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 文献综述 论文

合集下载

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与循证图书馆学的文献综述

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与循证图书馆学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情报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以及循证图书馆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各自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其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本文从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与循证图书馆学这三个领域出发,为图书情报领域提供全局视角,总结当前研究现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最后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方志的数字化现状与挑战(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地方志数字化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数据可视化与智能化处理方面。

黄涛等学者(2019)深入探索了地方志文献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旨在通过创新的视觉呈现策略,增强地方志信息的可读性和用户友好性,使历史的深邃内涵与丰富细节得以直观展现[1]。

但是,地方志数字化进程中也遇到许多难题,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不足等,亟待学术界与业界共同努力解决。

尽管如此,学者们不断拓宽数字化技术研究边界,使地方志资源有效保存并跨越时空界限广泛传播,在历史研究、学术研究及政策制定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在解决数字化难题的挑战过程中,诸多学者做出卓越贡献。

在面向方志类古籍的探索中方面,李娜(2021)成功构建了多类型命名实体联合自动识别模型,提升了信息抽取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地方志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在智慧数据驱动方面,王学昭等学者(2023)提出的场景化的情报研究模式,为地方志的数字化处理与智能分析开辟了新路径。

在探索过程中,学者们总结了一套以数据为驱动、融合智慧技术的情报研究体系,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情报分析与决策支持[3],推动了地方志数字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为实践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问题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记录,其信息价值不可估量,而传统的纸质地方志存在难以保存、检索不便、传播受限等问题,严重[1]黄涛,李珏,张浩,等.地方志文献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9(3):8.[2]李娜.面向方志类古籍的多类型命名实体联合自动识别模型构建[J].图书馆论坛, 2021, 41(12):11.[3]王学昭,王燕鹏,赵萍,等.场景化智慧数据驱动的情报研究模式:概念,技术框架和实验验证[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23(5):1-9.制约了地方志信息的有效利用。

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开题报告会议

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开题报告会议

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开题报告会议在我国古代,方志是一种记载地方志、人物志、文物志等的文献体裁,其出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而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则是在方志所载文学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探讨文学作品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影响。

为了深入挖掘历代方志中所记载的文学文献,探寻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我们召开了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开题报告会议。

一、研究背景1. 方志所记载的文学文献方志作为记载地方志、文物志等的文献体裁,在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地理、人物、历史等方面的记载,还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文献通过方志的记载,成为了我们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2. 文学作品的地域传播和影响不同地域的方志中所载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文学作品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和影响。

通过研究方志所见文学文献,可以揭示古代文学作品在地域传播和影响上的差异,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流变和演变。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探寻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从而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地域传播和影响特点,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1. 方志所见文学文献的整理和分类通过对历代方志中所载文学文献的梳理和整理,分析其中的文学作品类型、数量分布等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 文学作品地域传播与影响研究选取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方志中所载文学文献,分析其地域传播和影响情况,探讨文学作品在古代社会的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

3. 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方志所见文学文献的研究,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阐释和评价。

四、研究意义1.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重新发现和评价通过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可以重新发现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为其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

2. 探索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规律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影响情况,可以揭示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社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史略

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史略

二 、民国时期的整理与研 究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东方杂志》,1924)首次提出“方志学”概念 ,使 民国时期的方志研 究走 向了新的层面。这一时期魏晋隋唐方志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均有较大发展。
如法国伯希和沙州都督府图经及蒲昌海之康居聚落亚洲报1916英国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21英国翟理斯achinesegeograghicaltextoftheninthcentury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报1932日本羽田亨唐光启年书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小川博士还历纪念史学地理学论丛弘文堂1929等
关 键 词 方 志 魏 晋 隋唐 文 献 学 综 述
近年来 ,方志学学科的建设备受关注 ,梁滨久《略谈加强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自 1980年开展首轮社 会 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 ,开启 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 。”【 而充分 、成熟的方志史研究是 构建完整学科体系的必备要素。梅森《中国方志史的研究方法及思路》指出 :“背景 、节点法是史学研究 的必 要方法 ,节点 ,就是历史阶段。” B)魏晋隋唐方志处于中国方志发展史的初级阶段 ,李绍钦 、文成章《从方志源 流看史志关系》(1982)称“魏晋至隋唐为方志 的创建期”圈,黄苇《方 志学》(1993)称“魏晋隋唐方 志出现雏 形 ” ̄f,88-2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方志 )滥觞于两汉 ,兴起于六朝 ,发展于隋唐 ,完备于宋元 ,鼎盛于明 清。”I51ft' 魏 晋隋唐方志的兴起和发展对后世方志的定型、完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 录(自序 )》(1935)指出 :“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会要会典等书固无论矣 ,即现存之档案 ,传志 ,金石文字 ,以 及诗文集 ,笔记等类 ,已莫不有人搜罗 ,条分件系作精密之研究。独于方志则仍多屏而弗采 ,采而弗详。” )因 此这部分文献的利用为魏晋隋唐正史研究 、方言研究 、文学地理研究及 自然、社会诸方面的研究提供 了新 的 视 野 。

