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理有关的 谚语或诗歌
关于天文地理的谚语

关于天文地理的谚语导语:地理谚语是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加以提炼、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易赅的话语, 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
谚语是生活中的口头语, 不但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 而且具有一定的哲理, 极易生趣。
1.天文地理方面(1) 上下四方曰宇, 古往今来曰宙”。
(宇宙时间、空间性)(2) 斗转星移”。
(地球运动)(3) 日中万影正, 夕中万影倾”。
(太阳高度周日变化规律)(4) 斗柄指东, 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 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 天下皆冬”。
( 北斗七星与四季变化)(5) 坐地日行八万里”。
(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6) 月盈则亏,日中则昃”。
(月相变化及太阳东升西落规律)2.气象方面(1) 东风急, 备斗笠”;“风急云起, 愈急必雨”;“一日东风三日雨, 三日东风无米煮”。
( 风)(2) 十雾九晴”;“天上鲤鱼斑, 明日晒谷不用翻”。
(云雾)(3) 瑞雨兆丰年”;“雪打高山, 霜打平地”。
(雨雪露霜)(4) 雷打惊蛰前, 高山好种田”;“当头雷无雨, 卯前雷有雨”( 雷电)(5) 虹低日头高, 明朝晒断腰”。
(天空景象)(6)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江淮梅雨)(7) 春寒雨绵绵, 夏热火烧天”。
(长江流域春寒、伏旱天气)(8) 古龙晒太阳, 不久台风狂”。
(台风)(9) 霜后暖, 雪后寒”;“热生风, 冷生雨”;“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
( 气象关系)(10) 雨后青山分外青”。
(大气散热作用)(11)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温带大陆性气候)(12) 一年无四季, 一日见四季”。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13) 一年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横断山区垂直气候明显)(14) 春雨贵如油”。
(华北平原春旱严重)(15) 天无三日晴”。
(云贵高原东部冬季天气)3.农业方面(1) 人误地一时, 地误人一年”。
与地理相关的三行诗

与地理相关的三行诗
天高云淡望九州,山川秀美又宽广。
江河湖海皆自豪,地理之奇景无比凡。
东方之滨有大海,波澜壮阔似画工。
浪拍沙滩声阵阵,海鸥翱翔在蓝天。
北国之境是高山,雪峰耸立云雾间。
冰川奔腾波涛怒,松涛荡漾如仙山。
西南之地多高原,藏羚牛闪现眼前。
草原延绵无边际,地理之美如童话。
南方之处颇多河,长江奔腾气势磅。
珠江水流润百川,地理之灵动无妨。
中原之地是饱满,大地肥沃农耕田。
黄河泛滥人无奈,地理之杰作无限。
沙漠之地炽热炎,金字塔拔地尖。
日晒沙尘扭曲空,地理之酷热难忍。
热带之岛是风情,凤凰木迎风摇。
花海烂漫香四溢,地理之芬芳永久。
极地之界无边际,冰雪覆盖雄壮丽。
北极南极碧海空,地理之神秘无比。
大地之美无尽头,地理造化奇妙多。
山川湖海皆有韵,人类之宝贵所。
地理之奇景独好,地表全是大宝石。
探索发现影响深,地理知识当珍视。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摘要:1.谚语与地理的关系2.常见的地理谚语分类3.我国的地理谚语特点4.地理谚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正文:一、谚语与地理的关系谚语是民间流传的富有智慧的短句,通常用来表达人们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
在地理领域,谚语同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们不仅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特点,还揭示了人们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二、常见的地理谚语分类1.气象谚语:这类谚语主要描述天气现象,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用来预测雨雪天气,“春寒冻死牛,春暖花开早”表示气温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
2.水文谚语:这类谚语主要涉及江河湖海的水文特征,如“涨水不涨,落水不落”描述潮汐现象,“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说明水源地的重要性等。
3.地貌谚语:这类谚语主要反映地貌形态和成因,如“沧海桑田”描绘地壳运动带来的海陆变迁,“水滴石穿”体现地貌的侵蚀作用等。
4.农业谚语:这类谚语主要与农业生产有关,如“瑞雪兆丰年”表示降雪对农业的积极作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指导农民进行春耕生产等。
三、我国的地理谚语特点1.区域性强:我国的地理谚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谚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例如,北方地区的谚语多涉及旱作农业和水资源,南方地区的谚语则多与水乡环境和水稻种植相关。
2.生活性强:我国的地理谚语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些谚语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
3.文化性强:我国的地理谚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我国人民世世代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这些谚语传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四、地理谚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但地理谚语依然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指导农业生产,预测天气变化等。
同时,地理谚语作为一种民间智慧,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可以激发人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地理谚语是我国民间智慧的瑰宝,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方法。
10条地理谚语和解释

