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合集下载

塞下曲古诗原文及翻译

塞下曲古诗原文及翻译

塞下曲古诗原文及翻译塞下曲古诗原文:塞下曲卢纶〔唐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古诗翻译: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塞下曲古诗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

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

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翻译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鉴赏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塞下曲古诗解释

塞下曲古诗解释

塞下曲古诗解释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四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古诗简介】《塞下曲》为卢纶的组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翻译/译文】1、塞下曲其一翻译: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2、塞下曲其二翻译: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3、塞下曲其三翻译: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赏析/鉴赏】1、塞下曲其一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领动员出征时的威武和雄壮声势。

诗的首句描写边塞将军身佩宝箭的威武气概,金仆姑是宝箭之名,借以显示将军的非凡气度。

次句写练兵场上竖着的饰有燕尾形飘带的帅旗。

《左传》:“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里引用“蝥弧”之典,象征着军中士气的高涨,生动地衬托了将军的八面威风,使将军形象栩栩如生。

第三句写将军下令出征。

“独立”—词,显示了将军威武屹立的气势。

末句写万千战士一呼百应的壮盛气势。

“千营”形容士军之盛壮。

“共一呼”写出了战士们的万众一心、共同赴敌的决心和浩大声势,这“一呼”大有声震山岳的雄威气势。

2、塞下曲其二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这首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

全诗话句精练、构思巧妙、境界悲壮、意蕴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塞下曲》原文唐代: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译文及注释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

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塞下曲》鉴赏“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

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

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

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

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

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

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

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

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

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

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

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

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

《塞下曲》原文注释及简析

《塞下曲》原文注释及简析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唐代诗人。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
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这首诗的意思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这首诗的意思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这首诗的意思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唐代·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作者简介】: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济州刺史、光禄大夫卢尚之的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

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不久去世。

著有《卢户部诗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

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

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

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作品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

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意思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意思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意思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一句著名的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

这句诗的意思是:
在边塞地区,夜晚的时候,月亮已经下山,天空黑暗无光,而一群群的雁儿却高飞着。

这句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夜晚景象,抓住了两个寓意:一是塞上战乱频繁,军民疲惫不堪,却依然在黑暗中孤独而坚定地奔赴前线;二是雁儿的高飞象征着希望与自由,它们不受困境所限,努力追求更广阔的天空。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壮志豪情和对自由、希望的追求。

它既展示了塞上边疆的艰苦环境和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又通过雁儿的形象传达了追求自由、超越困境的向往。

整体上,这句诗表达了对困境中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自由的赞美和讴歌。

《塞下曲》诗意及赏析

《塞下曲》诗意及赏析

《塞下曲》诗意及赏析《塞下曲》诗意及赏析(精选12篇)《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下面是店铺收集的《塞下曲》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塞下曲》诗意及赏析篇1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

代宗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

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大历十一年(776)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德宗建中元年(780)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

贞元时,在河中节度使浑□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

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

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

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

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

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

《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

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傅璇琮)[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译诗、诗意]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唐-王昌龄《塞下曲》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王昌龄《塞下曲》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王昌龄《塞下曲》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翻译: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
1.饮(yìn)马:给马喝水。

2.平沙:广漠的沙原。

3.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4.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5.足:一作“漏”,一作“是”。

6.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卢纶《塞下曲》赏析《塞下曲》译文及鉴赏

卢纶《塞下曲》赏析《塞下曲》译文及鉴赏

卢纶《塞下曲》赏析《塞下曲》译文及鉴赏《塞下曲》是由卢纶所创作的,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塞下曲》唐代: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译文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塞下曲》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塞下曲》鉴赏《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

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赏析《塞下曲》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唐代: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古诗简介《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翻译/译文其一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其二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其三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塞下曲》译文

《塞下曲》译文

《塞下曲》译文1.卢纶《塞下曲》其三1.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2.许浑《塞下曲》1.原文: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2.译文:昨夜一场大战就在桑乾河北,秦兵战亡过半再不能把家归。

可是早上有家乡寄来的书信,还给他们捎来了过冬的寒衣。

3.高适《塞下曲》1.原文: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2.译文:装束完毕跨上轻捷的骏马,马儿轻快奔驰慷慨从戎。

