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围城的赏析
名人对围城的评价
![名人对围城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7e9783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3.png)
名人对《围城》的评价引言《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特殊时期的社会景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名人对《围城》的评价,以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一、王朔:睿智而深刻的社会旁观者作家王朔曾对《围城》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这部作品是一部集合了智慧、洞察力和冷静的杰作。
王朔表示,《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描写具有深刻而真实的特点,钱钟书通过独特的观察角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
二、贾平凹:文学的审美与人性的反思著名作家贾平凹对《围城》的评价更加注重作品所传达的审美价值和人性的反思。
他认为,钱钟书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精心安排,使《围城》既具有了深度,又保留了文学的美感。
贾平凹强调,这部作品通过对贾思勰、王小妮等角色的刻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茅盾:写实主义的典范作品文学家茅盾对《围城》也进行了评价,并将其列为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他认为,《围城》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场景。
茅盾特别强调,《围城》中的人物塑造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四、贺绿汀:寓言中的现实与人性学者贺绿汀则从寓言的角度对《围城》进行了评价。
他将《围城》比作一部富有哲理的寓言,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种种弱点。
贺绿汀认为,《围城》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于权力的无限渴望,同时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五、结论通过以上名人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作家、学者和读者的赞誉。
作品中通过精妙的叙事和独特的人物描写,深刻地展示了社会生活中的困局和人性的复杂。
《围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不仅在当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启示意义。
正如王朔所说:“永远值得在评判这本书时再加上一句‘了不起’。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c3f28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0.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文学作品赏析
![《围城》文学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bdc19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9.png)
《围城》文学作品赏析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长篇之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他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时代,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
作品写的是抗战时期国统区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
小说以一种深厚而犀利、辛辣而俏皮的笔墨,写出了一个悲剧时代的人间喜剧。
小说引用了一句英国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定子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引用法国一句话,认为婚姻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里,明显隐含着作者“优世伤生”的思想感情。
但是《围城》写的决不仅仅是结婚、离婚、家庭这类普通的人生问题,小说描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留洋镀金的文人学士等上层知识分子的灰略的人生道路,嘲笑讥讽了这一类人崇洋媚外、自私虚伪、软弱动摇的性格和心态。
作品还对当时殖民主义者的丑态、日寇的侵华罪行,国民党的黑暗腐败和各种社会陋习,都有尖锐的、程度不同的揭露和批判。
全书共写了七十多个人物,其中最有个性的十多个人物,基本上都是“新式”儒林人物,故有人又把《围城》评价为一部有特色的新《儒林外史》。
名著赏析解读围城中的现代都市生活
![名著赏析解读围城中的现代都市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527d7b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a.png)
名著赏析解读围城中的现代都市生活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讽刺的笔调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变革中的现代都市生活,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困境。
接下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围城中的现代都市生活进行赏析和解读。
一、生活的空虚与焦虑围城中描绘的都市生活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空虚和焦虑。
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深入地刻画了他们追求成功和享受的欲望,却往往因现实的种种限制而无法获得满足。
例如,主人公方鸿渐在学术、事业和婚姻等方面都遭遇到了挫折,他在围城中不停地徘徊,感到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二、社会的分隔与冷漠围城中的现代都市生活还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冷漠。
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中,人们彼此间缺乏真正的交流和理解。
围城的寓意在于,城内的人们虽然身在人群之中,却形同困在一个封闭的围墙之内,彼此隔离,陷入孤独与无助。
这种隔阂在围城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例如,方鸿渐和他的妻子柳湘莲之间的互相猜忌、猜疑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道德的沦丧与虚伪围城从道德的角度剖析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虚伪与沦丧。
作为一个小说家,钱钟书大胆地揭示了人们面对现实时的丑陋嘴脸。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在追求各自的私利时,往往不择手段,甚至不顾道义。
这种虚伪和沦丧的道德观念在围城中层层展现,给人带来强烈的审视和思考。
四、现代都市生活的反思通过对围城中的现代都市生活的赏析,我们可以反思现代都市生活的种种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是否陷入了虚幻追求、物欲横流的陷阱?我们是否与周围的人们建立了真正的沟通和互动?我们是否始终保持了内心的纯真和真诚?围城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们审视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总之,围城中的现代都市生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困境。
