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合集下载

47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47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471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

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1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

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

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

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

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论文1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1.1调查目的及对象为进一步了解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本研究将济宁医学院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管理人员6名(校长及院系主任),教师7名(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本科医学生7名(临床5人、检验1人、预防1人),共计20人作为访谈对象。

1.2调查方法及设计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济宁医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主要从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三种角度,直观了解济宁医学院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以便调查研究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访谈内容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管理员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你认为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具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教师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开始哪些课程?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你认为医学生要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生访谈: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或学习环境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应设置哪些课程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1.3调查结果采用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首先选取访谈回答中的典型语句,然后从典型语句中提炼关键词;然后归类统计不同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1.4结果分析根据访谈结果可知,从教育体系构成来看,济宁医学院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均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

从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方式15次、课程设置12次、教育目标7次、教育理念4次、教师队伍2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李宇遐;刘永君;冯小英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
【年(卷),期】2009(22)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利用传统文化丰富的生命观资源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的生命质量,树立为拯救生命的神圣事业而奉献终生的伟大理想.【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李宇遐;刘永君;冯小英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J], 李宇遐;刘永君;苏冰
2.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J], 侯艳;刘东梅;刘川;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J], 江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J], 江莉;
5."立德树人"视阈下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探究 [J], 张槊;王锋;李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生产 的发 展、 活水 平 的提高 , 生 使人 生命就有一 种本然 的敬畏 。敬 畏生命 是
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 康服务的工作 , 如何 保罗 ・ 里克 尔在 《 的象征》 恶 中指 出 : 经 医学生就要学 会珍 惜 自己的身 体健康 和 “ 加强 医学生生命 观教育 , 提高医务工作者 由害怕而不是经 由爱 , 人类才进入伦理世 心理健康 , 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 使

种敬畏之情 , 只有 把生命看 做令人敬 畏 惜 自我生命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必 然能 激发病人 珍爱
国传统 文化教育 , 品德 的养成 上和学业 的神, 在 才能在以后 的工作 者中做 到不论 遇 生命的欲 望 , 以, 所 培养 医学生 珍惜 自我 的精进 上, 自觉 的接受着 中国传统 文化 到什么样的病人 , 内心 自觉 形成 一种拯 的生命 就是对病人 生命 的极大负责 , 不 从 也体 的影响, 因此 , 中 国传 统文化 维 度下解 救生命 的神 圣感 和 使命 感 , 而 善待 生 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在 从 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 , 医学教育具 有重 命 , 对 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
的素质是当前 医学 教育 所面 临的重 要课 界 。 马克斯 ・韦伯 也指 出 : 以此 , “ 即 健康 的心理 以应对 未来 艰苦 的工 作。最 题 。所 谓生命 观是人 们对 生命 的看 法和 出现了一种伦理 制度 , 而禁忌则为其最终 后 , 做为 医学 生将来 工作 的对 象是病 人 ,
作用。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 ; 维度 ; 医学生生命观 ; 育 教 【 中图分类号】 R 12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6 3 2 1 )7— 7 0 0 446 (0 0 0 4 8— 3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中国医学传统悠久,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保健、医治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实践。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创作形式,也不息地呈现出人们对于疾病与医疗的关注。

如今,中国的疾病类型电影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是由导演陈可辛执导,同时也是陈可辛首次经受编剧的电影。

该片改编自作家程耳的小说《北麂初级教育学校》,叙述了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位南方的村落医生背井离乡来到偏遥的北方边界小村的故事。

这位医生以诚信、英勇和深厚的医学知识来援助村民们,最终被他们所接受和尊敬。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下,电影中对疾病的描绘和审美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健康与医疗的关切,以及对于医生职业精神的赞扬。

起首,电影中的疾病描绘是直观而真实的,对于村落医生所面临的各种疾病、痛苦和困难进行了细腻的刻画。

无论是逐户体检、义诊排队仍是面对绝症患者,电影没有刻意夸大,而是用平实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使观众感受到患者们的痛苦和医生们的勤劳。

