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与理论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与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一门学科,新闻传播学将其研究视角拓展至国际层面,旨在揭示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现象以及背后的影响力和机制。
为了深入探讨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本文将重点论述其主要内容。
一、跨文化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是国际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需要借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深入分析其新闻产业、媒体体制、新闻报道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研究者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新闻传播进行比较和探究,从而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
二、跨媒体平台研究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国际新闻传播已经从传统媒体扩展到跨媒体平台。
在研究国际新闻传播时,研究者需要关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报道往往容易引发舆论的激烈讨论,研究者需要借助网络分析和大数据研究等方法,来探究这些新媒体平台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
三、受众研究与传播效果分析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媒介和内容,还需要关注受众的接受态度和传播效果。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探究不同受众群体对国际新闻的态度和反应。
此外,还可以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传播效果对受众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新闻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四、全球传播流动与文化冲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
这种传播流动既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和认知改变,也引发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
因此,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需要关注全球传播流动与文化冲突的关系。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新闻报道的对比和分析,探讨文化差异对国际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文化冲突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30、40年代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诞生于美国。
当时的传播学具备了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基本含义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
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精神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
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交叉学科,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
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
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甚至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2.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1)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2)传播过程理论:研究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播过程。
(3)传播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的传播行为。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
传播媒介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传播数据,研究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5.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要求媒体和传播者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尊重受众权益,提供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
6.传播效果评估:传播效果评估是对传播活动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7.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介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传播现象及其效果,为进行传播活动和媒介创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概念
重点难点: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理论概念
什么是传播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着传播”什么是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 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就是研究人 类传播的历史。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 • • •
1.结构和功能主义观点 2.认知和行为主义观点 3.相互作用观点 4.阐释的观点 5.批判的观点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 1、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行为主义、实 证主义、经验主义) • 2、方法的综合性。(在传播学研究方法多 为调查研究、内容分析等定量方法的基础 上,有逐渐引进符号学、文化研究等许多 定性方法。) • 传播学研究方法基本分为定性(符号学、 文化研究)和定量(实地调查法、内容分 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两类。
传播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
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 猿人的进化时期。标志着人类与动物区别的开始) 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真正超越了 一般动物) 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大大跨出 了人类文化在时空上一步) 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人类知识大量积累 并复制,从而导致了开花和进步) 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大众共享信 息) 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交流、 速度宽度时空上的变质)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非人类传播(自然界)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人类传播(人类社会) 人际传播(两个以上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 社会传播 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完整word版)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5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组织传播:是——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0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他先后在伊利诺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约500万字,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为前人经典性成果的荟萃。
他自己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从70年代末起施拉姆曾多次访华,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
11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12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13实用语义分析:这一分析方法是对文字符号进行系统分析,椎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14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以解释和分析我们如何吸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的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人群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生成、编码、传输、解码,以及反馈回路。
2. 媒介: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还可以是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传播信息的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影响大量的受众。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户能够创建、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程度高,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泛。
5.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可以是社会化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多种影响方式。
6. 观众/受众: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处理传播信息的人群。
观众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组群,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7. 市场营销传播:市场营销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和媒介来推销和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广告制作、媒体购买、公关活动等手段。
8. 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的传播背景下,根据目标和目的制定的传播方案。
传播策略包括传播目标的设定、受众分析、信息设计以及传播渠道选择等。
9. 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传播过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和参与,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
10.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关于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传播伦理研究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受众利益,维护公众利益,遵守道德准则。