通过对围城的赏析和解读,我们对现代都市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能够避免现实的围城,找到真正的自我,并与他人建立真实、密切的联系。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09382e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3.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3b66f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3.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围城读书笔记感悟赏析(精选10篇)
![围城读书笔记感悟赏析(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364ad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5.png)
围城读书笔记感悟赏析(精选10篇)围城读书笔记感悟赏析篇1《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一部讽刺小说,被誉为现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杰作之一。
小说以抗战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遭遇,展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讽刺、幽默、象征等手法,刻画了一群充满矛盾和荒谬的人物形象。
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等人物都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和情感纠葛,但又都身处同一个“围城”之中,无法逃脱。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和言语,揭示了社会现实的荒谬和残酷,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
例如,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知识分子,他有着深厚的学识和修养,但又缺乏自信和勇气,经常陷入自我怀疑和矛盾之中。
赵辛楣则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机智的反应能力,但他的行为却常常出人意料。
孙柔嘉则是一个性格倔强、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又缺乏自信和勇气。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趣,每一个情节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意义。
例如,方鸿渐与赵辛楣之间的争吵和和解,以及他们与孙柔嘉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
这些情节不仅展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和生活。
围城读书笔记感悟赏析篇2早就晓得《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小说,说的是无关男女婚姻的事,书中最经典的便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第一次懂得《围城》,晓得有这么一本书,晓得中国文学史上有位叫钱钟书的作家,是年老保举了钱钟书的《围城》,其他的就不怎么记患了。
不知其时是由于何缘故原由居然未读。
如今想来真是惋惜啊!说到钱钟书,我感到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由于我不停把他和钱学森搞混杂。
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
![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e487e302020740bf1e9bac.png)
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作品评介】创作于1946年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它所体现的进步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继承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宝贵传统,同时又有独特的、崭新的创造。
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世态人情,调侃众生,于嬉笔中淋漓尽致地嘲讽,依靠着这喜剧色彩表现悲剧效果,读后,一股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使人联想、思索、探究,给读者智慧上的享受,让读者毫无厌倦之感。
下面就《围城》的讽刺艺术作一分析:一、出色的语言艺术。
作品语言幽默、贴切,且含义深远。
凡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赞赏于作者使用比喻的高超,无不被感动于作者妙趣横生的语言。
作者在小说中灵活运用反语、双关、警句、象征、格言、典故及逸闻等等,令读者泪中含笑,笑中带泪,拍案叫绝。
钱先生善用比喻。
他常常采用拉开距离、取其一端、多用意喻、以丑为美、加入夸张、主观解释、喧宾夺主、广采博收等形式完成对传统比喻的提升和超越,让那些机智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
他把店里卖不掉的变质红烧肉,比喻成红人倒运。
说行人脚粘上厚厚的泥巴,可抵得上贪官刮地皮。
还有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梅毒,令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处女的耳朵当众失去贞操等等。
这些比喻形象贴切而又俏皮,耐人寻味。
《围城》中的比喻,还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在描写侯营长时,则夸张他“桔皮鼻子上附着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作者根据自己的意趣阐释,尖酸刻薄地比喻出侯营长那丑陋的嘴脸,表现了极度的厌恶与抗拒心理。
诸如此类的比喻,书中俯拾即是,既提高了作品的讽喻性,又增强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对于绘声绘色地刻画人情物态来说,常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围城》所用的比喻大都新颖别致、隽永贴切,能够把读者带到新的意境中去。
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受到同事们的排挤、关系十分紧张时,唯独汪处厚对他十分关心,原来汪处厚需要有人捧场,想当文学院院长,虽然方鸿渐“无足轻重”,但仍有收罗的资格。
围城的赏析批注
![围城的赏析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443e52b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1.png)
围城的赏析批注《围城》的赏析批注。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在战乱中的人生困境和内心挣扎。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文学艺术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对《围城》进行赏析批注,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一、文学价值。
1. 独特的叙事手法。
《围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世界。
作者通过方鸿渐的眼睛,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使小说充满了生动感和真实感。
2. 精湛的语言艺术。
钱钟书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他善于运用古典和现代文学手法,使小说的语言既典雅古朴又富有现代感。
在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更是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 丰富的思想内涵。
《围城》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作品。
小说中对人性、社会现实、爱情、友情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小说呈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思想内涵。
1. 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
方鸿渐身处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但他却渴望追求现代的自由和个性。
