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整饬有序,寻求日日有新 写作导引
申论范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主动求变赢得未来
申论范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主动求变赢得未来申论范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主动求变赢得未来引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其中,主动求变的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求变精神,推动着国家不断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通过分析主动求变的重要性、主动求变的实践路径,以及主动求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主动求变在赢得未来中的重要意义。
正文部分:一、主动求变的重要性主动求变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仅满足现状和保持不变,就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主动求变可以使个人和组织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而对国家来说,主动求变则是实现发展目标、跨越发展瓶颈、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主动求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日益激烈,仅依靠固守旧有产业或产品,是无法在市场中立足的。
主动求变可以发掘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推动创新和升级,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意义。
主动求变能够提高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只有不断追求新的科技突破和应用,才能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
主动求变可以激发创新的动力,鼓励科技人才进行跨界合作和思维碰撞,推动科技创新的突破。
主动求变能够倡导文化创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主动求变可以鼓励各类文化形式的创新,提倡新时代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推动文化领域的蓬勃发展。
二、主动求变的实践路径1. 追求知识:知识是改变命运、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
个人应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鼓励人们不断学习。
2. 创新创业:创新是主动求变的核心能力。
个人在创新中追求个人成就和社会价值;企业在创新中实现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力;国家在创新中推动经济发展和实力提升。
如何使议论文有物有序
如何使议论文有物有序人们历来要求写文章要有物有序。
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有物,是指内容充实,说理充分;有序,是指说理脉络清晰,富有逻辑条理。
文章有物,是充分说理的前提;文章有序,说理才会有条不紊,富有力度。
二者结合,说理相得益彰。
然而,许多中学生写作文不善于统筹构思,冷静思考,往往一看到文题,就匆忙地急于动笔。
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想一段,写一段;想一句,写一句。
一看字数不够,再胡乱续加一段或几句,以凑字数。
所写内容不是与论点不符,油水分离,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秩序混乱。
文章自然难做到有物有序。
如何使议论文有物有序?一、总体构思,画好蓝图。
根据文题类型与已知条件,仔细审题,快速构思,围绕论点选取哪些内容进行论证?怎样安排这些内容?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自拟文题的文章,要考虑如何拟写出精确、新颖、醒目的题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本论主体如何展开?段与段如何过渡衔接?甚至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这些构思,虽然纵横复杂,一般来说,有一定作文基础的学生,有时可以瞬间形成文章的写作轮廓,再略加增删修订,就完成了文章的构思蓝图。
构思越成熟,行文越轻松快速。
构思成竹在胸,行文才能如行云流水,千言立就。
因此,临场作文,切忌产生着急心理,盲目动笔,只有袖手于前,冷静思考,才能成竹在胸,疾书于后。
二、拟写提纲,纲举目张。
构思成熟后,形成了文章的写作蓝图,要快速拟写出文章的简要写作提纲,以防将所构思的内容遗漏。
拟写提纲的过程,实质也是对文章构思的疏理修订,是对文章论证条理化的过程。
文章提纲如同大海中岛山上的指航灯塔,有了它,文章才有了运笔写作的方向。
又如渔网,纲举目张,行文才会有序展开,清晰流畅。
然而,绝大多数中学生没有养成拟写作文提纲的习惯,临场作文应急动笔,行文没有方向步骤,想到哪,写到哪,想一点,写一点。
即使较简易的文题,也难写出有物有序的文章。
如一次高三月考作文题:话题材料:……有人说,现在是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高销费的生活方式,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也有人说,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与美德,不论发展到什么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呢?请以“艰苦奋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自拟文题,不少于800字。
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即重视作文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尤其是近几年颇为盛行的话题作文,大多数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千方百计搜集话题,拿来就用。
刚刚入学的初一学生经常训练中考的作文题目,致使作文教学的序列性遭到严重冲击,形成了一种教师命出题目,提出要求,设置框框,逼学生就范的“病态”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审题度意,搜索枯肠,勉强成文。
虽然训练一次接着一次,但学生就像被赶着推磨一样,走了一圈又一圈,到头来还在原地踏步。
训练结果虽然每次也差强人意,但就总的情势看,学生作文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便讨厌作文。
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就应该讲究一定的“序”。
其中很重要一条措施就是把作文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一拿到题目就有一种表达欲望,写作冲动,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一、遵循发展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初一学生跨进中学大门的感受往往比高中学生跨进大学校门的感受要强烈,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往往是几分兴奋、几分不安,也免不了对小学生活的几分怀念和回想。
这时如设计一些诸如《新的起点》、《自我介绍》、《小学生活回忆》等题目,学生自然乐作不疲。
到了初二以后,所学科目逐渐增多,可适量设计诸如《我的第一堂______课》(空格处可填写物理、生物等科目)的题目;随着第二课堂的开展,可拟一些如《说说我们的兴趣小组》、读后感之类的题目。
到了初三,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朝夕相伴的师友即将分离,小小年纪的初三学生也会躁动起来,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离愁别绪,此时可不失时机地拟一些如《聚也匆匆,散也依依》、《______情深》的文题,学生作文自然不乏真情实感。
