道检波器,得到的多个振动图形的总和。

射 线:波的传播方向称为射线。

波尾: 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波前: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波 面: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振动质点中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曲面视速度:地震波沿非射线传播的速度,常用 v * 表示。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答案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答案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3.滑行波入射角等于临界角且V2>V1,透射波就会变成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

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6.射波前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因介质内任意一点坐标(x,y,z)确定波前到达这点的时间t而确定的标量场g(x,y,z)就是时间场等时面:波前面就是等时面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自相关性20. 离散互相关21. 离散自相关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CRP
一个反射点
M点处回声时间
各道反射时间与M点t0时间之差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倾斜界面共炮点(CSP)反射波时距曲线:
A.是一双曲线hyperbola,以X=Xm=2.h.sinф为对称轴;
B.曲线顶点坐标( X=2.h.sinф,tmin=2.h.cosф/ v),总是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即极小点总是向界面的上倾方向偏移;
炮间距--炮与炮之间的距离;
道间距--道与道间的距离;
线距--测线间的距离;
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x的关系曲线,t-x曲线,简称时距曲线。
共炮点时距曲线CSP:由一点激发,若干接收点接收,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特点:A.是一双曲线Hyperbola(以X=0,t坐标对称);
E.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
正常时差定义:任一接收点反射波走时与炮点反射波走时之差;即
Δtn=x2/(2t0v2)
正常时差特点:
a.各点正常时差不同;
b.当V, t0一定时,正常时差与X成正比,对同一个反射界面来说,随X增大,正常时差增大;
c.当X一定时,正常时差与t0成反比,t0增大,时差减小;对地面同一检波器来说,接收到的深层反射界面的正常时差比浅层的小;所以,浅层时距曲线陡,深层时距曲线缓。
4)透射系数取值范围:0≤T≤2 T总是为正,
5)透射波与入射波相位总是一致的
特点:
1)透射波形成的条件,只有在上,下介质波的传播速度不相等时,即,速度界面;T≠0;
2)透射波的强度取决于透射系数的大小;
3)透射波的极性总是与入射波的极性一致。
折射波的形成及特点:
(1)形成折射波的条件: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1、油⽓勘探的三种⽅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2、地球物理⽅法:(Exploration Meth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综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程地质、⽔⽂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法,简称为物探⽅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重⼒勘探密度差异磁法勘探磁性差异电法勘探电性差异地球物理测井3地震勘探:在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种最有效的⽅法。

地震勘探⽅法就是利⽤⼈⼯⽅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来确定矿藏(包括油⽓、矿⽯、⽔、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类型分布等信息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利⽤岩⽯、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产⽣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5、⾃激⾃收:6、地震勘探的主要⼯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章⼀、名词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地震勘探?其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藏及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2 地震勘探包括哪些主要的生产环节?野外采集 (室内)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3 目前生产上主要进行的是哪种地震勘探?反射波法地震勘探4 类型5 什么叫地震波,性质地震波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非周期性 脉冲性6 惠更斯原理(Huygens theory 又称波前原理)1) 内容: 在弹性介质中,若已知任一时刻 t 的波前,则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子波源),并各自发出子波(由子波源向各方发出的微弱的波),所有这些子波以介质中的波速 v 向各方传播,经过Δt 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便是 t+Δt 时刻的波前。

2)作用: 它是已知某一时刻波前来确定其它时刻波前位置的准则;3)地质意义:利用这个原理能揭示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等现象的规律。

7 费马原理(Fermat theory 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1)内容: 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2)意义:根据费马原理,可以确定地震波在已知传播速度介质中的射线形状。

8 反射波反射定律1) 内容:入射线、反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注意射线平面永远和界面垂直。

3)地质意义:由反射定律能够确定出反射波的传播方向。

反射系数 平面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的反射系数 表达式 3)、结论A 、 反射波形成的必要条件:称为波阻抗(声阻抗impedance )。

B 、 反射波能量与波阻抗之间的关系: 9 透射定律:1) 内容: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

即:2)地质意义:由透射定律就能确定出透射波的传播方向。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

