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教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诗经两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两首》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难点,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
-比兴手法的应用:理解并掌握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如《关雎》中的鸟鸣兴起男子求偶之情。
-诗歌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如《蒹葭》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关雎》与《蒹葭》的诗意理解:把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情感的表达。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两首》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有一些收获,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诗歌内涵丰富,表现手法独特。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兴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这一手法,我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讲解,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比兴手法的美妙。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表达。
-诗歌形式的识别:掌握《诗经》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了解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文化背景的认识: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 经典教案

《诗经》两首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4 《诗经》两首氓教案 A教学目标1. 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 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 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 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涵和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那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诗经》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二、自读感知1.识记字音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载:zài 于:xū说:t 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ăo2.串讲课文,解释重点字词(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那个人笑嘻嘻的样子,拿着货币来换蚕丝。

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有好媒人呀。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明确:(人物分析)女子——温柔、纯情、热情、恋情男子——暴躁易怒、狡黠、急切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结合课文,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一、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2. 《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难点:1. 《氓》、《静女》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氓》、《静女》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氓》、《静女》两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氓》、《静女》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4.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氓》、《静女》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学习心得。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课后作业:1. 翻译《氓》、《静女》两首诗。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代诗歌,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氓》、《静女》两首诗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对比分析、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氓》、《静女》中的情感表达及其时代背景。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氓》、《静女》的艺术特色。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氓》、《静女》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资料,如古代诗歌鉴赏、诗经研究等,用于课堂讲解和拓展。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频资料。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朗读他们选择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2. 课程类型:语文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两首《诗经》的诗意、诗韵和诗律,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教学的两首诗:《关雎》、《蒹葭》。

3.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诗韵和诗律,鉴赏《诗经》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韵。

3. 课堂讲解:(1)解析《关雎》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蒹葭》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诗经》的特点和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经》的魅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两首诗歌,掌握其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正能量,提升个人情感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2)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探讨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两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点;(2)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布置;(3)准备相关辅导资料和参考文献。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3)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4. 诗歌品鉴:(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2)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正能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两首教案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诗经》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两首教案篇1从容说课《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第一章:《诗经》的概述1.1 《诗经》的起源与发展1.2 《诗经》的组成部分与分类1.3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价值第二章:《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2.1 《诗经》中爱情与婚姻的主题2.2 典型诗篇解析:《关雎》、《桃夭》2.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第三章:《诗经》中的劳动与生活3.1 《诗经》中劳动与生活的主题3.2 典型诗篇解析:《七月》、《伐檀》3.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第四章:《诗经》中的战争与政治4.1 《诗经》中战争与政治的主题4.2 典型诗篇解析:《大雅》、《小雅》4.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第五章:《诗经》中的自然与环境5.1 《诗经》中自然与环境的主题5.2 典型诗篇解析:《鹤鸣》、《采采》5.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六章:《诗经》中的植物与动物6.1 《诗经》中植物与动物的主题6.2 典型诗篇解析:《植物篇》、《动物篇》6.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七章:《诗经》中的神话与传说7.1 《诗经》中神话与传说的主题7.2 典型诗篇解析:《神话篇》、《传说篇》7.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八章:《诗经》中的风景与地理8.1 《诗经》中风景与地理的主题8.2 典型诗篇解析:《风景篇》、《地理篇》8.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九章:《诗经》中的亲情与友情9.1 《诗经》中亲情与友情的主题9.2 典型诗篇解析:《亲情篇》、《友情篇》9.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章:《诗经》的综合解读与鉴赏10.1 《诗经》的综合解读方法10.2 典型诗篇解析:《综合篇》10.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一章:《诗经》中的伦理与道德11.1 《诗经》中伦理与道德的主题11.2 典型诗篇解析:《伦理篇》、《道德篇》11.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二章:《诗经》中的灾害与苦难12.1 《诗经》中灾害与苦难的主题12.2 典型诗篇解析:《灾害篇》、《苦难篇》12.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三章:《诗经》中的joy 与celebration13.1 《诗经》中joy 与celebration 的主题13.2 典型诗篇解析:《joy 篇》、《celebration 篇》13.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四章:《诗经》中的sorrow 与plnt14.1 《诗经》中sorrow 与plnt 的主题14.2 典型诗篇解析:《sorrow 篇》、《plnt 篇》14.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五章:《诗经》的现代意义与价值15.1 《诗经》的现代意义15.2 《诗经》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15.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诗经》两首教案范本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诗经》的基本概述、主题内容以及典型诗篇解析。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诗歌手法。

