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理论

合集下载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看到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经历有暗合的地方,也因为我发现用书中的观点看世界会发现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地方,还因为以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改进自己的学习之后感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将书中所讲进行消化、理解、归纳、思考,重新拆分组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索,形成了我将要讲的以下内容。

一、前言(什么是天才、相关人物介绍、内容概述)1.1 什么是天才1.1.1 名言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爱迪生)人们常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不过是刻苦而已。

(亚历山大)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这就是天才。

(狄德罗)天才?绝对没有那种东西。

有的只是用功、方法和不断地计划。

(罗丹)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

(富涅卡)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亚里士多德)聪明源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高尔基)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

(达尔文)1.1.2 本书是各位名人故作姿态,过分谦虚?还是这些名言之后真的存在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人们研究。

本书通过科学研究成果、对大量鲜活事例的分析来寻找天才密码。

1.2 相关人物介绍简介1.2.1 作者丹尼尔·科伊尔,其著作《兰斯·阿姆斯特朗的战争》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其纪实作品《硬球》,成为好莱坞票房影片《临时教练》剧本原型。

1.2.2 理论提出者安德森·埃里克森,瑞典人,从小的梦想是成为探险家,但不幸的是长大后的他发现地图上似乎没有什么地方需要他去冒险了。

于是他就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研究者,还不小心成为天才研究的先驱之一。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

目录分析
01冒牌哈佛
02才能细胞
03天降人才
04三大秘技
06疯狂的海岛
05信号
07点燃明灯
09伯乐的一万小时
08伯乐的武器
10伯乐的赌注
作者介绍
这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 ♀️ ♀️。
以谈论髓鞘质相关内容赖引出学习方法,核心内容就是精深练习+激情,以及一位好老师,内容的事例过多反而 Nhomakorabea得内容啰嗦。
天才的真身就是练习,练习,不断练习,精深训练,确实是本励志书,普通人也可以锤炼不同的“髓鞘
质”!。
颠覆或者部分颠覆我们先前的认知-精英、天才深受老天爷的眷顾。
精彩摘录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哈佛图书馆训言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会让你更聪
明。类似的说法是,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倒,会
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敏捷自如。
花了一点小时间浏览完,比较商业化运作的快餐书籍,天才和努力,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知道。
天道酬勤,并不是指练习,而是指精深练习。“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
无论如何,我看到的可能就是我期望看到的,决心、练习、坚持…你怎么选择对待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决
定。
嚯嚯嚯,我和异类天才的差距也就仅仅10000小时,每天3小时,差不多也就9到10年的时间
路。
技能学习需要精深练习。但是精深练习不是一碟小菜,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换言之,这需要天才理论
的第二大元素:动力燃料——激情。

一万次定律

一万次定律

一万次定律一万次定律,即在一个领域或技能上持续练习一万次,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这个定律最早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一、引言:谈谈一万次定律的起源和概念一万次定律,又称“一万小时定律”,是由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无论是在音乐、体育还是科技领域,那些顶级高手都是通过持续的练习达到的。

他将这个观点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即要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都需要付出至少一万小时的努力。

二、一万次定律在各领域的应用实例在各行各业中,许多成功人士都遵循了一万次定律。

比如,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他在40岁时开始学习作曲,通过不断的练习,用了30年的时间才写出第一部交响乐。

又如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他在高中时期就开始每天早晨4点起床练习篮球,坚持了整整20年。

正是这种极致的自律和坚持,让科比成为了篮球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

三、如何运用一万次定律提升自己要想利用一万次定律提升自己,首先需要明确目标,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

然后,制定合理的计划,将目标分解为可实现的小目标,并为每个小目标设定明确的时间表。

在实践过程中,要保持自律和毅力,确保每天都能投入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

同时,不要害怕失败,要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垫脚石,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法,逐步提高。

四、一万次定律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一万次定律告诉我们,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