二、简练明确,新颖独特古人论诗,有“隔”(隐晦)与“不隔”(明确)之分,作文命题也如此。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在命题备课上,一定要费点心思,不能有“隔”,学生心里想什么,喜欢什么样的题目,不喜欢什么样的题目,什么样的题目才能触及学生的痛痒处,以及每个老师在命题时对该题目的题意和写法,心里都要有“数”。
如何掌握写作的规律性
如何掌握写作的规律性掌握写作的规律性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它帮助我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和传达情感。
然而,要想写出一篇流畅、连贯、有条理的作品,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写作同样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写作技巧和掌握写作规律性的方法。
一、理清思路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需要理清思路。
确定要表达的主题和目的,并且思考清楚文章的结构。
可以先进行大纲的草拟,将各个部分的主题点写下来,再逐步扩展细化。
二、选择适当的写作风格和语气写作风格和语气是表达自己观点的形式,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适合的风格和语气非常重要。
如果是学术论文,应该遵循严谨、客观的写作风格;如果是散文或个人博客,可以更加自由、随意一些。
此外,要根据受众群体来选择适当的语气,是否要正式或者幽默等。
三、注意段落结构和过渡段落结构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每一段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或论点,并围绕这个主题句展开叙述。
另外,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整体结构紧密有序,以及保持文章思路的连贯性。
四、使用具体的事实和例子为了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提升说服力,我们可以使用具体的事实和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例如,如果你在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可以列举一些数据或者案例来展示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五、注重语法和拼写良好的语法和拼写对于写作至关重要。
错误的语法和拼写会给读者留下不专业的印象,也可能导致读者误解你的意思。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或者请他人帮助校对。
六、进行修改和润色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不是一气呵成的,需要进行多次修改和润色。
在初稿完成后,可以暂时放下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审视文章的不足之处。
可以逐句逐段进行修改,删除冗余的词语和句子,优化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精炼。
总结掌握写作的规律性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有序开展写作方法指导 实现记叙文写作的四步进阶
有序开展写作方法指导实现记叙文写作的四步进阶记叙文是初中生写作训练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
记叙文写作贴近生活、素材丰富,但是记叙文写作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
如果把初中三年视为三个不同的写作训练阶段,从布局谋篇的角度看,这三个阶段的记叙文写作中都分别存在着一些的通病:七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不懂得选取作文的角度,以致千人一面,内容松散,详略不当。
八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其问题主要是平铺直叙,表达方式单一,不懂得利用人物细节的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渲染烘托,缺乏动情点和感染力,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
九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主要问题是立意平淡,思想缺乏深度和高度却喜欢就事论事、指点江山,无法让读者产生读后有所回味的感觉。
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导致作文时随意性大。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写作方法包罗万象,关键是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有阶段性,即要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进行指导,而不能忽略学生的学情、教材的编排和写作的规律,不能泛泛指导。
这样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不断升格。
我们应该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就可实现记叙文写作的四步进阶。
一、精选角度构思文章七年级的学生作文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选材单一,雷同现象多发。
如对《珍藏》这样一道半命题作文,全班大部分学生的题目不是珍藏母爱(父爱),就是珍藏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写作视角单一,思维不开阔,不懂得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生活。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学生获得对生活、事物较全面的认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主题、挖掘素材,运用全方位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叙事主题,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鲜活的写作素材,学会探寻写作之源。
开“源”导“流”求精务实立竿见影——写作能力训练
开“源”导“流”求精务实立竿见影——写作能力训练开“源”导“流”求精务实立竿见影——写作能力训练复习要点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的速度养成卷面整洁、注意行款格式的习惯。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随时收集、积累语言材料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记事写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特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根据目的、对象、场合,选择比较恰当的语句根据需要,对文字材料作缩写、扩写、改写、续写学写一般的应用文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复习指导作文必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
生活是“源”,作文是“流”;“源”畅则“流”涌,“源”塞则“流” 竭。
因此,作文训练既要导“流”,又要开“源”;要变从课文到作文、从写作技巧到作文为从生活到作文,那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做文字游戏”式的作文训练是枯燥无味、劳而寡效的。
要切记叶老的教诲:“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
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一、指导学生用课文作者观察、认识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认识自己的生活,写观察日记,搞论据或资料汇编,积累作文素材,广开生活之“源”,追求“源头活水奔涌而来”的效果。
二、在观察、练笔的基础上,用课文作者反映生活的方法,从单项到综合,从片段到成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训练。
