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赤壁之战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感悟历史兴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XXX 二中 XXX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

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依据《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需要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及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3.正确评价曹操,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过程与方法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微课视频、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民乐四中七年级(20)班的学生,虽不熟悉他们,但七年级学生都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要求独立自主, 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第18课_三国鼎立(说课课件)

第18课_三国鼎立(说课课件)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进行适当 的引导与提示,由小组归纳形成共同观点并 发言。
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 想……
《龟 虽寿》 ——曹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赤壁之的视频
播放电影《赤壁》片断,从而创设情境。
二、赤壁之战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战争发生的时间、 地点、双方实力对比、战争结果?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 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 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 析历史 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 设情景、设身处地、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 因、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 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的学习,使学生感知 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对自己人生的启迪。
第18课 《三国鼎立》 说课稿
陡埠中学 代华勇

教材 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到 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 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 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下一课学习"西晋 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官渡 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的 斗争以及影响。第二目:赤壁之战。讲 述了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过程,以及这 次战役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第 三目:三国鼎立的形成。叙述了三国形 成的过程与后来三国经济的发展概况。

《三国鼎立》说课稿都淑君

《三国鼎立》说课稿都淑君

《三国鼎立》说课稿(都淑君)一、说教材(一)地位本课是鲁教版六年级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对于本书来说是总结的单元,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缩影。

从夏商周的交替到春秋战国的分裂,再到秦汉的统一。

统一到分裂,再从分裂到统一,在本单元都有体现: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分裂,再到西晋的统一;从北方的战乱到北魏的统一(黄河流域);最后北魏分裂,为下学期的隋唐统一埋下伏笔。

因此本单元的总结意义体现无疑。

而本课《三国鼎立》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辨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灯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是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最后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我们面对的中考就像是分裂时期的争霸战争,每一个学生就是一方诸侯,如果要在战争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就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实力。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6课《三国鼎立》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事件的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 形成过程1.曹操建立魏国2.刘备建立蜀国3.孙权建立吴国4.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5.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6.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感兴趣,但同时也会觉得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难以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排序和相互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5.课堂互动:设置历史知识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8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8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8篇)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8篇)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篇1《三国鼎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本课的学法主要是通过记忆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通过对XXX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XXX、XXX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同时,要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师可以采用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在研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时,学生往往难以将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研究。

此外,由于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政治主张也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参与协作意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例如,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设疑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英雄和喜欢的人物,并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是否一致。

这样可以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并引导说出战争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和影响。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XXX胜利和XXX失败的原因。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能够描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发展与变迁,认识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格局、军事战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

2. 难点:理解三国时期各国的战争策略与历史事件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学生教材、参考书籍等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新课呈现(2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起源。

2. 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讲解三国时期各国的统治者、政策、军事力量以及主要历史事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三国时期各国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示范演示(20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关键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如赤壁之战。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赤壁战役的背景、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以及最终的战争结果。

互动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加深对三国时期的了解。

巩固练习(20分钟)学生个人进行练习,回答与三国鼎立相关的问题,如魏、蜀、吴三国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谁?各国的经济发展如何?等。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与三国鼎立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文化视野。

五、课堂小结教师通过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同时提醒学生进行相关复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与研究、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掘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通过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还不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的过程,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historical thinking。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案例分析: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5.历史地图: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之间的关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三国鼎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三国鼎立》是人文历史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三国时期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三国鼎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掌握各国势力的变化以及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历史的渊远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掌握各国势力的变化以及影响。

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分析和思考,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课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学是以人为主体的知识传承与文化积淀”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与学生进行谈话,询问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和兴趣。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适时引导他们思考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并引入今天的课题:2024三国鼎立。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并为今天的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历史事件和背景。

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我将讲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上册第18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容易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而产生向往和平的思想;通过史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教学过程这一板块包括五大部分:(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并出示曹操、刘备、孙权的图像,设问:他们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以此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1.官渡之战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为后面讲述官渡之战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然后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并带领学生完成表格。

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1)动态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并播放赤壁之战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大致经过后完成表格;(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老师完善补充。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情境创设歌曲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视听情境后连环设问:知道今天将要学习哪三国?大家熟知其中的哪些人物呢?(图片:曹操、诸葛亮、刘备…)作用:恢宏的三国歌曲引起视听震撼;针对三国人物的连环设问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预习交流,合作探究首先-自主探究:其次-预习交流:(课件: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分天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作用:教师用数字法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示,既检测了个人自学效果,又以师生互动方式实现成果交流,更开门见山的点明学习目标,可谓一举三得。

再次—新课探究:(课件:学生小组探究展示题)第一组:模拟曹操讲述统一原因第二组:表格比较官渡赤壁之战第三组:图示法《三国鼎立局面》第四组:三国导游介绍经济特色第五组:辩论式评价曹操诸葛亮第六组:导图及歌谣法梳理要点第七组:做基础和中考真题检测目的: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质疑争论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自悟学法,合作中提升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讲1、学生展示汇报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板块(由部分探究内容整合而成)进行。

总体设计理念: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以小组展示汇报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不同方式,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方位提升了学习品质。

第一板块:析战役谈启示首先第1组学生从历史趋势、政治、经济、用贤等多角度分析操的统一原因。

(课件:《官渡之战》Flash动画短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音频)过渡,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大了课堂容量及教材直观性。