作者通过方鸿渐的命运,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冲突的思考,使人们对传统和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方鸿渐身处战乱时期的社会,面对着各种诱惑和困境,他的内心挣扎和人性的复杂性,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小说呈现了一个真实、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对爱情和友情的探讨。
小说中对爱情和友情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围城深入解读
![围城深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4a21f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b.png)
围城深入解读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47年。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幽默感和深刻的讽刺意味,描绘了主人公方鸿渐在国内外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在感情和婚姻中的困惑与挣扎。
首先,《围城》这个题目本身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围城象征着婚姻,意味着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人类对婚姻的普遍态度:既渴望又恐惧。
小说中的人物都在追求爱情和婚姻,但当他们真正进入婚姻后,却发现这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
其次,小说通过方鸿渐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虚伪性。
方鸿渐在国外学成归来后,发现自己并不被社会所接受。
他的感情生活也是一团糟,他对苏文纨的爱情充满了幻想,但最终却因为现实的压力而选择了和她结婚。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美好,他和苏文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最后,小说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众生相。
有的人物虚伪做作,有的自私自利,有的则充满了理想主义。
这些人物的形象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如虚伪的道德观、功利的婚姻观等。
《围城》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讽刺小说。
它通过对婚姻的描述,展现了人类的虚伪和自私,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围城》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围城》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af30042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f.png)
《围城》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3、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艺术特色:
1、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
2、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
3、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笔下。
《围城》点评
![《围城》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5d9e62a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b.png)
《围城》点评
《围城》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经典小说。
钱钟书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
首先,《围城》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巅峰。
钱钟书先生的文字既幽默风趣,又深刻犀利,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围城》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十分深刻。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及其他人物,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自私的一面。
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使得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真谛。
此外,《围城》还通过对抗战初期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都紧密地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成就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弱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
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作为文学作品欣赏,还是作为社会现象研究,《围城》都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小说作品《围城》的评论
![小说作品《围城》的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3a46d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f.png)
小说作品《围城》的评论
《围城》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和情感纠葛,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冲突和融合。
该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首先,该小说的主题非常深刻。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和情感纠葛,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冲突和融合。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挣扎,他不断地探索自我和社会,寻求自由和幸福。
同时,小说还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现代社会的关注。
其次,该小说的语言非常优美。
钱钟书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感描写得非常细腻和动人。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隐喻和象征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表现得非常逼真和生动。
小说中的对白也非常精彩,充满了幽默和讽刺。
最后,该小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尤其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是被描绘得非常鲜活和真实。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非常细腻,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反复,将主题和情节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围城》是一部充满深刻主题、优美语言和细腻情感描写的经典小说。
该小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冲突和融合,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小说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钱钟书《围城》赏析
![钱钟书《围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be764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a.png)