略论地方志在文献学研究中的利用——以明程伯祥刻本《颜氏家训》

略论地方志在文献学研究中的利用——以明程伯祥刻本《颜氏家训》

第41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9月 Vol.41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9──────────收稿日期:2019-01-07 修回日期:2019-04-09 作者简介:王通(1963-),男,河北沧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史。

-96-略论地方志在文献学研究中的利用—— 以明程伯祥刻本《颜氏家训》版本考为例王 通,白丽萍(廊坊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北 廊坊 065000)摘 要:方志乃地方之史,研究地方文献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程伯祥191刊本《颜氏家训》之刻书时间问题,有清以来书目仅著录为明嘉靖年间,无具体刊刻时间。

通过《(嘉靖)建宁府志》及《(嘉靖)吉安府志》考察了刊刻者程伯祥和罗春之仕宦经历,初步得出是书之刊刻时间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以此为例更好地说明地方志在文献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方志;文献学;《颜氏家训》;程伯祥 中图分类号:K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9)05-0096-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5.018A Discussion on the Utilization of Local Records in the Study of Bibliography by Taking 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Clan by Cheng Boxiang’s in the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WANG Tong, BAI Li-ping(Library,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Abstract: Local records are the history of one’s place and important reference materials about local literature study. The engraving time is imprecise about 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Clan by Cheng Boxiang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was recorded in Jiajing period. Research was done on the political experiences of Cheng Boxiang and Luo Chun from Jianning record and Ji’an record during Jiajing period.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was published in the 13th year of Jiaj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records have irreplaceable effects in the study of philology.Key Words: record; philology; 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Clan ; Cheng Boxiang中华优秀典籍中,方志就占据十分之一的数量。

方志学的文学价值

方志学的文学价值
作者: 吕志毅 出版物刊名: 河;文学价值;文学创作;地方志书;方言;谚语;儿歌;民间文学;名胜
摘要: <正> 我国地方志源远流长,著述极富,在世界文化史上居于优先地位。 从有关文献及 历代地方志书本身考察,早在周代就已有地方志书出现,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且在如此漫 长的历史长河中,纂修方志之举从未间断。隋唐以降,由于封建社会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国 防上的需要,更加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定期纂修方志,蔚成风气。清代统治者积历史之经验,极其重 视地方志的纂修,康熙、雍正皇帝都曾下令全国各省府州县修撰志书,其后并规定各州,县志书六十 年一修的制度。当时许多著名史学家,学者积极参与修志,官修私修并举,且出现了如章学诚那样造 诣甚

中国地方志优秀论文选总目录

中国地方志优秀论文选总目录

总 目 录
(计675篇文章)一、方志发展史
二、方志基础理论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三、新方志编纂理论与实践
四、方志管理
五、方志评论
第 21 页,共 29 页
151993年第5期杨大业181995年第4期白荷方志理论研究的新开创——评《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
“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241997年第6期华日精251998年第5期周干261999年第5期梅森
第 22 页,共 29 页
正确处理续志编纂中的五大关系
362008年第2期吴浩军
第 23 页,共 29 页
六、旧志整理与研究、乡土文化
第 24 页,共 29 页
第 25 页,共 29 页
第 26 页,共 29 页
第 27 页,共 29 页
七、年鉴编纂
第 28 页,共 29 页
第 29 页,共 29 页。

方志论文

方志论文

关于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蕴藏的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料,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因此着力加强方志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关键词:古代方志整理收藏开发利用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中国地方志协会的指导下,各地各级修志机构和有关单位在中国古代方志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古代的方志传世数量庞大,著述范围广泛,成书卷恢浩繁,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中需要注意和处理的关系复杂,任务繁重。