三、指导学生从观点的提炼、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推敲等方面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修改文章的习惯。
四、落实大纲“字要规规矩矩的写”“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的规定,练好书写、格式、标点等卷面基本功。
五、复习时间有限,既要提高作文质量,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这就要解决好五个问题:1.把握好以记叙文为主,兼顾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大小作文相结合的整体格局,切勿求全怕漏,面面俱到。
最新最全国开(电大)《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答案
基础写作形考2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教材中谈到的写作要“言之有序”指的是文本的结构安排问题.结构安排要做到“言之有序”,是由写作及接受活动中思维与表达所使用的基本工具,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
因此,结构安排必须遵循写作的交流性质所要求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它包括层次与段落、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答:此观点我同意。
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地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结构安排应该做到完整匀称;2)结构安排应该租到周严缜密3)结构安排应该做到错综变化
3.层次和段落时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
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答: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顺序来安排层次,即按照:冷漠——
热情——同情——关心——牵挂这一感情变化发展为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文章的思想内容自欺欺人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既反映了作者的心情的变化,也能通过阅读而影响读者的情绪,这对强化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有序指导写作教学,渐进发挥德育效用论文
有序指导写作教学,渐进发挥德育效用【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有序指导写作教学,渐进发挥德育效用,有助于写作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成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德育效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同时还要求”中小学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与思想认识水平的具体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写作教学一方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写作也是学生思想认识的训练过程,它在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写”的过程中端正写作动机写作与生活、生命紧密相连,通过写作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整理内容,巩固知识,梳理思路,提升效率,写作是最有效的促进知识正迁移和增强提升能力的途径。
写作教学中,大多学生认为写作是为教师而作,为考试而作,缺乏兴趣、动力、责任和求真的态度,所以在写作之前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写作的意义,指导学生认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不只是一种技能,它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又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表达自我,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
表达和交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则是重要方式。
遵循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
遵循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都需要用到。
然而,很多人在写作的过程中并不得当,没有遵循写作规律,导致文章表达不清楚、结构混乱、逻辑不严密,影响了文章的质量。
因此,遵循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遵循写作规律需要从文体入手。
文体是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不同的文体适用于不同的文章类型。
例如,新闻报道采用的是客观、简明、明确的语言,科技文章则更加专业、严谨,在写作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选择适合的文体。
其次,文章结构也非常重要。
一个优秀的文章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应该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愿意继续阅读下去;主体部分应该清晰、有条理地阐述主题;结尾则应该用简洁的话语总结全文内容,并得出结论。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文章表达得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除了文体和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也是影响文章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华丽和复杂的词汇和句子。
要注意用正确的语法和拼写,避免语言错误,使文章更加流畅、易懂。
另外,逻辑思维也是好的写作习惯之一。
一个良好的文章应该有准确的逻辑顺序,每个观点之间应该有明确的联系和转换。
逻辑清晰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最后,写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写作之前,应该对主题进行彻底的研究和分析,收集信息和素材,以便能够充分地展现主题。
同时,还要不断地修改和润色文章,保证文章语言简单、清晰、有力。
总之,遵循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时间锻炼的技能。
只要不断尝试和实践,我们就能够写出越来越好的文章。
写作指导-第六讲有序有序
第六讲有序有序第六讲有条不紊知识要点:1.语序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作者对书面语言的驾驭能力。
2.人有敏锐的语感,叫语感。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为了遵循语序,除了使用语言之外,还要注意文字、线条和标点符号。
考试说明:遵循语序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作者对书面语言的驾驭能力。
正文遵循语序,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得体。
作者心里想到了这样的事情,感受到了这样的情况,用的文字正好可以表达这样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阅读后的感受与作者期望表达的思想完全一致;第二,句子听话流畅,能够有条不紊、有条不紊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任何歧义、混乱和尴尬。
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
语感,即人敏锐的语感。
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通过听和读的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家写作时想到的是意义,但他写的是文本,所以从意义到文本的转换完全取决于作家的语感。