钱钟书《围城》赏析“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
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批判指向和社会人生的感悟。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性。
”这是一段重要的自述。
现实的社会里,包括知识社会,在法国游船上构成的留学生世界,上海苏文纨周围形成的留学生世界,都是容易注意到得社会相。
而比较容易忽视的是方鸿渐故乡老知识分子的世界,方鸿渐感到四年后的故乡“回来所碰见的还是四年前那些人,那些人还是做四年前所做的事,说四年前所说的话”。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使方鸿渐的家乡有所改变,这正体现了中国某些地区封闭落后闭塞的特质,虽然从曾国藩那些“洋务派”开始就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知识文化制度体系,但是这些文化的冲击并没有使整个中国脱胎换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仍大力附着在人们内心的深处,渗透到人们的言行,行为方式与处世哲学中。
而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一批又一批去“喝洋墨水”的“方鸿渐们”。
《围城》的都市讽刺
![《围城》的都市讽刺](https://img.taocdn.com/s3/m/1ac598a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f.png)
《围城》的都市讽刺《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现代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困境的缠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围城》中的都市讽刺。
一、都市生活中的空虚与迷茫《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作为视角,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与迷茫。
方鸿渐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知识青年,却陷入了职场的泥沼以及自己的感情纠葛中。
在都市这片看似繁华的土地上,人们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攀升,但却常常感到内心的空虚和无力。
这种空虚和迷茫的描绘,正是对都市人生活状态的尖锐讽刺。
二、物欲和功利的困扰《围城》中,物欲和功利主义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方鸿渐与妻子亦舒的婚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的婚姻本应该是两个相爱的人走进婚姻殿堂,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然而,在物欲和功利的驱使下,他们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肤浅和虚假。
方鸿渐没有能力满足亦舒的物质需求,而亦舒则追求的是一个有地位、有权势的丈夫。
这种婚姻关系的困境无疑是对当代都市社会中功利观念的讽刺。
三、个体与集体的冲突在《围城》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是一个重要的讽刺元素。
方鸿渐作为一个个体,常常受到身边人的压力和期望,要求他安于现状、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
然而,他内心对自由和追求真实的渴望却无法得到满足。
尤其是在他和朋友们的聚会中,在酒宴上,大家言谈之间透露出的虚伪和利己主义,让方鸿渐感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也让读者对都市生活的现实产生深思。
四、社会谄媚与虚伪《围城》中对社会谄媚与虚伪现象的揭示,是对当代都市社会的深刻讽刺。
在小说中,方鸿渐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谄媚者。
他为了追求升迁和名利,主动去巴结上司和权贵,过分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失去了道义和真实。
这种社会谄媚的现象在都市中普遍存在,人们为了顺应社会的潮流和权威,不得不抛弃自己的本心和原则。
小说通过这一讽刺,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虚伪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1225a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6.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小说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封闭与僵化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李秀才等人物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麻木和无知。
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有机会改变命运,但因自甘堕落、追求安逸而放弃了机会,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小人物。
小说中的李秀才也是一个荒唐可笑的形象,他常常以严肃的口吻教训别人,而实际上自己却是个无知愚昧的人。
这些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愚蠢和麻木,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和思维定势。
小说通过情节的讽刺,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假面和虚伪。
小说中的围城暗喻了封建社会对外界的封闭和对个人的限制。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却想出去,形成了一种荒谬的现象。
小说通过这种情节安排,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假面。
《围城》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
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如官场腐败、围棋比赛中的勾心斗角以及媒体的虚假宣传等,这些现象百千年来固化成一种成规。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讽刺,小说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呼吁社会要清醒认识现实,展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不但深入分析人物内心,揭示现实的荒谬与假面;而且凭借细腻,符合人性的刻画,凸现文人内心的脆弱和相对的坚强,都堪称传世之作。
这种讽刺艺术既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幽默和娱乐,又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围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围城写法赏析
![围城写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d0a0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2.png)
围城写法赏析《围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讽刺意味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通过对小说中的主题、语言和角色进行深入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围城》的写作技巧和魅力。
