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精要综述)

, 考情分析)

,JI CHU PAI CHA

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诸子百家思想

1.早期儒学

,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 想一想 1.试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提示: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提示:否。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提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为主,礼法并施,体现了对儒家“仁”的思想的继承。

4.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提示: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5.韩非子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吗?

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6.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4)先秦儒家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之治,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离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5)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

(6)“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探究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史料二……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

——《孟子·梁惠王上》史料三“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问题:史料一反映了道家怎样的治国主张?史料二反映出孟子的什么主张?史料三反映了法家是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趋势和治理国家的?有何重要影响?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这种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

(2)史料二反映了儒家的“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3)史料三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思想,表明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这种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探究一答案]

道家:无为而治,采取弱民、愚民的政策;孟子: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法家:主张变法革新、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史论总结]

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探究二

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

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问题:(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代潮流是什么?

(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依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信息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信息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社会转型。

(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探究二答案]

(1)潮流: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旧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史论总结]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