在这里,浅谈一下关于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我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宝贵资料,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等一系列问题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中首先要思想认识上要给予地方志工作充分的重视,在开发利用中更要遵守国家关于方志工作的相关条例规定,做到有条不紊地开发利用方志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1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一方之全史,民族之国粹,文明之根脉。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功在当代、益泽后世的文化基础工程,是为党立言、为国立功、为时代立鉴、为人民立德的德政工程。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支持和关心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志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2008年11月,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又将地方志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

今天,我们编修地方志,就是要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记述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与现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积累的经验,为人们提供翔实的资料,为当地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中国史学思想史论文1

中国史学思想史论文1

中国史学思想史论文简论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以《文史通义》为研究中心姓名:姜莹莹学号:1011114127专业:10级历史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简论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以《文史通义》为研究中心摘要:章学诚是清代方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幾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关键词:章学诚方志学思想清代是中国方志学大发展时期。

清代方志学的发达,源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

《大清一统志》的编修,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庞大的文化工程。

为配合《大清一统志》的修纂,各州县也逐渐形成了地方志60年一修的传统。

现存清代的众多方志,正是这项文化工程下的产物方志数量的激增,无法掩饰当时方志学家们所面临的困境,“前志难觅”是众多方志编撰者不约而同地感叹这到底是清代方志学的不幸,还是大幸,很难断言。

但可以肯定是,由于缺少传统约束,加之官方的重视,以及众多著名学者的鼎力加盟,清代方志学的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

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章学诚是清代方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幾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

他在史学和方志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是《文史通义》,此书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35岁,但直到他逝世前全书仍未写完。

下面就以《文史通义》为中心,简要来论述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

一、“志属信史”关于方志的性质,历来学者多坚持是“地理专书”,清代考据大家戴震尤其认为应将修志归入考据范围,章学诚反对这些观点,他主张方志相当于古代列国之史,他说:“地理之学,自有专门,州郡志书,当隶外史”,详细的来说是“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而近代修志诸家,误仿唐宋图经而失之者也。

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

是一国之史,无所不载,乃可为一朝之史所取裁”[1]。

章学诚从“方志”名称的起源,来论述它属于史书。

征文 方志整理研究

征文 方志整理研究

征文方志整理研究近年来,方志整理研究逐渐受到广大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方志作为一种地方志书,是一种总结、整理和反映一个特定地域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信息的文献形式。

方志整理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方志整理的必要性和现状、方志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方志整理研究的未来方向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方志整理的必要性和现状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变迁,很多方志存在着残缺和缺失的情况,需要进行整理和修复。

方志整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方志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可以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方志中所载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社会制度等,都是研究一个特定地域历史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后人还原历史的原貌,了解当地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方志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文献,可以为地理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方志中所记载的地理信息,如地貌、水系、气候、土壤等,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有着重要的说明作用,对于地理学研究和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方志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

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方志整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方志文献已经损失严重,需要进行修复和整理。

另一方面,由于方志整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大,很多地方尚未进行方志整理工作,方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二、方志的价值和作用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方志中所记录的民俗风情、传统礼仪、方言语言等,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方志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012年方志理论研究综述

2012年方志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 谷春侠;刘永强
作者机构: 国家方志馆,10002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方志
页码: 55-6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方志理论;综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学科建设规划;方志学
摘要:撰写年度方志理论研究综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既是学术发展所需,也是方志学学科建设的助力所在,得到了方志界很多专家、学者的期待和关注。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将年度综述列为正在制订的《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这项工作提上日程,本文即是对2012年方志理论研究状况的综合述评。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篇一一、引言石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在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2004年以来,石刻研究领域的文献呈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其中涉及到诸多领域的知识点,从地质成因到石刻的历史价值、再到其艺术与文化内涵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十年来石刻研究的主要文献,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评价,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范围本综述主要基于近十年来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石刻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调研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范围涵盖了石刻的成因、分布、历史价值、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

三、石刻成因与地质背景研究近十年来,石刻成因与地质背景的研究逐渐成为石刻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对石刻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石刻的成因机制和形成过程。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石刻的物理性质,还为后续的石刻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石刻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研究石刻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是石刻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

学者们通过对石刻的铭文、图案、雕刻技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石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石刻的艺术风格与美学价值研究石刻的艺术风格与美学价值是近年来石刻研究的又一重要方向。

学者们从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石刻的雕刻技艺、图案设计、构图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还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六、研究评价与展望近十年来,石刻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石刻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石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探讨了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

