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助于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首先,科学的发展不但需要人文,而且也离不开人文。
人文对科学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科学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它需要一个能促进其发展的良好的人文文化背景。
同时,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也需要有包括理想、精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在内的人文动力。
科学创造过程本身也并非纯粹是“科学”的,它需要各种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人文因素还往往变为科学家的灵感、直觉与想象,直接参与科学的创造活动。
其次,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而且离不开科学。
人文也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它需要有一个能促进人文发展的良好的科学文化背景。
人文的发展,特别是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现代艺术之所以取得迅猛发展,各种作品、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层出不穷,缤纷缭乱,交相辉映,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不仅带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视角,而且也带来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这一切都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人文创造过程本身也并非纯粹是“人文”的,它需要各种科学因素的积极参与。
科学创造不仅仅只是运用理性、逻辑和数学的过程,它还需要直觉、灵感和想象等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反之亦然。
人文创造也不仅仅只是直觉、灵感和想象的过程,它也需要理性、逻辑和数学等科学因素的积极参与。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两种文化本身的共同繁荣,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的功能和价值,从而促进的全面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依靠科学,而且也需要依靠人文。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将更有力地推动经济蓬勃而健康地发展,从而大大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进一步讲,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有助于把握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防止或克服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作业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辅相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他却又是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人们如何去认识、去把握。
近2个多世纪以来,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与精神问题。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特有的人性、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
人性的开发,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是求真,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
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
能造福于人,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与终极关怀,是求善,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
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
换言之: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教育,首先是教人如何做人,人文教育占有基础地位。
人文文化至少严重关系到如下六个方面:第一,民族的存亡。
民族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而非“基因”的概念。
中华民族文化蕴含有深刻的哲理,以这个文化作为民族脊梁骨的民族精神是无穷活力的源泉,以这个精神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国家的强弱。
国家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
主要包含三点: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三,社会的进退。
社会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
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野蛮、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下流;但是,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第四,人格的高低。
人格是度量人性的尺子。
一个人的品质或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方向。
6-科学与人文:冲突与融合
➢ 科学主义只是一般地提出科学化的要求,不考虑非自 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在这些领域应用自然科学的概念 和方法的条件。
➢ 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 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 搬用并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违背科学精神 的,凡是严肃的科学家都不会赞同。
➢“人文”在中国古代意指那些不是以自然为对象 的文明文化现象,如诗、书、礼、乐等。
贲卦:亨,小利有攸往。
▪ 离下艮上 ----------- --- 艮上(山) --- ------------- --- 离下(火) ---------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 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 斯诺的批评重点在于指出对科学文化的不 了解,这种不了解“给整个‘传统’文化带 来的非科学气氛,而这种非科学气氛又往往 转化为反科学”
2、科学与人文的论争: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1、科学主义:自然科学是知识的范型,文化的其他 领域必须按照这个范型加以衡量。
I. “科学主义”的概念辨析
“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亦译“唯科学主义”。
2、“反科学”思潮:
I. 概念辨析
➢ 所谓“反科学”思潮,系指由于科学的社会控 制失当并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引发的“反科 学”(anti-science)倾向。这种倾向的一个 显著的特征就是认定科学在本质上同人类的追 求相冲突。
➢ “反科学”思潮对科学的抵制并不具有明确 的认识论基础,尚未提升为系统的哲理、建构 严密的逻辑形态,也未组织成一个围绕共同的、 概念明确的社会共同体。
望——论科学研究的实在》(1999); ➢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编辑了《作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
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
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
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
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
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
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
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
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
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
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
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
科学技术的人文内涵
科学技术的人文内涵[摘要]本文试图阐明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与作用。
科学是“求真”,“科学用逻辑和概念等抽象形式反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技术是“务实”,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还可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工艺过程)。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求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穷尽“自然的真理”;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穷尽“人生的真谛”,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亟需的。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理想。
科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性活动。
科学的理性包含着批判、怀疑、创新的精神;理性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
人类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全面发展需要科技为动力,人文作导向。
科技为人文提供依据,人文为科技确定目标。
科普的社会责任是:“解读自然的奥秘;探究人生之真谛”。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0引言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哈利·海涅讲过一个风趣的故事:“英国有一位机械工程师,发明了一个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各方面都同真人一样,可就是没有灵魂。
于是,这个机器人一天到晚跟随在工程师后面,不断地嘟囔着‘给我一个灵魂,给我一个灵魂!’但是,工程师就是没有办法给它一个灵魂。
”笔者寻思,人文学者或许能给它一个“灵魂”。
如果,我们将机器人比作人类五官和四肢的延伸,那么它所缺少的是“人文的精神价值”。
换句话说: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融合与引导。
这是否就是海涅想要说明的呢?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穷尽“自然的真理”;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穷尽“人生的真谛”,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亟需的。
