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_吕传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flections on the Livability of Guangzhou Urban Development/Lv Chuanting, He Lei, Wang Guanxian, Yang Ming, Lian Wei
[Abstract] Many modern cities have adopted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providing a “livable city” and Guangzhou was one of the first cities to address this concept. Guangzhou has turned its livability goals from general strategies into action plans. The three major concepts of Guangzhou's livable development target a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public facilities system, and a high quality urban environment. [Key words] Livabl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Guangzhou
结构得以优化,实现了从传统的“云
(4)公建配套设施未能满足宜居
山珠水”自然格局向具有“山、水、 标准。在交通方面,市区道路流量持
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 续增长,主城区内多处地方出现经常
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环境品 性的交通拥挤现象。常规公共交通的
质得以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 行驶条件恶化,出行耗时达 48.1 分
图2 广州市居住用地现状图
图3 2006年广州市绿地现状图
表1 广州与国内外城市各类用地比例的比较分析
类型
广州
国内其他 6 8 8 个城市 国外大城市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广场 绿地
21.31% 26.59% 11.73%
7.74%
32.60% 22.43%
7.81% 8.30%
45.00% 15.00% 东京 23.59% —
宜居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
列为城市发展目标。“宜居城市”成为中国转 质量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随同城市建设过
型期城市发展水平开始追寻高质量的标志。
程被逐步认识的概念。从柏拉图的《理想国》、
“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对未来中国城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近年的“新都市主义”
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意味着什么?宜居 “新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in 21st
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我们认 居住用地属于三类、四类居住用地,
为宜居城市的重点主要是看资源承载 环境较差。2005 年八区的人均住房建
度、环境优美度及生活便宜度三个方 筑面积为 25.56 m2,低于全国人均住
面。根据这三方面的主要因素,广州 房建筑面积 26.11 m2、全省人均住房
结合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广州市城市 建筑面积 26.46 m2 的水平,在全省的
国标
20%~32% 15%~25% 8 %~1 5 % 8 %~1 5 %
外其他城市相比,仍然偏低,差距较 大。从细部看,新加坡公园串连网络 是利用雨水渠两侧、路两侧、公共建 筑、高架铁路、轨道下、滨海走道建 设的绿化走廊,公园串连网络的宽
度一般为 6 m,其中含 4 m 的步行道, 总计规划建设公园串连网络 360 km。 目前,广州市中心六区有超过 50%的 居住用地处在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面 积大于 1 000 m2)500 m 服务的盲区。
1 引言
与实践,以期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
益的经验借鉴。
2005 年 1 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 年)》,将“宜居城市”列
2 宜居城市的理论探索
入城市发展四大目标之一,这是“宜居城市”
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文件中出现。目 2.1 宜居城市的目标与本质
前,全国已先后有 100 多个城市将“宜居城市”
33.52 —
36.79 无主要城市Fra bibliotek规划目标 及现状主 要标准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31.00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 31.00
中国人居环境奖标准 ≥ 30.00
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 33.00
生态城市标准
—
36.00 ≥ 35.00 ≥ 36.00 ≥ 35.00 ≥ 35.00
2.2 宜居城市的结构框架
在国内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探 索中,宜居城市的构成因素与评价指 标的组成千变万化。既有结合社会、 经济因素的宜居评价指标构成,也有 结合城市设计的宜居评价指标构成, 还有结合居住环境的宜居评价指标 构成。近几年我国从城市发展战略及 规划建设层面开始介入宜居城市研 究,2005 年 10 月,中国城市科学研 究会成立了“宜居城市课题组”。2006 年 4 月 26 日,建设部将“宜居城市 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为 2006 年度的研究计划项目。2007 年 4 月 19 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 过建设部科技司的验收,该研究将和 谐社会、和谐城市理念贯穿到指标体 系的构建中,将城市宜居度划分为社 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 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 度 6 方面,为全国各地宜居城市的规 划建设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指导性意 见(图 1) 。
“根植性”不强,吸引的大型项目偏重
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与中小型企业
的发展还很不足,并缺乏核心技术的
支撑。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服
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且层次较低,
金融业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先进城市,
在全国的地位也不断下降。
( 2 ) 居住条件相对较差,人均密
度较大。在广州市十区的居住用地中,
有 20%的城市居住用地、59%的城乡
系列专版
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
□ 吕传廷,何 磊,王冠贤,杨 明,连 玮
[ 摘 要] 当前,很多城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广州是国内较早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提 出宜居理念的城市之一,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已从宏观的发展战略转向精致的行动纲领,遵循人与自 然和谐永续发展的资源承载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设施体系、公民共享的高品质城市环境三 大目标导向策略,形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 关键词] 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施策略;广州 [文章编号]1006-0022(2010)09-0029-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B
认为宜居城市的蓝图是:①城市功能 和空间布局更趋合理;②环境优质、 生态良好、景观优美;③城市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更加完善;④ 城乡一体,协调交融;⑤城市特色和 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彰显; 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文明、 进步和繁荣;⑦以人为中心,生活、工 作和休闲便捷、舒适,充满活力的花 园城市!
