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

合集下载

与地理有关的 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 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1、“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降水较多,为我国华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2、“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季节,位于江淮地区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此地种植麦子,为华北地区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昼夜温差大,为西北地区,一般指新疆。

5、:“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6、“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跟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意思。

一个是因为雪把害虫给冻死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松软的雪中间有空气,这不流通的空气可以起到保温效果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1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13、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1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2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2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2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2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地壳变动2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26、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2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3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3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物循环3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3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到达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

【高中地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

【高中地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

【高中地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高中地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包含地理知识的诗歌和谚语由geonet提供。

更多相关资料可在geonet上查阅1、“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表明,在暖锋和冷锋通过后,锋面可以带来降水和不同的天气。

锋面是冷空气团和暖空气团之间的界面。

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存在明显差异,锋面附近经常有云层、降雨、强风等天气。

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开始上升,南方暖气流的活动逐渐加强。

此时,锋面主要是暖锋。

当暖锋经过时,会产生降水。

通过后,由加热质量控制,温度升高。

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温暖”。

晚秋,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团活动逐渐增加。

当它向南移动时,它与锋面加热团相遇,形成冷锋。

当冷锋经过时,会产生降水。

通过后,受冷空气团控制,温度下降。

因此,“一场秋雨,一场寒冷”。

2.“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昆明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7.8℃,比北京早春和3月份高出近3℃;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19.9℃,与北京晚春和5月的气温大致相同。

昆明在中国的南部。

由于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偏北风无法影响这里。

它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的热量影响,所以冬天和春天一样温暖。

夏季,由于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于平原地区,气温垂直下降,夏季不热。

"3.“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这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特征。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首诗主要揭示了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事实。

这座山的迎风坡增加了上升的气流。

在上升过程中,气流容易变冷并凝结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并升高温度,不易凝结降水,成为雨影区。

这样一来,山体两侧的晴天和雨天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东升西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降水天气中也可以看到,但不像山区那样常见。

地理的诗句和

地理的诗句和

地理的诗句和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地理的诗句和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和地理有关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8月即飞雪。

(.)——温带大陆性气候忽如1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1种春风有两般。

——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垂直地带性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4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欲就麻姑买沧海,1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季节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1日还。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现代通信技术的进展,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3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1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地域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循环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从前大江流——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1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波浪的侵蚀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离离原上草,1岁1枯荣。

——生物循环8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3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四周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
摘要:
1.地理与谚语的关联性
2.常见的地理相关谚语
3.地理谚语的来源和意义
4.地理谚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正文: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在我国,地理与谚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地理知识通过谚语的形式被广泛传播和传承。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有很多,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山高水长” - 描述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意味着地势高的地区水源丰富,河流流长。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 反映人们根据所处地理环境发展出相应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

4.“山雨欲来风满楼” - 描述气候现象,预示着大雨将至。

这些地理谚语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这些谚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们以简洁明了的形式传递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

在教育领域,地理谚语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理概念。

在文学作品中,地理谚语的运用也能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此外,在旅游、规划等领域,地理谚语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总之,地理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与民间智慧的结晶。

10条地理谚语和解释

10条地理谚语和解释

1. 落叶归根:意指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思念和回归故乡或根源。

2.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形容自然界的山川永恒不变,寓意着生生不息,永恒不变。

3. 山高水长,别有洞天:指山水之间隐藏着许多美好景致或奇特景观,寓意着世界之大,处处皆有惊喜。

4. 水至清则无鱼:意指水太清澈的话,鱼会因为无处藏身而被捕捉,暗示事物过于明朗可能会暴露问题。

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人受环境影响,接触好人会变好,接触坏人会变坏。

6. 风雨同舟:形容在困难时期互相帮助、共同渡过困境。

7.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喻开放包容的胸怀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人才,才能有所作为。

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意指一个地方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山,只要有仙人出现过,就能成为有名的地方。

9. 一山还有一山高:表示人们永远有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标和追求。

10.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比喻只有经历过时间和困难考验,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1、“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降水较多,为我国华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2、“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季节,位于江淮地区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此地种植麦子,为华北地区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昼夜温差大,为西北地区,一般指新疆。

5、:“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6、“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跟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意思。