第一章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概念:利用物理学原理和相关技术获取某些地质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 从而对地质问题经行切实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的油气勘探手段。

分类: 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2.地震勘探的概念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定位矿藏, 确定考古位置, 获取工程地质信息的勘探方法, 它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3.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 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 在它们返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 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时间, 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从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 寻找油气圈闭。

4.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1.基本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1)均匀介质与非均匀介质均匀介质: 介质内每一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均相同非均匀介质: 介质内的物理特性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2)弹性介质与非弹性介质弹性介质: 介质卸载后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非弹性介质: 卸载后不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3)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同性介质: 介质参数与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 介质参数随方向变化而变化(4)单相与双相、多相单相: 固体、流体(油、气、水)双相: 固体骨架以及孔隙内的流体实际地下介质的特征: 非均匀、非弹性、各向异性、多相●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场快照)波动: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动;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弹性波;地震波: 地层中传播的弹性波;波前: 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后: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面: 介质中同一时刻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面;振动曲线: 即地震记录, 在某一点处质点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同一点不同时刻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形曲线:又叫波剖面、波长快照, 某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波长: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视波长: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波长;速度: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 波在单位时间前进的距离;视速度: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速度;周期: 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频率: 周期的倒数;●体波、面波、纵波、横波体波: 振动能够在整个介质区域内传播形成的波。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

地震勘探原理及⽅法复习提纲《地震勘探原理及⽅法》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反射波2.透射波3.滑⾏波4.折射波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时的分界⾯,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时刻。

6.射波前7.均匀介质:反射界⾯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个常数。

8.层状介质9.振动图形和波剖⾯10.同相轴和等相位⾯:⼀串套得很好的波峰(⾕11.时间场和等时⾯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向与观测⽅向不⼀致(夹⾓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是视速度Va。

即波沿测线⽅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变换14. 时间域:把信号表⽰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15. 频率域:把信号表⽰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17. 离散褶积18. 互相关19. ⾃相关20. 离散互相关21. 离散⾃相关22. 采样间隔23. 频率24.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25.偏移距: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26.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间的相互位置关系27.有效波28.⼲扰波:在地震勘探中模糊⼲扰反射波的其他波,分为⽆规则⼲扰波(随机噪声、地⾯威震等)和规则⼲扰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波、多次波等)29.规则⼲扰波30.随机⼲扰波31.多次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32.空间假频33.有效波和⼲扰波34.⾯波:波在⾃由表⾯或岩体分界⾯上传播的⼀种类型的波。

35.地震组合法36.震源组合:把多个检波器的信号迭加在⼀起作为⼀道输出37.⾯积组合38.不等灵敏度组合39.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进⾏多次观测的野外⼯作⽅法40.动校正:在⽔平截⾯的情况下,从地震记录中减去正常时差,记得到X/2处的⾃激⾃收时间t0,这⼀过程称为正常时差的校正,或者动校正。

41.倾⾓校正42.倾⾓时差:43.正常时差:在⽔平界⾯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引起的反射波旅⾏时差。

地震勘探复习

地震勘探复习

0 绪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哪些?重、磁、电、震、地球物理测井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包括哪三大生产环节?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1章几何地震学思考同其他类型的波相比地震勘探的频率,波长,速度?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频率:质点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次数。

速度:每秒钟波前进的距离。

地震波的反射强弱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反射系数R、能量、岩性、入射角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有何特点?当为单层水平界面时,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共炮点接收),且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最小时间t=t0,t:自激自收时间。

当为多层水平层状介质时,在炮间距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把反射波时距曲线看做双曲线,引入平均速度,把多层层状介质假想为单层均匀介质。

什么是惠更斯原理?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到达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新的子波源。

介质中任何一点的振动,是所有子波源产生的振动叠加后的结果。

什么是费玛原理?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沿着时间最短路径传播。

什么是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什么是折射波的盲区?首先,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是V2>V1,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所以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的范围内没有地震波,即为盲区。