一、独特的主题和深刻的讽刺《围城》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婚姻和爱情上,通过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心理活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困惑和无奈。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婚姻和爱情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最终陷入了“围城”的困境,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二、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描写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功底深厚,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说中的对话也非常生动有趣,通过对话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三、鲜活的角色形象《围城》中的角色形象非常鲜活,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方鸿渐是一个懦弱、犹豫不决的人,他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苏文纨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唐晓芙则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女性,她的人生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这些鲜活的角色形象,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精妙的结构和严谨的逻辑《围城》的结构非常精妙,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和细节描写,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同时,小说中的逻辑也非常严谨,作者通过合理的情节安排和细节描写,让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围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讽刺意味的小说,它的写作技巧和魅力在于其独特的主题、生动的语言、鲜活的角色形象、精妙的结构和严谨的逻辑。
通过阅读《围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困惑和无奈,以及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同时,也可以欣赏到钱钟书先生的高超写作技巧和才华。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73073c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b.png)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摘要】《围城》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结构模式和审美意蕴引人深思。
本文从小说结构的特点、主要人物关系的呈现、情节线索的安排、审美意蕴的探讨以及小说风格的体现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描绘了围城般的生活困境,呈现了主人公与周围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精心安排的情节线索引发读者思考。
审美意蕴的探讨使得读者在品味作品时体会深层次的情感冲击和思考。
小说风格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通过对《围城》结构模式和审美意蕴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审美意蕴让人不断思考生活和人性的本质。
【关键词】《围城》、结构模式、审美意蕴、小说、特点、人物关系、情节线索、审美意蕴、小说风格、总结1. 引言1.1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锺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结构模式及审美意蕴一直备受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进行浅析,揭示其中的精妙之处。
小说结构的特点是《围城》的一个重要方面。
钱锺书在小说中巧妙地设置了主线和支线,通过交织的叙事手法将各个人物的遭遇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生画卷。
作者还通过flashback 和foreshadowing等技巧,使整个故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韵味。
主要人物关系的呈现也是《围城》的一大亮点。
作品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性格鲜活,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展现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局限。
尤其是围绕着方鸿渐、孙少平和英子之间的三角关系,作者构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引人深思。
情节线索的安排也是《围城》成功的关键之一。
作者通过巧妙地安排情节发展,将读者引向一个又一个悬念之处,使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故事中的反转和突发事件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少惊喜和震撼,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700fde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b.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墨守成规,追求名利的典型代表。
他在争宠于权贵之间,为了自己的前途,使尽一切手段,对朋友不忠诚,甚至出卖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白楚天则是一个妄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她不断追求物质和地位,最终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倒向了弥勒先生。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利和虚荣绑架的悲剧。
《围城》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偏见。
小说中的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满嘴胡话,自命清高,实际却是个没有主见的软弱之人;而小秦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社会价值观,但最终也沦为了围城的一员。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许多虚伪的人,也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僵化的观念。
《围城》通过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小说中的方鸿渐和孙小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嘲笑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却又终身难逃社会的困扰和束缚。
这种讽刺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和困境,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
《围城》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弱点、社会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也引发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围城》的评价
![《围城》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ebddc4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2.png)
《围城》的评价
《围城》是一部经典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价值:《围城》的文学价值非常高,钱钟书的文笔优美、幽默、机智,通过小说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腻,情节紧凑,故事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极大的愉悦和享受。
