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书摘要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看到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经历有暗合的地方,也因为我发现用书中的观点看世界会发现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地方,还因为以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改进自己的学习之后感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将书中所讲进行消化、理解、归纳、思考,重新拆分组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索,形成了我将要讲的以下内容。
一、前言(什么是天才、相关人物介绍、内容概述)1.1 什么是天才1.1.1 名言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爱迪生)人们常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不过是刻苦而已。
(亚历山大)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这就是天才。
(狄德罗)天才?绝对没有那种东西。
有的只是用功、方法和不断地计划。
(罗丹)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
(富涅卡)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亚里士多德)聪明源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高尔基)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
(达尔文)1.1.2 本书是各位名人故作姿态,过分谦虚?还是这些名言之后真的存在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人们研究。
本书通过科学研究成果、对大量鲜活事例的分析来寻找天才密码。
1.2 相关人物介绍简介1.2.1 作者丹尼尔·科伊尔,其著作《兰斯·阿姆斯特朗的战争》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其纪实作品《硬球》,成为好莱坞票房影片《临时教练》剧本原型。
1.2.2 理论提出者安德森·埃里克森,瑞典人,从小的梦想是成为探险家,但不幸的是长大后的他发现地图上似乎没有什么地方需要他去冒险了。
于是他就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研究者,还不小心成为天才研究的先驱之一。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
目录分析
01冒牌哈佛
02才能细胞
03天降人才
04三大秘技
06疯狂的海岛
05信号
07点燃明灯
09伯乐的一万小时
08伯乐的武器
10伯乐的赌注
作者介绍
这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 ♀️ ♀️。
以谈论髓鞘质相关内容赖引出学习方法,核心内容就是精深练习+激情,以及一位好老师,内容的事例过多反而 Nhomakorabea得内容啰嗦。
天才的真身就是练习,练习,不断练习,精深训练,确实是本励志书,普通人也可以锤炼不同的“髓鞘
质”!。
颠覆或者部分颠覆我们先前的认知-精英、天才深受老天爷的眷顾。
精彩摘录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哈佛图书馆训言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会让你更聪
明。类似的说法是,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倒,会
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敏捷自如。
花了一点小时间浏览完,比较商业化运作的快餐书籍,天才和努力,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知道。
天道酬勤,并不是指练习,而是指精深练习。“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
无论如何,我看到的可能就是我期望看到的,决心、练习、坚持…你怎么选择对待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决
定。
嚯嚯嚯,我和异类天才的差距也就仅仅10000小时,每天3小时,差不多也就9到10年的时间
路。
技能学习需要精深练习。但是精深练习不是一碟小菜,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换言之,这需要天才理论
的第二大元素:动力燃料——激情。
一万小时定律
读书笔记
在一万小时定律这本书中,我看到的内容有目标,目标一定要可以量化,而且必须有时间限制目标既要清晰 又要适合当前的自己。
内容感觉有点水、、有点杂、、但总体细分的观点还是不错的、也觉得很多例子、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 幸亏没有用一万小时才看完这本书,你我的时间都一样,不能生巧、说到做到,不拖延,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坚持不懈,不怕失败,反 复尝试,有明确的目标,and so on。 只读了观点,没有读例子。 读了《一万小时定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你怎样对待时间,时间就会怎样对待你,想要把自己的每一天 都过得充实、有意义,那么你就要善待、充分利用每分每秒。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世界级的高手,明白练习的重要性还来得及。 每个人在择业之前都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掌握目标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和职业特点;第二,要学会将 个人贡献和公司发展战略进行有机融合;第三,你要做好为适应公司要求而做出必要改变的准备。
目录分析
1
第1章前言
2
第2章下一个十 年,我是谁
3 第3章专业,你
唯一的生存之 道
4 第4章画好自己
的底线,逐步 实现目标
5 第5章引爆你心
中的“信念”, 一万小时专注 的必备动力
第6章细节与专业主 义的关系
第7章走出失控的怪 圈
第8章微时间管理术: 你在荒废时间的时候, 别人都在拼命
第9章果断行动,让 拖延到此为止
一万小时定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小时
专业
底线
时间
专业主义
第章
细节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读完这个一万小时理论啊,真的是让我有好多话想说呢。
一开始听到这个理论,我就想,啥?一万个小时?这得多久啊!这就像是你跟我说要绕着操场跑个几千圈似的,直接把我给吓住了。
但是呢,仔细想想,还真挺有道理的。
就好比学弹钢琴吧。
你看那些钢琴大师,在台上弹得行云流水,手指在琴键上就像跳舞一样。
人家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这么厉害的。
那肯定是从一开始连哆唻咪都找不准,到坐在琴凳上一个音一个音地练,练了好久好久,累计起来说不定就超过一万个小时了。
在这一万个小时里,有弹错音被老师骂的时候,有觉得曲子太难想放弃的时候,但是坚持下来了,就成了大师。
这就像爬山,一万个小时就是那漫长的山路,只有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到达顶峰看到最美的风景。
这个理论也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学做菜的经历。
刚开始我连个炒鸡蛋都能炒糊,那鸡蛋就像被我虐待了一样,黑乎乎的。
我当时就想,做饭怎么这么难啊。
可是我又特别想做出像饭店里那样色香味俱全的菜,于是就经常做。
慢慢地,我开始知道什么时候放盐合适,火候怎么控制。
现在虽然不敢说自己是大厨,但至少能做出几样拿得出手的菜了。
我这肯定还没到一万个小时,不过已经能感觉到这个过程中坚持和积累的力量了。
不过呢,这一万小时理论也不是说只要熬够了时间就一定能成为专家。