其次,电影中传递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医生的尊敬和尊重。

村落医生王敬华虽然境遇艰辛,但是他始终坚守医生的职责,为了患者的健康而不辞劳苦。

这种医生职业精神,正是中国医学传统所提议的“行医者医道”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电影中王敬华一直严明的医德、执着的医疗精神和对病人的彻底照顾使得观众们对医生职业充盈敬佩和崇高的情感。

最后,电影中对于村落医疗现状和医疗改革问题的探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医疗问题的关切。

电影中展示了村落医生的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不足、医保遮盖率低等社会问题,也反映了中国当前城乡进步不平衡的现状。

观众们通过电影,进一步熟识到改善村落医疗环境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紧迫性,引发了对医疗改革的沉思和谈论。

综上所述,《中国医生》作为一部寄予了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通过对疾病和医生的描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健康与医疗的关注。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一、引言生命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而医生作为守护生命的行业之一,理所应当拥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

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医学知识,更需要了解和培养正确的生命观,以便日后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医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观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诠释。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体现在道家、儒家和佛教三大文化传统中。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的规律和节律。

儒家则主张尊重生命,认为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尊重生命权威。

佛教则强调生命有因果关系,需要做善事以积德行善。

这些生命观对当代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与生命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医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情感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医学生在学习传统医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传统医学共性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念。

医学生应该在学习传统医学的同时,汲取其中的生命观教育,培养正确的生命观。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诠释医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但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医学生生命观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博爱的生命观博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尊重生命权威。

在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博爱的生命观也应该被体现。

医学生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无论是谁,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医学救护。

因此,医学生应该以一种博爱的心态来对待患者,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给予同样的关注和治疗,不得歧视和偏见。

(二)谦虚的生命观谦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品德之一。

谦虚的生命观教育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

医学生需要认识到,在医学领域,没有谁是绝对正确的,更没有谁是无所不能的。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疾病类型电影审美——以《中国医生》为例导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类型电影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力量。

作为具有浓郁中华传统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国人在面对疾病这一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时,不仅注重对生命的尊重和价值的追求,还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电影作品《中国医生》为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疾病类型电影中的审美。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疾病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视疾病为人生重要的考验之一,因此对待疾病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被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病痛是生命的“常客”,中国人注重“以病养生”。

传统文化中将疾病看作是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平衡无法得到调节,规定人们应以和谐为基础去调和,以此来避免生活的重大变故,即顺天理者寿,逆天理者亡。

二、《中国医生》的故事背景与表达手法《中国医生》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1950年代末,中国援助非洲的医务工作者黄炎培等医生在苏丹履行国际人道主义医疗使命的故事。

这部电影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医生在艰苦环境下对于疾病的治疗与抗争,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中医医疗习惯与西方医学的碰撞,以及中西医合作的融合。

三、中西医合作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视角下,疾病被视为人生的考验,而人的本质在于治愈自己,而不只是通过外力来解决。

中医与西医的合作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平衡和谐得以实现。

这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可以相互借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医疗体系。

四、从《中国医生》看中国医疗传统的魅力电影《中国医生》中,中国医生们秉持着中医的传统精神和治疗方式,在非洲的贫困环境中展开自己的救治工作。

中国医生们不但熟练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技术,还注重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真心关怀病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

浅析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浅析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浅析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作者:成琳林磊谌誉何诗雯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5期[摘要]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空心病”情况日益严重,唤起人们对于生命价值观的重视。

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来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在借鉴国外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中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要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精髓。

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进行探索,对其内容设计及有效方式进行思考,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传统医学;生命价值观;教育[作者简介] 成琳(1980—),女,硕士,讲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125-03; ; [收稿日期] 2020-02-02一、生命价值观教育概念界定我国《心理学大辞典》提出,价值观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推动作用,是一个人思想的核心[1]。

生命价值观作为个体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生命教育学的角度,生命价值是生命的道德存在,教育以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发展为本质。

中西方对于生命价值观概念的研究发现,生命价值就是生命在道德中的体现,道德教育应当是生命的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2]。

总而言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指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群体,根据大学生个体生命特点和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旨在引导大学生识读生命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理想的社会实践活动。

[3]聚焦于个体,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个人信念、道德水平,塑造大学生人格和责任意识[4]。

