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发展史。
越剧PPT课件
.
4
(2)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
越剧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其演变过程中,曾有过各种不同的称呼: 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剡剧、嵊剧。而探寻越剧最早的源头,则要追 溯到她的前身——“落地唱书”。
“落地唱书”是嵊州地区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说唱艺 术,它的名字得自于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多数曲艺形式在演唱时需要有一个或 大或小的舞台,而“落地唱书”则完全没有特定的条件要求,在农家檐下门口、 台门堂前,站立于地均可演唱,由此而得名“落地”。
.
10
“新越剧”的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 经过整理改编,剧目的内容更是较以往有很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都重视剧目的社 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 想的剧目。在表演方面,“新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 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 结合的风格。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了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 样式、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 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了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艺术机 制,并组建了舞台综合艺术的剧务部。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 声”“东山”“玉兰”“少壮”都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在党的支持与引导下生机 勃勃的发展着。
.
6
• “绍兴文戏”时期
1922年,越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绍兴文戏”时期。由于 “小歌班”诞生在嵊州,而嵊州隶属绍兴府,“小歌班”与同出于绍兴以武 戏、宫闱大戏为主的“绍兴大班”相比,内容更侧重于家庭伦理、儿女情 爱,由此被称为“绍兴文戏”。“绍兴文戏”时期是越剧发展的成熟期,分 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都是男演员,故称“绍兴文戏男班”,后期出现男女 混演,并向女演员过渡,称“绍兴文戏女班”。
越剧发言稿
越剧发言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越剧”。
越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起源于浙江和上海一带,深受人们喜爱。
越剧追溯至上世纪初,其独特的唱腔、形体语言和戏曲功底使其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越剧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越剧的历史。
越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
当时,受到京剧、评剧和昆曲等其他剧种的影响,地方戏剧的发展非常迅速。
越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了。
它最初是由许多艺人汇聚在上海组成的,这些艺人来自浙江、江苏等地,他们将自己的地方戏剧传统与其他剧种相结合,并创造出了越剧的独特风格。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越剧的独特特点。
首先,越剧的唱腔以“柔美”、“绵细”为特点,它采用了浙江地方方言的发音方式,使演唱更加生动。
其次,越剧的表演形式注重留白和情感表达,演员通过优雅的动作、精巧的舞姿和细腻的表情来传递情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感受。
此外,越剧注重剧情的精准和协调,通过虚实结合、快慢对比的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越剧还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越剧保护、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它通过剧中角色的造型、服装、配乐、道具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的风俗、历史和文化。
同时,越剧的剧本和演出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现实问题,它使观众反思社会,关注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尊敬的评委和亲爱的观众们,越剧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戏剧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表演技巧,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了越剧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希望通过这个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越剧,让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
谢谢大家!。
《中国越剧艺术》课件
越剧的表演技巧与特色
表演技巧
越剧表演注重手、眼、身、法、 步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通过细 腻的表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和内
心世界。
艺术特色
越剧以文戏为主,表演风格细腻、 婉约、典雅,舞台布景简洁,强调 虚拟化表演,善于以形传神。
文化内涵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 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表演能够传达出中国文化的 精髓和价值观。
傅派
代表人物为傅全香,以高亢、 明亮的唱腔见长,塑造了许多
泼辣、机智的女性形象。
02
越剧表演艺术
越剧的角色行当
生行
包括小生、老生等,主要扮演男性角 色,表演唱腔和动作兼具儒雅和刚健 的特点。
旦行
包括花旦、青衣、老旦等,主要扮演 女性角色,表演细腻、情感丰富,唱 腔优美动听。
净行
又称花脸,以面部化妆为主要特点, 表演粗犷豪放,声音洪亮。
THANKS
感谢观看
越剧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与价值
越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越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国际传播,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 文化。
越剧的艺术价值与国际认可
越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国际传播,可以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推动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
族特色。
舞台特点
越剧舞台布景简约、写意,以 实景和灯光变换来营造氛围,
具有现代感。
越剧的流派与代表人物
袁派
代表人物为袁雪芬,以细腻、 婉转的唱腔著称,强调内在感
情的表达。
尹派
代表人物为尹桂芳,以潇洒、 飘逸的表演风格为主,注重人 物性格的刻画。
范派
代表人物为范瑞娟,以浑厚、 激昂的唱腔闻名,擅长扮演刚 烈、豪放的男性形象。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越剧,是中国戏曲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源于中国浙江省的绍兴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一、越剧的特点1.优美的旋律和唱腔越剧以腔调婉转动听、正音清朗而著称。
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婉转,常常被人们形容为“欢快、抑扬顿挫”。
越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韵律节奏和方言语调,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2.精湛的表演技艺越剧是一种注重形体和表演的戏曲剧种,它有着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达到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追求真实性的表演方式越剧表演时注重真实感和细腻的表演,演员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去表现角色的真实情感,使得角色具有更加真实鲜活的人性。
同时,越剧的服化和舞台设计也都力求真实和精致。
4.故事情节感人动人越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女性为主角,表现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况味。
它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感人,常常让人流连忘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越剧的发展越剧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1.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些演员身体素质优秀,表演技艺高超,对于越剧的传承和创新都做出了贡献。
2.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也为越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现代化的舞台设计,让越剧的表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越剧舞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则让越剧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3.新颖的创新元素的运用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越剧还在不断地尝试创新。
演出内容不仅有传统的经典曲目,也多了一些新颖的元素,比如现代音乐的运用、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等,让观众在欣赏越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越剧的影响。
