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
秀山民间花灯舞蹈的动态特征及其组合编创
总之,上述论文都从文化人类学的层面对秀山花灯作了调查和论述,无论从 秀山花灯的表演形态,或是实地考察方面都对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 值。
(二)实践方面 对于秀山花灯的实践,也有部分学者进行过整理和表述。例如,中国舞蹈家
协会四川分会1985年3月出版的《秀山花灯》,该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内 容是扇子的拿法做了说明,第二部分内容分别对幺妹子和花子的步法做了介绍。 第三部分内容是对幺妹子、赖花子亮相姿态说明,第四部分对幺妹子、花子单一 动作和双人动作做了表述。第五部分是幺妹子、花子单一组合,综合组合做了说 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rganize and categorize.This article seeks to investigate through the fields work,like field interviews,video recording and SO on,to do
dynamic in—depth research on Xiushan lantern dance and culture.
关键词秀山花灯,动态特征,组合编创
秀山:花灯为媒繁荣“边城文化”
秀山:花灯为媒繁荣“边城文化”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的秀山花灯,是“边城文化”的根基。
上世纪50年代,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每一个村寨,都有花灯班子。
但前些年,全县的原生态花灯班只剩下6支,秀山花灯面临失传危机。
繁荣“边城文化”,这根基不能丢。
因此,近几年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把挖掘、保护、传承花灯文化,作为文化“边城”的重点。
一方面,秀山把花灯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请来花灯文化和舞蹈专业人才,利用花灯民歌的旋律,将之编成广场舞,然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将花灯文化普及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寨;另一方面,在普及花灯艺术中,秀山还将这一文化普及进中小学,普及到企事业单位,分?e建起县实验中学、海洋中心小学两所市级非遗传承学校,并将花灯和秀山民歌编成乡土教材,送进学校。
经过几年的努力,秀山原生态的花灯班子已恢复到20支,花灯歌舞也走出了秀山,走出了国门。
重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民间故事、石柱土家啰儿调、川江号子、南溪号子、木洞山歌、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梁平癞子锣鼓、铜梁龙舞、川剧、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秀山花灯。
重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3项。
其中民间文学1项、民间音乐7项、民间舞蹈1项、传统戏剧2项、民间美术1项、民俗1项。
重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一、民间文学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二、民间音乐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55 Ⅱ—24 川江号子重庆市四川省56 Ⅱ—25 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57 Ⅱ—26 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83 Ⅱ—52 吹打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接龙吹打、金桥吹打)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三、民间舞蹈107 Ⅲ—4 龙舞重庆市(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四川省泸县坛彩龙)四、传统戏剧156 Ⅳ—12 川剧四川省重庆市221 Ⅳ—77 灯戏重庆市梁平县(梁山灯戏、川北灯戏)四川省南充市七、民间美术309 Ⅶ—10 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十、民俗499 X—51 秀山花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民歌、酉阳民歌、搬运号子(梁平抬儿调、龙骨坡抬工号子)、四川竹琴、车灯、(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永川豆豉酿制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重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唢呐艺术(永城吹打)、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蜀绣、竹编(梁平竹帘)、制扇技艺(荣昌折扇)、针灸(刘氏刺熨疗法)。
重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0项。
其中传统音乐(民间音乐)4项、曲艺2项、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4项。
重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共有6项。
秀山花灯源流初探
·文艺之窗·186秀山花灯源流初探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王德明【摘要】花灯作为民间歌舞艺术的一种,其艺术内涵,可以追溯到秦之“歌舞”、汉之“百戏”、唐之“散乐”以及明清“俗曲”和时令“小调”。
在探究花灯源流的同时,本文着重叙述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承脉络。
【关键词】花灯;源流;初探;艺术;发展花灯,也叫彩灯。
有书说起于汉,兴于唐。
花灯多在元宵节时展放,所以有花灯闹元宵之说。
究其艺术渊源,花灯可以追溯到秦之“歌舞”,汉之“百戏”,唐之“散乐”以及“明清俗曲”和“时令小调”。
花灯是古老传统文化的产物,花灯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
浓郁的乡音、古朴的乡风、乡俗使秀山花灯别具韵味。
花灯艺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戏、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性艺术。
清末时期,嘉陵公子在新作竹枝词《看灯戏》中写道:“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堂捧腹妙趣生。
”说明了花灯艺术到清朝末年时已具相当规模。
秧歌、秧歌戏、采茶调、采茶戏、茶歌、茶蓝灯、花鼓灯、灯歌、彩调、二人台、二人转、花灯等,虽然名称各异,都属于同源异流的民间歌舞艺术。
秧歌: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大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表演,也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清代吴锡麒的《新年杂咏》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妹、川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
”秧歌的种类主要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和陕北秧歌。
秧歌在全国民众中的影响,有一首打游诗讲 道:“听见锣鼓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
”展现了秧歌的普及程度和在民众中的地位。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广大地区,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形式。
有称之为“三花并放”的花鼓灯,双条鼓(即凤阳花鼓)、卫调花鼓。
