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
1、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就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就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就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与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
指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不良地质现象
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与正常使用不利。
5、工程地质学的任务
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与不利的因素;
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
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与保
护的建议;
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与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
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6、为拟定改善与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与工程地质类比法。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就是最重要与最根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7、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
岩石力学与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就是岩石力学与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土力学与岩石力学就是从力学的观点研究土体与岩体。它们属力学范畴的分支。
二、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
1、活断层的定义
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活断层的特征及分类
(1)活断层就是深大断裂复活的产物
(2)活断层具有继承性与反复性
(3)活断层按活动方式可以分为地震断层(粘滑型活断层)与蠕变断层(蠕滑型活断层)。
3、活断层的识别标志
地质方面
地表最新沉积物的错断;活动层带物质结构松散;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与地裂缝。
地貌方面
(1)断崖:活断层两侧往往就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2)水系:对于走滑断层(Ⅰ-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错;Ⅱ、主干断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3)山脊、山谷、阶地与洪积扇错开:走滑型活断层
(4)近期断块的差异升降运动,可使同一级夷平面分离解体,高程相差较大
(5)不良地质现象呈线形密集分布。
水文地质方面:导水性与透水性较强;泉水常沿断裂带呈线状分布,植被发育。
历史资料方面:古建筑的错断、地面变形;考古;地震记载
地形变监测资料:水准测量、三角测量
遥感图象:用于鉴别大区域范围内的活断层。
4、活断层区建筑原则及防治对策
(1)建筑物场址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
(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
(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应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将重大建筑物布置在断层的下盘
(4)在活断层区兴建工程,应采用适当的抗震结构与建筑型式。
5、简述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方法的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活层断的展布、活动特点与监测等。如伴有地震活动,则应进行地震危险性研究。(1)活断层的展布:根据已有区域地质、航磁与重力异常资料,与卫星影象、航空照片对照,进行初步判释,
勾划出所有可能对场地有影响的活断层。
(2)活断层活动特点研究:在卫(航)片判释的基础上,要进行区域性踏勘,进一步验证判释成果。
(3)活断层的监测:为了确定活断层近期及现今活动的参数,如活动时间、错动方向与距离、错动速率与周
期等,需进行钻探、坑探、物探与绝对年龄测定等工作。
三、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1、基本概念
震级:就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在工程应用中常有地震基本烈度与设防烈度(设计烈度)之分。
地震基本烈度: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烈度。
设防烈度(设计烈度):就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就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
本
烈度的调整。
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就是对某种周期的波
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2、简述振动破坏效应的分析方法(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的原理)
地震对建筑物振动破坏作用的分析方法有静力法与动力法两种。
静力分析法:
(1)假设建筑物就是刚体,即建筑物的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2)建筑物的加速度与地面加速度就是相同的。
(3)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惯性力就是固定不变的,就是由地面振动的最大加速度决定的。
动力分析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简化的反应谱法)
(1)假设建筑物结构就是单质点系的弹性体。
(2)作用于建筑物基底的运动为简谐运动
所测得的结构相同的动力反应不仅取决于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还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征,最主要的就是结构的自振周期与阻尼比。
阻尼比越大,建筑物固有周期与地面振动周期差别越大,越难引起共振。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岩土类型及性质: 软土>硬土,土体>基岩。松散沉积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土层结构对
震害的影响:软弱土层埋藏愈浅、厚度愈大,震害愈大。
(2)地质构造:离发震断裂越近,震害越大,上盘尤重于下盘。
(3)地形地貌:突出、孤立地形震害较低洼、沟谷平坦地区震害大。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
4、简述地震区建筑场地选择原则及抗震措施
场地选择原则:
(1)避开活动性断裂带与大断裂破碎带;
(2)尽可能避开强烈振动效应与地面效应的地段作场地或地基;
(3)避开不稳定的斜坡或可能会产生斜坡效应的地段;
(4)避免孤立突出的地形位置作建筑场地;
(5)尽可能避开地下水埋深过浅的地段作建筑场地;
(6)岩溶地区地下不深处有大溶洞,地震时可能会塌陷,不宜作建筑场地。
抗震措施(持力层与基础方案的选择):
(1)基础要砌置于坚硬、密实的地基上,避免松软地基;
(2)基础砌置深度要大些,以防止地震时建筑物的倾倒;
(3)同一建筑物不要并用几种不同型式的基础;
(4)同一建筑物的基础,不要跨越在性质显著不同或厚度变化很大的地基土上;
(5)建筑物的基础要以刚性强的联结梁连成一个整体。
5、简述地震发生的条件
(1)介质条件:多发生在坚硬岩石中。
(2)结构条件:多产生在活断层的一些特定部位:端点、拐点、交汇点等。
(3)构造应力条件:多发生在现代构造运动强烈的部位,应力集中。
6、简述地震效应类型
地震效应可以分为振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与斜坡破坏效应。
(1)振动破坏效应: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而引起强烈的地面运动,使建筑物的地基基础
以及上部结构都发生振动,给它施加了一个附加荷载即地震力。当地震力达到某
一限度时,建筑物即发生破坏。这种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称
为振动破坏效应。
(2)地面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可分为破裂效应与地基效应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指的就是强震导致地
面岩土体直接出现破裂与位移,从而引起附近的或跨越破裂带的建筑物变形或
破坏。后者指的就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而
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
(3)斜坡破坏效应:包括地震导致的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主要发生在山区与丘陵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