思想深度:《围城》所探讨的主题是爱情、婚姻、职业等人生问题,通过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小说中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读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讽刺手法:《围城》的讽刺手法非常独特,钱钟书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他用幽默的语言,巧妙地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丑恶,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和反思。
人生哲理:《围城》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围城”这个概念。
钱钟书通过“围城”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生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这种人生哲理的启示,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思想深邃、文笔优美的经典小说,它的评价非常高。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赏析
久违的人文课,这次靖辉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钱钟书和他的作品《围城》。
回去后稍微一查钱钟书的资料,吓到了,精通多国语言,清华破格录取生,后来也参加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工作。
说回《围城》,正如序言里面说的,“书整整写了两年”,“屡想中止”,“锱铢积累地写完”,全文并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有点琐碎拼凑的感觉。
但这还是掩盖不了里面极其优美的语言,第一章一开始便优美地描写了本来看似平淡的傍晚。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
”接连不断的比喻手法,有点诙谐幽默但又叫人佩服。
很快,主人公之一的方鸿渐出现了,出生在封建时代,受过不少教育,但命运又有点儿悲剧,可是又挺受女生欢迎,船上的女生好像都和他有点儿暧昧。
可惜,本来有点搞上关系的鲍小姐要跟未婚夫走了,方鸿渐只好找到了苏小姐。
只可惜,一开始方鸿渐确实是有点儿一厢情愿。
“想到这里,方鸿渐毛骨悚然。
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钮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预兆。
自己得留点儿神!幸而明后天就到上海,以后便没有这样接近的机会,危险可以减少。
可是这一两天内,他和苏小姐在一起,不是怕袜子忽然磨穿了洞,就是担心什么地方的钮子脱了线。
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
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个钮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
”“鸿渐心里想,糟了!糟了!这一介绍就算经她家庭代表审定批准做候补女婿了!同时奇怪她哥哥说"久仰",准是苏小姐从前常向她家里人说起自己了,又有些高兴。
”方鸿渐尽是把苏小姐对他做的事都当做是喜欢自己的表现,高兴于自己可能即将迈进婚姻而又担心为婚姻所困。
虽然现在还没进去,可是又怕进去后出不来的矛盾心理逐渐体现了出来。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
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
辛楣道:"这不用问,你还会错吗!“慎明道:"不管它鸟笼罢,围城罢,像我这种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被围困的”。
苏小姐的话“代”作者讲出了人们的“困境”,追求想得到的,可对得到后的厌倦,本来就是一种矛盾。
对尚不懂婚姻的我们来说,社会就像是这座围城,似乎至今为止任何时代的中国社会,都免不了入“城”后的,猜忌怀疑,各种各样的斗争。
我们都在等待着毕业进入社会,可是我们都害怕着进入社会后那种陌生,残酷。
机缘巧合,方鸿渐遇到了他心爱的唐小姐。
到了第四章,方鸿渐无意与赵辛楣为敌,因为他并不爱苏小姐,他爱的是年轻漂亮唐小姐。
苏小姐明白了这一切之后,在方鸿渐于唐
小姐中作梗,将方鸿渐以往买假文凭、与鲍小姐鬼混等丑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小姐,最后使得唐小姐疏远了方鸿渐,然而苏小姐也没有选择钟情于她的赵辛楣,就这样于是方鸿渐和赵辛楣都失恋了。
他们变成了好朋友并相约去三闾大学教书,投身于那片净土。
进入第六和第七章,小说开始描写三闾大学里面的种种阴暗斗争,尤其是三闾大学的校长。
三闾大学的校长和方鸿渐一样用钱买了大学博士学位,怕被暴露,对方鸿渐进行拉拢,和汪小姐的暧昧又纠缠不清,最后又想方设法离间方鸿渐和刘东方。
他们当中本来不少人可以成为人才,可惜在三闾大学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下,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斗志,目标,相反,斗争充斥了他们的脑袋,为了琐碎之事也能绞尽心机。
而方鸿渐,入世未深的他只能处处碰壁。
进入最后的第八第九章,方鸿渐和孙柔嘉在回到上海之前结婚了,有点突然。
没有进去之前拼命地想进去,进去后却后悔不已。
孙柔嘉是小说中另一个较有心计的角色,生长在结婚后,他一直把婚姻当商业来经营,计较得失。
同时,他们的婚姻也参进了很多旁人的因素,例如方鸿渐原来的家庭就很让孙柔嘉受不了,而孙柔嘉的姑母教孙柔嘉要严格管制方鸿渐,使得方鸿渐在家中根本没有地位,矛盾逐渐产生。
“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简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
”可惜最后孙柔嘉还是离开了方鸿渐,方鸿渐的婚姻还是以失败告终。
婚姻本是一纸契约,其实他更多强调的是责任和义务。
如果我们把婚
姻当买卖,那么为什么要结婚呢?为什么一定要走进围城?相反如果本来是真心相爱,又有必要走进围城吗?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裸婚时代》,一对恩爱的小情侣,两人相恋的第8个年头,有了孩子,虽然没什么物质基础,但也就结婚了。
就这样,女主角不顾母亲的反对,在不买房、不买车、不买婚戒的情况下,和男主角结了婚。
但故事发展到这里,并没像童话一样结束。
恰恰相反,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女主角搬进了男主角的家,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和奶奶、公公、婆婆住在了一起。
生活的琐碎逐渐消磨着爱情……婆婆挑剔女主角不懂家务;女主角为了老公和娘家闹矛盾;公婆重男轻女,对女主角生出的女儿冷言冷语冷面孔。
富家女孙晓娆主动追求刘易阳;夫妻间的一些矛盾,也让刘易阳产生了怠慢情绪。
为了保全婚姻,小两口搬出了刘家,在外租房。
但带孩子的困难、经济上的压力以及父母的态度等问题接踵而至,让小两口的生活越来越不如意,真正体验到了裸婚。
围城不仅仅是描写知识分子在爱情事业生活上的追求与最后的幻灭,更是暗示了人类精神所受的围城的束缚,道出了做人的无奈。
而我认为生活中处处都会有烦恼,要看围城里和围城外的人是什么心态了,人活着不容易,围城里的人大家互相尊敬、信任,那样的话估计进城以后也不会天天想着出城了?
好句摘录: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
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
瑰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方鸿渐说:“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虚虚实实,以退为进,
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
女人学政治,那真是以后天发展先天,锦上添花了。
”
●拍马屁跟谈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个人冷眼旁观.
●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
●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那么纽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预
兆。
●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
一件是鸦片,
一件是梅毒。
●她每钉一个钮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
责任。
●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
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日。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的
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