践。本文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解读宜居城 念。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具有阶段性,处于不
市的目标、本质与基本框架,并以广州市为 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对宜居
例,阐述广州为构建宜居城市所进行的思考 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我们
20 1 0 年 第 9 期 第 2 6 卷 29
图1 宜居城市的国家评价标准
战略目标是“一个繁荣、高效、文明 共绿地面积 7 m2 的下限,未形成市级
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一个适宜创 —区级—居住区级的完整综合性公园
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 服务体系。此外,还面临水质性缺水
态城市”。广州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 的问题,城区内 231 条河涌均受到不
长期目标的规划实施效果显著,空间 同程度的污染(图 3)。
高,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之间没
尽管如此,距离最初设定的“宜居城 有良好的衔接,慢行交通没有得到足
市”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具体体现 够的重视,停车设施供应总量不足。在
在: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公共服务设施的
(1)宜业性逐步增强,但仍缺乏 建设相对滞后。十区中,小学用地的
—
主要城市 规划目标 及现状
新加坡 上海市
北京市
— 30.00
46.00 35.00
44.00~48.00 46.00~50.00
深圳市
50.00
55.00
南京市
45.00
50.00
— 9.32
12.02 4.72
20 1 0 年 第 9 期 第 2 6 卷 31
表2 广州与国内外城市绿化指标对比表
绿化率 (%)
建成区绿化 覆盖率( %)
人均绿地 (m2)
人均公共 绿地( m 2)
人均公园绿 地面积( m 2 )
备注
广州 现状
2007 年广州市统计 年鉴数据 广州市 2007 年现状 用地统计资料数据
(1)用地比例。 以新加坡和香港作为参照城市,目 前新加坡的人均建设用地约为 100 m2, 香港人均建设用地为 36 m 2( 图 4 、图 5),而广州市 2007 年的人均城乡建 设用地为 140 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125 m2,人均乡村建设用地为 228 m2, 可知,广州市的人均用地远超新加坡、 香港两城市,已超出《国标》的上限 ( 1 2 0 m 2) ,可见其土地使用效率偏低。 ( 2 ) 用地结构。 通过用地结构的国内外对比分 析(表 1),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虽然 广州十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 达到了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总量标准, 但在用地结构、用地布局、使用效率 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在用 地结构上,过于偏重生产性用地,土 地使用效率偏低,布局聚集度不够, 建设密度较低;生活性用地比例较低, 建设强度过高;绿化与公共服务设施 的规划标准较低,建设滞后,布局与 人口分布重心的差异度大,存在较多 服务盲区。绿化、休闲等生活性用地 不仅处于《国标》范围的较低值,也 低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用地,与国 外城市相比则差距更大。道路、广场 用地尽管比国内城市同类用地的比 例高,但却比国外同类用地比例低了 很多。 (3)绿地系统。 通过对绿化指标的对比(表 2) ,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广州的人均公 共绿地面积高于国家标准,但和国内
发展战略等开展了三大目标导向的宜 排名明显靠后。八区中有 13.5%的家
居城市规划建设研究工作。
庭靠租房栖身,人口密度居高不下,
3 广州市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三
大目标导向
三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交错混杂 (图 2)。
( 3 ) 环境质量有待加强。1 9 9 6
年~2005 年间广州市非建设用地平
3.1 广州市宜居城市现状以及与 均每年减少 42.2 km2,生态景观破碎
吸引发展转型所需的中高端人才的平 达标率为 37.34%,中学用地的达标
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明显, 率为 44.01%,中学生人均用地面积
30
为 6.7 m2,远低于《广州市居住区公 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所规定的 15 m2~ 17 m2 的要求。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衡。 全市 73.5%的体育场地分布在番禺、白 云、天河、花都区,其余行政区虽然人 口多,但体育场地少。大中型医疗设施 分布不均衡,80%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 施集中在市中心六区。 3.1.2 广州与国内外城市的对比 分析
城市规划实施策略的关键在哪里?这些问题 Century)等都在探索科学的宜居城市评判标
成为新时期城市规划师亟需解答的问题。广 准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方法,呼吁
州是国内较早提出宜居理念的城市之一,对 建立先进的宜居城市理论与进行相应的实践。
宜居城市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与建设实
综合来讲,宜居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
国内外城市的对比分析
化趋势日益严重。城市绿地总量净增
3.1.1 广州市宜居城市建设现状 加,但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净减少,
广州市是国内最早提出宜居城市 十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4.72 m2,远
理念的城市之一,2000 年《广州城市 低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发展战略概念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 标准(CBJ137-90)》所规定的人均公
[Abstract] Many modern cities have adopted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providing a “livable city” and Guangzhou was one of the first cities to address this concept. Guangzhou has turned its livability goals from general strategies into action plans. The three major concepts of Guangzhou's livable development target a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public facilities system, and a high quality urban environment. [Key words] Livabl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Guangzhou