就像有些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工作时间也很长,但可能并没有成为某个领域特别厉害的人。
这就告诉我们啊,这一万个小时得是有目的、有思考、不断改进的练习。
不能傻愣愣地重复做一件事,就像一头拉磨的驴,转了一万圈也还是在原地。
我们得像那些聪明的学习者一样,每次做都要想想哪里做得不好,下次怎么改进。
而且啊,这个一万小时理论也给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很大的希望。
以前总觉得那些很厉害的人都是天才,离我们遥不可及。
现在知道了,就算不是天才,只要肯花时间去钻研,去努力,也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小门,虽然门有点窄,路有点长,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就有机会看到门后的精彩世界。
开卷有益——成功的才能密码——关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成功的才能密码——关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Jack)这本书和其他几本关于一万小时的书一样,都是基于埃里克森和赫伯特·西蒙的“十年法则”的标志性理论,但这本书通过新的内容到了新的高度,新的内容是关于髓鞘质的,作者把髓鞘质称为才能密码。
才能密码1.髓鞘质,髓鞘质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2.髓鞘质的重要性:普遍性,通用性和无形性,只有清楚的了解了髓鞘质这个新模型,才能清晰的理解技能。
3.训练中,沿着神经回路产生精确的脉冲,发出信号把那条线路髓鞘质化。
训练完成后就拥有了超强的线路。
4.“髓鞘质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髓鞘质。
5.脑科学洞见第一条: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间沟通的结果。
6.脑科学洞见第二条:技能线路锻炼的越多,使用的越自如。
大脑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幻觉:一旦掌握一项技能,就会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7.“信号必须以合适的速度传输,在正确的时刻到达,而髓鞘质正是大脑控制传输速度的方法”,菲尔茨博士说,“突触的变化仍然是学习过程的关键,但髓鞘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髓鞘质原理8.回路放电至关重要,这种生理机制只能靠行动,真真实实的电流脉冲传过神经纤维,它只钟情于重复。
精深练习的动力来自原始状态,即时刻警惕,忍饥挨饿,目标明确,甚至绝望挣扎的状态。
9.髓鞘质包罗万象,以不变应万变。
10.髓鞘质无法逆转,一旦技能回路包裹上了绝缘体,你就无法去除这层绝缘体,这就是为什么习惯很难打破。
改变旧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重复新动作以养成新习惯。
11.髓鞘质与年龄,髓鞘质一直生长至30多岁,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轻松掌握新技能的关键时期。
此后,髓鞘质继续生长,直至50岁,损失的速度将超过生长的速度,但人的一生都能够髓鞘质化。
12.髓鞘质公式: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三大秘技:组块化,重复练习,尝试体会13.组块化:1.整体吸收,花时间观察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击球,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方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具象化。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一万十分钟天才理论》读后感文/涛涛妈《一万十分钟天才理论》是我在2018年阅读的第一两本书,也是至今让我收获告捷最大的一本书。
有幸听到了金老师的线上读书分享,老师的讲解犀利、到位,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的收获分两个各方面:第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会了如何看书。
1、首先了解书的采写、作者写此书的背景。
了解了这两点,就能比快的读懂书。
2、其次看书的前言和后序,因为这两个部分都是作者的论点,看完了这两点,整本书基本上也就看完了,书的中间部分是论据,为论证作者的观点所用。
第二方面,刷新了我对“天才”的认识。
我以往一直认为,“天才“基因是关键。
因为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现在通过这该书的学习,知道这背后不是并非遗传基因这么简单,而是有精深练习、激情和伯乐这三个要素上面在里面起作用。
举个例子,要音乐家的孩子很容易也会成为一个音乐家,原因是:1、有激情。
更佳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一个大的能量场,激发电子音乐孩子对音乐方面的兴趣。
2、精深练习。
孩童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大人如何操练,正确姿势,有条件在家不断的练习,自然而然的大脑中的髓鞘心志大脑皮层逐渐变厚,有熟练的技巧。
3、伯乐。
千里马好找,伯乐难寻,因为同学们一个好的老师对天才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音乐家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能指导自己的孩子在音乐上少走弯路。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当然的,我只是在这里阐述下前面那句俗语暴发的可能性。
关于精深、青春和伯乐的理解:1、精深练习1)一万小时X精深练习=某方面的人才。
任何的技术都是需要重复练习,专注练习多了,技能也就越熟练。
就像我以前我妈在家的时候我从不烧菜,偶尔烧烧也就马马虎虎。
去年下半年我妈回老家后,必须自己烧菜。
然后自己主动琢磨如何烧,那时虽然算不上烧的好,但是至少比以前进步,家人也挺爱吃我烧的菜。
2)挑战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断犯错,不断在错误中加以解决,会让自己趋于更聪明。
一万小时定律书
一万小时定律书一万小时定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csson)等人提出的一项理论,认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刻苦训练。
这个定律意味着,在任何领域取得卓越成果并非天赋所致,而是源于持续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一万小时定律的提出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天才并不是先天赋予的特殊能力,而是后天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所培养出来的。
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专注的训练,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其次,一万小时定律也提醒我们要具备长期目标意识和坚定的决心。
为了达到一万小时的训练目标,人们往往需要付出数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努力。
对于这个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只有持之以恒地投入时间和努力,我们才能够超越自我,攀登到更高的高峰。
此外,一万小时定律还告诉我们追求卓越需要专注和集中的注意力。
在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训练上,并且保持高度的专注力。
而不是浅尝辄止、跳跃性地学习多个技能。
只有通过持续地专注和集中的训练,我们才能够快速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最后,一万小时定律还提醒我们要善于利用时间和规划时间。
