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
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
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
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
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
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
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
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
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
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
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
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
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
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
《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
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
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
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
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
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
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有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是不可能的。
随便举一个例子,明末的王锡阐,每遇天色晴朗,即登屋观测天象,竟夕不寐;每遇日、月食即以自己事先推算的结果与观测进行比较。
科学发展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如何
科学发展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如何在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中,科学发展与文化传统始终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科学发展以其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而文化传统则作为一种深厚的根基,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价值观念。
那么,科学发展与文化传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科学发展为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学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和观念,这些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通信领域,从古代的书信传递到现代的互联网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传播文化的方式。
互联网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同时,科学发展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传统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和解读历史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
科学的分析和检测技术还能帮助我们保护和修复珍贵的文化古迹和文物,使其得以长久保存,传承给后人。
然而,科学发展也给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普及,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市场,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此外,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
文化传统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会影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
在某些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可能促使科学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注重实用和功利的价值观可能会引导科学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应用技术的开发。
而且,文化传统中的经验和智慧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许多传统医学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经过科学的验证和提炼,成为现代医学和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虽然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可能不再被视为直接的科学理论,但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一种紧密联系的关系,它们把人类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地联系起来。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所以存在着某种发展模式,并不断地交互作用,相互扶持。
一方面,新技术的引入,给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新的落脚点,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効豫不决和不懂技术是没有出路的,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磨合,使得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升华提高,形成新的文化弹性和文化深信。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给了今天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一个全新的模型。
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即“礼仪庄重”,这也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一直追求的,也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比如,在网络社区中,很多在线互动形式,以及软件程序的操作流程,都是以从容与文明的态度来对待的,这种文明的态度是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借鉴而来的。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共同发展,使得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使中国文化与其它国家的文化有了较大的不同。
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实践空间,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活跃起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影响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1],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
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2]。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浅谈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浅谈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在人类经济与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
科技极大的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社会进步。
人们在由衷的赞叹现代科技文明的巨大成就时,也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环境、生态、甚至伦理,或多或少的给人类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而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意识、实践规范和理论阐释,它既包含着对人的精神与价值的理性提升,也包含着对现实的人的立身处世的规范,同时包含着对人类生存命运及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是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与思考,是对人的命运、人的痛苦与解脱的关注与思考。
科技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最为基本的维度,科技求真,人文求善,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
它们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它们相互渗透,在融合中螺旋上升。
一、科技对人文精神发展的作用科技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迅猛的科技发展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在人类的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
没有科技的存在,人文精神的价值也是难以实现的。
在人类的实践中,人类一方面依靠现有的科技,实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人类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上体味着人生的价值,为人文精神的升华提供着契机。
科技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为我们建立了发达的信息网络,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难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先进的文化与知识信息的综合科技系统,对人类的思想的沟通与交流、知识的快速传播、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等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初中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知识点汇总
初中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知识点汇总科学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科学和文化的理解。
以下是初中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知识点的汇总。
1. 科学和文化的定义- 科学:科学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的知识体系。
它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追求客观和精确,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 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精神财富,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习俗、艺术、语言等。
2. 科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贡献文化: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的发现和创新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如科技产品、医学进展和交通工具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 文化影响科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信仰体系可以改变人们对科学问题的看法和研究方法,影响科学的方向和动力。
- 科学与文化的互动:科学和文化相互作用,科学在文化中起到解决问题、增强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作用。
同时,文化的需求和挑战也为科学提供了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3. 科学与文化的共同性质- 目标性:科学和文化都追求对世界的了解和理解,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探索性:科学和文化都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探索,试图回答各种问题和现象。
- 创造性:科学和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产物,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整理和创新,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科学与文化的差异- 研究对象:科学注重对客观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追求普遍性和客观性;文化则关注人类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艺术等非物质领域。
- 方法论: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说,追求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文化则依赖于人类的创造力和主观判断,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 知识类型:科学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和系统,追求具体、可观察的知识;文化的知识更加主观和抽象,包括宗教、哲学等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学习、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但是,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趋利避害,加强防范措施,才能使之造福于人类。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