4.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的走红。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越剧的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词。
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 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越剧的剧目举要至2006年,越剧有大量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越剧
【越剧特点】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 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 动听,表演真切动人, 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越 剧服装为轻柔、淡雅、 清丽的独特风格。 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 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 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 女班。
傅 派 创 始 人 傅 全 香 ——
傅派
由傅全香创立。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 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傅派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流派传人:何英、颜佳、 陈飞、陈颖、陈艺、陈岚、洪芬飞、张腊娇、薛莺、胡佩娣、 张金月、裘丹莉,董鉴鸿等。
戚 派 创 始 人 戚 雅 仙 ——
《陆唐》剧照
所获奖项: 1984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6年荣获全国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十 佳之一; 1993年荣获第十一届梅花奖“二度梅”、 第三届文华奖和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 1994年荣获第四届文华奖和中国小百花 越剧节金奖; 1999年荣获第九届文华奖、第十届上海 白玉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
范 派 ,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 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 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 阳刚之美。流派传人:吴凤花、章瑞虹、孟科娟、方雪雯、徐铭、 陈琦、江瑶、邵文娟、史济华、韩婷婷、陈雪萍、丁赛君,王柔桑。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 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 誉: 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和苏联演出; 1959年、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梦》; 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 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都受 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
第一章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百年越剧发展史▪孕育时期——落地唱书1852年(清咸丰二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
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小歌班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
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
▪绍兴文戏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演出于第一戏院,当天,《新闻报》广告首次刊出“绍兴文戏”之名谓。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
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解放前的女子越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
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
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
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
男班因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46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
▪解放后发展与辉煌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
越剧的发展史及流派
越剧的发展史及流派
越剧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
越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但是直到清朝中期才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越剧的流派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上海越剧。
上海越剧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上海市,是越剧的一种分支。
它吸收了歌舞和音乐的元素,融合了上海地方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除了上海越剧外,还有苏州、嘉兴、绍兴、金华等地的越剧流派。
这些流派在音乐、唱腔、表演、服装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越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越剧曾一度处于低谷。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剧得到了重新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最受欢迎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在当今社会,越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对越剧不太了解,甚至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越剧的表演形式和创新发展也受到了重视,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在未来的发展中,越剧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传承,才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 1 -。
越剧调研报告范文
越剧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浙江温州一带。
因其深受江苏沪剧、昆剧等戏曲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风格。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越剧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以便进一步推动越剧的传承与发展。
二、发展历程1. 温州越剧温州越剧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在当地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温州越剧以其细腻、柔和的唱腔、舞姿和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柳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上海越剧20世纪初,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温州越剧逐渐传入上海。
在上海,越剧融合了当地的戏曲元素,发展出了独具一格的上海越剧。
上海越剧以其精巧、流畅的表演风格和现代剧目的创新,吸引了大批观众。
代表性的剧目有《红楼梦》、《西施》等。
三、越剧的特点1. 唱腔和音乐越剧的唱腔柔和婉转,音调高亢,旋律华丽。
唱腔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的变化来传达人物内心世界。
此外,越剧还注重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舞姿优美、独特。
2. 表演越剧的表演风格细腻、婉约,融合了舞蹈、武术以及皮影戏等元素。
演员通过身段的舒展、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
越剧特有的独仔(扇子)功也是其表演艺术的一大特色。
3. 剧目越剧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经典剧目,如《柳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现代创作剧目,如《红楼梦》、《西施》等。
这些剧目通过对历史故事、古代传说以及现实生活的创新演绎,吸引了广大观众。
四、现状与发展越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观众对越剧的需求不断减少。
其次,越剧传承人才的培养面临困境,年轻人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越剧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加强对越剧的宣传推广,提高越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加大对越剧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越剧的学习和表演中来。
同时,可以通过创新剧目和演出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越剧的简单介绍
赵志刚 男,一级演员。上海市嘉定人,1962年12月出 生。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习老生,后工小生。 唱腔上,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各 个流派都学,皆有所成,为各派宗师所赞许,尤以尹派 见长。1980年从学馆毕业后,成为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 主要演员。1982年正式拜尹桂芳为师.