要成为领域专家,我们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将一万小时的训练划分为有序的小目标,并且坚持按照计划去执行。
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每一分钟都充分利用起来。
只有科学地利用时间,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自己。
总之,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这个定律对每个人都适用,无论是学习、职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
只有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我们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专家。
让我们相信,只要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
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一个人如果每天专注一项技能或领域学习十个小时,那么需要学习大约一万小时才能达到世界级水平。
这个概念被广泛引用,甚至成为了一种信仰,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概念。
在阅读有关一万小时定律的书籍和文章时,我深感这个概念的实用性和启发性。
它鼓励人们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专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一万小时定律中获得启示和动力。
首先,一万小时定律提醒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
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或领域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世界级水平。
其次,一万小时定律也教导我们要专注和聚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诱惑,很容易分散精力。
而一万小时定律提醒我们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某个领域或技能上,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最后,一万小时定律还启示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总之,一万小时定律是一种鼓舞人心的概念,它提醒我们要有耐心、专注和善于总结。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近年来,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备受关注,它认为只有通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
这一理论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让我对成功和天赋有了新的认识。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也对成功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告诉我们,成功并非来自于天赋,而是来自于刻苦的练习和不懈的努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数据证实了这一理论,他指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成功者,无论是运动员、音乐家还是商界精英,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和不断的改进才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练习。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磨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
其次,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也让我对成功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成功并非来自于一时的闪光,而是来自于长期的积累和磨练。
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数据证实了这一观点,他告诉我们,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改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并非来自于一时的机遇,而是来自于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磨练,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最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练,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我决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改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总之,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让我对成功和天赋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改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相信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我一定能够取得自己的成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一本由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著的书籍,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阐述了一个新的天才成长理论,即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需要投入至少一万小时的刻苦努力。
这一理论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数据证明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可行性。
作者列举了许多天才的成长经历,比如比尔·盖茨、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才取得了成功。
而且,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来证明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这让我深信不疑。
其次,书中作者还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
作者指出,一万小时的刻苦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累加时间,而是需要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中,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一观点让我深有感触,我开始意识到,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最后,书中作者还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实践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作者提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需要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这些都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通过阅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我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深信,只要我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会将其中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追求更高的成就。