相对来说,作为自然的同时又是社会的高级动物——人来说,区别于自然界万物,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与追求。
1人文:说白了就是“做人的道理”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的核心是求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人文科学一般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伦理、语言、宗教等。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自然辩证法》作业——浅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从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是求善,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
但从两者内在的关系来看,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不可分割。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左膀右臂,两者在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上相爱相杀,纠葛不止。
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要远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繁荣。
在那个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歧视和打压,被视作一种与固有人文、宗教精神格格不入的“异者”,是一种可怕的需要打压的冲突,是荒谬而又可笑的“外乡人”。
15世纪至17世纪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发现和发展了“日心说”,这个本可以让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进一个大步的新发现,却因为与天主教所遵从的“地心说”相悖而得到罗马教廷的封杀和禁锢。
以至于,在《天体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极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寥寥无几。
在中国古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一步步成为统治思想。
朝廷里一些迂腐的儒士片面理解儒家典籍中孔子对待技术的思想,将科学技术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
头脑灵光的年轻人都秉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鲜有人涉足民用工具或军事器械的革新创造。
有发明被采纳,无非也是因为辅助了人文文化的发展而得已延存,如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等。
从文艺复兴开始,科学技术逐渐赶上人文文化的发展步伐,两者开始有了一些新鲜而有趣的交融。
达芬奇的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
达芬奇将生物学基础(形体和比例)和几何学知识(方形和圆形)都运用到这幅人体素描之中,使《维特鲁威人》在他的妙笔下既展现出精妙的比例又有了艺术的美感。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大中专院校、研究所都将推动各自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为最重要的工作。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内容摘要
在当今时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汇与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首先, 科技创新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而人文文化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 法。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文 化和社会问题,这需要人文文化的引导和干预。此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 合也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
Hale Waihona Puke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 和关系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和关系
科学文化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探索的成果,它涵盖了数学、物 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包括工程、技术等应用科学领域。科学文化 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和关系
内容摘要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源于古代,但在近现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 科技的发展,两个文化领域的相互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科学领域,人文精神 的引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促进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文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1、打破文化界限: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首先需要打破彼此之间的界限。 这可能涉及到推动学科交叉、鼓励跨领域研究和消除学术地位不平衡等现象。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2、兼容并蓄:在打破界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实现两种文化的兼容并 蓄。这意味着科学家需要人文精神,而人文主义者也需要了解科学知识。这种跨 文化的视野将有助于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教育实践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教育实践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涵不仅涉及知识的传递,还包含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作为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彼此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科学性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系统性和探索性,而人文性则关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基础。
科学性在教育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研究。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教育评价中,教师与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实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性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用逻辑和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保护科学性不仅关乎知识的准确传递,更关系到教育的公正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教育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就会受到质疑。
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根据实证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教师能够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人文性在教育中则体现了对学生个体情感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与人际交往的训练。
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经历,引导他们理解和接受多元文化,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通过文学、艺术和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丰富情感世界,降低人际交往中的孤立感。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教育实践中实现知识与人格双重发展的重要路径。
单一强调科学性可能导致教育的冷漠与刻板,而过于着重人文性则可能使知识的传授缺乏严谨性。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杨叔子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科学化的前提是人文化。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血肉相依,一切为人,这就是人文的问题,人文的问题就是对人的高度关心。
一个科学家的想象力主要来源于人文。
多读一些人文书多一些人文知识,起码有几点好处:树立民族责任感,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学人文知识可以提升精神境界放开想象力。
科学教育跟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的教育发展趋势。
从科学家到大学生到中学生到小学生,人文科学文化是起巨大作用的,里面也包括学习人文科学的人,应该适当的了解数理化知识,了解自然科学情况。
时代呼唤我们将科学文化跟人文文化交融起来。
科学文化是客观规律,人办事肯定要学习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跟人文文化是同源的,共生的,互通的,互补的,不可分割的,交融能够提高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科学文化跟人文文化交融就是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
日本发展快,跟教育的飞速发展有关系。
提高人的素质,就是提高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科学技术成果的作用不看未来是非常危险的。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别快,信息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甚至改变人本身,科学技术给人类送来了神奇的创新,同时带来了潜在毁灭性的后果。
科学技术要有人性,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一个是人性,一个是灵性,对工作负责。
科学文化跟人文文化起着不同的作用,科学文化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认识客观世界,要了解客观世界,使我们做的事情符合客观世界规律。
这是求真的问题,也是世界发展下去的原因。
一个人五岁时的创新能力最强,小孩子的好奇心强,创新最大的动力就是好奇,但是小孩的好奇心要善加引导。
人文主要涉及到精神世界的问题,涉及到人与人终极关怀的问题。
一切人文活动的基础是科学,人文为科学导向,一切科学必须要以人文为指导方向。
人文文化是确定为人之本。
