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2.导入新课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三国鼎立教案2篇
三国鼎立教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相互争夺控制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教案中,我们将以三国鼎立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2.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这些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 引入三国鼎立时期,并介绍其背景和原因。
第二步:了解三国(20分钟)- 分成小组,分别研究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战争和政治斗争(30分钟)-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包括著名的战役和战略。
- 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著名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
第四步:影响与评价(20分钟)- 探讨三国鼎立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包括积极和消极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总结回顾(10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对三国鼎立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的学习方向。
4. 扩展活动- 建议学生进一步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
-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小说或文章,并进行书评。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争与政治斗争交织的时期。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
2. 目标整个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的时期背景和原因;- 探索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战役和政治斗争;- 评价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三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讲解新课(1)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讲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割据的背景。
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原因。
(2)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讲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战役。
介绍诸葛亮、周瑜、关羽等著名人物。
(3)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3.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模拟对话,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巩固知识(1)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了解。
(2)填空题出具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三国时期知识的掌握。
5.课堂小结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
6.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巩固知识环节,检验学生对三国时期知识的掌握。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学生参与度方面进行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利用时间轴,让学生直观看到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过程,通过讲解,强调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P106材料一: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三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2.学生回答:三国鼎立时期。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三、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割据,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势力逐渐崛起。
2.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后,曹操据有北方,刘备占据蜀汉,孙权控制江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3.讲解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特点:北方经济逐渐恢复,蜀汉和吴国分别发展农业和海上贸易,文化交流繁荣。
四、案例分析1.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人物的特点及其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三国鼎立形势图。
2.写一篇关于三国时期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特点,让学生对这一时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学生回答:三国鼎立时期。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3.课堂讲解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割据,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势力逐渐崛起。
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后,曹操据有北方,刘备占据蜀汉,孙权控制江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能够描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发展与变迁,认识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格局、军事战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
2. 难点:理解三国时期各国的战争策略与历史事件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学生教材、参考书籍等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新课呈现(2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起源。
2. 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讲解三国时期各国的统治者、政策、军事力量以及主要历史事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三国时期各国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示范演示(20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关键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如赤壁之战。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赤壁战役的背景、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以及最终的战争结果。
互动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加深对三国时期的了解。
巩固练习(20分钟)学生个人进行练习,回答与三国鼎立相关的问题,如魏、蜀、吴三国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谁?各国的经济发展如何?等。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与三国鼎立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文化视野。
五、课堂小结教师通过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同时提醒学生进行相关复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与研究、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掘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理解三国鼎立的成因。
2. 掌握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了解三国鼎立的决定性战役及其影响。
3. 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
1. 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和群雄并起的局面。
2. 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和条件。
3. 三国鼎立的决定性战役和影响。
4. 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和过程。
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2. 《三国演义》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讨论三国鼎立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为何会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2. 讲授新课:首先讲解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和条件,再阐述三国鼎立的决定性战役及其影响。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巩固练习:提供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材料,让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讨论三国鼎立的影响。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情境创设歌曲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视听情境后连环设问:知道今天将要学习哪三国?大家熟知其中的哪些人物呢?(图片:曹操、诸葛亮、刘备…)作用:恢宏的三国歌曲引起视听震撼;针对三国人物的连环设问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预习交流,合作探究首先-自主探究:其次-预习交流:(课件: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分天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作用:教师用数字法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示,既检测了个人自学效果,又以师生互动方式实现成果交流,更开门见山的点明学习目标,可谓一举三得。