一个是因为雪把害虫给冻死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松软的雪中间有空气,这不流通的空气可以起到保温效果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1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13、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1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2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2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2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2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地壳变动2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26、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2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3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3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物循环3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3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到达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

用诗词解释地理知识

用诗词解释地理知识

一、巧用诗词谚语理解地理知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寓意深刻。

有许多诗词,谚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原理,说明我国古代诗人和劳动人民对地理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留下了许多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品尝鉴赏一些文化艺术的乐趣。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诗词谚语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理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儿的春风指的是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由于距离海洋愈来愈远,势力减弱,所以夏季风影响不到甘肃的玉门关,玉门成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的分界线。

随着夏季风的减弱,导致降水愈来愈少,气候愈来愈干,因此甘肃呈现出一片荒漠景观。

此句诗还可以帮助我们复习甘肃的相关知识:玉门是石油产区,附近的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是著名的灌溉农业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很通俗的诗句,其中却隐含着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所以许多大江大河才会滚滚向东流入大海。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有诗人提出如此一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庞博的诗词给出了答案,可见古代许多文人墨客还是非常喜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所以才留下了这些铿锵有力的诗词。

但这些迁客骚人毕竟无法深入探究地理现象,所以从地理角度来看,有些诗词的见解并不正确。

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解释,大江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但最终又返回到内陆,“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很好的解释,因为海水蒸发后,有一部分水汽随着夏季风,来到陆地上空,通过降水形式又回到大地的怀抱了。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说明了春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将会迅速升高;秋天受到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影响,气温将会迅速降低。

类似的反映气候特点的还有“南风吹暖北风寒,东风多湿西风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是平原地区四月份鲜花已开始枯萎,凋谢,而此时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竞相开放,足以说明山上的气温比平原地区的低,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是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将会下降6摄氏度,反映了地理坏境的垂直差异显著,所以由山麓到山顶会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积雪冰川等不同的自然带,反映类似地理原理的诗词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山高一丈,水冷三分”。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在中国的文化中,地理谚语和俗语被广泛运用,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传递智慧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江山如画“江山如画”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谚语,形容美景如画、风景优美。

这个谚语源自中国众多的山水画,山川如画、风光优美的景色被艺术家们用画笔表现出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而这个谚语又进一步比喻重要的位置或者地点非常美丽,给人带来愉悦和惬意的感受。

二、山高皇帝远“山高皇帝远”是中国民间俗语中的一句常用语,意为山区较远离皇帝统治中心,代表地理偏远、与政权疏远。

这个俗语常常用来形容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指代的是农村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相对较为落后。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谚语意味深长,表达了水的双面性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在中国,大量的河流和水域给人们提供了交通和繁荣的机会,同时也有可能带来灾害和危险。

这个谚语告诉人们,在利用水源时要善于掌握平衡,明智利用水资源。

四、地大物博“地大物博”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形容中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

中国的辽阔疆域使得各地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候、地形、水域、动植物等等。

这个谚语也暗示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也因此有所差异,形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中国的一句谚语,意味着有特殊人物存在的地方就能得到名声。

这句谚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人们认为一些山区中的仙人或者神仙存在,因此给这些地方带来了美誉和特殊的地位。

这个谚语也暗示着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相吻合。

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中国的一句谚语,表达了地理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孔祥群37.“孔明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

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

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

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

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38.“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

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

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

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

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39.“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

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

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40.“三大火炉”。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

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

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别高呢?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

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

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

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

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

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

“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

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地面散热困难。

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炉”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最长。

长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程度稍低,时间稍短。

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

尤其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湖泊星罗棋布。

伏旱期间,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

但此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气温不易降低。

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热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

影响人的体感温度,除温度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吹来,人们会感到炎暑顿消。

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感觉。

41.“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4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

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

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

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

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43.“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

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

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

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

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

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44.“蜀犬吠日”。

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

45.“火州”。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

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

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46.“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民谣“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说明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

后来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使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解放后,我国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

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

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许多蓄洪工程。

在下游开挖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

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已经建成,淮河水通过多个途径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已成历史。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

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地停留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产生涝灾;反之则为旱灾。

47.“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

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48.“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

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

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

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49.“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

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5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

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

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

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

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5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

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

结冰时,河水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2.“夏日消融,江河横溢。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

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5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白居易《潮》)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的领悟。

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中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一次背对着月球。

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5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