2006 年1 月9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胡锦涛主席的这一论断集中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由于使用了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技术含量高。
例如,在汽车工业的初期,装配一部汽车需要10几个技术工人花费一天的时间,如今,一汽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装配1000台汽车。
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们已能生产出来。
现代科技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枝,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文化研究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文化研究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什么?一、文化研究与人类社会科学有何联系?在探讨文化研究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关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研究和人类社会科学的概念。
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人类创造的思想、信仰、价值观、习俗、语言、艺术和技术等方面,从而揭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
而人类社会科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学科,包括人类行为、人际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旨在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文化研究与人类社会科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首先,文化是人类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人类社会科学通过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在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和变迁。
同时,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人类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人类社会科学的相互补充文化研究和人类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文化研究借助人类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丰富了对文化现象的解读和分析。
例如,人类社会科学的语言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为文化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和理论基础,帮助理解和解释文化的形成、演变和传承。
同时,文化研究对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文化的深入研究,拓展了人类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和视野。
三、文化研究与人类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文化研究和人类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融合了两者优势的学科,旨在通过综合研究文化和社会的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的理解。
该学科结合了人类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借鉴了文化研究的学科特点和理论成果。
它不仅关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还探究社会对文化的制约和塑造作用。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文化研究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关系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研究和人类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研究方法的创新、理论框架的完善和学科边界的扩展。
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倡导。
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文化与科学是两个广泛的领域,它们相互影响且密切相关。
以下是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1. 影响与塑造:文化和科学相互影响和塑造。
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文化对科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道德准则等都会影响科学的研究方向、应用领域和伦理考量。
2. 知识传承与沟通:文化作为人类群体的共同认知和行为模式的传承载体,对科学知识的跨代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中的语言、教育体系、传统习俗等为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理解提供了框架和纽带,促进了科学交流与合作。
3. 价值观和伦理: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对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的研究目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都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和指导。
文化价值观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方向选择、伦理原则制定以及科学应用的道德边界。
4. 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思维是一种逻辑性、实证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但其也受到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的影响。
文化对于培养和塑造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能激发文化的创新和变革。
5. 技术与应用: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会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科技的崛起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观念、实践方式和伦理准则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应该充分尊重和考虑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促进文化多样性与科学发展的和谐共存。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关系要论证两者间的关系,首先要简要阐明两者的基本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但以我的见解而言,科学精神其实就是对待科学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态度“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缺乏科学精神,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近代科学的理性框架没有在中国自然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然而,缺乏不等于完全没有,否定也不可以全盘。
当我们冷静回首,客观面对历史的时候,很难想象,一个几乎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能够创造出人类最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我认为,在浩繁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尽管相对而言科学精神的成分较少,但就绝对值而言,它依然灿若星河。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对于科学的认识,所走的是有别于西方的另一条理路。
今天,在我们力图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复兴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中科学精神的发掘和发展,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大有裨益,甚至对整个人类现代科学的发展都可能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许多对科学具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的思想。
我认为,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道家哲学。
因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就中国的传统科学而言,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演讲稿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让我深感振奋的主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科学和人文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追求客观真理,一个强调主观情感。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会发现科学与人文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个领域,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与人文是如何相互结合的。
首先,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的引导。
科学研究离不开人类的思考和探索,而这些思考和探索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比如,伽利略的天文观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都离不开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和思考,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其次,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的支持。
人文领域探讨的是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而这些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和支持。
比如,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而历史学家也可以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还原古代文明的面貌。
当科学与人文相互结合时,会产生怎样的力量呢?首先,这种结合可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科学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人文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然和人类。
其次,这种结合也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人文精神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保持人类的尊严和情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要关注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让科学与人文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结合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强大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谢谢大家!。
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引言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日趋扩大,工伤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
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薄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要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就必须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构建企业的安全价值观,也就是企业要有自己的安全文化。
只有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预防事故的发生,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平安的生产环境。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企业安全文化2.1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的、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与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为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
2.2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从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的确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总体来说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企业领导和员工不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没有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提高到思想层面上,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竞争优势,不惜减少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