再次—新课探究:(课件:学生小组探究展示题)第一组:模拟曹操讲述统一原因第二组:表格比较官渡赤壁之战第三组:图示法《三国鼎立局面》第四组:三国导游介绍经济特色第五组:辩论式评价曹操诸葛亮第六组:导图及歌谣法梳理要点第七组:做基础和中考真题检测目的: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质疑争论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自悟学法,合作中提升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讲1、学生展示汇报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板块(由部分探究内容整合而成)进行。
总体设计理念: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以小组展示汇报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不同方式,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方位提升了学习品质。
第一板块:析战役谈启示首先第1组学生从历史趋势、政治、经济、用贤等多角度分析操的统一原因。
(课件:《官渡之战》Flash动画短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音频)过渡,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大了课堂容量及教材直观性。
其次第2组学生以表格归纳法明确官渡赤壁之战的要素(课件:《两个以少胜多战役比较表》)并从中得出结论:骄兵必败。
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又启发学生学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准主要矛盾的哲学分析法及戒骄戒躁的自我教育法。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三国鼎立教学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学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战争胜败原因。
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学情分析】(一)我所执教的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为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在没有上新课之前,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歌曲,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知道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音乐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生回答。
后提问:你知道《三国演义》指的是哪三国吗?(生回答:魏蜀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内容涉及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巡回指导。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三3篇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三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三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根本情况;2.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3.理解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1.掌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根本情况;2.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2.课堂演讲和展示;3.图片和视频展示。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三国鼎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根本情况。
【讲解】1.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根本情况。
2.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展示】1.展示三国鼎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三国时期的情景。
2.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考虑,展示对于三国鼎立的理解。
【总结】1.小组代表进展课堂演讲,总结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2.教师进展总结概括,帮助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进展研究和展示,深化理解三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
2.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深化研究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作业】1.选择一个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展研究和撰写报告。
2.考虑并写下自己对于三国鼎立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三国鼎立-历史背景和根本情况-原因和影响-中国历史的意义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三精选3篇〔二〕课题:三国鼎立教学目的:1. 理解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的产生背景和形势开展;2. 掌握魏、蜀、吴三国的根本情况和特点;3. 理解三国时期三方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教学重点:1. 魏、蜀、吴三国的产生和形势开展;2. 识别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难点:1.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2. 掌握三国时期的复杂情势。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活动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三国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分组讨论的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范例三国鼎立张惠洁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政权分立的典型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21课,从教材编写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了“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三国鼎立既是汉一统天下的崩溃,又是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先声,所以课程标准选择它为政权分立的典型,使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是教会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历史教学,发展其创新意识、自主思维、培养其分析、比较、归纳、表述能力以及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和作用。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通过与台湾问题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本课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我把“三国鼎立的形成”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是根据课堂标准和本课知识结构的要求。
本课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因为对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分析、比较、归纳等能力,学生不易理解。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面临的是六年级的学生。
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三国知识,和学习历史的能力;从心理生理特征来看,他们好奇活泼,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能积极发表意见。
三、教材处理及教学方法:(一)教法与学法:我在处理教材时本着三个指导思想:一是注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全课都围绕着曹操这一条线展开。
二是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多媒体展示、问题设计、情景再现都是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融入课堂。
三是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和文学作品的辨别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情景材模拟教学法。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设计采用了《三国演义》的电视片头及插曲;教会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抓住学生的兴趣。
介绍诸葛亮时采用了情景表演法等教学手法,如:“看图说话”。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负原因时,主要采用了互动探讨法。
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再以表格的形式,突出重点,抓住学生注意力。
如:“《官渡之战动态路线图》”“《赤壁之战动态路线图》”及相关表格。