感谢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大的信心。
10000小时天才理论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10000小时天才理论为了了解天才是如何形成的,作者拜访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科学家、足球运动员、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人才研究专家,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共性,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所有的天才,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规则在运转。
这个规则就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也就是说,从新手到大师(也就是成为天才),需要一万个小时的专心致志的学习和训练,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近代作家中,张爱玲简直就是「天才」代言人,她三岁时能背诵唐诗,七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位评论家知道张爱玲所写的小说都有生活原型,非常失望,天才是无所不能的,怎么能受经验局限呢?那么,张爱玲有刻意地练习么?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一书中写道:那时她尚未成名,但谈起写作已像一经验老到的作者……她说:「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你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当你看到她的散文《有女同车》中对所遇乘客对话的细致精确记录,便明白她的小说中的对白为何如此娴熟、生动、熨帖。
在书中,作者将能力的升级过程归功于大脑中的一种物质「髓鞘质」,他认为:「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间沟通的结果……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脑就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幻觉:一旦掌握一项技能,就会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这就是「知识-技能-才能」的形成。
娱乐明星有「明星范儿」,职业经理人有「个人魅力」,投资专家有「精准的直觉」,一流的运动员有「看家本领」,科学家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都不一定是「天赋」,而是经过大量技能练习后,才能与天赋交融的体现,这是练出来的,深入大脑,成为一种本能,才能如此的「自动自发」,这也就是所谓: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无费力。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简介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松提出的。
他在1993年的研究中发现,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刻苦训练。
这一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许多人将其视为成就卓越的必经之路。
理论原理埃里克松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认为,天赋并不是成就卓越所必须的。
相反,他认为刻苦训练和专注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顶尖专家的关键因素。
无论在哪个领域,投入一万个小时用于刻苦训练,才能达到顶尖水平。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努力和反复练习得来的。
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书籍《异类》中所指出的,顶尖专家之所以突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在特定领域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例子证明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都可以验证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比如,披头士乐队成员在青年时期演出了数以千计的小时,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才华。
比尔·盖茨在年轻时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计算机编程上,最终成为了微软的创始人。
这些例子表明,成功离不开长时间的投入和刻苦训练。
此外,埃里克松的研究还发现,刻苦训练的关键是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反馈。
单纯地大量重复某项任务并不会带来进步,关键在于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调整。
顶尖专家会寻找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
应用和启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对于个人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个人发展方面,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刻苦训练。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寻求反馈和进行调整。
在教育方面,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呼吁教育者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持续的刻苦训练。
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专注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潜力。
教育者还应该注重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总结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指出,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刻苦训练。
“一万小时定律”的启示
“⼀万⼩时定律”的启⽰近⽇读到“⼀万⼩时定律”的说法。
说的是⼀个⼈想成为某个领域中的专家,必须保证⼀万⼩时的基本学习。
说这话的⼈是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
他在《异数》⼀书中指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凡,并⾮天资超⼈⼀等,⽽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
