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

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

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

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

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

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

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22.倾角时差:在反射波法中,震源两边等距离的两个观测点的时间差△t d。

23.地震标志层:地震勘探工作区内易于追踪的地层或构造。

24.有效波:在地震仪接收到的所有振动中,能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

25.水平叠加:将一个共中心点道集的各道做动校正后叠加形成一道,放在中心点下方,称为水平

叠加

26.观测系统: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27.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

28.视速度定理:V*=V/cose表示了视速度V*和真速度V之间的变化关系,称之为视速度定理

29.频谱分析:通过计算机分解出地震波a(t)的所有简谐振动频率,振幅和初相的过程,即对地震

波形函数记性傅里叶变换求取频谱的过程。

30.干扰波: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他波。

31.振幅谱:振幅A k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

32.相位谱:初相位φk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

33.滤波:一个原始信号通过某一装置后变为一个新信号的过程,

34.动校正:将双曲线形状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变成水平直线形状的时距曲线。动校正的实质,是

把每一观测点上记录的反射波的到时,都校正为改点的回声时间。

35.静校正:对地形起伏和表层速度变化引起的时差进行校正,即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所进行

的地表因素的校正。包括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36.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

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

37.偏移距:炮点O到最近检波点R的距离。

38.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做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

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39.速度谱:地震波的能量相对速度的变化。

40.地震相:指沉积物在地震反射剖面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即沉积相在地震资料上的响应、

41.声波探测:指通过探测声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岩土性质和完整性的一种物探方法。

42.频散:对于不同的频率成分,波在传播时表现出的传播速度不同,称为频散。

43.纵测线;激发点与接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

44.工程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当人工激发(爆炸或撞击地面等)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由于遇

到弹性性质(速度,密度等)不同的地震界面后,在地层中产生反射和折射。不同类型的波(纵波,横波,面波等)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路径,频率和强度等。用专门的仪器记录各种波的传播时间和波形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解释地震记录,可推断出有关岩石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参数,从而达到勘探的目的。

45.地震勘探的分类:(1)按波的传播特点分:a反射波法勘探,b折射波法勘探,c透射波法勘探。

(2)按波的类型划分:a纵波勘探,b横波勘探,c面波勘探。(3)按勘探范围划分:a深部地震勘探,b浅层地震勘探。

46.工程地震特点:1.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2.探测的目标体规模小及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3.要求仪器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47.折射波法的优点:折射波法在初至区接收,信号清晰,时距曲线是直线,易于解释。

48.折射波法的缺点:1.h大时,接收区远,能量要大。2.工作区的建筑对施工有影响。3.界面需

满足v n﹥v n-1,介质层有一定厚度。

49.浅层地震反射波法中,常用的观测系统: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3.多次覆

盖观测系统。4.延长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50.折射波法纵测线观测系统分类:1.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3.追逐时

距曲线观测系统。4.双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5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传播方向上可能不同,(2)频率上有差别,即存在频

谱差异,(3)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不同。(4)出现的规律上可能不同。

52.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1)水平叠加法的参数选择对叠加特性的影响;A。偏移距对叠加

特性的影响:通放带的边界频率随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不适于使用大偏移距。B:道间距对叠加特性的影响:道间距增大,通放带变窄,边界频率降低,因此小的道间距有利于提高分辨率。C:覆盖次数n对叠加频率特性的影响:叠加次数提高,可以提高信噪比,对高频成分影响不大,但太高的叠加次数会提高探测成本,因此要选择合适覆盖次数。(2)界面倾斜的影响;因为,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不是共反射点的波,会影响叠加效果。(3)速度不准对叠加效果的影响。(4)地表高程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影响叠加效果。

53.数字处理的任务与目的:(1),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2),提取更多有用信息,把记录变成

能明确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图件。整个处理流程分为四个阶段:输入,预处理,处理,输出。

11.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步骤:1.划分地震层序;2.地震相和沉积环境分析;3.地震相的地震解释。

12.折射波与其他有效波对比的主要标志:1.同相性:相邻相位的同向轴应是平行的,2.波形的相似

性:来自同一界面的波,在相邻道上的振动图形是相似的。3.振幅的变化:有效波振幅与其他波有区别,在记录中,有效波的能量通常要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

13.垂直地震剖面法(VSP):是相对于地面地震剖面(HSP)而言,他是在地震测井方法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将检波器置于井中,在地面激发,深井中不同深度的检波器依次接收后,便得到垂直地震剖面。

14.地震层析技术:与医学CT类似,通过地表或井间观测到的地震波走时或波形,利用大量的地震

波信息进行特殊的反演计算,得到被测区内岩体地震波速度分布规律,从而揭示其中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或矿藏形态。

15.什么是声波探测,其原理是:声波探测:指通过探测声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岩土性

质和完整性的一种物探方法。原理是:声波在不同类型的介质中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当岩土介质的成分,结构和密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声波的传播速度,能量衰减及频谱成分等亦将发生相应变化,在弹性性质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上还会发生波的反射和折射,通过接收波的传播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