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物质循环—地质作用
高三地理一二轮精品资料: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doc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核心突破】1.地球的内部圈层2.地壳的物质循环内部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坚硬外壳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相对于其他内部圈层而言厚度很薄地幔介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圈层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中有一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是液态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褶皱背斜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岩层下弯而向斜下弯中问新、两翼老谷成谷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裂谷、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4.地质构造的规律与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天然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矿床位置:例如,岩层中吉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
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雨水容易汇集.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
5.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④沿海地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2021高考地理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2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过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第2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过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2020·南京三模)《徐霞客游记》中曾记录:“路侧有 窞(dàn)深坑一圆,名龙井。下坠五六丈,四围大径三丈, 俱纯石环壁。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 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路遂昏黑。践崖扪隙,其下忽深 不可测。久之,光渐启,回见所入处,一石柱细若碧 笋,……”。据此完成 1~2 题。
第2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过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A.气候寒冷干燥 B.植被高大茂盛
C.冰川地貌广布 D.为板块张裂处
4.推测石化森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
A.熔岩掩埋—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断层下陷—泥沙覆盖—石化作用—风化侵蚀
C.泥沙掩埋—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地壳下陷—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解析:第 3 题,根据图 2 中远古植物的火山岩石化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图中的③即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④为 固结成岩作用。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即为高温重熔再生 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 作用。
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均 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第2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变式图
参照同一海岭或海沟,则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形
成越晚;离海岭越远,形成越早。或者离海沟越远,形
成越晚;离海沟越近,形成越早。
(图中三处岩石形成的年代由早到晚依次为③、②、①)
第2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过程
疑难探究 题组集训
2.推断岩层缺失的原因 (1)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发生地壳隆起,使当地 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2)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 剥蚀完毕。 (3)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3.推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1)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
地壳物质循环

类 水平运动 型 平行于地球表面 运动方向 地壳水平位移, 表现形式 岩层弯曲变形 褶皱山系,裂 产生结果 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球表面
地壳抬升或下沉
地表高低起伏, 海陆变迁 青藏高原、台湾 海峡
实
例
喜马拉雅山、大 西洋
请总结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提示 1、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否是孤立存在的? 2、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哪一种运动为主? 3、不管在什么地区、什么时期,是否总是以某种运动 为主?
B
C
一、岩浆岩 A
B
猜一猜 这块岩浆岩是在A处形成的, 还是在B处形成的?为什么?
岩浆
喷出岩 孔隙大,疏松
侵入岩
无孔隙,致密
一、岩浆岩 二、沉积岩 观察下面两幅沉积岩图片, 能总结一下沉积岩的构造特征 吗?
1、什么是化石? 2、形成化石的条件? 3、研究化石有什么作用?
砾岩 页岩
砂岩 石灰岩
变 质 作 用
变质岩
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 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5~6 题。
5.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6.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① B.Ⅱ——③ C.Ⅲ——⑤ D.⑥——I
两个特征(1)层理结构 (2)化石 典型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温度、压力--结构、矿物成分变化 花岗岩--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岩浆岩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地质作用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1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地质作用与岩石圈物质循环主干知识梳理一地质作用1.概念:引起岩石性质、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三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四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主要的岩石类型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①代表冷却凝固,②代表固结成岩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四大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跟踪练习一、选择题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2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溶蚀作用D.堆积作用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答案:1.AD2.AC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东部地区的地貌名称是( )A.冲积扇B.河漫滩C.河口三角洲D.侵蚀平原4.形成该地貌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和最显著的月份是( )A.沉积作用,1月B.搬运作用,4月C.沉积作用,7月D.搬运作用,10月答案:3.A 4.C“东方女神”“巨蟒出山”(如图甲)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该景观为花岗岩山岳地貌。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图甲风景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乙中的( )A.AB.BC.CD.D6.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④—⑤—⑥B.②—③—④C.①—⑦—③D.③—④—⑤答案:5.A 6.C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海拔最低处,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处。
田效友讲解地质循环地质作用