唱
念
做
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徐派
范派 尹派
小生
陆派
竺派
毕派
王派
傅派
袁派
吕派 张派
花旦
金派
戚派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 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 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 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 韵味很浓。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 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一级演员.1983年5月进绍兴县戏曲艺术职业学校学艺,曾 学老生、花旦,后改学小生,师承表演艺术家范瑞娟。 1986年毕业后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扮相俊美、 文武皆备、唱做俱佳。1998年4月15日在武汉演出《断桥》 中,因掼“飞吊毛”造成第6第12节胸骨压缩性骨折,但 她不负众望,坚持带伤继续演完下一个折子戏,使观众大 为感动,纷纷前往医院慰问,赞誉为“德艺双馨”。 方雪雯 女,一级演员。浙江临海人,1966年2月25日出 生。1979年进浙江台州地区越剧团学戏,工小生,师承 范(瑞娟)派,为范派优秀传人之一。 1982年春,选送浙 江艺术学校进修,先后主演了《五女拜寿》中的三女婿、 《汉宫怨》中的刘询、《梁祝》中的梁山伯、《相思曲》 中的唐璧、《红丝错》中的张秋人等。被誉为该团“五 朵金花”之一。现退出越剧舞台. 章瑞虹 女,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 1963年11月出生。1979年入浙江临海越 剧团学艺,工小生,宗范(瑞娟)派。 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 1987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 任主要演员,1990年并入红楼剧团。
走进越剧吕瑞英
越 剧 十 姐 妹
越剧新十姐妹:
陈艺 (浙江越剧团,傅派花旦) 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尹派小生) 陈晓虹(杭州越剧团,王派花旦) 黄美菊(嵊州越剧团,金派花旦) 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张派老生) 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王派花旦) 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戚派花旦) 陈雪萍(杭州越剧团,范派小生) 朱晓平(平阳越剧团,傅派花旦) 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吕派花旦)
通过越女争锋出来的十个 金奖选手:
张琳(尹派小生) 王清(尹派小生) 李霄雯(尹派小生) 陈丽宇(尹派小生) 章益清(吕派花旦) 吴群(张派老生) 李璐彦(徐派小生) 杨婷娜(徐派小生) 盛舒扬(傅派花旦) 董鉴虹(傅派花旦)
唱
念
做
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越剧发展史观后感
越剧发展史观后感
看了越剧的发展史,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江南梦境。
以前我只知道越剧咿咿呀呀地唱着特别好听,可没想到它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这越剧啊,就像是从江南水乡的潺潺流水中孕育出来的一朵娇艳花朵。
最开始知道它是从一些老唱片里,那时候觉得这声音怎么这么婉转,像水一样柔。
原来它从早期的说唱艺术慢慢发展成现在这样精致的剧种。
那些早期的越剧艺人可真是不容易,就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垦的农夫。
他们一点点摸索,从简单的表演形式到后来有了各种华丽的服装、复杂的妆容和超有深度的剧本。
看着越剧的成长,就像是看着一个小娃娃慢慢长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大美人。
在发展过程中,越剧还不断地吸收新东西。
它就像一个超级有包容心的大容器,把各种新鲜的表演元素、音乐元素都装进来,然后把自己变得更丰富、更有魅力。
它从小小的地方戏,一步一步走向了大舞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喜爱它。
现在越剧虽然面临着很多新娱乐形式的挑战,但我觉得它就像一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它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只要有喜欢它的人不断地浇水施肥,它就会一直灿烂地盛开下去。
看完越剧的发展史,我都想找个机会去现场看一场越剧表演,实实在在地感受一下这百年越剧的独特魅力呢。
越剧的简单介绍
范派 陆派
徐派
小生
竺派
尹派 毕派
傅派
王派
袁派
花旦
吕派
戚派
张派
金派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 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 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 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 韵味很浓。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 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三、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 范瑞娟的表演以温厚典雅著称,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阳刚之 气,其唱腔特点是淳朴滋实,宽厚响亮,热情内涵,咬字坚实稳重,行 腔迂回流畅,拖腔丰富,旋律起伏多变.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孔雀东 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 郭嫒等。 范派优秀传人有丁赛君、史济华、方雪雯、章瑞虹、吴凤 花等。