那么,语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1.写作流利在长期的和解实践中,人们可以判断如何说话是顺利的,如何说是尴尬的。
如果很别扭,不仅别人看不懂,写的时候也很难受。
这种流畅感主要表现在判断单词是否匹配上。
汉语词汇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很深的友谊或者很深的友谊;可以说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能说有深厚的感情。
词的排序也是如此。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已经确立了规则。
如果我们在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则,我们的文字就会写得很流畅。
2.意思连贯当人们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时,他们会注意如何在别人理解之前把单词联系起来。
这就是语言连贯感。
比如上下句的排列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者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顺序;围绕一个题目说一段话,做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是说一句东一句西,前言不搭后语;当你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的时候,在交接处要有过渡词。
写作中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张文的顺利写作。
3.注意尺度人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在描述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等方面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如何使作文教学有序、有方、有效
如何使作文教学有序、有方、有效作者:蔡琳玲彭洲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03期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环节。
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常用文体进行写作。
然而,眼下仍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没能顺利通过写作关,甚至惧怕厌恶写作。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作文教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大致说来,作文教学存在三个大问题:一是训练无序,缺乏计划性;二是训练无方,缺乏科学性;三是训练无效,缺乏实用性。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愿教作文,不愿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更怕交作文。
作文教学真是举步维艰。
这让我们不禁深思:为何作文教学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我认为是指导思想使然。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的目光只盯着高考,高考考什么体裁,教师就专门训练什么体裁,写作训练针对性过强;为作文而作文,割裂了“听”“说”“读”与“写”的关系;盲目地进行写作训练,忽略了写作对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作用,致使作文教学一步一步走进“死胡同”。
新《课标》关于学生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不难发现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应有整体思路,要循序渐进,这是改变过去教学中的弊端与不足的大好时机。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做到有序、有方、有效。
一、有序、有方、有效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有序、有方、有效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支撑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文教学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豁然开朗的过程。
教师必须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前提下,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作文训练,学生方可取得进步。
在设计有序、有方、有效的写作教学过程时,要站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全局上,注意时间性、阶段性,有所侧重地进行训练。
如一个学期二十周,写作要达到什么效果,从效果出发,设计每周训练课目及方法。
坚持整饬有序,寻求日日有新 写作导引
坚持整饬有序,寻求日日有新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喜欢过着整饬、有序的生活,每天有规律地起居、做事:认一个甲骨文,识别一种植物,读一本新书,做笔记。
这样我晚上上床时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厚实,好像长出了一片新叶。
喜欢这种稳定累积的意义感,随着时间的逝去,你知道自己有什么变重了,长成了。
——黎戈如果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还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生存竞争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人类依然循规蹈矩,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金马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浙江省温州市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
命题方向实践创新:问题解决人文底蕴:人文关怀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两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情景,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的主题,激发考生对生活状态中“规律性”与“创新性”的理解,具有浓郁的人文与思辨色彩。
考生要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在关联,确定立意。
“以上材料”是联想和思考的基点,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从任务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来看,较适合写成论述类文章,因论述类文章更加容易展示思想,容易被阅卷者接受。
要注意文体特征必须鲜明,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突出论述类文章的特征。
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当以“分析、推导、判断”为主,要有非常明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在引导语“体验和思考”中,“体验”相对而言较难生发,可将重点落在“思考”上。