第3讲高级地理讲师田效友讲解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Un Re gi st er ed一、地质循环规律1.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灰弥漫天空严重影响欧洲的航空业。
下图是冰岛火山灰主要扩散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后回答(1)~(2)题。
Un Re gi st er ed(1)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是()A .7,aB .3,bC .2,cD .1,d(2)从距离来看,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距火山喷发地更近,但火山灰对其影响较小,其主要原因是受哪一因素影响()A .地质构造B .北大西洋暖流C .大气环流D .海陆位置Un Re gi st er ed解析:(1)根据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再结合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确定d 为变质岩;由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a 为岩浆,4、6、7为重熔再生作用;由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确定b 为岩浆岩;剩下c 为沉积岩。
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作用的过程,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
选B 。
(2)受偏西风的影响,大量的火山灰飘向偏东方向,使得距火山喷发地更近的雷克雅未克几乎不受火山灰影响。
选C 。
答案:(1)B (2)CUn Re gi st er ed1.三类岩石特征的比较2.地壳物质的循环规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三类岩石及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Un Re gi st er ed判断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框线图的窍门(1)窍门一: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
(2)窍门二:从岩浆经过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到新的岩浆,各类岩石在重熔再生前必须经过变质岩这一环节,所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变质岩。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

褶皱
断层
褶皱的地形 “透过现象看本质”
背斜 新
向斜
老 中间老 两翼新 中间新 两翼老
后期:外力作用向斜成山
地质构造-褶皱的地表形态
岩层 形态 岩层新 老关系 地表形态
常见 地形 特殊地形 及成因
地质构造
岩层 背斜 上拱
(山崩、泥石流) 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 内力作用 高山、盆地 外力作用 高山削低、盆地填高
地壳运动
挤压形成弯曲隆起即褶皱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拉伸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说
构 造 理 论
海底扩张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 构造 学说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 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 跃 板块运动与地貌
2010一轮复习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 质作用
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
【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 1)沙子是自然界常见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二氧化硅),
石英是一种:
A、矿产 B、矿物 C、岩石 D、化学元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B、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沉积(沙丘,沙垅,黄土高原等) 侵蚀(瀑布,峡谷(侵蚀山地),沟 流水作用 谷,黄土高原,表面形态,峡湾等) 沉积(冲击扇,三角洲,滨海平原)
(2)受本次海啸袭击严重的印度东部沿海一 ) (4)人类可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 (3)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经常遭受飓风、海啸和风暴 (1)、有关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材料: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带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该 水稻种植业(2分) A.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害带来的危害?(3分) 潮的袭击,请简要说明其自然原因。(3分)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 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为 B.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 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东经96°)发生8.7级地 加强火山、地震的监测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加强气象 处于板块交界处,海洋底火山、地震频繁,这些地质灾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 C.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震。震中距海岸约30千米。地震引发强大的海啸,给印 预报;建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经常产生海啸;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影响;孟加拉湾为 √度洋北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4点即可) 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D.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向南敞开的喇叭形海湾。 孟加拉国 材料和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 而古今闻名,主要 成分是石灰岩
(1)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2) 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D ( () B ) A.太湖石 .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昆石 B.雨花石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砾岩 C.雨花石 .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昆石 D.砾岩→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昆石
(2)火成岩就是岩浆岩,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 A.沉积岩1 B.沉积岩2 C.火成岩1 D.火成岩2
( C )。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
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 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 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 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 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 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是该山体的岩石组成而错选A。
热点突破一
地壳的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 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 循环。
风、流水、等外 力作用将岩石碎 屑物由高处搬运 到低处沉积
岩浆岩
喷出型
岩石风化碎屑
高温高压变质
侵入型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
岩 石 的 转 化
岩浆岩
浆 喷出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 岩 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 石灰岩 下被风化成碎屑,再经搬运、 页 岩 砂 岩 沉积岩 沉积和压紧固结而成。 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砾 岩 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变化 片麻岩 下导致原先结构、矿物成分 大理岩 变质岩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石英岩 片理构造 板岩
地球表面形态地壳物质循环

总之,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 地壳运动 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 的结果。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
L
M
Hale Waihona Puke 1.在六大板块中,图中 反映出的板块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
N K
2.比较 K、L、M、N 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 )
A.L>N B.L<N C.L>K
√ D.M>N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保留在 地壳岩层 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 称为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 构造地貌。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有时成为山岭, 背斜: 褶皱: 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 (受强大 成为谷地 地 挤压作用,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为谷地 向斜: 质 岩层弯曲 或盆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 构 变形) 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造
断层: (受强大压力 或张力,岩体 破裂并有明显 错动、位移)
常形成裂谷、陡崖、谷地、低地以及块状 山地或高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
气
油 水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 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泉。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能量来自地球内 部放射性物质衰 变
地震
影响各种 地表形态
山脉
丘陵 高原 盆地
能量来自地球外 部的太阳能
专题4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