这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让我们明白,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其次,它鼓励我们要敢于追求梦想,勇敢地去尝试和挑战。

最后,它强调了坚持和毅力的价值,让我们明白,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走向卓越。

五、结论:总结一万次定律的价值和启示总之,一万次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追求成功的路径,那就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不断积累经验,最终达到卓越。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读完这个一万小时理论啊,真的是让我有好多话想说呢。

一开始听到这个理论,我就想,啥?一万个小时?这得多久啊!这就像是你跟我说要绕着操场跑个几千圈似的,直接把我给吓住了。

但是呢,仔细想想,还真挺有道理的。

就好比学弹钢琴吧。

你看那些钢琴大师,在台上弹得行云流水,手指在琴键上就像跳舞一样。

人家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这么厉害的。

那肯定是从一开始连哆唻咪都找不准,到坐在琴凳上一个音一个音地练,练了好久好久,累计起来说不定就超过一万个小时了。

在这一万个小时里,有弹错音被老师骂的时候,有觉得曲子太难想放弃的时候,但是坚持下来了,就成了大师。

这就像爬山,一万个小时就是那漫长的山路,只有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到达顶峰看到最美的风景。

这个理论也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学做菜的经历。

刚开始我连个炒鸡蛋都能炒糊,那鸡蛋就像被我虐待了一样,黑乎乎的。

我当时就想,做饭怎么这么难啊。

可是我又特别想做出像饭店里那样色香味俱全的菜,于是就经常做。

慢慢地,我开始知道什么时候放盐合适,火候怎么控制。

现在虽然不敢说自己是大厨,但至少能做出几样拿得出手的菜了。

我这肯定还没到一万个小时,不过已经能感觉到这个过程中坚持和积累的力量了。

不过呢,这一万小时理论也不是说只要熬够了时间就一定能成为专家。

就像有些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工作时间也很长,但可能并没有成为某个领域特别厉害的人。

这就告诉我们啊,这一万个小时得是有目的、有思考、不断改进的练习。

不能傻愣愣地重复做一件事,就像一头拉磨的驴,转了一万圈也还是在原地。

我们得像那些聪明的学习者一样,每次做都要想想哪里做得不好,下次怎么改进。

而且啊,这个一万小时理论也给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很大的希望。

以前总觉得那些很厉害的人都是天才,离我们遥不可及。

现在知道了,就算不是天才,只要肯花时间去钻研,去努力,也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小门,虽然门有点窄,路有点长,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就有机会看到门后的精彩世界。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我们都是天才------《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他们不管做任何事情,或是某些特定的事情,总是会比别人出色很多。

我们对这些叫做天才的人羡慕不已。

最近看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对天才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书中提出了一个“一万小时法则”,这一法则是由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所有世界级专家都需要经历10000个小时(一般超过十年)的刻苦练习。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则是否准确,但无疑,它与我们认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吻合的。

就如莫扎特6岁作曲,到20岁才创作世界级作品;甲壳虫乐队1964年风靡全球前已演出1200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68年接触计算机,创业前已编程7年。

成功来自奋斗,一个人的天赋如何惊人,如果没有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奋斗,那么,他永远也只能停留在天赋的状态,而无法在某个领域独领风骚。

如同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中的主人翁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五岁就可以指物作诗,但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泯为众人。

自古至今,这样的神童数不胜数,但他们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只是靠天赋。

其实一万小时法则只是一个虚数,在成为专家的道路上,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前进。

书中还提到三个要素:精深、激情、伯乐,很好地诠释了我们需要什么。

所谓精深,是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能专注到某一件事当中,那么,他所取得的成就,必然要大于一般人,这是成为专家的基本要素。

做某件事的动力和投入的深度,则取决于激情。

如果你对某件事完全没有兴趣,那么,即使每天花10个小时在那上面,也许还不如一个特别喜欢干这件事的人做3个小时得来的成果更大一些。

而伯乐不只是通常意义上发掘优秀人才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是别人的认可。

虽然我们不需要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但人是群居动物,别人的看法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甚至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某项成就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们的能力没有获得器重,也是种缺憾。