这个要求限定考生写作时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话题的解说层面,或随意提出一个观点,只是围绕题目来把作文题材料扩展一番;而要有深层的思想,比如阐释概念要“说清是什么”,分析原因要“讲透为什么”,提倡做法要“阐明做什么”。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29:二元思辨性“创新与耐心”“革新与定力”-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29:二元思辨性““创新与耐心”“革新与定力””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人认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只有不断革新自我才能赢得主动;也有人认为保持定力,具备耐心,才是人生成就的关键。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读:这道题目给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需要不断革新自我才能赢得主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保持定力和具备耐心才是人生成就的关键。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来看,它强调了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性。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确实是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只有不断地寻求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然而,保持定力和耐心同样重要。
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心,就容易半途而废,无法坚持到底。
此外,耐心也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保持冷静和沉稳,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这道题目实际上涉及一个二元思辨性话题,如何正确处理创新和变革与定力和耐心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既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又需要有定力和耐心,才能在人生中取得成功。
在立意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作为主要论点,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如果我们选择“不断革新自我才能赢得主动”这个观点,可以列举一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论述,如果一个人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就会被社会淘汰。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选择“保持定力,具备耐心,才是人生成就的关键”这个观点,可以从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等方面入手,阐述定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激扬创新思绪,力求习作具体有序
激扬创新思绪,力求习作具体有序作者:杨晓峰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12期目前,由于受到条件、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
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
大多数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可是,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又是一种创新性的脑力活动。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利用创新手段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的写作,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呢?在近几年现代化的教学实践中,我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重积累,为创新奠定基础学生要积累首先要观察,只有认真地观察,才有可能真实地再现人、事、物的特点。
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投入到生活的广阔领域中去,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春天,可带领学生观察各种花草树木发青吐牙长叶开花的情景;夏天,可带领学生观察田野那葱郁的庄稼,看雨前的乌云变化,听雨中的交响曲,闻雨后的泥土芳香;秋天,可带领学生观察那硕果累累的果园和充满丰收喜悦的广阔田野;冬天,可带领学生观察早晨的浓雾,精美的冰花,雪后的小院。
除此之外,还可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熟悉的人物、动物、广场、公园、新修的马路、新建的工厂、城市的变化等。
并引领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生活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也记录下来,那么这个记录本就成了学生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
这样学生就能从中采撷到无数的生活浪花,吸取到众多的写作素材。
写出来的人、事、物自然就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了。
如,我班的学生在《柳树》一文中就是这样描写柳树的:“春雨过后,柳树吸饱了大地妈妈的乳汁,享受了太阳公公的温暖,显得可精神了!远远望去,千丝万缕的柳枝在春风中尽情地摇摆着身子,多像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在抖动她刚洗过的长长的发辫儿啊!”孩子把柳树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有趣,显然是得益于对事物的认真观察。
写作纪律如何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纪律如何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在如何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方面,纪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套自己的写作纪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保持专注、提高效率,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建立良好的写作纪律。
一、定下写作时间和地点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有一个固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时间段,比如早上、下午或晚上,并将这段时间划分为专门用于写作的时间。
在选取写作地点时,选择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地方,避免有干扰和噪音的环境。
通过将写作纳入日常的时间表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写作习惯。
二、设定具体的写作目标在写作过程中,设定具体的写作目标有助于提高效率。
我们可以将写作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每次集中精力完成一个小目标。
比如,每天设定写作时间为两个小时,目标为完成一篇500字的文章。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分阶段地完成大作业,避免拖延和压力积累。
制定合理的写作目标有助于培养持之以恒的写作纪律。
三、制定详细的写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写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和安排时间。
在开始写作之前,先做一个大纲或提纲,明确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根据大纲,将整个写作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的任务和时间限制。
在写作的过程中,按照计划逐步完成任务,不要跳跃思维,有条不紊地进行。
制定详细的写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时间,养成高效的写作纪律。