倚仗着天子的威严发怒,又倚仗将军的英迈豪雄。

万鼓齐鸣如同雷震天地,千旗飘荡犹如烈火生风。

日光辉映着霜雪般的剑戈,悬空之月好像一张雕刻着图案的弓。

边境荒漠上空的乌云叠起如兵阵,黑山上的戈矛杀气直冲天穹。

唐军酣战之际太白星在夜空高悬,战罢髦头星落得一场空。

从戎万里的勇士不怕死,谁知一时竟然获得成功。

我的真容也画在麒麟阁,皇帝召见我入朝明光宫。

面对着文士我开怀大笑,《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哪里值得探究到底!古人不能明白此中玄妙,往往蹉跎一生就成白发老翁。

4.李贺《塞下曲》1.原文: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2.译文:胡人的号角声吹起了北风,蓟门的颜色比水还要白。

天空包含着青海的道路,城头上的月亮照耀千里。

露水落下,旗帜模糊不清,寒夜中刁斗敲响。

众多兵甲如同锁着的蛇鳞,战马嘶鸣在青白色的坟茔旁。

秋天静谧能看到旄头星,沙原遥远,席箕草引发羁旅之愁。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译文鉴赏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译文鉴赏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译文|鉴赏这首《塞下曲》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塞下曲》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及注释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1.饮(yìn)马:给马喝水。

2.平沙:广漠的沙原。

3.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4.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5.足:一作“漏”,一作“是”。

6.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塞下曲的译文

塞下曲的译文

塞下曲的译文1、《塞下曲》李益【唐】佳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译文: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2、《塞下曲》高适【唐】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译文:装束毕跨上轻捷的雄骏,风度翩翩奔驰慷慨从戎。

倚凭着天子的威严发怒,又倚仗将军的英迈豪雄。

万鼓齐鸣如同雷震天地,千旗飘荡犹如烈火生风。

日光辉映霜雪般的剑戈,月亮悬空好像一张雕弓。

青海的乌云盘绕如兵阵,黑山戈矛杀气直冲天穹。

唐军酣战之际太白高悬,战罢髦头星落得一场空。

从戎万里的勇士不怕死,谁知一时竟然获得成功。

我的真容也画在麒麟阁,皇帝召见我入朝明光宫。

面对着文士我开怀大笑,你们皓首一经又何足穷!古人不能明白此中玄妙,往往蹉跎一生就成衰翁。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唐】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4、《塞下曲》许浑【唐】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兵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还。

次日早晨收到他们家乡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5、《塞下曲》卢纶【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6、《塞下曲》王昌龄【唐】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李白《塞下曲》(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

答:将士们常年驻守在边关,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杨柳》的曲子。

“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3)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情感?歌颂了将士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和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

(4)阅读下列诗句,综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物候与纬度的关系。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反映物候与地势高低(即高下)有关系。

2.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1)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2)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请描绘出来。

参考: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3)“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思家怀乡之情)解析:羌笛吹的曲调恰好是哀怨的《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见一点春色。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上”在炼字上有和好处。

解析:“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3.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答:“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将军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暗示了将军极富作战经验。

(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答: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故留悬念,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4.《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图名为:春江鸭戏图(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

)(1)这首诗所描绘的的是(季节)的景色,从之处可以看出。

(2)惠崇的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有:桃花盛开、春江溶漾、竹外桃枝、鸭群戏水、蒌蒿之密、芦芽之短。

(3)“春江水暖鸭先知”富有哲理,试分析。

春天来了,江水开始变暖,鸭子能首先感受到。

现常比喻只有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4)这首诗的写法“妙”在何处,请分析。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正是河豚欲上时”两句中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正是这想象和联想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整个画面点活,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5.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完成第1—5题。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可分为:、、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_______、_______。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相会,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主人公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这两句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婚礼上唱的赞歌。

点:[“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答案:1.追求、思慕、迎娶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3.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等4.辗转反侧采之、友之、芼之、乐之5、《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6.阅读《蒹葭》,完成下列题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分析: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1)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到,再到,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2)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答: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诗的句式特点: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7.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

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2)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分析:“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

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思”。

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

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秋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