工作中如何应用一万小时定律

工作中如何应用一万小时定律

工作中如何应用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即认为一个人需要花费一万小时的时间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个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应用一万小时定律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进而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

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确定想要成为的专家领域。

无论是销售、管理、技术还是其他领域,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路径。

我们需要分析并制定学习计划。

通过了解该领域的专家是如何学习和工作的,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可以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学习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然后,我们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来学习和工作。

一万小时定律强调的是持续性的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同时,我们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还需要寻找合适的学习和工作机会。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学习课程、参与项目等方式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工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加行业会议、交流活动等方式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趋势,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持续的动力。

一万小时的学习和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专家,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地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和挑战,使自己能够持续地投入和发展。

工作中如何应用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过程。

通过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付出持续努力、寻找机会和保持积极态度,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最终,我们会发现,通过应用一万小时定律,我们的工作成果也会越来越出色,我们的职业生涯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1. 一万小时的法则的关键在于: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2. 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身的潜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的练习。

无论你想构建什么类型的才能,都要遵循同样的路径。

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就必须走上这条路。

3. 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4. 关于你想成为谁,关于你生来会成为谁。

这种爱,这种激情,就是发展才能的原始燃料。

5. 髓鞘质(myelin)当我们开启神经回路的方式正确时,髓鞘质就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就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髓鞘质的重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普遍性,每个人都有髓鞘质,虽然小时候生长速度最快,但确实一辈子都在生长。

二是通用性,髓鞘质的生长有利于所有类型的技能,包括智力类型和体力型。

三是无形性,髓鞘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神奇的效果才能感受到。

6.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三大要项:精深、激情、伯乐。

7.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

8. 进行精深练习时,世界的寻常规则暂时不再适用。

时间利用效率提高,事半功倍。

把自己置于杠杆的一边,遭遇的失败越多,你就翘得越高。

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靶。

盲目受挫毫无帮助,现实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9. 精深练习需要犯错,才可以转化为技能。

而人们往往极力避免错误。

所以,要理解精深练习是如何工作的,首先应该思考错误这个关键的“讨厌鬼”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10. 目标明确,重视错误的练习构建一条好的神经回路,最佳的方法就是开启电流,处理错误,然后重启,就这样一遍遍重复这个过程。

努力拼搏不是无关紧要的过程,而是生理上的必经之路。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启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启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启示一、阅读启示与收获《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在我看来书名最值钱,比较早就遇见它了,了解后也没去看,了解后直接吸收结果,就搁置了,最近想起来,还是翻翻吧,还不错吧,有新收获,但也没太大,对结果的影响基本没有。

我依旧认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增加的是,对书本的认证并不认同。

直接呈上最重要的结论: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的精深练习。

10000小时=每天3小时×365天×10年因为我和我家大宝宝正在自学英语,使用的是二语习得理论,也有1000小时训练达70%母语水平,2000小时达90%母语水平的结论,我们都共同努力超过1000多天,体会颇深,所以,很容易就认同了10000小时精深练习的正确性。

二、书摘及读后感1、被吹大的髓鞘质本书开篇直接否认了天才的存在,这很明显是个错误,我是无法从科学上论证它,也不需要,随便举个例子表个态。

牛顿发明了微积分,而我基本不会微积分厄尔诺·鲁比克1974年发明了鲁比克方块,嗯嗯,就是魔方啦我一直畏惧都不敢学,总觉得复杂,学不会;后来鼓起勇气,学会了,然而,我发现我只会死记硬背公式,复原。