秀山花灯走进职教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秀山花灯走进职教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发布时间:2021-08-13T15:24:03.64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作者:田容容[导读] 学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守望民族精神的特殊堡垒。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会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田容容 409900摘要:学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守望民族精神的特殊堡垒。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会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秀山职教中心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了花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任务,以“花灯文化进校园”的特殊方式,认真开展好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秀山花灯职教课堂实践探索秀山花灯是重庆秀山地区最重要的歌舞文化活动,是秀山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受到当地土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序、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还有巨大的社会功能。
秀山花灯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它根植于秀山地区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丰富多彩的秀山花灯是我国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秀山花灯在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秀山花灯是形成发展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融信仰、民俗、歌舞、戏剧、曲艺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形式,是我国西南花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亦名“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一、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环境重庆秀山花灯的历史起源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外来说和土著外来结合说三种看法,但至少可以肯定重庆秀山花灯的历史是悠久的。
重庆秀山各族乡民在节日喜庆、修房造屋、婚嫁礼俗等民俗活动中跳灯祈福纳祥,使秀山花灯文化集歌舞表演、乐器吹打和故事说唱于一体,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具有鲜明的表演特色。
秀山花灯形象的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具有历史和教化等方面的价值。
秀山花灯艺术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
秀山花灯艺术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发布时间:2021-04-20T05:34:50.90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期作者:曹岚[导读] 秀山花灯是重庆东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仪式活动和民间歌舞的原始生态。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409900摘要:秀山花灯是重庆东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仪式活动和民间歌舞的原始生态。
它包含了区域种族认同的文化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了苗族和汉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的特殊价值以及维持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本文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角度出发,试图梳理其表演的艺术特征,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探讨其传承规律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秀山花灯;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传承发展前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湖南,贵州和湖北四个省(市)的交界处,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
秀山的地形是平坦的水坝和交错的丘陵,地理和历史因素使秀山花灯所展示的重庆东南部的民间文化和艺术而变得独特而繁荣,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
一、秀山花灯的地缘历史及文化渊源秀山花灯,在历史上就以花灯绚丽,鱼龙散布闻名于世。
秀山花灯的历史至少在200年前左右。
秀山花灯的来历并不确切。
相传秀山花灯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从秀山花灯的来历不难看出土家族祖先尊重祖先,同时孝顺有礼节。
花灯即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驱魔救灾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当地人民唱歌跳舞的乐观主义情怀。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秀山实行“改土归流”,结束了800年的土司统治。
汉族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渗透,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清末民国初年,秀山花灯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秀山花灯的发展,多次收集和组织,组织了各种培训班和花灯表演,并建立了专业的“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秀山花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二、秀山花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在现代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影响着公众的生活。
秀山花灯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音乐产业,受到现代媒体的刺激和影响。
中国非遗文化花灯文化 (3)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de被不知情de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de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de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
明、清、民国,历经六零零多年,世代相传,成为当地最有特色de民俗文化.二零一二年,兴宁市获评“中国花灯之乡”.兴宁花灯de制作十分复杂,须经过选料裁料、扎灯架、剪刻绘制图案、糊裱四道工序.据吴氏花灯de传承人吴镜彬介绍,所用竹料为两龄de垊竹或毛竹,纸张则一般选用红、白、金、黄、绿色纸.
做灯师傅会根据客人订制花灯de大小尺寸进行裁料,其后要经过火熏、扎架、糊纸等步骤.传统de兴宁花灯为六格圆形灯,上下结构,中间分上、中、下共五层,分别用手工绘制“恭贺新禧”、“状元及第”、“仙君送子”、“全家福满朝贵”、“子孙满堂”、“弦箫鼓乐”等图案de贴纸裱糊在灯de表面.
选材一、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或加热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二、刨皮裁度:刨去粗糙de表皮,裁取竹条所需de长度,以灯笼大小而定.扎骨架以交叉方式编织完成灯架,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
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de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de长宽,就可以自行设计图案了.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小小de灯笼上一展风采.糊好后,还可以用窄条de仿绫纸上下镶边,看起来更为雅致,很像古式de宫灯.如果不太擅长书画,有一个简单de办法可供参考.用一张薄纸在字帖上描下想要de字样,再将这张薄纸和深红色宣纸重叠在一起,用单刃刀片将字迹挖掉.拿掉薄纸,红宣纸上就出现了镂空de字迹.用白色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烛光或灯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效果相当漂亮.
