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言诗(多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四言诗(多篇)

古诗四言诗(一):

求古诗3篇,4言诗,要诗意.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

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别离难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读柳永《采莲令》,心绪难平.

上片写惜别时刻.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月光消散,天高云淡,霜天欲曙.以景开篇,何其简洁,何其朦胧,何其清苦压抑.人未见,别离景先出,别情调先弹.主人公出现,更传神:“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轧轧为象声词,以动衬静,以声印声,清晨天寂静,别离心不宁,况路口执手作别,知再相遇是何年?更传神的是下两句:“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这才是中国女人.她亭亭玉立,欲说还休,无语泪先流.此处细节描写,传神、传情,感受人,真实地再现了别离人的万般惆怅与痛苦.

下片写别后相思.

仍从景入手.“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他怪船,怎么走得这么快;怪人,怎么划得这么急?“贪行色、岂知离绪”;怪同行者,他只顾看沿途风光,怎么会理会“我”的无限离愁别绪.所以“但饮恨,脉脉同谁语”,纵然风光无限,谁知我的情苦离愁,谁解我的万般别绪?

尤其喜欢最后一句:“再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此一句才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句句写景,却实为处处言情.船行如箭,凌波而去,再回首时,便连重重的城门都看不到了,目光所及,唯有晨霭迷蒙中的三两点树影和茫茫无际的接天寒江.此处情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词人失落、彷徨、无奈尽在不言中.

古诗四言诗(二):

五言诗.七言诗.是由.

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体裁.其中的“言”,指字.比如,从形式上说,四言诗也就是四个字为一句的古诗.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五言诗起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一些五言诗句.但它的正式兴起,还是在汉代.汉初的《戚夫人歌》后四句是五言,西汉中后期的乐府民歌,如《汉书·五行志》所载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相对于四言诗,五言诗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个节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现功能也强得多,并且给诗句的变化提供了更多余地.

在东汉,无论民间歌谣还是文人创作,都有了长足发展.《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乐府民歌,都是一些令人注目的作品.班固则是最早从事五言诗写作的文人,他的《咏史》,五言十六句,显示了文人学习民间新诗体之初的现象.后来,又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等产生.到汉末,随着“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从建安时期开始,五言诗压倒了四言诗,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七言诗的起源也很早,在《诗经》中也有一些七言句,如“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到战国晚期,就有以七言为主的劳动歌.荀子的《成相辞》就是采用民歌的体式和腔调.西汉后期的一些谣谚和乐府歌辞,如“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等,都是以七言为主.东汉的张衡写过一篇《四愁诗》,是最早的文人七言作品.之后的曹丕写了《燕歌行》,一般被认为是第一篇成熟的七言诗.魏晋时期,比起五言诗而言,七言诗不受重视.直到初唐,七言诗才逐渐兴盛,产生了许多佳作,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七言诗字数比五言、四言多,一句可以表达比较复杂、完整的意思,声调更加舒缓、悠长.唐代以后,五言诗和七言诗成为主要的诗体,四言诗趋于消亡.

古诗四言诗(三):

以爱为主题的古诗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