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回归到了教育的本源[5]。

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身心合一,强调生命的宝贵和健康的重要性。

在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中,也应该融入这些思想,以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医学生。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治病必先治心。

医学生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健康,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并给予更为有效的医疗服务。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医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升自身健康指数。

因此,在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中,应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保持身体健康,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放松身体。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医学生在工作中,应该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珍惜每一个病人的生命,尽最大努力挽救他们的生命。

而在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中,还应该注意传承医学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医学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以医德为基础。

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磨练自身医德医风,在工作中尽到医学生的责任,为患者的健康与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应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培养健康、积极向上、具有医学道德的人才,为建设更加健康的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思考
对立 、 无 法沟 通 的两种 状态 , 它 们之 间不 可逾 越 的鸿沟 , 经由 “ 仁 ”的 “ 生生 ”能 够填 平 ,所 以儒 家认 为 ,通 过 “ 立功” 、“ 立德 ” 、“ 立言” ,可 以达 到 “ 三 不朽 ” 。儒 家
何生得有意义,活得更精彩 ,让生命质量更高,生命的 长度和宽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有限的 ,但因为如此 ,不能悲观沉沦 ,及时行乐,满足
于动物性的生理欲求。人生在世 ,首先要珍爱 自已的生
作者简介:方芳 ( 1 9 7 4 一) ,女,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生涯辅导






学 Hale Waihona Puke 报 2 0 1 5焦
度表达 了对一切生命的同等和博爱。佛家也强调人的生
的生命最终完美境界 , 它们推行 了不同的生命实践方式。
( 1 ) 儒 家生 命观 。“ 儒 家 以十 分清 醒 的理性 主 义对
待人的生命 问题 ” 。Ⅲ 儒家承认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
胜造七级浮屠” , 肯定和赞扬了保护生命 的善行。佛家提 出的慈悲观念 ,缘于对脆弱的 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爱惜。 而佛家笃信 的因果报应与生命轮 回,也从众生平等的角
之生 也 ,号 沈俱生 ” ,“ 死乐 生苦 ” ,应该 “ 不知说 ( 悦)
讨中国传统文化 的生命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可以从一种 独特 的视角加强东西方生命理论 的融合 ,让更多的人能
关 注 中国传 统文 化 中蕴 藏 的深邃 智 慧 ,丰富 我 国生命 教
育 的 内涵 和外 延 。
方 芳
(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院,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3 )

浅谈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作者:李臻王宏伟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3期摘要: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的专业,其中临床定向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是关系其能否在毕业后更好的服务基层的重要工作。

价值观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本文摘取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精神来阐述传统文化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格物致知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3-0-01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的专业,并在毕业后更好的服务基层的重要手段。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囊括众多,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中灿若繁星的精华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进行传授,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其中一种严谨的治学研究精神。

有一则关于明代大儒王阳明“守仁格竹”的故事:王阳明在读朱熹的“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后,决定对其所说的格物穷理之道亲身实践一番,而后即面对自家庭院中郁郁葱葱的翠竹正身而坐,希望能够通过“格竹”探究其中之道理,然而经过七个日夜的冥思苦想,却并未对竹中之理有丝毫顿悟,反而因劳累过度而大病一场,本次格物实验也终一无所获。

丁肇中曾说:“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他认为,王阳明试图通过竹中之理解除自己内心真理之封印是为不切实际,并不适用于现实世界。

王阳明和丁肇中先生所探究的,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认识论一个重要概念——格物致知。

一、何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概念源于先秦时期的经典《礼记·大学》,《大学》在开篇“大学之道”中提出求学者需历经的几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培养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
文化自信
人文素养
通过教育让医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历史与价值,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和自信心。
在课程设置与实践中,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文 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
05 医学生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的实践 与效果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案例
01
02
03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结合 中医经典,引导学生理解 和传承传统文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
成立传统文化社团,通过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 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开展“读经典、做临床” 活动,将传统文化学习与 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医 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与收获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要点一
研究结论
通过对医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 文化自信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全面发 展的医学人才。
要点二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首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医学生的课程体系 ,并探索了其对医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未来发展
研究不足
当前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些 问题,如缺乏重视、教育内容单一 等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 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 任
因此,研究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如何加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