民族风情文化:秀山花灯
秀⼭⾃治县,⼭川秀丽,⼟地肥活,物产丰富。
⼈杰地灵。
居住在这⼟地上的⼟家、苗、汉各族⼈民,通过世世代代⾟勤的⽣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不但创造了本民族赖以⽣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且创造了富有民族⾊彩的⽂化艺术。
特别是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改⼟归流"后,⼤量吸收了汉族和其它民族的先进⽂化,使本民族的⽂化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除⼦的秀⼭花灯外,较为突出的有:⼟家摆⼿舞、摇⼋苞(⼜称⼋宝铜铃舞);苗族⿎舞、接龙舞、薅草多⿎(⼜名打闹或薅秧闹)、般⼯号⼦、民歌、⼭歌;傩愿戏、阳戏、灯⼉戏、⾠河戏;舞龙灯、狮⼉灯以及独具特⾊的各族民间⼯艺美太等。
这些民族民间艺术,和秀⼭花灯⼀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显⽰了秀⼭⼀定的贡献。
秀⼭被称为"⾳乐的海洋""艺术的海洋",是全国的花灯歌舞之乡。
最近,被⽂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秀⼭花灯是祖国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载歌载舞、独蛤地⽅特⾊和民族特⾊,是祖国⽂艺百花国中⼀枝绚丽多姿的⼭花。
秀⼭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经历代民间花灯艺⼈代代相传、继承和发展,它已形成为以秀⼭为中⼼、传播到川、黔、湘、鄂四炸边区的地域⽂化。
关于秀⼭花灯的起源,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各种丰富⽣动的民间传说,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著说、外为说和⼟著外来结合说三种。
浅析重庆秀山县土家族花灯的保护与传承
一、秀山花灯概述(一)从歌舞表演到花灯。
秀山花灯是集语言、宗教、歌舞、杂技、纸扎技艺为一体的民族艺术,同时作为国内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一支重要的派别,可以说是我国非常宝贵且无法替代的民族音乐遗产之一。
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灯儿节,广泛遍及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古老且生活气息深厚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
此中以重庆市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演出为突出代表。
据历史记载,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时期,后延续于元明时期,在清代时其发展达到顶峰,此后发展进入停滞期。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下江人”①涌入这一地区,江汉文化亦促进了秀山花灯文化的发展。
秀山县向来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来源汉族的“灯儿戏”,后与秀山土家族和苗族的音乐演出形式和土家语言相融合,形成纯挚友好、歌舞悦耳、为汉、土人民喜爱的民间演出。
近现代时,国内音乐的传播速度加快以及传播方式的增多,结合江南采茶戏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又有了一些新形式的涌入,如搭花台、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剧。
(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崴步”。
花灯戏表演中,舞蹈动作作为其表演的重中之重,它的一般律动特色为“崴”,其中男艺人②最重要是身形天然、动作流畅,脚形不绷不勾;对女艺人来说,手的姿态是极其富有特色的,其“崴步”的手式名为“风摆柳”,手的动作要随脚步自然摆动、一气呵成,像春风拂起的柳条飘舞。
在花灯二人转演出中,“崴”时,不仅腰、胯的动作要与膝盖曲伸进行配合演出,并且胯的动作需夸张且匀称。
除去“崴步”之外尚有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舞步,如斜跨送扇、等点步等崴步动作。
花灯的各类“崴步”常常与不同演出角色相对应,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不同刻画,与中国戏曲之中的角色人物行当有一定的联系。
二、现代生活对秀山花灯的双向性影响(一)现代音乐对秀山花灯的冲击。
在现代科技发展快速的今天,各种媒体影响着大众的生活。
秀山花灯作为一类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产业,受到来自现代媒体的刺激和困扰,以前万人空巷的场景已不再。
浅析秀山花灯艺术起源的文化解读
秀 山花 灯 不 仅 有 一 整 套 完 整 系 统 的 花 灯 表 演 流 程外 , 还有 丰 富 的花 灯 表演 形 式 , 主要 包 括 花 灯 二 人 转、 双 花灯 等 。其 中花灯 二 人转 就 是 两个 人 表演 的单
历史 上 ,在 这 个地 区曾经 发 生过 多 次历 史 事件 , 正是 因为 这 些 历 史 事件 给汉 文 化 和 当地 土 著 文 化 的 结合 创 造 了机 会 ,并 且 在 很 多 历 史 文 献 中也 有 关 于 “ 当地 人 ” 和“ 外 来人 ” 共 同生 活 的记 载 。在 这过 程 中必
西, 流传 到 秀 山 后 , 当地 民族 保 留 了大 部 分 框 架 和模
式, 进行 了一定 程度 的衍 生 。此 外 , 历 史上 秀 山并没有 制 作 花灯 的艺 术 条 件 , 也 没 有 这种 艺 术 形 式 , 而 花灯
文 化本 身就 属 于全 国性 的民 间习 俗 , 因此 还有 很 多学 者认 为 花灯 是外 来 的 , 这种 说法 在 一 些花 灯 唱段 中也 有一 定体 现 。 ( 三) 土著外来 结 合说
秀 山花 灯源 自于重 庆市 秀 山土 家族 苗 族 自治县 ,
是土 、 苗、 汉 各族 人 民喜 爱 民间歌 舞 , 虽 然 秀 山设 县 已
经有 2 0 0多 年 的历史 ,但是 由于缺 少完 整 的地 方 志 , 古 文 献资 料有 较 为散 乱 , 涉 及到 花灯 这 种 民 间艺术 的 资料 更是 稀少 , 造 成 考证 秀 山花 灯 的起 源 问题 较为 困 难. 缺 乏准 确可靠 的依 据 。 ( 一) 土著说 现 阶段 关 于秀 山花 灯 的起 源有 三种 说 法 , 分别 为 “ 土 著说 ” “ 外来说” “ 土 著外来 结 合说 ” , 其 中土 著说 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秀山花灯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秀山花灯为例【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韩佳贝郭梦瑶吴艾坪(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摘要:秀山花灯被列入第一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
自从秀山花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对秀山当地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与其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艰难情况一样,如今秀山花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也出现了许多较为严峻的问题。
