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人教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三国鼎立》

合集下载

说课稿-人教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

说课稿-人教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各位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本课在教材中地位与教学背景。

《三国鼎立》属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秦汉大一统的国家统治结束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上的第一次分裂,单元四题目《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也说明了这一点。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讲述了两次战争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能力、总结历史规律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第二部分,学情。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七年级学生身体迅速发育,由青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活泼好动、渴求上进、自尊心强;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从知识内容来看: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历史史实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教与学方法上,本人把讲读、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教参、核心素养和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了本课教与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历史作用;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及对曹操、诸葛亮等的评价,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及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人才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好好学习;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分析,能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赤壁之战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感悟历史兴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主要介绍了我国封建社会从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结束了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不仅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开发的序幕。

因此,本课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一是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总结归纳能力、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人才意识;二是在区别历史真实人物和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2、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3、难点:曹操在两次战役一胜一败原因、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理论指导和教、学法选择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从整体上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比较差。

因此,在初一的历史教学中,必须抓住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宜简单不宜复杂。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将引导学生运用三步思维学习模式进行学习。

三步思维学习模式是根据心理学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把每一课的学习内容,由浅及深,转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问题的学习思维模式。

说课稿 人教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三国鼎立》

说课稿 人教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历史教师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和教学体会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第一部分是教学背景,《三国鼎立》属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秦汉大一统的国家统治结束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上的第一次分裂,单元题目《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也说明了这一点。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讲述了两次战争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能力、总结历史规律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七年级学生身体迅速发育,由青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活泼好动、渴求上进、自尊心强;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从知识内容来看: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历史史实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本课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

能够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有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归纳并试评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及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任务的评价过程中,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及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分析,能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根据教学大纲,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教学难点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意义。

以上是有关教学背景的所有内容,接下来,我将阐述本节课的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教学分析A.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3、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一新授一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史料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

4.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对于本书来说是总结的单元,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缩影。

本单元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分裂,再到西晋的统一;从北方的战乱到北魏的统一(黄河流域);最后北魏分裂,为下学期的隋唐统一埋下伏笔。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创设情景,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说教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分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及时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操作】:打开ppt,画面呈现: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的人物头像图片2导入新课:请大家判断这些历史人物都出自于哪一个历史时期?你们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他们的?(预设分析学生活动:三国时期,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我再测试一下大家的水平:请猜测这几个历史人物找到年龄最大和年龄最小的。

我可以给大家两次机会。

(预设分析学生活动:不用管说的对错)请大家观察:【操作ppt呈现:年代尺——呈现五个人物的长幼顺序】这个在数学课上叫什么?在我们历史课上叫年代尺,它是否有起点和终点——对,都没有,这就是历史发展的特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

(2)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2、能力和方法:(1)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历史事实。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

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说课稿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教材分析二、学生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副板板书)在这一部分,我主要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认真分析。

首先来看我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把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6课的内容。

它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在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之后,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进入说课的第二大部分: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容易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课外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选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基于上面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这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第三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首先,来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次,来说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再次,来说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在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感兴趣,但同时也会觉得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难以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排序和相互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5.课堂互动:设置历史知识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一、课题方面:我讲的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16课《三国鼎立》,授课班级是七年级班,人数是63人。

二、教材方面:本课主要由四个内容构成:(1)、官渡之战;(2)、赤壁之战;(3)、三国鼎立的形成。

(4)三国的经济。

通过学习,主要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和对历史事实与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而且通过学习在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思想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者重要历史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

(4)、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讲述历史的兴趣。

3、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比如,曹操,诸葛亮等。

(4)、将文艺作品中描述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事实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四、学生方面:绝大部分学生从小说与影视剧当中对三国的历史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三国的历史学习会很有兴趣,会很喜欢。

因此我在讲解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加以深化。

但注意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给学生分清楚。

五、学法方面:(1)、重点及处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官文美我说课得课题是《三国鼎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创设、分组讨论、历史剧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

三、说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1)情境法:利用视频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分组学习探究: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学习。

2、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角色体验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小结、练习。

导入新课: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二)、合作探究:(1)、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历史剧《曹操赤脚迎许攸》,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讨论曹胜袁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点拨。

(2)、播放视频《火烧赤壁》,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曹军失败,而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然后教师点拨。

(三)、历史感悟:是非成败都会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教师在点拨时引导学生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与小说或电视剧中的曹操区别开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斗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讲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历史教师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和教学体会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第一部分是教学背景,《三国鼎立》属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秦汉大一统的国家统治结束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上的第一次分裂,单元题目《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也说明了这一点。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讲述了两次战争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能力、总结历史规律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七年级学生身体迅速发育,由青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活泼好动、渴求上进、自尊心强;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从知识内容来看: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历史史实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本课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

能够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有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归纳并试评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及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任务的评价过程中,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及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分析,能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根据教学大纲,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教学难点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意义。

以上是有关教学背景的所有内容,接下来,我将阐述本节课的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

注重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比如,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比较两次作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和作用,并选择3-4位学生发表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各位学生的观点是否全面,我都将发现亮点,给与及时的点评。

如果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对这两次战役做出比较,我将接着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有个别学生不能达到目标,我将对其进行引导。

接下来,是本次说课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采用比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比较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客观的开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的教,还应注重学生的学。

所以,本课采用阅读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

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表达能力。

首先,我将运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并提出问题:①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有哪些?②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是有层次的,第一个问题简单,第二个问题实际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只有全面学习完本课后,才能对其有个全面的评价。

所以,第二个问题起到激疑的作用,没必要非得在这时候回答。


在新授环节,老师出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示意图。

提出问题(比较两次作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自学。

并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
时间作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基本的历史史实进行掌握和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解决自己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表格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比较能力。

这一阶段,教师选择3-4名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各位学生的观点是否全面,我都将发现亮点,给与及时的点评。

如果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对这两次战役做出比较,我将接着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有个别学生不能达到目标,我将对其进行引导。

紧接着,老师问学生两个问题:
1、曹操能够战胜袁绍,初步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充分讨论,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

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导入下一环节,即赤壁之战的结果和影响就是之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并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
教师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
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



老师进一步抛出问题,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及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思考与三国有关的谚语或者成语有哪些?及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来拓展知识面。

老师播放多媒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生的课外作业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课下进一步搜集有关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开展专题活动,让学生对三国中的主要历史人物有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教学体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教学法,在分析历史人物时,则主要运用了比较教学法。

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方案。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本节课内容。

背景
时间
官渡之战
结果
意义
三国鼎立
背景
时间
赤壁之战
结果
意义
形成三国鼎立
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