只要经过1万⼩时的锤炼,任何⼈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他将此称为“⼀万⼩时定律”。
这⼀万⼩时是怎么计算来的?按⽐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作四个⼩时,⼀周⼯作五天,那么成为⼀个领域的专家⾄少需要⼗年。
这话虽然是对“天才”的解释,但对教师也有很⼤的启发和借鉴作⽤。
教师是⼀门特殊的职业,它肩负着培育⼈的重任。
教师素质的⾼低直接影响着学⽣的⾝⼼发展,影响学⽣的素质提⾼,影响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过去我们曾经说,教师要给学⽣⼀碗⽔,⾸先⾃⼰要有⼀桶⽔。
⽽时代发展到今天,⼀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溪⽔,⼀溪源源不断、取之不尽⽤之不竭的活⽔,才能满⾜学⽣学习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样,教师就必须树⽴终⾝学习的意识。
可是,有调查显⽰,教师不爱读书,尤其不爱读业务书的现象极为严重。
究其原因,有⼀点说法就是没时间。
受访者强调,⼀个⽼师每周上12~14节课,每天2~3节课,需要2~3⼩时备课,1⼩时处理作业和有关学⽣的事情。
如果是教毕业班,花在备课、做题、测验、批阅试卷上的时间会更多。
如果再担任班主任,还需要早晚看班,处理班级偶发事件,进⾏家访等等。
学校⽼师每天在校时间⾥,除了备课、开展校本教研等活动以外,是没有时间读其他书籍的。
教师的时间紧,⼯作量⼤是事实,但读点业务书的时间还不⾄于发展到没有的地步。
当代著名教育改⾰家魏书⽣,担任校长和辽宁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期间,还兼任⼀个班级的语⽂教学。
他的⼯作时间和⼯作量可以说⽐任何⼈都多,都⼤,要上课,要开会,要外出讲学,但他不忘读书学习,出版专著百余部。
三⼗年如⼀⽇,从不间断。
很多年前,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个章节写到《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书中提到这么⼀件事:⼀个有30年教龄的历史⽼师上了⼀节公开课。
一万小时理论
看过许多成功学的书,里面提到种种成功的因素,天份,兴趣,智商,情商,财商等等。
但直到最近才有所感悟,再结合自已过往经验,成功和失败,更加觉得持续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提到持续就让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个理论“一万小时定律”,想了解这个理论可以看看下面的文章: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
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当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无论你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
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
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提到这个理论的原因在于当我结合该理论与自已的亲身经历和所学的知识时发现该理论的强大力量。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天才的认识。
它为我们破解了才能密码——髓鞘质,一种神经绝缘体,被神经学家们称为学习技能的圣环。
当人们激活了某种神经机能,进入精深练习时,就搭建了正确的神经回路,这时髓鞘质就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就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如果人们能坚持精深练习一万小时,就能练就世界级的技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
髓鞘质不在乎你是谁,它只在乎你做了什么。
这一理论的提出,让我们无不心潮澎湃,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优秀的人,乃至某个领域的天才。
作为教师,我们获得这一天才密码后,该如何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把学生培养的更加优秀呢?首先,我们要点燃学生的热情。
在查尔斯·达尔文看来,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
可见,对某项技能投入的热情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孩子们对堂课所抱的念头,却可能比任何强度的练习都重要。
他们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甚至摧毁孩子的意志。
作为教师,能做的就是用激情点燃学生热爱的火花。
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成为演说家,能用锐利的眼睛捕捉到学生丝毫的异样举动,洞察学生稚嫩的心灵;能用简明扼要、富有激情的语言,征服学生的内心,使他们意识到“听他的,没错!”;能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与学生形成无形的互动;能用善良、诚实的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还要有一项技能,镇住他们,吸引他们,练就不可阻挡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教师一定受学生的欢迎,对学生的指导与教育,他们也乐于接受和采纳,其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就像亨利·亚当斯所言“教师的影响是永恒的;他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影响有多深远。
”只有通过理解、捕捉、沟通,帮助学生达到真正的目标,他们的激情一旦被点燃,将创造所有的奇迹。
其次,我们要尊重学生所犯的错误。
“犯错让你更聪明。
”这是德国的一则寓言,它正确的表述了犯错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读书感悟 《一万个小时定律》读后感
读书心得(一万个小时定律)读后感
有人对这个“一万个小时定律〞
1.用专业精神应对每件事,珍惜每一次提高自己的时机,不断进步,让它开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清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然后每天都去做这件事情;
3.对于错的方向,要及时止损,果断放弃。
就像林语堂说的:与其盲目的执着,不如明智的放弃。
对于不合适自己的,要依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及时调整;
4.每天有效地坚持3小时,坚持十年,你也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他就是靠后天不断努力获得成功的实际案例。
他的资质就很差,虽然在父亲的严厉督责下,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读书,却连考了十七次秀才都失败了。
可是他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
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
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他的一生一路开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坚持每天读书、记日记,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
他从29岁时起,至最后一篇日记,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
这么资质平凡的人,最后取得了这么高的成绩,我们一般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呢?
