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胶体溶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1) NaCl、KNO3等无机盐类以及蔗糖、甘露醇等多 羟基有机物溶于水,可使水表面张力稍微升高; (2) 醇、醛、羧酸、酯等多数有机物使水的表面张力 逐渐降低. (3)肥皂、烷基苯磺酸盐(合成洗涤剂)进入水中,在 一定范围内,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
除按分散质的颗粒大小进行分类外,还可按分散 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来分类。
7
非均相分散体统按聚集状态的分类
分散介质 分散相
名称
固 溶胶、软膏
液
液 乳状液
气
泡沫
气
固 液
气溶胶
固 固态悬浊液
固
液 固态乳状液
气 固态泡沫
实例
金溶胶、碘化银溶胶、牙膏 牛奶、人造黄油、油水乳状液 肥皂泡沫,奶酪
烟、尘 雾 用金着色的红玻璃、照相胶片 珍珠、黑磷(P-Hg) 泡沫塑料
分散相、分散介质和稳定剂 从空心轴A处加入,从C盘与B盘的 狭缝中飞出,用两盘之间的应切 力将固体粉碎,可得1000 nm左右 的粒子。
40
溶胶的制备--超声分散法
这种方法目前只用来制备乳状液。 如图所示,将分散相和分散
介质两种不混溶的液体放在样品 管4中。样品管固定在变压器油 浴中。
在两个电极上通入高频电 流,使电极中间的石英片发生 机械振荡,使管中的两个液相 均匀地混合成乳状液。
(4) 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原因: 是由于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33
(5) 乳状液的类型 常见的乳状液总有一相是水或水溶液,
简称“水”或用字母“W”表示:另一相是 不溶或难溶于水的有机液体, 简称“油 ” 或用字母“O”表示。凡是油分散在水中 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 常以O/W表示; 水分散在油中的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常以W/O表示。牛奶、鱼肝油乳剂、农 药乳剂等属于O/W型;而油剂青霉素注 射液、原油等属于W/O型。
c.胶体不是特殊的物质,而是物质存在的一种 特殊形式。如硫磺分散在乙醇中为溶液,若分散在 水中则为水溶胶。
d.胶体分散体系由于分散度高,具有较高的 表面自由能,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5
(3)胶体的特征和分类 ① 特征
胶体是高度分散性、多相性、聚结不稳定性 。
6
(3)胶体的特征和分类
② 分类 胶体分散体系包括溶胶和缔合胶体。但大分子溶
通过滤Biblioteka Baidu 不能通过半透膜
NaCl、 NaOH、 C6H12O6等水 溶液
氢氧化铁溶 胶、蛋白质 水溶液
粗分
散 系(悬浊液、 > 100nm 乳状液)
不稳定 不透明 非均相
均不能通过
泥浆,乳汁
4
说明:
a.胶体中分散质的颗粒大小在(1~100)nm 之间。 b.胶体中分散质大小不同。因此,分散质和
分散介质间必有一明显的物理分界面。即 胶体体 系必然是非均相分散体系。
第八章 胶体溶液
第一节 胶体分散系统
一、 基本概念
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 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 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1
第八章 胶体溶液
二、分散系统的分类及其主要性质
(1)分散系统的定义 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
体系叫分散系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 分散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12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2) 表面(界面)现象 处于任何相态的任何物质的表面与其内部分子相比较, 二者在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和受力情况等方面均有差 别,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称之为表面(界 面)现象。
13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3) 表面张力
降低表面能有两条途径:
1. 减小表面积 2. 降低表面张力
17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吸附质:被吸附的物质 吸附剂:具有较强吸附作用的物质 例如:溴蒸汽(吸附质)可被活性炭(吸附剂)吸附。
18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2.化学吸附是由于固体表面的原子的成键能力未被相
邻原子所饱和,还有剩余的成键能力与吸附的分子或
原子间形成了化学键。这类吸附具有选择性,但吸附
与解吸都较慢,升高温度可增大化学吸附。物理吸附
是较普遍现象,化学吸附通常在特定的吸附剂和吸附
质之间产生。
21
3.应用: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有广泛应用, 如活性炭、硅胶和活性氧化铝胶 粒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具有 选择性,这对胶粒的结构和性质其 重要作用。 固-液界面吸附最主要的应用之一 是色谱法(或称层析法)。色谱法是利 用粉状吸附剂对混合液中各组分的吸 附能力不同使吸附质彼此分离的一种 方法。
水解
SnCl4
SnO2(新鲜沉淀)
K2Sn(OH)3
SnO2(溶胶)
42
2.凝聚法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粒子的 方法。可分为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两类。 a.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其生成物呈过 饱和状态,然后形成溶胶的方 法,可分为氧化法、 还原法、水解法以及复分解法。