这些概念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播现象,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规范性。
传播学理论名词解释
沉默的螺旋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1、提出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2、观点(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意义: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局限: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1. 比率水平:用于测量定比率变量的值。
测量的零点有确定的实际意义。
2。
抽样:从符合调查要求的社会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把它当成总体的代表加以综合研究.3。
比例分层抽样:是分层随机抽样的一种形式,是以研究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为分层的依据。
4. 非随机抽样:不符合随机原则的抽样方法叫做非随机抽样。
5. 分层随机抽样:又叫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是将总体中的所有基本单位分成若干相互排斥的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随机抽样。
6. 集体随机抽样:也叫群体抽样,将研究总体分成若干区域,然后再从若干区域中抽取一部分区域作为样本。
7。
简单随机抽样:最简单的抽样方法,理论上最符合随机原则。
从N个抽样单元的总体中,一次抽取n个单元,是每个单元在当前总体(抽取之后的样本单元不放回总体)中被抽取的机会相等,就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具体方法有抽签法和随机数字表法.8。
立意抽样:根据研究人员对其研究领域的了解与兴趣,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抽样,并进行研究,这一项研究与扎根理论或其他质化研究配合使用。
9。
偶然性抽样:是非随机抽样的一种方法,按照表面特征或某种特征要求偶然选择调查对象.10. 变量:把问卷中所提出问题或者实验中被观察,测样和控制的事物或者现象归结为变量。
也叫做指标。
11。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指在一定区间内变量取值为有限个,或数值可以一一例举出来。
例如某地区某年人口的出生数,死亡数。
12。
连续型随机变量:指在一定区间内变量取值有无限个,或数值无法一一例举出来。
例如某地区男性健康成人的身长值,体重。
13. 伪变量:任何一个能导致对结果有对抗性解释的变量。
14.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故也称做原因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刺激。
15。
因变量: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也称结果变量。
16. 定量研究: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的方法,并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形式。
传播学概论 名词解释题 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1. 传播: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 群体: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6. 组织:.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7.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 拉斯韦尔: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 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点整理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点整理一、 名词解释1.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归纳(induction )推理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归纳:个别——一般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具体——抽象 特殊——普遍 演绎推理:演绎(deduction )推理是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然后将它们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和联系1. 区别① 运行方向②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③ 前提与结论的关系(结论﹥前提)2. 归纳与演绎的联系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科学轮2. 探索性调查探索性研究使研究者对一项新的研究主题有初步的了解,以决定是否进行正式研究,及进行正式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
(短期的研究、走马观花)先导性研究通常包含三个部分:实地考察、请教专家、查阅资料3. 描述性调查描述性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事实或社会真实,回答传播现象是什么样的问题,它能对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应该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对现象的组成部分和各个类别的特征进行描述从观察入手,方案设计比较简单,只需列出计划。
理论 观察经验概括 假设4.解释性调查解释性研究的任务是理解有关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回答某个现象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的主要逻辑为假说-演绎。
提出假设:1、指出现象的原因和后果;2、提出主要原因(或后果)和次要原因(或后果)的假设;建立因果模型。
5.社会人为事实是分析单位中的一种,除此以外还有个体、组织、群体。
社会人为事实是人类行为或人类行为的产物,比如书本、诗集、绘画等等。
社会互动形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类社会事实。
6.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单位中任意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使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1. 比率水平:用于测量定比率变量的值。
测量的零点有确定的实际意义。
2. 抽样:从符合调查要求的社会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把它当成总体的代表加以综合研究。
3. 比例分层抽样:是分层随机抽样的一种形式,是以研究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为分层的依据。
4. 非随机抽样:不符合随机原则的抽样方法叫做非随机抽样。
5. 分层随机抽样:又叫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
是将总体中的所有基本单位分成若干相互排斥的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随机抽样。
6. 集体随机抽样:也叫群体抽样,将研究总体分成若干区域,然后再从若干区域中抽取一部分区域作为样本。
7. 简单随机抽样:最简单的抽样方法,理论上最符合随机原则。
从N个抽样单元的总体中,一次抽取n个单元,是每个单元在当前总体(抽取之后的样本单元不放回总体)中被抽取的机会相等,就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具体方法有抽签法和随机数字表法。
8. 立意抽样:根据研究人员对其研究领域的了解与兴趣,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抽样,并进行研究,这一项研究与扎根理论或其他质化研究配合使用。
9. 偶然性抽样:是非随机抽样的一种方法,按照表面特征或某种特征要求偶然选择调查对象。
10. 变量:把问卷中所提出问题或者实验中被观察,测样和控制的事物或者现象归结为变量。
也叫做指标。
11.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指在一定区间内变量取值为有限个,或数值可以一一例举出来。
例如某地区某年人口的出生数,死亡数。
12. 连续型随机变量:指在一定区间内变量取值有无限个,或数值无法一一例举出来。
例如某地区男性健康成人的身长值,体重。
13. 伪变量:任何一个能导致对结果有对抗性解释的变量。
14.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故也称做原因变量。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刺激。
15. 因变量: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
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也称结果变量。
16. 定量研究: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的方法,并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形式。
一般考虑进行一项新的调研项目时,定量研究之前常常要以适当的定性研究开路。
有时候定性研究也用于解释由定量分析所得的结果。
17. 定性研究:是以小样本为基础的无结构式,探索性的调查研究方法,目的是对问题的定位或启动提供比较深层的理解和认识。
18. 个案研究法:是非比较研究法,常以一个个体或一个组织(例如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所学校或是一个部落等)为对象,研究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或问题,尤其强调对于事件的真相,问题形成的原因等等方面,做深刻而且周详的探讨。
所谓个案,狭义而言是指个人。
广义来说,个案可以是一个家庭,机构,族群,社团,学校等。
个案往往不限于一个人,个案研究是指对特别的个人或团体,搜集完整的资料之后,在对其中问题的前因后果作深入的剖析。
19. 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20. 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调查样本中所包含的大量数据资料所做的整理,概括和计算。
21. 内容分析法:也称做信息分析或文献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注重客观,系统及量化的研究方法,其范围包含传播内容与整个传播过程的分析,针对传播内容做叙述性解说,并推论该内容对传播过程所造成的影响,是对传播内容的客观,有系统的和定量的研究。
22. 推断性统计分析:用于研究样本同总体的关系,包括检验和评估两个层次。
23. 量表:将所要测量变量进行数量化的一种工具或手段。
24. 区间水平:是用于测量定距变量的值,不但可以比较大小顺序,还可以说明到底大多少或小多少,即两个值的差是有意义的。
25. 实地调查: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
26. 实地访问:主要是用嘴去问,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是直接感知社会,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27. 控制组: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28. 实验组: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
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
29. 效度:使用的测量工具或问卷能否正确衡量出研究者所欲了解的特质。
30. 信度:指所用的测量工具所衡量出来的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
31. 再测信度:用同一种测量,对同一群被试者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该测量的再测信度。
32. 折半信度:将被试者的测量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计分,再计算这两半得分的相关系数,得到折半信度,以此为标准来衡量问卷和量表的信度。
33. 样本:指总体中抽出的若干个个体组成的集体。
34. 总体:指研究对象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