结构得以优化,实现了从传统的“云
(4)公建配套设施未能满足宜居
山珠水”自然格局向具有“山、水、 标准。在交通方面,市区道路流量持
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 续增长,主城区内多处地方出现经常
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环境品 性的交通拥挤现象。常规公共交通的
质得以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 行驶条件恶化,出行耗时达 48.1 分
图2 广州市居住用地现状图
图3 2006年广州市绿地现状图
表1 广州与国内外城市各类用地比例的比较分析
类型
广州
国内其他 6 8 8 个城市 国外大城市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广场 绿地
21.31% 26.59% 11.73%
7.74%
32.60% 22.43%
7.81% 8.30%
45.00% 15.00% 东京 23.59% —
宜居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
列为城市发展目标。“宜居城市”成为中国转 质量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随同城市建设过
型期城市发展水平开始追寻高质量的标志。
程被逐步认识的概念。从柏拉图的《理想国》、
“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对未来中国城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近年的“新都市主义”
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意味着什么?宜居 “新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in 21st
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我们认 居住用地属于三类、四类居住用地,
为宜居城市的重点主要是看资源承载 环境较差。2005 年八区的人均住房建
度、环境优美度及生活便宜度三个方 筑面积为 25.56 m2,低于全国人均住
面。根据这三方面的主要因素,广州 房建筑面积 26.11 m2、全省人均住房
结合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广州市城市 建筑面积 26.46 m2 的水平,在全省的
国标
20%~32% 15%~25% 8 %~1 5 % 8 %~1 5 %
外其他城市相比,仍然偏低,差距较 大。从细部看,新加坡公园串连网络 是利用雨水渠两侧、路两侧、公共建 筑、高架铁路、轨道下、滨海走道建 设的绿化走廊,公园串连网络的宽
度一般为 6 m,其中含 4 m 的步行道, 总计规划建设公园串连网络 360 km。 目前,广州市中心六区有超过 50%的 居住用地处在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面 积大于 1 000 m2)500 m 服务的盲区。
1 引言
与实践,以期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
益的经验借鉴。
2005 年 1 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 年)》,将“宜居城市”列
2 宜居城市的理论探索
入城市发展四大目标之一,这是“宜居城市”
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文件中出现。目 2.1 宜居城市的目标与本质
前,全国已先后有 100 多个城市将“宜居城市”
33.52 —
36.79 无主要城市Fra bibliotek规划目标 及现状主 要标准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31.00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 31.00
中国人居环境奖标准 ≥ 30.00
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 33.00
生态城市标准
—
36.00 ≥ 35.00 ≥ 36.00 ≥ 35.00 ≥ 35.00
2.2 宜居城市的结构框架
在国内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探 索中,宜居城市的构成因素与评价指 标的组成千变万化。既有结合社会、 经济因素的宜居评价指标构成,也有 结合城市设计的宜居评价指标构成, 还有结合居住环境的宜居评价指标 构成。近几年我国从城市发展战略及 规划建设层面开始介入宜居城市研 究,2005 年 10 月,中国城市科学研 究会成立了“宜居城市课题组”。2006 年 4 月 26 日,建设部将“宜居城市 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为 2006 年度的研究计划项目。2007 年 4 月 19 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 过建设部科技司的验收,该研究将和 谐社会、和谐城市理念贯穿到指标体 系的构建中,将城市宜居度划分为社 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 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 度 6 方面,为全国各地宜居城市的规 划建设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指导性意 见(图 1) 。
“根植性”不强,吸引的大型项目偏重
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与中小型企业
的发展还很不足,并缺乏核心技术的
支撑。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服
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且层次较低,
金融业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先进城市,
在全国的地位也不断下降。
( 2 ) 居住条件相对较差,人均密
度较大。在广州市十区的居住用地中,
有 20%的城市居住用地、59%的城乡
系列专版
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
□ 吕传廷,何 磊,王冠贤,杨 明,连 玮
[ 摘 要] 当前,很多城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广州是国内较早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提 出宜居理念的城市之一,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已从宏观的发展战略转向精致的行动纲领,遵循人与自 然和谐永续发展的资源承载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设施体系、公民共享的高品质城市环境三 大目标导向策略,形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 关键词] 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施策略;广州 [文章编号]1006-0022(2010)09-0029-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B
认为宜居城市的蓝图是:①城市功能 和空间布局更趋合理;②环境优质、 生态良好、景观优美;③城市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更加完善;④ 城乡一体,协调交融;⑤城市特色和 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彰显; 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文明、 进步和繁荣;⑦以人为中心,生活、工 作和休闲便捷、舒适,充满活力的花 园城市!