科学与人文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一、科学与人文各自的目标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是“是什么”;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就越真。
所以,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情感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是“应该是什么”;人文是带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感情色彩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
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
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以,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同时人文虽是求善,但人文却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了,《四书·大学》早已指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8者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奠基,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而"格物"是研究客观世界,"致知"是认识客观世界,"格致"就是科学,故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
此即,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其结果的应用应该有利于社会、国家、民族与人民,求真也应求善。
求善也须求真。
二、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作用科学给人类以力量,并有助于我们去掌握方法,把握工具并改造世界创造历史;而人文则决定这一目的和探索人类的终极目标。
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权威资料]
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摘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又促进了人文发展向纵深开拓。
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错误利用,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精神和谐发展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依存与斗争1?郾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同属于一个大文化有学者说:“技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技术是在文化中形成的,文化的差异会造成技术的特征和发展的状况不同。
技术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的核心标志,甚至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类别。
”[1]的确如此,当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处于这种分类时,它们是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在大文化的领域里和谐共处发展。
首先,科学技术里的人文关怀处处可见。
虽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对人类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冲击性的影响,并且科学技术在军事特别是杀伤性武器上的运用使得恐怖事件、地区性流血冲突事件数量急剧增加,将人类又笼罩在了战争的阴影之下。
但是事实上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关怀自始至终没有停止过,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也没有分离过,现实生活中的恶性只是由于人类的贪恋,以及对科学技术的错误利用造成的,其本质不在于科学技术的好坏。
而事实上,科学精神一直内蕴着人文智慧。
科技的发展使人在自然界中赢得了生命自信和价值认定。
科学精神把人从神的阴影和宗教的束缚中解决出来,获得了独立性,人的认识能力、感知能力、实践创造能力在认识和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人类在创造和改造的对象身上反观到了自己本身的能量,看到了超越人类生命的控制力和创造力。
另外,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科学理性导引着经济的高效运作,现代民主政治的法制化、程序化;而且科学精神更成为新道德观念的基石,改变着人的精神生活,这些都可以说是科学技术蕴含的理性文化带给人文智慧的瑰宝。
浅谈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
浅谈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浅谈“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摘要:由大学中科技文化教育和人文文化教育的不平衡这一主要现象出现,讲述了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这两者各自的发展历史,最后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之中,我们应该在大学教学中同样重视人文文化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科技文化教育。
关键词:教育、科技文化、人文文化、结合在大学教育中,科技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主流,而人文文化教育受到严重轻视,出现科技文化教育与人文文化教育相互对立的情形。
许多大学理工科专业占三分之二以上,在中国的青年学生中更是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这就势必导致学生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严重脱节,许多理工科学生仅仅局限于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连基本的人文素质都不具备,人文意识非常薄弱;而文科学生对科技文化则是一无所知,逻辑思维、动手能力极差,整体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针对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以及外在的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其实质是打好基础、全面训练,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得以内化为替在的能力和内在的品质与精神,而这种知识底蕴与身心素养正是人文精神的追求。
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地位。
中国教育部顺应文理渗透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传授为内容的科学教育和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内容的人文教育的统一。
科学技术不仅是系统化的理论和工艺,而且是一种角色、职业、产业、体制,一种社会活动。
在科学活动中形成了科学共同体以及科技文化,科技文化主要表现在科学共同体所认同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制度、科学活动方式等方面①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包括追求真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怀疑精神、破除迷信和不为教条束缚的精神、理性思维的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学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科学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科学知识反映人类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水平,其内容包括在各具体自然科学中,它是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之一,科学活动属于知识生产,是研究性质的。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 “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
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文化是基于现代科学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文化。
“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了人文文化。
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
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
”但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与人文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有人比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的文化难题。
有两个基本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认识:一是人们是从一定的科学观或者人文观出发来认识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因而是受其局限的;二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本身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结果是争论愈多距离愈远。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卡西尔语)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文化是物的文化,人文文化是精神文化;相对而言,科学文化的对象主要是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关注事实、规律和物质层面;而人文文化则以人性、终极关怀为其核心,关注价值观和善恶美丑。
科学文化的主体主要是科学家,以及广义的科技工作者;人文文化的主体主要是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广义的文艺工作者、人文学者。
英国学者斯诺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间存在分歧与冲突,从事科学文化的人(如科学家)和从事人文文化的人(如文学家)之间存在冲突。
正如林德宏教授所指出的,在自然生存中,系统的科技文化尚未形成,人文文化占主导地位。
在技术生存中,科技文化成为极其强势的主导文化,人文文化受到“挤压”。
我们需要承认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差异,更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冲突,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技术文化的核心是技术理性,是追求发展的物的意义,有可能遮蔽人的意义。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已逐渐进入高科技时代,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管理方式、作战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技术的发展高速、强势,并渗透到文化的许多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技术理性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张,为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人的意义被遮蔽。