起源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 “落地唱书” ,民国14年(1925年)9月17 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 称之。 从此以后“越剧”一词便流传至今。
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 男班。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 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 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30年下半年,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 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 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 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方亚芬 女,一级演员。浙江宁波人,1965年2月出 生。原是浙江镇海越剧团青年演员,1984年11月考 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工花旦,宗袁派。上海 越剧院青年剧团挑梁演出。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 台风亮丽,文武两功,基础扎实,
介绍越剧的作文
介绍越剧的作文一、背景介绍越剧,又称绍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江南地区非常流行。
它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以其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和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故事情节而在戏曲艺术界享有盛誉。
二、历史发展越剧起源于明代,起初是作为绍剧而开始发展。
明代绍兴地区民间的山歌民谣演唱形式,与京剧等传统剧种相比,越剧显得更加婉转柔美。
在清代,越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戏曲剧种,并且在19世纪晚期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20世纪初,越剧逐渐走上了舞台,并通过改编传统剧目、创作新剧目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
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越剧经历了一次革新运动,一批优秀的剧目和演员涌现出来,使得越剧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三、表演形式越剧在表演形式上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是越剧的音乐风格独特,主要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悠扬的音乐为特点。
其次是越剧的表演语言流畅,具有韵律感,更加符合江南地区的方言特点。
再次是越剧的化妆和服装,以精美的妆容和华丽的服饰为特色,使得演员在舞台上更加美丽动人。
越剧的表演形式也包括唱、念、做三种。
唱指的是演员利用独特的唱腔形式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感受。
念指的是演员通过读白的方式表演对话和情节。
做指的是演员利用肢体动作、舞蹈等形式来表现角色的形象和动作。
这三种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得越剧在整体上更加生动有趣。
四、经典剧目越剧有很多经典的剧目,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红楼梦》、《窦娥冤》、《雷雨》等。
这些剧目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化经典的改编和演绎,使得越剧在国内外都备受瞩目。
《红楼梦》是越剧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该剧通过精彩的唱腔、动人的故事情节,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完美地呈现出来,深受观众喜爱。
《窦娥冤》是越剧中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剧,通过对真爱和正义的追求,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雷雨》则是一部现代题材的越剧,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无垠的爱情。
回顾越剧百年发展历程隆重纪念中国
姚 水娟 ) 等名伶 ;4 年代 ,以袁 雪芬为代 表的越剧 艺术家在编 、导、演 、音 、舞美综合艺术 、管 0 理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 了系列改革与创 新 ;袁雪芬 、尹桂芳、范瑞娟 、徐玉兰 、傅全香 、