四、培养坚定的意志力培养坚定的意志力是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关键之一。
写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困难,容易放弃或拖延。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坚定的意志力,始终保持对写作的热情和动力。
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增强意志力,比如设立奖励机制、与他人分享写作目标、寻找写作的动力和价值等。
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写作纪律。
五、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调整良好的写作习惯并不意味着要一直埋头苦干,适量的休息和调整同样重要。
长时间的连续写作容易导致疲劳和思维僵化,影响写作质量。
“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主题作文导写
“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主题作文导写作者:万安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2年第02期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众多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大家,以执着的信仰追求、卓越的艺术成就、高尚的道德操守,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娱乐圈出现了一些是非颠倒、美丑不分、价值观扭曲的乱象,当事明星逾越法律底线、悖离公序良俗、有违职业道德,“饭圈文化”“娘炮形象”喧嚣一时,畸形审美影响恶劣。
面对种种乱象,我们不能充耳不闻、漠然由之。
建设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明辨是非、从我做起、直面发声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请结合材料,以“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本著“立德树人”的育人原则,引导考生正确认识生活,体悟人生,考查学生的素养修为及理性思辨能力。
材料第一层写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大家是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楷模;第二层写娱乐圈乱象影响恶劣;第三层写建设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
前两层内容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引导考生去思考文艺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养修为。
第三层从考生的角度,直接指出面对文艺界乱象的正确做法:不能充耳不闻,漠然由之,而是应当明辨是非、从我做起、直面发声,尽到我们的责任,建设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
前两层侧重文艺工作者应具备的人格修养,指引了“是什么”的写作方向;第三层明确了正确做法,引导考生朝着“怎么做”的方向进行写作。
任务段主题明确:“修身守正,立心铸魂”。
不用另寻主题,但要“结合材料”,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可见本题适合写议论文,并且要针对材料中的“文艺”现象进行论述,写作范围已锁定。
写作时要与命题人暗示的写作方向保持一致,与命题人布置的任务主题保持一致,紧贴着材料去写。
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保持高效和有条不紊
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保持高效和有条不紊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论文写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然而,许多人在面对这一挑战时,常常感到困惑和压力重重,难以保持高效和有条不紊的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是关键的第一步。
在开始写作之前,必须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清晰的认识。
这意味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文献调研,以确定一个具有研究价值且可行的课题。
例如,如果您对教育领域感兴趣,是想研究教育方法的改进,还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只有明确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问题,才能为后续的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制定详细的写作计划是保持有条不紊的重要手段。
将整个论文写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的阶段和任务,并为每个任务设定合理的时间节点。
比如,第一周完成文献综述,第二周确定研究方法,第三周开始收集数据等等。
这样的计划不仅能够帮助您合理分配时间,还能让您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进度,从而增强对整个写作过程的掌控感。
在收集资料和数据时,要注重系统性和准确性。
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但要注意对资料的筛选和评估,确保其可靠性和权威性。
同时,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分类工作,以便在写作时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
接下来是论文的大纲撰写。
大纲就像是论文的骨架,它能够为您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
在大纲中,明确各个章节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有助于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思路的连贯性,避免出现内容混乱或重复的情况。
进入正式写作阶段,要保持专注和高效。
选择一个安静、舒适且没有干扰的环境,将手机、电视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放在一边。
设定一个合理的写作时间,比如每天集中精力写几个小时。
在写作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先把想法和观点写出来,之后再进行修改和完善。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同样重要。
长时间连续写作容易导致疲劳和思维僵化。
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放松身心,这样可以提高后续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本然语文”背景下“有序”提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探讨
“本然语文”背景下“有序”提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探讨作者:颜云月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17期摘要本文立足于“本然语文”背景下,从应永恒老师提出的“求序”理念入手,试图从“序”的角度来研究探讨提升学生写作逻辑思维能力。
“本然”“有序”的作文课,一定要针对学生的期待和需求。
学生希望老师帮他解决什么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语言文字入,又从思想内容出,是“本然语文”背景下“有序”提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本然语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7-0110-01叶圣陶先生1963年在福建视察时给福州一中题词:“何以为教?贵穷本然。
化为践履,左右逢源。
”认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弄清这种工作的“本然”;只有穷究其“本然”,并且付诸实践,才可以使工作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