作者前往秀山个别花灯村寨,在对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后,撰以此文,以期让更多人了解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而为秀山更好地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招牌提出相应的措施,呼吁更多的人重视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秀山花灯1 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之前,术语与用词上出现过几次明显变化,其中有民俗(folklore)、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heritage)、民间创作(cultural…tradition…and…folklore)、口头遗产(oral…heritage)、口头和非物质遗产(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类总称性术语,也有在“代表作”申报条例和申报书编写指南中解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基本类型的“文化表达形式”(cultural…expressive…forms)和“文化空间”(cultural…space)。
1.1 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代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我们发现秀山花灯的传承情况十分不乐观,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花灯老艺人相继辞世,一些民间花灯班由于后继无人已走到尽头。
因秀山地处武陵山区,是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经济落后的地区,故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外出打工。
秀山花灯的艺术风格及传承现状
DANCE FASHION202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坐落于重庆市东南边陲的武陵山腹地,与贵州、湖南、湖北相邻。
秀山花灯是当地传统的民间舞蹈,《中华舞蹈志·四川卷》中称其为“最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花灯舞蹈”。
秀山花灯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秀山花灯成为秀山地区传统艺术的一张名片,成为全国艺术工作者挖掘、研究的对象。
1.秀山花灯的舞蹈动作据秀山花灯传承人何建勋老师介绍,秀山花灯的舞蹈动作有300多种,如今流传下来的有100多种,花灯的表演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主要有启灯、跳灯和送灯三个环节。
据《中华舞蹈志·四川卷》记载,秀山花灯的传统演出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的夜晚。
每个村寨都会在这一天开始迎接灯神的祝福,各个花灯班也会在此时挨家挨户去跳灯,将灯神的祝福送到每一个家庭中。
秀山花灯供奉的灯神被当地人称为“金花娘娘”和“银花小娘”。
在启灯时,花灯班要在堂屋设供台,供奉以“金花娘娘”和“银花小娘”为主的各位神仙,并用香在两盏主灯上各烧出一个“品”字,寓意着两位灯神附身于主灯中;然后花灯班带着灯神的祝福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去跳花灯、送祝福;当正月十五时,花灯班结束跳灯,将所有的花灯在河边燃烧,送神归位。
至此,一年一度的跳花灯才正式结束。
1.1旦角的舞蹈动作跳灯时,由一旦一丑在一张四方桌上对舞,旦角称为“幺妹子”,丑角称为“癞花子”。
旦角由年轻且身材苗条的男性扮演;丑角则由表演经验丰富的成年男性扮演,舞蹈动作分为扇法、身法和步法。
旦角强调俏丽端庄,在舞蹈时通常右手持一把色彩鲜艳的丝绸折扇,左手持一张与折扇颜色相呼应的丝巾。
旦角是以男性扮演亭亭玉立的少女,因此通常由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扮演,在舞蹈动作上强调少女的“美”和“雅”,正所谓:“欲摆提胯后迈步,双脚并立回正身。
推肩提肘带动扇,扇花向上肩还原。
幺妹最爱单边韵,端庄秀丽乖巧美。
秀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秀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摘要: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集舞蹈、音乐、戏剧、宗教、纸扎等于一体的富有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也是我国2006年5月第一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演之一。
表演形式丰富,动作流畅优美,曲目通俗有趣的花灯给人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秀山花灯不管是从文学、舞蹈、音乐还是其表演形式和群众性来看,都是秀山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作。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与秀山花灯的“非遗”传承人近距离交谈,试图从中找到秀山花灯的丰富内涵及其今后的传承发展路径。
1 秀山花灯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非物质”三字而言,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不论是人的技艺、表演还是人的经验、精神,都是能够令人感同身受、知晓其意的。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是一种在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期间跳的庆祝新年、去除灾祸的仪式性歌舞。
秀山花灯在秀山县各个乡镇广泛流行,大致涉及溶溪、玉屏、清溪、隘口、龙凤以及海洋等乡镇。
秀山山清水秀,清代章恺所作诗句“蜀道有时尽,春风幾度分。
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生动地描绘了秀山的地理位置。
秀山物产丰富,人民朴实勤劳,能歌善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极其丰富,秀山花灯就是其中的代表,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1.1 起源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概可以归纳为“土著说”“外来说”“土著与外来结合说”,其具体起源年代也有很大的争议。
但由于花灯是一种音乐形式极其丰富的艺术表演,所以可从其唱词窥探其起源。
第一段唱词:“灯是灯来灯是灯,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唐王设下花灯会,年年元宵闹花灯,花灯三千六百盏,留有两盏到如今。
”第二段唱词:“正月里来正月正,薛刚父子闹花灯,唐王设下花灯会,薛刚父子闹不成。
”第三段唱词:“站起听来坐起听,跳灯之人说原因,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
灯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
许下红灯三千六,从头一二说你听,长江丢下两千盏,土地拿走一千灯。
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秀山花灯的人类学考察
2、教育普及:加强秀山花灯在学校、社区等范围内的普及教育,培养年轻人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将花灯艺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以及开展各类 群众性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花灯文化的传承中来。