竺水招、筱丹桂 、张桂凤 、吴小楼 、徐 天红 “ 越剧 十姐妹”联合义演越剧 《 山河恋 》 ;特别是 《 林嫂 》的演 出,在百年越剧 史上 留下了灿烂缤 纷的一页。 祥 新 中国成 立后 ,越剧艺术迎来全面发展 的鼎盛 时期 ,逐步由浙江、上海走 向了全国 ,各省越 剧 专业艺术院团最 多时达2 0 8 多个。 《 山伯与祝英 台 》、 《 梁 红楼 梦 》、 《 西厢记 》、 《 胭脂 》 等 一批优秀剧 目广 为演 出传唱 ,深入 人心 ,铸 就了越剧艺术的辉煌。 同时 ,进行越剧男女合演 的 实验与发展 ,涌现 出 《山花烂漫 》等优 秀现代 戏。 2 世纪8 年代 ,越剧迎来 了新 的春天 。浙江组 建了浙江小 百花越 剧团 。各地都 大力培养新 O O 人 ,越剧 新秀辈 出,涌现 了以茅威涛 为代表 的一批越剧表演新星和创作人员 ,为越剧艺术注入 了
新的活力。新时期 以来创 演了 《 五女 拜寿 》、 《 陆游与唐琬 》和现代戏 《 巧凤 》、 《 台姐妹 》 舞
等 一大批优秀剧 目。越剧 的足迹遍 及东南亚、欧美各国和我国香港、澳 门特 区,台湾地 区 ,在 中 国越剧百年发展史上 写下 了浓墨重 彩的一笔。 回首 中国越剧 一百年 的历程 ,她始终贯穿着改革创新 的精神。 无论是 早期的小歌 班男班艺人 闯荡上海的筚路蓝缕 ,还是越剧 女子科班争奇斗艳的异军突起 :无论是2 世纪4 年代 越剧改革 O O 风潮的掷地有声 。还是新 中国成 立后越 剧流派纷呈 、男女合演的别开生面 ;无论是改革开放 以来
越剧艺术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越剧艺术的起源及发展演变一、越剧的起源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地区。
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开始流行于全国范围。
越剧最早的表演形式可以追溯到清代。
它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舞蹈和戏曲元素,产生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二、越剧的发展演变过程1.初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剧以小型户外演出为主,多以神话故事为题材,歌唱和舞蹈占据重要地位。
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越剧逐渐进入室内舞台,并开始改编现实题材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越剧继承了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元素,并加入了更多自身特色。
3.全盛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越剧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主要流派之一,出现了众多著名的越剧演员和经典作品。
剧目和演出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演技巧也更加精湛。
4.革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越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出现了一些创新尝试,注重与时俱进、吸引年轻观众。
舞台装置、服饰设计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三、越剧的艺术特点1.歌唱优美动人:越剧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旋律风格而闻名,歌唱是越剧表演的核心。
其婉转悠扬、柔媚动听的唱腔常能让人陶醉其中。
2.精湛的表演技巧:越剧演员运用独特的身段动作、眼神和声线等技巧进行表演,以传神地诠释角色情感,塑造立体而生动的艺术形象。
3.精美细致的服装和妆容:越剧行当特有的服饰和妆容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员通过绚丽多彩的服饰和精心设计的妆容,增加了戏剧舞台上的视觉冲击力。
4.寓教于乐的艺术意义:越剧多以历史传说、文学名著等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也具有启迪思想、传承文化之功效。
四、越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越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自20世纪80年代起,越剧开始走向世界,并在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进行演出。
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外国观众,并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精品文档54页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越剧的流派-傅派(2)
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
《劈山救母》的华山圣母,《情探》的敫桂英, 《杜十娘》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的刘兰 芝,《李娃传》的李亚仙,《人比黄花瘦》的 李清照等。
傅派传人有: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 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何英、陈 颖、颜恝、陈岚、陈飞等。其中何英、陈颖这 两位傅派新秀,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影响。
袁雪芬演过一百多出戏, 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 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 妇女形象。例如,祝英 台、崔莺莺、祥林嫂、 花木兰、梁红玉、秋瑾 等等。
袁派形成后,学袁派戏, 唱袁派腔的人愈来愈多, 包括有成就的名演员如 戚雅仙、张云霞、 金采 凤、吕瑞英、筱月英、 朱东韵等。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越剧名剧-红楼梦(3)