几十年后,重温这一教诲,我们更加感受到叶老教育思想的深邃和博大。
而应永恒老师依此提出“本然语文”以“闽派语文”为依托,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根本,和学生一起成长,求真,求序,求和,求新,求实,求美。
接下来本人尝试在“本然语文”背景下,从应老师提出的“有序”理论方面,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方面来进行“有序”地写作训练。
示例:教学目的:学会运用假设论证方法完成分析。
(小作文)本节课想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假设论证分析方法。
一堂课知识点越细小、越集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就越好。
写作作文题目:2018年1月,一辆公交车失控坠入河中。
危急时刻,一位吊车司机迅速开来了吊车,把人一个一个全部“钓”上来。
因为这次义举,常州市授予他“见义勇为市民”称号,还奖励他5000元人民币。
生活是写作走向长效的不二法门
龙源期刊网 生活是写作走向长效的不二法门作者:刘萍王宏兴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7期【摘; 要】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生活与写作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在教学实践之中发现,生活即是长效写作的不二法门,认真地去发现生活、再现生活、创造生活。
思考生活,考量生活里的美,走好生活的每一步,切实去发现生活、再现生活、创造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作文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关键词】生活;写作;不二法门一、发现生活的美,点亮写作的深意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生活处处都可爱,生活处处都美好。
它包含有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革命生活、经济生活、想象生活、科技生活(绿色生活)、文化生活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了写作以源泉,也给了写作以深意。
因此,在开展语文写作教学时,必须保证学生对其自身生活状态和生活中景物等方面有所了解,并将各项因素与语文写作结合到一起,赋予作文一定深意,继而彰显生活中美好事物在语文写作中的应用价值。
在深挖生活真谛的同时,我们可以向课堂学习。
因为,课本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课本素材里的不少富含历史底蕴的东西,必将慢慢地成为写作的素材。
这就像人们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必不可少。
将课本素材做好转化,慢慢地修整、补充、修改,成为学生写作里或写作过程中的真正可以“为我所用”的素材。
因此,教师可以把课本素材拉长或浓缩,日积月累,课本素材就在有效剪裁中变得成熟了起来。
例如,倾听泉水而达聆听生命的足音,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一文做到了,这样听泉水的過程、经历就更加丰富、完美了。
二、发现生活的本质,搜集最新的素材学生在深挖生活本质的时候,可以向自然学习。
大自然,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自然生活、科技生活,已然成为学生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学生的研学活动、探险活动、科技生活体验、5G时代的来临,都将使学生走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来的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的快车道,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一定会更加丰富。
例如,到古镇去研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古镇的文化进行一番考量,对古镇的历史、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写出古镇的今韵新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整饬有序,寻求日日有新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喜欢过着整饬、有序的生活,每天有规律地起居、做事:认一个甲骨文,识别一种植物,读一本新书,做笔记。
这样我晚上上床时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厚实,好像长出了一片新叶。
喜欢这种稳定累积的意义感,随着时间的逝去,你知道自己有什么变重了,长成了。
——黎戈如果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还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生存竞争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人类依然循规蹈矩,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金马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浙江省温州市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
命题方向实践创新:问题解决人文底蕴:人文关怀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两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情景,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的主题,激发考生对生活状态中“规律性”与“创新性”的理解,具有浓郁的人文与思辨色彩。
考生要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在关联,确定立意。
“以上材料”是联想和思考的基点,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从任务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来看,较适合写成论述类文章,因论述类文章更加容易展示思想,容易被阅卷者接受。
要注意文体特征必须鲜明,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突出论述类文章的特征。
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当以“分析、推导、判断”为主,要有非常明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在引导语“体验和思考”中,“体验”相对而言较难生发,可将重点落在“思考”上。
这个要求限定考生写作时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话题的解说层面,或随意提出一个观点,只是围绕题目来把作文题材料扩展一番;而要有深层的思想,比如阐释概念要“说清是什么”,分析原因要“讲透为什么”,提倡做法要“阐明做什么”。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材料第一段的重点在于有了“整饬、有序的生活”和“有规律地起居、做事”这个原因,才有了“累积的意义”和“变重,长成”这个结果;材料第二段谈的是“在竞争中勇于创新”的必要性,但两则材料观点相对,带有明显的思辨性,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材料引导考生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的主题,大而言之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
只要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作文,既可以单材料为基础立意,也可以两则材料综合立意,但以综合立意为最佳立意。
2.切入的角度是自由的。
题目提供了两则材料,可从任一材料切入;既可以从正面切入来立意,或是“在整饬有序中积累意义”,或是“在竞争中勇于创新”;也可以从材料的反面切入来立意。
3.论证方式自由。