要走出技术文化的困境,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当前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忽视人文文化的发展,任由技术理性异化人为技术的奴隶和物的奴隶,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近代自然科学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诞生的。
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这些人文主义的文学艺术大师所倡导的人文文化,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自然科学从中世纪神学中解放出来,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哈维等科学大师,宣告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共3篇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共3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对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人们的看法不同,但无疑的是,两者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表现在一些具体的方面。
科学文化追求的是真实、客观、可证实的事实和规律,而人文文化关注的则是人性、道德、情感、艺术等方面。
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发生过一些不同观点的冲突,比如科学家们因为技术上的进步而挑战了许多传统信仰,这也引发了一些文化上的分歧和矛盾。
但是,仔细审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全面的,因为两者交融的方面也很多。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和人文文化的发展对彼此相互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文文化的蓬勃发展。
其次,人文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精神也在推动科学的发展,譬如人道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等,这些都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的发展也需要受这些价值观的约束,比如科学研究必须以人类的福祉为中心,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等等。
在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文化的交融变得越来越普遍。
人们已经认识到,科学和人文文化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合理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比如,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已经被纳入了科学研究的范畴,许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还有更多的学者和文化人士积极探索科学和人文文化的交融之处,并尝试把二者融合在一起。
对于我们来说,既要看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要看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交融。
我们应该提倡把两者结合起来,推动人文科学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保持和传承,维护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更加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发扬,推进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让科学和人文文化共同推动人类进步。
综上所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是一个双向的、复杂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
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
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
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
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
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
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
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
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
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
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
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及其成果。
五、科学技术文化的人类性。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它所反映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统一的大自然。
因此,虽然这种文化从个体上,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创造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一经产生,便是全球文化、国际文化,是没有民族性、国家性和阶级性的。
从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鉴定标准,到提倡的科学精神乃至所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全球都是一致的。
科学的价值观念,虽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取向,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从全球利益来思考,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步成为科学技术文化的一致追求。
六、科学技术文化的整体性。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然而
它自身又是一个整体。
以科学技术形式出现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组成一个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和活动着。
科学技术文化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层次。
科学技术文化的整体性,已为科学史所证实,也日益为现代科学学所证明。
七、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它成为社会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基石和基础。
科学技术这种对社会的最终的和决定的力量,正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
我们认为,这也表达了科学技术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人文文化对社会也是一种伟力,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它对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在内)所起的作用来判断其大小、好坏。
人文文化占有基础地位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是一个人精神世界之所在,没有人文文化的陶冶就不是人。
首先,关系到思维的智愚
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发现人的左脑从事逻辑思维,跟科学技术活动有关。
右脑从事形象思维,跟文学艺术活动有关。
右脑信息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
日本科学家春山茂雄:左脑是个人脑,右脑是祖先脑。
500万年进化的成果主要在右脑。
因此,右脑的开发,即人文教育直接关系到人的灵感,关系到人的原始创造力。
第二、关系到涵养的深浅
人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人为善。
涵养关系到人的语言、行动是文明还是野蛮,关系到一个人的度量是大是小,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得体,处置是否恰倒好处。
第三、关系到人格的高低
一个人的思想素质有三个层次:人格、遵纪守法、政治方向。
如果没有人格作为基础,所谓遵纪守法、所谓政治方向全部都是假的。
如果没有人格那就整人、害人。
如果非常有才华但是非常缺德,那就是大灾难。
一个人既有才华又有德行才能大有作为。
第四、关系到社会的进退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全面进步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最核心的是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物质文明的基础。
只有物质文明,科学技术文化,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只掌握高科技、而没人性、干坏事,就糟了。
所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文文化的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第五、关系到国家强弱
国家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即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是关键。
民族凝聚力的大小来自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人文文化是事关民族凝聚力大小,即国家强弱的大事。
第六、关系到民族存亡
民族的概念不是遗传基因的概念,而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的话,这个民族就会完全消失。
古典诗词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人文精神即民族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1、爱国,2、有骨气。
因此面对异族侵略时就能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对外坚持独立自主,对内要求团结统一,始终自强不息。
因而,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绵延了五千年,也使我们的民族繁衍了五千年,历史从来没有中断,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也走过来了,而且正在蓬勃发展、蒸蒸日上,逐步走向繁荣昌盛,逐步实现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会被异化,不打自垮,就会成亡国奴,甘愿为人奴隶,当了奴隶还很高兴。
所以说,人文文化关系着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事业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