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
和价值,尊重每一个生命。
敬畏生命
传统生死观认为生命是宇宙间最宝 贵的事物,医学生应培养对生命的 敬畏之心,以慈悲之心对待患者。
生命意义
传统生死观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医学生应思考如何通过医学实践 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生死观在医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课程设置
01
将传统生死观融入医学生的课程中,如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专
传统生死观的视角
传统生死观强调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医学生生命教育应以此 为视角,引导医学生深入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培养其在未来 的医疗实践中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需求。
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现状
当前医学生生命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 足等。部分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仍停留在生物学层面,缺乏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
案例分析
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医学生是否能够运用传统生死观处理 复杂的医疗问题。
04
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 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挑战
文化冲突
传统生死观与现代医学观念存在冲突,导致医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 值产生困惑。
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生命教育体系未能充分融入传统生死观的价值和智慧。
个性化教育
针对不同医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生 命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倡导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社会 价值观,为医学生提供正面的生 命教育环境。
未来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
跨科合作
未来医学生生命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融 合医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浅谈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与生命伦理教育

浅谈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与生命伦理教育

浅谈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与生命伦理教育作者:刘海彬于丹丹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7年第09期[摘要]生命价值观是体现生命价值和自我责任感的重要指导思想;生命伦理是人类善待自然界中个体生命的主要思想表现形式。

目前医学教育对生命价值观和生命伦理的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真正意义和自我职业使命感的认识浅薄。

通过分析生命价值观和生命伦理的实际意义,阐述生命价值观和生命伦理对医学生的重要指导意义,最终实现生命价值观以及生命伦理教育在各所医科学院的指导意义,提高医科院校的整体教学实力。

[关键词]生命价值观;生命伦理;医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7-0032-01一、当今社会生命伦理与生命价值观的实际意义生命伦理的意义是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在面对自身环境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尊严、价值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重视生命个体的尊严是生命伦理的原则,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剥夺个体生命的权利。

生命伦理强调的是对个体生命客观认识的关键性。

生命伦理有必要成为现代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活动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从广义的社会角度来看,生命伦理表现出了社会对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从职业操守的角度来看,生命伦理明确了医护人员的职能定位和职能伦理;从普通人群的角度看,生命伦理是医护人员职业价值和自我价值体现基础。

生命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类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整体价值评估,是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生命个体的整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对生命体本身及生命体对其他生命个体存在关系的自我认知。

从其意义上来看,生命价值观实际就是生命个体对生命认知重要性的总结,是生命个体自我层面和生命层面的社会特征是否能够符合生命个体主观愿望的一种态度体现,是生命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表现。

尽管生命伦理和生命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各有侧重点,但两者均体现出了对个体生命的客观认知。

这一共同的特点也为医学界的人文素养教育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

艺术阐释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以电影《中国医生》为例

艺术阐释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以电影《中国医生》为例

艺术阐释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以电影《中国医生》为例艺术阐释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以电影《中国医生》为例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沉寂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工具,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

本文将从艺术阐释学的视域出发,分析电影《中国医生》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

《中国医生》是由文牧野执导,由黄晓明、谭卓等主演的影片。

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医生赴非洲执行医疗任务的真实故事为背景,塑造了一批本土医疗队伍的奋斗与拼搏。

在影片中,导演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突出了人物的中国身份与文化背景,又通过这些元素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传承。

首先,电影通过影像语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影片开头,导演通过展现古老的中式建筑、中医技术等来强调中国医生的身份。

另一方面,电影中还通过展示自然山水、传统服饰、饮食习惯等民俗风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鲜明的中华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艺术美感,也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其次,电影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传达了中华文化价值观。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虽身处异国他乡,却秉持着传统的中华价值观,如崇尚生命、尊重长辈、敬畏自然等。

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的抗疫行动,不计个人安危,以医者仁心的精神,践行了中华民族的医者誓言。

通过这些细节刻画,电影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再次,电影通过叙事结构与意象的运用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影片中,导演采用了平实而真实的叙事方式,既展现了医疗队员们在非洲艰苦环境下的生活与工作,又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了对生命、爱与奉献的思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最后,导演运用梅花作为意象,表达了医疗队员们对国家与传统文化的情感依恋,并暗示他们将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代,使这种传统永存。

