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诗词歌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琅琅上口,相传千百年。

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谚语等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概括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生动且丰富的资料。

同时,一个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在言行举止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激励作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如果能够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这些诗词歌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深入理解地理教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名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可以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地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地理文学素养。

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这两大方面体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诗词歌赋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诗词歌赋与气候的联系应用
案例:“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语文意境是: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

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令人心酸而又别出心裁。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大多只关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很少会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地理学原理。

所以即使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感情,我认为仍是不求甚解。

“秋阴不散”四字表明当时的天气现象是连续几天阴雨不断,“霜飞晚”则是“秋阴不散”的结果。

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讲,如果夜晚阴天且云层密度大,那么大气逆辐射就较强,能较多地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大气的保温效果就强一些,所以阴天时的夜间降温速度与幅度较晴天时都要小得多,地面温度不至于很快就降到0℃以下,自然也就形成不了霜了。

“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对降雨天气的描述,因为连续的阴天不仅会延迟霜的到来,还会产生降雨。

二、诗词歌赋与地形的联系应用
案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此诗所描述的降雨属于对流雨,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夏季尤
为突出。

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导致地面上空热空气的上升运动强弱不一,受热较多的地方空气上升运动强烈,遇冷成云致雨,相反受热较少的地方则不会产生降水,因此就形成了局部小范围内此时此处有雨而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的现象。

诗人巧借地理现象明确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少女微妙的感情。

三、诗词歌赋与水文的联系应用
案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讲水循环的时候可以引用该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其地理内涵及其严谨性。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的原理。

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补给黄河水,这就是所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然而,根据水循环原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因为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次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即跟海水混为一体的黄河水会重复以上水循环过程,再次成为黄河水的补给水源。

如果黄河水真的“不复回”的话,我想黄河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四、诗词歌赋与地球运动的联系应用
案例:“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

”(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学科知识结论,理论性如此强的科学结论被巧妙地写进了诗句中,且观点准确,非常难得。

要想解释清楚“冬至阳升”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必须清楚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地理常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其自转轨道面叫赤道面;与此同时,地球还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

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形成一夹角,即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在北半球冬至日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当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由南向北,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以上是将诗词歌赋引入地理四大知识点中,通过案例进行了展示。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关非局限在以上知识点,而是贯穿于地理知识的始终。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与诗词歌赋的巧妙结合,达到语文与地理知识的有效融合,可以赋予地理学科以新意,深化地理内涵,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战斗在教学一线上,就应
该做个地理教学的有心人,不断积累可以服务于地理教学的诗词歌赋素材,为地理教学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