3、创新发展:在保持秀山花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 径。例如,可以通过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 和吸引力的花灯表演;同时,也可以探索将花灯艺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推动经济发展。
谢谢观看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 战。一方面,一些地方存在着对文化遗产不重视、保护措施不到位的现象,导 致一些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和损失。另一方面,一些文化遗产由于缺乏有效的 传承机制,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 措施和方法,如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 新、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等。
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我们也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利用。文化遗产不仅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对文化遗产的 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一些历史悠 久的古镇、古村落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为传统文 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当然,我们在利用文化遗产时,需要注重保持其原有 风貌和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性开发。
一、引言
秀山花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 值。本篇田野调查报告旨在深入了解秀山花灯的现状,反思其保护与传承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考察主要观 察秀山花灯在当地的展演情况、受众反应;深度访谈对象包括当地非遗传承人、 群众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文献资料搜集涵盖了历年来的相关研究报告、 政策文件等。
秀山花灯文化
浅谈重庆秀山花灯文化中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条件下。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花灯文化,也陷入了某种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
如何不使花灯文化远离我们,并将花灯文化内涵传给一代代人,使秀山的花灯走向世界,我们就应该积极保护,进一步去认识传统花灯文化的艺术价值,使它在心的环境下展现新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花灯歌舞在秀山传承千年,不仅是当地民间的重要习俗,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秀山的花灯文化却面临着断代传承的危险。
根据调查,对爷爷那辈人进行调查,1000人中。
99%的人都喜爱花灯,有90%的人还会跳花灯。
又对父母的那一辈人进行调查1000人中,90%的人喜爱花灯,有80%的人还会跳花灯,对我们这一代人进行调查1000人中,60%的人喜爱花灯,但只有30%的人会跳花灯。
它作为我们土著人民的精神象征。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对此作出深刻的反思。
根据我在网上的调查与实际中的观察,找出了一系列造成花灯文化传承断代的原因。
并浅谈了花灯文化精神内涵与人文价值观。
一、秀山花灯文化出现消失、濒危、消退的原因1、传媒的影响。
随着电视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土家山寨基本上都用上了电视来作为娱乐,而花灯戏难以适应新观众的审美口味。
在我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都会有人来跳花灯,舞龙灯,守年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过年时几乎都在自家看电视,而儿童时跳花灯的场景只能在记忆里若隐若现。
当信息时代的主要传媒渗透到相对闭塞的地方,当地方的居民走出闭塞而经受开放的洗礼。
原本植根于民众之中的花灯戏就处于民众趣味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双重夹击之中,如何使产生于民众之中的花灯戏固守住植根其民间的土壤并争取更多的民众。
2、受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吊脚楼。
外婆家的小木房,在夕阳的傍晚下是多么的惬意。
但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代替了土家族的木房。
吊脚楼早已被记忆所模糊,记忆中那些灯笼早已被岁月流失在一个不知的角落,又随着经济的发展,认为这些都是无用的东西,而把这些灯笼、旧家具以廉价卖给了生意人。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秀山花灯
重庆市秀山县位于渝、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腹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其中尤以花灯最为著名,素有“花灯歌舞之乡”之称。
秀山花灯以歌舞表演形式为主,是集歌、舞、戏剧、仪式、吹打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1996年,秀山县被文化部命名为“花灯艺术之乡”。
2006年,秀山花灯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保护对象。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秀山花灯是一种凝聚着丰韵文化基因的文化象征,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地方色彩和民俗意味,同时也体现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秀山花灯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花灯形式本身,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
(一)秀山花灯的艺术形态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秀山花灯起源于唐朝,清乾隆年间称为“花灯”。
由于特色鲜明,清末民初命名为“秀山花灯”。
解放后,《采茶调》、《黄杨扁担》等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秀山花灯杂调,在各种演出活动中脱颖而出,令秀山花灯声名远播。
组建秀山花灯歌舞剧团后,秀山花灯逐步由民间花灯艺术发展成为一种舞台戏剧艺术。
然而秀山花灯逐步从广场走向剧场努力挣扎的过程,也是秀山花灯朝着“雅”的层面运行的过程,秀山花灯中插科打诨、粗俗的语言、戏谑的动作等“俗”的因素被逐步“改写”,原生态的民间仪式色彩日益弱化。
秀山花灯的演出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元宵节晚。
从表演形态上看,秀山花灯有由一旦一丑两人表演的单花灯、由两旦两丑四人表演的双花灯、多人表演的群花灯三种。
旦角叫“幺妹子”或“花妹子”,多为男扮女装,扎假辫,系花裙,头带红花,脚着绣花鞋,右手执花折扇。
丑角叫“花子”或“赖花子”,身着皮背心,腰系飘带,头扎英雄结,右手执大蒲扇。
秀山花灯有着丰富多样的“舞台语汇”,表演主要有身法、步法、扇法、眼法等。
旦角表演端庄高贵、乖巧秀丽,丑角表演则刚健朴实、诙谐风趣。