例如,如何保护石刻文化遗产、如何挖掘其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等。

论方志艺文志的文献价值与文化意义

论方志艺文志的文献价值与文化意义

论方志艺文志的文献价值与文化意义朱湘铭【摘要】地方志中的“艺文志”保存了各地学者读书治学及著述情况,为梳理某地典籍之流传、学术之传承,以及学术研究之地域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方志艺文志中的一些珍贵文献甚至可补正史之不足——或为校勘提供参考,或为辑佚充实材料.除此之外,方志艺文志还对弘扬地域文化、塑造地域文化品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图书馆》【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方志艺文志;辨章学术;文献价值;文化意义【作者】朱湘铭【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自宋代《太平寰宇记》首设艺文志以来,方志设立艺文志已成传统,历代相袭。

只不过其体例析分为二:或纪一地诗文词赋,或纪本邑典籍著述。

二者虽同为一地文献之载体,但从分类而言,前者属总集,后者属典籍目录。

对于方志艺文志之学术价值,清人章学诚指出:“典籍文章,为学术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绪之所流传。

不于州县志书为之部次条别,治其要删,其何以使一方文献无所阙失耶?”〔1〕章氏强调了方志艺文志对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作用,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方志艺文志所著录之典籍既可为后人搜集整理前代文献提供便利,又能反映一地学术文化发展状况,可谓地方文献之渊薮。

1 辨章学术:考辨与校勘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和人文历史、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清代方志学家王棻在《柔桥文钞》中指出:“取数百里之文献而聚之一书者,志也”。

可见,方志将某地乡邦文献荟萃成书,是研究该地文化发展史的依据。

方志这一独特的文献承载功能及价值早已为学者所重视。

梁启超曾指出:“治中国史,分地研究极为重要……前人作史,专以中央政府为中心……如欲彻底的了解全国,非一地一地分开来研究不可。

普通说,中国如何如何,不过政治中心的状况,不是全国一致的状况,所以有作分地的专史之必要。

方志著述性浅见

方志著述性浅见

方志著述性浅见
缪小咏
【期刊名称】《江苏地方志》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一方志在编纂发展过程中,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和流派。

如在性质上,有以
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和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史志学派之争,前者重地理沿革,而后者
贵地方文献。

在资料性质上,则有重载籍和重调查之别,如洪亮吉主张“修志之法,贵因而不贵创,信载籍而不信传闻”。

另有主张“地方志以现状为主,主要依靠调查”。

在编纂方法上,有纂辑派和撰著派两体。

此外又有拟史派和拟经派、尚简派和尚繁派、厚古派和详今派之分,等等。

【总页数】2页(P7-8)
【作者】缪小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0
【相关文献】
1.加强方志著述性的一些探索 [J], 李德辉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新编地方志资源开发与利用集例》、《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看诸葛计的著述之道 [J], 邵长兴
3.方志可读性浅见 [J], 谈汗人
4.熊相生平及其方志著述考略 [J], 郑彩云
5.熊相生平及其方志著述考略 [J], 郑彩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梁启超之方志学思想摘要:作为我国近代方志学研究的奠基者,梁启超始倡“方志学”这一概念,简明扼要地概述我国数千年修志的历史,系统阐述了我国方志的编纂理论,并将其分列为单独的史学门类,其方志学理论体现在他所撰写的《说方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龙游县志·序》等文章中,为我国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方志学;编修方法;章学诚;“三书”之法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合集》。

他作为我国近代方志学研究的第一人,首次提出“方志学”这一概念,并将其分列为单独的史学门类,其方志学理论体现在他所撰写的《说方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龙游县志·序》等文章中,为我国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倡“方志学”一词方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占有很大比例。

但在封建社会里,方志一直被认为是地理书,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从《隋书·经籍志》以来的公私目录,大都把它列入史部地理类。

但到了宋代,很多学者提出方志是属于史的范畴的看法,甚至直接提出“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的看法,且这一时期方志编修十分普遍,统治者也格外重视图经的编修,使方志学在这一时期慢慢趋于定型。

到了明代,明太祖见过之始,为显示其统一之功,了解各地民情,于洪武三年命儒臣统一编修一统志,“编类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这一时期方志学得到迅速发展。

直至清朝,康熙、乾隆、嘉庆三次编撰《大清一统志》,加之清代学者的推动,方志学进入全盛时期。

但“方志学”一词,从现有材料看,是为梁启超首创。

梁启超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一文中提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墨子所称‘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1他认为,方志即地方史,将“方志学”单独列为史学的一个门类,认为“夫方志之学,非小道也,吾诚欲自善其群立于大地,则吾群夙昔遗传之质性何若?现在所演进之实况何若?环境所熏习所驱引之方向何若?非纤悉周备,真知灼见,无以施对治焉。

