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得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得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拉斯维尔得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得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答: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故称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传播: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刻板成见:人们持有的固定、简单化的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们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2、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传播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

5、媒介融合狭义上就是指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

广义上的还包括媒体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6、大众传播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7、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8、集权主义从外部权力的关系上考虑问题,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绝对支配与服从9、媒介生态一切特定时代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及其外部关系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

二、简答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

2、描述马莱茨克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

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等)交换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

2. 媒介环境论:媒介环境论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媒介即信息”,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过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

4.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后经怀特发展成大众传播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人物或机构,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人物或机构被称为“把关人”。

5. 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出的一个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公众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像的环境。

二、填空题1. 传播学五W模式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

2.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3. ___________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向。

答案:信息4.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中印刷媒介被认为是视觉和__________的延伸。

答案:触觉5.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一种意见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集结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C)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认同理论C. 认知平衡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D)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罗杰斯3. 下列不属于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是?(B)A. 调节信息内容B. 强化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C. 证实信息接收者是否正确理解信息D. 促进传播双方关系的发展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以下哪个能力最为基础?(A)A. 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B. 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C. 获取大量网络信息的能力D. 快速浏览电视节目的能力5. “地球村”这一概念出自哪位传播学者?(B)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戴维·桑德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ABCD)。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 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 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 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 传播学的任务8、 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 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第一篇: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1.传播: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6.组织:.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7.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拉斯韦尔: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及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及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香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完整)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完整)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5W”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2、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的,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名词解释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以解释和分析我们如何吸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的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人群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生成、编码、传输、解码,以及反馈回路。

2. 媒介: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还可以是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传播信息的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影响大量的受众。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户能够创建、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程度高,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泛。

5.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可以是社会化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多种影响方式。

6. 观众/受众: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处理传播信息的人群。

观众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组群,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7. 市场营销传播:市场营销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和媒介来推销和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广告制作、媒体购买、公关活动等手段。

8. 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的传播背景下,根据目标和目的制定的传播方案。

传播策略包括传播目标的设定、受众分析、信息设计以及传播渠道选择等。

9. 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传播过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和参与,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

10.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关于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传播伦理研究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受众利益,维护公众利益,遵守道德准则。

这些概念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播现象,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规范性。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8.倒U状曲线:一则消息中或高或低的恐惧都将导致少量的态度改变,而中等程度的恐惧将导致最大量态度的改变9.大众传播功能与效果的区别:大众传播的功能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对受众的认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功能的研究对象是传播媒介及其内容,即大众传播的功能的研究客体是大众传播本身,而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的客体是经过传播之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的改变。

10.两级流动模式:来自大众传播的消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流动传播,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1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的动机: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人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同时人也有好奇心,对外部世界有了解的欲望娱乐消遣,满足情感和精神的需要:人们读报,听广播看电视除了是了解信息外,主要是为了欣赏文艺节目和娱乐。

获取知识:除了上述动机外,通过媒介了解信息,从而增加人际交流中的共同语言以及从传播内容中获得情感需要。

12.子弹理论:子弹理论又称魔弹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为。

13.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必要地和充足的原因,媒介仅仅拥有极小或者有限的效果,传播中有另一些相互牵制的因素会影响传播效果。

14.教养理论: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而非真实情况,也就是说,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观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并且人们基于这样的现实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作出判断。

、15.麦卡卢汉的媒介决定论:①热媒介与冷媒介:电影广播照片书籍等传递信息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用过多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媒介是热媒介。

而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需要感官和思维配合理解的就是冷媒介,比如电视电话漫画谈话。

②媒介即信息: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③地球村理论: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世界变成了一个部落,地球变成一个村庄。

16.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人们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就倾向于大胆表达,当发现自己是少数时,就会选择沉默或者附和优势意见。

17.第三者效果: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一般读者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行为态度的影响18.强大效果模式:如果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审慎地筹划节目或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就能发挥强大的影响。

19.把关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是指在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权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决定让那些信息通过并如何通过的人或者机构。

编辑记者和国家,政府等都可以充当把关人。

20.议程设置: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媒介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以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也就是说,当某一问题被大众媒介所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就会得以提升。