什么是视速度?所谓视速度,就是沿测线方向观测到的传播速度。

物理含义是把在底下用真速度沿射线传播的反射波看作是用视速度沿地面测线传播的波动。

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关系?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双曲线,折射波的时距曲线为一条不过原点的直线。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因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振动而使介质压缩和膨胀,故也称为压缩波、疏密波、无旋波或P波(Primary—初波;因其最快,故是初至波)。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1.油气勘探方法:地质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勘探方法,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概念:用人工方法引发地震,用仪器在地面以一定的方式记录爆炸发生后地面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原始记录经处理后的成果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3.地震勘探的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1.地震波动需的研究内容:研究波前面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2.地震波的本质: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3.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就叫做波前,也叫波阵面。

4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叫做波后,也叫波尾。

(注:不指明时刻来谈论波前是无意义的)5.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某个检波器记录的是它自己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就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6.波剖面: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以某一直线为X轴,选定一个时刻t,纵坐标代表各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这样可作出一条曲线,叫做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7.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入射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垂直于分界面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8.射线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9.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比等于第1,第2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记得把公式写上)10.斯奈尔定律(书本30页):11.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12.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envelope) ,就是新的波前面。

反映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形态。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作图的方法,由已知t时刻波前的位置去求出t+Δt时刻的波前。

13.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1.人工地震:由人工作用产生的地震,人们通过用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用仪器测量这些地震波(速度、到达时间等),目的是了解地下介质的分层情况、界面的埋藏深度,构造分布等。

2.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3.波前:把某一时刻tk,所有刚刚振动的质点构成的一个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前,它是地震波传播的最前沿的空间位置。

4.波尾:由刚停止振动的所有质点构成的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尾,在波尾以内的各质点都已停止了振动,恢复了平静,其质点位移也为零,即波已经传过去了。

5.波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称波阵面,简称波面。

6.振动曲线:质点振动的曲线7.波动曲线:把介质中某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某点振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或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各点振动位置与各点位置的关系)。

8.波剖面: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

9.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10.费马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11.地震波的干射: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生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地震波的干涉。

12.地震波的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

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13.地震波的衰减:波前扩散(在均匀介质中,波为球面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保持不变,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这就称为球面扩散(波前扩散)。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

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变形,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

其振幅有大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接收点的时间有先后。

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 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静校正: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的畸变进行的校正。

倾角时差: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即sinθ2>sinθ1, θ2>θ1,当θ1还没到90度时,θ2到达90度,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

此时这种波称为滑行波。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首波。

随机干扰:没有一定的规律,没有一定的传播方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多次波: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

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其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剩余时差。

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代替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重力勘探密度差异磁法勘探磁性差异电法勘探电性差异地球物理测井3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5、自激自收:6、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章一、名词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优秀版)word资料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优秀版)word资料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优秀版)word资料1. 振动图,波动图振动图: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质点的位移u是随时间t变化的,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波动图: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同一时刻沿地震测线的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波剖面。

即位移u 是距离x的函数,u=f(x) 。

2. 纵波,横波特点费马定理,斯奈尔定律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或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费马原理(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内容:它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斯奈尔定律: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

3.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多次波反射波:各地层之间存在阻抗差异透射波:透射波产生在速度不同的分界面上折射波: 在任一地层顶面形成折射波,必须是该层波速大于上覆所有各层的波速。

识别多次波的重要标志:t0标志,角度标志4. 地震纵向/横向分辨率地震纵向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

地震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能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5. 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虚震源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就立刻恢复其原状。

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掉以后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

弹性体: 具有弹性的物体叫做弹性体;塑性体: 具有塑性的物体叫做塑性体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就形成了弹性波b.惠更斯原理(又称波前原理):在弹性介质中,若已知任一时刻t 的波前,则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子波源),并各自发出子波(由子波源向各方发出的微弱的波),所有这些子波以介质中的波速v 向各方传播,经过Δt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便是t+Δt 时刻的波前。

地震勘探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个5X3)1、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道于道之间的距离)2、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时刻的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3、干扰波:是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4、横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测线。

5、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测线。

6、偏移距:是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7、时距曲线:就是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8、二、简答题(3个3X15)1、共中心点(共反射点(CRP)是共中心点的特例:即岩层为水平时)与共炮点的区别?(1)界面水平时:如下图,M点为共中心点R点称为共反射点(CRP)。