而我的同事,居然会看着拧,他已经忘记公式了。

就不说那些魔方选手了。

这里面的差距,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差距。

本书可能是为了写作需要吧,表达一下作者自己的观点,也无可厚非,不影响阅读。

本书把天才的形成单纯地归因为精深练习促使髓鞘质形成,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只能说有一定的道理吧,反正我只吸收对我有利的部分。

用它的精深练习形成髓鞘学说来解释一下二语习得理论的英语言思维训练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神经语言学家认为双语的大脑才是优秀的大脑,双语的大脑灰白质密度甚于普通大脑。

相互印证一下,挺不错。

搜索了髓鞘质,顺带学习了朗飞氏结(无髓鞘部分),动作电位。

确实,髓鞘有助于提升传导速度,但传导依旧是衰减的;朗飞氏结助其在衰减至信号丢失前再生动作电位,以保证传播信号不消失。

10000个小时定律详细版.doc

10000个小时定律详细版.doc

10000个小时定律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

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

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

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

无意中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个定律,我的心灵为之一震,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10000小时定律,对“天才”作出了的诠释,对天才的奥秘作了深刻的揭示。

即所谓“天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取得的,而后天的学习、训练必须是一个自觉的、刻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10000小时以上的时间。

古往今来,人们对那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总认为他们是天才。

比如,有人说著述《周经》的周文王姬昌是天才;有人说文学巨匠鲁迅是天才;更多的人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天才……世界上果真有“天才”吗?我们说,所谓“天才”就是指天资聪明、智商较高、成就卓著的人。

近代科学家们研究一些试题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们进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的确,有人智商低些,有人智商高些,但绝大部分人都相差不大。

那么,是不是智商高的人就能成为天才呢?未必。

现实中,同样智商的人,学业上、事业上的成绩天壤之别,智商高的人不见得就成才,相反智商低的人成大器者,比比皆是。

因此,智商的高低,不是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功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在后天得到过良好的刻苦的训练,有没有达到10000小时。

周文王之所以能演绎《周易》,是因为他被诬得罪了殷纣王,被关押在羑里这座监狱里7年之久。

7年间他专注伏羲创造的八卦图,推演出64卦384爻,并研究创作出卦爻辞,以探索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化和今天的社会进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和重要启迪。

周文王下的功夫恐怕大大超过10000小时吧。

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多万字。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28岁开始写作,平均每天写1000字,28年才能写到1000万字。

一万小时定律法则

一万小时定律法则

一万小时定律是一种强调熟能生巧、持续努力的观点,认为在任何领域,只要投入一万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就能从普通人变为该领域的顶级人才。

这个定律最早由国外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

一万小时定律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眼中的天才并非天生卓越,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达到超凡的成就。

根据这个定律,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需要10000小时的磨练。

按照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计算,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然而,一万小时定律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

例如,仅凭时间累积并不能使一个保安成为顶级保安,因为单纯地重复性工作无法实现技能的积累和迭代。

一万小时定律的关键在于,这10000小时必须是一段连续、专注、有目标的投入,而非简单的重复。

一万小时定律鼓励人们相信自己,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专注,可以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成功并非仅凭时间累积,还需要正确的方向、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反思与进步。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
每天1小时,需要30年
每天2小时,需要15年
每天3小时,需要10年【十年磨一剑】
每天4小时,需要7.5年
每天5小时,需要6年
每天6小时,需要5年【工作技能】【持续一生使用】
每天7小时,需要4.3年
每天8小时,需要3.75年
每天9小时,需要3.33年
每天10小时,需要3年【充分投入】【速效技能】【短期快速提高唯一技能】
每天11小时,需要2.7年
每天12小时,需要2.5年
每天13小时,需要2.4年
每天14小时,需要2.1年
每天15小时,需要2年。

剩下的从健康和实际来看,性价比不高,可以忽略。

所以10000小时理论也告诉你,你不能做好所有事情,你只能做好一到两件事情。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成功,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

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抽屉。

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

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成功的理论,即要想成为一名天才,需要进行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