微文化视域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微文化视域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微文化视域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作者:聂伟贾彩彩刘芳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10期[摘要] 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小说、微公益等新媒体应用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对大学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逐渐衍生成了信息时代下的微文化,呈现出快捷性、更迭性、主体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等主要特征。

微文化的不良影响作用于医学生,不利于培育医学生生命至上的哲学价值导向、医者仁心的道德价值导向、大医精诚的发展价值导向、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导向、爱国为民的目标价值导向。

微文化视域下如何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提出了“建”“管”护佑着力推动意识主流、“虚”“实”互补努力营造和谐局面、“主”“客”转换积极建立协同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 微文化;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图分类号] I20;H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10-0165-05[Abstract]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media applications such as MicroBlog, WeChat, micro videos, micro fictions and micro public welfare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and changed the daily life styl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lly derived into the micro-cultu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resent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ity, alternation, subjectivity, fun and interactivity.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micro-culture will hinde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value orientation of “life first”, the moral value orientation of “benevolence”,the development value orientation of “great medical sincerity”, the professional value orientation of “dedication”,and the goal value orientation of “loving one’s country and people” in medical stude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micro-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and “managing” supporting to promote the mainstream of consciousness,“virtual” and “real”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ituation,and “host” and “guest” conversion to actively establish a synergistic mechanism.[Key words] Micro-culture; Medical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

中华文化视角下的生命观暨生命教育

中华文化视角下的生命观暨生命教育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近十余年来,我国对生命及生命教育的思考越来越深入,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日益丰富,对生命价值、生命尊严、生命质量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此领域,面对方家,不敢言新,但愿从中华文化立场上,参与对生命的思考,希望能为我们理解生命提供别样视角,对当前生命教育有所启发。

一、连接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样态“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雷锋同志朴实的话,讲出了一个最深刻的道理:生命需要相互连接,才有能量。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生命通过代际传续而贯通古今,通过亲友交往而延及四海。

所以,如果以自己的生命为时间原点,瞻前顾后,百代过客,如川流不息;如果以自己的生命为空间中心,观想六合,亲疏近远,似群星拱卫。

若彼此之间联络能显影成线,这些连接线,必因影响轻重而粗细不同,因感情亲疏而长短相异,因互动之邪正利害而五色相殊。

人同此理,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节点,以自我为中心,通过粗细、长短、色彩不同的联络线,辐射八方,与他人连接起来,形成无限延展的拓朴连接。

于是,各个节点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相连到其他任何一个节点。

生命的连接,可分为自然的连接(即先天血缘的连接)和社会的连接(后天社会生活中发展的连接)。

后天的社会连接,有物质的连接(供养、合作、聘任等)和精神的连接(情感、信仰等)。

精神的连接可超越时空,借助文化载体(书籍、音像等)穿越古今,建立连接,从而与古圣先贤进行精神对话。

中华文化视角下的生命观暨生命教育张志强1,张雅静2,张虬雅3(1.石家庄市第12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11;2.石家庄市第四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3.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32)摘要:站在中华文化视角,反思我国生命教育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能见卓著成就,能知发展瓶颈。

肯定“连接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样态”,则能发现我国古来生命教育的丰富论述和实践经验,并能认识到生命教育在西方源起,不过是对社会弊病的扬汤止沸,从而以中华文化自信使生命教育回归教育本体,避免让教育追着问题跑,一再重复现有教育体系的弊端。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生命感悟与大学教育的思考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生命感悟与大学教育的思考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生命感悟与大学教育的思考摘要: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视域对大学之教育责任进行思考。

研究认为:生命的真谛是为对“道存”的追求,而“道存”的意义,正是当今教育存活的理由;大学教育应该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大学教育的意蕴,在自然生命层面给予尊重,在精神生命层面实现德性升化,在社会生命层面回归生命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教育1、感悟:生命的真谛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从古至今、寰亘中外,生命的真谛一直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古人语:“鱼生于水,而死于水,草木生于土,而死于土,人生于道,而亡于道”。