(2)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深入分析。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对比分析: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对比分析和应用拓展等环节,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鉴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今后需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互动机会,提高课堂活力。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3 教学内容拓展《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如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2)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比兴、赋、比等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理解《诗经》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用文学的力量呼唤社会公平与正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2)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含义;(2)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3)欣赏《诗经》中的比兴、赋、比等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伐檀》和《硕鼠》两首诗,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2)举例分析《诗经》中的比兴、赋、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伐檀》和《硕鼠》;(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把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两首诗;(2)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文学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领悟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2)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4)掌握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释义;(2)深入解读诗中的寓意和哲理;(3)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介绍两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自主解决生词和古文释义;(3)学生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和指导,总结诗中的修辞特点和意象寓意。

4. 探究学习:(1)学生深入解读诗中的寓意和哲理;(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首诗的异同;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2)强调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两首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伐檀》和《硕鼠》;3. 深入解读诗中的寓意和哲理,思考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4.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诗经》两首《氓》教案

《诗经》两首《氓》教案

《诗经》两首《氓》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其中的“国风”多为民歌,是从不同地区收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两首《氓》,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理解《氓》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及其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氓》诗背景及作者2.1 诗背景《氓》出自《诗经·国风·卫风》,卫地在今河南省淇县一带,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地点。

《氓》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卫国社会风俗的一些情况,描述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悲惨遭遇。

2.2 作者《氓》的作者已不可考。

在《诗经》中,很多作品的作者都是民间歌手,后来被整理编入诗集。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氓》这首诗共分为四个章节,通过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口吻,讲述了她与丈夫从相识、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

3.2 内容解析(1)第一章:描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相识到结婚的过程,氓对女主人公的甜言蜜语。

(2)第二章:写女主人公对氓的信任和期待,以及对氓变心的疑惑。

(3)第三章:揭示了氓的的真面目,以及女主人公的悔恨和抱怨。

(4)第四章:女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氓的诅咒。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赋、比、兴的手法《氓》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如第二章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容貌和命运。

4.2 重复与叠词诗歌中运用了重复与叠词的手法,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蚩蚩”的重复,形象地描绘了氓的丑恶嘴脸。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感悟让学生朗读《氓》这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及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诗经》二首
1.诵读诗文,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的情韵,理解诗人对了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拓展延伸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订。

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体制上分: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风”指风土之音,“雅”是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

在表现手法上分: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

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
明确:
【第一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
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

“关关雎鸠”是所听,“在河之洲”是所见,“窈窕淑女”是所思,“君子好逑”是所愿,层次突出,语约义丰。

【第二、三章】写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寤寐求之可见追慕之心,辗转反侧可见相思之苦。

【第四、五章】设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
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

琴瑟友之是亲密相爱的画面,钟鼓乐之是欢快热闹的场面。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
1.理一理“相思之路”
明确:
这位君子对淑女的“相思之路”是这样的:由爱恋到相思到梦幻。

爱恋时所听的是关关雎鸠,所见的是在河之洲,所思的是窈窕淑女,所愿的是君子好逑。

相思时:寤寐求之可见追慕之心,辗转反侧可见相思之苦。

梦幻时:琴瑟友之是亲密相爱的画面,钟鼓乐之是欢快热闹的场面。

2.探究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明确:
先是对淑女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受挫感情上便有了忧思与烦恼,追思过度便产生幻想,希望与其欢聚和成亲。

目标导学四:艺术特点
明确:
1.这首情诗的特点是古朴美
(1)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2)在追求的方式上:弹琴鼓瑟,敲锣打鼓。

(3)在追求的对象上:是劳动中的女子。

2.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

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3.韵律和谐
(1)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目标导学五:诗歌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三、板书设计
关雎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爱恋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相思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梦幻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体会音韵美
明确:
这首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在:采用四字句,二二拍;押的韵是ang韵、i韵、ai韵音韵美,结构整齐。

使用叠词:苍苍、萋萋、采采;形式上重章,反复咏唱,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
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一下问题: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时间的内容?
明确:
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

2.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写到的景物是: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

芦苇丛生茂密,秋来变黄,霜袭后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凉凉的;河畔道路的特点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的特点是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凄迷、迷离的氛围。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明确: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着专一。

4.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
可以是:朦胧、美丽高洁、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

这里的“伊人”也可以理解为象征:友情、爱情、理想……
目标导学三:课堂小结
明确:
【全诗三章】
(1)用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的深沉的相思之情。

目标导学四:诗歌主旨
明确: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蒹葭》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
蒹葭
起兴:苍苍、凄凄、采采伊人:朦胧、美丽高洁形象:执着追求
可取之处
注重学生自学,在诵读的基础上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不足之处
诵读与欣赏要同时进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读出诗歌蕴藏的真挚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