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

合集下载

与地理有关的 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 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1、“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降水较多,为我国华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2、“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季节,位于江淮地区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此地种植麦子,为华北地区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昼夜温差大,为西北地区,一般指新疆。

5、:“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6、“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跟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意思。

一个是因为雪把害虫给冻死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松软的雪中间有空气,这不流通的空气可以起到保温效果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1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13、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1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2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2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2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2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地壳变动2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26、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2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3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3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物循环3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3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到达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

【高中地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

【高中地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

【高中地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高中地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包含地理知识的诗歌和谚语由geonet提供。

更多相关资料可在geonet上查阅1、“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表明,在暖锋和冷锋通过后,锋面可以带来降水和不同的天气。

锋面是冷空气团和暖空气团之间的界面。

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存在明显差异,锋面附近经常有云层、降雨、强风等天气。

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开始上升,南方暖气流的活动逐渐加强。

此时,锋面主要是暖锋。

当暖锋经过时,会产生降水。

通过后,由加热质量控制,温度升高。

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温暖”。

晚秋,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团活动逐渐增加。

当它向南移动时,它与锋面加热团相遇,形成冷锋。

当冷锋经过时,会产生降水。

通过后,受冷空气团控制,温度下降。

因此,“一场秋雨,一场寒冷”。

2.“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昆明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7.8℃,比北京早春和3月份高出近3℃;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19.9℃,与北京晚春和5月的气温大致相同。

昆明在中国的南部。

由于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偏北风无法影响这里。

它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的热量影响,所以冬天和春天一样温暖。

夏季,由于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于平原地区,气温垂直下降,夏季不热。

"3.“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这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特征。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首诗主要揭示了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事实。

这座山的迎风坡增加了上升的气流。

在上升过程中,气流容易变冷并凝结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并升高温度,不易凝结降水,成为雨影区。

这样一来,山体两侧的晴天和雨天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东升西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降水天气中也可以看到,但不像山区那样常见。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
摘要:
1.地理与谚语的关联性
2.常见的地理相关谚语
3.地理谚语的来源和意义
4.地理谚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正文: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在我国,地理与谚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地理知识通过谚语的形式被广泛传播和传承。

与地理相关的谚语有很多,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山高水长” - 描述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意味着地势高的地区水源丰富,河流流长。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 反映人们根据所处地理环境发展出相应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

4.“山雨欲来风满楼” - 描述气候现象,预示着大雨将至。

这些地理谚语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这些谚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们以简洁明了的形式传递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

在教育领域,地理谚语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理概念。

在文学作品中,地理谚语的运用也能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此外,在旅游、规划等领域,地理谚语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总之,地理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与民间智慧的结晶。

10条地理谚语和解释

10条地理谚语和解释

1. 落叶归根:意指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思念和回归故乡或根源。

2.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形容自然界的山川永恒不变,寓意着生生不息,永恒不变。

3. 山高水长,别有洞天:指山水之间隐藏着许多美好景致或奇特景观,寓意着世界之大,处处皆有惊喜。

4. 水至清则无鱼:意指水太清澈的话,鱼会因为无处藏身而被捕捉,暗示事物过于明朗可能会暴露问题。

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人受环境影响,接触好人会变好,接触坏人会变坏。

6. 风雨同舟:形容在困难时期互相帮助、共同渡过困境。

7.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喻开放包容的胸怀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人才,才能有所作为。

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意指一个地方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山,只要有仙人出现过,就能成为有名的地方。

9. 一山还有一山高:表示人们永远有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标和追求。

10.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比喻只有经历过时间和困难考验,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

用诗词解释地理知识

用诗词解释地理知识

一、巧用诗词谚语理解地理知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寓意深刻。

有许多诗词,谚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原理,说明我国古代诗人和劳动人民对地理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留下了许多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品尝鉴赏一些文化艺术的乐趣。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诗词谚语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理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儿的春风指的是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由于距离海洋愈来愈远,势力减弱,所以夏季风影响不到甘肃的玉门关,玉门成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的分界线。

随着夏季风的减弱,导致降水愈来愈少,气候愈来愈干,因此甘肃呈现出一片荒漠景观。

此句诗还可以帮助我们复习甘肃的相关知识:玉门是石油产区,附近的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是著名的灌溉农业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很通俗的诗句,其中却隐含着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所以许多大江大河才会滚滚向东流入大海。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有诗人提出如此一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庞博的诗词给出了答案,可见古代许多文人墨客还是非常喜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所以才留下了这些铿锵有力的诗词。

但这些迁客骚人毕竟无法深入探究地理现象,所以从地理角度来看,有些诗词的见解并不正确。

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解释,大江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但最终又返回到内陆,“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很好的解释,因为海水蒸发后,有一部分水汽随着夏季风,来到陆地上空,通过降水形式又回到大地的怀抱了。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说明了春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将会迅速升高;秋天受到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影响,气温将会迅速降低。

