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一篇经典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一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

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

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

知识扩展:《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

知识扩展:《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

知识扩展:《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沁园春bull;长沙》段落大意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沁园春bull;长沙》中心思想《沁园春bull;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bull;长沙》写作特点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

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注释〔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十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头”,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

《后汉书bull;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

”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作者自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

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沁园春长沙原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赏析
1. 《沁园春·长沙》那可真是经典之作啊!就像一幅宏伟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你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不就把那种寂寥又壮阔的场景给勾勒出来了吗?这画面感,绝了呀!
2. 哎呀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描写得多生动啊!就好像你真的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红色,那一片火红的林子,是不是感觉特别震撼?就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
3.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哇塞,那江水清澈碧绿,船只竞相前行,这场景多有活力呀!这不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吗?你能不被吸引吗?
4.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多形象啊!老鹰在天空翱翔,鱼儿在水底畅游,这是多么自由的景象啊,难道不让你心生向往吗?
5.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多有气势啊!就好像在质问整个天地,这气魄,谁能比呀!真让人热血沸腾呢!
6.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想和朋友们一起游玩的时光,那是多么珍贵呀!不就像我们和小伙伴们的美好回忆一样吗?
7.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些年轻的同学们,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这不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吗?难道你不想拥有那样的青春吗?
8.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股子豪迈和自信,真让人佩服啊!就像我们在追逐梦想时的那种冲劲,多棒啊!
9.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多么豪迈的举动呀!仿佛他们在主宰着这个世界,这感觉太爽了吧!
10. 《沁园春·长沙》真的是一首让人赞叹不已的词啊!它的魅力简直无法阻挡,你读了能不喜欢吗?我觉得它就是诗词中的瑰宝呀!。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爱国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热衷。

本文将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诗歌的内涵。

诗歌结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由五言绝句构成的诗歌,共有四个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每句的字数比较均衡,形成了整齐的诗行。

诗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句的第二、四句押韵,形成了紧凑优美的格律。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以和谐稳定的感觉。

意象描写诗歌用长沙这个地方作为背景,展示了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首节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出长沙的繁华和美丽。

第二节通过描绘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揭示了长沙旅途中的热闹和喧嚣,展示了百姓对革命的热情。

最后一节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家乡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沁园春·长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首节通过把长沙比喻为“岳阳楼外高几许,探梅扑落五湖雨”。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长沙的美景与岳阳楼、探梅、五湖雨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长沙的美丽和繁华。

第二节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用“猿鸟猎鱼沉不起,江流石不转”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用“车马到中流”、“市斧如蚁附属”等排比手法,展示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

最后一节则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束,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内涵《沁园春·长沙》旨在表达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了长沙的繁华和美丽;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最后,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一、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少年时,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上阕解析1. 开篇描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点明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湘江边)和人物(独立的作者)。

“寒秋”一词奠定了一种清冷而壮阔的氛围,“独立”则显示出作者的卓然不凡。

2. 景物描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远处着眼,描写了群山经霜后的红色,一个“遍”字,一个“染”字,写出了秋意之浓。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把视角拉到湘江江面,江水清澈碧绿,众多船只争着行驶,“碧透”写出了江水的清澈,“争流”则体现出江上的热闹与活力。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进一步描写天空中的鹰矫健地飞翔,江中的鱼轻快地游动,“击”字表现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描绘出鱼的自在轻快。

-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上述景物描写的总结,在寒秋季节里,万物都在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3. 抒情议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由写景转为抒情议论。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感到惆怅,这种惆怅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思考着谁能主宰世界的命运,这一问,体现出青年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三、下阕解析1. 回忆往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由眼前之景转入对往昔的回忆。

“携来百侣曾游”,作者回忆起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游玩的情景。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为了赞美自家故乡长沙而写。

这首诗以“长沙”为主题,表达了毛泽东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和热爱之情。

诗中以“学琴不会吹,学吹不会调”的方式,描绘了小时候毛泽东学琴的情景。

他在长沙的沁园里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在光阴中磨砺了自己的革命意志。

诗中描绘了长沙美丽的自然景色,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也描绘了长沙优美的建筑景观,如“西湖歌舞好,洞庭山色白”。

这些描绘使人不禁怀念起家乡的美好,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毛泽东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在长沙故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坚定了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有力,表达了毛泽东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道尽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包含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它既是文化瑰宝,也是革命意志的象征。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沁园春 长沙》原文课文内容赏析

《沁园春  长沙》原文课文内容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课文内容赏析诗歌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迷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层次解读上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活力的湘江秋景图,触景生情,引出了“谁主沉浮”的深沉思考。

下阕通过回忆青年时期激情四射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进而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只有革命青年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诗歌主旨《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变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细节赏析】1.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用词精当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更为可爱。

词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碧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生动展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阅读欣赏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阅读欣赏

阅读欣赏一、方法点拨理解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二、赏析要点赏析诗词,要抓住意象。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是一条捷径。

1.《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2.《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一篇伟人作品,作为高一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我们要做好针对性的复习。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

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图画,并即景抒情,大胆发问,“谁主沉浮”。

词的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既点明了时令和地点,又为读者勾勒出了特定的环境。

“独立”二字,进一步突现了词人雄立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一代伟人的青年风采由此跃然纸上,横空而出。

接下来的七句由一个“看”字总领,通过“万山”、“漫江”、“霜天”、“飞鹰”、“游鱼”等一系列意象,不断地变换“看”的视角,将“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角度所见景物有机地揉合起来,形成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的艺术张杨,寒秋景物因此而生动、活泼、壮丽起来了。