例如:
(一)形成溶胶的一般条件 1.分散相在介质中几乎不溶 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38
第四节 溶胶
一、溶胶的制备
(二)溶胶的制备方法
1.分散法
常用的分散法有:a. 研磨法;b. 超声波法;c. 胶溶法。
39
溶胶的制备--研磨法
转速约每分钟1万∼2万转。
A为空心转轴,与C盘相连, 向一个方向旋转,B盘向另一方 向旋转。
液和粗分散体系也常被作为胶体分散体系研究的对象 。这是因为
a.虽然大分子溶液(也叫亲液溶胶)是热力学 上稳定的体系,但由于其溶质分子的大小已进入了胶 体分散体系的范围且在某些方面(如扩散性)具有胶 体的特性。
b.粗分散体系与胶体分散体系同属热力学不稳 定性系,它们在性质上及研究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
分散系统=分散质+分散介质
2
(2)分散系统的分类
•分子分散系统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 •胶体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3
分散系
微粒直 径
外观 稳定性
能否透 过滤纸 半透膜
举例
分 子、离子 分 散 系(真 溶液)
胶体分散 系(溶胶、大
分子体系)
< 1nm
稳定透明 均 能 通 过 均相
不稳 定 1~100nm 非均相
-+
离子型: 阳离子型:胺盐
表面活性剂
R 两性型:氨基酸型
+-
R
+
-
非离子型:聚乙二醇类:聚氧乙烯醚、 聚氧乙烯酯
27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分子中同时有 疏水基团(烷烃基)和亲水基团(羧基、氨 基)。例如:肥皂(高级脂肪酸钠)
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一、分散度与比表面积
1g H2O 呈一球形水滴 10-7 m微小质点
表面积 (m2) 4.84×10-4
6000
表面能(J) 3.5×10-5
434
11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1) 界面与表面(interface and surface) 当任意两相接触时, 两相之间有界面。若其中一相为气 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两 个概念常常混用。 常见的界面有:气-液界面,气-固界面,液-液界面, 液-固界面,固-固界面。
25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水表 面张力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正吸附。
表面惰性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力升高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负吸附。
26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如肥皂 ,RCOONa
R
14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3) 表面张力σ
因为表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的邻近 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面外部气体分子的 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要比后者大。因此在液体 表面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 体内部的不平衡力既表面张力,可以对抗增大表 面积的力.
15
此法可用于区分胶体与溶液
46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一) 溶胶的光学性质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 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 “通路”,这种现象叫丁铎尔现象,也叫 丁铎尔效应(Tyndall effect)
胶束
31
三、乳状液 (1)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以直径大
于100nm的细小液滴(分散相)在另 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散介质)中 所形成的粗粒分散系。
(2) 乳化剂:能增加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
32
(3) 乳化作用(乳化):乳化剂使乳 状液稳定的作用。
常用的乳化剂是一些表面活性物 质,如肥皂、蛋白质、磷脂、胆固 醇等。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按作用力性质的不同,分为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19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22
4.色谱法的优点: 能使那些结构相似,熔点和沸点 相差不多,利用结晶、分馏等方 法无法分离的混合物,能简便、 快速、有效的加以分离。
23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液体表面也会因某种溶质的加入而产生吸附。 在一定温度下,纯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一定值,若 在纯液体(如水)中加入某种溶质,有三种情况。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4) 表面能 由于表面层分子与本体中分子的受力情况不同, 如果要扩大表面就要把内层分子移到表面上来, 这就要与分子的引力相对抗而消耗一定量的功。
E = σS
所做的功以势能形式储存于表面分子这部分能量为表面能
16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一切物体都有自动降低其势能的趋势.