从生命周期来讲,“生来之不能却,其去不能至,人生百年,终会做古”。

生命从无的形态,经过“血气相合”来到这个世间,经过一段旅途后,又归于自然。

甚至有人说:生命它就是一个过程,是对世间百味的尝试和对“真、善、美”的体悟。

其实生命它不仅仅是一种尝试和体悟,而是具有社会人文意义的时空符号。

因为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其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我们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持续的张力。

所谓生命的三重生命是指:“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1]。

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

既然每个人都有着三种生命,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驾驭和把握它实际的意义呢?我想这一切都需要每个人去细心的品味和参悟生命的三重生命。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个人认为“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静”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命世界。

“贵身”指:爱惜、珍重身体,对待身外的大患也应当如此。

因为身体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它本身就有意义。

贵身、爱身因此就成了我们对待形体的关键。

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及意义

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及意义

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及意义发表时间:2019-03-12T14:37:33.7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作者:孔志学张红梅[导读] 把生命观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这是一个改变的开始,也是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开始。

(1、孔志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广州;2、张红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摘要】生命观教育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护佑生命的尊严,这对于医学生尤其重要。

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命,正确对待人我生命之间的关系,这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将生命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是实现这个目的非常好的途径。

将生命观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这对于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提高整体的医学人文精神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命观以人为本系统性敬畏生命【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233-021、生命观教育的内涵1.1、生命观教育的内涵何谓生命?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归何处?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

古今中外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在医学领域,争论的内容更加深刻和深入。

总体而言,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结合体。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是体现出儒家对现实人生和生命价值的重视。

佛教的讲的“众生平等,善待生命,严持净戒,誓不杀生”也是一种典型的生命观。

在人们普遍看来,生命观(outlook on life)是人们对人类生命的本原、特性、生存状态及对待死亡等的综合观念,是世界观的一种。

它既包括了对人类自身生命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了对待他人的认识和态度。

从社会历史发展整体角度看,生命观反映个人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各种宗教教义有生命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也都有生命观,只是观点存在分歧。

现代生命观是基于现代文明基础上的生命观。

比如善待动物、保护生态、敬畏生命、护佑生命、生命个体平等等观点。

影视中的人文医学教育探讨

影视中的人文医学教育探讨

影视中的人文医学教育探讨摘要: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需求迫在眉睫。

在人文课程教育中引入叙事医学理念,通过影视医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将该理念延续并贯穿医学生在校教育阶段及其职业生涯,可以关心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旨在探究在叙事医学背景下融入影视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及实现方法,为推动医学人文精神回归、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社会打下坚实根底。

关键词:叙事医学;影视教育;医学人文医学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人文理念和人本思想。

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教育研究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与疾病的对抗方面,只考虑怎样维持人的生命,不考虑怎样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

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为迎合社会“高度专业化”“技术化”医学人才的需求,往往容易忽略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贯穿医学思维中的价值取向,建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体系,是目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因此,在医学院校的相关人文课程教育中引入叙事医学理念,探究在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叙事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具体策略,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叙事医学及其研究现状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局部院校就开始将文学与伦理纳入医学教育体系。

20__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内科医师和文学学者丽塔·卡伦(RitaCharon)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中,首次将叙事医学的概念理论化,主张通过文本细读、反思写作、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看、诉说和倾听疾病的叙事能力。

该理论的提出开启了21世纪文学与医学开展的叙事转向,为在医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提供了新的途径。

匈牙利精神分析师巴林特创立的巴林特小组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集中呈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关心医生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

与此同时,叙事医学作为西方医学教育的新兴理念,现已得到诸如Lancet、TheBritishMedicalJournal 等国际闻名医学刊物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13微电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

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

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

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

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世界。

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

’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

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

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呻吟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让王》)。

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

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

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

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

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

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

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

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

“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

”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

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

这就给我们医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

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

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

中国传统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

”(《苟子·强国》)。

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

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

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

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

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

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

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

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中国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必仁且智>,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

《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

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

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

<回春录·序》说:“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必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可也夫”。

明末清初喻昌著《医门>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

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

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颜氏家训·养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