沁园春长沙诗歌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诗歌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诗歌意象赏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诗,哎呀,真的是一首让人看了就想鼓掌的好诗!光是那个“沁园春”三个字,就已经让人觉得有点儿高大上了。

其实呢,这首诗是同志在1925年写的,当时他正站在长沙的岳麓山上,瞅着这片他熟悉的江山,心里突然涌上来一股激情。

这诗中的意象啊,简直是丰富得让你都不知从哪里说起。

就拿“岳麓山”来说,那个山巍峨高大,仿佛能压得整个长沙城都不敢喘气,给人一种非常雄浑的感觉。

再看看那江水,波涛汹涌,象征着力量,也隐约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

想象一下,你站在山顶,眼前的景象一览无余,心中充满了自豪和豪情,不由得就想写诗了。

诗中讲到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句话说的就是大自然的美景。

万山红遍,这可不是说山上全是红的,而是秋天的叶子都被染成了红色,像一幅油画一样,层次分明,又充满了生命力。

是不是有点让你想到秋天的那种感受?凉爽的风,金黄的田野,红透的枫叶……这种景象,真的是美得不行。

这种美不是空洞的,它是鲜活的、真实的,仿佛你可以伸手去触摸,呼吸都带着秋天的味道。

说实话,当时的看到这幅景象,心里肯定也会有种“雄心壮志”的冲动吧。

然后咱们再看看诗里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无人问我烤红薯”。

这句话,哎呀,简直就是把长沙的亲切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意思是说啊,就算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处,远处的兄弟可能也没有特别的问候,也没有什么关心。

可是,这样的孤独并不让人觉得寂寞,反而是一种自由的象征。

一方面你可以看透人生,另一方面,也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那种属于自己的力量,自己站得高,看得远。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励志的味道?你站在岳麓山上,眼前一片开阔,心境也突然变得开朗了。

不得不提的是,诗中还有个非常吸引人的意象——“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个“萧瑟秋风”啊,一下子就把秋天的那种寂静、空灵的气氛给勾画出来了。

秋风总是带着一点凉意,仿佛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扫过大地,把一切都拂拭得干干净净。

而“换了人间”这句话,也把诗的情感推向了高兴。

《沁园春·长沙》赏析:壮志豪情的革命颂歌

《沁园春·长沙》赏析:壮志豪情的革命颂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壮志豪情的革命颂歌《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畅游,万物都在深秋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兴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恰逢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的时期;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几乎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

2、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写于1925年。

整首
诗描绘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长沙革命精神的赞美。

下面对诗进行逐段解读。

第一段描写了长沙的自然景观,诗中提到了湘江翻滚的波涛和湖水边的柳树,展现了长沙的山水之美。

同时,通过“东方的
火红的太阳”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长沙气候的赞美,也暗
喻了革命的火焰在长沙的燃烧。

第二段描写了长沙的历史文化,诗中提到了澧、溪两地的历史遗址和古街巷。

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长沙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诗中出现的“列宁”和“郭沫若”这两个名字,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呼喊声,突出了长沙革命精神的强大和充满活力。

第三段以长沙的景观和土地为背景,讲述了当时的长沙百姓正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情景。

诗中提到的“三湘四水
浩浩荡荡”,形象地描绘了群众的壮丽场面。

作者用“镜湖三百里”、“天心一叶舟”的描写,既展示了长沙的壮丽景色,又表
达了人民的奋斗意志和革命斗争的艰苦与残酷。

最后一段写到了长沙的革命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中提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力求上进”展示了长沙人民的坚定信念和
奋进精神。

并以“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长沙人民不畏艰险,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这首诗,毛泽东赞美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追求,并鼓舞了长沙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诗歌,描绘了长沙市
斗争困难的场面,表达了对敌人的无畏斗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是以长沙为背景的一首革命诗。

诗歌由四个六言绝句组成,整篇诗歌简洁有力,语言生动、铿锵有力,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斗志。

整首诗采用了直接的叙述方式,使诗歌更加接地气,同时也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诗的开头两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凄凉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绘了长沙市街头的繁忙场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两句表达出长沙市的景象繁华,人流如织,但是也隐含着一片红色的革命火焰在燃烧。

接下来的几句“灵修束腰,神勇腾达,俨然冲天翼”。

诗人以英雄人物湘江战斗中的英勇事迹,来体现无畏斗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诗人用“神勇腾达”来形容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凸显了他们的英雄本色。

最后两句诗“船如飞电,马似龙升,来去匆匆。

”通过对船和马的比喻,突出了战士们行动迅猛的形象。

整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湘江上动感迅猛的场景,来表达革命者迅速行动、英勇奋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市景象的描绘,展现
了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浩浩荡荡,将人们对革命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无畏斗争的精神。

诗歌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了长沙市景和战斗的场面,充满了革命斗争的豪情壮志,是一首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的革命诗。

沁园春长沙诗歌赏析

沁园春长沙诗歌赏析

沁园春长沙诗歌赏析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2)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948公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3)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沁园春 长沙赏析

沁园春 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近现代诗人毛泽东的一首词,描绘了长沙秋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在中国的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作者用“独立寒秋”一句,描绘了自己在寒冷的秋天里独立观察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孤独而冷静的感觉。

接着,作者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来描绘长沙秋天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作者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坚定信念。

他用“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来形容自己与战友们一起奋斗的日子,让人感受到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

接着,作者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来形容青年们的朝气蓬勃和奋斗精神,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能量和向上的力量。

最后,作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和关注。

他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意识,让人感受到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和勇气。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正能量的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所作,选自《毛泽东诗词集》,编入高一语文必修课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

当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

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

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
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5]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
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

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沁园春长沙》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