这个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贝多芬等等。

这些人都是在经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之后,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暴富,但是书中的例子告诉我,真正的成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以前,我总是希望能够一步登天,成为一个天才。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成功需要时间和汗水。

我开始更加注重每天的学习和练习,希望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努力,能够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天才。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这本书也让我对教育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中国,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天才,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努力和积累。

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不要只注重分数,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成为真正的天才。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明白了成功需要时间和努力,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坚持不懈,通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我一定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

同时,我也希望教育部门和家长们能够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通过努力和积累,成为真正的天才。

10000小时天才理论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10000小时天才理论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10000小时天才理论为了了解天才是如何形成的,作者拜访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科学家、足球运动员、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人才研究专家,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共性,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所有的天才,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规则在运转。

这个规则就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也就是说,从新手到大师(也就是成为天才),需要一万个小时的专心致志的学习和训练,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近代作家中,张爱玲简直就是「天才」代言人,她三岁时能背诵唐诗,七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位评论家知道张爱玲所写的小说都有生活原型,非常失望,天才是无所不能的,怎么能受经验局限呢?那么,张爱玲有刻意地练习么?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一书中写道:那时她尚未成名,但谈起写作已像一经验老到的作者……她说:「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你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当你看到她的散文《有女同车》中对所遇乘客对话的细致精确记录,便明白她的小说中的对白为何如此娴熟、生动、熨帖。

在书中,作者将能力的升级过程归功于大脑中的一种物质「髓鞘质」,他认为:「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间沟通的结果……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脑就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幻觉:一旦掌握一项技能,就会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这就是「知识-技能-才能」的形成。

娱乐明星有「明星范儿」,职业经理人有「个人魅力」,投资专家有「精准的直觉」,一流的运动员有「看家本领」,科学家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都不一定是「天赋」,而是经过大量技能练习后,才能与天赋交融的体现,这是练出来的,深入大脑,成为一种本能,才能如此的「自动自发」,这也就是所谓: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无费力。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近年来,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备受瞩目,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学习和成长的指导方针。

这一理论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需要进行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他在他的著作《天才的诞生》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有感触,对于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多位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发现他们在各自领域内都进行了大量的刻苦练习。

比如,著名的比尔·盖茨,在他成为计算机界的巨头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编程练习。

又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他成为音乐史上的巨匠之前,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创作和演奏。

这些事实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努力的,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

其次,我意识到了刻苦练习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黄金时间”的概念,即每个人在一天中都有最适宜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段。

这一概念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经常在白天感到疲惫无力,而在夜晚却精力充沛。

因此,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刻苦练习。

我发现,当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练习和学习时,我的成绩和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让我更加坚信,刻苦练习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的关键。

最后,我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发现自己并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刻苦练习上。

因此,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刻苦练习。

我发现,当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练习和学习时,我的成绩和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让我更加坚信,刻苦练习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的关键。

总之,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刻苦练习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的关键。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进行刻苦练习,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简介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松提出的。

他在1993年的研究中发现,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刻苦训练。

这一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许多人将其视为成就卓越的必经之路。

理论原理埃里克松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认为,天赋并不是成就卓越所必须的。

相反,他认为刻苦训练和专注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顶尖专家的关键因素。

无论在哪个领域,投入一万个小时用于刻苦训练,才能达到顶尖水平。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努力和反复练习得来的。

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书籍《异类》中所指出的,顶尖专家之所以突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在特定领域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例子证明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都可以验证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比如,披头士乐队成员在青年时期演出了数以千计的小时,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才华。

比尔·盖茨在年轻时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计算机编程上,最终成为了微软的创始人。

这些例子表明,成功离不开长时间的投入和刻苦训练。

此外,埃里克松的研究还发现,刻苦训练的关键是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反馈。

单纯地大量重复某项任务并不会带来进步,关键在于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调整。

顶尖专家会寻找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

应用和启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对于个人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个人发展方面,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刻苦训练。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寻求反馈和进行调整。