强烈的对比性和反差(旦角和丑角的对比、丑角的表演和扎“英雄结”的服饰装扮的反差对比等)使花灯表演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秀山花灯 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
秀山花灯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秀山花灯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俗。
2021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秀山花灯是形成发展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融信仰、民俗、歌舞、戏剧、曲艺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形式,是我国西南花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亦名“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形成环境秀山介于东径108°43′6″~109°18′58″,北纬28°9′43″~28°53′5″之间,东与湖南省龙山、保靖、花垣三县接壤,西部与南部和贵族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毗邻,北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幅员面积5159.3平方千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梅江、平江河、溶溪河、洪安河穿流其间,形成“两山、一顶、三盖、五坝”。
太阳山横亘县境西南,为秀山与贵州松桃两县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八面山在县境北部,为鄂、湘、渝3省(市)界山;轿子顶位于县境西部一侧,是乌江水系与洞庭水系的分水岭;川河盖横亘县境东北,有一长约2千米的地下河穿流于4座状如拱门的天然溶洞之中;南面平阳盖、木桶盖被龙潭河、酉水切为三段,为溶溪、平江、梅江的分水岭;梅江河流域有梅江坝子、石耶2坝子、中和坝子;平江流域有龙凤坝子和清溪坝子,五坝相连,总面积达758M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3,素有“小成都”之称。
此种地形,极有利于花灯的传播。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辖14镇18乡:中和镇、平凯镇、清溪镇、洪安镇、石耶镇、溶溪镇、梅江镇、龙池镇、石堤镇、官庄镇、峨溶镇、雅江镇、隘口镇、兰桥镇;妙泉乡、涌洞乡、膏田乡、溪口乡、塘坳乡、钟灵乡、中平乡、岑溪乡、官舟乡、平马乡、海洋乡、大溪乡、保安乡、里仁乡、宋农乡、干川乡、孝溪乡、巴家乡,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壮族、满族、黎族、藏族、侗族、白族、瑶族、羌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高山族、鄂伦春族、仡佬族、仫佬族、蒙古族、维吾尔族23个民族的成员,全县总人口507522人,其中,土家族1975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9%,苗族6689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1%。
秀山花灯_精品文档
秀山花灯引言:秀山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民间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它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展现出人民生活的美好和对节日的热爱。
秀山花灯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与中国的春节和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密不可分。
本文将介绍秀山花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起源和发展历程秀山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代。
据史书记载,汉代时期的民间庆祝活动中,人们就开始制作花灯,并将它们挂在室外或室内,以庆祝喜庆的场合。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秀山花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明朝时期,秀山花灯开始流传到贵州省秀山地区,由于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众的热爱,使得秀山花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秀山花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明代,秀山花灯主要作为宗教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它通常用于祭祀神祗或向神祗祈福。
而到了清朝,秀山花灯逐渐成为了民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并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元素。
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秀山花灯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活动。
二、秀山花灯的制作过程秀山花灯是一种纯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而繁琐。
它的制作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和构思:首先,制作花灯的人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设计花灯的外形和造型。
设计者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花灯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装饰等。
2. 材料准备:制作秀山花灯的材料通常是纸、竹子、丝线和彩灯等。
这些材料需要提前准备好,并保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3. 节选灯框:花灯的灯框是整个花灯制作的核心部分。
制作人员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花灯的形状来选择适合的灯框,并进行细致的切割和修整。
4. 组装和装饰:在灯框制作完成后,制作人员需要将各个部件进行组装,并进行外观的修饰和装饰。
这包括粘贴花纸、绘制图案、贴彩灯等。
5. 完成和调试:在花灯制作完成后,需要对花灯进行整体的调试和检验,确保各个部件的正常工作。
三、秀山花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秀山花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秀山自治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的通知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秀山自治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7.07.13
•【字号】秀山府发〔2017〕21号
•【施行日期】2017.07.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秀山自治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
护名录的通知