类似的反映气候特点的还有“南风吹暖北风寒,东风多湿西风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是平原地区四月份鲜花已开始枯萎,凋谢,而此时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竞相开放,足以说明山上的气温比平原地区的低,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是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将会下降6摄氏度,反映了地理坏境的垂直差异显著,所以由山麓到山顶会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积雪冰川等不同的自然带,反映类似地理原理的诗词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山高一丈,水冷三分”。

俗话说得好的地理谚语

俗话说得好的地理谚语

俗话说得好的地理谚语1.看云识天气“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里说的钩钩云,是指钩卷云。

这种云一般出现在低气压的前方。

出现这种云以后,如果云高逐渐降低,云层变厚,说明低气压已接近本地,天气将要转为阴雨。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鱼鳞云,地上雨淋淋”天上出现一种鱼鳞状白色小云片,常常排列成行或成群,这就是卷积云。

卷积云往往是由于高层空气不稳定,从卷云、卷层云变化而来。

这种云往往出现在低气压的前方,随着低气压的迫近,将出现阴雨或大风天气。

“日枷风,夜枷雨”“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枷就是晕,是日光或月光穿过冰晶结成的卷层云,发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内红外蓝的光环。

卷层云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方,如低气压逐渐移近,云层将依次转变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接着就下雨。

又因为在比较强的低气压区里,风力比较大,所以有这种云出现后,预示将出现有雨有风天气。

另外,夜里的卷层云越厚,月枷里的星星越是看不到,表示低气压越迫近,所以还有“日枷风,夜枷雨,枷内无星连夜雨”的说法。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日落黑云长,半夜听雨响”这些谚语都是说在日落时,从西方地平线上有乌云升起,遮没落日,当天半夜就要下雨。

还有“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和“乌云接日头,天旱不发愁”的说法。

前者没有肯定半夜就要下雨;后者只讲要下雨,没有讲明下雨时间。

总之,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要下雨的,但下雨的时间还得作具体分析。

出现这种现象会下雨的原因是:在温带地区的天气系统,都是从西向东移动的。

日落时西方升起了乌云,表明西方的阴雨天气系统正在向本地移动,所以半夜后就将下雨。

但是在观察时要注意区分“乌云接得高,明天晒断腰。

”“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这两句谚语是说虽然西方乌云接落日,但是乌云下部脱空,露了青天,太阳落下去时,仍可从云下露出。

这表示那里乌云趋于消散,明天仍为晴天。

“炮台云,雨淋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早上馒头云,下午雷雨淋”早晨地面温度低,低层空气稳定,一般不会产生对流云。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

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在中国的文化中,地理谚语和俗语被广泛运用,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传递智慧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的地理谚语和俗语,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江山如画“江山如画”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谚语,形容美景如画、风景优美。

这个谚语源自中国众多的山水画,山川如画、风光优美的景色被艺术家们用画笔表现出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而这个谚语又进一步比喻重要的位置或者地点非常美丽,给人带来愉悦和惬意的感受。

二、山高皇帝远“山高皇帝远”是中国民间俗语中的一句常用语,意为山区较远离皇帝统治中心,代表地理偏远、与政权疏远。

这个俗语常常用来形容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指代的是农村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相对较为落后。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谚语意味深长,表达了水的双面性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在中国,大量的河流和水域给人们提供了交通和繁荣的机会,同时也有可能带来灾害和危险。

这个谚语告诉人们,在利用水源时要善于掌握平衡,明智利用水资源。

四、地大物博“地大物博”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形容中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

中国的辽阔疆域使得各地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候、地形、水域、动植物等等。

这个谚语也暗示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也因此有所差异,形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中国的一句谚语,意味着有特殊人物存在的地方就能得到名声。

这句谚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人们认为一些山区中的仙人或者神仙存在,因此给这些地方带来了美誉和特殊的地位。

这个谚语也暗示着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相吻合。

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中国的一句谚语,表达了地理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xx37.“xx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

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

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

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

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38.“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

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

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

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

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39.“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

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

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40.“三大火炉”。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

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

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别高呢?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

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

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

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

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

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

“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

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地面散热困难。

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炉”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最长。

长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程度稍低,时间稍短。

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

尤其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湖泊星罗棋布。

伏旱期间,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

但此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气温不易降低。

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热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

影响人的体感温度,除温度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吹来,人们会感到炎暑顿消。

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感觉。

41.“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4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

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

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

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

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43.“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

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

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

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

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

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44.“蜀犬吠日”。

此成语可说明xx云层多,日照少。

45.“xx”。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

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

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46.“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民谣“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说明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

后来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使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解放后,我国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

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

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许多蓄洪工程。

在下游开挖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

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已经建成,淮河水通过多个途径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已成历史。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

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地停留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产生涝灾;反之则为旱灾。

47.“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

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48.“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

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

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

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49.“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

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5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

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

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

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

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5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

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

结冰时,河水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2.“夏日消融,江河横溢。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

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5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白居易《潮》)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的领悟。

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中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一次背对着月球。

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5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