考生在论证中,可以灵活运用例证法,结合典型事例来论述;也可采用引证法,运用名言警句增加说服力;还可以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当然还可以使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解题本题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基本思路是求同存异,求异即分析,求同即综合。
题目包含了显性的限制和隐性的限制,既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又考查考生的价值观问题。
考生构思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思考材料间的内在关联,确定出一个主要立意,并由此展开议论。
题中两则材料引导考生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的主题,大而言之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
此题较开放,能形成的立意点较多,审题的门槛较低。
但要让考生在思考日常生活基础上写出具有较高境界及深刻体悟的文章,以旧瓶装新酒,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单材料立意:(1)在整饬有序(有规律)的生活中让人感觉稳定,获得意义的累积和成长。
(2)生活中不追求整饬有序(不规律)也可以积累意义和获得成长。
(3)生存竞争的时代要勇于创新;在竞争时代不创新(循规蹈矩)会导致自我溃败。
(4)时代接受少数人创新、多数人循规蹈矩的姿态。
(创新只是个人的杰出表现,大多数人还是符合时代状态循规蹈矩的)2.综合两则材料立意:(1)在整饬有序中寻求创新。
(既可以有规律的生活,又可以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不断创新;有规律的生活并不影响创新)(2)整饬有序过于循规蹈矩,会妨碍创新。
(要突破“规律”限制或要摒弃循规蹈矩的固化生活模式,勇于创新)(3)创新与整饬并不相悖。
整饬有序不等于死规矩,创新也不等于混乱无序。
范文展示一行囿于规,思超乎矩一考生黎戈的规律稳定的生活与金马的创新主张,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行为与思想的矛盾性与同一性。
一方面,我们追求黎戈式稳定有规律、有质感、有厚度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打破思维规律,力争在关乎创新的生存竞争中据有一席之地。
行囿于规,这是生活对我们的要求。
俗语常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的确如此,看似纷繁芜杂的世界,正是由无数规矩调制而成的文明有序的存在。
小到上班族三点一线、朝五晚九的生活,大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政治交流,无不诉之于规,有形的,无形的。
何为规矩?规矩正是人类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摸索出、总结出的有利于人类美好生活的固定成分。
它是秩序、安稳的保护伞,是遵循的对象。
因此,即使如《阿甘正传》所言“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你仍可坦然地规律起居、做事,在规律的保护伞下,感受黎戈式生活慢慢积累的厚重感。
思超乎矩是生存竞争对我们的启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这个新思想、新潮流如风暴般迅猛发展的时代,如果你是那只抱着外壳,循规蹈矩、停滞不前的蜗牛,不懂得变通与创新,那么你将注定被卷进深渊。
如果爱因斯坦囿于经典力学,就不会有物理界的第三次革命;如果徐本禹囿于成见,不愿深入山区,就不会有稚嫩的肩膀扛起可爱的生命,扛起希望与担当;如果华为不能早做预判,大力研发5G通信,就不会有如今中国在5G通信上强大的话语权……如果说规律是前人总结、后人遵循的,那么创新就是踩在“规律”这位巨人肩膀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我想,只选择“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大抵就是思维的停滞与僵化,正如鲁迅笔下盲目的看客般徘徊不前的人们。
这的确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然而,行囿于规,思超乎规,这就可以于循规蹈矩中跳脱常理的极端行径。
只有既有如儒家“不逾矩”的清醒,又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执着追求,方能在行与思中既感到平稳的厚实感,又徜徉于创新的海洋。
行囿于规,不逾矩;思超乎矩,日日新。
点评本文得分为54.5分。
作者紧扣材料,对材料的精准把握使得行文更快地进入作者预设的综合立意中,体现了文章的思辨性,同时以“行囿于规,思超乎矩”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阅卷者能更快地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以“行囿于规”与“思超乎矩”两个分论点串联全文,以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来勾连文本,强调“规则”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第二个论点。
我们又不难发现第二个论点是基于第一个论点的生发,这样的递进论述使“行”与“思”的思辨关系进一步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假设论证加强语气,基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创新”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
最为重要的是全文紧扣材料立意作文,文章最后再次点题,使行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范文展示二“整饬、有序”,日日有新一考生(作为本文观点,题目体现了思辨性。
)黎戈选择生活的整饬、有序,于是积累的意义与获得的欢愉选择了黎戈;金马批判循规蹈矩使人自我溃败,于是一大批卡尔维诺般的“革命者”就地站起。
殊不知,有序与创新并不矛盾,“整饬、有序”,亦可日日有新。
(点材料,明立场,亮出观点。
)“整饬、有序”向来备受推崇,它于人的存在与发展向来意义非凡。
若无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坚持,何来约束人以礼,致力于恢复礼教的孔圣?若无颜真卿日复一日的挥毫笔墨,何来《多宝塔碑》的横空出世?若无潘天寿“一日习一物”的绘画实践,又何来震撼人心的中国国画?如此的积累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鸿儒,积累的过程也是沉淀的过程。
“整饬、有序”是自律,而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创新的思维无时无刻不在迸溅它光亮的火花!有序是创新的敲门砖,是生活的试金石。
(运用三个反问句,加强语气,运用举例论证,强调积累的过程是沉淀的过程,同时引出“创新”话题。
承上启下,一气呵成。
)“整饬、有序”,亦可日日有新。
华为的创新精神铸就它在泱泱中国大地熠熠闪光的成就;韩愈批判“授之书习其句读者”不可称之为师,金马所谓“循规蹈矩”,大概对如此“致学于古,不思改变”的行为亮出了剑,对“只识模仿二字,不识自我思想”的犬儒一类毕露了锋芒。
须知,创新于当今时代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竞争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个体创造力与能力的一大标尺,必如荀子“苟日新”“日日新”之言,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助推剂和永动机。
(以华为精神和韩愈对师的界定来批判循规蹈矩,进而强调“创新”的意义,与标题观点遥相呼应。
)循有序自律之规,蹈规律向上之矩,日日有新,刻刻有思,如卡尔维诺勇敢让世界都让路,扫开意大利传统文学桎梏之笼的勇气与“跳脱”,亦如庙宇之僧木鱼之音按节律在心中跳动,而避“全盘接受”不及,怎能不走出“其道大光”之意的人生旅途?怎会被困囚在“刻板”的牢笼中脱而不得?(相对于“循规蹈矩”,作者以两个事例论证来强调“创新”的意义,同时以两个问句连续发问,叩开人的思维,引人深思。
)人当自律有序地把握自我存在,也当活出创新灵活的生活姿态。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看波涛涨灭,云卷云舒,看花开花闭,悟创新之灵感,循有序自律之规,蹈规律积累之距,把握创新与有律有序的矛盾辩证关系,方能活出自得而杰出之一隅。
(体现了作者对于本命题人文性与思辨性的统一,以抒情的语言开始,以思辨的逻辑作结,以体现“创新”与“有序”的融合才能让生活更自信与美好结尾。
)须知,须牢记:“整饬、有序”,日日有新。
(再次点题,使行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