其实我们都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你真正投入了精力和热情来练习某项技能了吗?能否坚持按着目标努力下去呢!。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实用版2篇】目录(篇1)1.一万小时定律的基本概念2.作者的观点3.成为专家所需的时间投入4.成功案例分析5.读后感的启示正文(篇1)《一万小时定律》是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个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学习和实践。
这种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许多人对成功的路径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认为,人们一出生其实都是平等的,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的成就,关键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在很多领域,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领域,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专家。
这种学习和实践的时间成本,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
以 NBA 篮球明星为例,他们每天需要进行成千上万的投篮练习,才能在比赛中达到出色的表现。
这种日复一日的训练,正是他们成为篮球领域专家的关键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我们也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就必须肯下苦功夫,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专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一万小时定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
目录(篇2)1.一万小时定律的含义2.作者的观点3.成为专家需要付出的努力4.举例说明5.读后感的启示正文(篇2)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也一样,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那些具有启发性的作品。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一万小时定律》的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我了解到了一万小时定律的含义。
它意味着,如果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付出至少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练习。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够实现。
在书中,作者马尔科姆·葛拉威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关键在于他们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书摘要前言六分钟达到一个月的练习效果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克拉丽莎和人才温床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他们激活了一种神经机能,这样就可以通过某些以目标为导向的练习模式来提高技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学习加速区域。
这尽管算不上是可以复制的门道,但是知情人可以带领你随时深入进去。
换言之,他们破解了才能密码。
才能密码建立于颠覆性的科学发现之上,其中涉及一种叫做髓鞘质(myelin)的神经绝缘体,一些神经学家们称它为学习技能的圣杯。
当我们开启神经回路的方式正确(练习正确的挥棒姿势或者弹钢琴)时,髓鞘质就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就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髓鞘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普遍性,每个人都有髓鞘质,虽然小时候生长速度最快,但确实一辈子都在生长。
二是通用性,髓鞘质的生长有利于所有类型的技能,包括智力型和体力型。
三是无形性,髓鞘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神奇的效果才能感受到。
但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了解了髓鞘质这个新模型,就能清晰地理解技能。
投入有效练习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能更快地掌握技能。
在本书中,我们将拜访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银行劫匪、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滑板爱好者,见证这些规则如何运作。