1. 落叶归根:意指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思念和回归故乡或根源。
2.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形容自然界的山川永恒不变,寓意着生生不息,永恒不变。
3. 山高水长,别有洞天:指山水之间隐藏着许多美好景致或奇特景观,寓意着世界之大,处处皆有惊喜。
4. 水至清则无鱼:意指水太清澈的话,鱼会因为无处藏身而被捕捉,暗示事物过于明朗可能会暴露问题。
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人受环境影响,接触好人会变好,接触坏人会变坏。
6. 风雨同舟:形容在困难时期互相帮助、共同渡过困境。
7.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喻开放包容的胸怀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人才,才能有所作为。
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意指一个地方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山,只要有仙人出现过,就能成为有名的地方。
9. 一山还有一山高:表示人们永远有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标和追求。
10.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比喻只有经历过时间和困难考验,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
诗词谚语歌曲中的地理知识

4.“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 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 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 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 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 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 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 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 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5.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 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 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 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 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 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 的是天气特征。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 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 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 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 南涝北旱的格局。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 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 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 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 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 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 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 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 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 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与地理有关系的诗句

与地理有关系的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7.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9.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1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0.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关于地理常识的谚语

关于地理常识的谚语
关于地理常识的谚语如下:
1、“今朝日头乌云托,明朝晒坏乌龟壳”上海崇明岛
2、“坐地日行八万里”。
(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
3、“一日南风三日暴”江苏南京
4、“打早打辣雾,尽管洗衫裤”广西白州
5、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宙时间、空间性)
6、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
7、“一日南风三日暴”江苏南京
8、“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写照。
9、“三日风三日霜三日日头公”福建厦门
10、三山夹两盆”
11、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
”四顶山特征
12、“冬寒冷皮春寒冻骨”福建厦门
1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草原地理
14、“冬至无雨一冬晴”广东汕头
15、“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云贵高原。
地理谚语

地理谚语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福建交通的困难。
3、“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昆明市的气候特征。
4、“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是秦岭地区地理景色的写照。
5、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
6、乌龟背出汗,出门带雨伞。
7、知了叫个不停,连绵阴雨来临。
8、蚂蚁搬家,将有雨下。
9、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
10、动物震前活动谚语:老鼠搬家往外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鸡飞上树,猪乱拱;鸽子惊飞不回巢,鱼儿惊慌水面跳,鸭不下水,狗狂叫。
11、“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写照。
12 “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指北方13“三日风三日霜三日日头公”福建厦门 14“冬寒冷皮春寒冻骨”同上15“打早打辣雾,尽管洗衫裤”广西白州 16“日出热辣辣,中午雨淋头”同上 17“冬至无雨一冬晴”广东汕头18“吃过端午肉,坝上紧紧筑”浙江杭州 19“一日南风三日暴”江苏南京20“今朝日头乌云托,明朝晒坏乌龟壳”上海崇明岛 21“东闪西闪(闪:闪电),晒煞泥鳅黄鳝”同上谚语与地理来源:于由的日志地理: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更新时间:2007-5-7 9:52:47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
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
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1、“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降水较多,为我国华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2、“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季节,位于江淮地区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此地种植麦子,为华北地区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昼夜温差大,为西北地区,一般指新疆。
5、:“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6、“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跟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意思。
一个是因为雪把害虫给冻死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松软的雪中间有空气,这不流通的空气可以起到保温效果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1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13、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1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2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2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2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2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地壳变动2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26、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2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3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3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物循环3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3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到达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
34、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3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景观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景观3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雨天气38、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9、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自转40、“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下游4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
这种雨属于锋面雨,属于准静止锋4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河套平原4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江西庐山44、“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桂林山水4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4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4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4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带性(平原与山地的气候差异)5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丘陵,山环水绕,地形复杂。
51、“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青藏高原过去交通的困难5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庐山瀑布5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江苏省54、“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昆明的气候特征55、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海的是勃海。
5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赤道地区。
5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5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60、“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6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大雪天气现象6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6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描述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同时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64、“天上无飞鸟,地下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生动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戈壁景观。
65、“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我国北方冬季冰天雪地,江河封冻的景观特点。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
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
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
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1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过了冬,长一葱”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6.“不知天多高,地多厚”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21.“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
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24.“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28.“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日本民歌《北国之春》)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
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30.“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
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
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
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4.“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
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3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
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3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