28
表面活性物质 结构特征:具有两亲性集团是表面活
性物质在分子结构上的共同特征。一类 是极性基团(亲水基或疏油基),如―OH、 ――CSOOO3NHa等、;―NH2、―SH、―COONa 、
另一类是非极性基团(亲油基或 疏水基)如直链或带支链的有机烃基
29
30
以肥皂(脂肪酸钠)为例
临界胶束浓度(CMC): 能形成胶束的表面 活性剂的最低浓度
43
2.凝聚法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粒子的 方法。可分为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两类。
b.物理凝聚法:将蒸气状态的物质或溶解状态的 物质凝聚为胶体状态的方法。
溶剂更换:松香的酒精溶液滴入水中。
44
45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一) 溶胶的光学性质
丁铎尔现象
CuSO4溶液
Fe(OH)3胶体
水
油
油
水
水包油型乳状液
油包水型乳状液
36
乳状液和乳化作用在医学上有重 要的意义。
油脂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中, 依赖于胆汁中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 医药学中乳状液称为乳剂。药用油 类常需乳化后才能作为内服药,如 鱼肝油乳剂。此外,消毒和杀菌用 的药剂也常制成乳剂,如煤酚皂溶 液。
37
第四节 溶胶
一、溶胶的制备
8
练习: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 质是 ( C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9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一、分散度与比表面积
分散度(S0):物质被粉碎的程度
S S0 =
V
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10
41
c.胶溶法:属化学分散法。原理是在新生成的沉 淀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沉淀重新分散
成胶体。如新生成的 Fe(OH)3 沉淀,经 洗涤再加入少量稀 FeCl3 溶液,通过搅 拌后沉淀就转变为红棕色的 Fe(OH)3 溶 胶。
Fe(OH)3(新鲜沉淀) FeCl3 Fe(OH)3(溶胶) AgCl(新鲜沉淀) AgNO3 或 KCl AgCl(溶胶)
34
形成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决定于所使用的乳化剂 的性质。 当加入水溶性乳化剂(HLB>7),如钠肥皂、乳蛋 白等,形成O/W型乳状液;
若加入油溶性乳化剂(HLB<7) ,如钙肥皂、胆固
醇等,形 成W/O型乳状液。
35
三、乳状液
亲水性较强的乳化剂易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 亲油性较强的乳化剂易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1. 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吸附质分子之间的作 用力是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这类吸附没有选择 性,吸附速度快,吸附与解吸(与吸附相反的过程)易 达平衡,但可因分子间引力大小不同使吸附的难易程 度不同,在低温时易发生物理吸附。
20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1) NaCl、KNO3等无机盐类以及蔗糖、甘露醇等多 羟基有机物溶于水,可使水表面张力稍微升高; (2) 醇、醛、羧酸、酯等多数有机物使水的表面张力 逐渐降低. (3)肥皂、烷基苯磺酸盐(合成洗涤剂)进入水中,在 一定范围内,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
除按分散质的颗粒大小进行分类外,还可按分散 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来分类。
7
非均相分散体统按聚集状态的分类
分散介质 分散相
名称
固 溶胶、软膏
液
液 乳状液
气
泡沫
气
固 液
气溶胶
固 固态悬浊液
固
液 固态乳状液
气 固态泡沫
实例
金溶胶、碘化银溶胶、牙膏 牛奶、人造黄油、油水乳状液 肥皂泡沫,奶酪
烟、尘 雾 用金着色的红玻璃、照相胶片 珍珠、黑磷(P-Hg) 泡沫塑料
分散相、分散介质和稳定剂 从空心轴A处加入,从C盘与B盘的 狭缝中飞出,用两盘之间的应切 力将固体粉碎,可得1000 nm左右 的粒子。
40
溶胶的制备--超声分散法
这种方法目前只用来制备乳状液。 如图所示,将分散相和分散
介质两种不混溶的液体放在样品 管4中。样品管固定在变压器油 浴中。
在两个电极上通入高频电 流,使电极中间的石英片发生 机械振荡,使管中的两个液相 均匀地混合成乳状液。
(4) 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原因: 是由于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33
(5) 乳状液的类型 常见的乳状液总有一相是水或水溶液,
简称“水”或用字母“W”表示:另一相是 不溶或难溶于水的有机液体, 简称“油 ” 或用字母“O”表示。凡是油分散在水中 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 常以O/W表示; 水分散在油中的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常以W/O表示。牛奶、鱼肝油乳剂、农 药乳剂等属于O/W型;而油剂青霉素注 射液、原油等属于W/O型。
c.胶体不是特殊的物质,而是物质存在的一种 特殊形式。如硫磺分散在乙醇中为溶液,若分散在 水中则为水溶胶。
d.胶体分散体系由于分散度高,具有较高的 表面自由能,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5
(3)胶体的特征和分类 ① 特征
胶体是高度分散性、多相性、聚结不稳定性 。
6
(3)胶体的特征和分类
② 分类 胶体分散体系包括溶胶和缔合胶体。但大分子溶
通过滤Biblioteka Baidu 不能通过半透膜
NaCl、 NaOH、 C6H12O6等水 溶液
氢氧化铁溶 胶、蛋白质 水溶液
粗分
散 系(悬浊液、 > 100nm 乳状液)
不稳定 不透明 非均相
均不能通过
泥浆,乳汁
4
说明:
a.胶体中分散质的颗粒大小在(1~100)nm 之间。 b.胶体中分散质大小不同。因此,分散质和
分散介质间必有一明显的物理分界面。即 胶体体 系必然是非均相分散体系。
第八章 胶体溶液
第一节 胶体分散系统
一、 基本概念