M为共中心点(CMP)。

在水平反射界面上中,共反射点(CRP)也称共深度点(CDP)。

单边放炮与双边放炮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区别:在水平界面上,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时距曲线一样,都为双曲线,但物理意义不同:①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但它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即共反射点R的反射。

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则反映界面上的一段。

②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叠加道的时间都换算成M点的t0时间;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记录道的时间,相当于记录道与炮点中点O处的t0时间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④地震勘探中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的是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22.倾角时差:在反射波法中,震源两边等距离的两个观测点的时间差△t d。

23.地震标志层:地震勘探工作区内易于追踪的地层或构造。

24.有效波:在地震仪接收到的所有振动中,能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

25.水平叠加:将一个共中心点道集的各道做动校正后叠加形成一道,放在中心点下方,称为水平叠加26.观测系统: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27.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

28.视速度定理:V*=V/cose表示了视速度V*和真速度V之间的变化关系,称之为视速度定理29.频谱分析:通过计算机分解出地震波a(t)的所有简谐振动频率,振幅和初相的过程,即对地震波形函数记性傅里叶变换求取频谱的过程。

30.干扰波: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他波。

31.振幅谱:振幅A k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

32.相位谱:初相位φk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

33.滤波:一个原始信号通过某一装置后变为一个新信号的过程,34.动校正:将双曲线形状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变成水平直线形状的时距曲线。

动校正的实质,是把每一观测点上记录的反射波的到时,都校正为改点的回声时间。

35.静校正:对地形起伏和表层速度变化引起的时差进行校正,即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所进行的地表因素的校正。

包括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36.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

37.偏移距:炮点O到最近检波点R的距离。

38.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做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39.速度谱:地震波的能量相对速度的变化。

40.地震相:指沉积物在地震反射剖面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即沉积相在地震资料上的响应、41.声波探测:指通过探测声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岩土性质和完整性的一种物探方法。

42.频散:对于不同的频率成分,波在传播时表现出的传播速度不同,称为频散。

43.纵测线;激发点与接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

44.工程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当人工激发(爆炸或撞击地面等)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由于遇到弹性性质(速度,密度等)不同的地震界面后,在地层中产生反射和折射。

不同类型的波(纵波,横波,面波等)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路径,频率和强度等。

用专门的仪器记录各种波的传播时间和波形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解释地震记录,可推断出有关岩石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参数,从而达到勘探的目的。

45.地震勘探的分类:(1)按波的传播特点分:a反射波法勘探,b折射波法勘探,c透射波法勘探。

(2)按波的类型划分:a纵波勘探,b横波勘探,c面波勘探。

(3)按勘探范围划分:a深部地震勘探,b浅层地震勘探。

46.工程地震特点:1.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2.探测的目标体规模小及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3.要求仪器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47.折射波法的优点:折射波法在初至区接收,信号清晰,时距曲线是直线,易于解释。

48.折射波法的缺点:1.h大时,接收区远,能量要大。

2.工作区的建筑对施工有影响。

3.界面需满足v n﹥v n-1,介质层有一定厚度。

49.浅层地震反射波法中,常用的观测系统: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4.延长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50.折射波法纵测线观测系统分类:1.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3.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4.双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5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传播方向上可能不同,(2)频率上有差别,即存在频谱差异,(3)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不同。

(4)出现的规律上可能不同。

52.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1)水平叠加法的参数选择对叠加特性的影响;A。

偏移距对叠加特性的影响:通放带的边界频率随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不适于使用大偏移距。

B:道间距对叠加特性的影响:道间距增大,通放带变窄,边界频率降低,因此小的道间距有利于提高分辨率。

C:覆盖次数n对叠加频率特性的影响:叠加次数提高,可以提高信噪比,对高频成分影响不大,但太高的叠加次数会提高探测成本,因此要选择合适覆盖次数。

(2)界面倾斜的影响;因为,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不是共反射点的波,会影响叠加效果。

(3)速度不准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4)地表高程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影响叠加效果。