在教育方面,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呼吁教育者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持续的刻苦训练。

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专注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潜力。

教育者还应该注重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总结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指出,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刻苦训练。

The Talent Code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The Talent Code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课外阅读美文欣赏武汉科技大学高凡依译One famous theory the scientists put forward is“10,000-Hour Rule”.The rule says that youneed approximately110,000hours of practice to become a world-class expert in a field.Thereis no other way.If you want to be a world-class expert in your field,you must do your10,000hours of practice.Then,where should you invest2your10,000hours of practice?. All Rights Reserved.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该理论称:练习一万个小时,你就能成为某领域的世界级大师。

别无他法,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必须得练一万个小时。

那么,你要把这一万个小时花在哪儿呢?This question is important because10,000hours is a lot of time.If you consistently3prac-tice4hours a day for6days a week,you will still need8years to get10,000hours.So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is essential4.If you need to invest such a huge amount of time,you’d better doit right.You’d better find your direction.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一万个小时是很长的一段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一万小时的概念
(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40年前,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
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论文,在
研究专业知识方面得出一个著名结论:
“国际象棋是没有速成专家的,也当然没有速成的高手或者大师。

目前所
有大师级别的棋手(包括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时间在国际象棋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无一例外。

我们可以非常粗
略地估计,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可能花了 1万至5万个小时盯着棋盘……”
在此之后,心理学发展了一个分支,专攻研究西蒙和蔡斯的发现。

研究者一次
次地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要擅长复杂任务,需要大量的练习。

西蒙和蔡斯的论
文发表后,心理学家约翰·海斯(John Hayes)研究了 76位著名的古典乐作
曲家,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写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之前,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时
间谱曲(例外包括用了 9年的肖斯塔科维奇和帕格尼尼,以及仅用了 8年的埃里克·萨蒂)。

我在《异类》(Outlier)这本书中谈到“一万小时定律”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学术传统。

我写道:要获得很高的成就,必须得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成就
是才华加上练习”。

但是,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心理学
家越深入研究天才的职业道路,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有限,而后天努力更为重要”。

在对认知水平要求极高的领域里是不存在天才的,没人刚完成外科轮替
训练就可以走进手术室做世界级的神经外科手术。

《异类》主题更重要的第二
点是——那些到达行业顶端的人为了达到杰出,所需的练习强度极大,以至于
他们需要帮手。

他们要么走了运,要么有特权或者身处的环境让那么多年的努
力成为可能。

为了举例,我重点写了披头士乐队在汉堡的脱衣舞俱乐部里曾演
奏无数个小时,也写道比尔·盖茨和比尔·乔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得以接触电脑的特权。

我评价乔伊:“他天分极高,但这绝不是唯一的考虑范畴,从来
不是。


最近,对于这个观点出现了一些不解的论调,有些评论简直令人困惑。

例如,
以下这段文字来自几个月前在《时代周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让我觉得世界
上又多了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观点比我要奇怪多了),戴上了万圣节假发,不知怎的招摇撞骗进了 Time Life 杂志社大楼:
“研究结果表明勤奋是天才的本质,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依此向大众推广了一个说法,即有素训练一万个小时是“成就伟大的神
奇数字”,与天赋无关。

在名为《异类》的书中,他声称只要足够勤奋,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媲美专业人士的熟练程度,只要花时间就可以了。