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 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 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1
第八章 胶体溶液
二、分散系统的分类及其主要性质
(1)分散系统的定义 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
体系叫分散系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 分散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12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2) 表面(界面)现象 处于任何相态的任何物质的表面与其内部分子相比较, 二者在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和受力情况等方面均有差 别,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称之为表面(界 面)现象。
13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3) 表面张力
降低表面能有两条途径:
1. 减小表面积 2. 降低表面张力
17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吸附质:被吸附的物质 吸附剂:具有较强吸附作用的物质 例如:溴蒸汽(吸附质)可被活性炭(吸附剂)吸附。
18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2.化学吸附是由于固体表面的原子的成键能力未被相
邻原子所饱和,还有剩余的成键能力与吸附的分子或
原子间形成了化学键。这类吸附具有选择性,但吸附
与解吸都较慢,升高温度可增大化学吸附。物理吸附
是较普遍现象,化学吸附通常在特定的吸附剂和吸附
质之间产生。
21
3.应用: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有广泛应用, 如活性炭、硅胶和活性氧化铝胶 粒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具有 选择性,这对胶粒的结构和性质其 重要作用。 固-液界面吸附最主要的应用之一 是色谱法(或称层析法)。色谱法是利 用粉状吸附剂对混合液中各组分的吸 附能力不同使吸附质彼此分离的一种 方法。
水解
SnCl4
SnO2(新鲜沉淀)
K2Sn(OH)3
SnO2(溶胶)
42
2.凝聚法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粒子的 方法。可分为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两类。 a.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其生成物呈过 饱和状态,然后形成溶胶的方 法,可分为氧化法、 还原法、水解法以及复分解法。
例如:
(一)形成溶胶的一般条件 1.分散相在介质中几乎不溶 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38
第四节 溶胶
一、溶胶的制备
(二)溶胶的制备方法
1.分散法
常用的分散法有:a. 研磨法;b. 超声波法;c. 胶溶法。
39
溶胶的制备--研磨法
转速约每分钟1万∼2万转。
A为空心转轴,与C盘相连, 向一个方向旋转,B盘向另一方 向旋转。
液和粗分散体系也常被作为胶体分散体系研究的对象 。这是因为
a.虽然大分子溶液(也叫亲液溶胶)是热力学 上稳定的体系,但由于其溶质分子的大小已进入了胶 体分散体系的范围且在某些方面(如扩散性)具有胶 体的特性。
b.粗分散体系与胶体分散体系同属热力学不稳 定性系,它们在性质上及研究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
分散系统=分散质+分散介质
2
(2)分散系统的分类
•分子分散系统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 •胶体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3
分散系
微粒直 径
外观 稳定性
能否透 过滤纸 半透膜
举例
分 子、离子 分 散 系(真 溶液)
胶体分散 系(溶胶、大
分子体系)
< 1nm
稳定透明 均 能 通 过 均相
不稳 定 1~100nm 非均相
-+
离子型: 阳离子型:胺盐
表面活性剂
R 两性型:氨基酸型
+-
R
+
-
非离子型:聚乙二醇类:聚氧乙烯醚、 聚氧乙烯酯
27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分子中同时有 疏水基团(烷烃基)和亲水基团(羧基、氨 基)。例如:肥皂(高级脂肪酸钠)
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一、分散度与比表面积
1g H2O 呈一球形水滴 10-7 m微小质点
表面积 (m2) 4.84×10-4
6000
表面能(J) 3.5×10-5
434
11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1) 界面与表面(interface and surface) 当任意两相接触时, 两相之间有界面。若其中一相为气 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两 个概念常常混用。 常见的界面有:气-液界面,气-固界面,液-液界面, 液-固界面,固-固界面。
25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水表 面张力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正吸附。
表面惰性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力升高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负吸附。
26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如肥皂 ,RCOONa
R
14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3) 表面张力σ
因为表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的邻近 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面外部气体分子的 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要比后者大。因此在液体 表面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 体内部的不平衡力既表面张力,可以对抗增大表 面积的力.