其次第2组学生以表格归纳法明确官渡赤壁之战的要素(课件:《两个以少胜多战役比较表》)并从中得出结论:骄兵必败。

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又启发学生学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准主要矛盾的哲学分析法及戒骄戒躁的自我教育法。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于是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起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

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初一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索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

三国鼎立 说课稿

三国鼎立 说课稿

客 观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2)赤壁之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 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 ——苏轼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1、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王朝崩溃的原因及官渡之战和赤壁 之战的作用 (2)学生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理解课本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感受分裂时期的动荡,体 会统一时期的安定,培养热爱统一和维护统一的意识
骄傲轻敌;曹军长途跋涉,
疲惫不堪;曹军水土不服, 曹操 疾病流行;曹军是北方人, 不习水战;曹操指挥失误
天时
孙、刘 人少力弱
地理 人和
请思考 曹操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赤壁之战败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 称帝国号 魏定都洛 阳
221年刘备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 国号吴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片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东汉王朝的崩溃
学生阅读《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和课本内容了解东汉王朝崩溃的原 因和过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 主 观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招 贤纳士,人才济济。 经济:实行屯田,发展生产。 军事:精通《孙子兵法》,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分裂成三个割据政权——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权与民族关系、三国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与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与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权与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情况。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权与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情况。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三国鼎立》是历史课本上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三个国家鼎立争霸的情景。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让学生了解到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员,增强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人物。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内容,我将采用引导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历史教材、图片、音视频资料等,用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我还会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引入新课在引入新课时,我会通过展示一幅三国演义的插图和问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吗?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吗?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我可以让学生对三国鼎立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背景后,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

本课主要内容有三: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三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七年级所学的三国时期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 课《三国鼎立》,我将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课本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这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这篇文章既承接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割剧的历史知识,又为下一节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课书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两次战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我的教学过程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的自学探讨和教师的引导点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树立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次战役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两大战役的不同作用;如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倡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的模式,灵活使用观察、比较、竞争、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参与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将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中军阀混战的片断,将学生带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

初步树立其反对战争、
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二)、快乐自学
在学生自学之前,我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自学提出明确要求:1、在10分钟之类阅读完全文;2、分小组完成自学检测任务。

表一:
两大战役
表二:
三国鼎立
在检测任务的设计中,像两次战役的时间等知识都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困生在自学过程中能尽快捞到“金子”,以增强其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

而两次战役的作用也为成绩优秀的学生设置了障碍,让他们在自学中也能找到挑战和快乐。

在学生自学时,我也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着重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情况,对还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有效指导。

对学生在自学
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个别问题单独指出,整体问题要在后教的过程中重点讲述。

(三)、教师导学:
在学生完成自学后,我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完成检测任务。

然后上台展示自学成果,并让他们结合自已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大胆质疑。

凡是学生能解
决的疑难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

1、知识的梳理
在讲述两次战役的作用时,官渡之战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而赤壁之战的作用则让学生难以理解,我将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如果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操获得了胜利,那么还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吗?借以让学生想到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作用。

既攻克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我会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大加赞赏,然后话锋一转,向学生提出更高的挑战,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有什么
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能力的拓展
在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梳理后,我会先给学生3 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快速消化。

然后设计了一个“排雷高手” 的游戏,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一处知识错误并更正即“排雷成功”,找的越快越好的同学成为“排雷高手” 。

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快乐的游戏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巩固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和竞争意识。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设计了下面这个活动:“志向选择”—你想当“医生”还是“丞相”?
我先出示活动的内容:
活动一:“历史诊所”
我将采用情景导入法,设置这么样的一段台词:大英雄曹操兵败赤壁后一直闷闷不乐,有一件事他始终想不明白: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兵力是自己的好几倍,结果大胜而归;赤壁之战时,自已的兵力是孙刘联军的好几倍,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如果你是“历史诊所”里的“医生” ,你能帮曹操找到他在两次战役中取得一胜一败结果的原因吗?
活动二:“治国良相” 如果你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丞相,你会用什么样的办法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最终提交一份答案。

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智慧锦囊”,凡是学生所做的答案在我的锦囊之内的,每条计1 分;如果在锦囊之外且合情合理的每条计2 分。

最后按得分的多少给予适当的奖励。

在学生展示成果的同时,我会顺势引导,让他们从活动中树立起不骄不躁的精神风貌,
培养其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的优秀品质
我的设计理念是:
1、 凡是孩子们自己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
2、 让学生的思维从课本和教师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3、 努力构建一个合作、民主、开放、创新的课堂。

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过程中,我会和学生一起,借助知识表格,理清课文思路。

再归纳出
“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个国家,四位人物,五次时间”的记忆口诀。

有利于 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当堂训练
我把训练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类,由易后难,循序渐进。

着重培养学生理解、 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优化思考:
本堂课的宗旨是倡导学生快乐自学,面向全体学生。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能会在学生参与程度、教学时间的把握、情感教育的渗透等方面有所欠缺, 这 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敬请各位专家、评委、和 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魏(曹丕)
220洛阳
蜀(刘备)
221成都
吴(孙权)
222建业
在完成了以上环节之后, 我将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