舍历史而言治理。

其言虽辩无当也。

中国之大,各区域遗传实况环境之相差别盖甚颐,必先从事于部分的精密研索,然后可以观其全,不此之务。

漫然摭拾一姓兴亡之迹,或一都市偶发之变态,而曰吾既学史矣。

吾已知今之中国作何状,此又与不知甚也。

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有良史然后开物成务之业有所凭借,故夫方志者,非直一州一邑文献之寄而已。

民之容瘁。

国之污隆,于兹系焉。

”2由此可知,如果想要彻底了解全国的状况,并不是要一地一地分开来研究不可,因为笼统地说中国如何,大多所指的是政治中心的状况,难以反映各地的特点,如此一来,方志的的编修与研究就势在必行了。

且在《新史学》一文中,梁启超先生将中国史学分为十类,其中第七类便是地方志。

另外,梁启超认为虽然方志属于史学,但史与志是有所区别,有所不同的,这一点在他所撰写的《龙游县志·序》一文中写到,“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这无疑是对方志作用的很高的评价。

且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又提出:“地方的专史,就是方志的变相。

最古的方志,要算《华阳国志》了。

以后方志愈演愈多,省有省志,县有县志。

近代大史学家章实斋把方志看得极重,他的著作,研究正史与研究方志的各得其半。

方志,从前人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不认为史,自经章氏提倡后,地位才逐渐增高。

”3可以说,梁启超关于方志学的理论使方志学的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关于方志学的性质做出界定,并积极肯定了方志学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二、以进化论观点,概括方志学发展脉络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一文中,用其进化论的史学观点,总结了方志学发展脉络:“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墨子所称‘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惟封建与郡县组织既殊,故体例靡得而援焉。

自汉以降,幅员日恢,而分地纪载之著作亦孳乳浸多……”“自宋以后,荟萃以上各体成为方志。

方志之著述,最初者为府志,继则分析下达为县志,综括上达为省志。

明以前方志,今四库著录者尚二十七种,存目亦数十。

《四库》例:宋元旧志全收,明则选择綦严,仅收五种,清则惟收当时所有之省志而已。

然道、咸以后,学者搜罗遗佚,《四库》未收之宋元志续出重印者不少,以吾所见尚二十余种入清,则康熙十一年曾诏各郡县分辑志书,而成者似不多,佳构尤希。

雍正七年因修《大清一统志》,需省志作资料,因严谕促修,限期蒇事。

今《四库》著录自李卫等监修之《畿辅通志》起至鄂尔泰监修之《贵州通志》止,凡十六种,皆此次明诏之结果也。

成书最速者为《广东通志》,在雍正八年;最迟者为《贵州通志》,在乾隆六年旋复颁各省府州县志六十年一修之令。

虽奉行或力不力,然文化稍高之区,或长吏及士绅有贤而好事者,未尝不以修志为务,旧志未湮,新志踵起。

计今所存,恐不下二三千种也。

”4此说法肯定了方志是起源于春秋时的史书,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组织机构不尽相同,所以编纂方志的名称和体例亦各不相同。

虽然存在着差异,但都属于方志学的范畴应是无疑的。

这其中列出汉代地纪增多,自宋代起方志公私著述兴盛,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次颁诏各郡县分辑志书,形成了各省府州县六十年一修志的定制,中国的方志编纂在清代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期。

这大体上符合中国方志发展历史的实际。

梁启超认为方志体例的形成过程是自汉代以后的图经、政纪、人物、风土、古迹、谱牒、文徵等七类地方记载作品变化发展而来的,至宋以后,荟萃以上各种体例成为方志。

梁启超在《说方志》一文中还提到:“后此方志,则糅合诸类斟酌损益以为体例也”。

说明梁启超认为宋以前的方志是以一种比较分散的形式存在,而到宋代时,已发展为地方上的综合性著述,体例也基本完备、定型。

这种看法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后人在研究方志学上也多沿用此说法。

方志的内容“大抵初期作品,囿于古代图经的观念,以记山川、城邑、宫室、名胜等为最主要部分;稍进,则注重人物传记;更进,则及于古迹、遗书、遗文、金石等;更进,则注重现代风俗、掌故、经制、因革等,而年代愈晚,则陈迹之须考证者愈繁,故去取剐择,亦成为专门技术,…要之自宋迄明六七百年间,方志观念日趋扩大,其内容日趋复杂,可断言也”。