A
(2012江苏卷地理1-2)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1是根据我国气象台 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题。 • 5.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 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 6.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 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 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质作用复习
知识网络
风、流水、等外 力作用将岩石碎 屑物由高处搬运 到低处沉积
岩浆岩
喷出型
岩石风化碎屑
高温高压变质
侵入型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
(2009· 江苏高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 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 过程。读图回答(1)~(2)题。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风力侵蚀 海浪侵蚀„
溶蚀
流 水 侵 蚀 形 成 的 峡 谷
流水侵蚀
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溶蚀)
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石柱
石笋
云南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
石林的主要成分是石 灰岩,属于沉积岩。 石灰岩的主要矿物是 方解石,其主要成分 为碳酸钙。当水中富 含二氧化碳时,石灰 岩容易被水溶解,因 此石灰岩称为可溶性 盐。这是石林形成的 化学条件。
B
D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风蚀柱
黄土桥
• 黄土桥是指两个陷穴 由于地下水流串通并不 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 ,在陷穴间的残留土体 就形成黄土桥。 • 黄土陷穴发育区, 两个陷穴之间,底部被 地下水流串通,在陷穴 崩坍、破坏以后,陷穴 间顶层黄土的残存土体 ,其下有水流通道
地壳的运动与地质作用

海蚀崖
海滩
沉 冰川沉积 积 流水沉积 作 用 风力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 重小的后沉积
固结成岩——沉积岩(层理)
化石
各种外力作用形式的相互关系
风化壳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 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 相似的是 (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 此在 ①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 向斜槽部凹陷,易汇集水 。
地震
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全球统一,一个) 烈度:各地的破坏程度(各地不同,多个)
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冲击地震
诱发地震
安 第 斯 山 脉
板块内部:地质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 冰岛:(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频繁(地壳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地
势
陡
峭
的
华 山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
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地震 对地表的 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相互关 系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 地表形态知识要点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比较法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地图册P11,共三幅示意图)二、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地质作用: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凝固,属于岩浆活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变质岩:变质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三大类岩石的前身:岩浆岩:岩浆沉积岩:沉积物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四、地壳物质循环(地图册P11,共两幅示意图)可用下列两种简图来表示:可用以下文字概括: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和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已生成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在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第二节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及其表现形式概念和分类: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量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量主要是太阳能。
理解的重点:①地质作用一定有能量的参与,其能量来源可以是内力和外力。
②引发地壳物质组成的变化,为地质作用,如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③引发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变化,为地质作用,一般为内力作用。
④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变化,为地质作用,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
二、解释地壳运动的理论学说——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划分(地图册P13,全球板块分布及运动、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地表物质循环—地质作用