15
此法可用于区分胶体与溶液
46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一) 溶胶的光学性质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 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 “通路”,这种现象叫丁铎尔现象,也叫 丁铎尔效应(Tyndall effect)
胶束
31
三、乳状液 (1)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以直径大
于100nm的细小液滴(分散相)在另 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散介质)中 所形成的粗粒分散系。
(2) 乳化剂:能增加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
32
(3) 乳化作用(乳化):乳化剂使乳 状液稳定的作用。
常用的乳化剂是一些表面活性物 质,如肥皂、蛋白质、磷脂、胆固 醇等。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按作用力性质的不同,分为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19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22
4.色谱法的优点: 能使那些结构相似,熔点和沸点 相差不多,利用结晶、分馏等方 法无法分离的混合物,能简便、 快速、有效的加以分离。
23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液体表面也会因某种溶质的加入而产生吸附。 在一定温度下,纯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一定值,若 在纯液体(如水)中加入某种溶质,有三种情况。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4) 表面能 由于表面层分子与本体中分子的受力情况不同, 如果要扩大表面就要把内层分子移到表面上来, 这就要与分子的引力相对抗而消耗一定量的功。
E = σS
所做的功以势能形式储存于表面分子这部分能量为表面能
16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二、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一切物体都有自动降低其势能的趋势.
28
表面活性物质 结构特征:具有两亲性集团是表面活
性物质在分子结构上的共同特征。一类 是极性基团(亲水基或疏油基),如―OH、 ――CSOOO3NHa等、;―NH2、―SH、―COONa 、
另一类是非极性基团(亲油基或 疏水基)如直链或带支链的有机烃基
29
30
以肥皂(脂肪酸钠)为例
临界胶束浓度(CMC): 能形成胶束的表面 活性剂的最低浓度
43
2.凝聚法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粒子的 方法。可分为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两类。
b.物理凝聚法:将蒸气状态的物质或溶解状态的 物质凝聚为胶体状态的方法。
溶剂更换:松香的酒精溶液滴入水中。
44
45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一) 溶胶的光学性质
丁铎尔现象
CuSO4溶液
Fe(OH)3胶体
水
油
油
水
水包油型乳状液
油包水型乳状液
36
乳状液和乳化作用在医学上有重 要的意义。
油脂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中, 依赖于胆汁中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 医药学中乳状液称为乳剂。药用油 类常需乳化后才能作为内服药,如 鱼肝油乳剂。此外,消毒和杀菌用 的药剂也常制成乳剂,如煤酚皂溶 液。
37
第四节 溶胶
一、溶胶的制备
8
练习: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 质是 ( C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9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
一、分散度与比表面积
分散度(S0):物质被粉碎的程度
S S0 =
V
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10
41
c.胶溶法:属化学分散法。原理是在新生成的沉 淀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沉淀重新分散
成胶体。如新生成的 Fe(OH)3 沉淀,经 洗涤再加入少量稀 FeCl3 溶液,通过搅 拌后沉淀就转变为红棕色的 Fe(OH)3 溶 胶。
Fe(OH)3(新鲜沉淀) FeCl3 Fe(OH)3(溶胶) AgCl(新鲜沉淀) AgNO3 或 KCl AgCl(溶胶)
34
形成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决定于所使用的乳化剂 的性质。 当加入水溶性乳化剂(HLB>7),如钠肥皂、乳蛋 白等,形成O/W型乳状液;
若加入油溶性乳化剂(HLB<7) ,如钙肥皂、胆固
醇等,形 成W/O型乳状液。
35
三、乳状液
亲水性较强的乳化剂易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 亲油性较强的乳化剂易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1. 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吸附质分子之间的作 用力是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这类吸附没有选择 性,吸附速度快,吸附与解吸(与吸附相反的过程)易 达平衡,但可因分子间引力大小不同使吸附的难易程 度不同,在低温时易发生物理吸附。
20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