梁启超指出了方志“亦代有进化”,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方志,因而超过了前人,可谓方志学研究的另一重要进步。

三、阐述方志学编修方法梁启超在学术研究上向来十分注重方法的总结,他的《读书分月课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国历史研究法》等系列论著中经常谈及治学的方法问题。

同样地,在史学方面,梁启超也对史学研究和编撰方法做出许多理论总结。

中国的史学著作虽然数不胜数,但往往由于史学家门注重一家一姓的兴亡和所谓的正经正史的正统地位,更由于“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思想作祟,往往不足以称之为信史。

而方志著作亦多由地方官奉旨行事,编修地方史往往流于形式,很少能够列入史学著作之林。

但是,由于方志中保存了大量的正经正史里不太注意的材料,对于现在史学研究而言,可谓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材料。

通过研究这些方志,后人可以窥见古代各种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分化发展等情况,是为极珍贵的文献资料。

认识到方志的这一价值后,梁启超认为编纂方志亟需科学的理论指导。

于是,经过对各种方志材料的比对研究后,梁启超创造性提出方志的编修应公私结合,提倡私修。

他认为,应“由地方长官开局篡撰者”“本籍负重望之学者个人私著或稍借官力,亦仅立于辅助之地位”,即方志编修必须公私结合,由政府出钱,聘请专家编纂,并且要让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梁启超从清代修志中总结出的经验,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认为,身居修志领导地位的人,对于所请专家既要“隆其以礼”,又要“专其委任”。

编修方志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而梁启超感叹说:“夫方志之著述,非如哲学家、文学家可以闭户瞑目其理想而遂有创获也,其最重要之工作在调查事实,搜集资料,斯固非一手一足之烈,而且非借助于有司或其他团体,则往往不能如意,故学者欲独立任之,其事甚难。

而一谋于众,则情实纠纷,牵制百出,此则所以虽区区一隅之志乘,而踌躇满志者且不一二赌也。

”5这里,梁启超一再强调编修方志应编成信史,为达到此目的,其先决条件就是要搜集材料,并且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没有充分的资料,修志就无从谈起,而充足的资料则是编修方志的必要条件。

而对于方志编纂体例,梁启超认为,方志的“内容门类之区分,由繁而日趋于简,其所述范围,则由简而扩于丰,此方志进化之大凡也”。

四、客观对待章学诚之方志观在对待方志学研究与编修方面,梁启超十分推崇章学诚,多以章学诚的理论为出发点。

他继承了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但不为章学诚的学说所束缚。

他对前人的理论有继承,也有发展。

而由于他视野开阔,思路宽广,知识渊博,可以触类旁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好的理论创新,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梁启超首先肯定了章学诚创立方志学之举,提高了方志在史书中的地位。

他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一文中指出:“实斋以清代惟一之史学大师而不能得所藉手以独撰一史,除著成一精深博大之《文史通义》,及造端太宏未能卒业之《史籍考》外,其创作天才,悉表现于和州、毫州、永清三志及《湖北通志》稿中。

‘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斋始也。

”“实斋‘三书’之法,其通志一部分纯为‘词尚体要’,‘成一家言’之著述;掌故、文徵两部分,则专以保存著述所需之资料;既别有两书以保存资料,故纯著述体之通志,可以肃括闳深,文极简而不虞遗阙”。

6因而,梁启超对于章学诚提高方志地位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和《州县设立志科议》中,提出了“三书”之法,即一部地方志要由志、掌故、文徵三书组成,这标志我国旧方志理论的成熟和修志体例的完备。

章学诚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认为修好地方志必须分立三书,梁启超对此表示赞同并推崇——(章学诚)“晚年应毕秋帆聘,总鄂志局事,即实行其理想,分泐《湖北通志》、《湖北掌故》、《湖北文征》三书,彼又以此为志须继续增修,而资料非随时保存整理,则过此将散失不可复理,于是倡议各州县设立志科,使文献得有所典守而不坠,而国史取材,亦可以有成式而免参差芜猥之患。

又晰言省志与府志、府志与县志之差别,大旨谓府县志为省志资料,省志为国史资料,各自有其任务与其组织;省志非拼合府县志而成,府县志非割裂省志可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