合理的安排安全文化建设投入,能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上升,达到企业的发展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双赢。
2.3“以人为本”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2.3.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企业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秩序中,企业和个人是市场活动的主体。
传统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将企业视为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主体。
然而在现代经济学中,市场自动实现利益均衡和最优配置的结论需要一系列严格理论条件而在真实的经济运行中无法达到。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
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文化是基于现代科学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文化。
“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了人文文化。
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但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与人文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有人比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的文化难题。
有两个基本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认识:一是人们是从一定的科学观或者人文观出发来认识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因而是受其局限的;二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本身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结果是争论愈多距离愈远。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卡西尔语)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近代科学的独立、科学传统的建立和巩固导致了二者的分化和嬗变,但同时却导致了人的文化世界的丰富性,因为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作为人的文化的基本样式,反过来又成为了人把握世界、塑造自己本性的基本方式二是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对于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常因人的具体评价而表现出某种对立。
浅谈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姓名:秦双学号:201420899专业:肿瘤学院系:解放军307临床学院摘要:探索科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文化?文化和科学的关系?科学属于文化吗?科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系统?等等,这样一些引人注目的问题的搜索在当前的科学和文化界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关键词:科学文化一文化与科学的概念要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必须先理解文化、科学的概念。
首先,文化与科学都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
词典解释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对文化提出看自己的见解。
O.H·焦耶夫、Jl.几.切利泽认为“文化是道德和美学性质的精神价值的总和”。
H.C.兹洛宾、几.H.科甘等则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创造性基础”,科学无疑是文化现象。
但Io.M.洛特曼、H.几.萨夫兰斯基认为“文化是人类使用的符号系统的总和”,科学并非文化的要素,因为科学的本质不是符号系统(虽然科学要用某种语言进行论述)。
文化还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还有着它自己的构成要素,它的形态类别分为两类:第一类文化的范畴为:①智能文化,包含科学、科学、技术、知识等;②物质文化,包含房屋、器皿、工具等。
第二类文化的范畴为:①规范文化,包含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
②精神文化,包含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
那么,何为科学呢?词典解释说,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称之为科学。
科学是发展中的知识体系,它与一切文化现象的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是客观真理,即科学知识的内容并不取决于人和人类。
这种知识揭示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特性和关系。
文化与科学他们就好比光与电,犹如一对孪生子,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科学是一种文化
科学是一种文化作者:徐善衍来源:《科技视界》 2011年第30期徐善衍●我们要有科学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我们谈论科学文化的意义,其核心在于要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
●科学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科学的传播与普及。
把握世界的方式当我们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思想上难免不纠结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文化?答案应当是明确的,但人们似乎又一时难以回答清楚。
在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都对“文化”作出了这样的注解: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这让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文化,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定义,其内涵都包括科学,也就是说,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部分文化,在近现代一直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变革,这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和现实。
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其发展的历史出发,我理解,文化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价值追求的过程及其全部结果。
这种结果,当然既包括精神层面的成果,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成果。
我赞同吴海江先生在《文化视野中的科学》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人类在其漫长的进程和进化的过程中,不仅以‘物质工具’为中介与世界发生关系,而且以自己的‘精神文化’为中介与世界发生关系。
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等精神文化形态……就是人们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新形势下,我们把文化发展的注意力历史性地聚焦到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发展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这是因为“社会和谐”与“不断创新发展”,已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两大主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永不熄灭的发动机,而且,如何解决目前社会发展面对的许多热点、重点问题以及建设未来的社会文明,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寄希望于科技的不断创新。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包括科学基础上形成的技术,构成了一种软硬实力兼有的文化,在不断地融入社会的各领域之中,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保障政治强大和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会计文化探索连载之3文化与科学,都是人类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其成果都属于人类意识和精神的范畴,是精神世界的内容,不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01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哪些特点科学是人类对客观存在共同的意识,也叫真理。
就是全人类都认可的真正的道理。
科学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科学适合全人类,不分种族、民族。
比如,地球有引力、从高楼上跳下来会摔死;电能打死人,火能烧死人,水能淹死人。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男女老少,不分肤色与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贫穷还是富裕、高官还是平民,统统适用。
其二,科学适合全球所有地区、所有地域。
比如,艾滋病、乙型肝炎、新冠肺炎疫情会传染人,不论你生活在什么地区,都会受到传染。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传染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1亿多人受感染,数百万人死亡,是科学规律,不是文化现象。
其三,科学适合各个时代。
所有人都要吃饭。
粮食可以吃,石头、木头不能吃。
粮食需要种植、管理、收割、晾晒、碾打,然后制作成馒头、面条、米饭、点心等才可以吃。
再加点蔬菜、肉类、鱼类,吃了才有营养。
所有人都会生病,生病需要打针吃药,严重的病还要动手术。
社会上就必须有医生、有医院、有药品、有医疗器械、有手术室等,病才能治愈。
科学还具有以下五个附加特点:其一、科学可以用实验验证,结果会立竿见影。
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节目,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社会上的很多说法是真是假。
其二,科学答案唯一,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没有模棱两可之说。
其三,科学能写入教科书,供大家学习使用。
比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哲学等;其四,科学适合普及推广、国际学习交流、国际竞赛。
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物学奖、经济学奖,就是科学的国际竞赛结果。
世界数学大会、物理学大会、心脏病学大会,就是科学界的国际学习交流。
为什么不能召开世界语言文学大会、世界历史大会、世界信仰与道德大会?因为没有统一标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提要: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所以科学一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学问。
近代发展出来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传统可能背离“自由”这个古典的人文理想。
近代科学的笛卡尔传统和培根传统分别强调了内在理性和外在经验,但最终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
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份分科的教育体制,但分科化正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
“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信守共同的时代精神。
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我们时代的通病,重审自由和理性。
这个题目来自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需要。
人们将这个困境称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1]之间的分裂和日趋紧张的对立局面。
但是,关于这个困境的种种述说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种种方案设计倒是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所谓的“两种文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分裂的?我们不是都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吗?那它就该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人文;我们不是也使用“人文科学”这样的术语吗?那就表明人文也是一种科学。
还有,“两种文化”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沟通和弥合的,如果它们真的能够的话?为了缓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必须先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清楚。
借着这个区别,我们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之所在;借着这个联系,我们寻找沟通它们的可能性。
通过考察科学与人文的二分对立,我们进入对更基本问题的分析,即重审由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结成的现代性。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
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