21.抽象阶梯:人类语言将不同数量的信息编成单一符号的能力,简称抽象阶梯。

越是抽象,字词与现实的联系越不直接,他们之间的相符程度就越低。

二、简答1、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弱点直接传播:人际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中介物随意性大:在人际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和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都能随意调整保密性强:因为这是一种直接交流反馈迅速:由于这是一种面对面或者借助简单媒介的传播,因此传者与受者之间能迅速反馈速度可控:双方能根据需要进行速度的控制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由于这是一种面对面或者借助简单媒介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传播效率不高容易走形:多为口头传播,信息的复制和保存能力差多数留于记忆:由于个人素质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形成人为的传播障碍2、大众传播中信宿对信息的选择过程①选择性接触:受众倾向于接触那些他们认为与自己已有态度相一致的媒介讯息,并且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和不感兴趣的信息,即可能带来不协调的信息。

②选择性理解:人们通常依照某些经验来接受和理解传播内容,或根据自己已有观念来理解信息,对那些与自己原有观点相反的内容加以排斥和扭曲,以维持自己现有的观念和立场。

因此受众对所接触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不一定同传播者想要给予的意义相一致,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理解③选择性记忆:受众成员对其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长久地映入脑海中,而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只是有选择的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被忽略。

人们只倾向于记住与自己“主导参考结构”相一致的态度,而忘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资料。

3、信宿在解码过程中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信宿在解码过程中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1)结构因素:指感官刺激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引起的反应(2)功能因素:具体体现为人们理解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组织起来而赋予其意义,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需要和动机:只有外界刺激与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外界刺激才会被受众注意和理解,否则就会被回避②、态度:受众的理解呈现与已有态度一致的趋势③、情绪: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们对同一传播内容产生不同理解④、个性:个性不同的人们会对同一传播内容产生不同理解⑤、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塑造人们对传播内容的观点⑥、假定:理解是根据已有的假定而来的4、大众传播的内容有哪些共性以及哪两种基本形态①选择性: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是其经过选择的,并不是全盘反映的。

同样,受众所收到的信息,也只是其从媒介提供的内容中选择出来来的②综合性: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的内容是综合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都会有③公开性:是面向社会的,是公开的④娱乐性: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是娱乐性的而不是消息性的。

⑤政治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往往符合某一政治集团的利益。

大众传播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说什么”和“怎么说”“说什么”是特定内容,是传播的核心,传播内容的差异就体现在这里。

“说什么”不是由完全有大众媒介决定的,而受制于他们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怎么说”就是特定的传播内容和手段,虽然它具有外在性和形式性,但是其作用举足轻重,传播学中关于劝服与态度改变的问题,大多涉及这一方面。

5、大众传播的受众有哪些群体性与个体性特点受众在接受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时,即具有群体特性,又有个体特性。

(一)群体特性①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巨大。

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几十万甚至上亿来计算,这些受众除了工作和睡眠,接触大众传播的时间最多,一般为4到6小时。

②大众传播的受众分散在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动机,互不认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群体③大众传播的受众由成分复杂的一大批人组成,不同受众对不同的传播内容有明显的选择倾向。

④大众传播的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是笼统的,只能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而无法了解单个个体的要求(二)个体特性①虽然大众传播的受众大多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是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受到人际传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又由于个人心理结构的差异,因此表现在对信息内容的选择认知方面均有所不同。

②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受众和传播内容三者之间,除了受众对社会信息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外,传播者与受众的利益是否一致,也会影响传播效果三、综述1、七种宣传策略(概念及举例)(1)辱骂法概念:辱骂法是给某一思想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用证据就拒绝和谴责这种思想。

辱骂法在比较广告中被使用,更普遍地是被运用在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公开演讲中。

举例:(2)光辉泛化法概念:光辉泛化法又称晕轮效应,是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加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类事物。

比如产品的名称都会使用好字眼。

光辉泛化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使用极其普遍,因此人们很难注意到它。

举例:(3)转移法概念:转移法是指将某种权威、约束力、令人尊敬或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转移法通过联系过程起作用,通过联系而欣赏,传播者的目标是将一种观念、产品或某项事业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

转移法在政治和商业上都有广泛的用途。

有时转移法也可以借助两个人在一起的场面实现,将一个人的魅力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举例:(4)证词法概念:证词法利用某些令人尊敬或讨厌的人说出的话,来加强对某人、某事、某产品的定义效果。

通常,证词的信源的可信度越高,效果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