“与天赋无关”?
大卫·爱珀斯坦(David Epstein)在他引人入胜的新书《The Sports Gene》中提出了更有想法的回答。

爱珀斯坦的主要论点是,一万小时定律必须作为一
个平均值来理解。

例如,我和他都讨论了同一个心理学研究,是心理学家
K. 安德斯·爱立信(K.Anders Ericsson)在精英级别的西柏林音乐学院对
小提琴学生的研究。

我感兴趣的是综述结果,即最优秀的小提琴手无论在平均
练习时间还是总练习时长上,都远远超过还不错的学生。

换句话说,在一群有
天分的人们中间,最优秀的要比其他人花更多时间、更心无旁骛地练习。

不过,爱珀斯坦指出在这个数字背后可能有不少变量——比如,有些小提琴家可能更
加高效地利用练琴时间,得以更快达到优秀的水准。

这点很重要。

73名伟大的
作曲家花了至少十年才有所成就,但从肖斯塔科维奇、帕格尼尼和萨蒂身上,
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

爱珀斯坦还提出了另外两条值得注意的观点,第一点是关于国际象棋的。

他引
用了吉列尔莫·坎皮泰利(Guillermo Campitelli)和费尔南多·戈贝特(Fernand Gobet)基于104位参加比赛的棋手的研究,研究者发现达到“master”级别的平均时间是 1.1万小时——但有一名棋手仅仅花了 3000小时。

这是非常极端的数据偏移,是否意味着国际象棋“天才”真的存在?我不
大确定。

爱珀斯坦研究的是国际象棋的大师级选手,在国际象棋专家的四个类
别中是最低的。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等级最高)的情形就不一样了。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罗伯特·霍华德(Robert Howard)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对 8名国际象棋特级大
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都花了 1.4万小时才达到最高等级。

哪怕在 16岁之
前就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级别的神童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同的规律。

神童组
基本上都在 14或 15岁达到大师等级,大多数人从4或5岁就开始下棋。

著名的波尔加姐妹(三姐妹中两人都达到了特级大师级别)花了至少 5万个小时才
到达最高等级。

因此,爱珀斯坦对声称只需要 4000小时就可以达到篮球“国
际水平”的研究提出质疑。

受质疑的研究取样的样本为澳大利亚男子篮球队。

我并不和澳大利亚或者澳大利亚篮球有仇,不过如果有人能在 NBA找出个打球
少于 10年的先发控卫,我会更容易相信。

如果被研究的对象并不是行业精英,那关于如何成为精英的论点就不太令人信服。

我还觉得,不应该在所有领域都认为一万小时定律是可行的。

例如,爱珀斯坦
举出的主要反例是跳高运动员唐纳德·托马斯(Donald Thomas),他只做了
几个月基础练习就达到了世界水准。

尔后,爱珀斯坦引用了在其他运动项目中
观察到类似现象的学术文献,比如有篇论文显示,只要练习小几百次,你就可
以参加澳大利亚俯式冰橇冬奥队了。

俯式冰橇就是运动员在冰道上把雪橇加速
到极致,跳上去,然后把雪橇驶下山坡的运动。

爱珀斯坦称,一万小时定律不
能应用的其他领域还有飞镖、摔跤和短跑。

他引用了一位南非研究者的语句:“我们测试了超过一万个男孩,我从没见过跑得慢的孩子变快。


凑巧,我是个跑步爱好者,这辈子都非常爱好田径,而我也没见过跑得慢的男
孩会变快。

就事论事的话,我也没见过有人相信跑得慢的人会变快。

爱珀斯坦
的这本书非常棒。

不过,他如此热衷对这个理论发表煽动性的断言,恐怕站不
住脚。

西蒙和蔡斯多年前的论文意在表明,人需要很多年才能熟练掌握复杂的
认知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需要经历和处理很多的情况、可能性和场景。

披头士
乐队没有在十几岁的时候写出“The White Album”是有原因的。

如果想给你
做脊椎融合的外科医生在网上速成了他的住院医师训练,你或许不该答应他。

不过,有些技能不需要经历很多情况、场景和可能性就可以很快得以熟练,比如跳高、以最快的速度跑直线或者用尖锐的东西指向一块又大又圆的软木塞,这并不违背一万小时定律。

西蒙和蔡斯 40年前写下的结论如今还是正确的。

在对认知水平要求很高的领域,天才并不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