我们将探索令人惊讶的人才温床,甚至连当地居民都不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成功。
我们将访问各类科学家、教练、老师、人才研究人员,这些人揭示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新秘密。
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一套具体的方法,利用这些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及身边所有人的生命潜力。
本书分成三部分,对应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三大要项:即所谓的精深、激情、伯乐。
如何融合这三大要项正是掌握技能的关键,少了一项就会减慢这个过程。
融合三者,哪怕只有6分钟,事情就会不一样。
第一部分精深第1章冒牌哈佛“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
”这就是哈佛,全球最多亿万富豪就读的大学。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哈佛图书馆训言犯错让你更聪明。
——德国寓言冒牌哈佛遇见布鲁尼奥。
他今年11岁,正在巴西圣保罗水泥操场上练习一个新的控球动作。
为了体会足球在廉价运动鞋下滚动的感觉,他动作缓慢。
布鲁尼奥正在学习“神龙摆尾”的控球技巧:先用外脚背轻推足球,然后飞速绕过,再用内脚背朝相反的方向踢去。
要是完成得漂亮,这个动作会给观众一种错觉,以为球是用松紧带绑在球员脚上的。
布鲁尼奥首次练习这个动作,失败了,于是停下思考。
然后放慢动作试了一次,依然失败,球滚了出去。
再次停下思考。
这一次更慢了,整个动作分解成了基本的步骤——先这样、再这样、然后那样。
他神情严肃,目光专注,仿佛身边一切都不存在。
突然一下,他找到感觉了。
那么,巴西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优秀球员的呢?答案出人意料。
巴西之所以培养出了如此优秀的球员,是因为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们采用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和一件独特的训练工具,这使他们的控球能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球员。
他们发现了一套提高学习速度的方法,而且他们自己同样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训练方法叫做精深练习。
我们会发现,其应用并不局限于足球领域。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
类似的说法是,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倒,会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敏捷自如。
“那些看上去像是障碍的东西,长期来看,其实是有价值的,”罗伯特说,“亲自接触一次,哪怕只有几秒钟,也比旁观几百次远远有效。
”罗伯特解释道,其中的原因与我们的大脑构造有关。
“我们总认为记忆系统就像一台录音机,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活体结构,一个几乎永远装不满的箱子。
我们面对困难且克服困难的机会越多,脚手架就会变得更多。
脚手架越多,我们学习新东西的速度就越快。
”进行精深练习时,世界的寻常规则暂时不再适用。
时间利用效率提高,事半功倍。
把自己置于杠杆的一边,遭遇的失败越多,你就翘得越高。
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靶。
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罗伯特说,“这就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最佳位置,存在于现有能力与期望目标之间的最佳距离。
一旦找到那个最佳位置,学习之旅就启航了。
”精深练习是一个奇怪的概念,理由有二。
第一,它违反了人们对“人才”的第一印象。
人们常会认为,练习与人才的关系就如磨刀石与刀具:前者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瓷实的刀片——即与生俱来的才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精深练习提出了一种诱人的可能性:它可能是一个锤炼刀片的过程。
第二个理由是,精深练习需要犯错,才可以转化为技能。
而人们往往极力避免错误。
所以,要理解精深练习是如何工作的,首先应该思考错误这个关键的“讨厌鬼”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假设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件事情,一旦出错就很有可能性命难保,那么你又怎么掌握做这件事所需的技能呢?换言之,巴西足球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国家,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体育界的林克训练器。
室内五人制足球将足球的基本技巧压缩装进一个小盒子;把运动员放在精深练习区,犯错并改正,时刻在解决各种鲜活的问题。
与室外那宽广辽阔、生机无限的场地相比,运动员接触球的时间多了600%,不知不觉中技术就突飞猛进。
澄清一点,室内五人制足球不是巴西足球唯一的成功因素。
其他那些经常被提及的因素,诸如气候、热情和贫穷,确实起着作用。
但是室内五人制足球是一根杠杆,其他因素通过这根杠杆传递着它们的能量。