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 为构造等高线(单位:米),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 情况,它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件。读某区域 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粗实线为河流), 回答3~4题。
3.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钻井,
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
A.气井、水井、油井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
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答案 C
析考点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 别表示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变质 作用、重熔再生。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知,东非大裂谷
是由于岩层发生水平运动后,两侧岩层上升,中部岩层 相对下降形成的,即岩层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2 .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 A )
解析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判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
的地质构造。
对点练
题组 2
地质构造与人类的生产实践
(3) 避开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
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 出型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 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
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 示意图认为各类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化作用的影响棱角多已消失,形成滚圆的外形,化石
只能出现在沉积岩层里。选项D正确。
答案
D
天山大峡谷陡峭狭长,山体主要由粗砂砾石组成,崖
地球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一、地壳物质循环1.三类岩石:A ,B ,C 。
2.四种作用:①,②,③。
④。
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外力作用的比较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部、、使地表变得外力作用太阳、、、等使地表趋于相互关系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②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③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2.地质构造及对地貌的影响类型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因褶皱背斜岩层老、新一般成有时成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老、新一般成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 上升, 下降,形成 ,如泰山、华山、峨眉山万佛顶、庐山等地堑两条断层之间 下降, 上升,形成 ,如东非大裂谷、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3.外力作用与地貌形式: 、 、 、等(1)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常形成、 等地貌;流水堆积常形成 、 和 等地貌。
(2)风力作用:风力侵蚀常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地貌;风力堆积常形成 等地貌。
1.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 ) 2.风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
( )3.向斜成山与背斜成谷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 4.背斜不一定形成山地。
( ) 5.断层就是岩石的断裂。
( )6.平原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 7.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 )8.板块挤压形成了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海沟。
( )地壳物质循环8.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B .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C .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D .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9.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查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 查 点 一
地 壳 物 质 循 环 与 板 块 运 动
悟 真 题
析 考 点
对 点 练
悟真题
考向一
地壳物质循环
(2011· 大纲全国文综)读下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D ) A.地表 C.地壳下部 B.地壳上部 D.地幔
解析
1. 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
2.板块构造理论
内容
理 论 要 点
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 (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 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 地运动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
图示
板
块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 张 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 解 裂 释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 与 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 板 运 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 块 用 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相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
化作用的影响棱角多已消失,形成滚圆的外形,化石
只能出现在沉积岩层里。选项D正确。
答案
D
天山大峡谷陡峭狭长,山体主要由粗砂砾石组成,崖
壁下部有大大小小洞穴分布,如图 1 所示。图 2 为 “ 岩
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组成大峡谷的岩石所属类型主要为图2中的( C )
A.甲
C.丙
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 为构造等高线(单位:米),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 情况,它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件。读某区域 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粗实线为河流), 回答3~4题。
3.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钻井,
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
A.气井、水井、油井
等避开
水库易渗漏
对点练
题组 1
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 000至2 000米, 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裂谷带。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所呈现的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 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判
断 方
岩层的 中心部分岩层
新老关 较老,两翼岩
裂面有
明显的
未侵 常形 蚀地 成山 貌 构 岭 背斜 顶部 受到 张力, 常被 侵蚀
常形成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 谷地或 或陡崖,如东非大裂 盆地 向斜轴 谷。断层一侧上升的 岩体,常成为山岭或 高地,如华山、庐山、 泰山;另一侧相对下 降的岩体,常形成谷 地或低地,如渭河平 原、汾河谷地;沿断
对点练
题组 1
地壳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许多花岗岩棱角很少,多呈浑圆状,如图1
所示。图2为 “我国花岗岩矿产企业分布图 ”,据此回 答1~2题。
1.花岗岩矿产企业主要分布在( A )
A.甘、鲁、浙、闽 B.甘、豫、粤、鲁
C.疆、黔、闽、鲁
D.鲁、苏、宁、闽
解析
第 1 题,由我国花岗岩矿产企业分布图可以直接
壁下部洞穴很可能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根据上题分析①、
④为外力作用、②、③为变质作用、⑤为重融再生作用、 ⑥为冷却凝固作用。据此可知正确选项。
规律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 突破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 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 代入尝试: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知,东非大裂谷
是由于岩层发生水平运动后,两侧岩层上升,中部岩层 相对下降形成的,即岩层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2 .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 A )
解析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判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
的地质构造。
对点练
题组 2
地质构造与人类的生产实践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 岩石圈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理论等。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 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 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考查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
考查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
(3) 避开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
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 出型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 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
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 示意图认为各类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读图可知,甲处岩层断裂并错位,为断层;乙
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 斜,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4· 山东文综)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 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
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下图(b)中地
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对点练
题组 2
板块构造理论
(2014· 海南地理)某年3月P地(位
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
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
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 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据 此完成第5题。
5.P地位于( A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Nhomakorabea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B.乙
D.丁
解析
第 3 题,粗砂砾石是外力堆积和风化作用形成,
为沉积岩,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 意图知,甲乙丙丁分别属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质岩。据此判断结论。
4 .形成崖壁下部洞穴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图 2 中的
(
A A.①
)
B.②
C.③
D.⑥
解析
第 4 题,天山峡谷地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崖
答案
D
考 查 点 二
悟 真 题
内 力 作 用 与 地 貌
析 考 点
对 点 练
悟真题
考向一
地质构造类型及形成过程
1.(2011· 广东文综)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 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C.向斜、断层、背斜 ) B.断层、背斜、向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
A.Ⅰ、Ⅱ、Ⅲ
C.Ⅲ、Ⅰ、Ⅱ
B.Ⅱ、Ⅰ、Ⅲ
D.Ⅲ、Ⅱ、Ⅰ
解析
根据沉积岩的一般形成规律 “先形成的在下,后
形成的在上 ”的原则, Ⅱ早于 Ⅰ, Ⅲ是在 Ⅰ、Ⅱ形成后 形成的,故选B。
答案
B
悟真题
考向二
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实践
(2014· 海南地理)如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 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图,完成3~4题。
却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高温、 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
悟真题
考向二
板块构造理论
3.(2014· 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
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 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 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 复。K岛处于( )
造
地 侵蚀
部岩性
坚硬不
貌 后地
貌
易被侵
蚀,常
形成山
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
造
名
实践意
义
原因或依据
称
石 油 、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天
天 然 气 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
埋藏区 隧 道 的 背 良 好 选 部,中间为石油 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 常有“自流井
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
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组 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
可转化为(
A.喷出岩
C
)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各种
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解析
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即纵列分布,
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改为穿行,因此 A和 B错;只 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 脉,C正确。
答案
C
析考点
1.地质构造的判断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 岩层一般 岩层受 拱起 向下弯曲 力破裂 中心部分 岩层较新, 并沿断
3.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
是(
B A.甲地
)
B.乙地
D.丁地
C.丙地
解析
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 B项。
4.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