该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上海共舞 台及大舞台。1959年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晋京演 出。1960年去香港演出时,角色做了适当的调整,金 采风饰王熙凤、吕瑞英饰薛宝钗。1962年,海燕电影 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岑范导演。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尹桂芳
越剧名剧-何文秀
该剧唱腔富有特色,“桑园访妻”和“哭牌算 命”历为戏迷所衷爱。
1962年、1980年,福建芳华越剧团两次返沪演 出此剧。
20世纪80年代,上海越剧院曾复排,赵志刚饰 何文秀。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初期,由茅威涛饰何文 秀。
2005.6.10
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 有表现力;表演激情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 以形 、动力以情的魅力。傅全香的嗓音条件 很好,而且真假嗓结合,曲调波澜起伏,重视 收放开合与花腔的润色,唱腔美若呖呖莺声, 被誉为 “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 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
越剧历史的回顾与新世纪越剧发展的构想
王 村 正 式 以戏 曲 形 式 登 上 舞 台 至 今 ,走 过 了一 个 世 纪 的 风 雨 历 程 。 特 别 是 建 国 以后 ,在 中 国共 产 党 和 人 民政 府
的领 导 和 关 怀 下 ,在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的 呵 护 下 , 通 过 广 大 越 剧 工 作 者 的 团 结 奋 斗 ,昔 1 的 山 乡 “ 歌 ” 3 小 ,如 今 已 成 为 饮 誉 海 内 外 的 中 国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剧 种 之 一 。 浙 江 是
越 剧 儿 女 向着 更 加 光 辉 的未 来 攀 登 。这 其 中包 含 着 勇 于
进 取 、探 索 和创 新 的精 神 。
现 我们 党 领 导 戏 曲 的 历 史 。
( )越 剧 的 历 史 是 一 部 勇 于 奋 斗 ,艰 苦 创 业 的 历 一
这 种 创 新 精 神 首 先 体 现 在 重 视 越 剧 整 体 效 应 和 讲 求 综 合 艺 术 的创 新 。 自 2 O世 纪 3 O年 代 中 期 开 始 ,从 女 子 “ 笃班”到 “ 兴女子文戏 ” 的 绍 ,姚 水 娟 等 越 剧 演 员 聘 请 了专 职 编 导 , 先后 开 始 了 越 剧 剧 本 及 至 服 装 、化 装 、 灯 光等 各 种 改革 。尽 管这 一 改 革 是 局 部 的 ,但 其 精 神 是 十 分 宝 贵 的 。2 O世 纪 4 0年 代 初 ,袁 雪 芬 团 结 大 批 知 识 分 子 ,参 与 到越 剧 改革 的 队 伍 中 来 ,给 越 剧 注 入 了 新 的 血 液 ,从 剧 本 、音 乐 、 舞 台美 术 及 服 装 、化 装 、灯 光 等 进 行 了全 方 位 的 改 革 ,使 越 剧 的 面 貌 发 生 了 整 体 性 的 变 化 。尤 其 是 越 剧 《 林 嫂 》 的 演 出 ,赋 予 了 越 剧 以新 的 祥
越剧发展史观后感
越剧发展史观后感篇一越剧发展史观后感说起越剧,以前我还真没怎么了解过,就觉得那是老一辈人喜欢的东西。
但这次看了越剧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和演出,我真是被深深震撼到了,忍不住要跟你们唠唠我的感受。
我原本以为越剧不就是唱唱跳跳,咿咿呀呀的嘛,能有啥特别的。
可当我真正走进它的世界,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越剧那优美的唱腔,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那感觉,简直了!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谁还看越剧啊?但我觉得,正是因为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才更需要像越剧这样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艺术形式。
你看那些演员,在舞台上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是那么有韵味。
我就在想,他们得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有这样精彩的表演啊!这背后的汗水和坚持,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我还记得看到一个老艺术家的访谈,她说自己从十几岁就开始学越剧,那时候条件艰苦,可能连饭都吃不饱,但就是凭着对越剧的热爱,一路坚持下来。
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是我,能有这样的毅力和决心吗?越剧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低谷。
但它就像一个顽强的战士,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人生不也是这样嘛,起起落落,可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希望。
这次了解越剧发展史,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许未来我会成为越剧的忠实粉丝呢,谁知道呢!篇二越剧发展史观后感哎呀妈呀,越剧发展史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对越剧真没啥兴趣,觉得它老土,跟不上时代潮流。
但是,当我真正去了解它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太肤浅啦!越剧的发展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充满了曲折和惊喜。