53.数字处理的任务与目的:(1),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2),提取更多有用信息,把记录变成能明确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图件。

整个处理流程分为四个阶段:输入,预处理,处理,输出。

11.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步骤:1.划分地震层序;2.地震相和沉积环境分析;3.地震相的地震解释。

12.折射波与其他有效波对比的主要标志:1.同相性:相邻相位的同向轴应是平行的,2.波形的相似性:来自同一界面的波,在相邻道上的振动图形是相似的。

3.振幅的变化:有效波振幅与其他波有区别,在记录中,有效波的能量通常要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

13.垂直地震剖面法(VSP):是相对于地面地震剖面(HSP)而言,他是在地震测井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将检波器置于井中,在地面激发,深井中不同深度的检波器依次接收后,便得到垂直地震剖面。

14.地震层析技术:与医学CT类似,通过地表或井间观测到的地震波走时或波形,利用大量的地震波信息进行特殊的反演计算,得到被测区内岩体地震波速度分布规律,从而揭示其中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或矿藏形态。

15.什么是声波探测,其原理是:声波探测:指通过探测声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岩土性质和完整性的一种物探方法。

原理是:声波在不同类型的介质中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当岩土介质的成分,结构和密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声波的传播速度,能量衰减及频谱成分等亦将发生相应变化,在弹性性质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上还会发生波的反射和折射,通过接收波的传播时间和波形特征的分析解释,可推断岩土介质的性质和完整性。

16.瑞利面波法的特点: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浅层分辨率高。

(2)信噪比高,适用面广。

(3)基本不受测量场地周围金属物体以及电磁干扰的影响。

(4)工作条件要求低,效率高,较经济,比跨孔法,下孔法等方法的工作条件简单,易于操作。

17.雷达波与地震波的异同:相同点:波动方程形式相同,方程具有相似性。

不同点:雷达波为电磁波,而地震波为弹性波;雷达波的传播不依赖介质,地震波的传播依赖介质,具有依赖性。

18.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1)构成岩石的基本组分及其各部分的弹性特征。

(2)岩石密度。

(3)孔隙率。

(4)压力和温度。

(5)埋藏深度和地质年代。

(6)其他因素,如地质构造运动、岩层的风化侵蚀程度等。

19.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关系:(1),直达波与反射波;A,当x→∞时,,dt/dx=1/v1,V*1=v1,说明该双曲线的渐近线为直达波的时距曲线。

B,由t2/(2h/v1)2—x2/(2h)2=1可知,当接收点远离震源O,即距离x足够大时,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直达波时距曲线相重合。

所以说,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反射波与折射波;若界面R同时是折射界面(即v2>v1),在x m点接收到以临界角入射的折射波射线,它既是折射波的起始射线,又是反射波射线,所以,在折射波盲区半径位置(即临界点x m点),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相切,即而这在此点的走时相等。

在临界点附近,反射波反射波将受到折射波的干扰。

20. 简述弹性力学参数测定中的静力法和动力法的概念:静力法:指静力加压的方法测量岩石的弹性力学参数。

得到静弹性参数(静杨氏弹性模量,静泊松比等);实验设备笨重,测试时间长,数据只能反映岩体的局部变形特征。

动力法:在快速瞬间加载情况下,利用声波探测和地震勘探测试岩体的弹性力学参数。

21.影响地震波波形,振幅的主要因素:1.激发条件;包括激发方式、激发强度、震源与地面耦合状况等。

2.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包括波前扩散、地层吸收、反射、透射、入射角的大小,以及产生波形转换等造成的衰减。

3.接收条件的影响;包括检波器、放大器和记录仪的频率特性对波形的改造及检波器的组合效应、检波器与地面的耦合状况等。

22.地震测线的布置原则:(1)尽量为直线,垂直于岩层或构造的走向,以便最大限度的控制构造形态,以利于资料的整理与解释。

(2)尽可能与其他物探侧线或钻孔的勘探线一致。

(3)均匀分布在全测区,以利于资料的对比与综合分析。

(4)应用折射波法勘探时,如地层倾角较大时,应改变测线方向,避免盲目过大或接收不到折射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