秀山府发〔2017〕2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相关单位: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经十七届县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同意将“秀山民间故事”等88项非物质文化项目列入秀山自治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现予公布。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7年7月13日秀山自治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秀山花灯表演
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
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
由于各地花灯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表演内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场地的。
如表演"高台花灯",就需要传统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张,表演的二人在几张桌子重叠高度的桌面上进行花灯二人转表演。
花灯小戏,需要"搭台子",简易布景,一般是在坝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脚楼上表演。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历史起源秀山花灯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韵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
据历史记载,它起源于元代的"跳团团"(即男、女二人在方桌上载歌载舞,连说带唱),明代又融入采茶戏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灯"之称。
后来,又发展为搭花台、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剧。
表演程序秀山花灯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在秀山花灯中,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
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金花小姐"、"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
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
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
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山花灯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俗。
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秀山花灯是形成发展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融信仰、民俗、歌舞、戏剧、曲艺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形式,是我国西南花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亦名“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形成环境秀山介于东径108°43′6″~109°18′58″,北纬28°9′43″~28°53′5″之间,东与湖南省龙山、保靖、花垣三县接壤,西部与南部和贵族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毗邻,北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幅员面积5159.3平方千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梅江、平江河、溶溪河、洪安河穿流其间,形成“两山、一顶、三盖、五坝”。
太阳山横亘县境西南,为秀山与贵州松桃两县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八面山在县境北部,为鄂、湘、渝3省(市)界山;轿子顶位于县境西部一侧,是乌江水系与洞庭水系的分水岭;川河盖横亘县境东北,有一长约2千米的地下河穿流于4座状如拱门的天然溶洞之中;南面平阳盖、木桶盖被龙潭河、酉水切为三段,为溶溪、平江、梅江的分水岭;梅江河流域有梅江坝子、石耶坝子、中和坝子;平江流域有龙凤坝子和清溪坝子,五坝相连,总面积达758M2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3,素有“小成都”之称。
此种地形,极有利于花灯的传播。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辖14镇18乡:中和镇、平凯镇、清溪镇、洪安镇、石耶镇、溶溪镇、梅江镇、龙池镇、石堤镇、官庄镇、峨溶镇、雅江镇、隘口镇、兰桥镇;妙泉乡、涌洞乡、膏田乡、溪口乡、塘坳乡、钟灵乡、中平乡、岑溪乡、官舟乡、平马乡、海洋乡、大溪乡、保安乡、里仁乡、宋农乡、干川乡、孝溪乡、巴家乡,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壮族、满族、黎族、藏族、侗族、白族、瑶族、羌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高山族、鄂伦春族、仡佬族、仫佬族、蒙古族、维吾尔族23个民族的成员,全县总人口507522人,其中,土家族1975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9%,苗族6689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1%。
历史与现状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和民国。
唐宋时期,秀山五姓随土官向朝廷进贡,带回红灯两盏,视为神物,围灯歌唱舞蹈,当地人称“跳团团”,这便是秀山花灯的“源”。
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以后,吴、闽、秦、楚之民悦其风土,移民来县。
移民利用自己的文化,将“跳团团”加以改造,年年跳花灯。
人们认为,哪一寨花灯跳得热闹,来年就丰收太平;哪一家花灯接得多,来年就兴旺发达。
于是,在秀山形成了跳花灯的习俗。
清代中叶以后,花灯活动发展到全县80%以上的乡镇,并向湘渝黔边区传播。
清末民初,许多村寨都组织了“花灯会”,部分花灯会还拥有“花灯田”。
国民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官方与开明士绅介入,使此一活动更加活跃。
这一时期,京剧、川剧、辰河戏、灯儿戏相继传入秀山,许多花灯艺人爱上了新传入的戏曲,他们既是花灯艺人又是戏曲艺人或戏曲爱好者,这就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他们将戏曲的唱腔融入了花灯,促进了花灯的发展;二是他们在花灯中增加了道白和情节,这就促成了花灯戏的诞生。
民国十五年(1926),龙池张白海组织的花灯班扎龙灯4扑、彩灯70盏,一行250人赴40余里外的县城玩花灯,闹元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秀山花灯登上了省会和国家舞台,花灯音乐传遍全国。