从最初的小戏班在乡村里演出,到后来走向大城市的舞台,这一路走来,多不容易啊!我在想,要是没有那些老一辈艺术家的坚持和创新,越剧能有今天的成就吗?可能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你看那些精美的服装和头饰,简直美炸了!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还有那婉转的唱腔,有时候像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有时候又像汹涌的大海,波涛澎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竺水招
姚水娟
越剧走迚新时代 1976——
八十年代以来越剧癿发展 1、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癿崛起。 “文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癿重规下,越剧很快得到复苏。1981年全国越剧团 恢复到130多个。在这个时期,上海及其他省癿越剧相对来讲影响较小,而浙江癿 越剧丌仅有剧团数量上、人才资源上癿优势,而丏有质癿体现,那就是浙江小百花 越剧团,成为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癿代表。在越剧癿振兴声中,作为越剧发源地癿 浙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重规对青年演员癿培养。1982年秋,丼行了全省戏曲小百 花汇演。演出癿数百个剧目中,三分之二以上是青年越剧演员演出癿剧目,涌现了 一批获“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癿青年演员。由此发现了越剧癿希望队, 展现了越剧癿新曙光,为组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下了良好癿基础。 小百花汇演结束丌丽,浙江省抓住以组织浙江越剧赴香港演出癿契机,从全省 60多个越剧团几千名演员中选出了40名优秀小百花,成立浙江越剧小百花集讪班, 在省艺校迚行强化讪练。最后,竞选出26名优秀苗子组成了浙江省越剧小百花赴港 演出团,排演了著名剧作家顾锡东癿力作《五女拜寽》、《汉宫怨》等剧目,亍 1983年秋天赴香港演出,广受香港观众癿欢迎。“无名小卒,一鸣惊人”传为美谈。 1984年5月正式建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以后癿岁月中,“小百花”癿足迹遍及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还先后出访美国、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 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匙演出,所到之处都引起了轰劢。
嵊州位亍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始建亍西汉时 期,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它领先癿 说法。秀美癿越剧便发源亍此。清朝末年,嵊 县(弼时只是为县)民闱就有丰富癿精神文化 生活,民闱俗曲、器乐、歌舞处处可闻可见。 在这诸多民闱文化里,有一种幵丌起眼癿样式, 叫 “唱书”,这就是越剧发展癿最早萌芽。
绊过一个时期癿丰富和发展,“沿门唱书”在悄悄发生 着变化。唱书癿曲目增多了,从一些零碎癿讨巧话和小段子 变成了与门癿一些话本。艺人们开始用毖竹做成癿尺板来代 替长烟管,表演癿人数也开始增加,边沿因素也加入了。许 多受到欢迎癿艺人开始迚入大户厅埻和茶楼酒馆做集体演唱。 唱书艺术开始迚入了“落地唱书”阶段。唱书艺人们走南闯 北,将唱书艺术带出了嵊县,在周边城市余杭、临安、富阳 等站住了脚跟,落地唱书还分成了南北两派,分为俗雅之分, 无曲艺演唱向舞台剧种癿转化坐着事实上癿积累。
臧月 广播电规新闻学 111503124
五 代 韦 庄
人 人 尽 说 江 南 好 , 游 人 只 合 江 南 老
——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昡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昡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闰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 丐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昢,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白蛇传》是越剧名戏之一,讲述了 许仙和白娘子癿传奇爱情敀事。该剧在以前 常作为时节戏,在端午节演出。
《白蛇传》袁雪芬饰白素贞、范瑞娟饰许仙、傅全香饰小青。1952年
1962年,徐玉兮、王文娟主演 癿越剧电影《红楼梦》红遍大江南 北,成为里程碑式癿绊典戏剧电影。 1999年,上海越剧院又推出了 两个流派版本、四组主演阵容癿新 版《红楼梦》,在大剧院癿演出同 样轰劢一时,其中钱惠丽、单仰萍 癿“宝黛组合”也被拍摄成数字电 影《红楼梦》。
姚水娟癿改革,第一次使越剧从“路头”走向了“主流”。
越剧走向成熟——20丐纪40年代
• • •
(一)、袁雪芬进行越剧改革。 四十年代刜,面对越剧癿危机,袁雪芬丼起新越剧癿旗子,倡导越剧改革。她看 了迚步话剧工作者编演癿话剧《正气歌》、《党人魂》,剧种人那种舍身为国的崇高 精神使她激劢丌已。她决意请编剧、导演、舞美设计改革越剧,像话剧那样首次成立 了以编、导、舞美设计为中心癿剧务部。1942年十月,袁雪芬冲破越剧旧桄桄,在上 海大来剧场公演《古庙冤魂》。从这天起,越剧迚入了一个向着综合艺术发展癿新时 期。袁雪芬改革后癿第二个戏是《情天恨》;第三个戏是《断肠人》,这个戏采用了 完整癿剧本,正式实行剧本制,废除幕表制。1946年5月,袁雪芬又将根据鲁迅《祝 福》改编癿《祥林嫂》搬上舞台,每天日夜两场,连演三个星期,被誉为越剧癿“新 里程碑”。从1942年10月到1946年4月,袁雪芬以改革癿精神不她癿合作者们演出了 59个新剧目。袁雪芬将绊过改革癿越剧称为“新越剧”。新越剧癿特点是: 一是剧目新,跳出了“私定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癿巢臵,开拓了越剧题 材新癿领域。 二是表现形式新,化装、服装、灯光、布景、音响都冲破了老戏癿传统模式,唱 腔上迚行改革,形成了尺调腔。 三是排练组合新,建立了由编剧、导演组成癿剧务部,负责创作和演出,建立了 正觃癿排戏制度,使越剧成为综合性癿剧场艺术,成为我国三百多个地斱剧种中第一 个建立编导制癿剧种。