在课件设计中我体现出四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注重突出师生互动,互为主体。
例如:我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本课的书籍、相关人物故事、诗句;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我还设计了“人物模拟”“精彩表演”;“画一画”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大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归纳,表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评说历史人物”“分析讨论”“动脑筋”“发散思维”等。
第三大特点是:我利用本课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渗透,通过设计一些交融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教会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历史学习。
例如,“《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地理学科中有关读图知识,直观认识三国鼎立的形成的史实;又如通过讨论“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有什么意义呢?”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台湾是我国年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我在本课结束时,利用配画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吗?最喜欢哪部?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使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从《三国演义》引入新课。
一方面能教会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另一方面关于曹操的问题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从而导入新课。
)导入:我最喜欢哪部?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就可以猜到了。
播放课件1:歌曲《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是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主题曲?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
《三国演义》是根据我国历史改写而成的。
但小说不同于历史,要注意区别。
播放课件2:课题------第21课《三国鼎立》B、讲授新课提问:东汉末年的情况怎么样?(学生思考)政局混乱。
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乘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他们相互攻战,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请同学们看东汉末年形势图,并显示一句话让学生加深影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特别形象的描绘出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危害以及民不聊生的真实场景。
播放课件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各地豪强地主、官吏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势力。
其中有:刘璋(益州)、刘表(荆州)、张鲁(汉中)、袁术(扬州)等,但是,当时北方实力最强的有两支,是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
曹操舞台画像。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袁曹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胜负。
公元200年发生在双方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播放课件4(一)官渡之战播放课件5:1、曹操势力的日益壮大的原因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2)重视人才,北方人民支持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2)组织兵士耕田正因为曹操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所以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官渡之战曹操最终能取得胜利。
2、官渡之战的经过播放课件6:《官渡之战形势图》。
官渡位于今天河南省境内。
学生讲述(起初袁军进军黎阳,前锋围攻白马,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解白马之围,斩袁将颜良、文丑。
接着曹操主动退守官渡,“时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
阻袁军达半年之久。
后袁军谋士许攸投降曹操(书上有插图),暴露了袁军屯粮地------乌巢。
曹军直捣乌巢杀淳于琼,焚粮动摇了袁军军心,张颌投降,袁军大败,袁绍只带领八百亲兵逃回河北,次年忧愤而死)。
强调: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取得胜利,消灭了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之一,可谓一战而定乾坤。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填好这个表格。
播放课件7:官渡之战表格8:动脑筋: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使他得到文武人才的辅佐。
奖励农耕,实行屯田,既赢得了民心,又保证了军粮;能谋善断;能听取许攸建议偷袭乌巢;北方人民的支持。
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
播放课件9:官渡之战袁、曹力量对比曹操又用几年的时间肃清袁军的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当他得胜回朝途径渤海时,写了《龟虽寿》,留下这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年53岁,他的壮心是什么?-------南下统一全国,208年他兵指荆州的刘表和依附他的刘备,后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处展开激战,终成三国鼎立局势。
同学们一定知道这场战役的名称吧,就叫——赤壁之战。
播放课件10:(二)赤壁之战过渡:要想了解赤壁之战的精彩内容,我们之前必须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谁呢?大家猜……对!诸葛亮(诸葛孔明)。
播放课件11:三顾茅庐图,看图说话:大家都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传为千古佳话。
在隆中,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江东“国险而民付,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诸葛亮的分析,指出三分天下的形势,为刘备图霸一方确立了正确的方针、策略。
刘备称“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播放课件12:人物模拟过渡:曹操统一北方后,南方有刘璋占据长江上游益州地区;刘表占据长江中游荆州地区、孙权长江中下游扬州地区。
他们都是曹操统一路上的绊脚石,208年曹操亲自率兵20万,号称80万南下,打算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明知统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赤壁之战拉开了帷幕。
播放课件13:《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们看书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学生发言)。
这为同学说的非常精彩,战争过程很复杂,但大家一定要知道以下的内容:播放课件14:赤壁之战表格播放课件15: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骄傲。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骄兵必败!另外,失败根本原因是统一条件不具备。
真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多少风流人物。
官渡也好、赤壁也罢,都与那些历史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永载史册,自古就有很多的文人墨客,舞文弄墨,咏唱不休。
接下来,过渡:赤壁之战以后,曹败归北方,知道一时间消灭不了孙刘,开始采取防御方针,收缩战线,整顿内部,巩固后方。
相继平定了关中势力,而南方的孙权、刘备也没有北上,忙着巩固自己的地盘,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播放课件16:(三)三国鼎立的形成(哪三国?)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播放课件17:《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刘协)自立为帝(魏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刘备占领了荆襄四郡,后占领益州,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关羽掳于禁、斩庞德,攻樊城威震北方。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在用计袭杀关羽后,再夺荆州,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今南京)开创了六朝古都之先河。
播放课件18:播放课件19_20: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如何评价曹操?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的诗人。
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
不要受戏曲的影响。
过渡:三国鼎立形成以后,三国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发展生产,各自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发展经济的积极的措施,促进了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2、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播放课件21、22、23、:魏、蜀、吴三国经济(1)曹魏重视农耕: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2)诸葛亮治蜀:重农耕、织蜀锦、治理少数民族(七檎孟获的故事)(3)孙吴开发江南:垦荒田、制青瓷、通夷州(今台湾)------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