四川省与重庆市先后20余次派专家学者对秀山花灯采录调研、指导创作,推动了花灯的发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秀山花灯歌舞团的演出被迫停止,各乡镇的花灯活动锐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市、县组织了秀山花灯的采录整理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秀山花灯》、《秀山花灯志》、《秀山花灯集成》、《秀山花灯歌曲集锦》、《秀山花灯大全》等一系列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出现了这样一些新的情况:一是1949年11月秀山解放以来,无神论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文化科学知识逐渐普及,广大群众对花灯神的信仰崇拜减弱,动摇了信仰的思想基础;二是花灯田的消失,使花灯活动资金筹集方式发生了变化;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影、电视的普及,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四是老一代花灯艺人相继辞世,健在的也年老体衰;青年大多外出打工,他们对子女的培养以求知识的积累为主;农村花灯班的数量近几年加速递减。
20世纪50年代初,秀山全县有花灯班105个,1986年尚存86个,到2005年仅存8个。
针对这一现状,为抢救和保护秀山花灯这一传统文化遗产,2002年,秀山成立了“抢救和振兴秀山花灯办公室”;2003年秀山自治县政府拟定了《振兴秀山花灯实施方案》;2004年,中共秀山自治县县委与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打造和包装秀山花灯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4]111号文);通知明确提出:㈠开展理论研究;㈡打造花灯精品;㈢做好普及与传承工作;㈣坚持花灯文化与旅游联姻发展;㈤加大花灯包装宣传力度。
2005年,成立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以分管文化的副县长为组长),组建了相应的“专家委员会”。
现已调查花灯班10个,采访老艺人60余人次,撰写调查文本10余个,录音20余盘,摄像80余盒,搜集录制了一批传统花灯演出、演唱、习俗、服装、道具、器物的音像资料;组织编创普及了“花灯广场舞”和“花灯健身舞”;落实了花灯艺人的补助经费,建立了传承机制,花灯进入了学校课堂,花灯剧团招收了一批新学员和新的编导,进入了由“静态保护”到“动态保护”阶段。
同时,在县城修建了花灯广场、花灯博物馆、花灯宾馆、花灯大道,城郊修建了花灯寨,为秀山花灯的保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文化氛围。
流派与传承秀山花灯是以流派和花灯班为单位传承的。
秀山花灯有8个流派:清溪派、梅江派、隘口派、中和派、溶溪派、洪安派、石堤派、龙池派。
这些流派的现存花灯班,一表演艺术秀山花灯每年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
传统的花灯表演,场地不限,有10余M2平地即可。
花灯小戏,需"搭台子",简易布景。
表演形式有:单花灯(花灯二人转)、双花灯(2俊2丑,4人表演)、花灯群舞(多人表演)、花灯戏(剧)等。
表演程序: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灯堂设"金花小姐"、"银花二娘"神位。
请灯仪式结束,赴村寨逐户跳去。
跳时,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唱《谢主调》。
主要步法有:顿步、一字步、出灯步、前丁丁步、后丁丁步、悠悠步、三角步、过堂步、单颤步、双颤步、小二步、簸箕步、进退步、矮桩步、啄米步、鹭鸶步、梭子步、太公步、绞绞步、寒鸡步、撵场步、浪步等。
基本动作有:单摆柳、隔帘望、靠膝、回收月、谢花子、蹲抬肩、喜相逢、瓮头转、逗蝴蝶、单推磨、岸边柳、波回波、三脚猫、线扒子、风摆柳、牵牛花、双飞蛾、花子回头、幺妹摇扇、犀牛望月、蜻蜓点水、风吹旋涡、膝上栽花、金鸡戏泥、荷花出水、观音背子、龙凤相争、扫地莲花、飞蛾抢扇、交手交扇、双燕并飞、古树盘根、蜞蚂晒肚、鲤鱼斗滩、太公摇桨、雪花盖顶、蜜蜂采花、春笋出土、喜鹊闹梅、鸳鸯闪翅、金龙抱柱、黄莺展翅、水圈莲花、顺水推舟、金线吊葫芦、狮子滚绣球等。
音乐调式有:起灯调、跳灯调、观灯调、参灯调、闹红灯、闹元宵、送灯调、开财门、送寿月、拜年调、喜事调、谢主调等。
音乐代表作有:黄杨扁担、一把菜籽、黄花草、绣荷包、洛阳桥、采茶调、望郎调、送郎送到豇豆林、手扶栏杆、当门一树槐、四季相思、闹五更、正月逢春好唱花、桐子开花、正月梅花开、栀子花儿顺墙栽、石榴花儿红、盘花、十八相送、巧梳妆、唱十字、十望、十送、十劝郎、刮地风、雪花飘、划船调、好个月亮、天地人和等400余个。
小戏音乐代表作有:蓝桥汲水、白牡丹、送报条、闹江州、张生跳墙、打渔救主、安安送米、百花赠剑、王大娘补缸、补锅调、五根丝线、八仙赞等。
锣鼓曲牌有:长路引、懒锣、牛擦痒、一二三、勾勾板、龙摆尾、龙船调、猛虎下山、二流、花二流、懒龙过江、四钹夹锣、挤钹、双吉庆、单吉庆、倒五字、过板等。
传统花灯小戏代表作有:牧童看牛、山伯访友、打样成亲、盘花、闹五更、吴氏教子等。
花灯词乡土气息浓郁,刷白用方言,风趣、诙谐、幽默。
有些花灯词亦吸收了汉族采茶戏、花鼓戏等戏曲的原词。
唱词句型灵活,可长可短,亦可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
辞灯,每年正月十五夜,在江边举行仪式,辞灯送神,由掌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演唱过的花灯调。
唱毕,焚烧花灯,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以祈平安。
艺术特色集歌、舞、乐、戏、曲艺于一体,表演形式多样,地方特色浓郁,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传统秀山花灯,女角由男角扮演,跳时边歌边舞,舞蹈的基本动律与构图为“男的围着女的转,矮的围着高的转,丑的围着美的转”,由于传统花灯是在桌上跳,亦形成了“颈梗腰直,遇物让身,下脚谨慎”的特点。
其基本造型为:女角端庄、秀丽、乖巧、亭亭玉立;男角矮桩、屈身,绕女子走桌边,视线随女角而动。
秀山花灯音乐既吸收了民间的山歌调、小调,劳动号子,也吸收了若干外来音乐的元素。
其中,既有汉族音乐的元素,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既有戏曲音乐的元素,也受到巫傩文化的影响,种类繁多,旋律优美,转调新颖,结构规范,变化无穷,给人以喜庆欢乐之感。
秀山花灯小戏用秀山方言刷白演唱;打击乐采用小锣提点,大锣压板,双钹交叉碰击的打法,声响轻快、跳跃、诙谐;表演的身法、手法与程式可随意变换。
小戏线索单一,即多为一条主线到终,情节简单,跌宕不大。
最早出现的“单边戏”,为对歌、盘问等对白、问答式的独幕戏,人物多为村姑、牧童、公子、小姐,人物关系多为表兄、表妹式的“二小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戏剧冲突的“三小戏”,再由“三小戏”发展成为当代的花灯剧。
表演前的“刷白”诙谐、风趣、节奏鲜明、韵律铿锵,以承上启下,烘托气氛,调节演出的节奏和时间。
演唱时边歌边舞,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模拟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众性等特征。
特殊价值⑴人文价值。
秀山花灯反映了秀山人的信仰,表达了秀山人的愿望,给人以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慰籍;愉悦情怀,有益健康,利于人的发展。
⑵历史价值。
秀山花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承载着精炼的历史信息;秀山花灯是一部活生生的秀山民间艺术史,它蕴含着秀山多种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
⑶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秀山花灯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包含了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舞台美术、纸扎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秀山花灯音乐传承至今的曲调2000余首,已经整理出版的500余首,其数量之多,为其它艺术门类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