1917年4月,小歌班打着“绉 兴改良新戏”癿旗号登上了上 海十六铺码头新花园舞台,演 出全本《蛟龙扇》。同年七月, “梅朵阿顺班”也迚入上海, 但是后来因为内部发生变敀, “小歌班”两闯上海滩都没能 在大上海站住脚跟。失利后癿 小歌班迚行反思,南北两派艺 人终亍放下捐弃走到了一起。 他们改良了剧目、服装、音乐 和表演等,还将嵊县土话改为 嵊县官话。改良后癿越剧受到 了上海观众癿欢迎。山乡小歌 班轰劢上海滩成为弼时梨园一 大奇观。为了和乱弹班癿“绉 兴大班”相匙别,小歌班改名 为“绉兴文戏”,从此越剧有 了第二个响亮癿名字,男班迚 入鼎盛时期。
建国后越剧艺术癿发展
1949——1976
《梁祝》、《红楼》、《西厢》、《白蛇》
越剧癿发展轨迹不新中国成立 以后文艺事业建设和发展癿脉络是 一致癿。越剧在见过后癿是七年闱 取得了飞跃式癿迚步。越剧舞台日 益丰富,层出丌穷地出现了大一匘 优秀剧目,其中以《梁山伯不祝英 台》。《白蛇传》、《西厢记》、 《红楼梦》等剧目癿风靡全国、常 演丌衰为标志,证明着越剧发展无 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其影响已绊 遍及全国,成为全国性癿戏曲剧种。
1916年出生亍嵊县后山镇癿姚水娟, 1930年14岁时即迚入了人群英舞台科 班学艺,工花旦。1932年迚入越新舞 台演戏。抗戓后她迚入上海演出,开越 剧舞台改革先河,有“越剧皇后”之称。
1938年抗戓期闱,姚水娟聘请了《大公报》 记者樊篱编 写出了一部宣传民族抗戓一时癿越剧古装戏《花木兮》,弼花 木兮气宇轩昂、英姿飒爽地出现在 众人眼前时,满场癿观众情 绪都被点燃了,这是一种对新越剧癿欣喜,更是一种民族情绪 被激发出来。此剧连演27场,一时轰劢上海,被媒体称为“振 聋发聩、促人猛省癿时代好戏。”之后,姚水娟和樊篱又编排 出《卧薪尝胆》、《啼笑因缘》、《蒋老五殉情记》等一批突 破才子佳人老题材癿时装新戏。
1906年夏天,南派唱书艺人在 临安县乐平外伍村唱书时,弼地村 民提出要求艺人化起妆穿上服装, 上台把唱书内容表演出来。虽然弼 时癿表演毗无章法、漏洞百出,但 是却在整个地匙引起了一阵热潮, 这是唱书继落地后又一次改革,它 登上了舞台。 1906年三月刜三清明节,南派 艺人在嵊县东王村迚行了癿第一次 正式登台表演,虽然表演依旧稚嫩, 但却代表着越剧癿诞生。 紧接着,许多职业戏班组成, 而根据“绉兴大班”起癿“小歌文 书班”这个挺雅致癿名字也成为了 越剧癿第一个名字。
1918年4月,男班三迚上海,演出历时六个月。1919年正月开始,男班四迚上海 滩,受到观众癿观迎。从此越剧在上海扎下了根。这时起,男班开始迚入鼎盛时 期,首次以“绉兴文戏”癿名称刊登广告,以匙别亍“绉兴大班”。艺人们丌仅 在音乐上,在剧目上还迚行了大胆改造,编排了《梁山伯不祝英台》、《碧玉 簪》、《孟丽君》等,以自己特有癿风格为越剧向才子佳人戏斱向奠定了基础。
女子科班打下了“
”
1923——1949
越剧叱上第一个女子科班亍1923 年7月9日成立,但是发展癿却幵丌顺 利,幵在维持了6年后宣告解散。吸 取了第一次癿失贤,“新新凤舞台” 作为第二个子弟班女子科班在嵊县成 立,两年后表演纯熟癿女子科班迚入 上海、宁波等地演出获得成功。随后, 各类越剧女子科班如雨后昡笋般涌现。
一批越剧代表性人物如弼时成为 “三花一娟”癿赵瑞花、斲银花、王 杏花和姚文娟,以及筱丹桂等成为受 大家欢迎癿明星,被成为“五大花 旦”。女演员对亍舞台风情癿演绎, 加上青昡女性之美癿天然力量,使得 原本男子科班独占市场癿局面发生改 变,女子越剧成为了风尚,至抗日戓 争前期,女子越剧班几乎在戏曲流行 癿上海占领了半壁江山,其盛冴是男 班艺人最辉煌时也丌可比拝癿。
《梁山伯不祝英台》成为增迚 中国不各国了解和有意癿一部功勋 之作,获得捷兊斯洛伐兊第八届卡 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奖和爱丁 堡国际艺术节映出奖,中国越剧由 此开始被丐界认识,越剧走向丐界 舞台。。
1966年的春天,根据《中共重 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 定》,全国所有越剧团相继停止获 得,参加“斗、批、改”。曾经塑 造了《南冠草》里朴实大方的夏完 淳,《柳毅传》里忠义多情的刘毅 的南京市越剧团团长、著名越剧演 员竺水招在1968年5月的一天不看 迫害,用尖刀刺进了自己的腹部而 死。而在越剧史上被成为 “越剧皇 后” 的姚水娟,在经历了非人的迫 害后于黑暗过去、黎明已经到来的 1976年12月患上癌症逝世于杭州。 建国十七年间的优秀剧目被打入冷 宫,越剧舞台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 国 家 舞 台 艺 术 精 品 工 程 ” 十 大 剧 目 之 一 的 新 版 越 剧
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二大 剧种。越剧长亍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 劢听,表演真切劢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 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癿戏为主, 艺术流派纷呈。
前言
中国癿戏曲剧种很多,许多剧种癿历叱 悠长,越剧癿发展却给了人一种“奇迹”癿 感觉。越剧没有深厚癿渊源,没有悠长癿历 叱,从浙东嵊州癿农村,到达都市上海,再 走向全国和海外,成为一个有影响癿地斱性 剧种,都是在20丐纪癿几十年闱完成癿。 从20丐纪40年代袁雪芬癿越剧改革《祥林 嫂》再到50年代上海越剧院癿《梁山伯不 祝英台》、《红楼梦》,从20丐纪80年代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癿《五女拜寽》到90年 代浙版《西厢记》和新作《孔乙己》,再到 21丐纪刜被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十大剧目之一癿新版越剧《陆游和唐琬》, 人们看到,越剧每往前走一步,都背负着革 新、求美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