塞门·克里夫德一见室内五人制足球就非常兴奋。
回国之后,他辞去教职,成立了五人制足球国际联盟,在自家闲置房间里训练初高中的孩子,他给这个足球培训项目命名为巴西足球学校。
克里夫德根据室内五人制足球的动作设计了详尽的训练方法。
球员们大部分来自贫穷艰苦的利兹地区,他们开始模仿济科和罗纳尔迪尼奥的动作。
为了制造气氛,克里夫德还用立体声大音响播放桑巴舞曲。
利兹人在听说克里夫德的计划之后一笑而过。
然后,眼见着学校真地办起来了,他们对那样的场面差点笑死过去。
数十个约克郡孩子,苍白的脸色、红扑扑的脸颊、粗壮的脖子,踢一个沉甸甸的小球,跟着桑巴舞曲的节奏学习花里胡哨的技巧。
那很傻,除了一点——克里夫德是对的。
四年后,克里夫德学校14岁以下年龄组打败了同年龄段的苏格兰国家队;接着又打败了爱尔兰国家队。
利兹队中有一位叫米卡·理查兹的后卫,现为英格兰国家队成员。
克里夫德已经在全世界12个国家设立巴西足球学校,他相信,那里将走出更多的球星。
第2章才能细胞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
——查尔斯.达尔文安装神经带宽精深练习这个概念如此神奇,好像魔术。
克拉丽莎以平庸的音乐资质,在几分钟内达到了一个月的练习效果。
一位从没开过飞机的飞行员在林克训练器待了几小时后,就学会了这项新技能。
目标明确的练习能够将学习速度提高10倍,这听起来就像那个神话故事,一小把种子长成了一根有魔力的长藤,长藤通往成才的天堂。
踏上访问之旅没多久,就有人给我介绍这种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物质——髓鞘质髓鞘质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的关键”。
问:为什么目标明确、重视错误的练习如此有效呢?答:因为构建一条好的神经回路,最佳的方法就是开启电流,处理错误,然后重启,就这样一遍遍重复这个过程。
努力拼搏不是无关紧要的过程,而是生理上的必经之路。
问:为什么激情和坚持是才能的关键因素?答:因为给一个庞大的神经回路包裹上髓鞘质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如果你不爱它,就不可能全力以赴,达到巅峰水平。
问:卡内基大厅怎么去?(美国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标志性建筑)答:沿着髓鞘质大街一直走。
(练习,练习,再练习。
)髓鞘质能够调控速度,偶尔减慢信号传递速度,从而确保它们在最佳时刻到达突触。
把握时间点至关重要。
一言以蔽之:每次进行挥杆、弹吉他和弦、下象棋开局这些技能的精深练习时,我们正在缓慢地给线路增加带宽。
那些绿色小触角感知到释放的信号,遂伸向神经纤维。
吸附,然后挤压,再包裹一层,加厚外皮。
线路上多裹一点绝缘体,技能回路的带宽和精确性就增加一点,表现出来的就是技能和反应速度上的些微提升。
犯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必须的:要想使技能回路达到最佳状态,必须先找到次佳位置;你必须犯错误,并关注这些错误;你得慢慢地教育自己的回路。
你还必须持续开启那个回路(练习)以保持髓鞘质运作正常。
毕竟,髓鞘质是活体组织。
埃里克森与该领域的同事们一起奠定了杰出的成就基础理论(这个理论收录在数本书中,最近收进了厚如圣经的《剑桥手册之专门技能与专家表现》[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其核心原则就是一项统计数据: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 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认为“刻意练习”和“精深练习”基本上是一回事。
顺便提一句,埃里克森对髓鞘质概念很感兴趣。
埃里克森表示:“我发现这种关联(髓鞘质和技能之间的)非常有趣。
”埃里克森同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比尔·蔡斯(Bill Chase)等研究人员共同验证了诸如“十年法则”之类的标志性理论。
那是一项有趣的发现,可追溯至1899年。
该法则认为,在任何领域(小提琴,数学,国际象棋等)要想获得世界级的专业能力大概需要10多年时间专心致志地练习。
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这一法则通常用来确定合适的启蒙时间:比如网球女运动员的体力顶峰在17岁,所以她们应该从7岁开始;男运动员的巅峰来得较晚,所以9岁也行。
但是10年一万小时的法则含有更普遍的含义。
它意味着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基本生理机制获得,并且进一步指出该生理机制有其生理极限,无人能幸免。
许多人相信,埃里克森的研究激发了尖锐的直觉上的异议: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年轻的莫扎特才华冠世,听一次就能抄写下整首乐曲,这是怎么回事呢?牛人们随手弹段钢琴或者拿起一个魔方,其表现就不是一般的厉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埃里克森和同事们都会拿出一堆客观的数字。
《解读天才》(Genius Explained)一书中,塞特大学的迈克尔·豪(Michael Howe)博士估计,莫扎特在六岁生日之前,他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这一点足以让他的音乐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其掌握的技能。
学者往往在专狭的领域见长,以明确的逻辑性为特征(钢琴和数学,相应的,还有即兴喜剧和小说写作)。
此外,学者通常事先积累了大量的与该领域打交道的经验,例如在家听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