践。本文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解读宜居城 念。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具有阶段性,处于不
市的目标、本质与基本框架,并以广州市为 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对宜居
例,阐述广州为构建宜居城市所进行的思考 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我们
20 1 0 年 第 9 期 第 2 6 卷 29
图1 宜居城市的国家评价标准
战略目标是“一个繁荣、高效、文明 共绿地面积 7 m2 的下限,未形成市级
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一个适宜创 —区级—居住区级的完整综合性公园
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 服务体系。此外,还面临水质性缺水
态城市”。广州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 的问题,城区内 231 条河涌均受到不
长期目标的规划实施效果显著,空间 同程度的污染(图 3)。
高,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之间没
尽管如此,距离最初设定的“宜居城 有良好的衔接,慢行交通没有得到足
市”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具体体现 够的重视,停车设施供应总量不足。在
在: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公共服务设施的
(1)宜业性逐步增强,但仍缺乏 建设相对滞后。十区中,小学用地的
—
主要城市 规划目标 及现状
新加坡 上海市
北京市
— 30.00
46.00 35.00
44.00~48.00 46.00~50.00
深圳市
50.00
55.00
南京市
45.00
50.00
— 9.32
12.02 4.72
20 1 0 年 第 9 期 第 2 6 卷 31
表2 广州与国内外城市绿化指标对比表
绿化率 (%)
建成区绿化 覆盖率( %)
人均绿地 (m2)
人均公共 绿地( m 2)
人均公园绿 地面积( m 2 )
备注
广州 现状
2007 年广州市统计 年鉴数据 广州市 2007 年现状 用地统计资料数据
(1)用地比例。 以新加坡和香港作为参照城市,目 前新加坡的人均建设用地约为 100 m2, 香港人均建设用地为 36 m 2( 图 4 、图 5),而广州市 2007 年的人均城乡建 设用地为 140 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125 m2,人均乡村建设用地为 228 m2, 可知,广州市的人均用地远超新加坡、 香港两城市,已超出《国标》的上限 ( 1 2 0 m 2) ,可见其土地使用效率偏低。 ( 2 ) 用地结构。 通过用地结构的国内外对比分 析(表 1),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虽然 广州十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 达到了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总量标准, 但在用地结构、用地布局、使用效率 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在用 地结构上,过于偏重生产性用地,土 地使用效率偏低,布局聚集度不够, 建设密度较低;生活性用地比例较低, 建设强度过高;绿化与公共服务设施 的规划标准较低,建设滞后,布局与 人口分布重心的差异度大,存在较多 服务盲区。绿化、休闲等生活性用地 不仅处于《国标》范围的较低值,也 低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用地,与国 外城市相比则差距更大。道路、广场 用地尽管比国内城市同类用地的比 例高,但却比国外同类用地比例低了 很多。 (3)绿地系统。 通过对绿化指标的对比(表 2) ,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广州的人均公 共绿地面积高于国家标准,但和国内
发展战略等开展了三大目标导向的宜 排名明显靠后。八区中有 13.5%的家
居城市规划建设研究工作。
庭靠租房栖身,人口密度居高不下,
3 广州市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三
大目标导向
三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交错混杂 (图 2)。
( 3 ) 环境质量有待加强。1 9 9 6
年~2005 年间广州市非建设用地平
3.1 广州市宜居城市现状以及与 均每年减少 42.2 km2,生态景观破碎
吸引发展转型所需的中高端人才的平 达标率为 37.34%,中学用地的达标
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明显, 率为 44.01%,中学生人均用地面积
30
为 6.7 m2,远低于《广州市居住区公 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所规定的 15 m2~ 17 m2 的要求。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衡。 全市 73.5%的体育场地分布在番禺、白 云、天河、花都区,其余行政区虽然人 口多,但体育场地少。大中型医疗设施 分布不均衡,80%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 施集中在市中心六区。 3.1.2 广州与国内外城市的对比 分析
城市规划实施策略的关键在哪里?这些问题 Century)等都在探索科学的宜居城市评判标
成为新时期城市规划师亟需解答的问题。广 准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方法,呼吁
州是国内较早提出宜居理念的城市之一,对 建立先进的宜居城市理论与进行相应的实践。
宜居城市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与建设实
综合来讲,宜居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
国内外城市的对比分析
化趋势日益严重。城市绿地总量净增
3.1.1 广州市宜居城市建设现状 加,但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净减少,
广州市是国内最早提出宜居城市 十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4.72 m2,远
理念的城市之一,2000 年《广州城市 低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发展战略概念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 标准(CBJ137-90)》所规定的人均公